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的朝阳-第2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武器配备非常强大,远超过了其400吨排水量应该有的武器。因为东北海军的1200吨的驱逐舰舰,也只有不过2门120毫米主炮。
而两江级炮舰这么搞,主要是为了同民军抗衡——在过去的多年间,其曾一次又一次深入鄱阳湖,用其强大的火力阻挡了革命民军的扩充。这甚至是两江江巡舰队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为了剿匪。
而相应的,随着江巡舰队的壮大,使得两江境内的江匪、湖匪也趋于消亡——在打击民军的同时,他们对于江匪、湖匪同样也是加以清剿,以免其沦为民军所用,这也算是意外收获吧。
而现在,这支在“剿匪”过去中,可谓是战功赫赫的江巡舰队,却已经调转枪口,转向了曾经的盟友——湖广。
也正是因为江巡舰队建立的多道封锁线,使得现在大米等物资无法进攻湖北,从而导致了湖北市场的混乱,现在,封锁已经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湖北的经济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非但武昌的粮价爆涨,现在于武昌的码头上更是存放着堆积如山的煤炭——湖南的煤亦无法像过去一样运往沿江各地销售,尤其是上海等地,至于大冶钢铁厂也几近停产——用于炼焦的淮南煤,因为封锁而无法运往大冶,总之一句话,经济上的封锁,正在一点点的瓦解着湖北的经济。
“这件事办的很好!”
极为难得的,唐浩然对李幕臣的行动加以称赞,他之所以会欣赏这次行动,正是因为这种行动是真正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甚至不需要一枪一弹,就能瓦解湖北的抵抗,令张之洞放弃抵抗。
“你们下一步准备怎么办?”
“下一步,局里准备在湖广券做些文章!”
湖广券是湖广银行发行的钞票,如果说在过去的十年间,最大的变革是什么,就是各地为拓宽财源除了发行铜元之外,更是发行银两券、银元券,而现在湖北地界上流通最为广泛的就是湖广银行发行的湖广券。
“陛下,现在湖广方面,因为谣言繁兴,以到人心摇动,金融一直处于波动,湖广券虽未大跌,可抢兑之风时现,在面对抢兑的时候,如果湖广银行拿不出足够的现银……”
“那么湖广银行的信用也就破产了,到时候其币值必定大为下跌,没了银钱,湖广那边也就不足为凭了!更重要的是人心!”
人心要是散了!
这才是最关键的,只要人心一散,纵是张之洞的威望再高也无法收拾湖广的局面,而对于唐浩然而言,到时候他所需要只是静待着张之洞上书拥戴。
“嗯,”
略点下头,唐浩然并没有反对这个计划,尽管明知道这不知将造成多少百姓倾家荡产,但对于他来说,他非常清楚一点,在国家大义面前,个人的利益从来都是不值一提的,至于寻常百姓,他们总需要为改朝换代承受一些代价。
“就这么办吧!朕今天就要去牯岭了,这武昌之事,就全交给你们了……”
提及牯岭时,唐浩然的唇角略微一扬,相比武昌,牯岭之会,恐怕才是其中的一次盛会……(未完待续。)
第331章 牯岭风云(为新书求支持)
(新书艰难!无语的新书《铁血宏图》已经同步更新,您的每一个推荐、每一个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极为珍贵的!新书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嘿嘿!再次重申,新书不会影响老书!老书会正常更新。ps:这推荐是为新书求的!大家可不要投错了!)
“西元1886年的冬天,用当时的说法,便是伪光绪十二年。
那个改变庐山历史的人——英国基督教美以美会的教士李德立——就在这样的岁月里,顶着朔风上山来了。这个年轻得只有22岁的传教士此时来到中国还不到一年。
长江沿岸城市上海、南京、九江以及武汉三镇,每到夏季,都是堪称火炉。居住在此的洋人们忍受不了如此炎热,便纷然找寻阴凉之地。
就在那个朔风横吹的冬日,于山下购地失败的他发现了地势平坦、林木茂盛的牯牛岭东谷即长冲一带。欣喜万分的李德立在瞬间便能意识到,这里是最适宜避暑的地方,在这里建造别墅将是人间天堂。
李德立当即与地方官厅交涉购地事宜。随后既通过蒙骗、行贿等手段,将长冲这一片风景绝佳之地弄到了手。长冲为牯牛岭之东谷,得到租地的李德立结合汉名和英意,将之英译为:kuling,取colling即清凉之意。牯牛岭便被人叫作了“牯岭”。
不过,事情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但对于亚洲最负盛名的牯岭而言,这只是一个开始,至于李德立也仅只是做了嫁衣而已!”
《牯岭皇家夏宫记事》
夏日的牯岭长冲,温度极为怡人,可谓是凉爽非常,在过去的八年间,这片曾经的山间谷地早已经发展成为长江沿岸最负盛名的避暑胜地,每年夏天,从长江流域各省来山上避暑的人多近千余人。
当然,这一切与,与李德立没有任何关系,16年前,通过诱骗行贿等方式获得这片土地后,开始全面行动,建造他理想中的乐园。但随后又与当地百姓发生冲突,官方迫于民间压力,追找李德立索要契约。对于已经到了嘴的肥肉,李德立当然不肯吐出。这桩公案一闹便近十年,所谓的开发出随之中止。
直到六年前,因租地一事多年不得进展加之种种压力,李德立最终只得将长冲合同转让给北洋公司,随后北洋公司既成立了牯岭公司,这一有着东北官方色彩的企业介入后,成功解决租地问题,随后北洋公司便开始大举土木于此兴建别墅。
在牯岭公司成立后,其随即打通了庐山与九江之间的第一条公路,闭塞的庐山从此敞开了一扇大门;他们顺着山势以石径铺就社区内的各条通道,形成道路网络;沿着长冲河呈轴线自然展开西洋式的自然园林,开辟步行路线;在平坦的河滩上种植大量的草坪和树林,让人们居住在风景之中;有章有法地修建了路灯,让山上的夜晚灯火通明;最重要的,他们编号的土地,也就是3。7亩的面积上,只盖一幢别墅,建筑密度控制在15%以下;最最重要的是,所有别墅不必统一式样。正因如此,这个地方就成了长江沿岸地区美丽的花园,这里的别墅也成为了世界建筑博物馆。
不过,相比于夏日里牯岭的热闹,十月底的牯岭却显得有些冷清——许多于此避暑的公司职员已经纷纷离开此地,前往沿江各地的工厂、矿场以及其它企业学校之中,不过虽是冷清,那座五年前开始建造的借鉴了西洋宫殿风格的“俱乐部”内,却显得极为热闹,此时,这栋堪称奢华的宫殿及其附属的两千余亩土地,已经在十数天前,悄无声息的从牯岭公司转让给了皇室,成为了皇家的未来消夏之地。
不过,对于其中的客人们来说,曾多次于此牯岭避暑的客人们来说,依然沉浸于宫殿式建筑的奢华之中,这座宫殿是刚刚建成的,也是第一次向外人展现其风采,甚至作为客人,他们并不清楚,这座宫殿已经不再是“牯岭俱乐部”,而是中国皇室的夏宫。
“陛下,现在我相信,至少在五年前,您就已经算到了今天的一切!”
置身于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中,朱尔典这位早在朝鲜便与唐浩然结识的驻华公使,语气中全是赞叹之意。尽管在他给伦敦的电报中宣称,中国的统一是偶然的,是战争中不可预料的偶然性之一,但现在,在获知这座宫殿已经成为皇家的夏宫之后,他立即意识到自己的评价也许太早了。
“不!”
摇摇头,唐浩然看着朱尔典展颜一笑。
“十年前,早在十年前,我就看到了统一的必然,至于牯岭,相信我,这只是企业的意外之物。”
当年而北洋公司之所以会购买牯岭原因非常简单,当时的关内,各种疾病尤其是疟疾盛行,每到夏天,蚊虫尤其厉害,传染病四下泛滥,而北洋公司于关内经济投资以及合作,却使得他们向关内派出了数以千计的技术人员以及专家、学者。为了他们安全,天气一热,他们就要到凉爽地方去以躲开暑季的瘟疫。对华中地区和长江沿岸的技术人员、专家学者而言,庐山当然是一个最佳的去处。
而现在,对于身为皇帝的唐浩然来说,在习惯了大连夏日的凉爽之后,他自然无意于夏天时呆在南京的火炉之中,借鉴历史上的经验,庐山自然是最好的去处,更何况,北洋公司本就是他自己的公司,这次转移只是左右手之间的转移罢了。
“陛下,恭敬你,即将完成中国的统一,我听说,福建已经决定拥戴您为皇帝了,这意味着,除了张之洞统治的湖北以及湖南,您已经统一的全中国!”
“是的!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明天他们就会公开通电!”
点点头,唐浩然并没有否认福建的变化,当然自己同样也给了旗人一个承诺——不杀一个旗人,但是所有人都将流放至他地,至于是什么地方?可能会是新疆,也可能会是西伯利亚,总之,有太多的可能。但绝对不会将他们留在关内。
“那么陛下,你准备解决张之洞的问题?”
因为英国的在华利益大都集中在长江流域,因而英国对未来长江流域的和平与否可以说是极为关切,当然,这也是伦敦的要求。
“公使先生,我想,现在,两湖的问题,并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我们甚至不需要在那里浪费时间……”
话声稍稍一顿,唐浩然盯着朱尔典用严肃且认识的语气说道。
“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讨论未来的英国应该持以什么样的立场与中国打交道,是友好且平等的盟邦,亦或是用一种高高在上的视角俯视着中国!”
这位皇帝陛下的话,让朱尔典先是一愣,随即他便明白了其的话中所指,确实,外交交往中,英国是把中国放在次等的地位,一个最起码的不公平就是英国其它国家派驻的是全权大使,而向中国派出的却是全权公使,这一明显的不公正,显然是现在中华帝国所不能接受的,而无论如何,经历了击败俄国的战争之后,中国是绝不可能甘心在外交位次中的地位甚至逊于南美国家的现实,这使得他们必然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自以为理会了唐浩然意思是的朱尔典随之挺了下胸膛,用一种略带着大英帝国式的傲慢的语气说道。
“陛下,我想,就目前的外交等级而言,公使级无疑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地位,现在中国冉冉升起的国际地位,是有目共睹的,我将会在近期向伦敦提请将公使级外交关系升至大使级外交关系,陛下!”
对于朱尔典本人来说,外交级别的提升同样也是有益的,这不仅意味着他的收入的增加,同样也意味着在外交界地位的晋升,加之时机成熟他并不介意促成此事。但是当他坐在那里,试图等待来自己唐浩然的感激涕零时,但他却出人意料的发现,对方只是微微一笑,似乎对此并不在意。
他显然误解了唐浩然话里的意思,对于唐浩然来说,他根本不在意这些“虚名”,如果是满清的话,他们或许会为外交级别的提升而倍觉兴奋,但是对于他来说,他所需要的不仅仅只是“公使升级大使”,相比于“虚名”,他更在意的是实际上的利益。
“我的朋友……”
身份微微前倾,唐浩然的双目微微收敛,用较为低沉的话声说道。
“我们已经认识这么多年了,你是了解我的,相比于的虚幻的事务,我更在意的是实际上的利益,看你并没有理解我的意思!”
尽管眼前的这位陛下面上带着笑容,但是朱尔典还是感觉到了他话语中的不满,因为他并没有用“朕”自称,甚至所谓的“朋友”,也只是一种中国式的客气,对于中国的皇帝而言,他们从来都没有朋友,他是在用这种方式提醒自己注意一个现实——他是在成为皇帝之后才没有的朋友,这同样也意味着一种可能——对过去的改变,中华帝国极有可能会重新考虑自己的朋友。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朱尔典立即感受到一种从未曾有过的惊骇,如果说在战前,他或许不会生出现在的这种情绪,但是在这种战争之后,惊骇于中国所展现出来的力量,他不得不正视这一方面的威胁。于是立即在脑海中思索着先前这位皇帝的话语。
“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讨论未来的英国应该持以什么样的立场与中国打交道,是友好且平等的盟邦,亦或是用一种高高在上的视角俯视着中国!”
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对于朱尔典来说,直到现在,他都没有弄明白对方话中的真正含意。实际上,并不是说他不懂,不明白,而是因为不列颠式的骄傲使得他忽视了很多问题,甚至对于他而言,从“大清帝国”到“中华帝国”不过只是一个名称上的变化,尽管他自己也明白这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在过去,东北与关内也是截然不同的,但惯性的思绪,却使得他选择性的忽视了很多问题,就像现在,他便忽视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忽视了唐浩然口中的平等,甚至忽视了其话语中的“盟友”两字,毕竟“盟友”的前提就是平等,可不列颠式的骄傲却使得他忽视了这一实际性的问题,甚至直到现在,他都没有发现这一问题。
而唐浩然也并没有提醒他,因为他非常清楚,对于那些帝国主义者来说,他们的眼中永远只有不列颠的利益,对于他们而言,中国的利益从来都是可以牺牲的,在战前,东北需要英国的帮助与支持,而现在,为了将来的计划,是时候甩开这根拐杖了。
事实上,已经到了不得不甩开这根拐杖的时候了,因为对于英国而言,中国实在太大,即便是直到现在,伦敦都不主张支持中国对菲律宾以及日本的扩张,在他们看来,相比于中国构建一条起自夏威夷太平洋防御纵深体系是次要的,他们看重的仅仅只是不能让中国威胁到他们的利益,至于中国……谁又会在意呢?
“陛下,看来,他们根本就没有真正认真的考虑过我们的利益!”
在朱尔典走后,随同其一起前来觐见的唐绍仪用一种近乎恼怒口吻说道,难怪他会如此的生气,因为从朱尔典那不列颠式的骄傲中,他看到了白种人对黄种人那种骨子里的高高在上。
“少川,不用那么生气,毕竟我们也从来没有考虑过英国的利益!”
为什么要去考虑英国的利益呢?
“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利益,我们当初与英国的合作是基于利益,而现在与英国在未来的决裂,同样也是基于利益,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并不仅仅只是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另一个问题,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如何利用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去争取尽快可能多的利益,就像之前我们利用英俄矛盾一样,现在我想,是时候调整我们的外交政策了!”
此时,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唐浩然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一句话实际上已经决定的未来,对于身为皇帝的他而言,他所需要考虑到的仅仅只是中国的利益,如何令中国的利益最大化!(未完待续。)
第332章 君与臣(为新书求支持)
(新书艰难!无语的新书《铁血宏图》已经同步更新,您的每一个推荐、每一个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极为珍贵的!新书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嘿嘿!再次重申,新书不会影响老书!老书会正常更新。ps:这推荐是为新书求的!大家可不要投错了!)
“嘟!”
随着一声汽笛的鸣响,在航路断绝近二十日后,一艘五千六百余吨的商船缓缓靠近了武昌码头,与其它船只不同的是,这艘船上飘扬着“日月旗”。
就在这艘“和华”号商船靠港的时候,岸上的报社记者们纷纷鼓起掌来,他们的神情显得有些激动,当然也带着些许的骄傲,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他们促成的。
昨天,当报纸记者们用严厉的言辞抨击湖广总督无法抑制高涨的粮价时,并宣称湖北百姓已经无力购粮而陷入饥饿之后,不过只是几个小时,身处九江牯岭的皇帝获知此事之后,立即责成两江总督府放开封锁线,特准运粮船通过封锁线,非但如此,同时还下旨要求帮助湖北平抑粮价,而这艘和华号上装载的大米,既是来自两江。
“皇上终归是记得咱们百姓的!”
面对来自皇上的关心,百姓们自然是怀揣着最美好的期望。甚至就是这些记者们,也忽视了一个事实——如果没有皇帝的许可,两江不会实施严密的封锁,现在皇帝表现出来的对百姓们的关切,不过只是一出戏罢了。
但,没有任何人会在意这些,在几乎每一个人看来,这不过只是张之洞“负隅顽抗”所倒致的必然。而皇帝上的适时介入却挽救了不知多少湖北的平民。
现在,百姓们似乎可以松下一口气了,一日数变的米价,突然降了下来,虽说没有降到最初,可是总归是跌了下来,加之放出的平价大米,这武昌的“粮荒”总算是告一段落了。
按道理来说,这粮价下来了,张之洞应该很高兴,可是他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所有的骂名全都落在他的肩膀上。
“哎!”
喟然长叹一声,张之洞看着身边桑治平,面上展出一丝苦色。
“子然啊,”
或许别人不能体谅张之洞此时的无奈,但桑治平又岂会不能体谅。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桑治平借用孙子兵法的这一番点评,换来的却是张之洞苦笑。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老夫观子然,其实也就是程咬金的三板斧,无外兵士训练精悍,炮火犀利,其用兵全不施以奇谋,而全凭蛮力,有如涛天之水一路狂奔,除非你力比其强,否则必败,可他在关内用的这些招术……”
感叹着,张之洞最后却摇头说道。
“却是让你我有苦说不出啊!”
可不是嘛,就像现在,别的不说,单就是米价上涨之事,策动涨价是他,而现在平抑粮价的也还是他,最终,所有的埋怨全都落在了他张之洞的身上,这如何能不让他气恼,
“香涛,其实,又何苦如此呢?”
桑治平委婉的劝了一声。
“何苦……”
闭上眼睛喟然长叹一声,张之洞沉默了下来,良久之后,他睁开眼睛,看着桑治平说道。
“仲子,也许我也要和你一样归隐山林了!”
总督大人归顺新朝了!
11月1日的清晨,这个消息先是通过一些消息灵通之人的口中传出,但是还未得到证实,而随后,当人们看到的“日月旗”从总督府和城墙上升起的时候,那些先前还曾为战争担心不已的人们才意识到这不是谣言,总督大人真的归顺“新朝”了。
战争不会再爆发了!
只是看着那日月旗,不论是否会对那面旗生出归属感,对中华朝有归属感,对于他们来说,这一切并不重要,他们再也无须考虑战争的威胁,无须遭受战火的伤害,这才是最重要的,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他们当真是“宁为太平犬”。
而对于许多湖广总督府门下的官员们来说,他们同样也长松了一口气,似乎他们再也不用像先前那般处于感恩与现实的纠结之中,尽管他们知道面临选择的时候,他们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但感恩与负罪的责难,着实让他们为难不已。
但是,现在,再也不用为这个问题为难了,因为总督大人归顺新朝了。
上午在通电之后,到了下午近傍晚的时候,从九江驶来的几艘商船,船上的乘客是穿着黑色军装的士兵,这些来自异地的军人,让人们相信了一个事实,湖北的天变了!
站在湖广总督府签押房内,此时的张之洞却是一副五味杂陈之感,或许这是最后一次在这签押房里了,署理湖广十余年,习着文忠公当年将湖北建国中之国的历史,将湖北变成自己的国中之国,而今天一生观人用人,唯独在唐浩然的身上,张之洞走了眼,想着连李鸿章都走眼,张之洞到也没什么怨。
两天前,他收到唐浩然托人送来的一封信,一封他等了二十五天的信,自从那天和桑治平长谈之后,就一直等着的一封信。
实际上,张之洞非常清楚,凭湖广之力绝不可能阻挡唐浩然的大军,实际上,从几个月前,全中国就再已经没任何人可能阻挡他,手里握有两百多万用新锐洋枪洋炮武装起来的强悍东北军,正所谓“羽翮已就,横绝四海”,从他的军队击败俄国海陆军的那天起,君临天下的非他莫属了。
张之洞知道这位昔日于自己幕府中充当幕僚的“半个学生”,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少年了,十几年的宦海已经他磨砺成为真正的强者,现在他已经是位极人君!
想来,还有什么可恼之处呢?
他用了十几年时间,就成就了这一番事业,这不正是说明,自己才学不其他吗?既是如此,那又有何心恼之处?
就在张之洞的心底,依稀还有那么些许不甘的时候,他同样也知道,无论如何都必须要把这种不甘从内心中驱离出去,这种想法是危险的,甚至可能危害到张家。
“陛下驾到!”
随着签押房门外传声,面带喜色的唐浩然大步走进了这湖广总督府的签押房,这是阔别十几后,他又一次来到这熟悉的地方,只不过身份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年他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是为了能够引起张之洞的重视,而现在,他来到这里却是作为这个国家的主宰。
“罪臣张之洞见过陛下!”
转过身来的张之洞脸上带着惊色,待看清来的就是唐浩然后,他整个人都被吓了一跳,他怎么来了?
几乎是习惯性的,张之洞连忙跪拜下去。
在行着九叩大礼时,他的心里依然难以平静,唐浩然来了!他来武昌了!怎么之前连个消息都不知道?就是那先遣团的团长进城拜访自己时,也未曾提到此事。
“香帅,如此大礼,朕又岂能当得起。”
虽说语气仍然是已往一样的谦恭,但唐浩然却是未有阻止张之洞行礼的心思,而是在其跪下之后,方才伸手将其扶起来,有时候,这个跪总归还是需要的,就像现在,唐浩然需要这一跪,需要张之洞用跪来表示臣服。
唐浩然的反应和回礼在张之洞的意料之中,现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少年人了,而是中华新朝之君,过往如何早已抛开不计,当了几十年的臣子张之洞,自然知道何是臣子的本份。
“臣不知陛下竟然亲临武昌,未能前去迎驾,实在是罪该万死……”
罪该万死!
这话不过也就是一说,可这却是人臣的本份,张之洞现在所需要的就是谨守这一本份。
“香帅能毅然易帜,自为中华之功臣,再则香帅他日于朕还有半师之情,于情于理朕都应前来拜见香帅!”
按捺不住心中的惊喜,唐浩然语中带着些喜意,张之洞行事实际上一直在他的意料之中,在平抑了湖北的粮价之后,面对人心涣散的现实,两天前自己写出了那么一封信,而送出那封信不是别人,正是于陆军大学进修的湖北籍将校,信中谈的是旧情,而信外的将校却是在提醒张之洞一个事实,他有能力瓦解湖广陆军。
聪明人之间不需要说的太透,看透不说透才是好朋友,换在这里同样如此,张之洞需要面子,那就把面子给他足,毕竟当年也曾是天下第二人嘛。
“陛下,原本的罪臣想待湖北诸事安排妥当后,即赴南京,亲自向陛下请罪,未想到陛下竟然亲往武昌,罪臣实是惶恐至极。”
恭站在那里,完全把自己摆到“罪臣”位置上的张之洞心底却是一阵苦笑着,同样也是无可奈何。在他看来,唐浩然之所以来武昌,恐怕是想“接”自己去南京。换句话来说,自己“归顺”的太晚了,这湖北是万万容不得他的。
难道他就忘了,他是怎么一点点的把自己在湖北建起的声望瓦解掉的吗?
“香帅素为天下所景仰,实是南京帝国政府初定,朕欲以香帅为朝中砥柱。如此一来天下人心方可安定。”
唐浩然说着,态度是诚恳的,甚至可以说是发自肺腑的,他需要借张之洞的声望去让旧时代的人们相信,新朝不会完全抛弃他们,从而让他们与新朝一心,而不至于离心离德,新朝需要时间去适应,去变革,而于此同时,需要有人去稳定民心。
而张之洞正是最合适的人选,他并不担心张之洞,因为他知道,张之洞好什么?他好的是名!
“罪臣不过是一老朽尔,实是不堪大任……”
目视着唐浩然,他的这种恭维却是让张之洞稍舒服了一些,右手已习惯地抬起来,在胡须上来回梳理着,似乎新君的倚重,多少让他找回了一些感觉来。
“罪臣原本打算上折告老还乡……”
告老还乡、归隐山林,这一切不过只是迫不得已的退策罢了。
“香帅。”
唐浩然神态语气中稍带着些不容质疑的味道。
“朝廷对你依畀甚大,外务、军机都是极重要的职位,决不在湖督之下。中枢号令天下,做好了,对国家的贡献,要远胜一省督抚,再则,新朝百废待兴,正需香帅这样经验丰富之人,居中持舵,你历仕两朝,德高望重,从武昌调到京师,自是人心所望,朝野所归。做了大学士、军机大臣后,现在正是以中枢号令天下之时,为国家所做的贡献要远过湖广两省。还请香帅以国家为重。”
这几句话使张之洞感到欣慰。是的,自己的选择是不错的,唐浩然虽然未曾受过国学教化,但却有着他的过人之处,也许眼下这个千年未见之局,要的正是这样的人,或许,这也是其成事的原因。
“陛下,臣跟你说句真心话,你千万不要误会。”
安详地望着英俊中带着浓浓自信的陛下,张之洞平静地说。
“不知香帅有何赐教?”
唐浩然面上露出些微笑,心想着难不成又像那些老朽一样和自己谈什么善待满清皇族,他们要还什么个人恩意,却总是想扯着什么“仁义”。对于那种老朽,自己从来都是估且听之,与此同时,并不妨碍自己下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