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的朝阳-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现在能怎么样呢?一切都没有了,日本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尊重日本人,现在……”

    回过身去,手指着身边那些神情复杂的同胞们,古川用痛苦的语气说道。

    “我们都是亡国奴啊,即便是到了清国,没有了露国人的欺压,也改变不了这样的身份……”

    既然如此,那当初为什么不留在日本与日本共存亡呢?

    当然古川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实际上即便是考虑了他也会有太多的理由去说服自己,首先他是一名大学生,是国家的精英,他不应该如武夫一般,在战场上牺牲自己宝贵的性命,未来的日本有太多的地方需要他。

    未来的日本会是如何?古川并不清楚,但他非常清楚一点——他的性命对于未来的日本是极有价值的,不应该白白放弃。

    “的确如此……”

    认真的点点头,中村朝着远处看了一眼,此时船已经靠上了码头。

    “所以,我们才要来这,所以,我们才要来清国,要知道,清国是日本最后的希望了。像加藤阁下和山川先生都是这样想的,你看……”

    加藤先生指的是现在的东京帝国大学校长加藤弘之。他是但马国出石藩的出身的藩士,刚开始时学的是“兰学”,那是研究荷兰的西学,并因兰学而为幕府所用,成为了“番书调所”的教授。后来其准确的判断了时势,在幕府末期的骚乱时期自学了德语。当时整个日本学过德语的只有加藤弘之一个人。维新后抛弃了兰学,成为了日本德国学术借的第一权威,又被招入了新政府,进而率先引进了德国哲学。正是因其对高等教育的贡献,才使得其在日本有着“六大教育家”的声誉。

    而与同行的还有帝国大学的教授山川健次郎也一样。他出生于会津藩的藩士家庭,会津若松城被攻破后,不吃不喝的来到东京,之后跑去了美国,苦学物理。作为日本物理学的创始人他同样也在这条船上,和加藤弘之先生一同与他们搭乘同一艘船。如同每一个心存希望的日本人一样,大家都来了清国。显然他们都将清国视为日本的希望。

    “他们都是大人物!”

    望着天津港古川话声略微一沉。

    “我们都是小人物,甚至都不会说汉语,更不要提大学都没有毕业,在这里又有什么用?”

    是的加藤弘之他们是大人物,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清国,他们都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可相比之下,作为小人物的他们,来到清国后所需要面对的又会是什么呢?别的不说,到时候恐怕就连吃饭都成问题。

    “他们都是藩士出身,自然会说汉语,不过你以为这里是日本吗?日本每年毕业的学士(1)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在日本反而显得没有什么重要的。可是清国呢?在李鸿章的手下,可真没有几个学士,而且在学术方面也一样,现在的清国,就像维新时的日本一样,你不是经常感叹我们生的太晚了吗?所以失去了像加藤阁下,像山川先生那样的机会,现在,在清国,我们所面对的不正是这样的机会吗?”

    实际上这样的对话,在过去的几天中,两人谈过很多次,现在的古川根本就不需要中村再去游说,他并不后悔离开日本。

    好友的沉默让中村又加重语气说道。

    “没准,我们到了北洋衙门,就能得到一份很好的工作!要知道,李鸿章那才是真正的东洋俾斯麦啊!”

    提及李鸿章的时候,中村的语气中完全是一副景仰之色,过去他极度轻视这个家伙,很难理解他在外交上的一些让步,可现在他却对其佩服的五体投地,正是因为他才令清国这个衰弱的大国在依然屹立于东方。

    如果李鸿章在日本的话,也许能够钳制那些愚蠢的家伙们的妄动吧!和许多日本人一样,无论是古川还是中村都将日本覆盖的原因,归罪于那些愚蠢的而又不自量力的家伙,甚至将其归罪于日本人的性格,总是狂妄自大而全不知现实,只有遭受狠狠的教训之后才会清醒过来,可西洋人并不是中国人,中国会对他们的狂妄自大持以宽容的原谅,但西洋人却蛮暴的将日本变成了历史。

    “李鸿章……”

    在因为开始下船而引起的一阵骚动中,将视线投向天津的同时古川不禁在心底感叹道,

    “确实是个很伟大的东洋人物!”

    这一声感叹之后,古川又问道身边的好友。

    “中村,你说等到我们到了天津之后,会不会有机会见到李鸿章?”

    尽管明知道作为小人物的自己求见李鸿章完全没有一丝可能,但对于这一切古川依然还是充满了期待。

    “也许,到时候我们应该去求见他,向他表达我们的敬意,你觉得呢?中村!”

    (1)学士:旧时日本对大学生的称呼。

    (现在蝴蝶的翅膀已经扇动了,在主角锐意进取时,内地同样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只是正常的推演,而不是反向的金手指。“你看书,我买单”,没错,你没看错就是“你看书,我买单”,一次任性到底!群里每天派红包……帝国的朝阳读者交流群:150536833你看书,我买单……倒记时第五天!欢迎加入抢红包哈哈快快抢起……)(未完待续。。)

第38章 沉默(求月票)

    日新月异,或许没有比这更适合描述天津的变化了。不过只是短短五个月间,天津像是一夜之间焕发勃勃生机似的,到处都在发生着变化。那一条条平整的碎石柏油路正取代城内破旧的道路,甚至就连道路两侧也多出了公共厕所,来回巡逻的警察,同样也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安全感。

    无论是对于身处天津的百姓亦或是外国人,都深切的感觉到这座城市的变化。而几乎所有人都将这一切归功于北洋衙门中那位身材高大魁梧的北洋大臣,归功于李鸿章。

    “照麿,你看现在的天津,与明治初年的东京是何其的相像啊!”

    透过马车车窗,加藤弘之看着窗外的天津市街颇为感慨的说道。

    车窗外的天津,能看到不少穿着西装的黄种人,他们可能是日本人。但也有不少穿着马褂袍衣留着短发的中国人,不知从何时起,在天津人们正在剪去辫子。尽管更多的人穿着满式的衣袍,留着丑陋的满清式的辫子。但是于加藤弘之这位经历过幕府与明治时代的官僚学者看来,这却恰恰正是新与旧交替之时, 很快那丑陋的辫子将会从中国人的后脑去掉,而这又意味着什么呢?所意识的不正是汉民族的意识觉醒吗?

    当整个汉民族不再甘心为满清所统治时,在中国享有很高声誉的李鸿章只震臂一挥,即可令北京的满清政府垮台。到那时中国在李鸿章的领导下,会不会就像现在的天津一样,处处显现着它的勃勃生机!

    “处处都能看到新旧交替的变革。处处都能感受到新政的气息!”

    “又有什么意义呢?”

    加藤照麿有些不满的于心底轻喃道,显然他无法像父亲一样看到那令人充满了期待的一面。

    在他看来,相比于李鸿章,也许唐浩然更适合未来,不是因为他年青,而是因为他是清国最西化的人物,而且他还指挥着一只强大的军队。甚至他的新军还在战场上击败了李鸿章的淮军。

    正因如此。他无法理解父亲为什么一意孤行的来到天津,甚至将李鸿章视为未来东洋世界的悍卫者,似乎对于父亲而言。作为胜利者的唐浩然是不值一提的,反倒是李鸿章,那才是真正的英雄。

    但是通过一些朋友的来信,加藤照麿反倒对东北充满了好感。并非仅仅只因为唐浩然的缘故。而是因为相比于天津,东北用人更为大胆,他的许多朋友都在东北受到了重用,既有于政府中任职的官员,也有公司的高级职员。

    反观那位被父亲视为伟人的李鸿章,现在甚至连求见他一面都可以说是极为困难,就是今天父亲去求他,也是提前约好的。

    “这新旧交替之时,正是男儿建功立业之时。”

    感叹着当年自己的际遇。加藤弘之扭头看着儿子了说道。

    “照麿,我知道,你很难理解,为什么我选择李鸿章,而不是唐浩然,也许,你觉得唐浩然拥有十万强军,而且其于东北更是全面进取,建立了大量的工厂,其远比李鸿章年青,相比之下,唐浩然才象征着中国的未来,至于李鸿章肯定是将被淘汰的人物是吗?”

    父亲的反问让加藤照麿点头说道。

    “是的父亲,李鸿章是旧时代的人物了,就像幕府一样,早晚会被淘汰!现在众所周知,满清统治下的中国正无可避免地走向积贫积弱,而相比于关内,东北却是强大的,他们非但有强大的军事,还有大量的工厂!我听说,未来四年,东北一年要修一千公里铁路,铁路用的钢铁都是他们自己生产的……”

    儿子的观点让加藤弘之不禁摇头长叹,若是在过去,或许他会认同儿子的观点,但是发生在日本身上的惨事,却让他不得不去反思这一切,尤其是像唐浩然那样的锐意西化。

    “哎,为什么,直到现在你仍然不明白呢?”

    何止是照麿不明白,整个日本上下又能有几人明白?

    “在明治维新开始前,福泽谕吉不断的向人们鼓吹着日本的富强之道在于全面西化,未来在脱亚入欧,甚至如伊藤博文者都鼓吹向西洋人借种以改良人种。可是他们却都忽视了一点,日本人同样也是黄种人,无论如何西化,也改变不了肤色,而在我们全面西化的时候,我们几乎抛弃了一些,包括传承千年的汉学,以西洋为师,我们在学习西洋科学的同时,也意欲效仿西洋实施海外扩张,甚至早在三十年前,福泽谕吉便鼓吹进攻中国。原本相比于中国人,日本人就太过于狂妄自大,而汉学的道德伦理使我们保持警醒,当我们抛弃汉学时,抛弃的还有那一丝警醒,而这才是毁灭日本的根本,正是那份狂妄毁灭了日本!”

    帝国的灭亡总会给人以沉痛的教训,对于加藤弘之和许多日本人来说,他们则从国家的灾难中去反思福泽谕吉的思想,同样也在反思日本的开化维新。

    “而相比之下,身处东亚大变革时代的清国,最为幸运之处,就是拥有如李鸿章这样伟大的人物,李鸿章选择了一条与日本完全不同的道路,他几乎以一人之力,引领北洋集团,拉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大幕。他不计毁誉,办交涉、修铁路、建工厂、组海军,最终的目的却是希望在保持社会秩序的前提下,应对中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以我们在清国看到了清国的保守,看到了他们的不思进取,可实际上,他们的这种不思进取,却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变革对社会的冲击,从而令社会稳定的进入变革时代。”

    在加藤弘之的言语中,充满了对李鸿章的崇拜之色。但谁又能知道,多年前,当伊藤博文与天津回国后称李鸿章是“知大势。识大体,治理内政的能人”时,他还曾嘲笑过伊藤,但现在日本命运的急剧变化,使得他明白了李鸿章的伟大。

    甚至过去几十年间的“不思进取”,在加藤看来也是正确的,而现在发生在天津等地的变化。恰恰是李鸿章的伟大之处——变革并未给民众带来冲击,因为他们已经慢慢的接受这一切。

    “相比之下唐浩然,看似成功。在朝鲜统监时,他几乎推翻了一切,建立了完全西洋化的仁川特区,很日本人感叹仁川就像是西洋一样。实际上仁川就是未来的东北。未来东北会变成一个完全西洋化的地区,可是这种激进的变革给日本带来的什么?照麿,难道从日本的今天,你还不能理解这一点吗?”

    父亲的警示让加藤照麿的眉头一锁,难道西化真的错了吗?而加藤弘之像是看懂了儿子心底的疑惑似的,继续解释道。

    “西化没有错,向西方学习也没有错,但关键是方式。当年日本向唐朝学习时,那时的日本就如同未开化的原始人一般。没有任何文明,自然不会排斥中国文明,因此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间中国便是日本的老师,我们努力的模仿着中国的一切,那是因为我们自身没有文明,而现在的日本呢?我们完整的继承着中华文明,这本是日本的骄傲,但我们却无知的想于一夜之间抛弃所有,以学习西洋,这种冲击对于日本而言是毁灭性的……”

    一声长叹,似在为日本的命运而悲叹的加藤弘之又往车外看了一眼,已经快到北洋衙门了,快要见到那个东洋最伟大的人物了。

    “这正是李鸿章令人敬佩的地方,李鸿章才是一个真正改革者,而非旧秩序的维护者,其更不会如唐浩然一般去摧毁所有,李鸿章的近代化方案虽然有不少缺陷,却是切合现在的中国实际。而我们……这正是李鸿章最令人敬佩的地方!”

    马车终于到了北洋衙门,在马车停稳的时候,看着北洋衙门辕门外身着新式军装的北洋新军,加藤弘之的心底不禁一阵激动,过去李鸿章的改革受满清的重重掣肘,而此时没有了那重重掣肘之后,整个直隶正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而这不正是自己与那些流亡中国的日本人锦上添花的时候吗?

    即便是作为日本贵族院议员,在求见李鸿章的时候,加藤弘之依然排着队如旁人一般候见,实际上纵是如此已经算是宽待了,若是换成普通人,怕就连这排队的资格也没有了。而他作为一个过气的日本议员,能享受这种待遇,已经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了,即便是现在的天津制造局总办,前后在衙门里等了三天只为求见中堂。

    足足等了近两个钟头,一衙员走进来,客气的作个礼,然后才说道。

    “加藤先生,中堂大人请您进去!”

    放下茶杯的时候,两个穿着西装的日本人走进门来,两人在李鸿章节的面前端端正正地行了一个45度的鞠躬礼,然后不卑不亢地自我介绍: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校长加藤弘之拜见中堂大人。”

    加藤弘之并没有使用贵族院议员的身份,他相信在李鸿章面前这个身份也许更好用。

    事实上正如其猜测的那样,在过去的半年见,来北洋衙门求见李鸿章的日本官员确实不少,一个贵族院议员已经很难引起李鸿章的注意,不过他仍然客气的接见这些人,甚至还在天津为其准备了一些落脚之地,但若非有专才可用,也就局限于此。与其说这是宽待,可实际上,这却是基于最基本的礼节,李鸿章并不清楚西洋人是如何对待这些流亡官员,但至少中国的传统却使得他主动去善待这些人。

    细细地将面前的加藤弘之打量一番。对方的职业让李鸿章的心中却是一阵欢喜,亲近地对加藤弘之说:

    “久仰,久仰,不必拘礼,请坐。”

    李鸿章的“久仰”二字,并非寻常文人见面的客套话,他的确早就听说过加藤弘之这个人,在北洋大学堂创办后,便有数十位日本教授受聘进校任教,从那些人的口中他自然知道这位东京帝国大学校长的名字,原本既心恼于北洋大学堂的主办把学校办成衙门的李鸿章。此时见着这位帝国大学的前任校长找到了自己的门上,自然会显得很是高兴。

    在李鸿章打量着加藤的时候,他同样也在打量着李鸿章,果然正如外间传言一般,李鸿章极为高大,即便是西洋人身形亦不一定如其高大,正是这个人几乎独力支撑庞大的中华帝国,他的能力更是得到国际信赖。站在他的面前更是让加藤生出一阵前所未有的压力来,甚至就连那腰身也弯下了数度。

    “谢谢阁下!”

    藩士出身的加藤弘之因少时读过汉学熟的关系,所以南京官话还算流利,而李鸿章本人也说着一口流利的江淮官话,所以两人交流并没有问题,待其坐下后,两人方才客气起来,若是西洋人或许很难适应这种东方式的客气,但加藤作为日本人,对此自然是游刃有余,两人谁都没有提正事,甚至都没有提日本的时局,只是李鸿章询问着其在天津是否习惯,加藤在回答时,又恭维着天津一带的发展。就这样客气了差不多半个钟后,待加藤弘之将一杯茶饮至一半时,李鸿章方才说道。

    “加藤先生举家住商社之中,自然多有不便,我看明个便搬到北洋大学堂去吧!回头于北洋大学堂中任职倒也方便,嗯,至于令公子……”

    话音中带着合肥口音的李鸿章朝着一旁的加藤照麿看去,从他偶尔流露的神情中,李鸿章心知此人恐无意长驻天津,但其父却是铁了心要留在这,于是便吩咐道。

    “令公子既是医生,可先于医院任职,不知加藤先生以为如何?”

    说罢李鸿章便笑看着加藤等着他的回答,可出人意料的是,加藤弘之并没有起身言谢,而是默默的端起茶杯来,喝着茶水不再言语了,似乎李鸿章吩咐的并非是他一般。

    (无语现在在乡下禁烧,一天二十四小时吃住于乡镇,以至每天只能一更了,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泪奔了……尽量争取不至断更吧!)(未完待续。。)

第39章 校长之势(求月票!)

    微凉的茶水涌入嗓间,让喉咙处的干涩稍稍缓解些许,可加藤弘之却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端着茶杯,喝着茶。

    而这产自浙江的龙井喝在加藤弘之的口中,他却品不出一丝茶香,甚至只品到了那若有若无的苦涩,而这苦涩实际上却是由心所由非茶所至。

    若是换成旁人,一无所有的来到天津,求见李鸿章后,非但给解决了住处,又给安排了体面的工作,恐怕早就感激涕零的起身言谢了,可加藤弘之非但没有言谢,反倒是沉默下来。

    对于加藤弘之来说,他之所以沉默,实际上却是因为李鸿章给他的一个选择。

    如果接受这份赠予,他和家人都能够过上平静且富足的生活。对于一个流亡者来说,或许这已经是最大的思赐了,不知多少流亡者渴望着从李鸿章的手中得到这些,甚至他并不怀疑,也许只需要一两年的时间,他就能够成为北洋大学堂中地位显赫的教授学者。甚至能够影响到李鸿章的决策。

    但,自己为什么来中国?

    为什么来天津?是和其它人一样是因为胆怯吗?

    来到天津只是为了得一口衣食吗?这未免也太小看自己了吧!尽管内心颇有微词,但是加藤弘之并没有表露出他内心的不满,虽是如此,但他仍然默不言语的低着头,喝着茶,就像是李鸿章的恩赐不是给他一般。

    当然不是!

    至少那不是他所需要的!

    哟,竟然是一给脸不要脸的。

    房间的气氛因加藤弘之的沉默而显得有些诡异时,一旁陪同的张佩纶不由的想到若是那位侄少爷在这的话。定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不过那位侄少爷现在到是没有闲情逸致于此。组建新军时中堂大人发现其主持的北洋枪炮局。亏空极大,十数万支枪械下落不明,一番追究发现其非但倒卖军械,甚至还在战时把械弹卖到了朝鲜,大人如何能忍,可无论如何毕竟是自家人,在其被中堂大人撤掉了北洋枪炮局总办后,现在人又去了青岛。于青岛办理海军基地事项,算是被暂时踢出了中枢。不过现在看来,有时候这中枢中还是需要一个这样的混人,就像现在……这个加藤弘之确实是给脸不要脸了!

    面对对方的沉默,李鸿章没有一丝反应,只是静静的笑看着加藤弘之。若是换成旁人怕这会他已经显出怒容了,可现在他却只是笑等着对方的回答,这些日本人总能给他带来惊喜,就像主持天津制造局的村田,其不过是刚刚主持制造局。在整顿局务的同时,又着手研制最新式五响连发枪以及新式山野炮。按其整顿和计划,无需总督府追加一分投资,明年天津制造局一年便能制造五万支步枪以及180门山野炮,各式弹药两千万发,足够二十万北洋新军之用。

    虽说尚不知其质量如何,但李鸿章又岂不知,那位村田研制的村田式步枪质量不逊老毛瑟,远优于国内各局厂制造枪械,若是这枪炮无需外购,每年省下的又岂止是数十万两银子,村田能给自己带来这样的惊喜,那眼前的这个加藤弘之呢?又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足足沉默了两分钟后,加藤弘之却站起身,深鞠躬道。

    “中堂大人吩咐,加藤不敢从!”

    话声传入张佩纶的耳中,只让他的眉头一跳!连忙朝中堂大人看去,只见中堂大人非任没有恼怒,那眉间反倒是闪过一丝笑意,难道是看花了眼。

    “中堂大人,若加藤仅为衣食无忧,又岂需来天津?纵是留于东京,露国人亦不会为难学者,前往仁川,东北亦可衣食无虑,”

    确实如此作为一名学者的加藤弘之,无论是在任何地方,即便是在西洋他也无需为生计烦恼,若仅是为了生计,完全不需来天津。

    “但加藤却来到了天津!”

    加藤弘之的话声落下时,李鸿章抚须问道。

    “哦,这是为何?”

    “加藤之所以来天津,是为东亚之未来,是为中堂之未来!”

    重新坐下的加藤弘之看着李鸿章侃侃而谈起来。

    “日本开化维新虽为露国入侵而断,可其于大人而言,仍然有可借鉴之处,如日本实施地税改革,虽对百姓极尽压榨,以至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佃农或流落城市,可以说其行全是强兵而民疲,但并非不可借鉴。日本之维新所求在于“富国强兵”,;而大人之洋务首重“求富”,是因中国“历经搜刮”已经“商困民穷,势已岌岌”了,然一味强兵势必疲民,而一味求富,势必弱兵。日本以小国而求强国,以小搏大,自是不自量力,因此方才有今日亡国之事。而大人一味求富以至弱兵,由此才有辽东之败!”

    想起北洋陆师于辽东惨败,李鸿章不由自主的点了点头。若非如此,他又岂会在战事方一结束,便开始重组天津武备学堂,操练新军,另一方面又委袁世凯于浙江操练新军,淮军的惨败着实让他大为震动。

    “虽说中堂大人自领政后,速修铁路、加办工厂、编练新军,大人之成就更为世界所瞩目,纵是身处东京亦听闻中堂之名,然于加藤看来,大人所修铁路、所办工厂,所练新军,不过尽是无根之萍,全不足为惧!”

    李鸿章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修铁路办工厂练新军,这可都是过去几个月来他办的事情,本国人也好,西洋人也罢,就是东洋人,个个见着自己也是两字“佩服”,怎么到了加藤这里完全变了样子。

    “如若中堂大人,是尸位素餐之辈,自然无须听加藤所言……”

    觉察到李鸿章神色变化的加藤弘之话还没说完。便被张佩纶出言打断了。

    “大胆!岂有此理……”

    不等张佩纶说完。李鸿章却一伸手对加藤弘之说道。

    “说下去!”

    加藤弘之便继续高谈阔论:

    “其实。加藤所想说的话非常简单,中堂大人,修铁路、办工厂,练新军,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可加藤只有三个问题请教大人,这铁路他日何人修建?工厂何人管理?新军官佐来自何处?难道依如过去一般,全是办成衙门般?如此。又岂是求富求强之道?”

    接连几声反问,如同石破天惊般震动了李鸿章和张佩纶等人。李鸿章坐在椅子上,斜眯着眼睛,将眼前这个日本人刮目相看起来,过去他不是没有接触过日本人,那些逃到中国的日本人,所图的不过只是一片栖身之地,所谋的不过只是衣食无忧,他们一个个的拍马屁都还来不及,又有谁说道过真话?

    办洋务和办其它事一样。归根到底要用人。办了这么多年的洋务,对于用人择才。李鸿章可谓是体会颇深,只有用对了人才能办成否,否则只会前功尽弃。虽明知这一点,可论及用人的魄力,李鸿章依然不如唐浩然,他唐子然能让刚毕业学生去修一座桥,一条路,一座楼,甚至一座工厂的经理。但李鸿章却做不到,不是因为不行而不能,因为在北洋这个体系中,所有的一切都要论资排辈,就像他有意让加藤弘之主持大学,眼下却只能让其于大学中任教一般,不是行,而是不能,必须要照顾所有人的利益。

    “哦,那你说说,本部堂该怎么办?”

    “文明开化是基础,无论是修铁路也好,建工厂也罢,练新军也行,最终都是人去办,需要工程师去修铁路,经理去管理铁路,军官去主持新军,归根结底还是还是要靠教育,必须先办教育。……办教育无非三个方针,一是普及初等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的文化知识水准;二是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方针,少而精地创办高等教育机关,以培养工业化的指导者一类高科技人材,三则通是过教育特别是技术教育,迅速消化、掌握从欧美先进国家摄取来的科学技术成果。”

    加藤弘之并没有专注的侃侃而谈,而是不时的观察着李鸿章,见他一副认真聆听状便接着说道。

    “而今日之中国既有北洋大学之高等机关,又有医学、电报学堂等技术机关,然而却全无中小学,现代教育的各级学校有其不可间断的连续性,如果没有好的小学,就不会有好的中学;没有好的中学,就没有好的大学。而大人今日所办的教育连一所小学,一所中学都没有,又谈什么“尽取西洋之精华为我用”,所以,加藤才不敢受大人之邀,往无根之北洋大学堂任职!”

    说来说去,加藤弘之并没有给李鸿章一个解决的问题办法,而是谈到了他最为熟悉的教育上。虽是如此,李鸿章仍是一副受教状,但却是半晌抚须不语。

    “加藤先生有所不知,我中国科举制度已有千年,既是学生与学堂中就读,其亦心不在校,而在科举,非是中堂大人无意办学,而是无人愿上新式学堂。”

    张佩纶的一句话道出了李鸿章不办新式教育的原因,和洋人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他又岂不知道教育才是强国之本,可不在于他不办教育,而是办了也没人上,当年选派幼童留美时,纵是许下回国不用科举便能做官的诺言又有几人愿往?而且幼童回国后,因其非科举出身更于官场受制于人,其任用更是受到种种限制。

    现在就是那北洋大学啊!那些个生员没准还寻思着赴科举,若非是不少人从局势中看出来,这朝廷的科举纵是考上了也没有委任之机,他们又岂会安心于校中学习……想到这,李鸿章不禁冷冷一笑,若是当真还有校中生员往京城赴考,那便直接开除了事,令其于这直隶再难立足!

    在李鸿章的沉默中,心知于中国推行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