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8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迟再有四五个月,这场战争恐怕就要彻底落幕。老郭,你想没有想过战后,想要做些什么?如果有什么想法,现在就可以和我说一说,有些事情趁着我还在东北,可以帮你解决或是协调。我知道你现在,肯定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杨震的这番话,郭炳勋微微迟疑了一下后才道:“一号,如果战争真的快要结束了,我想在战后辞去东北军区兼抗联参谋长的职务,去办一所像法国圣西尔军校那样的军事学校。这些年的战争打下来,我感觉我们最缺乏的不是飞机、大炮,而是一个系统的、正规的军事教育体系。”
“尽管您想尽办法,组建了各种教导队、培训班,以及军事学校。但各级干部培训时间还是太短,与其说军事学校,还不如说是速成培训班。部队一直在扩编,一场大战下来基层干部伤亡很大,只能加快培训步伐。”
“自从担任这个参谋长以来,我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建设一个法国圣西尔军校,那样的真正军校。对我们的基层军事指挥员,进行系统、正规的培养,而不是现在这种速成班外加文化补习学校一类的军校。”
“而且这几年的大战下来,我这个参谋长已经是精疲力竭、心力交瘁。在对日战争结束后去办一所军校,即可以一圆自己的梦想,解决部队中存在的最大难题,同时也让自己可以休息、休息。”
郭炳勋的这个想法,杨震了然的点了点头道:“你说的这个问题我在中央期间,与主席和老总都研究过。随着我军的装备水平上升,以及编制越来越大。原有的基层干部,无论是能力和水平都已经满足不了需要。”
“中央的意思还是以苏为师,成立各种军事政治学校,加快干部的培养进程。以满足部队装备水平上升,对基层指挥员的需要,重点就是航空兵、装甲兵和炮兵一类的技术军兵种院校。你有这个想法,我可以去和中央争取。”
杨震提出的要学习苏联军事教育体系的思路,郭炳勋道:“一号,我很不赞同苏式划分过细的军事教育理念。诚然,我们没有欧美那种大学军官后备团的补充教育体系。在一个大学生异常宝贵的国家,我们至少在短时间之内,也不可能建立这种体系。”
“但我还是倾向于培养欧美那样的全科培养体系,而不是单纯的以兵种划分。您也知道步兵与炮兵和装甲兵,在战场上的划分并不是那么完全清晰。炮兵军官如果不懂步兵战术,怎么能配合步兵作战?步兵指挥员如果对炮兵战术一知半解,怎么能充分利用炮火掩护?”
“我的意思还是以三年为期,第一年学习基础军事理论。第二年不分专业的学习基础指挥知识,第三年分科学习专业指挥。不过无论任何的兵种,都要学习步兵战术。同时我的想法是,所有的学员除了学习军事知识之外,还要加入部分大学课程。”
“比如法律、建筑、基础物理、外语等科目,还要加入部队管理课程,以培养学员的多方面能力。毕竟部队是金字塔型的结构,不是每个人都能升到更高的位置上去。大部分的基层干部,在服役一段时间之后,最终还是要转业到地方工作。”
“在西方各国退役的军官,一直都是社会精英人才的有利补充。很多大公司的管理高层,都是退役的军官,这一点包括日本人在内。而我们的干部如果在退出现役,转到地方工作。他们的知识水平,能不能承担起交给他们的工作,这就是一个问题。”
“军队的工作是一条线,而转业到地方无论是从事那个方面的工作,面对的都是一个面。地方工作与军队的工作,之前的差别又是相当的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部队指挥员的同时,也要想办法提升他们自身的综合素养,以便他们到地方工作后,自身的条件可以满足需要。”
郭炳勋这个至少在目前,显得有些理想化的想法,杨震却是微微摇了摇头道:“老郭,我不能说你的这个想法不好,但是就目前的国情来看,有些过于理想化了。你的这个理论,要考虑我们眼下的国情。”
“我们这个大多数人还是文盲的国家,无论是国民的整体教育水平,以及教育的普及程度,都远远不如西方国家。这一点从我们建设东北的时候,就已经是深有感触。在有限的高中毕业生,还要尽可能的满足升学需要的情况之下。”
“除了一些技术类的院校之外,我们指挥学校招生的最大面对群体,应该是初中的毕业生,甚至文化程度更低的群体。让一个初中毕业的学生,去在短短这三年期间,学习这么多的大学课程,这个要求就比较高了。”
“我的想法是,按照我们国家目前的整体文化水平,我们的军事学校还是应该以术有专攻的教育方式为主。毕竟他们是指挥学校,首先要做的是为部队,培养出素质合格的基层指挥员来。”
“至于其他的方面,等到我们这个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有一个全面的提高。最少大学生的数量,不在这么的紧缺,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们在根据情况的发展与变化调整为好。”
“而且老郭,我的想法是你去搞军事教育我支持。但是以你目前的能力,去搞一个步兵指挥学校,或是某一军兵种指挥学校都有些浪费了。我的建议你还是去办一所,专门培养高级指挥综合指挥人才的学校。”
“如果我们采取术有专攻的基础军事教育模式,那么建设一所合格的,用来培养包括团一级在内的中高级干部的高级指挥学校,将会是我们培养具备综合指挥能力的中高级干部,最重要的一个教育环节。”
“不过在基础军事教育上,我认为我们除了学习苏联之外,也完全可以借鉴一部分日本人的经验吗。日本人虽说高级军官的战略眼光差一些,但是有最好的中下级军官。以敌为师,这一点并不难堪。”
“至于团以下的干部,还是应该以步兵指挥专业,加上部分防空、队属炮兵指挥的专业为主。不过我认为这个高级指挥学校,不仅仅应该设置指挥专业。我更倾向于将还要设置一个参谋专业,尤其是培养高级作战参谋的专业。”
“我已经给中央打报告,建议依托我们现有的军区中高级干部进修班,组建军事指挥学院,专门担负团以上干部的培养工作。如果愿意的话,我会向中央推荐你担任这个学院的院长。而且我也认为,你绝对有能力做好这项工作。”
“老郭,眼下整个东北战场除了朝鲜境内之外,已经基本上无大事。部队的整编和补充,也基本上已经完成。我感觉你现在可以腾出部分的精力来,就全军军事教育体系的建立,拿出一个草案来。”
“我们部队的军事教育体系,是你一手建立起来的。在这一点上,你有相当的发言权,也是这方面的真正专家。你在战略方面的眼光,我也是相信的。不过我说的可不单单是一所军校,而是我们整个全军的军事教育体系的建立。”
在说这番话的时候,杨震将全军这两个字音咬的很重。这意味着这个草案不单单是指的抗联,包括华北的十八集团军和华东的新四军在内的全军。不过尽管只是点了一点,但是杨震知道郭炳勋会明白自己意思的。
杨震的想法和思路,郭炳勋略微一琢磨就能明白他的用意。而且杨震说的也没有错,在国内整体以教育水平比较低,每年的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数量,甚至都无法满足自身建设的需要。与西方国家相比,相差更是不知道里许。
包括华北根据地在内,除了北满地区提早实施全面九年义务教育制之外,其余的地区教育水平还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标准。而且目前东北加上华北各个根据地,甚至包括苏北与皖北在内,总面积只不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人口数量比例更低。
西方列强的军事教育体系,是建立在本国国民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基础上。这种教育体系,对于国内目前的情况来说,还是有些过于超过标准。毕竟培养一个步兵排长的难度,远比培养一个工程师要小的多。
第三百六十四章 江淮战役
西方的基层军事教育,军校只是承担一部分。战时军官的补充,除了军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依靠大学后备军官训练团,以及从优秀士官之中选拔军官。而国内在这一点,至少在短时间还是无法弥补的。
日本人的最基础军事教育,应该说做的相当不错。至少在战争初期,他们后备军官的水平还是相当高的。即便是到眼下穷途末路阶段,后备军官的水平也不差。但是他们过于区分军官与士官之间的差别,那些经验丰富的士官,百分之九十九只能一辈子都当士官。
宁愿选择那些没有任何经验的,突击培训的军官,日本人也不愿意从大量经验丰富的士官之中选拔军官。这就是日本人在军官培养方面最大的失误。但这并不说明日本式的军官培养理念,就真的一点无可取之处。
尽管苏式的军事教育体系,划分的有些过细,并不有利于一个基层指挥官全面能力养成。至少在团一级以下部队,甚至师一级的各级指挥员,也只能负责自己的兵种指挥。但毕竟在符合自己国情的基础上,满足了部队最基本的需要。
他们更注重的是在合成部队阶段最基础编制,也是中级军官与高级军官衔接最关键的团一级,以及团以上军官的合成培养。在国内教育水平还远不如,当初国内战争刚结束的时候苏联情况之下,这个体系至少在短时间之内,还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而且郭炳勋也知道,杨震尽管支持自己去搞教育,但是不会同意自己去担任一个步兵学校的校长。事实上作为抗联的参谋长,很清楚抗联军事干部培养弱点的郭炳勋,也不得不承认杨震的这个着眼点很准确。沉思了好大一会,郭炳勋最终点了点头。
郭炳勋的最终点头,让杨震暗自松了一口气。郭炳勋要在战后去搞军事教育这一点,杨震还是很支持的。但郭炳勋心中想着什么,杨震也大致能猜出来。毕竟是西方著名军校出来的高材生,对于那个培养出法国最著名的军事统帅的军校,教育模式还是很信服的。
自己这个最得力的助手想去要办军校,杨震还是很支持的。建立正规的三级军事教育体系,也是杨震一直追求的。但郭炳勋的想法,在杨震看来却是很不现实。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国内是没有那个基础的。
杨震提出以苏式军事教育为基础,加上部分的日本军事教育理念,这无疑相当符合国内的现状。借鉴各方面,包括自己敌人的优点,在加上关内外的实际情况与经验,拿出一个符合自身特点的军事教育体系和理论,这是关系到全军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而郭炳勋虽说有些理想化,但是无论是能力还是眼光都是有的,这一点杨震很清楚。而且在军事教育体系上,杨震也不赞同全盘的苏式化。苏联的军事教育体系,虽说更符合中国的国情,但自身的缺点也在哪里摆着。
军事教育体系过于死板,划分的也是过细。就像苏军之中大量存在的,培养机枪排长的机枪学校,杨震就不是很赞同。这些基础的东西,完全可以并到步兵学校去培养嘛。还有苏联人的军事师范学校,杨震也不是很同意。
各个兵种专业从基础的兵种指挥学校,到培养本兵种高级指挥员的兵种学院,这就有些过于繁琐了。虽说日本人是自己手下败将,但至少军事教育体系的某些方面,杨震还是很欣赏日军的教育体系。
所以杨震提出了吸取日式军事教育精华,根据自身特点完善预定采用的苏式教育体系。取两种截然不同,但目标却殊途同归的军事教育理念和体系,创立符合中国人自己的军事教育模式,
杨震认为只要说服了郭炳勋,丢掉那些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他会做好这项工作的。一手创立了抗联高效而又简练的司令部体系,以及扎实参谋工作的郭炳勋,究竟有没有能力去办好一所合成指挥军校,杨震还是有这个底气的。
搞定了郭炳勋,杨震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自己的那几个秘密计划上。至于朝鲜战场方面,他也只是坐镇后方,而没有亲自到一线指挥。此刻就算杜开山调动了他可以调动的大部分兵力,但整个朝鲜战场依旧只能算是局部战场。
至少在朝鲜军的主力全部投入进来之前,整体的规模也最多就算是一个集团军级别的。杨震认为杜开山的能力,至少现在看还是应对有余。所以杨震没有亲临朝鲜战场指挥,而是就坐镇在后方注视。
而在关内战场,准备了已经整整两个月的江淮战役,于四月二十一日全面打响。抗联入关部队以及晋察冀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各一部,并山东军区大部,在新四军苏北军区、淮北军区主力,以及活动在豫东的新四军五师的配合之下,对日军淮河防线发起全线攻击。
在此次战役之中,林总表现了他一贯缜密的心思。在战前就不断的出动侦察部队,在新四军淮南和苏中军区的配合之下,对淮南日军防御体系进行了详细的侦察,以弥补空中侦察的不足。同时在战场部署的时候,也详细的考虑到了地形上的特点。
在兵力和火力的部署上,以地形比较适合坦克突击作战的东线为主。至少在表面上看,这个部署是中规中矩的。不过杨震也清楚,以林总自身的指挥风格,他绝对不会采取这种平庸的战术部署。否则在部署阶段,也不会多次来东北取经。
不仅要走了自己指挥坦克集群的经验,还要走了抗联总部总结的苏军在苏德战场上,大规模装甲部队使用的经验,以及一些特殊战例。还要走了陈翰章,这个抗联最好的装甲部队指挥员。对林总究竟暗藏了什么手段,杨震倒是有些拭目以待。
在四月二十一日江淮战役全面拉开帷幕后,林总亲自指挥的一个装甲师,四个装甲旅外加五个独立坦克团,并第一机械化步兵师、十一个步兵师,外加山东军区四个师,以及苏北军区主力组成东线兵团,率先于涟水、阜宁正面发起强渡眼下作战。
涟水、阜宁一线正面的率先打响,也正式拉开了此次江淮战役的序幕。在密集的炮火与空中掩护之下,经过五个小时的反复突击。作为第一波强渡部队的五个步兵师,在山东军区一个师以及苏北军区主力的配合之下,率先于涟水正面打开一个十五公里长的缺口。
当然这段河道已经不能再称之为黄河,自七年前花园口决堤,黄河沿着颍河与涡河河道南下多淮入海后,这段河道已经成为黄河河道。此次江淮战役至少在东线,称之为黄淮作战更应该恰当一些。
眼下正值枯水期,在加上洪泽湖的分水作用,这段黄河夺淮后的河道水量并不大,河面也不算太宽。林总选择这个方向,作为主攻方向倒也算是中规中矩。相对于西线来说,集中了主要力量东线的突破口,打开的速度要快的多。
在东线率先打开缺口之后,林总除了命令第一波登陆部队立即向纵深发展之外。快速的投入后续兵力,尤其是装甲部队向两翼展开以扩大滩头阵地。同时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向南岸调动了部分炮兵部队。
经过十八小时的激战,在第一批渡河装甲六旅的掩护之下。第一轮强渡的部队经过苦战,先后打退日军十余次反突击。相继收复淮河下游南岸重镇涟水、阜宁,并在淮河南岸建立起一个纵深三十余公里,南北百余公里的滩头阵地。
在扩大并稳固滩头阵地后,参战部队随即在后续渡河的装甲一师,外加两个坦克团的配合之下,对日军整个纵深防线,实施穿插、分割作战。前锋直指苏北重镇盐城,并以一部兵力向宝应方向快速穿插。
就在日军手忙脚乱的向涟水、阜宁正面,被抗联打开的突破口发动反击,试图重新封闭被打开的突破口时。山东军区两个师并晋察冀军区一个纵队,由山东军区统一指挥,在晋察冀军区直属坦克团的配合之下。
利用整个战线日军注意力,都被于阜宁正面战场溃败吸引过去。整个阜宁以东战线,兵力已经相当空虚的机会。在阜宁以东北蔡桥一线突然再次发起强渡作战。在完成渡河之后,向盐城方向发起强行穿插。
在这支部队渡河并向南全线展开之后,预示着日军在淮河南岸的防线被彻底的打垮。分别从涟水、阜宁以及北蔡桥一线发起突击的三路攻击部队,就像三把尖刀一样,将整个江淮之间日军防御体系彻底的打乱。
为了保证东线攻击重头戏的装甲集群,能够快速渡河以及在水网地带的突击速度。在战役发起阶段,林总在整个东线集中了投入工兵部队的六成。携带了全军近一半的门桥和舟桥,以及三分之二的冲锋舟。
在突破口被打开之后,六个小时之内参战工兵,在涟水至阜宁的河面上,快速架设起二十余道浮桥。在十一个小时之内,东线集群主力包括大量参战的坦克部队在内,所有的重装备全部完成渡河。
除了大量的舟桥部队参战之外,从抗联调到华北的二百辆美制LVT两栖登陆车,也全部投入到这个方向。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第一波的突击才可以一口气投入五个师。在涟水与阜宁方向同时展开的时候,还有能力在北蔡桥一线,实施二次强渡作战。
而为了支援此次渡河作战,在涟水、埠宁正面,林总部署了九个直属一百五十毫米榴弹炮团,两个一二二火箭团,全部的二百毫米以上口径火炮。抗联调往关内的航空兵部队,也投入了两个攻击机大队和一个中型轰炸机大队。
在加上大量的师属火炮和队属迫击炮,以及山东军区参战的一个山炮团、一个野炮营。晋察冀军区直属野炮团,外加一个日式榴弹炮营。参战部队强大的炮兵以及航空兵,为突击部队尽快打开缺口提供了充足的火力支援。
第一天参战部队炮兵,即发射各种口径炮弹十余万发。将涟水、埠宁一线日军纵深二十余公里的阵地,炸成了一片废墟。强有力的炮火与空中掩护,保证了强渡的顺利进行。
第三百六十五章 江淮战役(二)
东线被短时间之内即打开突破口,一线防线随即全部崩溃,很是有些出乎日军的意料。但淮南的日军反应也相当的快速,立即调集纵深二线预备队,集中两个师团并两个独立混成旅团以及七成的炮兵,向突破口发起全线反击。
为了集中兵力日军甚至从战事胶着的西线,也抽调了一个师团投入洪泽湖以东战场。中国派遣军为在最短的时间之内,重新堵上被打开的突破口可谓是下了血本,调动了手头可以调动的一切有生力量。
面对日军的快速反击,林总带领前指于四月二十二日渡河,亲自指挥部队与日军激战。并不断的加大攻击力度,以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抢占宝应、高邮一线,切断苏中日军与皖东日军之间的联系。
战至四月二十五日,在林总不断投入的大量装甲部队迅猛冲击之下,日军淮阴以东防线彻底的崩溃。反击的日军扛不住坦克集群的轮番冲击,伤亡惨重的一路溃退至盐城、宝应一线,试图依托水网地带构筑二道防线。
反击全面失利,大量的兵力被合围在盐城以北的苏中战场上。溃退的日军部队在地面坦克追击,空中火力不断的打击之下,建制全部被打乱。试图在盐城、宝应建立二道防线的日军,最终一路溃退至兴化、东台、高邮一线才在派遣军紧急增援的三个师团支援下,才勉强站住脚跟。
只是当四月二十七日,这些日军一路溃退到兴化、东台、高邮一线的时候,参战的兵力已经十不存三、四,伤员、辎重、重武器丢了一路。很多部队甚至撤到兴化和东台一线的时候,已经是两手空空。
相对于陷入激战的东线,西线的战事反倒是有些显得平静无奇。当然这一线地形,远比东线复杂。不仅紧邻黄泛区,而且最关键的是河道纵横、水网密集。自身又处在皖东山地与洪泽湖之间,可供作战回旋余地相对狭窄的多。
尽管因为黄河携带泥沙过多,经过数年的淤积,眼下黄河已经主要沿颍河入淮,涡河流域已经不再是黄河入淮的主要通道。原来重灾区的皖东蒙城、怀远一线的情况要好的多,但部分地区仍旧积水严重。
这个方向的进攻困难程度,远远的超过了东线。在加上政治方面的因素,西线攻势与东线虽说同时发起,但是无论是投入的兵力,还是战斗的激烈程度都远远不如东线。尽管于四月二十二日,也于双沟、五河方向打开突破口。
但相对于东线打的痛快淋漓,西线的后续攻击进展却相当的缓慢,始终未能突破日军沿洪泽湖、花园湖、女山湖之间构筑的防线。西线的进展不畅使得在东线被打开缺口后,急于重新堵住东线缺口的日军,甚至抽调走了西线的纵深第二梯队预备队。
但就在东线集群攻占宝应的当天,调往关内后一直未露面的陈翰章。指挥原部署在东线的每个师都加强一个独立坦克团的装甲二师、三师,晋察冀军区直属坦克旅,晋冀鲁豫军区一个坦克团,配属机械化步兵第二师以及四个全摩托化步兵师。
在两个舟桥团、晋察冀直属工兵一团的配合之下。两昼夜强行机动数百公里,从东线的宿迁直插西线的怀远、临淮关一线。于四月二十五日利用怀远正面日军兵力,或是被抽调往女山湖一线支援,或是被调往东线增援,整个怀远至临淮关一线兵力空虚的机会。在西线集群渡河部队的策应之下,分别与怀远、临淮关一线强渡淮河。
在完成强渡之后,该装甲集群集中主要力量,沿水蚌铁路与津浦铁路快速向南穿插。连续突破西线日军三道并不严密的防线,相继收复淮县、合肥、定远、嘉山,并经全椒、滁县向**、浦口一线高速穿插。
林总这一手声东击西搞的相当精彩,可谓是神来之笔。即便是杨震这个中国大规模装甲兵集群突击运用第一人,也认为这一战林总打的相当精彩。这场战役打到这里,杨震认为只要林总在后续进攻上,不出现什么太大的失误,这一战基本上已经赢定了。
而以林总的为人和能力,出现这种低级失误的机率,几乎是微乎其微。尤其是在林总手中可动用的兵力,远远超过当年自己的情况之下。这一战打到这个程度,只要某一方面不插手,可以说已无任何的悬念。
尽管为装甲部队在东线攻击作战之中,一天一个独立坦克团的损失,杨震心疼的有些直抽抽。但他也知道在那种水网地带,在工兵部队不见得能够及时跟上的情况之下,这种损失几乎可以说必然的。
再加上日军部署的大量反坦克炮,要想保持快速突击速度,就必然要有承受巨大损失的心里准备。而且以杨震的眼光看来,只要能围歼江淮地带占据了整个中国派遣军,一半的日军重兵集团,这个损失还是可以承受的。
至于林总在江淮战役打的如此出彩,重庆方面怎么想,杨震即没有精力去关心,也不想去关心。林总在西线投入的坦克数量,即便是重庆在皖西的两个战区想要插手,恐怕也没有这个胆子。至于在江南有什么动作,那么对于此次江淮战役来说,反倒是一件好事。
事实上重庆方面也不是不想,趁这个机会向东收复失地。但林总突然投入到西线的大量装甲部队,让其向皖东地区伸出的触角又快速的缩了回去。重庆在大别山区的五战区,明显不想去碰这款硬骨头。
尤其是五战区部队,以桂系为主的情况之下。那位生怕自己嫡系去碰这种装甲集群,受到太大损失的小诸葛,严令五战区不得向皖东战场调派一兵一卒。只是命令西北军最后一支余脉的三十三集团军,出动一个军收复了六安、霍山以应付差事。
陈翰章指挥的装甲突击集群,显示出来的威慑力,胆寒的可不单单是日本人。重庆方面在江北缩回了伸出的触角,但是在江南却调动了新组建的几个全美械,专门用来反攻的方面军,对南昌至九江一线发起了攻击。同时其所属的六、九两个战区,也在湖北境内动作频频。兵力直指武汉外围,并湖北境内平汉铁路沿线。
自江淮战役打响,到重庆方面出击浙赣线,整个大江南北是打的乱成一团。与本土的直接联系被切断的中国派遣军,此刻是焦头烂额。尤其是江北的战局,让中国派遣军连吃奶的力气都用上了,也迟迟无法堵住两个巨大的缺口。
东线像是一部巨大的吞噬血肉机器一般,将中国派遣军的兵力成建制的吞噬进去。而在西线的坦克集群,像是一把尖刀一样,插到了中国派遣军在江淮防线的后腰上。**、浦口是什么地方,那里与中国派遣军司令部所在地南京只隔着一道长江。
浦口要是丢了,敌人的炮弹能直接打到南京城内。江淮战局如此快的糜烂,让中国派遣军只能不断的从江南抽调兵力去填进去。但在两线作战的情况之下,中国派遣军依旧感觉到难以支撑。
与本土之间陆海空联系,此时已经完全中断的中国派遣军,除了不断向大本营求援之外,只能将希望寄托到南方军驻越南的部队身上。只是尽管南方军已经占领广西中越边境,但南方军与派遣军主力之间的联系,却是始终未能打通,除了海路之外再无其他的联系手段。
而海路大规模的运输,无论是南方军还是中国派遣军都凑不出来足够的船只。而且此时曾经对日本海陆军来说,曾经犹如自家海域的中国沿海,已经变得异常的危险。美国人的潜艇、飞机,中国人的飞机让这片曾经平静的海域,基本上已经变成了一个死亡地带。
而盟军在荷属东印度群岛发动的攻势,也让南方军这个时候很难抽调兵力增援中国派遣军。南太平洋上倒是有为数不少的部队,仅仅拉包尔岛上的南方军所属第八方面军,就有十余万大军分布在所罗门群岛。
可只能坐困岛屿上的这些日军,就连吃饭都得自力更生,那里还有办法增援中国派遣军?那位被搞出精神病的前十七军司令官,都无法送回本土修养,那里还能一下子撤出这么多的兵力?要是这些兵力能撤出来,大本营早就将他们撤出来,部署到其他方向去了。
面对着中国派遣局的窘迫局面,束手无策的大本营除了不断打气之外,根本就无法提供任何的支援。好在七年时间积攒下来,再加上自己设厂生产和制造,整个中国派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