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7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今天可以明确的告诉你,这几个参谋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底气,就是他们对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现状,已经研究的透彻到底,才敢于以区区几百人的关东军,就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
“没有这个底气,即便几个参谋擅自行动,他们的高层也不会允许的。他石原莞尔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为什么坚决反对全面侵华?正说明这个家伙是日本高层内,难得有战略眼光的人。”
“他知道什么该吃,什么至少一段时间之内不能碰。知道采取什么样的侵华手段,比眼下日本人在中国战场上,采取的蛇吞象战略更能事半功倍。而具备这样战略思维的人,至少在国民政府内我是看不到的。”
“如果日本政府和军队,不是被九一八事变的胜利冲昏了脑袋。真正按照这个家伙的战略设想而来,那么对中国人来说才是真正最可怕的。而让日本有着全面侵华,甚至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本钱的,正是日本人几乎是兵不血刃吞并了东北给他们带来的。”
“依靠东北丰富的煤铁资源,以及占据国内大部分的工业资源,作为本土生产不足的补充,才让日本人有了侵略中国的底气。我们自己花费大力建设的工厂,最终却变成了敌人侵略我们的本钱,这无疑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
“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是更是一个穷国。丢掉了东北之后,全国剩余的工业加在一起,不足人家的一个零头。几乎所有的工业制成品,都需要大量的依赖进口。落后就要挨打,没有现代化的工业,就没有现代化的国防。”
“没有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即便是现在赶跑了日本人。我们这个国家依旧是人家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有国无防的局面。如果我们不想我们的子孙后代,重复我们今天的遭遇,那么建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工业,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现在中国大学的确不少,可一年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文科生,真正学理工的比例很少。我们东北根据地又局限于全国一隅,原本就是教育不发达的地区,可用的人才就更少了。但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单靠学文是不行的。”
“我们现在接手的伪满部分高等教育,说白了除了奴化教育之外,就是为了日本人将东北建成他们稳固殖民地,而采取的配合和补充式的教育。尽管也有一些工业和农业等所谓的实业大学,可一年招收的学生还是日本人和朝鲜人为主,其中中国人比例才多少?”
“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需要的不是什么文学家、舞蹈家、音乐家,是成百上千的掌握了现代化科学知识的理工科人才。文科虽说不能没有,但是在现实需要面前,也只能暂时的放一放。等全国都解放了,我们可供招生的底子再好一些,现培养也来得及。”
“连锅端的方式,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很多问题上,上级要看的是全局。正所谓站多高、望多远,上级要有上级的考虑,不可能顾全到方方面面。很多问题上,只能从大局着手,至于细微之处也就顾及不到了。”
“不过,这种情况随着形势的变化,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毕竟环境在变、形势在变,上级的决策也会根据形势需要而转变的。毕竟这个国家也是需要报刊的编辑、作家和记者,还有音乐家和美术家的。”
“至于人才控制过死,限制了知识分子流动的问题,这的确也是一个问题。可这也没有办法,谁都想去生活条件好一些的大城市生活。谁都知道去一个大城市的学校当一个教师,要比在一个位置偏僻的矿区,当一个工程师悠闲的多。”
“要是不按需分配,恐怕一些农村和偏远的小城镇,本就不多的知识分子都要跑光了,也没有几个人愿意去矿山工作?我们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各方面的需求。虽说在很多方面不是很完美,但这世界上本身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不是吗?”
“眼下的计划体制虽说死板了一些,但是对于我们的建设,起到的作用还是很大的。我们要想在短时间之内,建设成我们自己的工业体系,只能在某些方面做出一定的牺牲,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虽然给个人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可这些影响也不是完全不能克服的。我们从伪满那里接手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一个烂摊子。整个教育从体系到模式,基本上可以是为日本人的殖民统治,进行配套或是服务的教育体系。”
“要想改变这种体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有人鼓吹伪满教育如何、如何的好,可我想问问这些人,这种教育模式除了奴才之外,还能够培养出真正可用的人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外交往,只能用日语一种语言吗?”
“治理一县、一市,乃至一省一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碗水都端平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一步步的去解决。操之过急或是搞一刀切,反倒是容易误事。”
杨震这番话说完,这个男人沉默良久才微微点头。看着他有些微微涨红的脸,杨震笑了笑道:“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这些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建设,需要的不仅仅是政府去努力。而是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想眼下的体制,虽说也有一定的弊端。但我们应该相信很多的问题,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陆续改变。一个新生的政权,总归还是需要我们给与他一定时间,让他真正的成熟起来不是吗?”
“现在看我们的教育体制,也许有一些问题,对于有些学生不是那么的公平。但是就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来看,这个事情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就像那些在战场上厮杀的军人,有谁问过他们的爱好是什么吗?如果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会选择文科或是理科?谁又给他们选择的机会了?”
“相对于这个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还处在文盲阶段。还有相当多的孩子,没有机会读书。这些学生虽然因为不能学习他们想学的东西,也算是一种时运不济。但就全国来说,他们还有机会读书、学习文化,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凡是要从两面来看,的确眼下他们没有选择的机会。但从另外一面来看,这些初高中学生,如果没有根据地内颁布的强制教育法,恐怕他们很多人已经没有机会读书了。在战争开支如此浩大的情况之下,我们还在负担着每一个学生的学费、生活费。每年拨出的教育经费,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三成七。”
“全根据地这么多地方每年的教育经费,除了地方自筹一部分之外,绝大部分依靠财政下拨。全根据地眼下仅仅教师薪金,每年东北人民政府就要贴进去总计高达五百余万元。再加上学生的生活费,学校的兴建与维修经费,一年下来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随着解放区的不断扩大,下拨的经费几乎每一年都在上涨。眼下全东北根据地内,每年用在教育经费上的支出仅次于军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要超过关系到战争进程的工业建设上投入。”
第二百六十九章 别无选择
想到这些年教育上的投入和非议,杨震有些感慨的道:“我们以全国一隅之地,为我们这个国家培养了现在七成多的理工科大学生。整个理工科的大学生,包括本科和专科在内,是关内大学现有学生数量的十几倍。人家多大的地盘,多少的人口,我们才多大的面积?”
“这每年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之下,东北人民政府从未没有拖欠过一分钱的教育经费。可以说东北现在是勒紧裤腰带,为全国在培养人才。我们现在做这么多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我们今天的所遭受的,永远不会在我们下一代身上再出现吗?”
“政府做了这么多,做到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人能够做到的地步。现在只是让一部分的学生,暂时放弃他们喜欢的东西。用自己的知识,为这个国家发展做出一些贡献,这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有收获就必然要有牺牲,既然他们处在这个时代,那么这个牺牲对于他们来说别无选择。”
看着面前侃侃而谈的杨震,这个男人却是始终搞不明白,眼前的这个年轻军人,究竟是什么身份。杨震此时身上只穿了一身军便装,没有携带军衔等标志。让他实在摸不清楚,这个对整个东北政府政策掌握这么透彻的人,究竟是做什么的。
并不清楚杨震真正身份的他,不知道眼下整个东北解放区的所有教育政策、法规,从九年义务教育制的推行,到高中毕业生的计划统筹分配。从各个综合大学与专科学院建立,到财政投入的比例。都是眼前这个比他年长不了几岁的军人,一手制定并强力推行的。
在保证教育经费投入这一点上,是杨震的逆鳞所在,至少在东北没有人敢去触碰。就算每年都在上涨教育经费和支出,给东北解放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在教育投入上也没有缺少过一分钱。
这些东西如果此刻站在他面前的,这个推行人还不清楚的话。恐怕也没人能够解释清楚,东北在教育投入上如此巨大,还采取如此一个在所有人看起来,都有些荒诞不经,甚至是有些不近人情的计划上学方式的原因。
当他带着疑惑问起杨震身份的时候,杨震笑了笑道:“我具体是做什么的,你不久之后会知道的。现在暂时还不方便告诉你,要是什么都知道了,咱们可就不会谈的这么轻松了。有些事情知道的太多了,只能让我们失去了原本想要的本意了。”
“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还是会有机会在见面的,也许还有机会在一起工作。到那个时候,你会清楚我究竟是什么人的。至于现在,我就是你在这漫漫旅途之中,无意之中结识的一个新朋友。”
虽说杨震没有告知他自己的真正身份,不过这个人倒也是豁达的人,杨震这么一说也就闭口不问。一路上两个人谈笑风生,倒是谈的热烈的紧。直到火车抵达哈尔滨城西一个小站,两个人才结束谈话。
考虑到上车时候发生的风波,杨震还是决定不在哈尔滨车站下车。到时候又是搞的鸡犬不宁,恐怕很多人要指着自己背影骂娘的。搞不好看到自己这张还算年轻的脸,以为又是那个官二代在这里摆谱,这是会影响到民心走向的。
所以火车快要抵达哈尔滨的时候,他让人给军区司令部发电报,让他们到城西的一个小站来接自己。至于携带的通讯车等需要卸载的装备,等火车进入终点站,旅客全部下车之后,在转到哈尔滨车站货场卸车。
当杨震乘坐的列车,抵达他指定的那个实际上已经废弃小站时,袁芷若已经带着人等在那里。下了火车之后杨震也没有耽搁,立即让人安排一部吉普车,将这对自己半路上结识的夫妻,送到他们要去的地方。
看着这夫妻乘坐的吉普车自己离去的背影,杨震转过头来对身边的参谋道:“告诉政治部派人去《解放日报》查一下这个人,如果政审上没有什么问题,调到军区司令部工作。告诉他们,这个人是我要的。”
杨震的话音落下,一路上看着一号与这个人聊的风生水起的参谋,会意的将这件事情记下。在返回军区司令部后,立即向政治部做了汇报。知道是杨震亲点的人选,政治部的动作也很快。会同社会部和军区保卫部,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这个人内查外调一个一清二楚。
当一个月后这位还不知道列车上的一次谈话,就此改变了自己命运的人,接到抗联总司令部的调令。在百般抗议无效的情况之下,只能穿上军装来到军区司令部报道。完成三个月的学习和保密训练,接手杨震秘书工作的时候,才发现当时与自己谈话的那个年轻人真正的身份。
直到这个时候才知道,杨震究竟是谁的这位老兄,虽说被吓了一大跳,但总算心里素质过硬。他这才知道刚刚在报社工作上手,与军队从来没有过任何交集的自己,怎么会莫名其妙的接到调令穿上了军装,还是不许讨价还价的调令。
好在这位老兄也是豁达之人,虽说对自己莫名其妙,被强迫穿上了军装很是不满意。但发现自己服务的对象是自己相当钦佩,但以为已经无缘再见面的人之后倒也愉快的上任。只不过被改变了生活的人,可不单单是他一个。
身为杨震的秘书,也是杨震身边最亲近,而且掌握大量核心秘密的人之一,这安全性和保密性也一样受到相当的重视。他的妻子自然也不用在找工作,被直接安排进了军区子弟中学,家也搬进了军区司令部的宿舍。
这位曾经担任过教师、编辑,名字叫做刘洪波前通辽师道学校的教师,自此开始了与杨震长达十余年的配合。成为自袁芷若调离后,杨震历任秘书之中最满意的一个。直到五十年代,如果不是担心比自己仅小五岁的他,在自己身边工作十多年,这年龄也不小了。在继续待下去前途会受到影响,杨震还不舍得放他走人。
这一次虽说搞的有些疲劳了一些,但不仅就东北战场,在下一步的战略走向,有了一个明确的思路,以及有了一个决心。还路上不经意之间,为自己捡了一个合格秘书,这倒是出乎杨震的意料。
不过返回哈尔滨后的生活,也正像是杨震当初预料的一样。在返回东北之后繁重的工作,让他根本就沉不下心来考虑问题。他这边刚一返回军区司令部,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办公桌上已经就堆满了请示、报告。
看着堆满一桌子的报告,杨震摇了摇头,倒是盼望着自己路上捡到的那个合适秘书人选能够快点上任。这要是在这么下去,自己哪里还有精力去考虑别的问题。只不过杨震也知道,自己挑的那个人选,至少还要等上一段时间。
不经过社会部与保卫部严密审查,这个人无论自己在相中,也不可能到自己身边工作。不仅社会部不会同意,就是自己也不会同意的。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掌握着大量核心的机密,要是放上一个不可靠的人,那笑话可就闹大了。
犹豫了一下,杨震还是先拿起文件看了起来。好在刚刚完成了手头一部分工作的袁芷若,看到自己丈夫面对着满桌子的文件大摇其头。知道他对自己调离后,选拔来的秘书都不是很满意。也就没有急于离开,帮着他整理了一下文件。
满桌子的文件,让杨震一直看到半夜才大致全部过了一遍。看完这些文件之后,杨震的第一个考虑,就是该调整一下自己几位副司令员的分工了。这事无巨细,全部都推到自己这边,自己就算累死也搞不完。
自己在工作之中,是有些霸道了一些。哦,用军区政治部主任的话来说,有些过于独裁了。可自己也不是死抓着所有的东西都不放吧,这些文件之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东西,几位副司令员就完全可以处理的,现在怎么都堆在自己这里了?
放下手中的文件,杨震拿起电话想要将郭炳勋找过来。但是看看手表上的指针,已经指向了两点半,犹豫了一下还是将电话又放了回去。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杨震看着窗外已经开始见绿的树木,在转过头看着在沙发上已经睡过去的妻子,最终还是摇了摇头。
当晚杨震与袁芷若没有返回自己的那个小窝,就在办公室睡了一夜。第二天清早,还没有等杨震去找郭炳勋,郭炳勋自己却来了。见到显得很疲惫的杨震,郭炳勋张了张嘴,犹豫了一下还是将口中的话咽了回去。
看着有些犹豫的郭炳勋,杨震皱了皱眉头道:“老郭,有什么话你就直说。咱们两个之间,还有什么不能说的。正好,你不来找我,我还要找你去。关于下一步的战略考虑,我觉得我们还是要研究一下。”
杨震的话音落下,郭炳勋沉思了一下最终还是道:“老杨,有一件事情,你听了别激动。老彭,在上个月于军区总医院病逝了。因为当时战事正紧,考虑到你承受的压力,李政委还是决定这件事情暂时先不通知你。”
“导致老彭英年早逝的原因,还是他在伪满监狱内受刑时受的内伤。在美国这几年,虽说也请了几个医生治疗。但老彭的伤势实在太重了,再加上在日军细菌战基地,以及突围后的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其实到美国之后,就已经是基本上束手无策。”
“再加上老彭不舍得用拨给的经费治疗,在美国又舍不得吃一些营养品,甚至连一片药都不舍得吃,也影响了他的治疗。他把总部拨给他的治疗和营养费用,都买了一些科技书刊和实验设备运回了东北。”
“老彭这次之所以从美国回来,就是要死在自己的国家。实际上在回国的时候,他就已经要不行了。一路上全靠心中那口气,硬撑着才坚持返回北满的。勉强撑到哈尔滨的之后,就陷入了昏迷。”
“原本以为他能撑到战役结束你回来,可尽管医生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控制不住他胃内大出血。只可惜,老彭走的时候,我人虽在东北,却也没有来得及送他最后一程。咱们当年一个囚室内的战友,就剩下咱们两个人了。”
第二百七十章 伤逝
从郭炳勋口中传来彭定杰病逝消息,正准备擦脸的杨震一下子惊呆了。就连手中的毛巾掉到了面前的脸盆之内,他都没有觉察到。老战友的离世对于杨震来说,无疑是一个相当大的打击。
回想起当年在日军细菌战基地,那件不大的囚室内从相互防备到相识相交,成为真正生死与共、不离不弃的战友。在突出那个细菌战基地之后,一起在日军搜捕、合围之中,拼死杀出一条逃生路时的同生共死。
部队组建并不断扩大后,担任总后勤部长的彭定杰,为了填饱不断扩充部队的肚子和枪炮口,苦撑着病体想方设法谋划时一幕幕犹如就在眼前一般。可现在却是已经天人永隔,杨震的心就像刀割一样难受。
杨震闭上眼睛,就感觉彭定杰那张蜡黄的脸,总在自己面前展现出来。良久睁开双眼的杨震,转过头看着眼睛也有些发红的郭炳勋,良久微微的叹息了一声:“老郭,这件事情,你们不应该不告诉我,不应该瞒着我这么长的时间。”
沉浸在老战友去世消息之中的杨震,却忽视了郭炳勋后边的那半句,当年一个囚室的战友,就剩下他们两个的话。郭炳勋这番话其中的含义,实际上已经向杨震透露出其他的意味。当年他们所在的囚室内,人数就那么寥寥的几个。如今两个人在这里、彭定杰病逝,唯一剩下的小虎子恐怕也出了问题。
听到杨震的叹息,以及因为老战友的离世而异常难过的神色。郭炳勋甚至都不知道,该不该将另外几个不好的消息告诉他。但考虑到杨震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后续工作上的问题,郭炳勋认为还是一次性都告诉他为好。
作为一起从日军细菌战基地,冲出来的老战友,郭炳勋太明白小虎子对于杨震的意义,以及他们之间的感情了。如果说彭定杰是杨震与自己的生死战友,那么小虎子在杨震眼中就像亲人一样。小虎子的牺牲,对杨震的打击可想而知。
可郭炳勋也知道,这件事情瞒是瞒不住的。与其到时候杨震自己发现,还不如现在就告诉他,被他视为弟弟一样虎子牺牲的消息。郭炳勋认为尽管这两个接踵而至的打击,对杨震来说也许有些大。但郭炳勋相信他眼中意志如钢的杨震,肯定能够挺过来的。
只是尽管已经做出决定,但郭炳勋还是在犹豫了一下之后才道:“一号,还有一件不幸的事情。尽管我心中也很犹豫,但还是决定告诉你。您的老警卫排长虎子在此次作战之中,也不幸牺牲在奉天西北战场之上。”
“虎子所在的坦克部队,在向日军纵深突击的时候,中了日军交叉火力伏击。在掩护战友撤退的时候,虎子所乘坐的那辆坦克,当场被日军反坦克炮击毁。虎子在跳车后,因为后续救援步兵没有跟上,带领乘员组突围时不幸牺牲。”
说完这个消息之后,犹豫了一下,郭炳勋又从自己携带的皮包之中,掏出一张纸递交给杨震。在将这张纸送到杨震手中后,郭炳勋苦笑了一下,感觉自己今天就像一个乌鸦嘴,满嘴都是不好的消息。因为这张纸上的消息,恐怕是杨震更加不愿意看到的。
虎子牺牲的消息,让还没有从彭定杰病逝的打击之中,缓过来的杨震犹如又挨了当头一棒。在眼下这个世界上,除了袁芷若和李慧兰之外,从关内就跟着他,一同被俘、一起蹲战俘营,有一起被送到日军细菌战基地,又陪着他从日军细菌战基地,九死一生的杀出来。
这一路上一直都在陪着他、保护着他,在杨震心中虎子恐怕是他身边最亲近的人之一了,甚至可以说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弟弟。如今虎子也牺牲在战场之上,这接连不幸的打击,让杨震相当的伤感。
当初等到找到家人,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他的戏言,此时犹在杨震耳边回荡。尽管也知道,战争打的如此残酷,别说一个营长牺牲,就是团一级的干部牺牲都不少见。身为军人在上战场的那一天起,就应该有杀身报国的准备。可当接到虎子牺牲的消息,杨震依旧感觉到很伤感。
至于郭炳勋接下来告诉他的,英国人在下一批一百架斯特林轰炸机,一百五十架布伦海姆轰炸机到位之后。将不会在向抗联提供除了原有装备零配件之外,其他任何武器装备的通知。反倒是对于杨震来说,是所有坏消息之中,相对来说打击最小的一个了。
英国人终止原本就不算大方的援助,对于杨震来说是早晚的事情。而且在美制装备大量抵达,以及抗联本身在一些装备上达到了量产之后。英国援助的本身实际上已经处在二流装备,反倒是已经成了次角。
尤其是到了四四年,英国人在印缅战场转入反攻。并成功的将日军赶出印度,并反攻至缅甸之后。英国人已经不再援助坦克,以及战斗机等抗联更加急需的装备。除了英制斯特林轰炸机之外,就连其他的飞机,也变的数量越来越少不说,拖延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英国人停止援助,基本上可以说是在杨震的预料之中。连同苏联人转交来的英制坦克,现在抗联还装备着五百多辆坦克。七十多架布伦海姆轰炸机,以及目前还装备的五百多架斯特林轰炸机,已经足够支撑到整个战争结束。
至于那数量最多达到三百多架,因为性能已经不再适应眼下战场,所以已经大部分转为后备储备,部分转为对地攻击使用的飓风战斗机。在眼下抗联航空兵之中,已经成为了可有可无的角色。
眼下抗联急需的并不是英国人的二流装备,而是性能可以与日军新式战斗机,相抗衡的新式战斗机。英国人给的飓风战斗机,不仅不是日军新式战斗机的对手,就连老式的一式战斗机,都只能勉强相抗衡。上天几乎就是给日军送战果,这种援助不要也罢。
英国停止除了原有援助武器,零部件供应之外的所有援助,远远比不上彭定杰的病逝与小虎子牺牲,给杨震带来的打击。将手中那张,几乎可以说代表最后通牒的纸,团起来丢进纸篓后,杨震转过身对郭炳勋道:“老郭,老彭和虎子都下葬了吗?”
看着有些被接踵而来的打击,搞的明显心力交瘁的杨震,郭炳勋点了点头:“李政委,将老彭葬在了群策山烈士陵园。至于虎子按照牺牲地就地统一安葬的原则,与此次战役牺牲在奉天以西战场的烈士,一同安葬在了公主岭以南的郭家店烈士陵园。”
听完郭炳勋的汇报,杨震道:“虎子在关内已经没有家人了,我就是他的家人。老彭原来的妻子和儿女,这么多年始终没有能够找到。他自己又始终孜然一身没有再找,我们对不起老彭啊。”
看着杨震一脸的伤感,郭炳勋点了点头,但是却摇了摇头道:“一号,军区保卫部经过多年的努力,会同东北局社会部,在查阅了大量日伪户籍档案,以及老彭家乡日伪警署档案后,已经找到了老彭的家人下落。”
“他的妻子在他参加抗联后,为了不受牵连已经带着儿女改嫁他人,现在随着后夫就在哈尔滨生活。为了避免孩子受到日伪的威胁,她把两个孩子改了跟着后夫的姓。所以,我们这些年才一直没有查到。”
“现在他的女儿现在就在我们部队上,是咱们军医大学附属护士学校的学员。保卫部已经将他的儿子接回来,老彭临终之前也见到了他的儿女。可以说老彭走之前,没有留下太多的遗憾。为了给老彭找到家人,我们寻找了这么多年,却没有想到他的家人就生活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
“不过,老彭妻子改嫁的这个人,是他的同村自幼一同长大的好友。是哈尔滨的一个俄式面包师,家庭生活也算是可以,对他的一双儿女也算疼爱,这两个孩子并未遭什么罪,一直也都在读书。”
“去年他的女儿在中学毕业后,考上了咱们军区的护士学校。儿子还在读小学。军区政治部已经派人,将他的儿子转入军区子弟中学读书。现在政治部头疼的是,他的妻子已经改嫁,这烈属的补助该怎么给,究竟是给还是不给。”
郭炳勋的疑虑,杨震想了想:“这样,让政治部派灵活一点的人,去与他的前妻谈谈,该给的待遇还是要给的。就算不看在老彭前妻的面上,也要看在两个孩子的面上。毕竟人家把老彭的孩子,给养活了这么多年。”
“他前妻当初改嫁也是迫不得已,也是为了保护和养活这两个孩子,咱们就不要在这件事情上斤斤计较了。当然,也不能直接用烈属名义,毕竟他的前妻已经改嫁。让政治部考虑一下,搞一个名义一次性给予一定的补助。”
“大女儿既然已经参军了,就不用考虑其他方面了。让政治部出一个手续,将她从护士学校转到军医大学,如果成绩可以的话,选派出去留学。至于他的儿子就改由部队抚养。老彭留下这两个孩子,咱们一定要照顾好,要不然真的对不起老彭了。”
“至于英国人的援助停就停了,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正他们提供的那些东西,除了雷达之外,基本上都是二手加二流的。我们手中现有的这些英制装备,已经足够用一阵子了,他们停止了援助,也影响不到我们今后的作战。”
“英国人这是在印缅战场占据到了上风,感觉到已经用不到我们在整体战略上配合他们了,为他们分担日军的压力了。这帮英国鬼子,还真他妈的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