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7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非日军能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找到相当数量的援军。实际上整个德州战场,在短时间之内基本无战事。
同时眼下冀鲁豫区也已经无大股日军,剩余的少量日伪军,也不可能与他们这么大一支部队抗衡。如果能尽快的彻底收复冀鲁豫区,那么面对日军的反扑,至少在中线防御纵深会大的多。
与冀鲁边区战场,也可以连成一体。如果能在短时间之内,收复冀鲁豫地区大部分地区,百利而无一害。再加上他们都是机械化部队,行动速度快,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拿下整个冀鲁豫地区。
估计也正是出于这些考虑,杜开山才敢以一个师钳制,不,应该是向德州示威,逼迫德州的日军闭城死守不敢出城应战,以争取一定的时间,先解决其他方向的后顾之忧。为迎接日军可能存在的全面反扑,做好战略上的准备。
第一百一十六章 急需喘口气
不过虽说有瑕疵,但在整体上老总认为杜开山表现的还是很出色。同时他也很喜欢这个年轻的,也相当有个性的干部。同时老总也认为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该给机会还是要给机会的。所以老总看出杨震极度不满之后,还是想为杜开山说两句话的。
老总认为杨震培养干部上,的确相当的有一套。更注重将将的他,这些年带出了相当一批同样年轻有为的将领。同时不以亲疏量才使用,尽可能的做到一碗水端,不管职务高低有能者居之。也快刀斩乱麻干净利落的解决了,部队组成成分相对复杂,外来干部与本地干部之间的矛盾。
尤其是中国人固有的,甚至在某些军队之中已经成为顽疾的山头主义,在抗联之中解决的很彻底。说实话能将这么多山头的部队,捏到一起并在短时间之内形成战斗力,而且没有产生什么太大的问题,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老总可是听说,原来的老抗联自身的山头主义,因为部队来源很复杂本身就很重。再加上关内调来的大批干部,将这么多山头捏到一起,这难度就相当的大。但他年纪轻轻,却将这个问题解决的很好。带兵的手段与方法也多,带出的部队个顶个的嗷嗷叫。
可老总也感觉,杨震在很多时候威严过重,也有些不利于干部的成长。他在抗联所有高级干部之中,年龄虽然是最小的。甚至很多营级干部,都要比他的年纪大。但所有的干部在桀骜不驯的干部,却是在他面前连大气都不敢出,简直比绵羊还要温顺。
虽说老总也知道,杨震的年纪太轻了。带兵如果不以威严为主,恐怕根本就拢不住部队。除了在战场上表现让这些人心服口服之外,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带兵手段,也很难让这帮家伙俯首顺耳。
就算有再严格的纪律,但也只能管住人,你也管不住心。如果真的不能做到服众,就算纪律在严格,在指挥关系理顺上也是要出现问题的。论起资历,人家都在东北苦战多少年了,都已经是师长、团长了。你这个关内来的小连长,凭啥指挥人家?就你打了几场胜仗?
更何况关内调来的干部之中,当年他的老上级、老首长,这数量可是相当的不少。纪律是纪律,但要想让人家真的服气,带兵的人没有一定的超长手腕是相当困难的,这部队指挥起来也很难顺畅。
除了在用人上,要尽可能的一碗水端平之外,其余的就靠自己的能力以及驭下手段了。杨震年纪轻轻能牢牢的掌握住这么一群骄兵悍将,只讲纪律恐怕也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再加上他年纪太轻,驭下的时候以恩威并济倒也是一种手段。
什么不怕一号怒,就怕一号笑。不怕一号骂人,就怕一号不说话。这些尽管都是抗联下面干部,在私底下议论的。老总从关内部队调往东北干部口中,早就知道这些评价,也知道杨震给下面干部带来的那些无形,但是却巨大的压力。
老总更是曾经亲眼看过从关内调来的一个干部,还是当年杨震在一二九师的上级,一个红军时候的老干部。调来才半年,眼下堂堂抗联头等主力师的政委。在杨震这个比他小了近六岁的当年老下级面前,就连大气都不敢出。
能把这个当年在一二九师都有名的桀骜不驯的家伙,这么短的时间之内给摆弄的如此老实,眼前这个年轻人带兵的手段可谓一般。这其中除了杨震战功赫赫,在部队之中的威望无人可及之外,这其他的意味可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老总知道杨震年纪轻轻,就带出这么大一支军队,还将部队的指挥与管理关系,理顺的如此之顺畅。将领一出畅通无阻,其指挥关系之顺,甚至远远超过关内部队。其中所付出的艰辛究竟有多少,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恐怕外人远远的无法想象。
其实老总也知道,杨震一向只是抓大放小,其实对一些末节的事情并不是很看重。除了对高级指挥员要求的比较高一些,也没有要求所有的干部都德才兼备。可部队上下对他,那种敬畏与畏惧交杂的感觉,却是从骨子里面发出来的。
尽管老总也知道,除了军事素养上过于苛刻之外,杨震其实对干部也相当的爱护。恩威并济这两手,杨震还是很熟练的。一方面慈不掌兵,一方面对部队的干部关心,还是相当足够的。
甚至还搞出一个什么《现役军人婚姻保护条例》,专门保护干部的婚姻。但老总还是认为积威太过,驭下太过于严厉,也不利于干部成长,也不利于杨震自己本身的成长。慈不掌兵,这不是错误。关键这个严的度要把握好,不能太过于苛了。
有些问题现在是战争年代还看不出来,等到视线和平了,这过度压制积累下来的后果,恐怕就要显现出来了。杨震毕竟还很年轻,今后的路还很长。现在因为年轻,带兵以威为主。但是在今后,他这种性格会很吃亏的。
像今天的这个事情,杨震有理由生气。但是因为一次并未造成什么真正后果,其实也并不算什么太大的失误,就撤换这么重要的一个指挥员,这未免多少有些小题大做了。毕竟撤换一个干部容易,但是培养一个干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还是这么优秀的干部。
听完老总很是下了一番苦心的劝说,杨震却是只微微的叹了一口气:“老总,我们与日军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什么时候看到过日军畏战过?一旦有战场需要支援的时候,日军的反应和动作,乃至效率都远远超过了任何一支军队。”
“将令一出,则军破身死,这句话虽然出自我们中国的兵法。但执行上这一点,日本人要远比我们做的好。差距就是差距,这没有什么好避讳的。相对于我们自己,日军在某些方面的优点,我该承认还是要承认的。”
“日军的确是一支野兽一样的兽性军队,但是在很多方面却很值得我们学习。在眼下整个战局之中,一旦形势哪怕是有局部的变化,日军绝对不会不用德州的日军。因为这里的日军,是距离整个战场最近的日军一部。从兵力的数量上,也可以说相当的充裕。”
“同时德州的战略位置,也决定了日军在这里保持一支部队,无论转向那个方向,我军都会犹如芒刺在背。我军在眼下整个华北战场,无论下一步行动的方向是那里,都会是一把威胁我军行动的尖刀。”
“但我军眼下兵力已经使用到了极致,兵力使用上也太过于分散。而且部队连续作战不仅异常疲劳,伤亡也已经相当的重大,不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已经难以继续作战。在还要应对日军可能会出现的战略反击情况之下,暂时无法夺取德州,也无力进入山东境内。”
“至少在短时间之内,山东境内的战斗,还需要山东军区部队独自承担。我们能给予的支持,除了武器弹药方面,恐怕就是在战术上的佯动,将日军的注意力分散,并将其相当的一部分吸引到德州周边。”
“我决定在眼下的河北战场,全军暂时转入防御作战,并利用这段时间短暂的平静转入整补,以及囤积弹药和物资。同时在冀鲁边保持一定的压力,以逼迫日军在黄河故道以北与我军决战。”
“所以在德州方向保持对日军足够的压力,摆出我军进攻山东的态势,以为我军短暂修整争取时间,以及配合山东战场这是必须的。二位老总,杜开山如果将六成的兵力放在德州,整个山东黄河以北的日军的兵力将会全部被吸引住。”
“我山东军区部队的活动空间,将会大大的增加,也会减轻山东军区正面的压力。与陈翰章所部配合,对山西和山东战场,分别给与策应和支援。并给我们争取喘息的机会,以及整补的时间。”
“老总,游击战与运动战,不单单是我们的长项。以日军各级指挥官的军事素养,以及野战师团的训练,要是真和我们反过来玩起这种战术,以德州为基地,对我们后方进行大规模的骚扰与破袭战,我们该如何应对?”
“就算玩这种战术,我们是他们的老祖宗,并不怕他们。但是一旦出现日军采取的这种战术,将会极大的牵制我军的兵力。而眼下进攻德州,对我们来说却是触一发而动全身。尤其眼下至少在短时间之内,在部队急需喘口气的情况之下,暂时我们还无力发起新的一轮攻势。”
“除了部队连续作战伤亡过大,急需整补之外。我们的补给线,在平汉铁路完成整修之前,已经是延伸到了极致。最关键的是,在暂时还没有摸清楚日军下一步动作之前,我还是准备以静制动。”
说到这里,杨震走到地图前,拿起指挥棒指着整个战场范围道:“两位老总,您二位都是沙场老将,都清楚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不单单是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武器装备,以及军队的素质,还有天气、地理等相当多的因素。”
“我们眼下虽说除了冀南一隅之外,几乎已经拿下了整个河北,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已经牢牢的把握住战略上的主动权。眼下天津战场还在激战之中,而在天津以北的冀东战场上,敌我两军还在拉锯。关东军与华北方面军之间的联系,还未成彻底的切断。”
“最关键的是,整个渤海湾的冰封期相当的短。日本海军虽说眼下在太平洋战场屡屡受挫,但是目前还是具备一定实力的。如果他们想要在渤海湾大面积开化之后,在我们身后来一次登陆行动,还是完全有把握的。”
“甚至如果日军下定决心,包抄我军的侧翼。他们可以利用破冰船,在眼下冰封的并不瓷实的渤海湾,硬打出一条航道来。在日本海军没有丢光老本之前,沿着海岸线作战,他们的海军威胁始终是一个存在。”
第一百一十七章 编筐窝篓全在收口
杨震手中的指挥棒,从渤海湾一直移动到德州后继续道:“老总,当年淞沪会战期间,日军趁重庆方面的精力与精锐,都放在淞沪正面战场,侧翼防护极其薄弱的态势。突然于金山卫登陆,差一点包抄了淞沪正面战场几十万大军的饺子,足可以成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正面战场的很多战例,到现在我也说他们打的不错。尽管很多战役的失败非战之罪,但其中的教训对我们来说,也同样是一个经验。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祖先用血的经验给我们换的教训,我们这些后人是要心去体会的。正面战场的战役,我个人虽说对其在指挥上,有很多的不同意见。但我还是那句话,好的要学习,经验要吸取。我们不要穿新鞋,再去走他们的老路。”
“一旦我军现在不顾疲敝、不顾伤亡、不顾已经延伸到极致的补给线,强行发起持续的进攻。我军主力被前线日军吸引到鲁西北、冀南,日军则以登陆的方式,在我军侧翼插上一刀,那么整个战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即时我军南北两大战场,不仅会被日军分割开来,南下部队的补给线被切断。同时我军南下作战部队,也有全军覆灭的危险。二位老总登陆偷袭战,对日军来说可并不陌生,甚至相当的擅长。尤其是眼下,他们依旧牢牢掌握着中国沿海制海权的情况之下。”
“渤海湾虽说大部分海岸线都是泥质滩涂,在地质上不太适合登陆作战。但是整个渤海湾却是地势平坦,地形上却是相当的有利。而且大部分不适合登陆作战,并不意味着绝对没有适合的地方。”
“自甲午战争至今近半个世纪,常年活动在渤海湾的日本海军对整个渤海的情况,绝对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更何况拥有天津,这个华北最大的海港的渤海湾?甚至可以说,比中国人还要了解。如果他们想要对我们发起登陆作战,哪里可以实施登陆作战,他们心中绝对有十足把握。”
“而且现在两栖登陆作战,步兵直接上岸的情况已经极少。只要有航道、水深也足够,登陆艇甚至可以直接开到海滩上。日本海军之中,水陆两栖战场和登陆舰艇齐全。只要他们想,可以在整个渤海湾任意一处,他们认为适合的地方登陆。”
“现在按照我军目前情况,以及两军的兵力和战术对比来看,我才决定对鲁西北门户德州采取威逼态势。摆出一副直逼济南,席卷山东的态势。将日军增援兵力,尽可能的吸引到山东战场,避免我军出现腹背受敌的态势。”
“在北线抓紧时间攻占天津,切断日军重新在北线进入华北的通道。根据整个战局的变化,分为南北两个节点,打的都是日军必救之地。让日军在考虑登陆作战的时候,重点在南北两个战场。而不是集中兵力,对我们侧翼实施突破。”
“同时在渤海湾沿线采取机动防御,抽调部分兵力,主要是装甲机械化部队,部署在津浦线几个要点上。一旦日军在正面增援的同时,以一部兵力发起登陆作战,则以装甲部队全力冲击。”
“我虽然不能确定日军会不会,在眼下这个档口实施登陆作战,对我军侧翼发起突袭。但是这些事情,我这个指挥员却必须要考虑到。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之下,我只能想办法将日军援军注意力尽可能的分散开来,然后在东线尽可能的采取机动防御。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之下,最大限度的利用眼下手中的兵力。”
说到这里,杨震顿了一下之后,才道:“至于南下夺取德州,甚至整个山东黄河故道以北的地区。二位老总,眼下的抗联南下部队,是真的已经打不动了。不是我杨震见好就收,是因为部队眼下的情况,已经无法允许我们继续南下。”
“现在各个参战部队,伤亡最轻的也在三成。各师普遍战斗力多的只有六成,少的只剩下五成兵力。各种机械化装备,除了损失不轻、补充困难之外。其余的不仅战损严重,本身也普遍需要大修。部队已经是异常的疲惫不堪,急需哪怕是短时间之内的喘息也好。眼下部队的整体实力,就算打一场防御战都很勉强,更不要说进攻了。”
“原来储备在察哈尔与冀西的所有物资,已经消耗一空。随着部队南下的距离越来越大,与后方的距离也越大,补给线已经是不堪重负。一个步兵师每天除了粮食之外,需要各种弹药以及其他物资二百余吨。”
“这其中眼下除了粮食,冀中可以满足大部分之外,其余的物资全部需要从东北转运。战役打到眼下,整个补给线已经伸展到了极致,整个补给线不堪重负。如果再继续南下,整个补给线不仅异常的脆弱,而且还随时有崩溃的危险。”
“最关键的是在东北战场,身上还背负着几十万的关东军的我们,眼下已经实在无力再抽调任何地面部队入关。此次会战与去年不同,去年会战之中,晋北与绥远只不过是辅助战场,投入的兵力相对有限。整个去年会战之中,我们的主战场主要还是在东北。”
“而此次会战,承担两大战场主要作战任务的我们,真的是已经将实力全部投入了进来。现在整个东北根据地,留守的兵力全部加在一起还不到万余人。除了新兵之外,全根据地内已经无任何的野战部队。”
“老总,不是我不想一举定乾坤,彻底的解决华北问题,更不是见好就收的那种人。而是我们的力量,真的已经使用到了极致。如果我们继续南下,整个战线的兵力至少在目前的局面之下,除了要将部队兵员补充到七成之外,至少还需要投入五个整编师。”
“但至少在眼下,抗联已经是调不出任何一个师的兵力在进关。这么大规模的两线作战,对于我们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考验。在兵力部署和调整上,要精确到每一个师,甚至是每一个团。否则稍有不慎,两线非但都无法取得进展,反倒是都有可能耗尽我们的元气。”
“如果在华北的抗联部队,全线转入防御。能不能将德州之敌困在德州,并利用德州战场,尽可能的将日军援军吸引在哪里。对于我们不远将来进行的防御作战,可是相当的至关重要。”
“至少将日军目标锁定到一处,可以大大节省我们在防御上投入的兵力。从天津到黄河口,整个渤海湾可供日军登陆的范围太大了。在加上冀南、冀鲁边,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守的密不透风。”
“如果不能将日军的注意力,吸引到某一个地方。除非我们调动重兵,沿天津到黄河口几百公里的海岸线高密度部防。否则以现有的兵力,那么我们的整个防御体系,将不会有任何的作用。即便我们采取机动防御,但也要消耗大量的兵力。”
“现代战争,都是立体战争。地面、空中、海上,相辅相成的。我们是在与一个有着庞大海军,并且具备相当丰富的登陆作战经验的军队作战。尤其是沿着海岸线作战,如果我们忘记了敌人的海军,哪怕是一支已经日薄西山的海军,我们将会犯下致命的错误。”
“这也是我对杜开山最不满意的地方。他太轻敌了,真当德州之敌已经成为困兽了。在他横扫冀鲁豫边区的时候,不会趁机偷袭他。更将整个山东的日军,甚至整个日军都看成了无物。”
“他只看到地面上的那些零七碎八的敌军,看到了眼下整个华北战场日军的颓势,却忽视了在他的侧翼,还有一条漫长的海岸线。在他的卧榻之侧,还有一支仍旧控制着中国海岸线的现代化海军。”
“他在这一战之中,忽视的事情实在太多。编筐窝篓全在收口,这口子收不好,随时有满盘皆输的危险。他杜开山连这一点危险都看不到,那么他作为一个战略方面的指挥员就是不合格。”
话音落下,杨震在心中却是微微叹了一口气。有些东西可以说的,有些东西是不能说的。杜开山让杨震如此动怒的原因,除了那些表面上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太过于锋芒毕露、不知收敛了。
自己将东线交给他,而是没有将更适合他指挥特点的西线交给他。就是因为这边与兄弟部队配合少,可以少一点捅出篓子。别和兄弟部队关系搞的太僵硬,凡是为自己的未来留条后路。
杜开山是一个纯粹的军人,对于政治那些东西并不感兴趣。这个人天生是一个战将,但是在政治上却是弱智的很。杨震有时候很搞不明白,按理说这个家伙也算是老兵油子出身,怎么对有些方面的事情就这么不敏感?
今天这事如果换了王光宇或是陈翰章,都不会做出他这种事情来的。帮一把或许派出一个师帮着压压阵脚也许会,但是这么明目张胆的直接出手,在一点必要都没有的情况之下,从人家的碗里面抢饭吃,两个人都不会这么做。
在这种事情上,必须要顾及到兄弟部队的感受。大家都是军人,内心的傲气和骨气都是有的。在当时人家没有要求你帮忙,当时的形势也没有必要去帮忙,上级更没有部署你去支援。人家自己完全有能力解决的情况之下,这么做是会很伤人的。
最关键的是,如果他真的以大局为出发点,为了尽快的解决冀鲁豫边区的日伪军残存力量,这么做倒也罢了。但杨震很清楚,这个家伙的出发点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他的这种做法说好听的是帮助兄弟部队加快进展,说不好听的他这是在抢功。
当然以杨震对这个家伙的了解,他这么做的原因绝对不是抢功而是在发泄,这个家伙眼皮子还有那么肤浅。以他的性格来说,冀南地区残存的那点小鱼小虾,他根本就不会看上眼。他横扫冀南,包括沧州城攻坚战,打成那个情况,都是这个家伙在发泄怒气。
第一百一十八章 战场之外
对于杜开山的性格,杨震还是很了解的。这个家伙被二十二师团跑掉了一部分,感觉到丢了面子。尤其是在西线陈翰章将日军五个联队全歼,无一漏网的战绩面前,丢了自己的面子。这心里恐怕会很是怒火中天,将火气都发到了冀南日伪军的头上。
其实杨震心里很清楚,自己的真正怒气是从那里来的。自己面上说的那些,固然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原因。杜开山对德州日军的不重视,也占据了其中大部分的原因。但这些原因,并不是如此动怒的全部原因。
最关键的就是这个杜开山如此的不冷静,为了一点他所谓的面子问题,居然为了发泄心中的怒气,放着眼前的日军集群不管,跑到兄弟部队碗中去抢那么一点肉。对于杜开山的性格太过于了解的杨震很清楚,如果没有被二十二师团一部溜走。冀南日军的那点残存力量,他杜开山能看上眼就怪了。
对于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爱将,究竟有什么样的能力,杨震哪里会不知道?恐怕杜开山就是认为德州现在日军兵力虽多,但在久战伤亡巨大的情况之下,已经无力向外反击。自己的部队又是清一色的机械化,行动迅速可以速战速决。
上级没有下达进入山东境内作战,自己满胸的火气发泄只能找冀南的那些小鱼小虾去。只要动作够快,应该是不会出现什么意外的。可是战场之外的很多问题,都或是被给他忽略了,或是他压根就没有去想。
杜开山这样的人,在战争年代是无价之宝。能打、能拼,关键的时候能担大任。每一个上级都喜欢,但在和平年代却就很难说了。他的这个性格,杨震一想起来就摇头。自己也曾经点过他多次,可这个家伙却就是屡教不改。
杨震也不知道究竟是自己的口才太差,说服工作做的很不好,还是这个家伙天生就缺少这根筋。还是人天生的品性一旦养成,后天便很难改变。他杜开山在川军中打混那么多年,能力相当的不错,却始终没有升上去,恐怕还是与他的这个性格有关。
原本杨震以为他与他的那个外柔内刚的妻子相会之后,这个脾气和秉性会改变一些。哪里想到,还是茅坑里面的石头,还是那么又臭又硬。虽说表面上好了一些,有了一些的进步,可这骨子里面的傲气,还是没有减少半分。他的这种个性,在和平年代却并不是一件好事。只是有些东西,自己是不能明说的。
尽管杨震在说完自己的想法后,显得有些沉默。对于杨震的分析,特别是要准备应对在渤海湾解冻之后,要防止日军从渤海湾登陆,从整个河北战场侧翼打开通道的思路,作为军事大家的老总还是很赞同的。
不管日军有没有这个想法,但日本海军只要元气还在,无论情愿与否这个准备就必须要做。否则一旦日本海军,从渤海湾登陆直插整个河北战场侧翼,那么整个战局就随时有翻盘的危险。
至于抗联从战役发起到现在,装备的损失加上伤亡数字,不用杨震说老总也清楚的。按照他的要求,抗联各个师每日的伤亡数字,在他那里都有一个汇总。到眼下整个伤亡,已经积累到了一个巨大的,让几乎每一个人都心惊胆寒的数字。
即便杨震不说,老总也很清楚,攻击线已经无法继续南伸。能打到现在的这个态势,南下作战的抗联已经是倾尽全力了,实在是已经没有能力继续南下。面对着整个华北战场日军先后投入的二十余万兵力,再加上数量更多的伪军,打成眼下的局面,可以真的相当不容易。
日军不是稻草人,站在那里等着你拿刺刀去刺杀他们。无论骨头还是肉,都是需要一口口去啃的。此次会战之残酷,为老总从军几十年之罕见。如此大规模的大兵团捉对厮杀,几十万大军相互混战,这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
早在杜开山调头攻击沧州之前,老总就已经下定决心暂停攻势。利用日军新增援的兵力尚未抵达,原有兵力已经被彻底分割或是歼灭,整个战场出现难得的短暂平静,为抗联争取一段修整时间,至于后续进攻展开与否,还是要看形势发展的情况再说。
这次老总在返回北平数天之后,便回到河间,除了为了重新组建冀中军区之外,主要就是要与杨震谈一谈下一步作战的思路。老总认为眼下该让部队停下来,喘息一口气了。即便发挥连续作战的精神,但也不是这么打的。部队若是元气损失过大,再想恢复可就难了。
在返回前指之前,老总已经给中央去电,建议在整个河北战场,除了天津局部战场之外,全线停止攻击转入防御。在日军发起全面反击之前,争取抗联进关部队挤出一段时间整补与修整,以恢复有些伤了的元气。
同时在山西战场,在不改变现有的蚕食加围困、分割战术的情况之下,继续保持一定的攻势,一点点的挤压第一军的活动空间。如果一时无法彻底解决,就暂时困住日军第一军所属各部队。
在山东战场,则保持目前的运动战术。加大对日军据点的拔除以及拓展控制区,尽可能的分散日军的注意力,牵制并分散日军援军的注意力。虽说一时打不了大规模的歼灭战,但也要尽可能的拖住山东日军。
中央虽然还没有回电,但老总相信主席会慎重考虑到自己建议的。即便杨震不停止攻击,老总也会提出停止继续攻击的建议,收缩兵力转入防御。让部队能得到一定时间的喘息,以避免因为连续作战伤了元气。
而在发出这封电报后,老总也与晋察冀军区的老总研究,争取在最短的时间之内。从冀中和冀南地区,给抗联动员两到三万的新兵。并致电晋冀鲁豫军区和晋绥军区首长,希望晋冀鲁豫军区从山西战场新解放的地区,给抗联动员不少于一万新兵。
命令重新组建的冀中军区,派出最得力的政工人员立即赶赴沧州。动员原本抗联在沧州动员的两个团的新兵,因为沧州被打成一片废墟,而在开拔之前集体当了逃兵的新兵尽可能的归建。
同时派出得力人员,协助沧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