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6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除了爬升率还有些比不上一式各种型号,以及航程相差过于悬殊之外,其余的性能已经不次于日军飞机。而且抗联接收的这批拉格三战斗机,是全新制造的后期改进型。飞机的操纵性能,虽说比不上P四零战斗机。但是比最早的型号已经有了改进,尽管改进的不多。

    在全部接收完毕这二百架拉格三战斗机之后,抗联航空兵经过摸索以及此次空战经验,根据三种飞机性能的不同,采取了三种飞机结合的战术。将飓风**型战斗机用来攻击日军的轰炸机,不在与日军进行空中格斗。

    拉格三战斗机与飓风二C型战斗机负责在中低空,缠住护航的一式战斗机。而抗联眼下已经所剩不多的P四零B战斗机,则采取高空俯冲打了就跑的战术抽冷子偷袭。至于爬升性能优异,速度奇快的钟馗战斗机,则交给了仅剩下的少量架米格三战斗机负责。

    抗联将这三种战斗机各自的作战特点,相对有效的结合,才遏制住空战形势逐渐开始恶化的态势。只不过在十月份的这场空战结束之后,抗联的仅存的米格三战斗机,虽说击落了十余架钟馗战斗机,但仅剩的这十多架还能飞的米格三战斗机也全部损失掉。

    也就是说到十月份,抗联的米格三战斗机在无补充来源的情况之下,已经彻底退出战场。为了应对后方的高空防御压力,在无性能优异的高空战斗机的态势之下。无奈的杨震只能动用已经所剩无几的黄金储备,向苏联人又购买了一批,同样已经全部转交给国土防空军的二手货。

    十月份空战过后,元气大伤的抗联战斗机部队,就是依靠这二百架拉格三战斗机,与随后购买的一百架米格三战斗机。以及仅剩下几十架P四零B型战斗机,苦苦支撑到后续雅克九战斗机,以及飓风四型战斗机抵达的。

    尽管英国人在接到被杨震强行拉到新京航空兵前线指挥所,观战罗斯的报告之后,在十一月份之前,又火速给了一批飓风四型战斗机。但是数量太少只有一百二十架,根本就不足以将原来的飓风**、C型战斗机替换下来。

    在苏联后续交换来的雅克战斗机达到足够数量之前,苦撑大局的最终还是拉格三战斗机。同样接到皮尔逊报告的美国人,虽然提供了一批P四零D型和F型战斗机。但这批美制战斗机抵达的时间,已经是四三年四月份。

    不过这种拉格三战斗机的中低空性能虽说勉强一战,但是恶劣的操纵性和苏制飞机使用寿命的过短,以及发动机相当高的不可靠性。这批总数达到二百架的拉格三战斗机,看起来数量不少。可自己坠毁的飞机,要比在空战之中被击落的还要多。

    苏联人在协议签署完毕,初步来说还算履行了协议。但是对于后续战斗机的提供,苏联人却始终在耍滑头。原来协议之中性能更好一些的拉五战斗机,无论抗联怎么催促,到了四三年底也没有见到踪影。

    原来协议之中苏联人答应给拉五战斗机,被偷梁换柱为性能差很多的雅克七型。实打实的送到抗联手中的,只有一百架雅克九战斗机。而雅克七型战斗机,也只能与一式二型战斗机对抗,在面对二型战斗机的时候依旧不是对手,但不至于像飓风二型那样毫无还手之力。

    不过苏联人给的战斗机,也就这么多的数量。到了四三年面对日军投入的三式战斗机,杨震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才从苏联人手中搞来了二百架雅克九型战斗机。至于更期待的拉五战斗机,却依旧遥遥无期。

    而在接收了这批苏制战斗机之后,抗联直接将除了四型之外的所有飓风战斗机,都从一线空战之中撤了出来,转入到对地攻击之中。到了四三年中英国人除了斯特林轰炸机之外,已经不再提供任何型号的战斗机之前,抗联所得到的飓风二型都改为对地攻击。

    在美制P四零战斗机,所有型号都无法与日军新式战斗机抗衡的情况之下,这些苏制战斗机尽管数量不多,但也成为抗联最主要的战斗机。特别是在日军三型、四型战斗机投入一线之后,尽管数量不多,但这批苏制战斗机还是与美国援助的部分P四零K型战斗机,一起承担了主要制空权争夺的任务。

    英国人飓风战斗机给的数量不少,到四三年中停止援助战斗机前,相加已经到了一千架。但最新型号的四型,数量全部加在一起也只有四百架,剩下的还都是老式的二型。别说与日军陆续出现的新式战斗机抗衡,就是与老式的一式二型战斗机都无法对抗。

    而随着四式疾风战斗机投入到战场,就连苏制雅克九也无法与之抗衡。杨震只能想办法还是与苏联方面协商,最终抗联得到苏联最新式的拉五FN型战斗机,以及后续的拉七型战斗机,已经是到了四四年上半年了。就那么三百架的数量,还是杨震拿出五百辆坦克换来的。

    不过苏联人虽说采取了偷梁换柱的办法,在飞机型号上摆了杨震一道,也始终留了一手。但在为抗联研制远程战斗机这一点上,在杨震的一再催促之下,到是做到了协议上的约定。在四三年上半年,便将雅克九DD型,也就是超远型战斗机交给了抗联。

    只是苏联人只让阿穆尔共青城飞机厂,给制造了一百架飞机,至于剩下的还需要抗联自己制造。苏联人的态度是你们要求我做的,我已经全部做到了。至于你中国人能够制造出多少,与苏联人没有任何的关系。

    我已经将设计图纸交给了你们,还派出人员协调你们生产。并通过阿穆尔共青城飞机厂,为你们培养了一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如果你们哪怕是一架也生产不出来,也与苏联人并无半点关系。

    苏联人虽说按照抗联的要求,给这种飞机设计了可抛弃副油箱的接口。发动机也由原型机的克里莫夫发动机,改为飓风四型战斗机使用的灰背隼液冷发动机苏联仿制品。使得这种远程战斗机,在携带副油箱的时候,最大续航力达到了三千五百多公里,足足比原型机远了一千三百多公里。

    该机配备两挺十二毫米机枪、一门二十毫米机炮,火力也足够对付日本本土绝大部分战斗机。在配备可抛弃副油箱的时候,从佳木斯、珲春一线起飞,航程可以基本覆盖整个日本本土。但是却没有给抗联提供任何的副油箱,只给了两个自己设计的原型。

    在这批四二年底才抵达的飓风四型战斗机,到货的第一时间,在经过试飞之后对其性能很满意,对于改型飞机使用的发动机更是很满意的抗联。立即提供给苏联两部备用发动机,由苏联方面进行测绘仿制。

    并要求苏联人在设计远程战斗机的时候,使用这款英制发动机,而不是使用苏制雅克九战斗机的克里莫夫发动机。使得雅克九战斗机原本就相当优秀的中低空性能,变得更加的强劲。原来爬升效果不好,以及出现的最大平飞速度已经落后的**病,也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通过早年对引进的美英法发动机的类似仿制工作,对山寨别人产品早就一定基础的苏联人,也在第一时间完成了逆向测绘。虽说因为战时工艺的原因,发动机的功率略有些下降。但三十七马力的功率下降,相对于这款一千六百二十马力的发动机来说,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但在使用这款英制发动机作为发动机之后,这款为抗联专门新研制的超远程雅克九战斗机,与使用苏制克里莫夫M一零七液冷发动机的原型机相比。整机的性能用脱胎换骨来形容,都相当的不为过。

    依靠大马力发动机,再配合雅克九本身就相当优良的空气动力外形,其最大升限达到了一万一千米,最大平飞速度达到了六百五十四公里。而且虽说速度与航程,还有比不上美国几乎在同一时间投入战场的野马B战斗机。

    但是在其他性能上,尤其是盘旋性能却是强于野马战斗机。爬升率与最大升限,两者则相差无几。最根本的是解决了在美国人拒绝提供野马战斗机的情况之下,满足了抗联远程护航的需要。

    不过苏联人却拒绝了为抗联生产和制造一批这款仿制发动机,只是提供了全套图纸、五十台发动机,外加派了两个发动机工程师来协助抗联独立制造。至于抗联想要直接订购一千台的要求,被苏联人干脆利落的拒绝了。

第三百九十四章  艰难的生产之路

    苏联人额外给的帮助,就是从苏联战场上的英国喷火VB型战斗机上,拆卸下来的一部分灰背隼四五型发动机。这款四五型发动机与飓风四型使用的二七型发动机,外形和体积大致相当,只是功率略低一些。

    更换上这款发动机之后,飞机最大的平飞速度下降到了六百一十公里。爬升率,也多少有些下降。但是高空作战能力,却是得到了很大的增加。这二百台三手发动机,抗联虽说不太满意,但是最终还是接受了下来。

    这款喷火在苏联战场上并不受欢迎,其起落架间距过窄并不适应苏联野战机场,更不是德国人新式FW一九零战斗机的对手。很不喜欢这种飞机的苏联人,认为这种只单纯的作为空优使用的战斗机,还不如可以作为战斗轰炸机的飓风战斗机有用。

    这批在苏联明显水土不服的喷火,因为过窄的起落架在苏联的非战损很高,机体彻底摔残的比比皆是,飞行员的损失很大。在拉五FN和雅克九新型号产量,完全可以弥补战损之后,苏联人便将这批飞机直接报废了事。发动机拆卸下来,作为交换给了抗联。

    不过这批飞机发动机虽说都是三手货,而且大部分因为是从报废飞机上拆卸下来的,虽说经过翻新,但多少都有那么一点点损伤。但这批发动机性能还是相当不错的,不管怎么说也算是部分填补了自产之前的空缺。

    但尽管有些苏联人测绘的详细工作图纸,以及实物可供参考。但在自己制造大批量所需的发动机的时候,以抗联的技术底子,短时间之内要想吃透这种在英国来说已经比较落后,但对于亚洲战场来说,还是很先进的发动机还是遭遇了很大的困难,仿制的进度依旧缓慢。

    最终第一批抗联自行制造二百架的雅克九远程战斗机,在四三年下半年出厂的时候,使用的全部都是,英国人提供飓风四型战斗机的备用发动机。甚至第二批一百五十架飞机因为备用发动机数量不足,将现役的飓风四战斗机停飞,拆卸下来发动机改装到这款飞机上。

    直到四四年初,这款发动机的仿制才彻底完成。不过虽说过程艰难了一些,但是却通过这款发动机的仿制,掌握了英国人的工艺和生产标准。抗联自己制造的发动机,性能反倒是超过苏联人的仿制品,并通过测绘仿制掌握了涡轮增压技术。

    也正是依靠仿制这款英制发动机打下了良好的底子,为随后仿制B二十四轰炸机以及C四七运输机使用的发动机,普遍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让这两款美制发动机从四三年底接到图纸,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形成制造能力。

    不能不说作为老牌工业强国的英国人,在工艺水平上底子就是扎实。这款发动机就算有苏联人提供的详细逆向测绘图纸,还有实物的原型机,但是抗联的仿制工作依旧做的异常艰难。

    在仿制初期,虽说很快就拿出了成品。但是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产品的质量,都远远的无法与原型机相比。不仅结构超重,而且使用只有几十个小时后就毛病百出。要么就只能停飞,要么就花大力气维修,甚至还要忍受飞机整体性能下降的代价。

    仅仅为了减重和改进可靠性,就花费了近半年的时间,就这个结果还是使用进口材料的情况之下。改为使用大部分自己制造材料之后,这些发动机平均寿命就只有十几小时。无奈之下,只能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

    一是尽可能多的进口原材料,制造出合格的发动机。另一方面,从原材料方面开始从头研制。不断的改进原材料工艺配方,下大力气解决生产工艺。但在底子过于单薄的情况之下,当完全使用自己制造材料的合格发动机出厂的时候,这场战场已经进入了最尾声。

    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仿制这款发动机,抗联甚至将仿制美制轰炸机发动机的工作都暂时停了下来。好在有详细的工作图纸和工艺,这款发动机虽然经过一年的时间,但是总算仿制了出来。

    只是受原材料来源的限制以及制造工艺的限制,月产量一直没有超过五百台以上。与其他国家一个型号的发动机,动不动就几万台的产量相比,这么一点产量连人家的零头都算不上,只能说是迈入了生产的门槛而已。

    不过与伊尔二攻击机和伊尔四轰炸机的发动机相比,这款灰背隼发动机的性能远远的超过了苏制发动机。制造这款发动机的时候,所要求的工艺水平,也远远的超过了苏制发动机。这也是抗联仿制这款发动机时间如此漫长的原因。

    生产和制造航空工业产品,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也并不是人家给你图纸,你就有可能生产和制造出来。最起码一个各个部件工艺标准,就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人家不给你工艺标准,就算有图纸,你也干瞪眼一样生产不出来合格的产品。

    要想完全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你就得一个个零件的摸索。锻造的零部件,需要多少淬火的工艺。精细零部件,需要怎么做才能延长寿命,这才是生产出合格产品的最重要的因素。图纸并不是最关键的,技术和工艺才是最关键的。

    也正是通过对这款液冷发动机仿制所积累的经验,抗联才解决对美制轰炸机使用的普惠大黄蜂发动机的最终仿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进口飞机发动机的依赖,并提高了自己工艺水平,以及带动了有色金属冶金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尽管仿制过程艰难无比,但是这款发动机的仿制成功,以及自产原材料的最终通过质量鉴定,却真正让中国人迈入了飞机发动机制造的门槛。而且通过高起点,带动了整个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随后仿制美制轰炸机积累的技术,在战后短短的时间之内,完成了对美国B二十九轰炸机,以及其使用的赖特发动机的仿制。只不过在战争期间美国人给的航空工业用铝使用完之后,因为无法自行加工所需的超薄铝合金,只能选择将全金属的轰炸机停产。

    最后还是依靠苏联那位重轰炸机大师出面协助,才最后解决了原材料的问题。只不过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抗联只能将自己测绘的这款美国最先进的重轰炸机与苏联人分享。而且将仅有的一架通过坠落在东北的改型飞机残骸,拼凑出的B二十九轰炸机,转交给苏联人一同研究。

    但不管怎么说经过对这款飞机的生产,以及之前对伊尔二强击机,以及其使用的AM三八F发动机的仿制成功,中国人第一次真正迈入了飞机制造国家的行列。虽说因为原材料还不能全部自产,生产的数量很有限,但是至少可以部分的满足自身的需要。

    在这款发动机仿制过程之中,被杨震想办法留下的那位钱学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正是这位专业本就侧重于航空材料研究的科学家,带着一帮初出茅庐的学生,从原材料工艺开始一点点的逆推,才最终解决了发动机所有的技术问题。

    不过虽说这款雅克九超远程战斗机,除了部分发动机、风挡玻璃,以及轮胎户外,所有原材料基本上实现了自产,让中国人真正掌握了半现代化飞机的生产技术。但在侧面上也引起了其他的一个后果,让根据地的老百姓相当的不满。

    只是这款飞机与伊尔二攻击机,主要的机体原料都是木制。所以在制造这些飞机的时候,抗联在整个东北根据地境内,动员了大批的木匠参加制造。虽说制造飞机的技术合格工人数量不多,但是东北根据地内能力很强的木匠还是不少的。

    而为了修补以木制机身为主的苏制飞机,抗联航空兵部队从一开始就动员了不少木匠。没办法,米格三与雅克九的后机身都是木制的,伊尔二甚至连机翼都是木制的。没有合格的木匠,这些飞机一旦出现战损,根本就没有办法维修。

    为了保证这些木制飞机的出勤率,抗联航空兵从一开始就有一批领薪金的士官。这些人拿着抗联军工产业标准技工工资,但是只被授予专业木匠技术士官军衔,军衔标志只是两根交叉木头外加以斧子代替金星的士官,在装备苏制飞机的部队数量不少。

    而在开始生产这款雅克九超远程战斗机,以及伊尔二强击机之后,单靠军内的木匠数量已经远远不可能满足需要。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之下,为了满足远程护航需要的大批飞机,抗联动员了大量的合格木匠参与制造。

    这又引发了一个严重的后果,根据地内的老百姓很长时间之内,在需要的时候很长时间之内都找不到好一些的木匠。而且不仅仅是东北,就连华北各个根据地也动员了大批的木匠到东北工作。

    可这个时代的人只要条件尚可,结婚总是要打一两样家具作为嫁妆或是聘礼的。农村盖房子,也是需要大量熟练木匠的。绝大部分熟练木匠都被抗联拉去制造飞机了,剩下的那些半拉子木匠,打造出来的东西人家能满意吗?

    娶妻嫁女无法打造合格的家具,无疑是一个很丢面子的事情。这让根据地内根本不知道这些木匠被政府动员哪去的老百姓,自然而然是有些不满了。甚至有的人认为,这些人都被派去**子那里,去给苏联人做家具以换回飞机大炮。

    不过在多年之后当年制定的保密期限已过,很多问题都公开之后。当年这些被动员去了工厂,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木匠,也有很大牛逼可以吹:“别看老子是木匠,当年可是造过飞机的,老子的手艺也为打鬼子出了大力的。”

    只是这些后来才制造自己当时是在做什么的木匠,制造飞机生涯很是短暂,在抗联掌握铝制机体的技术,以及随着日本人重要的铝工业基地抚顺的收复,在经过全力抢修后抚顺铝厂恢复生产,这些木匠的飞机工人生涯也就到了头。

第三百九十五章 老子当年也造过飞机

    毕竟使用金属作为飞机材料,是航空工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很难承受大过载,以及坚固性和耐用性很差的木制机体,被淘汰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苏联人使用木材制造飞机,是因为缺乏足够合格数量的合格航空工业铝合金。以及对飞机只不过是一个消耗品,尽可能的减低大规模量产费用的认识。

    而对于抗联来说之所以当初还是使用木材,主要是因为在美援的航空用铝数量不足,只能用在轰炸机生产和制造上,抗联又无法提炼自己的铝制品的一个无奈之举。

    这款雅克九战斗机还是按照苏联设计来,以钢管、帆布作为机体主要结构,采用木制机翼为主。而抗联制造的伊尔二攻击机也是一样,机身后半部采取木制。只不过与苏军在后期生产的伊尔二连机翼都是木制的不同,抗联制造的伊尔二机翼还是铝制的。

    不过在收复抚顺之后,抗联立即调集人手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在丰收者行动之中被破坏,始终未能恢复生产的抚顺铝厂恢复生产。并通过生产B二十四轰炸机和C四七运输机,掌握了金属制造飞机的工艺之后。便将这款雅克九战斗机和伊尔二攻击机,全部改为金属结构。

    所以这批木匠生产飞机的时间并不长,但也足够这些人在若干年后有吹嘘的资本了。尽管他们当时压根就不知道,自己做的那些木匠活是用来干什么的。他们只知道的是,当年的木头很硬,要求的工艺很高,不是老手根本就满足不了需要。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木匠对这两款飞机的投产,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些老木匠的参与,这两款飞机投产的时间恐怕会遥遥无期。毕竟飞机图纸有了,发动机虽说也有一定数量现货,但这并不代表着飞机马上就可以投产。

    一架飞机从设计到制造,不仅需要的是设计能力,更需要的生产能力。抗联的制造工艺水平太低,如果全部用金属铝制造,即便美国人能够满足航空用铝合金的需要,恐怕以四三年的抗联技术能力也生产不出来。

    抗联真正形成全金属飞机生产能力,还是去苏联阿穆尔共青城飞机制造厂进修的第三、第四批工人返回之后。以及美国人向抗联转让B二十四轰炸机制造技术之后,抗联才形成了自己的全金属飞机制造能力。

    但美国人在航空用铝的援助上,却始终控制着数量。即让你可以制造出B二四轰炸机来,但是又严格限制你的生产数量。航空用铝合金制品的生产和制造技术以及工艺标准,更是对抗联实施严格的封锁。让你即便有技术,也因为缺乏原材料而生产不出来飞机。

    对于抗联提出订购一万两千吨锻模液压机的要求,毫不犹豫的给予拒绝。而在发现抗联对技术能力吸收之快,短时间之内便掌握了这两种飞机的制造技术。并依托从南满抢运出来的工人和设备,正在抓紧时间建设自己的铝合金工厂之后。

    其航空工业,从上游到下游的体系建设,已经陆续开始形成一个完整的雏形。尽管这个雏形还相当的稚嫩,大部分的工厂还没有投产。但感觉到很可能会引起自己中国政策麻烦的美国人,立即收紧了口子,不在向抗联转让任何的航空和动力技术。

    不仅是航空工业涉及的技术,包括有色金属冶炼、特种钢材冶炼,甚至是石油开采技术的转让,也逐步开始收缩规模。除了石油勘探和钻探设备,以及煤矿开采设备之外,其余的工业设备的提供之上,也始终严格的控制规模。

    而在日本人正式宣布投降,抗联在日本与登陆日本美军发生对峙,以及日本海军残存舰艇事件发生之后。美国人立即要求所有在东北工作的两千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立即离开东北返回国内。其命令和态度之强硬,几乎为美国历史所罕见。

    美国政府警告那些来东北工作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如果一个月之内不离开中国境内将受到开除国籍严厉处罚。而那些前来东北工作的中国在美留学生,如果拒绝返回美国或是返回重庆,将终生不得在踏入美国领土一步。

    同时要求抗联以及东北人民政府驻美国秘密代表,立即离开美国领土。限制中国在美国的留学人员返回国内,无论是去国统区还是敌后根据地,一律不再放行。严厉禁止美国所有企业,向东北以及华北出口任何的工业设备。

    只是到了这个时候,美国人再想收紧了曾经敞开的口子,已经是来不及了。当初一直认为即便中国人有了这两种飞机的全套图纸,但是以中国人的技术能力,绝对不是短时间能够真正掌握制造技术的,小看了中国人的美国人。

    根本就不知道一手策划了这些的杨震,心中的决心究竟有多大。在仿制灰背隼发动机最艰难的时候,很多人甚至都想放弃的时候,杨震亲自找那些初出茅庐的技术人员谈话,鼓励他们将所有的计划进行下去。

    当飞机生产技术上出现问题,又是杨震通过交换的手段派出一大批的工人,去苏联采取免费劳务输出的办法,学习到飞机制造工艺。又不惜代价的选派大批留学生,去苏联学习航空工程。甚至花费了不菲的代价,从苏联人那里搞来了大批的德国技术工人出身的战俘。

    尽管在美国人转让这两种飞机制造技术的时候,留苏的学生才刚刚开始陆续回国。但底子已经打下来的中国人,不在是只能停留在对飞机零部件组装的阶段,已经开始陆续掌握飞机制造的工艺以及技术。

    同时又通过仿制飓风四型战斗机使用的灰背隼二七发动机,掌握了西方先进的发动机制造工艺。也正是有了这些底子,抗联才能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吸收了这两种飞机的制造技术,初步具备了大型飞机的生产能力。

    即便美国人拒绝了抗联订购一部万吨锻模液压机的要求,而之前进口的十二部上千到五千吨级别的锻模液压机,也逐步解决了大型飞机制造所需锻造构件的问题。等到美国人想起收紧口子,却是已经来不及了。身子骨虽说还远不能说是硬朗,但是不久之后腾飞的翅膀却是已经长了出来。

    至于那些为中国人自己生产飞机,做出了相应贡献的木匠,杨震也没有忘记他们。虽说无法给予他们太高的薪金,但是却给予了很大的荣誉。在这些人全部退出飞机制造一线之后,由东北人民政府给这些人,全部发放了一等红旗建设奖章和三级特等劳动模范勋章。

    这两种勋章和奖章,是东北局专门设计用来授予在工业和农业生产建设之中,有突出贡献的工人而设立的。一等红旗奖章是奖章之中最高的,三级特等劳动模范勋章虽说是勋章之中最低的一档,但是授予的数量并不是很多。

    这些奖章和勋章,是在抗联与东北局、东北人民政府商议之后,给予这些作为中国航空发展奠基石人群之中,一个特殊人群特有的待遇。以表彰他们对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做出的应有贡献。

    而在眼下对于杨震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夯实这最基本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不管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这个基础必须要现在就打好。所以在此战结束之后,抗联将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采取守势以恢复元气的情况之下。

    整个四二年下半年至四三年上半年,杨震除了将精力放在部队扩编,人员的调整和补充、装备制造与更新之外。很大一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对航空工业、军工产业整顿,以及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上。

    美国人虽说给的装备不多,但是在这一阶段的军工原料和设备提供上,还是基本上达到了抗联的要求。除了重轰炸机之外,抗联将很大一部分的援助份额改为了机器设备。这一点,也正是被重庆接连抗议搞的焦头烂额的美国人所乐见的。

    美国人真正收起口子,那是四五年初发现中国人已经完全掌握B二四轰炸机制造技术后的事情了。至于四三年和四四年两年,美国人在工业设备以及转让一些技术方面,口子还远没有那么的紧。

    尽可能的完善抗联自身的军工制造能力,加强其在战争期间自身造血功能,这无疑会极大的减轻美国在外交方面的压力。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四四年的下半年,美国方面在工业设备,以及技术转让方面虽说慢了一些,也没有完全的按照协议来,但总体看来应该说还是比较大方的。

    作战装备主要集中在坦克、各种战术飞机上,真正用于步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