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6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并不认为研究这些东西,是现在的当务之急。而且关内的那些大学,类似的科系和学生已经足够多了。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解决工业建设最缺乏的人才方面问题。剩下那些等到以后,依托国内大学培养已经足够了。
不过眼下虽说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头,但杨震依旧认为现在派出去的留学生,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要。除了想办法与苏联沟通之外,他也在不断的想办法自己培养。他这个手伸的过长的东北局第二书记,除了军事问题之外,所有的教育工作当仁不让的接手过来。
搞的中央调来的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东北局第三书记,几乎成了他的办事员。教育和对外谈判,这两项工作基本上是由他亲自主抓,别人根本就插不上手。尽管总指挥和那位主席对于他的越权和独断专行,并没有多说什么,也在一直支持他。
但是在教育上持续巨大投资,也多少让那位主管东北工业建设以及财经的党内经济专家,感觉到压力巨大。即便眼下有美国人的部分贷款也好、援助也罢,但在战时首先要保障的浩大军费开资,已经让东北根据地的经济多少有些不堪重荷。
在几经苦战之后,抗联眼下控制的地区,面积虽然占据了东北大部分,但是整个东北精华的南满,还是控制在关东军手中。地广人稀、经济基础薄弱,以农业区为主,政府的财政来源稀少,是眼下抗联根据地主要的情况。
在加上中国历史上,即便当年洋务运动也赶不上,几乎可以用开天辟地来形容的大规模工业建设,所要投入的巨额资金。还有战场上那些被打烂的城市重建,铁路线与公路线的维修,机场的建设。东北人民政府的财政,几乎年年都是一片通红的赤字。
如果不是眼下美国每年给的那笔贷款,恐怕早就揭不开锅了。在眼下又增加这么大一笔教育经费支出,更是压的财政喘不过气来。眼下每年的教育经费支出,几乎没有比军费少太多。这还是全军供给制,如果实行薪金制,恐怕东北的财政早就破产了。
尽管那位主席曾经多次找过杨震,希望能削减一些留学生数量,哪怕是眼下暂时减少一部分,让东北经济喘口气。等到目前的工厂都投入正常运转,投入数量略微减少一部分之后,他想增加多少都没有问题。
但最终杨震还是说服了他,非但没有减少留学生的选派人数,在从四二年开始,反倒是每年数量在原有翻一番的基础上,改为翻两番。用杨震的话来说,只要苏联人接收,就尽肯能多派。无论是学什么,只要是理工科都可以。
哪怕就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暂时用不上的造船和船用发动机专业也要派人学。苏联人用二十多年实现了工业化,咱们现在虽说还没有那个能力,但是要为不远将来的全国工业化进程打下最牢固的基础。
也正是对教育的如此重视,所以对此次苏联大学东迁,杨震看的相当重。只要苏联人同意这些学校对中苏两国学生,在招生的时候同等对待,他这个第二书记就坚决支持。尽管他明知道这几万苏联大学师生抵达东北之后,会带来多大的负担,更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但在中央的支持之下,杨震与那位老资格的东北人民政府主席,最终还是咬牙答应了下来。中央也特地从陕北,拨过来一千两黄金、十万银元。而这笔经费几乎是今年山东军区,从招远金矿为中央筹措的经费七成,外加中央从东北局上缴的经费之中结余的全部。
中央还将延安自然科学院,所有的学生连同稀少的教师一同都转到东北来。同时协调各个根据地选拔学生,只要完成高中学业的学生,尽可能的选送东北。沦陷区的类似学生,只要能够动员出来也要尽可能多的选送东北。
苏联人在国内物资匮乏,出于减轻国内负担以便可以集中更多的物资,用于前线的想法,也严格的履行了协议。甚至不管中国方面负担的情况之下,还超额完成了当初的协议。当然在某些方面,他们也做了一定的手脚。
比如说四三年迁移过来的几所大学,以文学、农学、医学,以及部分工科和师范类为主。
真正搞基础研究的理科,大部分还是放在了国内。这样苏联人即减轻了国内的负担,也尽可能的避免了可能的人才外流。
但不管怎么说,也给了杨震借窝下蛋的机会。而且也算是天随人愿,可能是苏联人认为他们的中国同志,不会在这个时候培养根本没有用处的造船技术人员。此次全部迁移到东北上课的唯一一所苏联大学,正好是专门培养造船行业的列宁格勒造船工学院。
在四二年这所大学迁移到东北之后,杨震第一时间便组织了一批已经完成俄语进修的学生报考。结果在战争年代,因为一切保障前线,而苏德战争又是以陆战为主,从四一年开始就没有招生。前几届的在校生又很多去了前线,而显得空荡荡的这所学院在一次被塞满的时候,里面的学生已经变成了中国人为主。
没办法第一年抗联就选送了一千二百名本科学生,九十多名研究生。这么一下来,这所苏联造船学院除了教授是苏联人之外,学生中国人反倒是占了六成。而且每个学生基本上都享受到了特等教育,因为该校现在师资力量异常的充沛。可以做到五十名学生,配备两到三个教授级人物教学。
第三百九十一章 不中用的飓风
只是相对于教育协定方面执行的比较顺畅,在航空技术交换方面履行的却依旧磕磕绊绊。就好像不占点便宜很闹心一样的苏联人,总是在履行协议的时候做一番手脚,总是要揩点油才算甘心。
除了协议中的拉格三战斗机这种在苏军之中,已经绝大部分被转交给二线的战斗机,移交的比较痛快之外,其余的方面执行的时候没有一样是痛快的。不是交付的时间上托托拉拉,就是在数量上与协议的内容并不一致。
而协议之中关于航空技术交换的协定,原本杨震对苏联人拒绝提供性能更好的雅克一型战斗机作为临时替代品相当的恼火。但是在前线压力越来越大,英制飓风战斗机实在无法承担重任的情况之下,最终还是选择了接收这批拉格三战斗机作为过渡。
没办法地面虽说进入休战状态,大家都在tian舐伤口,积蓄力量为下一场血战做准备。但是在空中,大大小小的空战从未平息过。自会战结束之后,整个东北与华北战场,形成了地面冷战,空中热战的局面。
日军为了解除抗联对日轰炸的基地,将抗联的对日空袭行动彻底的扼杀在萌芽状态。以及彻底的解决东北根据地,眼下正在进行的大规模工业建设,阻止抗联发展的脚步,削弱抗联的持续作战能力。
在东南亚战场进入稳定期间之后,日军几乎抽调了绝大部分部署在太平洋上的陆军航空兵,返回东北与华北战场,而其中的重点就是东北战场。日军在南满和朝鲜半岛,部署了其陆军航空兵近一半的兵力。
同时随着日军陆军航空兵,将主力转向中国战场。感觉到腰杆子重新硬了起来的日本关东军,不断派遣大批的轰炸机,试图深入抗联后方摧毁抗联的轰炸机基地。当然还有抗联已经开始试运行的油田和钢铁工业基地,以及大后方的铁路线。
自抗联转入全线防御之后,地面上的战事虽然冷却了下来。但是整个东北地区上空,几乎每天都有激烈的空战爆发。双方投入的兵力数量,从一开始的十几架、几十架,到最后的上百架。
而且随着日本陆军航空兵战略重点,逐步开始向中国战场转移。日本陆军新式飞机投入到中国战场的型号和数量,也在不断的在增加。不仅日本陆军一式战斗机的各种型号,被优先投入东北战场。最新式的二式战斗机,第一批装备的就是朝鲜军和关东军。
相对于曾经数次交过手,虽说此次日军投入的是已经改进型号,但毕竟也算熟悉的一式。二式这种高空高速截击机,却是抗联第一次与之交手。而面对着这种因为发动机与机体不成比例,而外形有些奇怪,被抗联飞行人员给起了一个胖头鱼外号。
性能与日本陆军以往的战斗机,更注重空中格斗性能完全两样的飞机。被打得措不及防的抗联航空兵,在多次的空战之中吃了大亏。以往注重中低空格斗性能的日本飞机,高空性能普遍都很差。
但这种飞机却是相当的另类,不仅高空性能异常的优异,而且速度也是日本飞机中最快的。其爬升率,也是日本现役战机里面最快的。虽说格斗性能差了一些,但是其速度却是以往日本战斗机无法相比的。
抗联在空中争夺战以及防空作战之中,面对一式战斗机基本型号,已经很勉强应对的飓风战斗机。实在无力同日军大量投入的一式改进型战斗机,以及随后投入空战的二式钟馗战斗机抗衡。
即便英国人紧急提供一批飓风二型C战斗机,但依旧无法与钟馗式战斗机,以及一式战斗机的二型抗衡。日军如此快的战略转型,虽然在杨震预料之中。但其投入的陆军航空兵力度之大,却是杨震始料未及的。
原本按照抗联制定的战术,在空战之中主要负责日军轰炸机的飓风战斗机,根本就不是这种日本飞机的对手。打也打不过,至于跑比人家最高时速慢了近一百公里的飓风,更是跑不过。
唯一大家性能差不多的,就是这种飞机腿并不比飓风长到哪里去。在作战半径上,大家是五十步笑百步,谁也没有比谁强到那里去。随着抗联的控制区不断的在扩大,前线距离抗联的大后方也越来越远。
再加上日本陆军航空兵在抵达南满与朝鲜之后,因为抗联不断的战术轰炸,不敢将作战飞机部署的太靠前。所以这种飞机尽管是日军目前为止,高空性能最好的战斗机,但是滞空时间却依旧成为这种飞机的最大短板。滞空时间短暂,无法在战区停留太长时间。才没有给抗联的航空兵,带来太重大的损失。
但尽管每次空战的持续时间不长,这种飞机也不是飓风战斗机可以对抗的。大家格斗水平差不多,但是人家的速度快了将近一百公里。而且爬升率和最大升限,也不是飓风战斗机可以相提并论的。
别说老旧的**型,哪怕是最新型的二C型,也根本就不是人家的对手。因为这两种使用同一种发动机的飞机,最大的不同是配备的武器不同。至于在性能上并无太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基本上换了汤,但是却没有换药。
无奈之下抗联只能将原本数量已经下降到可有可无,而且保养异常吃力。准备转入预备役封存仅剩的部分米格三战斗机,重新请出山来。利用这种飞机优异的高空性能,与二式战斗机对抗。
在与美国人交涉无果的情况之下,杨震最终只能选择雅克战斗机作为后续争夺制空权的主力战机。接收这批拉格三战斗机,作为雅克九抵达之前的过渡,与日军争夺中低空区域的制空权。
这批拉格三战斗机,虽说性能不理想。但是在苏联答应的新式战斗机抵达之前,至少可以与一式后期型,以及日军新投入的二式战斗机一战。当然与二式对抗只能在中低空,在高空这种拉格三战斗机也一样不是对手。
就在这批苏制战斗机抵达后不久,爆发的一场大规模的空战,也让杨震为当时选择了妥协,没有继续与苏联人对抗而感到庆幸。如果不是拉格三战斗机出色的表现,恐怕那场空战搞不好就成了另外一个结果。
在这批拉格三战斗机抵达之前,抗联原有的主力战机P四零B型战斗机,根本就不是一式二型战斗机的对手。在最大平飞速度相当的情况之下,无论是爬升率还是俯冲性能,都无法与这种战斗机对抗。唯一的优势就是火力密度,以及机体的坚固程度高于日军飞机。
原来装备的飓风与P四零战斗机,在对抗日军两种新式战斗机的时候,不仅相当的吃力,而且战损率也相当的高。可以说在这两种日军新式战斗机投入战场之后,抗联的制空权受到了相当大的威胁。
重兵压境的日本陆军航空兵,为了彻底的摧毁抗联在佳木斯境内的几个航空兵基地。于十月上旬一改以往以小机群出动,更注重削弱抗联战斗机群的做法。采取了大规模集群出动,多批次空袭的办法。
在这次空袭之中关东军所属航空兵倾巢出动,便一口气出动了一百二十多架轰炸机。其中除了九七式中型轰炸机,这些抗联已经熟悉的面孔之外,还出动了最新式的百式重爆。而且这款比九七式轰炸机先进了那么一点点的机型,甚至占据了日军出动轰炸机群的近半数。
而在这批中型轰炸机身后,还有七十多架九九式俯冲轰炸机、九九式双发轻型轰炸机,以及九七式轻轰炸机,作为第二轰炸梯队。这批俯冲轰炸机与轻型轰炸机,主要的任务是攻击抗联战斗机群所在的各个机场。
其投入的轰炸机数量,几乎占整个日本陆军航空兵在中国战场的三分之二。其中所有的所谓重爆机,都是从东南亚以及太平洋战场抽调回来的。日军一次性出动这么大的机群,不仅自七七事变以来的首次,而且就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也是第一次。日军下的血本,不可谓不大。
这批轰炸机分别从南满的辽阳、奉天,以及朝鲜境内汉城等地起飞,在六十二架一式二型战斗机,以及第一次投入战场三十六架二式钟馗战斗机的掩护之下,试图对佳木斯一线的抗联航空兵基地实施大规模的轰炸。将抗联对日进行轰炸的飞机连同抗联的工厂区,彻底的摧毁在地面上。
在那场空战之中,抗联部署在东北境内的航空兵所属战斗机群,几乎全部投入空战。就连刚刚到手的飓风四型战斗机,以及刚刚完成转换训练的二十四架拉格三战斗机,也全部投入到了空战之中。
考虑到飞机性能的差别,抗联在空战之中采取了一定的战术。以飓风**型战斗机,在仅存的十七架米格三战斗机的保护之下,只负责攻击日军轰炸机。由协同升空的米格三战斗机,在高空做好应击日军可能会出动的二式战斗机的准备。
没办法飓风二型战斗机,无论那个型号都不是二式钟馗的对手。只能让在抗联之中已经属于老迈修养,但又被重新请出山发挥余热的米格三战斗机在高空待机,保护这种本应该保护别人的战斗机。
而以拉格三战斗机、飓风二C型战斗机,以及数量已经不多的P四零战斗机,迎战护航的日军战斗机群。两军在中朝边境以及新京一线的上空,爆发了一场自抗联航空兵组建以来,最大规模的空中血战。
只是在这场规模空前的大空战之中,抗联的航空兵尽管击落了三分之二的日军重轰炸机,几乎全部的轻轰炸机,以及八十多架的日军护航战斗机。但虽然最终挫败了日军整个作战计划,但抗联航空兵自身也损失惨重。
在这场持续了整整一天的空战之中,起飞迎战的四十架二C型飓风战斗机,在空战之中被击落了三十五架。而担负攻击日军轰炸机群任务的五十多架飓风**型,被日军专门为轰炸机群贴身护航的二式战斗机击落二十多架。
第三百九十二章 无奈的航空兵
倒不是这种飓风战斗机,真的就是无药可救。其实飓风战斗机低空格斗的性能还算不错,面对一式一型丙战斗机还是有一定抗衡能力的,尤其是翻滚性能还是很出色的。在欧洲战场,也是中低空狗斗的首要选择。
至少要比抗联原来装备的P四零B型战斗机低空格斗,还有P三九战斗机还是强的多。只是这种格斗性能出色,是针对以高空、高速空战为主的欧洲战场来说的。与更注重低空格斗的日本战斗机相比,这些飓风所谓出色的低空格斗性能也就说是一般。
如果日军投入的是一式一型丙战斗机的话,这款一式战斗机第一种量产型战斗机,水平格斗性能虽然好于飓风战斗机。但爬升性能两者相差不多,最大平飞速度不如飓风战斗机。最大升限,两者也相差无几。
而且飓风**型战斗机的低空盘旋能力,却并未比这种日军飞机差的太多。低空狗斗至关重要的横滚性能,甚至还要在其之上。但飓风二型战斗机的火力,以及防护能力、机体的坚固性,远远的超过了一式一型丙战斗机。
但在空战之中一旦处于不利状态,至少依靠其灰背隼XX型发动机强劲的推力,以及坚固的机体,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高速脱离。虽说机体是钢管蒙布的构造,但该有的防护力,也是一样不少的。
在加上合理的战术,十月跟的空战之前规模较小的空战之中,飓风战斗机整体的表现还是不错的。毕竟抗联的航空兵从组建的那天起,就一直在与日军航空兵作战。积累了大量对付日军空中战术的经验。
其实战经验远不是鼻孔朝天,从来就没有看得起日本人陆海军航空兵,外加他们所使用飞机的美英能够相比的。秉承着白种人永远是最高贵的美英两国,一向都对日本人和苏联人的航空技术嗤之以鼻。认为日本人的飞机,不过是西方二流飞机的仿制品而已。
日本人的航空技术与西方最发达的美英法德相比,的确比较落后。之前的大部分航空产品,也的确都是仿制西方的技术。但相当有心劲的日本人,可不是单纯的仿制。一向走的都是引进、消化、吸收的路子。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比较符合自己国情的航空工业路子。
如果说眼下的日本人在大马力飞机发动机、大型飞机的发展上的确不如西方。尤其是发动机,难度较高的液冷发动机,日本人制造的水平和工艺的确远不如西方。但日本人在液冷结构比较复杂的情况之下,对构造相对简单,而性能并不差的气冷发动机可是下了一番苦心。
其气冷发动机虽说在大马力发动机的研制上,还与西方有着技术的差距。但是在战斗机使用发动机上,却走出了一番另辟蹊径的路子。而在机体材料与工艺上,日本人差的不是技术和研究,而是最基本的资源。
相对于重视战场生存能力,高空、高速的美英战斗机来说,日本人更重视飞机机体轻盈,以便增加空中格斗性能。只不过一向爱钻牛角尖的日本人,在这条路上走的有点过于极端。制造出了格斗能力数一数二,但是生存能力却很差的单纯狗斗战斗机。
这也是美英太平洋和东南亚的空战之中,被数量居于劣势的日本战斗机打的一败涂地的原因。其在欧洲和北非表现不错的P四零与飓风,被性能还不如他们,但是灵活性却超过他们的九六舰战,九七式这两款日军老式战机打的稀里哗啦。
等到面对性能更加突出的一式、零战后,美英空军就更不是对手。两种战斗机虽然生存力都很弱,但是过于突出的空中机动性,却不是美英战斗机可以相比的。尤其是机体过于坚固的P四零,与零战和一式玩狗斗,只能是死的很惨。
抗联不一样,从成立的那一天起,他们的主要对手就是以格斗性能见长的日本战斗机。无论是九六、九七,还是零战与隼战,其实对日本人的战斗机来说,都是万变不离其宗。说穿了,到二式出现之前,日本人的战斗机都是水平格斗性能极其出色。
但日本人的飞机,无论是战斗机,还是轰炸机都有一个弱点。那就是机体防御极其薄弱,操纵性能虽好,但其优异的水平格斗性能是建立在低空、抵速基础上的,脆弱的机身承受不了过大的过载。脆弱的机体,又使得日本的飞机普遍翻滚能力差。
过于好走极端的日本人,在机体轻盈、发挥格斗性能突出这一点上走的太远了。只要抓住日军飞机的这两个弱点制定好战术,在战斗机性能相差不算太大的前提之下,避免与其在低空、低速的条件下空战。用老式一些的战斗机,未尝不是没有一点取胜能力的。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抗联的航空兵在使用性能略差于日军一式的飓风战斗机时,也在空战之中并未完全落于下风。虽说因为要锻炼新手,派出参战的主要是以新飞行员为主,所以交换比有些高,但是并未像东南亚战场的英军那样,被打的过于凄惨。
十月份之前在一次空战之中,依靠坚固的机体,出色的翻滚能力,以及最大平飞速度超过一式一型丙战斗机的特点。一架飓风**型战斗机,将咬住自己的一式一型丙战斗机,硬生生的给拉散了架。可以说在之前的空战之中,因为战术对路,飓风还是有一战能力的。
但是正像方子翼担心的那样,这种也就是在低空才能依靠自己的特性,勉强与一式一型丙战斗机抗衡的英制战斗机。一旦遭遇到性能更好的一式战斗机改型,或是更新型的日军战斗机,恐怕就远非对手了。
反应速度很快的日军,在之前小规模的空战之中,发现他们在东南亚曾经横扫飓风的一式一型丙战斗机,在东北战场上未占据到便宜之后,立即改装了新式的战斗机。一式战斗机之中,产量最大的二型刚一出厂,就优先配备给了关东军。
此次日军投入的一式战斗机,清一色都是最新式的二型。这款整个二战期间,日本陆军产量最大的一款战斗机,第一个对手就是抗联的飓风战斗机。重新组建的关东军航空兵团,也是第一支装备这款性能优异,弱点已经得到很大弥补的战斗机的第一支日军部队。
面对这种在大幅度改进之后,无论是爬升能力还是最大平飞速度,都有天壤之别。在加上原本就出色的转弯性能有了近一步的提升,又部分改变了原来的垂直机动性差弱点的改进型战斗机。
在空战之中抗联使用的飓风二C型战斗机,无论是爬升率、还是最大平飞速度都远远无法相比。尽管飓风二C型战斗机还能勉强应战,但明显已经不是对手。无论是低空参战的C型,还是高空攻击轰炸机的B型,都远不是日军两种战斗机的对手。
如果不是仅存的米格三战斗机,拼死缠住大部分贴身护航的二式钟馗战斗机,拉格三在低空缠住了大部分的一式二型战斗机。恐怕剩下的三十多架飓风**战斗机,以及随后又起飞的二十多架飓风二C型战斗机,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近日军轰炸机群。
但米格三战斗机虽说高空性能优异,但最大平飞速度慢于二式战斗机,出动的数量也不远如二式。尽管拼命的缠住日军这种高空高速战斗机,在高空还是留下了不少的漏洞。让不少的二式飞机以高速摆脱米格三的纠缠后,击落了不少攻击轰炸机的飓风**。而在中低空,一式二型战斗机也让飓风二C战斗机尝尽了苦头。
也就是说第一批升空拦截作战的飓风二型战斗机所谓的最新型号,尽管击落了三十多架一战二型,但自身也几乎全部都被击落。而且参战的飓风**型战斗机,在与部分摆脱了米格三战斗机纠缠的二式战斗机空战之中,未能击落一架二式战斗机,自身倒是损失惨重。
幸好考虑到两军战斗机性能上的差距,在加上除了P四零战斗机之外,抗联目前装备的战斗机普遍腿短。为了尽可能的争取滞空时间长一些,在雷达可以提供远程预警的情况之下,航空兵将拦截区域选择在了根据地境内上空。
再加上为了拦截日军数量巨大的轰炸机,投入的战斗机数量也多出日军一倍有余。使得一贯习惯射杀对方跳伞飞行员的日军战斗机飞行员,基本上抽不出时间来干这种龌蹉的事情。以及依靠飓风战斗机自身相对出色的防护力,被击落的飞行员大部分都跳伞逃生。
抗联又利用手中的苏制波二教练机,优秀的短距离起降能力,制定了快速营救办法。使得大部分的飞行员都保存了下来,避免了人机两失的局面。这才没有让抗联的航空兵,彻底的丧失元气。如果在敌占区上空进行空战,恐怕航空兵的损失会更大。
搞不好,要彻底伤元气的。毕竟飞机没有了,还可以再想办法去搞。哪怕短时间之内一定的利益受损,也能弄回来一部分。但是如果飞行员也都损失了,那就不是短时间可以弥补的了。
相对于数量最多,表现却最拙劣的飓风战斗机。反倒是投入数量最少的拉格三战斗机,虽然升空作战的二十四架被击落了十三架,但是却击落了日军参战的一式战斗机一半。虽说操纵性差了一些,但是中低水平空战能力还是相当出色的。
不仅中低空性能与一式二型战斗机相差无几,就是与脱离高空的二式战斗机,在中低空域的空战之中也有一战的能力。与抽冷子俯冲攻击的P四零 B型战斗机,少量的P三九战斗机配合,死死的缠住了日军数量最大的一式战斗机,缓解了高空激战的压力。
并击落了二十多架一式二型战斗机、六架二式战斗机,打下了这场空战胜利的基础。至于P四零B型战斗机,面对这两种日军新锐战斗机,根本就无还手余地。除了依仗最大平飞速度,以及还算可以的翻滚性能,抽冷子偷袭一式二型战斗机之外几乎毫无办法。
第三百九十三章 苦撑
事实上这款拉格三型战斗机,虽说质量一如既往的粗糙。甚至因为战时出产,工艺更加低劣。而且爬升性能还不如一式基本型,低空性能不如同期发展的雅克一型战斗机。而且操纵性异常的糟糕,并未比以操纵性恶劣著称的伊十六战斗机强到哪里去。
但是这款战斗机,在中低空的格斗性能还是相当不错的。至少与日军飞机,在中低空还有一战的能力。而且这批飞机在抵达抗联之后,根据这种飞机的性能与已知日军飞机性能对比,抗联也采取了一定的办法进行减重,提高这种飞机的机动能力。
这批飞机在抵达抗联之后,抗联为减轻飞机的重量,以尽可能的改变其恶劣的爬升性能。将二十毫米航炮拆卸掉,只保留两挺十二毫米机枪。反正日军一式战斗机的防护性能,并未比零战好的太多,两挺十二毫米机枪火力已经足够了。
而拆卸掉那门二十毫米航炮,以及配备的一百二十发炮弹之后。减轻了上百公斤重量的拉格三战斗机,性能反倒有了改变。原来超重的机体在减轻了一定重量之后,无论是爬升率,还是转弯性能,甚至是航速都有相当的改进。
最大航速基本上达到了设计手册的标准,在水平格斗性能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垂直机动性能和水平格斗能力,基本上与日军一式战斗机中的一型丙和二型大致相等。再加上最大平飞速度,远远的超过一式所有的型号。
除了爬升率还有些比不上一式各种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