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6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杨震的年纪,被认为做一个副官也是很平常的事。这位只顾着抓住方子翼胸口的老兄,可没有发现站在方子翼身边的这个年轻人,领章上是金框红底外加两颗金星。与方子翼的金框蓝底外加两杠四星外加一副鹰翼的领章,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中央已经批准方子翼、夏伯勋晋升少将军衔,只不过他的军衔标志因为航空兵正在准备换装,所以还没有来得及更换。在换装之前,杨震压下了所有军兵种标志和军衔换装的报告。所以他老兄虽说是地地道道的少将级别,但是这个大校的军衔还得在佩戴一段时间。
不过因为美国人只有准将,而没有大校军衔。重庆当面也没有大校军衔,只要少将和上校。所以这位钱先生,历来不清楚方子翼领章上的标志是一个什么意思。唯一能分清的就是抗联航空兵军装与其他军兵种不同的是,他们有别人没有的一条浅藏蓝色的裤子。
这位挂着上校军衔,实际上骨子里面却还是一个学者。虽说有自己正儿八经的军衔,但一次都没有穿过军装,对于军衔的标准和样式还一塌糊涂的老兄。到现在也不清楚自己的上校军衔,与重庆方面上尉军衔标志有什么区别。
对于杨震,他还是从年龄上来判断。杨震明显比眼前的这个家伙年轻,所以他很是自然的将杨震,当做了这位老兄的随行副官,或是参谋一类的人物。因为在他印象之中,这么大一支军队的统帅。虽说不能说是一个老头,但也应该在四五十岁左右,才能有如此的成就。
反正就是没有想到,站在他面前的这个年轻人,就是抗联几十万大军的最高统帅。这么年轻的将军,在他印象之中是不应该有的。当然那些身为地方实力派太子的二世祖,不在这其中。人家有一个好老子,所有的道都被铺垫完了,靠的不是实力而是后台。
可从《新华日报》上宣布的抗联战果来看,那明显不是一个相当于温室花朵的二世祖能够打出来的。他认为军人与科学家一样,都是需要时间来累积学识和经验的。所以他很是一厢情愿的认为,杨震这个抗**司令的年纪最小,绝对不会小于四十岁。
虽然方子翼身边的这个年轻人面相多少有些显老,但他绝对不认为会有超过三十岁。所以这位老兄一厢情愿的将杨震,当成了方子翼的副官或是随身参谋一类的人物。做梦也没有想到,方子翼身边的这个年轻人会是赫赫有名的杨震。
当看到他已经处在暴走边缘,自己已经不能不出面的杨震,亲自出面向他道歉,并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才知道了眼前这个被他当做副官的年轻人,究竟是什么人之后,这位就是对这方面再愚钝,但总算听到过杨震名字的老兄,也多少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虽说他这个麻省理工学院的航空博士,只比杨震大了一两岁。但毕竟做科学研究,与指挥千军万马是两码回事。而且他这个年龄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博士,已经让人很吃惊了。结果人家比他还小一两岁,就已经成为几十万大军统帅,这让他相当的意外。
当初他不惜放弃重庆哪里比较优厚的待遇,冒着被抓起来的风险。偷偷跑到被严密监视的重庆八办,又化妆成普通的办事处工作人员,搭乘八办的汽车进入机场,乘坐抗联的飞机来到东北。
原本只是对抗联好奇,去八办打听一下抗联事迹和实际情况的他。也正是听到八办人员介绍,东北的抗联正在想办法建立中国自己的航空工业,以及看到抗联对日本展开空袭的纪录片之后。
只是单纯的想要打听一下东北情况的他,才鼓起勇气来东北考察。走的时候甚至匆忙的只来得及给还在新婚燕尔中的妻子,留下一封信。甚至连一件换洗的衣服,都没有来得及带,就上了去延安的飞机。
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千里迢迢从重庆跑到东北来。对于杨震这个抗联的军事统帅,他自然是很清楚的。大名鼎鼎的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以一隅之地将日本人最强的关东军,打的一败涂地的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
当知道自己闻名已久的人物,就是眼前的这个年轻人,这位老兄实打实的吓了一大跳,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就是在大学就算当一个教授也太年轻,最多也就是一个讲师的人,居然就是这么庞大一支军队的统帅?而且自己刚刚的失态,也都被人家看在了眼里。
看着被自己搞的表情,有些不自然的这位老兄,杨震笑了笑道:“钱先生,您的火气发的对。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过于片面了,才给您带来这么多的困扰。让您受了这么长时间的冷落,你有火气也是正常的。”
“别说您这么一个大知识分子,就是一个泥人也有三分土性子。在这里,我为我们同志的工作失误,给您带来的困扰,向您真诚的道歉。也希望您能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可以弥补以前犯下的错误。”
杨震真挚的态度,虽然让他在短时间之内快速的,将情绪给稳定下来,但却并没有能改变他要离开的想法。毕竟这段时间之内虽说吃的好,住的也好,但经历却是太过于委屈了。他是来报效国家的,不是来松花江钓鱼的。
看着他坚定的态度,杨震想了一下道:“这样,钱先生,不管您能不能留下来,咱们谈谈可好?您也知道,我们地处一隅,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之内。对世界先进航空工业发展,接触的并不多。我们能不能在这个方面做一些探讨?”
“我这个人虽说是当兵的,但是对世界航空工业的发展相当感兴趣的。要是说起来,我也算是一个地道的航空迷。钱先生论年纪来说您长我一岁,我应该称呼您为兄长。授业解惑这点忙,我想钱先生总该不会不帮吧。”
杨震抬起头看了看天色,对身边的方子翼道:“告诉招待所,准备点酒菜。当年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我和钱先生没有那么大的气魄,我们今天煮酒轮论飞机。费用你去找张子雄要,就从我的津贴里面扣,算我请钱先生小酌以示赔罪。”
听到杨震的吩咐,方子翼马上派人去安排。时间不大两荤一素一冷拼,外加一碗炖菜就端了上来。不过考虑到白酒劲大、好上头,方子翼将自己在苏联留学的时候,苏联空军指挥员和领航员学院那位中将,送给两瓶格鲁吉亚红葡萄酒贡献了出来。
杨震指了指桌面上的几道量并不很大,实际上也就一盘酱焖松花江鲫鱼,一盘溜肉段,一个素炒干豆腐,一个哈尔滨红肠拼花生米,外加一碗东北特色菜乱炖的菜色道:“钱先生,薄酒素菜可别嫌弃。”
“我的这点津贴费,也就够吃这些东西,在高可就吃不起了。而且四菜一汤,也是我们宴请的标准。即便我们中央主席来了,也就是这个标准。没办法,要想人穷志不短,就只能过点紧日子了。”
“这哈尔滨特色是俄式大菜,本应该请钱先生品尝一下。可我实在是囊中羞涩,请不起先生吃大餐。只能以几道东北特色小吃,来和钱先生一聚。一是聊表歉意,二如果先生坚持要走,也算是为先生送行。”
说罢,杨震也没有管这位老兄有些迟疑的表情,将他按到座位上,打开酒给他倒上一杯道:“不管是留是走,这顿饭总该还是要吃的。今晚上机会难得,咱们边吃边聊。先生是新婚燕尔,我也是才结婚还不到一个月,难得和老婆请一次假,先生总得给我一些面子不是?”
见到杨震这么的热情,这位老兄去意虽然已经很是坚决,但最终还是选择坐下来吃这顿饭。不管怎么说,在怎么要走,这点事情还是要做的。人家一个大军统帅,都已经这么说了,自己如果再不给这个面子,就多少有些蹬鼻子上脸了。
虽说是一介书生,但也毕竟留过洋的。自幼丧父由叔父养大,深受他那位叔父言传身教的他,这点道理还是明白的。见到他态度总算有些软化坐了下来,杨震略微松了一口气之后,便与他边吃边谈起来。
杨震后世当的虽说是陆军特种兵,但是有一点他没有说错,他在后世绝对是一个铁杆的航空迷。在当兵之后从各种军用运输机,到各种的波音、空客等客机,更是乘坐过多种。运输机从涡轮螺旋桨的运七、运八,到大型的伊尔七六运输机,只要是中**队装备的运输机型,他一个没有拉的都乘坐过。
当初他进行伞降训练的时候,使用的还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研制的运五飞机。至于直升机他坐过的就更多了,从国产的直八F、直九,到进口的米十七、黑鹰、卡二七直升机都坐过。米十七这种中国陆军装备量最大的直升机,更是家常便饭。
就连外军的大力神运输机、安二十六运输机,什么超美洲豹、UH一、贝尔等运输直升机,米二六超级直升机,以及米二四武装直升机,也都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乘坐过。虽说不多,但是也不是没有过那个经历。
第三百八十六章 杨震的远见
后世中国航空工业落后于世界列强,中国的大型飞机以及直升机,至少在他穿越回这个年代之前,基本上还都是依靠进口。飞机发动机,乃至所有的发动机,几乎都成了中**队现代化的最大制约。
心脏病,成了这一现象的代名词。最关键的是航空基础理论研究,也全面落后于西方。这不仅仅是飞机制造的问题,还有航空材料的研制与生产。西方已经开始大量生产铝锂合金,作为飞机主要制造材料,而中国还在生产落后的普通航空用铝。
相对于还算好一些军用作战飞机,大型飞机以及一些特种飞机,更是全方面的落后。尤其是直升机,除了国产小型的直九,外加有些不太靠谱的直八之外,清一色都是进口的米十七各种型号。
国产运八中型运输机,与美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研制的大力神运输机,甚至在基本性能上还有差距。最新型号,只比的上人家六七十年代的产品。中国人的航空工业,从建立起的那一天,就被人家远远的甩后边。基础不牢固,追赶的历程分外艰辛。
在抗联第一个飞机工厂正在建设的时候,杨震就曾经暗中发誓。航空工业以及相对应的发动机制造工业,这顶被喻为人类工业的皇冠他一定要摘下来。就算在第一梯队没有位置,但是也要牢牢占据第二梯队的牛首。
但这并不是一件单纯的事情,现代化航空工业的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学科的应用。而不是靠那一项命令或是指令,就能够完成的。更多是需要就像眼前这个家伙一样的科学家,通过他们掌握的知识去实现。
对于这些飞机性能,杨震可谓耳熟能详。谈起航空工业在未来的发展,他这个人恐怕是现在世界上最清楚的。杨震略微考虑一下,还是绝对以自己对航空工业未来走向的判断为话题,打开有些沉默的局面。
杨震对未来航空发展滔滔不绝的“远见”,将这位本想应付了事的老兄,兴趣彻底的勾了起来。从一开始的只听不说,到与杨震时而共鸣,时而争执。这话匣子一打开,就很难在关上了。两个人从国内航空工业发展现状,到国际航空工业未来发展,气氛越谈越是热烈。
两个人都认为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除了一些富的吃饱了撑的人之外,在客运上飞机早晚要淘汰慢吞吞的轮船客运。而且飞机的载客量也会越来越大,速度也会越来越快,航程也会越来越远。最关键的一点,两个人都认为喷气动力,早晚都要取代活塞式发动机。
尽管这种发动机的原理,才刚刚形成不久。而且这种航空发动机,只有寥寥几个国家在研制。目前也只有英国人,才取得了真正的突破。但是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一旦这种技术成熟。
从发动机效率,以及功率等所有的方面来看,那么活塞发动机将会从大型飞机,甚至战斗机上被彻底的淘汰。尽管这种喷气发动机对生产技术工艺,以及原材料的要求,要远远的高于目前大量应用的活塞式发动机。
而且真正成熟到可以供大型客机使用,还需要一段的漫长时间。但这种发动机技术一旦成熟,发展的速度将会是不可想象的。即便从目前已知的材料来看,这种喷气式发动机,无论是在动力还是其他方面,都远远的高于活塞式发动机。
不过杨震认为在军用运输领域,活塞发动机的淘汰时间,会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时间。因为军用运输领域,与客运不一样。喷气式飞机性能虽好,但是对起降场地的要求太高,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完全满足军事需要。
而且在活塞发动机被淘汰之后,涡轮螺旋桨飞机至少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作为主要接替者。毕竟这些发动机,对起降的场地要求没有喷气式那么的苛刻。这对于战术支援能力,无疑是相当关键的。
杨震更认为现在还被称之为旋翼机的直升机,这种眼下刚刚开展研究,只拿出了一些用来研究的样机的垂直起降飞行器。会在未来航空发展之中,占据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这种新的航空设备的出现,将会彻底的改变陆军的作战模式。
同时也将会取代一些短途运输。在国民经济建设上,也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急救、消防上,也都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无法建立机场的复杂地形上,将会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杨震对于旋翼机的评价,不是这位老兄的研究方向,所以他并不可置否。但重点在航空材料研究上的他,对于杨震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未来新型材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现有的铝,作为航材应用的一点却是很赞成。
而且对于航空材料发展与研制,将会在民用航空市场以及军用飞机的竞争上,起到决定作用的看法,也是相当的赞成。杨震认为的工艺水平与材质研究,将会决定航空发动机性能的看法,更是与他基本处在一个观点上。两个人是越谈越近乎,越谈兴趣越浓。
当谈到中国国内航空工业现状的时候,这位对重庆方面只想着去买美国人的飞机,而不想建立自己航空工业现状相当不满,感觉到自己有些报国无门的老兄,郁闷的一口将杯中的酒全部干掉。
看着有些心情低落的他,杨震也没有隐瞒太多。直接告诉他去年和今年从关内来的,那两批各个大学航空和机械专业的学生,除了部分留在东北,建立中国人第一个真正的飞机制造厂,以及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组建航空设计院之外。
其余的都被送到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以及莫斯科航空学院、鲍曼工程学院、列宁格勒精密机械与光学学院等苏联著名的航空工业学府去留学。学习飞机、机载设备以及发动机的设计制造,航空材质的冶炼和研究。
而却不仅这些人,要在苏联学习先进的航空科技。就是那些因为工作需要,只能暂时留下参与组建工作,而无法直接去苏联留学的人。在他们的同学或是学长学成归国之后,也同样要去苏联留学。以便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抗联还从这批留学生之中选拔一批精干人员,进入苏联的几个航空设计局,以及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一边学习飞机的设计制造,一边进修专业的课程。这批人之中有的人,在经过一年的苦读之后,已经读完硕士学位。
在选派大批留学生出国深造的同时,抗联在根据地内仅有的哈尔滨工程大学,以及新成立的抗联理工大学内,都设立了航空工程系。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之下挤出一笔资金,想办法聘请了一批苏联和美国的专家、教授前来授课。
而且中国人自己的飞机制造厂,也已经进入投产。已经以院校为依托,开始一些研究和仿制工作。在眼下战局这么紧张的情况之下,抗联不惜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金,就是为了早日建成中国人自己强大的航空工业。
不仅要能仿制别人的产品,还要能自己设计、制造先进的飞机与发动机。中国人不仅要生产和制造出先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保证未来的中国不再遭受今天的苦难。还要生产和制造出先进的运输机、大型客机,制造出中国人自己的争气机。
现在生产和制造出自己优秀的活塞发动机,在不远的将来还要生产和制造先进的喷气发动机,以及涡桨发动机。彻底的摆脱中国人无论是军用飞机,还是民用飞机,只能依靠进口的局面。打造中国人自己强大的航空工业,让中国人重新站在世界的潮头。
如果他愿意留下来,可以选择去大学任教,也可以去设计院担任工程师。不过杨震希望他能同时兼任两个职务,带出一批与他一样的学生来,同时为建设中国人自己的航空工业施展自己的抱负。
在谈话之中,杨震不仅又一次的为政治部的工作失误,而再一次的真诚的道歉。还承诺只要他能留下来,他可以随意选择工作去处。抗联所有涉及到航空工业的方面,对他个人无密可保。
听到杨震雄心勃勃的计划,这位在重庆受尽了挫折,看到那些国内本就缺乏的航空工程专业毕业生。却因为连实习单位都找不到,只能在毕业之后或是选择考取出国留学,或是只能改专业而无法学以致用,颇有些心灰意冷而打算返回美国的老兄不禁目瞪口呆。
这么庞大的计划,手中掌握着一国资源的重庆方面都没有考虑过,更没有能够办成。即便办了一个航空工厂,却也是在半死不活的拖着。每年只是拿着大笔的经费,却只能维修一些发动机,或是仿制极少量的落后老式航空发动机。真正的产能,只有一个数字零。
他们局限在中国一隅的东北,居然真的做了起来不说,还派出了那么大一批的留学生。他算了算杨震口中说出来的从几个大学毕业来东北,被选去苏联继续学习的学生就有三百多人。这足足占了这两年来东北的关内几个大学,涉及到航空专业学生的一半还要多。
要知道这么一大批的学生在苏联学习,这耗费的资金可谓是相当大。尤其是在苏联也同样处在战争环境之下,所需的费用只能更高。这还只是从关内选拔的,他们自身也派出了大批留学生,去苏联学习与航空有关的专业。
在加上其他所有建设现代化工业的学生,草草的一算从他们这里派出去的留学生,就足足有七八千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的增长之中。这么大的一笔负担,他们是怎么支撑下来的?
自己在重庆方面大定发动机制造厂的那个得意弟子,现在已经在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进修航空发动机设计。同时跟随苏联航空发动机设计大师,克里莫夫学习发动机设计制造。不仅仅是他,他在那个留学苏联的名单之中,还听到了其他不少他曾经熟悉的名字。
第三百八十七章 标杆作用
在加上他们从东北选拔去苏联学习本科专业的学生,现在他们足足有近千人在苏联学习飞机设计制造、发动机的研究,以及航空材料的研究与设计。甚至还有几十个人,就在苏联各个航空设计局学习。
尽管留美出身的他,对于苏联的科技水平,尤其是航空科技水平很是有些不屑一顾。认为抗联选拔留学生出国深造国家的选择上,还是犯了一个方向性的错误。别说美国的科技实力,是远远的超过苏联的。就连英国的科技实力,也在苏联人之上。
西方老牌帝国的科技底子和实力,的确不是一些新兴国家能够相比的。别说苏联,就是日本也不如。苏联的航空科技水平,一直就是二流。别的国家飞机都已经大量使用铝了,他们还在使用木制或是钢管蒙布的机体。
这一点上,完全可以从他们援助给重庆的两种战斗机看出来。从飞机的气动机构,还是材料应用,甚至是工艺与美制飞机都无法相比。普遍都是粗制滥造,甚至给人的感觉是用斧子劈出来的一样。而且日本人的飞机已经开始换代,他们却还在大量使用两种老式飞机。
既然已经决定拿出这么一大笔的资金,去选派留学生。那么就应该去科技实力更发达一些的西方国家,而不应该去整体科研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苏联。尤其是杨震认为喷气动力,将会是航空动力未来发展方向的情况之下,更应该选择去英国。
作为一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高材生,他对整个世界的航空研究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他认为当今世界上,对航空发动机研究最前沿的还是英国。即便是美国与英国人相比,也多少有些逊色。美国在航空材料上占一些优势,但是真正的一些核心技术还是英国人那里比较好。
比如发动机的涡轮增压技术,英国人几乎是一枝独秀。就连美国人也是借着二战的机会,从英国人手中搞到的类似技术。英国人的梅林发动机,可以说是眼下世界上最优秀的液冷发动机。
尤其是肯定会作为未来主要航空动力的喷气式发动机的研究上,英国人与德国人都还是比较领先的。尽管德国那里现在是想也不要想了,但是还是应该想办法去英国深造。毕竟英国人的水平,可是比苏联人要强的多。
而且眼下的苏联人,本身也在大量的引进西方列强的发动机。他们的发动机,基本上西方的仿制产品。因为工艺的原因,其发动机的性能与原厂货相比,还相当幅度的下降。去苏联那里学,学的再多也是落后的技术。
眼下抗联既然与美英是盟友关系,更应该选择去美英留学。最关键的是,与本土正在进行着一场规模空前大战的苏联相比。美英两国虽然也在参战,但是至少本土还没有陷入战场。去这两个地方,留学生的安全也有保障。
面对他的不以为然,杨震只能苦笑着告诉他。美英对接受抗联留学生事情上,一直秉承着留一手的态度。抗联已经就选派留学生的问题多次交涉,但美英两国始终不吐口。即便勉强同意接收,也基本上都是与先进的航空、动力等学科无缘。
抗联只能想办法从关内的各大学之中,以某些方面名义资助一批学生以自费留学,或是学术交流的办法去美英两国学习。国内去年去英国学习航空专业,以及航空动力专业的,就有三分之一是抗联暗中资助的。尽管只有十几个人,但这已经是尽了最大努力。
就是苏联方面也不是无偿为抗联培养这批学生的,也是抗联按照全额支付了所有留学生,相对来说比较高昂的学费,并给予苏联一定的粮食援助才谈下来的。一个留学生仅仅每年的学费,抗联就要支付四千卢布。生活费用,抗联都要用粮食和煤炭顶账。
而且在粮食方面,苏联人只要小麦等细粮。玉米和高粱,苏联人是不要的。但对于抗联来说,就算方方面面的压力再大,也得咬牙坚持。中国人在科学技术发展上,实在已经是欠账太多。
现在想要弥补,这个代价再大,抗联也得承受下来。这也是中国人追赶世界科技潮流的最后一次机会,如果错过了,将会付出的代价更加高昂。如果按照重庆方面那种散养式的培养方式,想要弥补这个缺口,将耗费更多的时间。而中国人,也将错过追赶航空工业发展的一次重要机会。苏联方面虽然培养体系,虽然有些过于条条框框,专业划分的也过于详细,不太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但却是在短时间之内,加快培养速度的一种手段。
苏联在涉及到航空工业上,某些方面的确不如美英两国。但是在很多方面,也并不次于西方国家。在一些科技上,还有着自己的独到方面。现在中国人更需要的是稳扎稳打,先夯实基础。
从这一点上,苏联人划分过细的培养体系,虽说很难培养出全科的人才,但是术有专攻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且至少眼下的苏联人,是唯一一个答应大批量的接收抗联留学生的国家。
美英在航空研发体系上,以及综合技术水平上,的确要好于苏联人。但是他们不会将这些东西,传授给中国人的,更不会传授给抗联的,因为他们不会为自己培养出一个竞争对手。猫教老虎上树的那个寓言,他们比中国人懂得的更多。
现在对于抗联来说,除了利用现在这个盟友的机会,尽可能的多吸收世界航空技术,想尽办法培养出一批人才之外。更多的就是要自力更生,不要想着依赖任何人。而向他钱学渠这样的人,就是自力更生建设自己航空工业的最重要基石。
杨震的话音落下,尽管钱学渠已经有些被说的心动,但却是还在犹豫之中,并没有点头立即答应留下来。他是一个学者,但并不表明他真的是一个书呆子。这段时间的遭遇,让他现在还心有余悸。
看着钱学渠有些犹豫的表情,杨震笑了笑道:“这样,如果钱先生还要坚持返回重庆的话,我也不会强留。不过既然决定要走,就不差这几天的时间。钱先生这一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再有机会见面,聆听钱先生的指导。”
“这样,还请钱先生在详细的考察一下我们的工厂和学校,给我们提出一些宝贵的意见。毕竟我们这些当首长的,都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所有的事情,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如果钱先生这样的专业人士,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意见,可以使我们少走很多的弯路。”
对于杨震又一次诚恳的邀请,钱学渠犹豫一下最终还是点头答应下来。见到这位老兄总算点了头,虽说对去留的问题还没有最终吐口,但是杨震知道只要给自己一定的缓和时间,还是可以将他留下来的。
在离开航空兵招待所之后,杨震叮嘱方子翼,让他从航空兵政治部抽调出一名副主任,亲自陪同这位钱先生去参观。除了一些高度涉密的方面之外,其余的可以让他随便看,部队也可以让他下。
他们航空兵不是想要改造B二十五轰炸机吗?完全可以聘用这个家伙作为顾问,用这个名义来将他彻底的拉进来。这个家伙虽说没有吐口留下来,但是已经处在犹豫之中。只要让他的所学能够得以致用,他才会抛弃最后一丝犹豫。
再三交待完毕方子翼之后,杨震告诫他。对于这些一门心思科技报国的科学家来说,想要留住人,不是靠给他们多么优厚的待遇,更不是靠着给他们多少的金钱。如果图这些东西,他们也不会回国。
眼下的国内不管那个派系或是方面,即没有能力让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没有能力将他们抱负变为现实的国内了。他们完全可以留在能给他们这些的英美,来继续他们的研究。而且国内给的待遇再好,也不如欧美,尤其是美国人能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