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5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四十八章 杨震暧昧的态度
莫斯科那位可是异常心狠手辣的主,他能用莫须有的罪名将苏军上下清洗一遍,多少战功赫赫的元帅、将军人头落地。那么如果感觉到杨震对苏联的利益是一个伤害,他可不会因为手下几位元帅、大将的想法而放过杨震。
而杨震是不是苏军将领,是不是中国人,他可不会管那一切。苏联肃反**期间,那些留在苏联的中国人被杀的还少吗?他们昨天敢扣留抗联的总指挥,杀了抗联的干部,今天未必不敢杀杨震这个可能会成为他们一个绊脚石的家伙。
别说中央不会同意他去,就是同意他去,他也坚决的不会去。他可不想在这个时候,去苏联做阶下囚,或是莫名其妙的在苏联掉了脑袋。革命远还尚未成功,杨震对自己的小命可是珍惜的紧。更何况中央会不会同意他去冒险,杨震还是有信心的。
其实这次倒是杨震还真的有些多心了,这次邀请还真的是苏军现任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还有此时刚被从列宁格勒前线调回来,接手莫斯科防线的朱可夫大将一同,向那个被杨震口中称之为莫斯科老头的最高领袖提出来的。
作为苏军总参谋长,在目前整个西线形势危如累卵的情况之下,对远东地区的安全一直很是担心。尤其是前一段时间,苏军的兵力损失太大。远东地区的几个军区,还能不能在还存在着日本入侵的局面之下,再抽调一些部队用于西线,他作为总参谋长的顾虑很大。
对于身为苏军总参谋长的他来说,尽管清楚的知道现在抗联已经占据了与苏联交界地区,暂时解除了苏联远东地区可能存在的危机,至少缓解了日军配合德军向苏联进攻的可能性,但是却并未从根本上缓解。
抗联目前尽管做的不错,但是对于苏军来说还有些不够。他们究竟能不能在对德战争结束之前一直坚持下来,并发展起来以彻底的解决苏军两面作战的压力,苏军总参谋部现在却是并无太多的信心。
在苏军总参谋部看来,尽管陆地上的威胁已经不大。但是日本海军对苏联远东地区,一直是一个相当大的威胁。有着强大海军的日本军队,完全可以避开正面抗联的防区,在苏联远东的沿海地区进行登陆作战。
日军如果坚持要配合西部战场上的德军作战,通过登陆战,一样可以威胁到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牵制其在远东地区的兵力无法西调。而且日本有着强大的海军,完全可以保证其海上运输线的安全。日本海军只要在远东沿海活动一天,苏联人就感觉到芒刺在背。
更为关键的是远东军区在原有部队被调走大部分之后,新编成的几十万大军,也是目前西线急需的。在海上还存在威胁的情况之下,这些部队能够最终可以被调走多少,也关系到西线战局能不能获得补充足够的补充部队。
在还没有完全摸清楚日本军队下一步动作之前,苏军一直悬着的心就不可能放下。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抗联能在远东地区牵制更多的日军。他们不会在这个时候,对杨震做出任何不利的举措。
那位沙波什尼科夫元帅之所以提出邀请,就是想亲自与杨震见面,确定一下他对眼下日军对苏军远东地区威胁的看法。并与杨震商议,最大限度的利用抗联力量,来分担苏联远东地区的压力。
这个提议最初就是那位在外蒙与日军交过手的朱可夫大将,在接手莫斯科战区时,向沙波什尼科夫元帅提出来的。目的是将苏军在远东地区的防御,与抗联的连成一体,以减轻远东沿海地区所受的压力。
在那位目前苏军高层之中,唯一与日本人直接交过手的陆军大将看来。不管其有什么样原因,有什么样的情报,只要日本军队下一阶段战争的目标没有真正的展开,朝鲜和日本本土的日军对苏联远东地区的威胁就始终的存在。
而眼下正处于战争期间的苏联,根本就没有能力应对两场战争。而且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会战失败已经成为定局,总兵力损失可能高达百余万的情况之下。后备兵力已经不足的苏军,急需从远东地区抽调部队补充西线。
尤其是远东地区部署的坦克部队,在这位前苏军总参谋长看来,对保卫莫斯科异常重要。所以他建议总参谋部,邀请杨震对苏联进行一次访问,以与抗联方面研究一下两军协防苏联远东地区的问题。
特别是在远东地区主力抽调走之后,一旦日军在苏联远东地区登陆,抗联能不能抽调兵力进入苏联境内,配合苏军作战的问题。因为远东地区眼下的兵力,抽调少了对西线来说无济于事。如果抽调的多了,剩余的兵力根本就无法抵抗日军的登陆作战。
他的这个观点,正为目前西部战场相当不利局面担忧,以及对日军可能会在远东地区登陆,对苏联进行两面夹击而忧心忡忡的沙波什尼科夫元帅,自然是相当的赞成。如果抗联能在满洲牵制的日军兵力越多,苏联远东地区的威胁就越小。
在请示了最高领导人,并征得同意之后,由身为苏军总参谋长的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出面,再拽上对抗联一直好奇的总军械部长雅科夫列夫上将。以及这位大将又拉上铁木辛哥元帅在邀请电上共同署名,一同向杨震发出了邀请。
而那位苏联领导人就算再不待见杨震这个捣乱分子,也不会在这个时候自毁远东防御的。他很清楚抗联越强大,对日本军队的牵制力也就越大,也可以彻底的接触日军对苏联远东地区的威胁。
所以对于沙波什尼科夫的要求,他没有丝毫考虑的便同意了。而且在亲自审阅了邀请电的内容之后,还特别加上了苏联方面会保证杨震同志在苏联境内安全。并亲自起草了一封给延安的电报,希望延安能够施加一部分的压力。
只是杨震对于苏联的邀请总是不给予答复的暧昧态度,以及中央在这件事情上的不配合,也使得这件事情最终没有成行。心急的沙波什尼科夫大将,最终不顾前线的需要,在莫斯科保卫战正浓的时候,派出了一位副总参谋长,与远东军区司令员阿巴那申克大将一同访问了哈尔滨。
没办法杨震不急,可急需补充兵员的苏军急。在莫斯科会战期间,对补充兵员已经饥不择食的苏军,几乎将远东地区的部队抽调一空。就连内务部的边防部队,除了苏朝边境以及库页岛上的部分兵力之外,都编为一个师给调走了。
至于技术兵种,除了太平洋舰队航空兵之外,其余的航空兵和坦克部队全部调走。炮兵部队调走了三分之二,防空兵部队全部调走。弄的一个偌大的远东军区剩余兵力,还不足一个集团军。别说防御整个远东地区,就是防守海参崴一线都不够。
在这种情况之下,那位沙波什尼科夫元帅能不着急吗?要是日本人此时在沿海登陆,远东军区的苏军几乎没有一丝的抵抗能力。杨震对于邀请迟迟不予答复,他就只能派人到抗联来。
好在杨震虽说磨磨唧唧的不给答复,但这位从莫斯科万里迢迢赶过来的副总参谋长,也没有算是白跑一趟。对于苏联人提出的要求,杨震也没有含糊。在从延安赶来的,携带主席真实意图的军委副参谋长,以及挺进军司令员和政委在场之下,与抗联达成了一份协防协议。
只是这份所谓的协防协议,在那位苏军副总参谋长前脚走,杨震后脚当着三位老帅的面,直接跟废纸一样丢到了保险柜里面。这份由军区政委李延平与那位副参谋长出面谈判协议的实际内容,他连看都没有看一眼。
至于所谓协防作战所需的作战计划,此刻将心思全部放到准备下一阶段会战的他,压根就没有想过,更没有放在心上。搞的那位来协助他制定作战计划的军委副参谋长,也只能摇头苦笑。
回去向主席汇报之后,主席也只是摇头笑笑而什么都没有说。中央也没有在这件事情上对杨震,给予任何的压力。毕竟以主席的为人,让他以损害中国自身利益,去保障苏联人的利益这种事情,主席压根就不会去做。
派出人配合抗联,只不过因为莫斯科的压力,做做面子上的事情而已。而这份协议能不能得到真正的执行,他一点也不期待,甚至希望这份协议永远不要生效才好。杨震这么做,倒是很符合主席的心意。主席自然也不会在这件事情上,对杨震施加任何的压力。
不过主席虽说不希望这份协议能够打成,但是在心中也一直在为抗联担心。毕竟虽说已经接到杨震的报告,日军将会南下对南洋发起攻势。但是在日军南下作战没有真的打响之前,谁也不能保证他们的真实意图究竟在哪里。
万一日本人在德国人的压力之下,真的进攻苏联,那这份对中国人利害相比,害处较大的协议执行不执行?不执行,苏联的压力不说,抗联的对外通道也将被切断。执行,对于抗联来说是一个为别人火中取炭的行为。直到珍珠港事变爆发,主席一直为杨震和抗联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而在今后的岁月之中,虽说也有磕磕绊绊,苏联方面也无数次试图将手伸向抗联的物资。但是杨震百般的算计之下,双方的合作大体上还勉强算是遵守。虽说也有一定的波折,但是好赖没有搞出大的乱子来。
虽说在某些方面大家都没有完全的遵守协议地方,明着没有什么太大的对抗,实际上暗中算计对方的事情一刻也没有停止。而且处于弱势的抗联,吃的暗亏比较多一些,但是总体上,还算是勉强的说的过去,至少太大的亏没有吃到。
想要多吃多占的苏联人,在某些事件实在有些过分,连面子上都过不去的地方。在他们没有想到的,抗联史无前例的强烈反弹之下。苏联人在其他的方面,也或多或少的给予了抗联一定的补偿。
第四十九章 只是聊胜于无
当然杨震要求苏联太平洋舰队协助培训一批远程飞行员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担心惹怒日本人的苏联方面的多少协助。在这个方面苏联人只提供了一批海上定位的六分仪,并在两个月的时间之内,为抗联培养了二十个机组加上四十名导航员。
这二十个机组和四十名导航员,在苏联境内的所有学习经历,除了学习利用仪表飞行以及海上用六分仪定位之外。其余所有的课程就是驾驶伊尔四轰炸机,按照其最大活动半径,在已经一片雪白的鄂霍次克海上空飞行了几个来回。
所有的实战训练,也就是将堪察加半岛沿海一个荒芜人烟的小岛当成目标,每架飞机投掷了几枚炸弹。至于其他的,再没有学到什么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这些航空兵人员就回国了。其速度之快,出乎人的想象。
对于苏联在这方面的敷衍举措,杨震倒是没有怎么太意外,也没有过于追究。本身就缺乏远程轰炸经验,海上远程长途飞行经验也不足的苏军,培养出来的飞行员也只能应急而已。
其真实作战能力,与七七事变之后多次从济州岛起飞进行跨海轰炸的日本海军航空兵,可是差的太远了。受过特殊训练的日本海军航空兵,这方面的经验还是相当丰富的。相比较之下,苏联方面差的太远。
杨震也没有指望他们自身都实力不强的情况之下,能够给抗联培养出来多少人才来,实际上被选派去的这二十名飞行教官,都是中队长一级的干部。而在松花江大空战之后,就在地面上接受过被俘的日本海军航空兵远程轰炸机飞行员和导航员的训练。
对于杨震来说,苏联人愿意提供地方训练那是最好,不愿意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因为在美国**量的援助抵达之前,抗联手中航程能够抵达日本本土的轰炸机数量并不多。即便是培养出来大批的飞行员,但是没有轰炸机也是枉然。
而且苏联人的远程导航能力,长途飞行轰炸的能力,与英国相比相差太多。这一点从苏德战争爆发以来,苏联人为数不多的对德轰炸的失败经历,就可以完全看出来。第一次空袭不过出动了十四架伊尔四轰炸机,中途倒是迷航了一多半,只有六架抵达柏林上空。
就这还是专门在海上飞行的海军轰炸机飞行团,换了原本应该执行战略轰炸任务的空军之后,表现非但没有改进,反倒是显得则更差。经常是出动了十余架的轰炸机,只有寥寥几架找到了目标,剩下的不知道都飞到什么地方去了。而遭受的战损比率,远远的高于他们轰炸取得的成果。
发动机故障和飞机自身的原因,以及被草木皆兵的自己高炮部队和战斗机部队拦截,引起的战损又远远高于在敌军防空火力下的损失。甚至达到一次出动十二架佩八远程重型轰炸机轰炸柏林,只有四架飞抵目标的战例出现。
剩下的不是因为迷航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就是被自己人给打了下来。更多的是因为发动机的故障坠毁在中途。苏军的远程轰炸战术,以及实际的训练水平在杨震的眼中,简直可以说就是低能。
大清洗带来的后果,不单单是苏军的大脑被打碎,更可怕的军事观念和训练上的影响。而这一切,在战场上是需要用鲜血来弥补的。苏军对德轰炸,已经是他们的飞行员和航空兵做到了极限,但是除了向德国人显示自己抵抗下去的决心之外,其轰炸成果几乎没有。
几次行动从第一次开始到因为战局的影响,而彻底停止行动的十余次空袭,没有一次哪怕是勉强算的上成功。所有参战航空兵,不分海空军在行动之中出现迷航的几率,几乎是百分之一百。
苏军对德轰炸的战例,已经表明了以苏军现在的能力,要想完成海上长途飞行轰炸,还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杨震之所以提出这个要求,只是聊胜于无而已,内心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提出这个要求只不过是去进行一定的实际操作,以便为未来指挥对日轰炸取得一些相关的经验而已。毕竟海上长途飞行,与陆地上长途飞行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没有参照物,苏制轰炸机仪表落后的情况之下,经验还是相当重要的。
只是经过地面训练,以及在陆地试验型飞行,很难满足海上飞行需要。而这却恰恰是对于作为岛国的日本,展开轰炸的最前提条件。而抗联四周不靠海,想要取得这个经验只能暂时指望苏联人。
苏联人愿意帮这个忙那是最好,不愿意帮也不用去强求。如果苏联人真的可以,杨震倒是希望他们能够再提供一批伊尔四轰炸机,以补充抗联的远程轰炸机数量还有些不足的现状。至于其他的,他倒是没有太过于指望。
早在当初签署协议的时候,苏联人能不能完全遵守关于这方面的协议,杨震也没有太在乎。即便是那位里亚贝舍夫中将,没有太多的犹豫便同意将这条列入其中。但在杨震看来,想要一向视违约如吃饭一样的苏联人完全遵守这个协议,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签不签是一码回事,执行不执行,对于苏联人来说就是另外一码回事了。虽然在战争形势的逼迫之下,苏联人不会向以前一样翻脸犹如翻书。但是有些方面,尤其是涉及到苏联利益的情况之下,他们压根就不会当做一回事。
不过杨震没有想到,苏联人虽说只给培养了二十个机组外加四十名领航员,但是却将苏联因为战争停产的最新式的中型轰炸机叶尔二轰炸机,到年底还幸存的六十余架连同所有图纸一起全部转交给了抗联。
强行从抗联手中换走了,全部还有战斗力的一百二十架苏二轻型轰炸机。对于这笔交易,其实杨震很是不满意。叶尔二轰炸机四千余公里的航程,两千公里以上航程一吨的载弹量的确是远远的满足了抗联的需要。
但是这种飞机的可靠性,实在是太差了。尤其是发动机的可靠性,简直就和一堆垃圾一样。苏联方面运抵过来的第一批六架轰炸机,在抵达抗联试飞的时候,就有四架因为发动机的故障趴窝。
剩下的两架,还有一架在起飞五分钟之后两个发动机全部失灵,一头直接栽向地面。好在当时飞行的高度不高,这些飞机发动机不咋地,但是机体却是相当的结实。几名空勤人员,只是受了一点轻伤。
这样的轰炸机杨震哪里敢要,这不是送自己的飞行员上天参战,而是直接让他们去下地狱。但苏联人以赶回所有抗联在苏联留学生为要挟,逼迫抗联同意交换。在不想因为这件事情,引发太大争议,以及美国人答应给予一定补偿的情况之下,杨震最终还是答应了交换。
苏联人在丢掉了所有对德轰炸的前进基地之后,这些远程轰炸机也失去了所有的作用。而且这些叶尔二轰炸机,对机场跑道的要求比较高,无法作为前线轰炸机使用。苏军便拿出来和抗联交换,更符合眼下苏军情况,可以作为前线轰炸机使用苏二轻型轰炸机。
当然杨震最终点头,还是因为美国人答应,协调英国人再给予抗联性能不低于七十架巴特尔轻型轰炸机作为补偿,杨震根本就不想做这笔交易。英国这种轻型轰炸机,性能在苏二轻型轰炸机之上,如果能得到一批自然是好事,可以有效缓解抗联A二零攻击机的压力。
其实杨震虽然不太喜欢苏二轻型轰炸机,因为这种飞机的装甲有些过于薄了,自卫火力也很差。但是其操纵性能良好,以及对机场极低的要求。与苏军SB系列轰炸机相比,航程要远上不少不说,载弹量也并未少多少。
最关键的是操纵性与保养性,以及对前线机场的适应能力,远远的优于SB系列轰炸机。目前作为前线支援战术轰炸机使用,性能依旧不算是落后。对于抗联来说拿伊尔四轰炸机和DB三这样的航程两千多公里的轰炸机,去做前线轰炸机实在是Lang费。
而A二零攻击机的数量,目前又始终不足。苏二轻型轰炸机,虽说越来越无法满足需要,总归还是聊胜于无。将这一百二十余架飞机抽调走,将会削弱抗联航空兵本就不强大的对地支援能力。
对日轰炸,对于杨震来说是必须的。但是现在杨震很清楚,在留英人员返回之前,只能是象征性的。执行对日战略轰炸,抗联现在是即是飞机数量不足,飞行员与导航员的数量也不足。
而且伊尔四和DB三轰炸机的航程虽够,但是飞行仪表太简陋。自卫能力太差不说,如果从牡丹江和佳木斯起飞,到日本本土大航程的载弹量只有七百五十公斤。想要等到对日轰炸真正的全面铺开,真正的达到规模,还是要等美英答应的轰炸机到位。苏制轰炸机,至少目前承担不了这个任务。
别说这些性能极为不可靠的叶尔二轰炸机,就是苏军目前性能最好的远程轰炸机,伊尔四轰炸机都满足不了自己要求的对日轰炸规模。但在美英援助到来之前,毕竟这些苏制轰炸机还得撑一阵子,最起码也要撑到美英援助的到来。
为了美英两国证明自己配合他们作战的决心,以换取更多的装备,杨震不想在这个时候将那些可以对日本本土进行战术轰炸的飞机改行。虽说这些苏制轰炸机不能真正承担起对日战略轰炸的主力,但是隔三差五意思、意思还是可以的。
而且他还需要这些大航程的轰炸机,在下一阶段作战之中对日军华北方面军,甚至华中日军,主要是交通线展开一定的战略规模空袭,以遏制关内日军的调动,为下一阶段作战目标达成创造条件。
在这两种飞机数量有限的情况之下,更无法转为对前线支援。在这个前提之下,杨震自然是不愿意拿着这些性能大致还能满足抗联需要前线战术轰炸机,去更换那些可靠性极差的所谓远程轰炸机。
第五十二章 英国人的想法
陈泊的话,说出在座所有人的心声。对于这次美国人和英国人联手搞出的这次,大家都很是不满意。在很多人的心中,这不仅仅是过分,而是相当的过分。最起码这是基本的礼貌问题,更是很不尊重抗联的行为。
看着在座所有人脸上的表情,杨震淡淡一笑。大家的心里面此刻在想着什么,他心里面大致还能猜的出。说实在的美英的这种举动,无论是出于什么心态来考虑,都是一种相当无礼的态度。
无论你们的初衷是什么,你到人家那里去都是要提前打招呼的,毕竟这是两个国家的事情。像这样的突然袭击,是相当不礼貌的。若是说的过一些,那是你瞧不起人家,你打心里面轻视人家。
美英的这个举动,无论他们出发点是什么,都让杨震很不舒服,甚至感觉到被轻视了。但是有一点,他却是很清楚。你让人家尊重,你得有让人家尊重你的实力。对于现实的美国人和英国人来说,真理永远是在大炮的射程之内的。
尤其是对那些一向自私自利,只看自己利益的英国人来说。哪怕刺刀已经顶到了胸口,他也想着找一个垫背的。杨震甚至可以肯定,之所以出现突然袭击这种事情,搞不好背后就有想要与抗联争夺物资的英国人在捣鬼。甚至苏联人,也有可能参上一手。
否则那位自苏德战争爆发以来,在莫斯科渡过的时间,远远超过他原本工作地的英国驻抗联军事代表团准将团长,在莫斯科呆那么长的时间干嘛?总不能是跑到此时战火连天的苏联那里去度假吧。没准就是和苏联人一起算计抗联,怎么多吃多占,好减轻他们的负担。
其实杨震的判断还是比较准确的,搞突然袭击这件事情,就是那位英国驻印度总司令搞出来的。不过英国人出发点,他却是判断错了。日本人的刺刀都顶到胸膛上,而眼下根本就没有多少两面作战能力的英国人,就算再想多吃多占,也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
至于搞出这件事情来的真正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他们对中国人的不信任,尤其是由中国人组成军队战斗力的不信任。说的直白一些,就是对中国所有的军队,那种从骨子里面的轻视。
这不是对那一支军队轻视,而是对所有中**队的轻视和不信任。说的轻一些,这是对自一八四零年以来,对外屡战屡败中国人的轻视。说的直白一些,就是他们骨子里面那种白人至上理念在作怪。
中国战场打成这个局面,别看他们英军的坦克和火炮数量,远远的多余中**队。如果与日军一对一的单独较量,他们恐怕打的还不如现在的中**队。几年后的英帕尔会战,日军是输在整个战略上,以及后勤补给上。要是日军有英军的那么充足的补给,恐怕会一口气冲到新德里。
至于现在尽管英国人也看了抗联去年会战的纪录片,但从那种骨子里面散发的那种不信任,还是促使这位老兄搞出了这一手。他倒不是只看不起抗联,恐怕还没有真正领教过日军战斗力的这个家伙,连日军都看不起。
而这位老兄在临到莫斯科之前,曾经与那位英国首相就远东的局势秘密谈了很久。两个人都认为大部分实力被牵制在北非战场和本土防御的英军,目前已经抽不出太多兵力加强远东防御的情况之下。
如果日军南下进攻英属东南亚和英属印度。中国北方的这支多次击败日军的部队,能不能牵制日军部分,甚至大部分的兵力,使其无法全力南下,以分散日军对东南亚的压力是很关键的。
那位大腹便便,即便是一心只想在中国人身上占便宜的首相,心中很清楚,随着美国对日制裁越来越严厉,日军南下几乎已经是无法避免。而他更知道的是以中国人目前的处境,如果英国人不出一点血,中国人是不会答应为英国人出力的。
尤其是这支目前在整个中国战场上,几乎是承受着整个日军最精锐部队,最巨大压力的中**队。恐怕还巴不得日军能把在满洲的部队全部调往东南亚,以便可以坐山观虎斗,好减轻自身的压力。
甚至日军为了自己在南下作战的时候不腹背受敌,以便全力对付大英帝国在远东的军事实力,以及美军太平洋舰队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军队,还有可能私下与中国人达成一个私下媾和的停战协议。
以便至少维持这支他们自进入中国以来,遭遇到最顽强的,也是给他们带来损失最大的叫做抗联的军队。在其南下的时候不趁机出兵从背后攻击他们。使得日军可以顺当的攻占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将那里的大批资源为自己所用,改变目前关键资源受制于人的现状。
二如果日军获得东南亚的全部资源,将其一条腿的战争机器上足了劲,那么对面前正在与德军作战的大英帝国才是一场灾难。他不会忘记,日本人还有远远超过远东英军海空军实力的强大的海空军。他们可以在印度,或是中东的任何地点登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减轻东南亚英军目前承受的巨大压力。那位一向都是只有进没有出的英国首相,答应这位英国上将。允许他提供一批装备给这支军队,以便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增强这支军队的实力。
如果实在不能拉拢他们到东南亚战场,也要让他们在日军对东南亚英属殖民地发起进攻的时候,在北方发起一次大规模的攻势,牵制日军不能在东南亚战场增兵。英属马来亚可以放弃,但是英属新加坡必须要保住。
当然其实他也不算是大出血,因为眼下美国人的援助的坦克,已经开始陆续开始抵达北非。而英国新式的坦克产量,也随着时间的进展逐步开始增加。虽然还无法给北非战场上所有的军队换装,但是换下来一部分却是没有问题。
美制M三斯图亚特轻型坦克,以及M三格兰特中型坦克的性能虽说不咋地。不如北非战场上德军的四号坦克,也不如英国最新式的瓦伦丁步兵坦克。但是总比现在使用的十字军和马尔蒂达二型坦克要好的多,至少不是一个行动过慢,一个装甲太薄,性能还是比较平均的。
M三中型坦克整体性能虽然只能说一半,而且其装备的七十五毫米火炮,射击的角度有些也有些过于狭窄。但是却可以有效的击毁德军的四号坦克,威力要远远的胜于英制坦克上的四十毫米火炮。
而M三轻型坦克的综合性能,虽说也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毛病,但是整体性能也在十字军巡洋坦克之上。同时随着英军综合性能更好的瓦伦丁步兵坦克产量增加,以及美国人逐步加大了对北非战场上的投入,运抵北非的美国坦克的数量增加,北非战场上的英军现在有些坦克过剩的情况。
那位大腹便便的首相认为这些在北非战场已经落后,无法有效对付德军坦克的英国二流坦克。除了留下下来一部分在北非战场继续使用之外,剩余的完全可以移交给苏联和中国人。以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