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5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再三强调挑选去学习的干部,政治思想必须要过硬。用他的话来说,要又红又专。既要保证将技术学到手,也不能将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也学过来。噢,又红又专的那句话还是杨震说的。这个底线,是李延平再三要求的。

    而其实在眼下各个工厂已经陆续上马,各个专科学校已经陆续开始招生的这个节骨眼上,调拨给航空兵这三百名国高毕业的新兵其实也不容易。是总指挥费了好大的心思,才从计划之中额外调配给航空兵的。

    为了给航空兵增加这三百名文化程度较高的新兵,总指挥没有假手他人,亲自在今年高中毕业生数量上,计算了整整一夜。总指挥算计的很详细,就连新区的伪满国高毕业生和师道学校的毕业生,都计算在内了。

    尤其还是在现在这种是特批的情况之下,从那里给航空兵调拨这三百名高中毕业生,着实让他相当的头疼。他倒是不介意违背规定给航空兵开这个后门,可现在自己门口处天天堵着一帮伸手要人的家伙。

    这个节骨眼上违背规定,一下子调拨出去三百人,还只能是男学生,的确是让他很头疼。没错,现在调拨给航空兵这三百高中毕业生,的确是违反了东北局和东北军区对招收高中毕业生入伍的严格规定。

    现在整个东北局和军区,对国高学生入伍,有着用几位常委的话来说极其苛刻的要求。这个要求不是对学生的挑剔,而是对招收学生入伍数量的规定严格。不是多招,而是尽可能的少招。

    这是杨震在军区常委会上和其他的常委吵了整整一天,又在东北局常委会上吵了小半夜,拍桌子才定下来的。其实作为军区司令员来说,他比任何人都渴望尽可能的多招知识分子入伍,将部队打造成一支头脑型的军队。

    随着新的军事技术不断出现,新的战术和战法的不断涌现,部队对知识分子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强烈。而杨震这个全军的一号军事首长,更是一直认为一支拥有知识的军队,才是一支真正现代化的军队。一支头脑型军队的战斗力,要远远的高于文盲型军队的战斗力。

    但是杨震知道现在这个想法,却是最多只能想想。在根据地内整体文化程度不高,人口之中文盲还占据绝大部分的情况之下。如果想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只能尽可能的保留这些高中生,让他们继续升学为即将已经开始的工业建设,以及未来的工业发展做好准备。

    如果现在大批招收那些本来应该去升学的学生入伍,短时间之内的确可以提高部队的整体文化素质。但是在杨震看来那是极端的短视,是一种极大的资源Lang费。建设现代化的工业,没有大批的知识分子只能是空想,那才未来中国真正希望所在。

第二十四章 高中生也是计划使用

    正是在杨震的坚持之下,按照东北局和抗联的规定,每年在高中毕业生之中招兵,有着严格的数量规定。而且不完成高中学业的高中生,是绝对不允许入伍的。每年的高中毕业生之中,要能升学的还是要尽可能的升学。

    当初在设立东北大学时候杨震提出的意见,东北局还是很重视的。尽管不知道他这位除了自己所分管军事方面,以及中央指定其管理的对外谈判之外,对于其他事情基本不发表意见的第二书记,为何这么重视教育。但他在这一方面的思路,还是被东北局最终采纳。

    考虑到杨震的思路,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干脆将原有的计划扩大了许多。除了原有已经准备组建的东北大学,又针对目前的急需组建了一批专科学院。同时在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将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医科大学的招生规模,扩大了一倍。

    现在东北大学目前正在组建,原来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已经陆续开始复课。在加上同时组建的哈尔滨财经学院、齐齐哈尔外国语学院、东北师范大学,还有正在筹建的东北机械工业学院、东北冶金工业学院等一批专科学院,还有为了培养高级技术工人正在筹办的各种专科学校。

    就连郭邴勋的那位刚到根据地的老父亲,连多年未见面的儿子都没有见到一面,就被总指挥拉去在伪满哈尔滨铁路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组建培养急需铁路和桥梁人才的交通学院。

    而考虑到根据地内目前存在着的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除了从关内来东北的讲师和教授,以及各专业的毕业生之外。东北局还想方设法,从苏联方面聘请了一批从东迁的各个大学,疏散到西伯利亚的讲师。

    甚至从美国也高薪聘请了几十位工科教授和讲师,尤其是华裔的教授和讲师成为首先聘用的目标。彭定杰在美国工作的重点,除了与美国人交涉所需各项物资之外,另外一个新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的动员这些人回国任教。

    现在各方面对知识分子的需要,已经到了求贤若渴的地步。在大学生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之下,伪满国高毕业的学生也成了抢手货。而随着这些学校组建计划开始展开,眼下那些高中生明显相当的不够分。

    再加上军区理工大学、军区军事医学院两所部队高等院校,军事指挥学校、炮兵学校、装甲兵学校、飞行学校一系列军事专科学校。还有部队每年招收的,对文化程度要求比较高的技术兵种。以及正在建设的,需要培训大量技术工人的各个大型工厂到处都需要知识分子。

    眼下整个根据地,别说高中毕业生,就是国中毕业生都是供不应求。东北局书记处的几个书记,军区项主任和高禹民那里,天天有各部门的负责人去要人。甚至在有的时候,都达到了门都推不开的地步。

    现在整个根据地内实行的都是计划和半计划经济,整个根据地内的高中毕业生也一向是按照统一计划,按照分数线使用的。所有的高中生以及初级师道学校毕业生,都要统一参加高考,按照分数线的标准来统一分配使用。

    每年的高中毕业生,军事学校招收多少、选派留学的多少、在根据地内升学的多少,部队可以招兵的多少,都是有着严格计划的。所有的分配指标,都是由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根据毕业生的数量,统一根据分数线研究的。至于大学生分配,那是由书记办公会决定的。

    今年的计划在七月份就已经分配完成,现在额外调剂三百名高中毕业生,多少有些为难。好在新区的伪满国高毕业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不足。虽说这些人还没有列入分配计划,但是从各县之中挑出三百人,补足原有的按照计划升学的数量,还是没有问题的。

    这三百名调剂给航空兵的今年高中毕业生,原本都是准备调剂组建交通学院的,结果被一纸命令全部调到了航空兵。气的原本就不同意在学生之中招兵,现在又被东北局委派组建培养急需铁路人才交通学院的郭邴勋老父亲。找到正在收拾行装,准备离任的李主任那里大吵了一顿。

    也许是在四川待的时间多了一些,这位性格越老越辣的老人。态度很坚决的告诉李主任,要么把他被征集去当兵的学生调回来,要么他收拾行李马上就返回四川。别说别人,就连儿子他都不想再见了。

    最终还是总指挥亲自出面,苦口婆心了大半夜工作,以及亲口保证从新区的伪满通辽国高和师道学校的毕业生之中,调剂五百人给他,才总算做通了老人的工作,让老人留在了东北工作。

    李延平想办法调剂给航空兵的这三百高中毕业生,尽管提出了不少的要求,但是确实已经是最大的努力了。年初的时候,熊大缜为了多要一些国高毕业生培养作为技术工人,还被杨震指着鼻子狠批了一通。

    而军区今年分配给航空兵,可以从高中毕业生和师道学校毕业生之中招收入伍的新兵指标,也不过才一百七十人。就这么一点数量,还是考虑到他们那里技术密集型的特殊情况,而给予了特殊的照顾。

    装甲兵那里才给了一百不说,中间还被装备部给截胡了十五个人。气的陈翰章在通辽前线发电报给熊大缜,两个人你来我往在电报上吵了整整大半个月。甚至连高禹民这个政治部主任也跟着倒霉,被老战友陈翰章在电报上狠狠的给骂了一顿。

    尽管因为杨震的这道命令闹出了不少的风波,但好赖按照杨震的要求,用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去英国学习的队伍吗,是七拼八凑的组建了起来。只不过这些人只是一个初步的选择,至于真正能挑出多少来,还需要经过政审之后才能确定。

    这是李延平给航空兵要来这三百名高中毕业生之后,唯一的要求。用李延平借用杨震的话来说,去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干部、战士,必须要政治合格,军事过硬才可以。百分之一百的可靠性都不行,要百分之二百才行。

    被抽调出来的这些干部和战士,一边在等着政治审查之余,一边在突击学习英语。而那调拨来的三百名刚刚穿上军装,兴奋劲还没有过去,还在和那些教他们学习英语的翻译一起突击学习技术,熟悉航空兵的装备和战术。

    只是现在将航空兵搞的鸡飞狗跳,有些拔苗助长,一股脑的只想着把英国人的先进经验学习到手。至于对日进行战略轰炸的轰炸机来源,压根就没有对英国人抱多大希望,还是将主要的希望放在美国人身上的杨震还不知道。

    他一直惦记的这三种,原本以为只能空垂涎三尺。但现在已经沦落到自己还得向美国人要饭,根本就没有余力大量援助给自己的英国人。会将这三种战略轰炸机中斯特林轰炸机,会在半年之后大量的援助给抗联。

    在日本人连续攻占马来亚、新加坡、缅甸,并将刺刀已经顶到印度胸口上之后。在东南亚战场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尤其是日军随时有大局进攻印度可能性的英国人,比美国人更加急迫需要抗联缓解其在战场上的压力。

    一贯是压力越大,动力也就越大的英国人出手,在刚一开始的时候,甚至比美国人还要大方。第一批就给了一百二十架斯特林轰炸机,还有一百架飓风战斗机,一百六十架布伦海姆轻型轰炸机,七十架惠灵顿中型轰炸机。

    而且随着美国人的参战,日本人攻进印度、澳大利亚,并在印度和澳大利亚控制了相当一部分领土,并与英澳军形成长期对峙,谁也奈何不了谁。英国人援助抗联的力度,也越来越大。虽说都是其淘汰的装备,但是对付日本人是足够了。

    飓风战斗机、斯特林战略轰炸机、惠灵顿中型轰炸机,布伦海姆轻型轰炸机。十字军巡洋坦克、盟约者巡洋坦克,马尔蒂达二和瓦伦丁步兵坦克,数量虽说比不上美国货,质量上也和美国货有些差距。

    英国人甚至用自己的这些二手货鼓动美国人,很是替换了一部分美国人原本援助给抗联的,性能比他们自己制造坦克要优良的M四中型坦克,M三轻型坦克,以及各种战斗机和轰炸机。

    但不管怎么说,在时间上却是比美援还先到位。而且在整个四二年,数量也一直超过美国人。虽说英国的援助以飞机为主,地面的装备数量并不多,只有千余辆英国制造的坦克。但那些重轰炸机,对于抗联来说真的是解决了燃眉之急。

    而英国人援助斯特林重轰炸机,虽说性能上与美制重轰炸机还有些差距。其英制计量和计算单位,也给抗联在使用上,带来了不少的麻烦。至少加仑和磅这种英制计量单位,对于抗联来说还是很陌生的。

    而且这种大型四发轰炸机,因为自身整体结构的原因并不适合改装特种飞机,尤其是无法投掷一些特制炸弹和大吨位的炸弹。除了拆除掉载弹仓之后改为滑翔机牵引机之外,平时只能单纯的作为轰炸机使用,用途远没有美制轰炸机那么的广泛。

    却是抗联在对日轰炸使用的几种轰炸机之中,第一批大批量抵达抗联的轰炸机群。在最终的装备数量上虽然不如美制B二十四轰炸机,但是也占据了抗联战略轰炸机群的三分之一。

    在美制轰炸机大批量抵达之前,这些先行抵达的斯特林轰炸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承担了对日轰炸的主力。直到四三年年底,美国人援助的大量B二十四轰炸机到位之前,因为数量上的原因,一直是承担抗联对日轰炸的主力轰炸机。

    即便是美制轰炸机大量的到位,但是这些数量充足的英制重轰炸机,也没有像他们留在英国本土的同伴那样被转入二线。或是充当教练机,或是充当滑翔机牵引机,而是与美制轰炸机一同,成为抗联对日轰炸的主力。

第二十五章恐怕是一枚苦果

    尤其是这种英制斯特林轰炸机,虽说有这样和那样的毛病。在英军之中,因为涌现了性能更好的轰炸机,所以服役的时间相当的短。在性能更加优秀,航程更远、载弹量更大的兰开斯特轰炸机大批服役之后便迅速的转入二线。

    但是在抗联之中,却因为其机体的坚固性,是所有战略轰炸机之中最好的一种,抗弹性也是最佳的一种。而始终承担着对整个日本本土,日军防空力量最集中的东京地区,以及主要军工产地大阪炮工厂的轰炸。

    这种英制重型轰炸机,别看有这样和那样的毛病。其飞行高度,是抗联几种轰炸机之中最低的。大航程的载弹量,也是抗联所有参与对日轰炸的几种轰炸机之中最少的一个。比不上B二十四,也比不上B十七两种轰炸机。

    但不算只参加了几次空袭,便因为执行对日轰炸任务,在大航程的情况之下载弹量只有不到一吨,自卫火力太差。在英制轰炸机抵达之后,便退居二线的伊尔四轰炸机之外,抗联几种参与对日轰炸的轰炸机之中损失最小的一种。在整个对日轰炸过程之中战损的数量,反倒是没有训练之中坠毁的多。

    当然英国人提供的这种轰炸机,并不是第一批到达抗联的战略轰炸机。美国人在珍珠港事变之后,利用日军还没有对东南亚动手的最后时机。在第一时间匆忙将其原本驻扎在菲律宾,经过荷属东印度群岛撤往东北的B十七轰炸机,才是抗联得到的第一种战略轰炸机。

    整个四二年之中,美国人也断断续续给了一百多架B十七轰炸机。但数量上,与英国人到四三年中惠特利与斯特林、惠灵顿三种轰炸机,达到七百多架的数量相比,还是无法相提并论。美援的轰炸机,直到四三年下半年才开始大量的到位。英国人的大方,让抗联在美援大批抵达之前,缓解了装备上的压力。

    不过英国人虽然实现了承诺,在苏联方面同意放行之后,立即将抗联选拔出来的人员全部接走。但是没有按照杨震预想的,选拔多少人就走多少人。飞行员和导航技术人员,倒是按照抗联选定的数量走的。但是其余的空勤人员和地勤人员,却是一共也只去了五百人。

    不过英国人虽然实现了承诺,在苏联方面同意放行之后,立即将抗联选拔出来的人员全部接走。但是没有按照杨震预想的,选拔多少人就走多少人。飞行员和导航技术人员,倒是按照抗联选定的数量走的。但是其余的空勤人员和地勤人员,却是一共也只去了五百人。

    学习的位置也并不在他们最早承诺的英国本土,而是改在了先是在远离其本土的英属印度的卡拉奇。后随着日本人攻入印度,形势变得很微妙之后,又迁到了已经被英国和苏联人控制的伊拉克的巴格达机场。

    因为教练机的数量有限,所有被选拔出来的飞行员,只能换班驾驶飞机取得英制飞机的驾驶经验。但英国人抽调的教官,却都是参与过对德轰炸至少五次以上,战略轰炸经验极其的老兵。

    要知道现在的英军远程航空兵,在眼下的对德轰炸作战之中伤亡不轻。因为德国空军此时正处于巅峰期,本土的防空力量也相当的强大,尤其是部署有众多性能极其优异的高射炮。其战略航空兵在空袭之中的伤亡率,还是相当的惊人。

    能在这个时候抽调出这么多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兵,来培养抗联的远程轰炸航空兵,可见其也相当的重视。英国人当初的那点小算盘,早就随着其东南亚战场上的一系列惨败,几个月的时间便兵临印度城下,而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但不管英国人当初提出这个建议时候,打算的小算盘究竟是什么。是想着空手套白狼,向美国人显示他们与美国人在亚洲战场上,也是利益一致的。还是出于其他什么样的私心,想着利用这种办法作为与抗联的利益交换。但是毕竟让抗联实实在在的学到了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通过此次学习抗联完整的获得了自己急需的,英国人进行远程战略轰炸的战术。而且在杨震态度异常坚决的要求之下,英国人也安排了参加学习的所有飞行员和空勤人员,至少参与了一次的实战轰炸。

    这些飞行员和空勤人员,在完成初步训练之后,驾驶英国人提供的斯特林、曼彻斯特等远程轰炸机、惠灵顿式中型轰炸机,按照抗联到日本本土的航程相似的距离。从埃及起飞穿越整个地中海,对意大利本土以及罗马尼亚油田进行多次轰炸。

    其中还有一部分作为种子教官的飞行员和地面导航人员,还被抽调回英国参与了三次对德轰炸。尤其是四二年五月的,英国人组织的对科隆的千机大轰炸。英军投入的一千零四十七架轰炸机机,中间就有三十架惠灵顿轰炸机和十八架斯特林轰炸机、四架惠特利轰炸机,全部由抗联人员驾驶的。

    尽管在训练和实战之中,抗联也不是一点代价没有。仅仅在参与英军对科隆的千机大轰炸之中,就有两架抗联人员驾驶的曼彻斯特式轰炸机,因为机械故障坠毁。一架斯特林轰炸机,被德军地面八十八毫米口径高炮击落。

    三架轰炸机上的二十一名空勤人员,为了严守机密无一跳伞,跟随飞机一起全部阵亡。在对意大利本土的空袭之中,也有四十余名抗联的空勤人员,因为飞机故障或是飞机被击落而牺牲。

    而派出的地面导航人员,也参与到了英国对德轰炸导航之中。甚至在回国之前,曾经单独负责一个地面导航站。尽管付出了一定的牺牲,通过参与的实战,这些飞行员和空勤人员却是获取了大量真正的实战经验。

    到四二年九月,这些飞行员驾驶英国人第一批提供的一百八十架斯特林轰炸机,六十架惠特利轰炸机,从返回抗联之后。不仅极大加强了原本在根据地训练,以载弹量较小的伊尔四轰炸机群为主力,配属少量的B十七轰炸机群对日轰炸原本并不大的力度。

    使得抗联原本因为轰炸机数量和性能的限制,以及原本采用日式六分仪海上定位导航方式的限制。只能对日本本土进行的骚扰式轰炸,一跃成为真正的战略轰炸。而且作为种子教官为抗联对日战略轰炸,培养出了大批合格的飞行员和导航人员。

    而且抗联人员尽管对曼彻斯特这种故障率极高的轰炸机,很是讨厌。英国人转过来的七十多架大部分改为转为训练使用。但是斯特林和惠利特以及惠灵顿,这三种轰炸机,却是极为受到欢迎。

    甚至相当一部分抗联的飞行员,不喜欢美制B二十四轰炸机,更喜欢这三种英国轰炸机。尤其是机体异常坚固,日军二十五毫米高炮,几乎无法对其形成威胁的惠灵顿轰炸机。尽管飞行性能只能说是一般,但是极强的生存力让其相当的抢手。

    只是英国人提出这个建议的同时,要求抗联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解决对苏谈判的事情,以便为英国人对抗联的援助打开通道。英国人的态度很坚决,如果抗联一天无法解决对苏谈判的事情,他们就一天不会允许这些飞行员出发。

    因为他们不希望这件事情,被重庆方面了解和掌握,而与重庆方面发生一些不必要的纠纷。眼下的英国人正在与重庆方面进行商谈,一旦日军入侵东南亚,两国该如何联手应对危局。尤其是英国人为了保住印度,至少在短时间之内对重庆方面还是有一定需求的。

    为此眼下的英国人,不仅重新开放已经被其封闭了三个月的滇缅公路,甚至还为重庆提供了三千万英镑的现汇贷款。虽说这利息有些高,但是对于生性吝啬的英国人来说,已经自七七事变以来极其罕见的大方了。

    不仅如此,英国人还破天荒的为重庆方面提供了七万支步枪,两千四百支汤姆生冲锋枪、一千五百挺勃朗宁重机枪与法制哈奇开斯重机枪,以及大批的弹药和百余门其在北非缴获的意大利造山野炮。

    当然这批武器都是他们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从美国人那里淘来的二手货。以及部分法军撤退到英国之后换装下来的武器,还有他们在北非的战利品。而且这些武器,整整作价了七百万英镑,直接从英国人的贷款之中扣除。

    但毕竟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英国人现在因为自身的原因,不想与重庆方面搞的太僵硬。因为他们要保护印度,就势必要有人替换他们在缅甸,甚至东南亚的部分驻军。如果与重庆方面搞的太僵硬,那么去哪里找替死鬼。

    所以英国人再三提出,抗联的飞行员去英国,只能转到苏联然后到伊朗,再经过中东、非洲去英国。或是经伊朗上船,绕道好望角抵达英国。至于抗联提出的英国人与重庆交涉,通过延安、昆明,抵达缅甸,在转道去英国的交通线,英国人则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尽管英国人将理由讲的很充分,态度也是相当的热情。但是在杨震看来,这种情况确实恰恰的证明了英国人心中有鬼。恐怕有借着这件事情,压制抗联对苏联人做出让步,以达成他们与苏联人之间某种交易的心思。一贯看不起中国人的英国人,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情,哪里会那么的热心?

    别看他们口中的理由是冠冕堂皇,但是杨震相信背后的目的绝对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杨震相信只想着在未来东南亚战场上占便宜,找替死鬼的英国人。在对重庆谈判的时候,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的好处逼迫重庆让步,不拉上抗联作为筹码施压就怪了。

    知道如果自己不想成为英国人在谈判桌上可以利用的砝码,或是减轻英国人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的资本。即便明知道这次英国的施压会是一枚难以下咽的苦果,但是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吞下去这个诱饵。因为这个诱饵,对于抗联下一步的战略极其重要。

第二十六章 苏联人的态度

    但是在眼下苏联人与抗联方面闹的这么僵的情况之下,是不会允许中国人经过苏联去英国的。尤其是原本苏联人对于抗联与美英目前表面上的紧密联系,就有相当的顾忌,甚至是疑虑的情况之下,派遣人员去英国学习,苏联人更加轻易的不会同意。

    别看苏联人现在有求于美国,但是在他们的眼中,一直在防着抗联倒向英美。先有科瓦廖夫明里、暗里的警告,这次在谈判桌上也曾经不止一次的暗中提醒过抗联,不要与美英走的太近。

    杨震总感觉这个时候,苏联人的态度如此强硬,除了在某些方面想要得到好处之外,更有部分原因恐怕就是告诉抗联。别看美国人现在对你们很重视,但是你们的血管还在苏联人的手中掌握着。

    要是做的太过分了,苏联方面可以随时轻松的切断你们得到外来物资的路线。也就是说,只要苏联方面想的话,可以让你们什么也得不到。你们可以与美英走的很近,但是这个近的程度,绝对不能脱离苏联人的容忍度。

    苏联人一直在担心抗联会在美英大笔援助的诱惑之下,彻底的倒向美英那边。尤其是经过去年和今年两次大战之后,抗联依旧没有能够改变远离延安的状态,实际上一直处在独立的情况。

    几年的交锋下来,苏联人已经清楚的认识到,杨震比原来的抗联领导人的确能打仗,但是相对于原来的那些说的算的人,也更难以控制。因为他总是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他更知道苏联人要的是什么,而且对整个世界的形势了如指掌。远比那些闭塞在山林里的前领导人,要了解世界的变化对苏联安全的影响。知道苏联方面,在什么时候需要什么。而总能利用这一点,来让苏联顺着他的路线走。

    当年苏军进军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战役结束的当天,这个家伙就派人到远东军区,希望苏联人能提供在波兰缴获的波军装备。他清楚的知道,苏联与日本之间的底线是什么。成功的利用苏联与日本人达成协议的空子,从伟大的苏维埃手中要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在波罗的海三国重新回到苏维埃社会主义大家庭之后,这个家伙居然还是厚着脸皮来到苏联,要求苏联人能够将缴获的波罗的海三国武器装备,移交给他们。这个嗅觉和反应速度快的,让苏联人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在这么短时间之内知道世界的变化。

    苏联人始终没有查明,这个家伙是从哪搞到的这些消息。如果不是远东军区司令员阿巴那申克大将力保,以及铁木辛哥元帅亲自找到那位最高统帅。负责与抗联联络的科瓦廖夫险些都遭了池鱼之灾。

    他与抗联打交道最多,又是做情报的出身,这些事情不是他泄露出去的还能是谁?要知道,日本人的广播,苏联也在随时监控着。反应慢半拍的日本人将这些消息广播出去的时候,已经是这个家伙开口半个月之后了。

    说实在的,自与杨震开始打交道之后,苏联人除了明白眼前的这个年轻的对手,是一个极端难缠的家伙之外,其余的就一切如在梦里面。他们始终搞不明白,在那些刻板,甚至有些教条的中国人之中,究竟是从哪里冒出这么一个怪异的家伙。

    这个家伙无论是从行事作风,还是从思维观念来说,与他的那些甚至还有些理想主义者,马列主义坚定信仰者的同志大相径庭。不仅极端的现实,而且还极其狡猾。该软的时候绝不硬,该硬的时候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生存第一的现实主义者。

    当初对于抗联领导人了如指掌,甚至亲自出马解决了不少不听话,有彻底自立趋势抗联领导人的苏联人。也曾经怀疑过这个突然冒出来的,与他的战友们浑然不同的家伙来路。但经过多方面的秘密仔细调查之后,却又没有发现什么太多的疑点。

    杨震的突然崛起,让苏联人即是欢喜又是头疼。欢喜的是他在东北的折腾能耐,多次大败关东军,大大的减轻了苏联人在东部边境地区的军事压力。头疼的是这个家伙,太过于诡计多端,太难以对付,是他们根本就无法掌握和控制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