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4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渡过西拉沐沦河之后,他的动作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前进、前进,拼命加快速度的前进。他的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抢在友军之前率先进入巴林左旗战场。至于其他的必要动作,早就被他抛在脑后。
虽说他在行军大队前面,派了前锋。但是他的对手,压根就不是从地面上来的。别说派了一个加强中队,就是将他的联队全部改为前锋部队,也是屁用没有。从天上和最近也是十公里之外而来的对手,他的前锋部队能发现异常才有鬼呢。
结果却因为他的二十八联队,在行军之中队列过于密集。没有与其他两个联队一样行军中因为始终保持着战斗队形,而使得队列拉的比较开,在下午轰炸和炮击之中损失最为惨重。对于参与对地面攻击的轰炸机群来说,这种队形无疑简直就是送上门的猎物。
而在左翼与中线的两个联队,因为阿鲁科尔沁旗境内抗联的主要地面抵抗都集中在这两路。所以这两个联队在越过章古台一线之后,便一直以战斗序列行军,各部之间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而且在两个联队长,有意识的控制节奏的情况之下,这个距离拉的还是比较开。
虽说在炮击和轰炸之中,也是伤亡比较惨重。但是因为事先做了准备,伤亡的数字则远远少于二十八联队。甚至中路的二十六联队,还击落、击伤抗联的轻型轰炸机各一架。虽说高炮部队还没有来得及欢呼,就被复仇的抗联航空兵用凝固汽油弹一锅给端了。但好赖还取得了一点点的战果。
而为了抢时间,确切说是抢功劳的二十八联队,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自上岸后,所经过的路线连一声枪响都没有,甚至连一点可疑的迹象都没有。让这位本就有些疯狂的一木清直大佐,原来就有些发热的头脑一下子热度直逼五十度。
在一木清直看来如果能以二十八联队之力,从侧翼一举突破巴林左旗境内抗联的整体防御,创建所谓的不世奇功,对于他来说更加诱人。而在已经疯狂的他看来,这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巴林左旗境内的抗联,眼下的目光肯定都被行军路线靠近巴林左旗的二十六联队吸引过去。
自己如果绕道宝日洪绍日一线,出奇兵出其不意的突进巴林左旗,未必不能一举击破巴林左旗境内抗联的防御。甚至抢占蒙疆军丢掉的东乌珠穆沁旗,彻底切断抗联很可能已经打通的补给线也不是没有希望。
如果自己真的能够做到这些,那么此次战役自己绝对当居首功。虽说少将不见得能够晋的上,但是一枚功二级的金鵄勋章是跑不掉的。有了这枚功二级的金鵄勋章,那么自己距离晋升少将的目标就更加近了。
为了急于在路程最远的情况之下,第一个进入巴林左旗。以一雪二十八联队,实际上是他个人耻辱的一木清直采取的还是日常演习时候,采取的行军队列。在抗联航空兵的空袭之下,其结果可想而知。
在他的强制命令之下,排成了四列纵队以急行军状态进发的二十八联队,很明显成为抗联航空兵眼中的一块相当诱人的肥肉。与其他两个方向的日军相比,这些几乎犹如在进行行军训练一般行军的二十八联队,几乎可以说一群活靶子。
事实上打到二十八联队身上的炮弹,的确有如一木清直预料的那样并不多。但是杀伤力更大的炸弹,却是让二十八联队从上到下吃了一个超级饱,甚至还有些将胃口撑坏了。不过他还算幸运的,因为落在他头上的大多数杀伤爆破弹,而凝固汽油弹的数量并不算太多。否则,他的二十八联队恐怕大部分人都会变成烤鸡,浑身焦黑的回家。
但与炸弹相比,落到二十八联队身上的炮弹数量尽管不多,与他们同僚相比,总体数量要少的多。但是落在二十八联队身上的炮弹,可没有一发山野榴炮弹。拜他们的行军路线距离战场最远所赐,落到他们头上的全部都是清一色的一二二火箭弹。
这种最大射程达到二十多公里,远远超过一般大口径火炮,实际部署在二十八联队正前方十八公里纵深的武器。一枚火箭弹火力覆盖面积虽说不见得多大,但是四十发火箭弹在四十秒之内全部砸到一个地方,足够任何一支军队喝一壶的了。
从下午四时,实际开始的整整五个小时的狂轰滥炸加上时不时的来一阵炮击之中,二十八联队可谓是损失惨重。好不容易等到夜色降临的时候,大致估算了一下,整个二十八联队在不到一个下午的时间之内,居然丢了将近一个大队的兵力。
这也就是在丘陵地带,空袭和炮击的威力要打一个折扣。如果要是在平原地带,按照一木清直的这种行军队形。他的二十八联队,恐怕直接被炸回老家了。即便这样,一个下午的轰炸和炮击之中,二十八联队的伤亡数字占据了整个第七师团全部伤亡的近一半还多。
第三百九十六章 夜间精确轰炸
不仅至关重要的步兵损失惨重,随行的一个野炮中队,外加联队炮中队的八门山野炮也一同被炸上了天。步兵大队所属的大队炮小队,以及各个机枪中队的重机枪,在此次轰炸之中也损失的不轻。
到夜色降临,二十八联队的重机枪以上的火力,只剩下之前的一半在炮击之中幸存下来。一个野战高射炮中队的四门九八式二十毫米高射炮,也只剩下了一门。配属的一个高射机枪中队,倒还好一些,倒是还剩三挺。
但是运载弹药的驮马小队,却在一枚一百公斤炸弹的覆盖之下全部损失。也就是说这三挺九三式十三高级高射机枪,眼下连一发可供使用的高射机枪弹都没有。三挺高射机枪,基本上成了摆设。
而相对于好赖还剩下一半的重机枪,炮兵的损失则最为惨重。除了一门四一式山炮和四门九二步兵炮之外,就只能剩下三门三七步兵速射炮,两门九四式九十毫米迫击炮。其余编制中的火炮,连同配属的炮兵和牵引马匹则全部被炸上了天。
更为严重的是,驮运炮弹的马匹在轰炸之中受惊,除了几匹驮马被炮兵奋不顾身的弄回来之外,其余的大部分损失掉。就这五门仅有的,全靠炮兵冒死以最快的速度从牵引马匹上卸下来才能幸存下来。
好在因为他的行军线路,在全师团的最右翼,所以只挨了炸弹的袭击。因为距离太远精度下降的厉害,而没有遭遇到太多的火箭炮的覆盖。只被一个一二二火箭炮连,以半个小时为间隔打了几个齐射。
而且因为精度的原因,也只使用了普通的杀伤爆破火箭弹。否则以一二二火箭炮的威力和齐射时候火力杀伤半径不用多,按照他的行军态势,只要一个营两个齐射就足可以将他的二十八联队打的全军覆灭了。
在白天的空袭之中,这位吃了大亏,被打的心惊胆战,生怕自己将军的位置与勋章没有到手,反倒是因为兵力损失过重,提前被打发回家的的一木清直大佐。不仅收拢了自己的野心,甚至变得有些谨慎过度了。一改之前的轻敌冒进,反倒是陷入了草木皆兵的状态。
其实这个世界上像他这种人并不少,讲究欺软怕硬的日本人之中就更多了。没有挨揍之前,都是鼻孔朝天,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等挨了一顿胖揍,认清自己与对手的差距之后,就陷入歇斯底里的恐惧之中。
不仅尾巴夹起来了,就连脑袋都恨不得缩进裤裆里面去。所以一木清直这种表现,倒是也不能算太过于奇怪。只是这位一木清直大佐的表现,略微显得有些夸张了而已。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看着望远镜中的莽莽夜色下的群山,天空中不断落下的照明弹和夜航轰炸机一闪闪的防撞灯。再看看自己左翼二十六联队行军路线上,被抗联夜航轰炸机投下的凝固汽油弹引发的熊熊大火。
让知道抗联的轰炸,在夜间恐怕也不会停下来的一木清直,彻底放弃了以集团态势行军的想法。他很清楚如果再按照白天的那种行军方式,恐怕自己的二十八联队集体都会变成了烤鸡。为今之计,只能尽可能的利用帝国陆军军官高超的军事素质,将部队尽可能的打散行军。
只是他很是搞不明白,即便是训练有素的日本陆军航空兵,在夜间因为轰炸精度的问题,也是基本上不进行对地攻击。怎么抗联这帮土包子,反倒是夜间非但没有停止轰炸,反倒是加大了轰炸的力度?
就算地面有他们埋伏起来的引导员,引导轰炸机进行轰炸,但夜间的轰炸这精度远远无法和白天相比。即便是有照明弹的协助,也不可能真的将夜间的能见度照射的和白天一样。这夜间的轰炸,不是明显的浪费炸弹吗?
其实也不怪他,甚至就连他的顶头上司,此刻正在挨炸的国崎登中将也搞不明白。这么抗联的夜间轰炸,非但没有停止下来,反倒是比白天还要猛烈。在夜间对一支野外行军的部队,进行空袭这可连世界上最精锐的大日本帝国航空兵都做不到的事情。
夜间空袭,要说空袭一座城市这他信。因为城市是在那里固定不动的,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间,轰炸都无所谓。城市目标明显,即便是在夜间轰炸,也不至于跑偏太多。就算稍有跑偏,也不至于太过于夸张。
但是在战场上,夜间轰炸一支在丘陵地带的军队,恐怕就没有几支军队会如此的做。因为这无疑是浪费弹药和油料。但眼下的抗联不仅出动了轰炸机,甚至轰炸精度几乎不比白天进行地毯式的轰炸差的太多。
几乎是一路追着正在行军的二十六联队轰炸,同时那边对二十七联队的炮击,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即便是在炸弹的爆炸声中,国崎登中将也可以清楚的听到二十七联队行军路线上传来的,滚雷一样的炮弹爆炸声。
难道周边有敌军的地面引导员?可也不像啊。自己在入夜的时候,已经命令各个联队派出部队,将自己周边搜索了几遍。可就差把地皮掀起来,也没有任何的发现。难道抗联的航空兵,各个像他们中国神话中那支神奇的猴子一样,都长了一双能够穿透夜幕的金睛火眼?
其实包括国崎登在内的所有第七师团官兵,连同他们此刻从昌图、康平一线向梨树、双山穿插,而享受着同样待遇。甚至因为那一路距离齐齐哈尔更近,而遭遇更加惨痛的同僚都不清楚。
之所以在夜间抗联也没有停止轰炸,而且轰炸的精度并不比白天少太多,一路追着他们轰炸。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他们相互之间不断联系的无线电在起着导航的作用。尤其是在夜间,调整行军序列之后,为了加强对部队的控制,第七师团的无线电信号,要比白天强的多,也密集的多。
其实如果不是需要他们的无线电作为导航,恐怕自进入战场之后国崎登想要与他的部队使用无线电联络,只能是空想。按照之前的惯例,抗联的无线电干扰飞机,早就对他们的无线电讯号实施全频段干扰了。只是为了需要他们的无线电进行导航,才暂时没有对他们的无线电进行干扰。
此时抗联装备的电子战飞机,已经非以前那种只能进行无线电干扰的单一工作态势。虽说没有雷达、红外设备,而且因为进口的无线电测向仪也相当的笨重。但是利用两架dc三客机改装的无线电测向飞机,却可以起到夜间导航,甚至部分精确定位的作用。
原本杨震改装这两架无线电测向导航飞机,是为了对日本本土轰炸做准备。但是考虑到目前战场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在阿鲁科尔沁旗战场总体纵深并不是很足够。还需要夜间轰炸,以弥补白天轰炸的力度,以及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最大限度的削弱第七师团的战斗力。
在杨震亲自拍板之下,这两架与电子干扰机一样,被称之为最绝密的装备。便提前投入战场使用。一是为了保证他制定的火海战术,不因为夜色而中断。同时也是对这种飞机的工作状态,进行一定的检验。
为了准备采取的火海战术,抗联航空兵几乎将库存的炸弹三分之二,凝固汽油弹的四分之三全部调到了林西、将军庙、齐齐哈尔机场。而眼下从美国进口的凝固剂与汽油,以及炸弹用钢却被堵在苏联港口。
因为原料的短缺,至少在这批物资全部运到之前,抗联目前是已经无继续生产能力。眼下每一枚炸弹,都是极为宝贵的。所以为了尽最大限度的使用这批炸弹,杨震下了很大的决心才批准动用这两架今后对日轰炸的秘密武器。
其实这两架无线电信号收集飞机,说是很神秘,但是原理说白了,相当的简单。就是将地面用的无线电监听设备以及大功率测向仪,经过一定的改装之后搬到了空中。至于改装,也不是太过于难的事情。就是在机身和两翼下,安装了无线电信号收集用的八木天线。
同时利用装在飞机内部的无线电测向设备,对地面出现的无线电信号进行大致的定位。而机上的情报人员,对收集到的无线电信号,进行分辨与辨别,以查清这些无线电波究竟是自己人的还是日军的。
虽说战场上无线电信号,通常都是相当的混乱,各种信号极其纷杂,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区别开来。但抗联使用的各种无线电通讯的频率,尤其是日军和抗联使用的无线电频率却不是相同的。虽说有一部分也是重叠的,但是通过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完全可以对截获的无线电讯号进行区别。
在抗联发射的无线电信号中,中间搀杂着可供识别敌我的明码。这些按照一定规律出现的明码,拼凑起来是中国古诗词。机上的无线电操作员,很容易便可以分辨出那些信号是地面友军的,那些信号是日军的。
有在一定规律内出现明码,并能拼凑成诗词的是抗联的电台。反之,则是日军的电台。因为不需要进行破译,更不需要分析截获讯号的内容,所以虽说信号比较混乱,但是敌我的信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区别来。
在确定截获的电台信号是敌我之后,机上使用的这台通过美国转口进口的英国制造的大功率无线电测向仪与定位仪,再加上新编成的网格式的地图,便可以根据信号源的强弱大致确定电台的方位。
眼下英国因为已经参战,战局的急需,再加上战前的研究丰富技术积累。所以在雷达、无线电导航等一类的电子设备先进上远远的优于,还在磨磨唧唧,犹犹豫豫的美国人。美国人现有的雷达技术,还是引进英国人的。
美国人可以提供的同类设备,无论是精度还是覆盖范围远远不如英国人的。所以杨震花了相当大的代价,通过美国人进口了十余台英国马可尼公司制造的,原本用来对德轰炸使用的无线电测向仪与定位仪。专门用于进行轰炸,尤其是夜间轰炸作为技术保障。
第三百九十七章 多种技术保障手段
虽说受制于眼下的技术手段,这两种设备提供的定位精度还远远称不上让人满意。只能提供大致的方位,对地面无线电台的定位的误差在一公里左右。在敌我犬牙交错的地带,根本就无法使用。
因为那样,即便有特殊联络讯号,但也无法在一公里的范围之内,准确的分辨清楚敌我电台的位置。所以这架飞机,被抗联调到了阿鲁科尔沁旗上空,专门按照预定的计划引导轰炸机群,对第七师团的夜间轰炸。
而且限制于接收信号的强弱程度,这两架飞机也只能监听到十五瓦以上功率电台的讯号,而无法监测到日军大队一级通常使用的五瓦电台。不过这倒是也变相解决了小功率电台,因为数量过多而出现干扰的情况。尤其是在阿鲁科尔沁旗战场上,这种精度已经足够了。
毕竟即便是在地面上,对于无线电信号的监测精度和定位,也不可能达到百米。即便是在地面上专门用于破获地下电台,用来截获地面信号的无线电测向仪与定位仪,其精确度有五百米也就可以说是相当难得了。
更何况,这些设备是轰炸工业基地与大城市使用的空中无线电信号接收仪和测向仪、定位仪,本身就只能提供大致的范围。虽说在杨震的建议之下得到了某些改进,但还是限制于整体技术,而无法在定位的时候,提供太高的精度。
不过那位束星北教授带着他的几名学生和同仁,根据杨震提供的理念,已经拿出一套完整的改进方案。在此战过后,不仅将全面开始对这种设备的仿制。而且改进之后的对地面截获的无线电讯号定位精度,也可大致提高到五百米左右。如果真的能够完成,那么这个精度在眼下几乎可以说相当于精确制导了。
眼下不是电子科技发达的几十年后,通过卫星就可以锁定电子设备的讯号。空中的预警机,专用的电子情报侦察机,都可以对地面设备发出的信号进行精确的定位。别说精度几十米,就是精度几米都算是落后的产品。最先进的产品,甚至精度可以定位在几十公分。
先进的军用侦察卫星,别说白天,就是夜晚都能看清楚地面的车牌子。飞机上装载的各种机载雷达,先进的红外设备以及热成像仪,可以在连星光都没有的夜里,准确的发现目标并锁定它。
而地面目标,一旦在这种情况之下被锁定。再加上各种精确制导炸弹、导弹,那么几乎就没有生存下来的可能性。甚至一个巴掌大的手提电话发出的信号,都可以成为打击目标的精确定位手段。
但是眼下对于定位精度的改进,还需要一点点的去摸索。尤其在抗联基础极为薄弱,很多的东西,更要长时间的去摸索。杨震只能提供先进的理念,要说真正的理论,他那点玩意连门都摸不上,最多只算半扇窗户。
好在他提出的先进理念,能够给那些研究人员提供一扇窗子。虽说有窗户栅子,但是好赖还算有半扇窗户可以利用。对于那些真正的科学泰斗来说,有这半扇窗户,就足够引领他们进入一个全新的殿堂了。
而且精度不准确的不仅是设备上技术能力的原因,影响到定位的精度。而且受制于人员的训练水平,以及人工工作态势会出现的固有偏差,同样会影响到监测的精度。尤其是在战场上,处理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电台信号的时候,更加容易出现混乱。
甚至这两架飞机在测试的时候,在六个频段上曾经接收到过六个地区的广播电台的讯号。一次全飞机的人,在机舱内整整听了日本电台吹嘘了足足半个小时的他们所谓赫赫军威。还有伪满电台和汪伪电台中,替所谓的友邦吹嘘的广播。
这还是眼下电磁环境远远好于后世的时候,要是搁在后世满大街的出租车、各种商业、民用、军警使用的步谈机,再加上大大小小的广播电台和手机信号。估计这些人员,非得被折磨的发疯不可。
虽然被选拔到担任这些工作人员的,都是从关内来东北的大学生之中精挑细选,并经过严格审查的。但只要是人在做这种事情的时候,永远也不可能一点差错不出。能将对地面截获的信号精确到一公里,便已经不错了。
这个标准甚至可以说已经超过眼下电子科技最发达的美英两国水平了。英国人在已经开始的对德轰炸,还远远达不到这个精确度。至于他们的对手日本人,更是被甩出去不知道有多远。
不过对于抗联来说,他们不会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这两架无线电信号定位飞机上的。其实在包括二十六联队在内,第七师团所有参战各个联队行进序列两侧,都还部署有大量的地面轰炸引导员,以及炮兵观测员。
只不过,这些有天上飞机配合的地面引导员,并不需要像一般的地面引导员靠近侦察。除了需要不断的观察日军的行进路线调整方向之外,他们所需要做的,只是每个小组携带一部十五瓦的电台,在日军行军序列两侧,形成一个交叉的信号源。
将两部电台的信号源的交叉位置,放在自己观察目标的行军序列头上就可以了。这样天上侦察飞机上的英国制造的导航系统,就可以接收到他们发出的讯号,而确定自己目标所在的位置。
日军各部派出的搜索部队,只是按照常识在自己身边八百米的距离打转转。虽说搜查进行的异常仔细,但上哪儿去发现这些一公里外的地面引导员去?更何况这些地面引导员,在投放战场之前都是经过特殊的隐蔽训练。
进行引导所需的电台天线,也都利用树木进行了隐蔽。除了进行特殊训练的军犬,一般人包括日军士兵在内,只要不踩在脚下根本就无法发现。进行地面引导,也根本用不到手电、信号灯等可见光源,只需要一部十五瓦的无线电台。
至于实在需要靠近侦察,也有军区直属侦察旅的那些专业侦察兵去做,根本就用不到他们。所以这些地面引导员,虽说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总体上来说,只要别倒霉到被自己人的炸弹炸到,危险性还是很低的。
日军虽说不断的在前进,但是早在此战之前,航空兵与炮兵就联手,完成了对阿鲁科尔沁旗境内目标标绘。包括整个西满战场,都标成航空地图,并且实现了网格化。每一个小格都进行了标示,并编有相对应的编号。
每一个小格内,都有相对固定地面引导员和炮兵校正人员。他们的任务,只是监视自己的目标区就可以了。这种作战模式,还是航空兵司令员方子翼发明的。这样一来,虽说耗费的人力大了一些,但是夜间的轰炸精度却是高了很多。
他们根本就用不到移动,只需保证自己负责的范围无线电信号能够顺利并持续的发出来就可以了。在日军全面反击打响之前,抗联采取了多种手段。尤其是在保证夜间轰炸精度方面,更是可以说挖空了心思,想尽了各种办法和手段。
不仅在空中和地面设置了地面轰炸引导员,而且利用战前最后时间在林西、西乌珠穆沁旗、齐齐哈尔、将军庙,以及阿鲁科尔沁旗最西短建立的大功率电台构成了的自己战场导航的系统网。地面引导员发回的这些讯号,不仅仅空中的飞机能接收到。
地面的建立的导航网,在发报方采取地线,加长通讯天线的情况之下,也一样能够接收到。航空兵通过采取的各种保障手段,使得夜间轰炸精度虽说不如白天,但是下降的比例并不是很大。
而针对夜间采取的大规模轰炸,刚刚才完成夜航训练不就的轰炸机,自身从机场到战场的导航问题以及在空中编队的问题。还没有敌我识别器的抗联,解决问题的方法虽说笨拙了一些,但是手段更加简单。
为了保证空中编队的安全,以及不在茫茫的夜色之中飞错了方向。除了天上的无线电侦察飞机起到导航作用之外,在作战上也有一个严格的规定。在飞机起飞的时候,用汽车作为方向指示。
两辆汽车在飞机起飞的时候,在机场外围将车灯交叉打开。灯光的交汇点指向的方向,就是飞机需要出动的作战方向。同时这个车灯的交汇点,也是轰炸机群集结点。所有的飞机,都要在这个点的上空集合、编队。夜色之中,只要稍微留神一点,这个点还是比较好发现的。只要不是飞到飞机能飞到的最高高度,是绝对没有问题,而在各个机场的空勤人员,在地面人员接到情报,在地图上按照相应的编号找到需要轰炸的地点后,立即测算出作战距离。参战的飞机,按照航空兵的严格规定,全体编队保持固定的航速,在安装了信号接收设备的飞机带领之下飞抵战场。
这个航速,也强行规定不许超过每小时三百五十公里。只要飞机保持在这个航速上,基本上就不会出现掉队的清理。同时在返航的时候,引导机上还配备了信号弹。同时几架引导机和带队长机的机身上,也装备了专门改进的小功率探照灯。
在返航的时候,这些飞机身上的探照灯全部开到最大功率,以保证引导那些对仪表飞行还不是特别熟练的飞行员,跟上飞行队伍别掉队。轰炸的顺序,也是长机进入之后,其余的飞机在随后次第跟进。
所有的飞机投弹的时间,严格限制在一定规定的时间之内。所有的飞机无论携带的炸弹是否投掷干净,必须在得到长机信号弹的示意后跟随返航。再加上所有的参战飞机上,都配备了齐全的无线电通讯系统。
同时所有参加夜间轰炸的轰炸机,都是选拔出来已经完成仪表飞行训练的飞行员。所以抗联的夜间轰炸,基本上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这次夜战,也让所有的参战飞行员,都积累了丰富的夜间轰炸经验。
第三百九十八章 这一战的长远影响
这一战,虽说对于整个抗日战争来说,不过是一场普通的夜间空袭行动而已。但是带来的影响,却是相当长远和巨大的。甚至影响到了整个对日作战的走向,也影响了抗联某些方面的决策。
而抗联通过此战积累的这些夜间空袭经验,培养出一批熟悉夜战的飞行员。这些经过了考验的飞行员中,不仅很多人成为对日轰炸的中坚力量与各级指挥员。还有很多人成为带队教官,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带出了一大批熟悉夜间轰炸的飞行员。为在明年轰炸日本本土,培训了大批的有生力量。
再加上在这场战役之中实践的各种新式战术,以及各种新式的导航和定位设备。这批人利用美英两国提供远程轰炸机,将在未来的几年给日本本土带来灾难性的打击。让到目前为止,还远离战场的日本人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战争。
给日本人好好上了一堂终生难忘的课,让日本人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空中打击。让日本人知道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只是时机未到而已。中国人只要手中有了实力,他们做出的那些事情,中国人一样能做出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才是中国人给予他们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答复。
至于眼下为了保证抗联航空兵的首次大规模夜战,不仅仅在技术手段上,尽可能的采取了多种保障与技术支援手段。还在参战飞机的选择上,也费了一番苦心。因为苏制飞机的仪表比较简单和落后,不仅飞行仪表的性能与美制飞机相比精度较差,甚至很多进行仪表飞行所必须的仪表都是没有的。所以夜间轰炸的飞机,都是选择的美制a二零攻击机。
这种双发攻击机虽说与一般的轻型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相比,因为机体硕大而相对显得笨重一些。但是其装备的航空仪表先进,皮糙肉厚。机身上有完整的装甲保护,一般的小口径地面火力很难对其形成威胁。
不仅作用也相当的广泛,既可以进行俯冲轰炸,又可以进行水平轰炸。而且双发的设计,也保证其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