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4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在在禁售物资名单之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停止对油料以及军工原料钢的出售,以及炸药等原本按照杨震的计划增加进口的化工产品和橡胶制品。美国人的这一手,无疑更让抗联目前正在囤积军工原料与油料储备的计划雪上加霜。

    原本在苏联停止供油之前,抗联就曾经计划过向美国购买所需油料。而且美国人也原则上同意在抗联目前资金已经不算充足的情况之下,以抗联目前存在美国银行之中剩余的资金做为抵押,提供一笔为期三年的一千万美元的低息贷款,专门购买抗联所需的各种油料。

    不过美国人提供这批贷款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如果抗联目前存在美国银行中的资金,低于一千五百万美元下限的时候。银行内的这笔资金,将由美国方面直接扣除冲抵贷款。却没有想到这笔合同中央已经批准,到最后关键的时候美国人却是翻了脸。

    不过虽说美国人在最后的关头,禁止抗联从美国进口一批军工原料。但却是不知道美国人抽了什么疯,还是自己大量的棉花库存无处消化急于找地方清仓。他们拒接出售抗联最急需的一些物资以及工业原料,却是向抗联提供了一千万美元用来专门购买棉花的低息贷款。

    除了这笔棉花贷款之外,美国人倒是大方的还额外提供了五百万美元的汽车与飞机零部件。尤其眼下是急需的飞机螺旋桨、机轮、刹车片等配件,以及战斗机和各种车辆使用的防冻液。而且这两笔贷款,也一改之前的做法,不再需要任何的抵押。

    美国人翻脸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受制于日军的压力。但直到美国人真正参战之后,杨震才清楚。之所以最后关头出了问题。除了日本人对去年美国人通过苏联方面出口大批的军需物资、工业设备、军工原料,甚至是作战飞机相当不满。而再三利用其在美国国会与民众目前内心尽可能的避免参战的心态,向美国政府与国会施压之外,重庆方面也横插了一竿子。

    重庆方面通过其驻美大使馆,以抗联根据地为中国地方政府,抗联目前只是**建制一部分为借口,多次向华盛顿方面提出抗议。鉴于目前中国国内的形势,尤其是汪伪政权成立之后,为了拉拢重庆方面继续与日本作战。

    在重庆方面多方抗议之下,美国人经过慎重考虑还是取消了原有的合同,并暂时终止了以一切以信贷为方式的对抗联军工原料出口。甚至为了短暂的安抚日本人,就连抗联目前急需的油料也停止了出口。

    毕竟皖南事变之后,中国国内态势微妙的变化,美国人还是很清楚的。不知道是为了敷衍日本人,还是为了敷衍重庆方面。无论抗联方面如何的据理力争,美国人最终还是取消了这份合同。

    只是以救济难民为借口,维持向抗联出售棉花以及卡车。不过对于重庆方面希望美国能将这笔贷款转交给重庆方面,以在美国购买重庆方面急需的军需物资的想法,美国人还是拒绝了。

    在美国人看来,短时间的禁运应该不会给抗联带来多少威胁。因为之前大批的物资出口,美国人认为抗联手中目前至少会有相当一部分的储备。而且原来抗联并不是单纯从美国进口物资,从苏联方面更是进口了大量的物资,尤其是之前并未从美国进口的油料。

    有了这部分的物资储备,抗联还不至于在短时间之内发生严重的物资短缺。而眼下陆军只有很少的数量,并不了解一支相当规模装甲部队每天物资消耗量的美国人,却不知道他们这一厢情愿的判断,给抗联带来的相当大的困扰。

    尽管现在对于美国人翻脸的原因,杨震还不清楚。但眼下美国人这一手,还是给抗联带来了相当的困扰。让抗联通过进口美国部分战略物资,取代目前实际上已经终止的苏联通道的计划全部落空。

    不过这些东西对于抗联来说,倒也不是一点需求没有。但是这些物资,却不是最急需的物资。美国人眼下心里面究竟想的是什么,杨震没有时间去想。但美国人停止出售军工原料与油料,却给眼下抗联的作战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

    为了解决油料的困境,杨震经过与中央协商之后,甚至已经通过科瓦廖夫向苏联方面提出以目前抗联储备的一部分美式战斗机,以及卡车换取苏联储备在远东方面的部分油料,尤其是汽油与航空用油的建议。

    虽然苏军在开战到现在,已经损失了大批的油料储备。各个工厂不是丢失,就是正在搬迁过程之中,油料储备目前也不是很充足。但是按照目前抗联手头并不是太多情报显示,在远东地区其储备数量还是很大的。如果能搞来一部分,至少也会解决一部分燃眉之急。但眼下苏联方面,还没有给予任何的答复。

    而抗联方面的炼油厂还正在抓紧时间建设,位于齐齐哈尔周边的油田,只进入开采前期的准备。也就是说目前刚刚在那位绕路香港、苏联,在自己那位早在大革命时期入党的学生以及老部下也是国内著名地质学家的动员之下,以治疗肺结核名义来到北满的中央大学前校长,国内著名的地质学家带领之下完成前期的勘探准备,各种采油机械也刚刚运到现场。

    尽管经过两大地质专家的苦心勘测,已经验证了杨震之前的预料,这里有一个相当大的油田。甚至被那位中国地质学领袖,称之为中国未来的巴库。但什么时候能正式出产成品,至少年底之前是不要考虑了。也就是说美国人如果不提供油料,苏联人不答应交换,抗联目前基本上已经没有任何的油料来源。

    这一点不能不让杨震慎重的考虑,也多少让他有些迟疑。部队的机械化、合成化能力越高,对石油这种现代工业血液的需求量也就越高。尽管已经是极为精打细算了,但随着大量的现代化装备的使用,目前战役只进行了三分之一不到,油料的消耗量却还是要高于预期。

    这个结果,使得杨震很是头疼。在目前外购油料渠道已经被切断,而自己自产原油暂时还指望不上的情况之下。怎么样才能用好每一滴油,尽可能长的维持目前储备油料的消耗,都是杨震必须要慎重考虑的。

    想到这里,杨震抬起头来看了看外边的天色,心中却是有些犹豫不决。他自来到这个时代,恶劣的环境逼得他一向杀伐果断,只要下定决心从来没有犹豫过的。因为残酷的现实让他不能,也不敢有丝毫的犹豫。但是像今天这种犹豫不决的情况,还是第一次。

    看着在看完资料之后,脸色有些变化不定显得很沉默的杨震,那边挺进军的司令员和政委对视一眼之后,司令员开口道:“杨震同志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我们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一下。三个臭皮匠还顶一个诸葛亮呢,我们这三个人总比臭皮匠还强一些吧。”

    “虽说我们之间在这件事情上有一定的分歧,但毕竟我们的目标都是相同的。大家有什么想法,还是都拿出来相互沟通一下,相互找出对方计划之中的不足。两相比较一下,取最好的一个就是了。交流、交流,有交才有流吗。”

    “我们并不是不相信抗联没有这个能力,只是认为在目前的环境之下,实施这种规模的作战,还是有些不适合的。贪多嚼不烂,这个道理你应该懂得的。我们主张还是按照目前的整个战局,量力而行。”

    听到老帅的话,杨震不由的有些汗颜。虽然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将自己心中的犹豫不决以及原因说了出来。老帅说的没有错,三个臭皮匠还顶一个诸葛亮。虽说想法不同,但是毕竟大家的目标都还是一致的。所差别的仅仅看着腰包的鼓瘪程度,而胃口大小不同的问题而已。

    杨震打通察北,进而抢占整个绥远的目的,是想要拿下整个晋西北。建立一条途径察北、绥远地区的稳固交通线,以及抢占矿产资源丰富的包头地区。为下一步军工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

    而两位老帅则是老成持重,心思更多的放在尽可能的避免战线拉的过长,同时也不能使关内已经处于困境的部队受到更大的损失。但实际上两方面的目标,在本质上却是相当一致的,并没有什么不同。区别只是发起战役的规模大小不同,以及对交通线畅通的理解不同而已。

    一方面主张量力而行,摸着自己的腰包下菜碟。一方面却是不仅想要一举搞定,而且心中还有着更大的野望,两方面的真正分歧就在这里。两位老帅都认为在目前的环境之下,杨震的胃口着实有些过大了。

第二百四十八章 势在必得

    不过杨震还是老习惯,说起自己的思路来还是喜欢比照地图。好在中央为了此次作战计划,在杨震的要求之下,想尽一切办法给挺进军搞到并调集了一批察哈尔、热河、河北、山西以及绥远的地图。

    虽说没有搞到全国的军用地图,这玩意一般都是没有的,现在也没有地方去搞。别说中央,恐怕就是眼下的国民政府手中,都没有一张详细的全**用地图。从来就没有真正统一过中国的国民政府,根本无暇,也没有精力去绘制一张全国地图。

    不过中央想尽一切办法动用地下关系,从重庆国民政府军政部搞到了一张七七事变之前,国民政府在做抗战准备的时候,绘制的全华北的大比例军用地图复制品。以及一张恐怕是目前全国最精确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由美国人勘测的民用全国地图。

    那份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全国地图倒也罢了,但是那张国民政府费了很大力气绘制的华北军用地图,却是正好给杨震解释自己思路带来了相当大的便利。这张地图虽说不是航空测绘的,但已经是这个时代国内难得精确的地图了。

    知道杨震有喜欢比照地图陈述自己作战思路与计划,而且身为军人对照地图来说总归还是理解与接受快一些的两位老帅,在杨震凝神思考的时候,已经命人将这些地图,尤其是那张华北军用地图挂了起来。

    这些地图虽说还有一些地方不是太清晰,但那也无关紧要。毕竟这个时代测绘技术,还不是那么太发达。而且整个华北又分属不同的势力范围,察哈尔北部与热河又沦陷于日军手中,绘制一张地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日军是绝对不可能让中**队进入他们控制区绘制地图的。而当时华北的三大势力,对中央军进入自己的地盘又相当的防范,非但不会提供协助,甚至还会处处的防范与掣肘。再加上太行区、北岳山区的一些土匪武装和形形色色的地方武装,这张地图能绘制成这个样子已经很不错了。

    毕竟这个时候,非但没有后世的技术,更没有后世的那种稳定的条件。而有了这张地图,让杨震的思路更加清晰。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在陈述自己心中思路的时候,对照的地图越是清晰,他的话题和思路也就越清晰。

    在抗联之中,杨震的这个做法一直被人与喜欢亲手设计一些新玩意、新武器,以及喜欢搞教育私下被称之为一号三大怪之一。对于部下的这种私下开自己玩笑的事情,杨震拒绝了政治部要追查的做法,只是一笑了之而已。其实他倒是很喜欢自己部下,能和自己开这样的一个玩笑。

    听罢杨震的想法与犹豫之处,两位老帅只能摇头苦笑。政委倒也罢了,但那位司令员却是对杨震忧虑的原因,还是很清楚的,也相当的理解。不过在他看来,造成这个结果还是因为杨震的胃口过大。只要控制住度,这个问题并非是无法解决的。

    对于老帅的看法,杨震犹豫了很大一会之后却摇摇头道:“两位老首长,这不是量力而行的事情。按照抗联的装备来说,察北的地形与察南相比,更有利于发挥装备上的优势。相对于察南的山岳地带,我更希望在察北地带与日军在野外作战,”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我军攻击察北,无论日军情愿不情愿,都要增援察北地带。因为我军进军察北,日军面临的不仅仅是其在察北地区的统治受到威胁。更重要的是我军占据察北,其在平津西北方向的张家口一线,将会直接处于我军兵锋之下。只要我们愿意,随时可以南下抢占张家口、平津一线,甚至是大同。”

    “所以日军蒙疆驻屯军无论愿意不愿意,势必要倾巢而出。这就给我军创造了,在野战之中歼敌一部,甚至是大部的机会。日军在野战之中的确作战能力极强,但是如果固守一处威胁更大。引蛇出洞,利用我军在装甲部队方面的优势,更有利于我军歼敌。”

    “两位老帅说实在的,非到万不得已,我是不愿意打攻坚战的。不仅仅是日军固守能力很强,一旦有坚固的工事依靠,要想围歼他们很困难,牺牲也要大的多。而且他们所盘踞的地区之内,都是我们的骨肉同胞。这些人在战斗之中,随时可能被日军作为肉盾使用。我们在东北曾经不止一次遇到过这种情况,投鼠忌器啊。”

    “最关键的是察南地区的山岳地形,并不适合我军发挥自身机械化作战的优势。而却可以发挥日军在固守工事方面的优势。从有限的情报来看,日军为了防备苏军进攻,在张家口以北修建了大量的要塞、工事群。在加上地形的限制,我军有长期陷入这里的可能。这样一来,我军原本的优势也变成了劣势。”

    “也许在我军西进过程之中,日军华北方面军与关东军都会出动。但只要我军部署兵力正确,利用我军坦克机械化部队的优势,并非是没有战胜的可能性。只要我军抢在日军援军抵达之前,能围歼日军蒙疆驻屯军大部或是一部,主动权就将牢牢的掌握在我们手中。”

    看着杨震一副胸有成足的样子,司令员笑了笑道:“杨震同志,你有信心这是好事。但是战场上的事情,历来是千变万化。你有没有考虑过,在我军进军察北地区的时候,日军蒙疆驻屯军并不出动。而到我军攻击绥远的时候,才从大同直接北上。利用我军主力在归绥、包头地区激战之机,一举切断我军的后路?”

    “这不是没有可能的。你要拿下归绥、包头,就算再不情愿,也要与日军打一场攻坚战。如果日军利用包头、归绥拖住我军,而蒙疆军主力出大同迂回我军后路,到时候我们面临的就是前后夹击之势。”

    “杨震同志你很清楚,以日军的行动力来说,即便是我军对整个山西、河北境内的铁路线进行大规模的破袭战,也无法拖住日军的行动太长时间。日军无论是在山地的行军能力,还是长途奔袭的能力,都远远的高于我军。”

    “而且我们摧毁铁路,只能说是摧毁日军通过铁路线调兵的能力。作为日军控制区的主要城市和战略要地,日军在平津、张家口、大同储备了大量的粮食、弹药、物资,而且他们的手中,还有相当数量的汽车。即便是摧毁各地铁路线,我们也不能彻底的切断他们物资的补给。”

    “一旦日军快速的增援到战场上,整个战局随时有恶化的可能。关内的部队,眼下还无法承担这种战斗,而抗联的兵力总数又有限,无法一次性投入太多的兵力。我们还是那句话,在这种情况之下,还是要慎重的考虑。”

    “而且你刚刚也说了,这种作战给你们后勤方面带来的压力。你们部队现在机械化程度这么高,一旦油料耗尽,也就等于失去了战斗力。你也应该知道,你的那些坦克、汽车,没有了油料的供应,就基本上是一堆废铁。我们四川人有句俗话叫做不能有了一顿充,没了敲米桶。我的同志哥,贪多嚼不烂那。”

    对于老帅的可谓是苦口婆心,杨震想了想,最终还是摇了摇头道:“老首长您说的我理解,但这并不是慎重就可以解决的。一方面只是能够打成战术目标,而且是极为不稳定的战术目标,一方面是达成一个完整的战略目标。老首长,您说我选择哪个?”

    “能不能建立一条稳固的交通线,涉及的不仅仅是关内部队能否得到北满工业基地与粮食基地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也关系到东北抗日根据地能不能彻底的发展起来。要知道,在各项工业建设已经全面展开的情况之下,我们现在不仅仅缺乏的是兵员,还急需大量的工人。甚至连最基本的农业人口都缺乏。”

    “因为在我的计划之中,不仅仅是要将北满建成工业基地,更要建成粮食基地。北满土地富饶,都是黑土地,一旦开发完毕,这里的粮食产量,足可以供应关内所有各大战略区的需求。但是我们现在却是因为严重的缺乏人口,面对着大片富饶的土地只能干瞪眼无法开发。”

    “知道我们为什么已经查明,在齐齐哈尔地区有一个足以可以供应全国石油所需的大油田,但是却迟迟无法开发吗?除了一些军事上的原因之外,最根本的就是严重的缺乏相应的人力。”

    “按照去年年底的不完全统计,北满地区现在农业人口缺乏在上百万。不算建筑业与技术工人,只是按照目前正在建设的工厂,单单是最基本工业人口缺乏在十五万上下。这还没有将林业工人和采矿业的需求量,都包括在内。”

    “大规模的工业建设需要大量的木材,北满地区的大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有着足以满足全国需要的木材量。而我们却因为除了日本战俘之外,缺乏有效的人力而无力大规模的开发。还有采矿业,除了日本战俘以及汉奸中的死硬分子之外,劳动力严重的缺乏。”

    “至于兵员,在我们全力的保障之下,是缺乏数量最少的。但是后备兵员的缺乏量,也在五十万上下。而且在连续征兵之下,以及为工业提供产业工人,使得我们的农业人口只能长期保证在最基本的标准线。”

    “我们打通交通线,最根本的目标除了以北满的工业反哺关内战场之外,就是从沦陷区向北满地区大量的动员迁移人口。一旦大量的人口迁移,不引起日军注意,并且拦截几乎不可能。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口的迁移,一旦被日军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我们必须要建立一条稳固的交通线,保证人口迁移的安全。”

    说到这里,杨震回头看了看身后的那张华北作战地图,咬了咬牙道:“况且归绥与包头,此次作战我要势在必得。就算付出一定的牺牲,我也在所不惜。因为这关系到我军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全军武器装备能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第二百四十九章 无法说出的原因

    话音落下,杨震却是心中苦笑。他能说明年,也就是从一九四二年夏季开始,直到一九四三年春季。即将有一场异常规模巨大的旱灾,加上四三年的蝗灾,连续两场自然灾害将会席卷整个华北地区?

    而在这场实际上从今年就已经显露出端倪的旱灾,再加上接肘而至的蝗灾之中。作为受灾最重的河南一省,最保守的估计在这两场连续两年不断的自然灾害之中,最基本的非正常死亡人口就达到三百余万。

    再加上逃难时候扒车摔死,各种疾病引起的死亡,以及其他各种非正常死亡。河南全省两千多万的人口,在这场天灾之中死亡人口将近五百余万。还有几百万的人,流lang到外省。这些人都是好劳力,别说种庄稼没有任何的问题,就是选拔其中的年轻人经过培训之后进工厂工作,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就算因为国民政府连年征兵,这些人中一半是中年以上的人口。但是编入生产建设兵团,足够将眼下三江平原开垦面积以及粮食产量扩大几倍了。一方面是北满人少地多,根据地的发展急需人口补充。一方面是却是华北大量人口因为旱灾而活活饿死,这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吗?

    这批老百姓因为沦陷区的日军为了摧毁中国人抵抗下去的决心,在中国内部制造混乱,封锁灾情最轻的豫东地区不让进入。而敌后根据地本身不是地瘠民贫,就是处在自身生存也受到威胁,自己都吃不饱饭的地步也养不起。

    想想,原来一个人以黑豆糊糊、麦麸、碾碎的玉米棒芯掺杂上野菜、嫩树叶作为主食都吃不饱,就这一天还是一干一稀。现在一下子又多出十个人来分,唯一的结果就是大家都饿死。自己都混成这个结果,还拿什么去养活这么几百万难民?

    将这些老百姓转移到东北,可以说是一个两利的举动。即让东北得到了急需的人力补充,又可以避免大量的灾民饿死。尽管从国统区转移这么多百姓有些困难,而且内地人对于闯关东总是有一种畏惧感。但只要有便利的交通,就是还有办法的。

    但是要想转移这么一大批老百姓,没有一条稳固的交通线能行吗?像敌后根据地部队转移时穿越日伪军封锁线那样转移可能吗?那是几百万人,不是几万、几十万。别说在日伪军重重封锁之下转移,就是坐火车转移,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

    一旦在转移的时候,遭遇到日伪军袭击。对于这些没有受过军事训练,而且老弱妇孺都有的灾民来说,后果也不堪设想。所以在杨震看来要么就不打通,要打通就构筑一条坚固的交通线。以保证这几百万灾民,可以顺顺当当的进入东北。同时也方便调运部分粮食,进入谋些地区分发给灾民,以保证这些灾民有体力走到晋西北。

    而相对于国统区,沦陷区与敌后根据地虽说情况要好一些。但非正常死亡人口数量,也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甚至一些老根据地的基本群众,都只能出去讨饭。将讨来的饭,给部队上的伤病员吃。

    频繁的天灾,加上日伪军的频繁扫荡,使得华北各个根据地实际上现在就已经处于困境之中。虽然已经是两世为人,但杨震到现在都还记得那些来自己部队做报告的老干部,曾经说过那句话,那个时候很多的部队,不是被扫荡的日伪军打垮的,是硬生生的饿垮了。

    甚至出现基本群众将讨来的饭,给在自己家伤病员养伤,而自己活活饿死的事情。而部队因为营养严重不良成批饿倒,就连高级干部都出现饿倒,以及营养不良的现象。而就在部队自身粮食都吃不饱的情况之下,还要战斗部队每天每人节省出一两,机关每天节省二两粮食支援老百姓。

    杨震后世入伍参军的时候,经历过那场残酷战争的人已经不多了。但几十年后,却依旧让这些老人记忆犹新说明了当时的情况严峻性。引起这种状况的不仅仅是冀中平原地区的丢失,整个太行区、晋察冀区丢掉了近一多半的粮食来源。

    但更为严重的就是四二年,那场席卷了整个华北地区罕见的旱灾。从四二年到四三年,整个华北地区,无论是河南、陕西的国统区,还是太行山区以及晋察冀、冀南的敌后根据地,还是日军占领的沦陷区,都处于哀鸿遍野的情况。

    只不过沦陷区普遍都是各自地区最富裕的地区,以及各地的主要粮食产地。情况相对眼下已经退守山区,粮食产量普遍比较低。而原本就不高的粮食产量,又因为日军频繁的扫荡,损失很大的根据地和国统区要好一些。

    实际上抗联将要向关内转运的不仅仅是装备,还有维持各个根据地所需的粮食。尤其是在冀中平原丢掉之后,几乎失去了大半粮食来源的太行、晋察冀两大根据地。否则单靠地瘠民贫的山区,能够养活得了那么多的部队和机关吗?

    两位老帅都强调,如果选择察南作为主要的作战目标,可以在就地解决相当一部分的粮食问题。避免补给线过长,给日伪军以可趁之机。但按照现在的形势,选择察南作为突破口,不从抗联调集粮食补充给临近的北岳区部队,就算相当的不错了。

    就算察南以及临近的北岳区能够提供部分粮食,可黑豆那玩意就连牲口都不爱吃,是人能长期吃的吗?就算能勉强填报肚子,可是那玩意有营养吗?别说和大米、白面、小米这些细粮,就是和玉米、高粱相比,营养都低的吓人。

    还小米、山药管够?自己部队都吃不饱,那还有余力提供给其余的部队?一个连因为吃不饱饭,而身体严重营养不良、虚弱的连山都爬不了的战士。远不如一个班吃饱饭,营养充足的部队有战斗力。

    虽说关内部队在最艰难的时候,比东北的抗联最艰苦的时候情况要好一些,不管是什么黑豆、麦麸总归还是多少有些吃的。伤病员经过批准,还能喝点玉米和黄豆磨成的糊糊粥。特别重要的伤病员,多少还能吃到鸡蛋一类的营养品。

    再加上华北的冬季,与东北的冬天相比也相差很多。但是长期处于这种饥饿状态,无疑对部队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一个因为连黑豆都吃不饱,饿的连山都爬不动的战士,你指望他还能有多少的战斗力?

    杨震之所以坚持要选择察北作为突破口,并抢占绥远地区。除了归绥、包头地区的矿产资源,是他势在必得之外。就是想要依托晋西北根据地与晋察冀、太行区相近的态势,采取彻底肃清晋绥,稳固吕梁,建立一条稳固的交通线。

    除了为关内部队补充装备,依托北满正在建设的工业基地,改变关内部队武器、弹药严重不足。以及利用关内丰富的人力资源,反哺北满根据地之外,还有就是为了明年的大旱做准备。

    而两位老帅,可能还没有认识到冀中平原丢失之中,给整个晋察冀根据地带来的危害。以及对今年已经显露出趋势,但真正在明年开始的那场巨大的旱灾没有预料到。才认为眼下的北岳,以及晋察冀地区还有余力能够供养西进部队部分补给。

    只是这些原因中的相当一部分,却是无法说出口。他能怎么说?像古人一样将自己半神话,能预测明年的天气情况?估计要是说出来,别人不把他当成疯子就怪了。开什么玩笑,大家都是无神论者。不把你批判一个精神不正常,那就是别人不正常了。

    此时的他,只能以冀中平原丢失之后,晋察冀目前山区根据地粮食产量不足,以及归绥、包头地区的矿产资源为借口,坚持自己的思路。这边杨震无法将自己的理由解释的太清楚,而面对固执的杨震,两位老帅也是很头疼。

    对于他们来说,他们之所以反对西进绥远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补给线过长,很容易给日军可趁之机。而且绥远是第八战区的地盘,还有第八战区的部队。在眼下国共关系正处微妙的这个时期内,西进绥远就势必要与第八战区的部队发生冲突。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破坏统一战线的这个帽子,太大了。

    不过对于杨震来说,他并没有打算在西进的过程之中以挺进军为主力。在他看来,挺进军不经过一段时间的整训,还承担不了这样的作战任务。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