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2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驻扎南漪湖以北芜湖境内的伪绥靖军第二团并不在杨震的担心范围之内。这个绥靖军第二团虽然都是日军转交缴获的**装备,可以用的上精良来形容。但作为投敌前不过是地方一些土著武装和**被打散的散兵游勇编组而成的伪军,战斗力并不强。
此时**还没有出现成建制投降成为伪军的事情,汪伪政府又是刚刚粉墨登场,还没有来得及整编伪军。江南伪军的战斗力普遍都不强。不仅无法与由日本人一手组建、训练,甚至相当一部分军官本身就是日本人的伪满军相比。就连华北的伪军,战斗力都要高于其一个档次。
即便这个伪绥靖军第二团是其所谓的苏浙皖绥靖军的精锐,但用来站站岗、守守大门、吓唬一下老百姓还可以。要想以一个团去与军部、主力硬拼,这个绥靖军第二团至少还得好好的练练。
真正让杨震担心的驻扎在芜湖至南京一线,拱卫侵华日军总司令部所在地南京的日军十五师团。这个十五师团虽然是三八年才组建的特设师团,但由于眼下的日军正是最鼎盛的时候,所以其装备和战斗力在整个侵华日军之中,虽比不上那些老牌师团但也算是佼佼者。远不是战争后期组建的那些兵员老的老、小的小,连最基本的步枪都配置不全的特设师团。
作为用于攻城略地的野战师团,其装备齐全兵力雄厚。师团下属三个野战步兵联队,一个野炮联队。在驻守华东的十三军中,绝对是一流。其师团长熊谷敬一中将作风凶悍、狡诈,极为善于用兵。
对于日军来说,虽还是以正面攻城略地为主,但新四军在其占领区的游击战也让其有一种芒刺在背的感觉。尤其对于其以战养战的计划,威胁极大。中国人自相残杀,对于日本人来说自然是乐见其成。如果在这场同室抄戈之中,三战区未能尽全功,相信不会介意出手帮上一把的。
即彻底的消灭了作为心腹之患的新四军,又在中国人内部制造了一个不浅裂痕。同时给人一种在对付新四军的问题上,国民政府与日军并无分歧的感觉。这种一举三得的事情,日本人绝对不会错过。
其实杨震也知道,要说三战区与侵华日军公开联手剿灭新四军,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三战区没有这么蠢,国民政府军委会更没有这么蠢。这个时候,会与日军公开联手。但是由于相同的目的,双方其实已经不经意的实现了战略的配合。
以日本人对**的情报收集能力来说,三战区这么大的举动,他们不会察觉不到。而此时国共双方之间的微妙关系,他们同样也很清楚。借此机会,让中国人自相残杀削弱抵抗力量,无论是双方出于什么意图,都是日本人乐观其成的。
一旦驻南京以及外围高淳、句容、溧水、金坛一线的日军十五师团出动。面对火力、装备、战斗力都占据绝对优势,机动性能极强的日军。又处于在南漪湖以北的平原地带上,师老兵疲、兵力也不足的主力,都将很难应对。这也是杨震但凡有一丝希望,都不愿意走湖北的原因。
但第二游击区那位搞摩擦老手的黄埔一期的总指挥老奸巨猾,即便自己调动了皖南三战区主力南下,也不会按照三十二集团军总部的命令,倾尽全力南下。手中现在还有一个师、一个独立旅,外加一个江南挺进第二纵队以及部分忠义救**的他,至少会在身边放上几个团的兵力。
原因很简单,他的第二游击区辖区,不仅与水西一线的新四军根据地接壤,更跟高淳一线的日军接壤。虽说配合三十二集团军吃掉皖南新四军,他并非不情愿。但他也不会冒着被日本人趁虚而入,捣毁自己老巢风险而倾巢出动的。作为一员老将,他不会不在身边留下一支保命本钱的。
现在跟随军部行动的部队,只有四个团的兵力。而且苦战之余,伤亡不轻。部队长途行军、作战也已经异常的疲劳。那里的地形又是一马平川,水网密布的地带。军部的非战斗人员又多,这个时候去经过人家的老巢,并不是一个什么好的办法。
所以杨震一方面命令军部和主力,走南漪湖北岸。这里地形虽然狭窄,但是位于日占区与第二游击区交界地带。那一带,第二游击区的兵力部署相对薄弱。即便发现军部和主力的行踪,那位第二游击区的总指挥,不会冒着这个时候与日伪军冲突的危险,把手中的本钱全部派出去堵截的。
就算日军十五师团出动部分兵力进行堵截,但是南漪湖北岸还有苏南部队可以配合作战。而且那条路线曾经是沟通新四军的一个秘密交通线。那里的群众基础还是不错的,征集到足够的渡船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必要的时候,退入南漪湖利用那里茂盛的芦苇从作为掩护。或是利用湖面撤离,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但这有一个先决的条件,就是自己要能尽可能多的将第二游击区的兵力吸引南下,给军部快速的通过创造条件。否则一旦拖延,甚至不用第二游击区出动主力,芜湖一线的日伪军趁火打劫的可能会相当的大。
尽管明知道自己此举将会陷自己于险境,但杨震的南下行动虽然小心翼翼的避开了却是始终有些不紧不慢。甚至在临进入旌德境内与从浙西赶来增援,只赶到旌德一线,还未的及北上。
此时却被手忙脚乱的上官云相抓了壮丁,就地北上参加围剿的六十二师三六八团打了一仗。在趁着三六八团主力还未能赶到的战机,利用伏击战吃掉了的一个先头连。在款待了被俘的三六八团先头连战俘一顿炒米后,杨震以行军作战,无法携带俘虏为名,将这些战俘全部就地释放。
不过在释放之前,杨震还是作足了一些假象。他不仅以新四军政委的名义,给这些战俘做了一小段简短的讲话。当然中间还穿插了一些有意制造的假象,成功的让这些俘虏在领取了两块大洋路费,并对新四军感激淋涕的情况之下,相信了眼前这些人就是新四军军部。
当然在这出假戏中,军长是不会出现的,只是担负着后卫收容的任务。当然为了增强说服力,杨震还让部队中唯一的女兵,李慧兰以宣传干事的身份,在现场陪同自己找这些俘虏谈话。
送走这些俘虏上路之后,杨震却是避开了这些俘虏供述的三八六团行军的路线。绕向了宁国与旌德交界处。在命令电台与军部联络,以及监听自己周边的敌军调动情况之后,杨震却是盯着地图皱起了眉头。
看着地图上标示的旌德的山山水水,杨震却是半点心思也没有放在地图上,思绪而是飘的很远。他此时想的不仅仅是应该已经渡过水阳江的军部,还有远在千里之外东北的老部队。一转眼,自己入关已经将近三个月了,也不知道东北那边又什么变化没有?
在这三个月之中,军工建设如何?苏联人答应交换的物资和装备都到货没有?美国人转运过来的飞机,形成战斗力没有?部队的整训进行的如何?有多少部队已经完成整补、形成战斗力了?最关键的是日军有没有什么异动?
杨震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真的有些想眼下已经进入冰天雪地的东北了,想自己的老部队,还有那些老战友了。也不知道总指挥身体怎么样?李延平和郭邴勋是不是又因为没日没夜的工作,身体变的更加消瘦了?
看着这位到皖南后行事杀伐果断,与前任副军长几乎是两个人的年轻军政委少见的有些失神的样子,前来汇报情况的李慧兰看了看手头的电报,再看看失神中的杨震,尽管不想打断杨震的思路,但是出于这封电报重要性,她也只能唤醒失神中的杨震。
从失神中缓过神来的杨震,看着面前的李慧兰,有些歉意的道:“不好意思小李,刚刚想些事情,有些失神了。怎么样,有什么情况?和军长他们联系上没有,他们现在到那里了?渡过水阳江没有?”
听着杨震有如连珠炮一样的问话,李慧兰不由的抿嘴笑了笑后才道:“政委,和军部还没有联系上,现在还没有到规定的联络时间。不过这里有一封从陕北来的电报,指名让您亲自签收的。我们手中也没有密码,只能您自己翻译了。”
第六百五十二章 挨骂和喜讯
听到有中央发来的电报,杨震急忙的接过来。这封电报是部队自从云岭转移开始,中央还是第一次来电。而且还是使用的还是自己与中央联络,军部其他人都不知道的专用密码。让杨震怎么能不吃惊。要知道,自己到皖南已经近一个月,中央还是第一次启用这个密码。
不过虽然急于查看电报内容,但杨震却是迟迟没有翻译。中央既然此次启用专用密码,也就说明这封电报的内容绝对是绝密。按照规定,翻译这种电报的时候,是绝对不允许有外人在场的。即便李慧兰是军部机要科的报务员兼译电员,但按照规定也是外人。
看着杨震接过中央电报,却迟迟没有翻译,李慧兰明了笑了笑转身离开了。她并没有在这里等候杨震将这封电报翻译出来,更没有去追问电报的内容。作为译电员和收发报员,通讯工作中的纪律她很清楚。
在通讯工作中,有着严格的纪律。无论电报上的内容是什么,自己都绝对不能问。即便是自己译出来的,也不许问。更何况,这封电报自己都没有密码,如果不是上边开头有两句中央与皖南部队专用联络密语,手头并没有密码的李慧兰甚至以为这封有如天书一样的电报,会一封不明电报。
要知道,作为军部最重要译电员的她,之前在军部平均每天要处理上千封的电报。这中间即有军部自身与中央,以及下属各个支队、根据地之间联络电报。也有监听的三战区各个部队之间的无线通讯联络,还有整个江南日伪军之间的通讯联络。
这里距离上海这个中国的商业中心又近。虽然上海已经沦陷,但毕竟底子还在。国民政府还有大量的机构留在上海的租界。所以电台经常还有一些莫名其妙,不知道究竟是谁发的电报。开机时候,收到一封不明电报这太正常了。
即便频率是专门与中央联络的频率,但在全国同时一时间,使用这个频率和呼号电台恐怕绝对不止一部。这封字数长达近千字的电报,用的又不是皖南部队与中央联络的专用密码。要不是开头有两句政委在到皖南后,中央发来的专用识别密语,李慧兰还真的错过了。
既然中央没有用惯用的密码发报,自然就说明这封电报自然是政委一个人看的绝密电报,不是自己应该关心的。而且按照军部队电台工作的纪律和要求来说,自己不能去看,更不能去问。
看到李慧兰离开,在手上看看这封长长的足有几千字的电报。杨震摇了摇头,从军装的上衣兜里拿出一支贴身收藏的那个用来作为密码本的**步兵操典手册。用**步兵操典手册作为密码本,还是与中央联络的最高级密码本,恐怕任何一个人都想不到。
而对于杨震来说,即便这份密码本不慎遗失,就算被三战区的人捡走,恐怕也没有人会想到这是一个高级的密码本。最多也就将这个步兵操典手册,当成新四军内有些人研究**战术的一个教材而已。
这个主意是临行之前,杨震出的。用他的话来说,很多时候越是不容易引起别人注意的东西,越是普通的东西,隐蔽性能才会越好。一本在**之中随处都是的步兵操典手册,换了谁也不会认为这是一本最高级的密码本。即便丢失,也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这本密码本虽然轻便,可以随身携带。但对于杨震来说,翻译的过程却是让他很是痛苦。一个字一个字的核对,可谓是相当耗费心思的活,需要很大的耐性。等在最后的耐心消耗完毕之前,总算将这封一千余字的电报翻译后,杨震才发现自己的确不是干这种活的人。
当杨震拿起这封自己亲手翻译完的第一封电报后,看到上面的内容时候。虽然在意料之中,但却依旧是只能苦笑不已。仅仅从电报的内容上看,杨震已经知道中央对于自己带领部分兵力,吸引敌军注意力,掩护主力行动的计划相当的不满意。
这封措辞强硬的电报,单单从语气上杨震就可以判断出是主席亲笔所为。从电报上的措辞,杨震可以感觉到主席对于自己的这个行为很是恼火。甚至透过这张薄薄的电报纸,杨震都能感觉到主席的怒火。
但接下来的内容,却是让杨震兴奋不已。一直困扰双二十三毫米高炮迟迟不能投产的联动系统,终于在军工部的努力之下试制成功。经过测试,性能完全达到设计标准。而且最关键的是在改为使用美国提供的优质钢材后,重量比原来使用苏制炮钢轻了百分之十。别小看这百分之十的重量。减轻了这百分之十,这款高炮的机动性可是大大的增强了。
在十二月初,这款被命名为四零式双二十三毫米高射炮正式开始量产。由于是优先装备,这款高炮生产进度很快。当月便利用进口的优质美国炮钢生产出七十门。只要钢材到货及时,预计到五一前后,可以完成预定产量。
现在东北军区下属的各个兵工厂全部在满负荷运转。十四点五毫米双联高射机枪,双二十三毫米高射炮,再加上对苏联陆续提供的坦克进行改进以及新式机枪、弹药的生产,让军工厂歇人不歇机器的二十四小时的连轴转。
双二十三高炮和十四点五毫米高射机枪的正式投入量产,让杨震总算解决了心头的一块大心病。有了这两款性能极为优良的高射武器,主力作战部队的野战防空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尤其双二十三毫米高炮这种后世苏军研制的,专门用来针对美军战术喷气式轰炸机的高炮,对付这个时代的日军战术飞机没有任何的困难。其一千五百米的射高,两千米的射距,每分钟二百发的射速,远远领先于这个时代任何一种小口径高炮。
不仅日军飞机,就是这个时代任何一种战术飞机。除了用于高空轰炸的战略轰炸机之外,这个时代任何一种飞机,只要进入这种高炮的射程之内,几乎没有任何逃脱的可能。其三百六十度环射的能力,更是这个时代的任何一种高炮没有的。
这款还是牵引式的高炮虽说不适合后世已经全部机械化和摩托化,并装备了种类齐全防空导弹的苏军。但相对这个时代来说,仍旧不失为一款划时代,甚至可以说领先这个时代的武器。
有了这种高炮和十四点五毫米双联装高射机枪作为战术防空装备,这样苏联方面提供的中口径和大口径高炮,可以用在工业区和城市的防空上。在加上上周美国人已经空运到延安的雷达,对于杨震来说简直就是双喜临门。
看到这些,杨震总算知道中央为何启用专用密码给自己发这封电报。自己与美国人的协议,还有东北军区的军工生产都是绝密。在中央也只有主席和老总几个人知道。尤其是那两部雷达的事情,更是绝密中的绝密。
东北军工生产能力和水平,一切都是绝密。这不仅仅是杨震的要求,中央也极为重视。尤其是关系到新式武器的生产,中央更是特别的重视。否则也不会启动特殊的密码,将这封电报转发给杨震。
中央在电报末尾还再三要求杨震,东北军区的事情还是要抓。虽然此时人在皖南,但他还是东北军区的司令员,东北军区的事情还是要管,绝对不能放松。东北军区有任何情况,中央会及时转发给杨震。
看完中央的电报,虽说挨了骂,但杨震心头却很是高兴,心中的大石头更是落了地。只是可惜,皖南部队没有可以与东北直接联络的五十瓦以上的大功率电台,只有十五瓦的电台,无法直接与东北联系。想了想,杨震还是起草了一封电报,由中央转发给东北。
在电报上,杨震除了给东北军区下达了死命令,那两部雷达要尽快投入使用,并且要形成真实的战斗力,而不仅仅是纸面上数据。而且不单要尽快的投入使用,还要想办法摸清楚雷达的结构,并尽快的仿制出来。
就在杨震起草完电报,并将其翻译成密码。刚刚将密码本放进自己军装兜里面,还没有来得及找李慧兰。李慧兰却是自己先来了。看着有些焦急的李慧兰,杨震将手中已经加密完毕的电报递过去后才道:“出什么事情了?”
李慧兰接过电报后,没有回去发报,而是有些焦急的道:“政委,我刚刚在电台上截获一封敌七十九师给三十二集团军的一封汇报电报。我利用之前破译的密码,经过改进后将这封电报破译出来了。”
说到这里,李慧兰自信的道:“他们军以上的电报加密的方法还可以,至于师一级的密码,太简单了。他们使用的打乱排列密码法,密码排列的顺序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很简单。而且密码的更换频率很慢,甚至半年也不更换。”
“有时候我也在想,他们吃了多少亏,怎么就不长点记性。在与日军作战之中,就因为多次被日军破译了密码,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相对他们来说,日军的密码则严密的多。更换频率也很密集。”
“如果没有缴获的原始密码本,只单凭电报的内容,破译起来极为困难。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规律的变化却是很大。很多的时候,只能依靠日军的行动部署,一点点的摸索着破译以前截获的电报。”
第六百五十三章差距
谈起自己工作来,李慧兰倒是眉飞色舞的,浑然忘记了她找杨震来究竟是什么事情。直到看到杨震嘴角一丝的笑意,才想起来自己来的原因,连忙道:“政委,根据破译的敌电报来看,三战区已经重新调整了部署。”
“其七十九师已经从牛栏岭一线西进,正配合由泾县东南山区向南清剿的四十师,在我们周围展开。其所属的一个团已经进抵蔡家桥至华坦一线。后续部队将在十二小时之内,陆续抵达。”
“而且我们在宁国境内监听到第二游击区之独立三十三旅和挺进第二纵队的电台讯号。这半年我们和他们打交道的次数很多,对于他们的收发报手法我相当熟悉。虽然一时还无法破译,但只要一开机,我就能判断出来他们。”
“虽然我们没有电台测向仪,无法准确的判断其具体的位置。但是从电台信号的强度来分析,我估计大致应该就是在宁国南部的霞西至宁墩一线。另外,四十师的几部电台信号,正在快速的东进。其他方向的敌军,我正在密切的监听。”
说到这里,李慧兰将手中破译的七十九师电报交给杨震道:“政委,情况还不止这些。您仔细看看说到这里吧,敌人的动作很快。按照他们的推进速度来看,最迟今天午夜将会对我们形成合围。”
杨震接过电报后,转身对张子雄道:“你去将冯达飞、叶超和殷杨,还有特务团团长和政委,以及老三团的团长、政委都找过来。告诉部队不要着急继续休整,抓紧时间让大家都睡一会。”
交待完张子雄,杨震转过身来,一边参照电报在地图上标出敌军最新的位置,一边赞许的对李慧兰道:“小李,不错。竟然思维如此缜密,逻辑性如此的强。不仅能够破译敌军的电报,对作战形势还这么了解,可以顶的上半个参谋了。”
对于杨震的夸奖,李慧兰却是只是淡淡的一笑道:“政委,我在沪江大学学的就是数学专业,对于破译密码也算是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吧。至于作战形势,我们译电员每一封电报都是第一个接触着,对这些事情也第一时间知道。接触时间长了,也就了解了。”
说到这里,她扬了扬手中的电报道:“政委,您忙着吧,我要去发报了。这封电报,得赶时间发出去。还有一会与军部规定的联络时间也该到了。政委,还是您有办法。能想出使用地线的方法。要不,只使用五瓦电台,我们和军部还真不见得能联络上,”
听到李慧兰那句专业对口的话,杨震却是眉头一皱:“专业对口这句话,怎么听着这么耳熟?好像自己在哪儿听过,应该不是这个时代的话。这个时代可没有专业对口不对口这句话。能不能学以致用倒是这个时代大学生经常说的。”
尽管听着这句话很耳熟,但几个应招而来的干部的到来,让他也没有过多的心思去再往深里面去想。看着几个到来的干部,杨震将已经标好地图往地上一铺道:“现在形势变化的很快。下一步该如何走,我想听听你们的建议。”
冯达飞几个人听到杨震这么一说,仔细查看了一下地图上杨震标出来的态势,冯达飞却是首先赞道:“政委,您的这个图上作业弄的太标准。咱们军里面最好的参谋,也做不出这个水平来。您这是从哪儿学的?”
对于冯达飞对自己图上作业水平的夸奖,杨震摆了摆手道:“我是问你们对眼下形势意见,而不是让你们来夸奖我的图上作业水平。我自己的水平什么样,自己知道。来,抓紧时间说说你们的想法。有什么想法就直接提,不要拐弯抹角。”
冯达飞又仔细看了一遍地图,犹豫了一下还是道:“政委,我认为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应该马上停止休整,我们必须立即转移。我们目前的位置就在石傀山北麓,距离蔡家桥、乔亭一线实在太近了。按照地图上敌军的推进速度来看,最迟明天上午,就可以对我们现在的位置完成合围。中午,就能和我们遭遇。”
“我们现在补给已经出现不足,部队连续行军作战异常疲惫。最关键的是弹药奇缺,每支步枪平均下来剩余五发子弹不到。机枪弹药更是奇缺,大部分轻机枪已经没有弹药。我们现在想打也打不了,为今之计只有趁着敌军没有合围上来之前走为上策。”
“政委,撤吧。按照时间和军部的行军速度来推算,如果一切正常的话,军长和主力他们眼下应该已经过了南漪湖一线。我现在其实已经完成的了牵引敌军的任务,是到该转移的时候了。”
听罢冯达飞的建议,杨震看了看。当看到其他几个人都微微的点头,表示赞同冯达飞的建议。看着几个部下已经变相的标明了态度,杨震却是摇了摇道:“我这个人平日可能有点专横了一些,但是并不是一点别的意见也听不进去。有什么话,都可以说说吗?”
“军事上的问题,有些时候是要**,但很多的时候也要有军事**吗。三个臭皮匠,还顶一个诸葛亮那。大家都是久经考验的军事干部,战场上的经验都很丰富。我们今天就开一个诸葛亮会,有什么想法,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既然老冯说要转移,大家都赞同。那么转移的方向,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杨震这番话让几个人对视了一眼,略微犹豫了一下,才由特务团长刘别生开口道:“政委,我看我们趁着敌人的合围圈,还没有完全的形成。我们马上向东南方向转移,进入绩溪东南部山区。那里位于西天目山区,物产丰富。我们可以在那里修整一段时间后,在寻机北上。”
“政委,冯副司令员说的没有错,我们现在已经是精疲力竭,弹药又奇缺,真的无法再打下去了。继续留在这里,只能是坐以待毙。与其被其合围,还不如趁早转移。而且转移的越早越好。”
听到刘别生的建议,杨震转过头看了看其他人都在点头,便道:“你们也是这个意思和想法?趁着敌军合围圈完成合围之前,向绩溪东南部山区转移。以便背靠天目山,利用当地的茂密的植被掩护,利用当地丰富的物产休整待机?”
见到几个人都点头回应,杨震却是摇了摇头道:“我在东北的时候,一直要求我手下的指挥员要有逆向的思维。也就是说你在拟定作战计划的时候,不要单纯的从自己一方面角度去考虑问题。至少也部分的站在你的对手面前考虑问题。”
“我们东去浙江,进入天目山区。利用那里茂密的植被掩护,休整待机的确是我们目前最好一个选择。但这一点我们能想到,我们的敌人难道就想不到?你们不要当三战区那些作战参谋都是白痴。不要忘了,那些作战参谋跟我们的这些参谋不同。几乎清一色的都是正规中央军校的毕业生。”
“这些人都是经历过几年军校学习,本身念军校之前至少也是初中毕业生。在基本的军事素养上,并不次于我们的对手日军,更是远远的高于我们的那些很多连一张地图都做不了,甚至连指北针都不会用的作战参谋。”
说到这里,杨震对身边面色有些尴尬的作战科副科长叶高道:“老叶,不是我要求高。教导总队和特务团主力在牛栏岭撤下来后,如果军部加强的作战参谋和指挥员会使用指北针,会使用地图参照地貌判断地形,只依靠不可靠的向导带路,能走错路吗?”
“各部队在行军之前,军部特地配发了相应的地图和指北针。可我们的作战参谋,没有几个人会用指北针。图上作业的能力不是没有,但质量我只能说连差强人意都算不上。这样的参谋,是要误事的。不会用、不会看,没有什么。关键是要找出自身的差距,去学。”
“我们以前不过是在自己根据地之内反扫荡,本身就地形熟悉,对图上作业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我们就总是这样满足于小打小闹、零敲碎打?我们现在没有实力去与日军正面作战,小打小闹、零敲碎打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将来那?”
“我们的大部分作战参谋,连一张战术地图都做不出来,图上作业都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那么一场纵横几百公里的战役级别的战斗,图上作业又这么办?连敌军进展态势,都标的不清楚。那里的路能走,那里不能走,在地图上都看不出来。甚至连等高线,都不会做,这怎么行?”
“要知道,我在东北的时候,我的团参谋长以上的干部,按照我们的要求。不仅要会使用指北针、地图判断,必要的时候使用手表就可以判断方向。这是什么,这就是差距。我们只有看到自己的差距,才能去不断的进步。我们的军部在皖南呆的时间太长了,也太安逸了。”
“当然,我不是要追后账。我这只是说明,我们的作战参谋和**作战参谋在能力上的差距。平时这个差距看不出危害来,但到了真正需要的时候,烂泥不能架梁危害就大了。我们的参谋水平和人家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他们在战场上打败仗,并不是这些参谋的错。战役的成败,涉及到很多的事情。部队的战斗力、指挥官的军事素养和指挥、以及对部队的驾驭能力。还有敌我双方的兵力、火力上的差距。还有出于某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