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2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同时所有的建筑物全部采取用水泥预制板以及钢筋拼接,顶棚不用钢筋混凝土,全部采用石棉瓦。就像苏联的大型工厂在初期建设的采取的办法一样。这样工期可以大大的缩短,不过有一点,就是工程的质量恐怕不像砖混结构,采取圈梁那种坚固。”
“我曾经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唯一的中国籍土木建设专家谈过,这种工程建筑可以缩短一半的基建时间。但是抗震性能极差,别说大型地震,就是一场中等规模的地震,恐怕也坚持不下来。”
“不过,他也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及时开工的话,可以暂时先用此种建筑方法建设临时厂房。不过在建设的时候,要尽量缩小建筑面积。同时在临时厂房外围继续采取传统的建设方式,重新修建厂房。等外围的厂房修建完毕后,在将内部的原来临时厂房拆除。”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加快施工速度的同时,保证厂房的质量。毕竟对于一座工厂来说,基础设施甚至寿命在几十年以上。如果将所有的使用寿命加在一起,大体算下来还是很合算的。尤其适用于我们眼下的情况。”
“只是按照他的这个做法,我们的钢筋混凝土的消耗量可是要至少增加一倍以上。虽说我们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缴获了两座日资水泥厂,基本上可以解决水泥的问题。但是钢筋的问题,我们到目前还需要全部的进口。”
“毕竟我们在年底需要几座大型工厂同时开工,而且仅仅按照纸面上的规模来看,需要建设的建筑物的数量将是一个空前的规模。要是完成这些基础建筑物的建设,再加上后续建设所需的钢筋数量不会是在少数。”
对于熊大缜的建议,杨震却是微微皱了皱眉头,又转向了李延平、郭邴勋以及军区后勤部长张镇华,想要询问他们的意见。按照熊大缜的这个想法,所有建筑所需的原材料等于翻了一番。
而这个数目,对于军区目前的财力来看,能不能支撑的住,不影响其他资金的使用,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因为这些工厂的基建,引起军区财政的崩溃,是杨震绝对相当不希望见到的。
接到杨震的目光,李延平和郭邴勋对望了一眼后,摇了摇头道:“一号,如果我们按照熊大缜的这个建议,单单进口所需钢筋的数量,就要远超过我们的预算。这还是我们能从江北购买到所需钢筋的前提之下。而且单靠我们的军区财政,目前也根本就支撑不了这么一大笔的资金。除非,我们动用那笔特别的外汇。”
对于熊大缜的建议,郭邴勋却是摇了摇头道:“实际上一个工厂的建设,最难的不是在基建。而是在设备的定制以及安装。基建方面,如果我们紧一紧,好好的计划一下,采取昼夜不停的施工,应该可以在两年之内完成所有的基建项目。”
“实际上对于我们来说,影响土木基建的速度一个是天气,第二个就是缺乏相关的人才。我看这样,人才的方面由军区解决一部分,政治部在根据地内部动员一部分。至于天气,我看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冬季是没有办法了,北满零下三四十度的温度,就算有那么大的保暖帐篷,也没有办法搞建设。我看这样,可以先打出框架,安装顶棚。然后各种设备进入,进行安装调试。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雨天的影响。”
“北满地区到处都是茂密的森林。我看有些东西,完全可以利用木板房暂时代替预制板、钢筋结构。老熊,你可以参考一下江北的木板房建筑方式。采用双层的木板房,同时在内使用帆布包裹。加上供暖,我看完全可以不影响里面的生产。”
“至于外围的基建可以用你说的办法,边生产边建设。而且这些木板房的建设,也比预制板容易的多。毕竟根据地内的木匠要比土木工程师多的多。原料,我们可以自己很方便的在内部解决。”
“不过,这个办法你可以找那个给你出主意的工程师研究一下,有没有可行度?毕竟我们也要遵守科学规律。你也可以参考苏联方面建设西伯利亚工业区的经验。我感觉有些问题,只要我们做的细致一些,不见得没有解决办法。有句话叫做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我们也不能尽信专家。虽说他们是专家,但是很多的时间太过于认死理了。”
第五百八十五章 批评与自我批评
说到这里,郭邴勋转过头对杨震道:“一号,我看是不是将这些基建建设,由军工部转到后勤部?现在军工部的生产压力确实太大,如果将所有的担子都给他们,也的确有些强人所难了。”
“还有,我看采取配给制的工作,是不是可以转交给东北局负责。以东北局为主,军区主要是协助?毕竟实行配给制,关系到民生,而且主要是地方的事情。我们可以协助,但是开展起来肯定没有主管地方工作的东北局方便。”
“还有在那些大型现代化工厂的建设上,我看是不是除了军工产业之外,其余的转交给东北局主导?比如钢铁厂、化工厂以及石油冶炼厂和有色金属冶炼厂,这些基础产业还是转交给东北局为好。军区后勤部只是负责接收部分与军工关系最紧密的工厂。比如化学工厂?还有基建可以由后勤部直属的两个特种工兵团承担。”
“实际上,一号我看我们现在的摊子有些铺的过大了。将作战指挥、部队的训练、军工发展与建设,以及将所有的工厂建设都拢在自己手中,这不好。在后续的工业建设中,我们应该将大部分的建设,包括今后的经营与管理,都移交给东北局。”
“对于眼下这种军区管工业,东北局管农业的现象,我看很不正常。无论是东北局还是东北工委,才真正是兼管军民的。工厂的建设,涉及到招工、征地,事情很多。这些事情交给地方政权去处理比较恰当。而军区各个部门在眼下已经满负荷运转的情况之下,即没有专门人员,更没有精力去处理此类事情。”
“我看将大型基础工业的建设移交给东北局,以及东北工委还是比较合适的。而对于我们来说,将军工直接产业的发展与建设可以握在手中,毕竟部队需要什么样的装备,只有我们自己才最清楚。”
“至于上游的工业建设和生产,我看还是转交给东北局为好。一号,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方方面面都顾及到。而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时刻做好战斗的准备,保证来之能战才是正确的。管的太多,不仅给外人有架空东北局的感觉,还使得我们自己分身乏术、疲于奔命。”
“您看看熊大缜现在都瘦成什么样子了?他还要主抓军工生产,还要规划未来大型工程的选址和开工建设的情况。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自己亲自参加研究。再这么下去,我担心老熊不会牺牲在战场上,反倒是会活活累死在我们这里。”
“而且,他是学物理出身的。对于工科,他接触的并不多。虽说在我们这些人眼中,他是行家。但是很多方面,他也需要去学习。外行领导内行的危害,您不止一次的和我们说过。不学习,就无法掌握这些现代化的工业。但熊大缜在眼下已经分身乏术的情况之下,那还有时间去从头学习那些工业?”
“还有您将所有的工业建设全部由军区管理,您考虑过总指挥与李主任的感受没有?他们才是整个东北地方最高党政首长,负责整个东北地区的党政军全面工作。尤其是对于目前实际上作为东北政府的东北工委,更是担负着建设东北的重任。您这么做是不是有些越权的嫌疑?”
“中央授权您与美国人谈判,但是并未授权您主管后续的跟进。更没有在电报上将所有工业建设的事情都交给军区管理。我们是军队,不是地方政府,不应该对某些事情参与的过深。尤其是不应该干涉地方政府的统筹安排与生产。党政军,在上面可以连在一起。但是在下面,军政还是要分开的为好。”
“如果您心中确实有一定的想法,完全可以与总指挥与李主任协商吗?我们作为军队,不能总是这样将手伸得太长了。对于我们来说是党指挥枪,可您这么做会不会给人带来枪指挥党的感觉?军队去管理本应该划归地方政府去做的事情,是不是有些不务正业了?”
郭邴勋的这些话一下子让杨震愣了?郭邴勋的这些话犹如醍醐灌顶一般点醒了杨震。郭邴勋说的没有错,中央虽然授权自己负责与美国方面全权谈判,但是并未授权自己后续跟进。自己这么做,的确是有些越权了。
而且自己是军人,考虑更多的应该是作战上的问题。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更好的壮大与发展部队,如何战胜日军,解放更多被日军侵占的领土上。对于工业基础建设,这应该是东北局的事情。
正像郭邴勋说的那样,自己有些不务正业了。事事插手的后果,就是事事都有可能办不成。也很容易给人自己手伸得太长的感觉。现在已经满负荷,甚至有些超负荷运转的军区各个部门也的确再也没有精力去参与到这些大型工厂的建设之中。
沉默良久,杨震才道:“老郭,你说的不错,一支军队的职责是打仗,而不是去当工业部。我这么做是有些偏离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样,各大工厂的组建还是移交给东北局与东北工委。不过我们的军工部,要在技术上予以支持。”
“一会散会后,我去萝北一趟。从目前形势的发展来看,东北局和东北工委继续设在萝北,有些过于偏僻了,这很不不恰当。我去与总指挥和李主任研究一下,敦促他们尽快研究东北局的整体搬迁。还有就是谈几个大型基建项目的问题。”
说到这里,杨震苦笑的摇了摇头道:“至于我自己,还是从事老本行,研究我的军事为好。发展经济,我看还是让这件事回归他原来的轨道吧。我这个人那,个不大,可野心不小。总惦记着不能一步差,而步步差。却忘了还有一句话叫做贪多嚼不烂。”
对于杨震有些自嘲的话,郭邴勋却是摇头道:“一号,您这句话我不是太赞同。您的很多想法都相当的具有前瞻性,而且本人对当真世界工业的发展水平也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并有相当的独到见解。在座的,包括东北局各位领导在内,在工业发展上能有您这个水平的人还唯独您一个。”
“我不是认为以您的能力无法做的更好,我只是认为策划与执行既要结合,但还是需要分开的。就像现在,您是统领几十万大军的大军区司令员。如果让您去指挥一个营,甚至一个团、一个旅,那都是本末倒置。”
“您可以把您的思路与东北局的领导讲清楚,同时在建设的时候也可以多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但是如果说这些事情具体的实施还是需要您亲自抓的话,那么才真正的是因噎废食。一号,我还是那句话现在东北局管农业,军区管工业、把着大部分的财源这不正常。”
郭邴勋的话音落下,李延平接着道:“老杨,我也认同老郭的意见。党政军,虽说在眼下的形势之下,根本就做不到完全的分家。但是作为军区统帅,你的思路更多的是应该放在军事问题上。而不是被其他的事情牵绊,被其他的事情分散太多的精力。”
“我想对于军区来说,还是以军工建设为主,其他的事情还是以东北局以及东北工委为主更为恰当一些。我们不是关内的那些军阀,自己辖区内什么都要管。有些涉及到民生的东西,和一些基础的东西,还是该移交给地方。老杨,你总不能让那些工人都穿上军装吧?”
“我想眼下军区军工部应该还是以武器装备的制造为主。毕竟整个东北局大部分的武装,都还是在军区建制之内。虽然一路军还是单独的建制,但兵力远远不能与我们相比。尽管这次配合我们攻势,深入敌占区展开游击战,但兵力发展的情况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好。”
“在眼下东北的抗日武装还是以军区部队为主的情况之下,军工部主管根据地内的所有军事工业,还是恰当的。但是我们不能将手张的太开。我们毕竟还是有地方党委和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上级。”
对于李延平与郭邴勋的批评,杨震正要回答。一直紧闭的会议室的门刚刚从哈尔滨返回,此次常委扩大会议,因为身份不太适合参加这种常委扩大会议,所以被杨震留在会议室外边的袁芷若突然推开。
见到杨震,几步来到杨震身边的袁芷若轻声的道:“几位首长,美国代表皮尔逊现在就在会议室外面,强烈要求现在就见几位首长。”
听到袁芷若的话,杨震微微一愣道:“这个家伙怎么突然想起来现在就要见我们?你有没有告诉他,我们正在开一个很重要的会议,现在没有时间接待他?有什么事情,让他和你说就是了。”
对于杨震的回答,袁芷若却是轻轻的摇了摇头道:“一号,这位皮尔逊先生看起来很焦急。我虽然已经和他解释过了,但是他还是要求马上见到您和政委,还有三号。如果您不马上见他,他就闯进来。”
袁芷若的回答,让杨震马上意识到能让这位皮尔逊少校急着见自己的原因,应该是国际形势出现了什么变化?难道是日军已经按照自己所知道的历史,进入了越南并正式与德意两国签署了同盟条约?
想到这里,杨震匆匆的对李延平和郭邴勋道:“老李,你和老郭继续主持会议,我去会会这个皮尔逊,看看他的葫芦里面究竟卖的什么药。”说罢,杨震不待李延平回答,马上起身跟着袁芷若走出会议室。
第五百八十六章历史的车辙
见到杨震出来,正在会议室外像驴拉磨一样来回转的皮尔逊,急忙几步上前道:“杨,近期国际上发生一些事情,我必须要和你谈谈。我希望能够去你的办公室,这里不是谈话的适当场所。”
看着一副焦急样子的皮尔逊,杨震心知肚明的微微点了点头,率先走回了自己的办公室。不过按照惯例,他让袁芷若将李延平找了过来。并坚持会见的时候,袁芷若作为秘书也要在场。
见到杨震答应自己的要求,皮尔逊那里还顾得上杨震的要求,连忙点头后跟上。当办公室的门刚一掩上的时候,皮尔逊马上走到杨震身边道:“杨,我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就在上个月的五日,日军正是组建印度支那派遣军,开始做准备入侵印度支那。”
“九月二十四日,日军飞机轰炸了法属印度支那的海防。二十五日,日军不顾法属印度支那当局严重的抗议,由第五师团出兵,分别占领了法属越南重镇河内与海防。九月二十二日,日军逼迫印度支那的法国总督签订了允许日军驻军协定。九月二十七日,日本正式与德国、意大利签署条约,参加《**产国际协定》。”
“也就是说,日本与欧洲战场上的入侵者德国、意大利正式结成了同盟。为了切断贵国的外援通道,同时策应其盟友在欧洲战场上的行动,更是为了获取其奇缺的战略资源,日军下一步的战略企图很有可能是进占整个法属印度支那。”
听到皮尔逊急着找自己的原因,一直忙着指挥作战,却忽视了国际形势变化的杨震,心中不由的有些好笑。日本和中国打了十多年,打的可谓是血流成河,也没有见你们美国人这么着急过。
如今日本人占领了越南,其轰炸机作战半径可以威胁到菲律宾。其兵锋直指战略资源丰富,尤其蕴藏着丰富石油、锡、橡胶的荷属东印度群岛,严重的威胁到你们的战略利益,你们倒是沉不住气了。
见到事件的发展,正是按照自己当初与皮尔逊打赌时候的预料发展。杨震虽在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的同时,表面上却是相当的震惊道:“皮尔逊少校,我真没有想到日本人会如此的胆大包天,为了切断我们的外援渠道,居然敢去撵欧洲列强的虎须。”
“鉴于目前的形势,皮尔逊少校作为一名老朋友,我不得不提醒你一句。日本人此举也许真的应了你的话,恐怕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其用意绝对不会只是单单的为了切断我国的外援渠道。”
“日军的狼子野心,我早就不止一次的提醒过你。可你们并不在意。也是,美国距离日本本土足足有数千公里的整个太平洋,美国又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和航空兵,根本就不必担心日本进攻美国的本土。”
“再加上你们美国人又是这个世界上最有钱的主。现在全世界都在打仗,也就是说全世界的所有国家都对你们有所求。估计没有那个人不睁眼,敢去摸你们老虎的屁股。除非他不想要钱和物资了。”
“但是皮尔逊少校,作为朋友,我不得不提醒你。随着海军航空母舰以及战略航空兵的出现,这个地球上已经没有一个国家能保证不受到轰炸。所以,接下来你还有你的祖国要小心,别让我的语言实现。皮尔逊老兄,你现在有输掉这个赌注的危险。”
对于杨震的调侃,皮尔逊却是慢慢的摇了摇头道:“杨,现在不是开玩笑的时候。我刚刚接到美国大使馆转来的美国国内的电报。并受美国大使馆委托转告您,就在上个星期,美国政府已经正式决定接受你的军火订单,并同时以优惠的价格向你们提供一批作战飞机。”
“为了制止日军的侵略野心再一次膨胀,美国政府决定以将原来出售给法兰西政府,原本在法国战败后准备交给大不列颠政府的一百八十架a二零攻击机,全部转交给你们。与这批攻击机一起转交的,还有法兰西政府同时订购,还未来得及交货的二百架p四零战斗机。”
“同时美国政府决定以一共十万美元的价格,再向你们出售一百二十五架美国陆军用来作为储备的p三九战斗机。如果你们需要,美国政府将继续以优惠的价格,向你们出售p四零式战斗机或是p三九战斗机。”
“如果你们接受的话,美国政府还将从美国陆军中抽调一批二手的p四零b式战斗机,以每架两千美元的优惠价格,在出售给你们二百架。杨,我可以负责任的转告你,这批p四零战斗机,都是去年美国陆军刚刚装备的新飞机。”
“说是二手货,实际上很多还存放在美国陆军的机场,还没有来得及拆封。而且美国政府决定以优惠的贷款,向你们出售六十架c四六、四七运输机,并保留一百架以上的优先追加出售配额。所有的飞机,你们不用付出一分钱,全部由美国政府提供贷款。”
“同时美国政府还决定在年底之前,为你们再提供两千万美元的贷款。不过这批贷款以物资的形式冲抵。其中包括价值五百万美元的卡车以及配件,价值三百万美元的石油。剩余的将支付你们在美国订购步枪和弹药的费用。”
“杨,美国政府让我转告你。美国政府将全力以赴,争取在年底之前全部保证按照你们的质量要求,提供给你们所订购的那种所谓的自动步枪步枪。以及两亿发所谓的中间型枪弹。虽然我以及美国陆军高层都搞不清楚你们为什么要搞这种缩短性的枪弹。”
“如果你不满意日式或是德式口径轻武器弹药的威力,美国政府可以向你们转让美国陆军正在使用的点三零步枪弹药,以及所需全套武器的生产技术。斯普林菲尔德步枪、勃朗宁轻重机枪,我们都可以转让生产技术。”
“这几种轻武器的性能非常的优秀,完全可弥补日式武器杀伤力不足的缺点。精度却是和一向重视武器射击精度的日式步枪相差无几。我很是搞不懂你们为什么要生产,这种缩短了的苏式枪弹?不过,既然你们坚持,我们将尽力满足你的需求。”
“杨,美国政府昨天不顾你们国民政府的抗议,已经正式邀请你们去美国的那位代表签署协议。这批飞机的第一批,现在已经陆续的开始装船。同时出发的还有一批美国飞行教官。不过他们是以平民的身份来中国的。这批武器装备在苏联的过境费,全部用美国政府承担。”
“为了运输这批你们现在急需的飞机,美国政府已经暂时停止了第二批机器设备的起运。等到这批飞机运输完毕后在安排运输。只是这批机器设备全部抵达的时间,将顺延两个月。同时鉴于你们的要求,美国政府决定在这批物资全部完成后,如果你们坚持,将会在一个恰当的时机,与你们接洽p三十九战斗机转让的技术。”、“这批装备,除了那种你们自行设计的步枪之外,大部分都是美国政府与大不列颠王国协调后,转让给你们的。因为按照美国政府与大不列颠的协议,他们有优先获得美**用物资的全力。为了说服大不列颠的那位难缠的首相,罗斯福总统亲自出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说到这里,皮尔逊微微顿了一下后道:“一个月后,美国政府将会有五架专机,会经重庆以向你们运输一些制药设备的名义,秘密的飞往延安。这五架专机上运有美国政府秘密提供给你们的两部防空雷达,以及几位美国专家。他们的职责就是教会你们保养并使用这种新式装备。”
“杨,雷达是美国研制出来的一种新式装备。它可以发现几十英里外来袭的敌军飞机。可以大大的有效提高你们的防空能力。这种武器,在当今世界上只有美利坚合众国与大不列颠帝国投入了实战。”
“不过这两部雷达,美国教官只负责在延安地区教会你们使用。至于怎么运回东北,就看你们自己了。不过有一点,我希望你能清楚。那就是美国政府不希望俄国人掌握这批装备。而且这批装备的使用,我还有我的部下会随时的监控。”
“杨,你必须保证,这种装备绝对不会落入苏俄的手中。因为他们在美国人眼里,与希特勒和日本天皇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一旦被美国民众得知,这种新式的技术装备落入苏联人手中,会影响美国政府对你的下一步支持。”
对于美国人居然肯一下子提供数百架飞机和自己最急需的军用运输机,并全额提供贷款。而且惊人的优惠价格,却是让杨震很是心动。十万美元购买一百多架p三九战斗机,二千美元一架购买一批数量足足在二百架,几乎是全新的二手p四零式战斗机,这个价格几乎是白给一样。
这三百多架飞机,自己只需付出二十一万美元,而且是贷款的形式。还有那些美国人慷法国人之慨的a二零攻击机、p四零式战斗机,以及以贷款的名义出售的六十架运输机。而更为难得的是,美国人还愿意搭上路费。
对于杨震来说,这么一件天大的好事,自己又何必矫情。对于皮尔逊少校转达美国政府的好意,杨震自然来者不拒。相比明年以后的最艰难时刻,杨震知道这恐怕是自己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获得的最后一批美国的援助。
第五百八十七章 现实的美国人
美国人如此大方的原因杨震自然是心知肚明。这是日本人进占法属印度支那,其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很明显把美国人逼急了。傻子都能看的出来,日本人虽说眼下只占领了滇越铁路线所在的越南北部,但是实际上已经在法属印度支那插上了一颗钉子。
法国已经沦陷,驻扎在法属印度支那的,战斗力只有二流的法国殖民地军团根本就不是日军的对手。只要日本人愿意,他们可以随时的全部占领实际上已经没有防御力量的法属印度支那。
一旦法属印度支那被占领,精锐已经全部被调往北非与本土,实际上防守兵力已经空虚到了极点的英属远东马来亚殖民地,以及扼制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咽喉新加坡就会**裸的暴露在日军刺刀之下。
与法属印度支那一样。在身后的祖国已经战败,女王和政府流亡伦敦的情况之下。已经断绝了一切本土支援,拥有着几乎日军所需的一切战略资源的荷属东印度群岛,也同样暴露在日本海军炮口之下。
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荷兰殖民地军队的装备和战斗力,还不如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军团。其薄弱的海军力量和连大炮还是上个世纪古董的殖民地军团,虽然在人数上看还可以,但是实际战斗力却连三流都不如。
在自己无论是国情还是军力,都还不适合出兵的情况之下,急需扶植一支能与日本人对抗的军队,几乎成了美国人最佳的选择。就算无法彻底的击败日本人,但是至少也要削弱日本的扩张实力。
杨震打赌,有了这位皮尔逊少校在东北。即便距离此次会战彻底结束还不到半个月,虽远隔万里,但是美国政府会在第一时间对此次的战果了解的一清二楚。美国人不是傻子,他们不会将钱投入到一支对自己帮助不大的军队身上。
恐怕也正是此次会战取得的战果,才让美国人下定决心援助自己。否则,他们在自己与国民政府之间,最佳的援助对象只能是国民政府,而不是自己这个在他们眼中的所谓赤色分子。更别提这几百架飞机,几乎是国民政府一直梦寐以求,却始终得不到的东西。
对于美国人来说,所谓盟友关系,只不过是一道遮羞布,所谓的利益才是最至上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愿意和魔鬼打交道。至于自己的这个他们眼中的赤色分子,只要能替他们扼制住日本人的扩张势头,拖住日本人的后腿,一些装备算不得什么。
美国人很现实,如果有人能替自己制约住日本人的扩张,保护美国的利益。他们可以在出手的时候很大方。这也是美国人为什么会破天荒的让自己享受到,目前就连他们最亲密的盟友,英国人也无法享受到的待遇。要知道,英国人虽然可以很方便的从美国进口装备和物资,但是还需要支付现金的。
皮尔逊的话音刚刚落下,杨震就已经打定主意,不管美国人如此大方究竟是安的什么心,但是有一条,杨震却是明白。这些按照自己所熟知的历史,本应该转交给英国的装备,现在转交给自己,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错过。
脸虽然是自己长的,但是机会却是人家给的。这个难得的机遇一旦失去,将再也无法弥补。当然杨震也知道,美国人这样做肯定会有一些要求的。但杨震已经下定决心,只要不太过分,违背自己的良心和民族大义,都会答应下来。
不过为了坚定美国人的信心,杨震还为美国人准备了一份大礼。这份大礼除了部分是情报部在关东军高层的眼线提供的资料之外,剩下只是由情报部和社会部根据杨震提供的部分消息,自己编的而已。
就像当初借刀杀人除掉江北对自己威胁最大的那个人一样,杨震也要借着这份半真半假的情报将美国人彻底的拖下水。毕竟作为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