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西凉铁骑-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卫仲道的神色一紧,随即释然,淡淡的回道:“多谢贾太守关心!”

    贾荣摆摆手说道:“贤侄客气,以后不必称呼我太守,称呼我世叔即可。”

    看着卫仲道即将暴走的神情,贾荣急忙将话题扯向别处,小小的戏弄一下可以,把卫仲道惹怒了就不太好了,传出去自己年长与他,反倒成了欺负他了。

    期间,贾荣只是不断的听取卫灌、卫仲道二人交谈,脸上流露出若有若无的笑意,贾荣知道自己的水平,与那些大老粗士兵沟通起来不是问题,但若是与卫仲道这样的才子交谈,明显不是一个档次的,与其在交谈之中出丑,还不如做一名安静的听者。

    卫灌虽是一名商人,却是饱读诗书,话语之中流露出些许对人生的感悟,相比之下,卫仲道发言略逊一筹,言语多是出自书本,不过其时常发出的经典之语,引得贾荣一阵侧目。

    酒果然是好东西,一场宴席将贾荣与卫仲道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不少,卫家世代经商,颇受士子的排挤,而贾荣与卫仲道也算是有着同样的遭遇,所以除了先前的些许不快卫仲道与贾荣相处的十分愉快。

    卫仲道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龄,说什么也有些肆无忌惮,特别是三杯酒下肚,说起话来更是没谱,评论一些当前大汉的事情丝毫不顾忌有贾荣这个外人在场,弄得卫灌不断的为他擦屁股,出言为卫仲道的大逆不道之言解释,贾荣露出理解的表情。

    本身贾荣来自未来世界,对这个时代的种种规矩很不感冒,也是属于叛逆那一类的,如今好不容易遇到知己,贾荣也是放开了话匣子,二人你一言我一语,惹的卫灌在一旁直跺脚,本来指望贾荣能劝劝卫仲道,谁料二人成了一唱一和,将侍女打发出去,卫灌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自顾自的饮酒。

    卫家乃是卫子夫、卫青的后人,想当初,卫家那是大汉数一数二的大世家,而今却遭受一些大汉世家的冷眼相待,任谁也会心生怨言。

    近来发生的事让贾荣也有些心烦,不断的与卫仲道、卫灌交盏而饮,卫仲道酒量很小,喝到最后贾荣只有与卫灌喝;贾荣难免再次想起前日卫灌提及的卫芙曾许给袁术之事,不断的招呼着卫灌喝酒。

    贾荣劝酒的技术在大汉绝对数得上一流水平,卫灌、卫仲道全部喝的被下人扶到了房内休息,整个宴席上仅剩下贾荣自己。

    一杯接着一杯,贾荣想彻底的享受一下酒醉之后是什么感觉,是不是真如古人所说“一醉解千愁”。

    贾荣也记不清自己究竟喝了多少杯,一摇一晃的离开了宴席,手中犹自端着一杯酒,只不过杯盏中的酒早就摇晃的没有了,一轮弯月挂在天空,将月辉撒到每一个角落。

    醉步浮浮,贾荣拔起腰间的青釭剑舞了起来,一手剑,一手酒,独具一格。

    贾荣哪懂得舞剑,一招一式皆是战场杀敌的招式,杀气毕露,挂在天空的月光似乎也畏惧眼前之人的气势,悄悄的隐在了乌云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水调歌头竟被贾荣一字不差的吟了出来,没想到时隔多年还能一字不差的背诵出来,配合着贾荣醉步浮浮、杀气凌厉剑法,别具一番韵味。

    大声吟诵了两遍,贾荣才气喘吁吁的放下青釭剑,酒盏早已不知被贾荣丢到了何处,月牙也从乌云中悄悄的向外观看,确认没事之后才小心翼翼的钻了出来,继续将淡淡的月光撒向大地。

    依旧是一袭青衫的卫芙出现在贾荣的身边,扶住不断左右摇晃的贾荣。

    贾荣睁开朦胧的醉眼,喃喃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看向卫芙的双眼包含了太多的感情,迷茫、心痛、欢喜、不舍,而此时的卫芙早已是泪水满面,不断的呼唤着贾荣的名字。

    贾荣丢弃手中的青釭剑,颤抖的伸出双手不断抚摸着卫芙脸上的泪痕,不断的安慰着卫芙。

    一身儒雅白袍的卫仲道出现在不远处,嘴里反复叨念着贾荣方才的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随即轻笑一声。

    卫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贾荣扶到了床上,帮贾荣除去鞋袜,盖好被子,双眼朦胧的看着熟睡中的贾荣,毫无征兆的,贾荣伸手拉住了卫芙的柔荑,嘴里不断的喊道:“不要走,不要走!”

    卫芙就像是一个慈母,轻声安慰着贾荣,任凭贾荣拉着自己的小手,其实卫芙的内心也是噗噗通通的跳个不停,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这样做无疑是对封建制度的挑战。

    日上三竿,贾荣艰难睁开双眼,摇了摇浑涨的脑袋,打量了一下周围的情景,莫非梦境是真的,秀儿回来了。

    贾荣一个鲤鱼打挺坐了起来,看到床边熟睡的卫芙,昨晚的事一件件的回荡在脑海;贾荣模糊的记得喝醉之后舞剑背诵了一首自认为最难背诵的古诗,而后被人扶到了屋内休息,不用想,贾荣也明白昨晚的那人不是秀儿,而是卫芙。

    看着在床边熟睡的卫芙脸上露出的浅浅的笑容,还有那俏脸之上淡淡的泪痕,贾荣轻轻的起身,穿上鞋子。

    为免卫芙冻着了,一时神经有些大条的贾荣竟然轻轻的抱起床边的卫芙欲要将其放在床上,感受到怀中柔弱无骨的身体,伸手入怀的细腻的手感,贾荣感觉小腹中似乎有着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放也不是,抱也不是,一时间僵持在了那里;无独有偶,卫芙娇呼一声睁开了双眼,看到二人暧昧的姿势,卫芙娇嗔一声,红晕攀上了脸颊,迅速蔓延到了耳根,娇羞的闭上眼睛,眼睫毛不安的扑闪着。

    卫芙这一声娇呼,再加上卫芙害羞的模样,让贾荣差点难以自持,若有若无的香气传到的贾荣的鼻孔,更是让贾荣的眼神迷离,鬼使神差的将轻轻向卫芙的红唇靠去。

    喜欢本书的读者大大记得收藏一下,本书的进步离不开你们的支持!断崖在此拜谢一直以来不断支持铁骑的读者大大们,断崖一定努力更新,将最好的章节奉于各位大大!

一一五章:雒阳(一)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卫芙睁开了眼睛,睁大眼睛愣愣的看着贾荣的动作,樱唇也因为过度的惊呆而睁开。

    贾荣强忍住想要一亲芳泽的冲动,急忙将卫芙放到床上,解释道:“方才见卫小姐睡在床边,唯恐受凉,于是,于是。。。。。。就……”

    见贾荣提及方才之事,卫芙害羞的急忙拉住被子蒙住了头。

    理亏的贾荣向卫芙到了一声别,急忙向门外走去,孤男寡女共处一室传出去卫芙以后还怎么做人,恐怕卫灌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第一个不放过自己;这时,一副字画吸引住了贾荣的注意,思虑片刻,贾荣露出恍然的神情,匆匆走了出去,顺手带上了房门,离开卫芙的香闺,贾荣有一种做贼心虚的感觉,仔细打量了一下四周,确信没人之后,快步离开了。

    直到贾荣走了许久,卫芙这才从被窝中露出脑袋,脸色如同熟透的苹果,想起方才贾荣支支吾吾的解释,卫芙轻笑一声,闻着被窝中属于那个人的气息,脸上露出满足的神色,安心的闭上了双眼沉沉的睡去。

    没想到与卫芙之间越来越说不清了,本来贾荣已经打算将卫芙当做人生中的一个过客,就此忘记,没想到昨晚却酒醉夜宿卫芙的闺房,虽然二人之间真的没有发生什么,但在制度森杨的古代,这件事传出去,即使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现在的情况让贾荣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摸了摸腰间空荡荡的剑鞘,贾荣暗道一声坏了,顺着记忆疾步向昨日舞剑的地点走去,地面上干干净净,就连地上的枯枝落叶也被家丁打扫的干干净净,哪有青釭剑的踪影,贾荣懊恼不已,喝醉了干啥不好,非要舞剑。

    这时一个狡黠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太守大人可是在寻找佩剑?”仍旧是儒雅白袍的卫仲道缓步走了出来。

    贾荣急忙上前问道:“仲道可是见到了我随身携带的佩剑?”

    卫仲道不理睬贾荣,自顾自的吟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好诗好诗。”

    贾荣以为卫仲道知道了昨晚的情况,从而故意调笑于他,不好意思的低下头。

    卫仲道长叹一声:“没想到贾太守能做出如此诗句,仲道真是佩服佩服。”

    贾荣呵呵一笑,也不做辩解,“仲道可是见到我的佩剑?”

    卫仲道将贾荣带到住处,将青釭剑还给了贾荣,贾荣急匆匆的拜谢而去,卫仲道若是知道昨晚的情况,那还会对贾荣如此客气,也幸亏昨晚卫仲道喝的不少,模糊之间没有看清楚卫芙。

    嗅到手臂之上卫芙留下的淡淡香气,贾荣迷恋的深吸了几口,迈步回到住处,换上一身利索的衣服。

    时至今日,贾荣终于明白了卫芙为什么总是穿着一身青色的衣衫,原来当初在河东城碰到卫芙的时候,她就是一袭青衫,当时自己脱口说了一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直接导致了以后卫芙一直钟情青色的衣服,感情那时卫芙就对自己产生了情意,姑且将卫芙的事情压下,若是辞去雒阳能够安然返回,再详细的处理和卫芙之间的点点滴滴,否则一切将是空口白话。

    雒阳城的雄伟完全不是河东、北地的城池所能比拟的,雒阳也不愧是大汉的都城,约十丈高的城墙令人望而生畏(汉代的一丈约1。98米),宽阔的护城河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映着午后的阳光发出耀眼的光芒;城墙上旌旗密布,以贾荣的眼里能影影搓搓的看到一名名的士兵在城墙上来回巡逻,一个个的箭楼遍布在城墙之上,整个雒阳城就是一座钢铁堡垒。

    洛阳城位于洛水之北,东西约六里,南北约九里(汉时的一里大约现在的416米),引洛水灌入护城河内,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是东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样一座城池,只要城内的粮草充足,士兵上下一心,即使敌人有数十万大军也只能望洋兴叹,在这样雄伟的城墙面前,一个人显得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

    贾荣一行五十余人,骑兵皆披坚执锐,想不引起别人的注意都难,距离雒阳城大约千米的时候,百余名汉军从城门中迅速的来到贾荣等人的面前,一脸戒备之色。

    一名汉将从戒备森严的汉军中走了出来,出言问道:“你们是何处的军队?来雒阳城干什么?”

    贾荣翻身下马,来到方才问话的汉将面前,看着一脸紧张之色,双手放在剑柄之上且有些微微颤抖的汉将,贾荣笑道:“将军不必如此紧张,我身后的都是汉军。”

    虽说如此,汉将却丝毫没有放松警惕,而今大汉的局势并不稳定,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若是发生一点点的差错,责任不是他这个小小的守城将领所能承担的。

    自己的身份有些敏感,贾荣回首看了看身后的卫仲道,边郡太守没有汉帝的诏命私自离开治所是要被处以擅离职守之罪的;卫仲道会意,上前解释道:“这些人都是河东卫家的随从,而今路上盗贼猖獗,无奈家父要我多带些家丁,还请将军通融。”

    贾荣不着痕迹塞给了汉将大约十金,笑嘻嘻的说道:“将军通融通融!”

    无论什么时候,钱都是个好东西,汉将也放下了方才严肃的神色,点头说道:“本将军看你们也不是什么坏人!”看向贾荣的眼神也增添了一丝贪婪。

    卫仲道也没有看到贾荣的那些小动作,只当是汉将看在了自己的面子上才如此说,点头说道:“如此,烦劳将军前去通秉。”

    一行人里面,也只有卫仲道长的形象算的上是良民,得到了好处,汉将也没有再刻意的为难,放下剑柄上的右手,问道:“敢问公子是?”

    卫仲道答道:“我是河东卫家的长子卫仲道,我师乃是城中的蔡邕蔡大家。”

    听过卫仲道自报家门,汉将不敢怠慢,抱拳说道:“公子请稍带,待我前去通秉将军。”

    卫仲道点点头,汉将急匆匆的向城门方向跑去。

    片刻之后,方才那名汉将气喘吁吁的跑了过来,看向卫仲道的眼神也增加了一丝敬畏,客气的说道:“公子可以带这些人入内,只是注意不要惊扰了城中百姓。”

    在卫仲道的带领下,贾荣一行人轻易的穿过了洛阳城的重重关卡,此行若是没有卫仲道带路,恐怕自己这些人想进雒阳城都要费上一番功夫,不过也对大汉的士兵深深的不满,连一个小小的守门将领就敢光天化日之下接受自己的贿赂,其他的人就更不必说了。

    贾荣进到雒阳城之后的第一声感叹就是“人太多了”,这还是在午后行人比较少的时段,熙熙攘攘的行人往来于街道之上,俨然一副太平盛世的模样;雒阳城的街道很宽,而且打扫的很干净,大约有二十多米,这还是一条小街道,可想而知主街道能有多宽,街道两边商铺林立,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

    对于新鲜的事物,任何人都会产生好奇心,身后的骑兵就像是第一次进大城市的乡下农民,东张西望,就连张绣也不例外。

    四通八达的街道看的贾荣有些眼晕,在没有路标的时代,若不是有熟悉雒阳城的卫仲道带路,贾荣很难想象自己改如何找到客栈,安排好士兵的衣食,贾荣换上一身黑色便衣随同卫仲道前去蔡府。

    去蔡府的路上,贾荣问及蔡邕有什么爱好,卫仲道明白贾荣的意思,摇头说道:“贾太守不必费心,恩师平时只喜爱弹琴吟诗。”

    贾荣点点头,想蔡邕这样的文人,自然不屑于黄白之物,贾荣也只是试探性的问了一下。

    蔡邕居住的街道是大汉官员聚集的地带,一辆辆宽大的马车往来于各府之间。

    进入蔡府,首先传入贾荣的耳朵是悦耳的琴声,那平缓的曲调,让仿佛贾荣进到了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杀伐,没有战争,所有人安居乐业,俨然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一曲终了,贾荣也从琴音中回到了现实,此时的贾荣竟然有着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这时身边的卫仲道毕恭毕敬的拜道:“学生拜见老师!”

    贾荣惊叹于方才弹琴之人高超的琴技,那种高超的意境已经超脱了平常人对于音乐的认知,竟然能将听者带到另外一个世界,不用想,方才的琴音肯定出自眼前的这位慈眉善目的白发老者,而卫仲道称其为老师,此人肯定就是蔡邕了,也跟着卫仲道一并下拜。

    白发老者笑呵呵的说道:“仲道此番回家,家中一切可好?”

    卫仲道恭敬的答道:“多谢老师挂念,家中一切安好。”

    蔡邕疑惑的看着卫仲道身边的贾荣,卫仲道急忙引荐道:“这位是家父好友,家父特意嘱托学生带他来见老师。”

    喜欢本书的读者大大记得收藏一下,您们的支持就是铁骑不断进步的动力!对本书有什么建议的,尽管在书评区提,断崖一定会一一观看!

    最后呐喊一声:“求收求红求打赏!”

一一六章:雒阳(二)

    蔡邕笑道:“不知这位将军来见老夫,所谓何事?”

    贾荣蓦然一惊,用疑问的目光看了看身边的卫仲道,见卫仲道轻轻摇头,将目光投向慈眉善目的蔡邕。

    蔡邕捋了捋颔下稀疏发白的胡须,笑道:“是将军身上的杀伐之气告诉的老夫。”

    贾荣细细的打量了蔡邕一眼,说道:“蔡大家果然名不虚传,贾荣佩服。”

    闻听贾荣话语,蔡邕的眼神蓦然一紧,问道:“可是北地郡的贾荣贾太守?”

    贾荣笑道:“惭愧惭愧!”

    蔡邕似是不乐于见到贾荣,说话的语气也变的有些阴阳怪调:“贾太守来敝府有何贵干?”

    贾荣依旧面含微笑的说道:“久闻蔡大家威名,特来拜访!”

    蔡邕是一个典型的“皇权至上,不容亵渎”人士,贾荣在北地郡的种种自然使得蔡邕对贾荣横眉竖眼,对于一个不将汉室威严放在眼中的人,蔡邕肯定不会给其脸色,若不是顾及贾荣乃是一方太守,扫地出门也是有可能的,蔡邕冷哼一声,迈步走开了,留下一脸目瞪口呆的贾荣还有卫仲道。

    卫仲道不解的对贾荣说道:“老师一直都是热情好客,不知今日是怎么回事。”

    贾荣长叹一声,“无妨,既然蔡大家不愿看到我,我还是就此告辞吧。”

    卫仲道一脸尴尬的站在一边,来的路上,卫仲道还不断的打包票说贾荣一定会得到蔡邕的接见,试想一个能吟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可以流传千古的诗句之人还会得不到自己老师的接见吗,自从贾荣酒醉吟诗之后,卫仲道对贾荣显得十分客气,“可能是恩师有什么事,贾太守改日再来吧。”卫仲道劝道。

    贾荣悻悻的告辞离去,一缕琴音透过蔡府的门缝传到贾荣的耳边,可是却总找不到来之前的那种感觉,摇摇头,向客栈走去。

    经过蔡邕这件事,贾荣的积极心也被打消了不少,读过三国的贾荣只知道蔡邕是当世大儒,爱好弹琴,有一女名叫蔡琰,也是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

    蔡邕的路子走不通,贾荣又放眼到其他的路子,“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能达成目的就行;前去找蔡邕无非是想通过他缓和自己与世家的关系,这时,贾荣想到了张让等一干宦官,不过宦官在历史上却是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贾荣不想去结交,他可不想若干年后被后人指着脊梁骨骂,其实内心里贾荣还是想做一个好人的,不过就凭势单力薄的自己,能缓和与世家的关系吗,不是贾荣没信心,而是世家的确是一个不可招惹的庞然大物。

    随后几日,贾荣一直奔走于各大世家之间,却是仍旧没有丝毫的收获,反倒引来一些世家的驱逐,最可恨的是袁家,听说是北地郡太守贾荣前来拜访,直接扫地出门,不留丝毫的情面,这几日贾荣饱受了各种各样的白眼,尝尽了世态炎凉,若论品级,身为一方太守的贾荣年俸两千石,在大汉官员阶层也是属于中上层的人物,但在京师雒阳,或许一个看守城门的小将都会是当朝大员的亲属。

    这日,正在客栈中歇息的贾荣得到卫仲道的传信,言称蔡邕要见他。

    乍听此言,贾荣激动不已,整理好衣衫,跟着卫仲道疾步向蔡府的方向赶去,一路上不断的催促着卫仲道走快点,贾荣可没有狂妄到敢在大汉官员居住的地方策马奔驰。

    蔡邕依旧是一身白色儒袍,看向贾荣的目光充满了好奇,这一次贾荣没有被晾在庭院之内,为表重视,蔡邕在正堂接见了他。

    贾荣暗暗责怪自己来的实在太匆忙了,忘记问一下卫仲道蔡邕因为何事找自己,毕恭毕敬的行礼道:“见过蔡大家!”

    蔡邕点点头说道:“贾太守请坐。”

    贾荣依言做到蔡邕下首的位置上,贾荣可没有自大到在蔡邕的面前大大咧咧的坐下,屁股仅仅沾了点椅子边,否则一个不小心被蔡邕扫地出门就太亏了,细细打量了一下上首位置上的蔡邕,见其脸色如初,这才长舒了一口气。

    蔡邕直入主题的说道:“贾太守日前在河东卫家所做诗句出自何人之手?”

    贾荣恍然,原来这个蔡邕见自己是为了这件事,再看看旁边一脸得意的卫仲道,事情的前因后果贾荣也明白了个七七八八,肯定是卫仲道将自己在卫府酒后作诗一事告知了蔡邕,然后蔡邕才派卫仲道前去找自己,明白了这些,贾荣难免有些失落。

    “酒后乱语,让蔡大家笑话了。”贾荣不想放弃任何一个能与蔡邕接近的机会,现在自己是大汉最敏感的人物,一不小心就会落个身死的下场,非常时刻,贾荣也厚脸成了蔡邕眼中的诗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蔡邕轻声念道。

    “好诗好诗,此诗虽然与大汉诗句的风格格格不入,却也是独具一格,别有韵味,可作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为此当浮一大白。”蔡邕击掌赞道,言罢,竟然端起桌上的水呷了一口,轻轻的闭上了双目。

    贾荣静静的看着自导自演的蔡邕,非但没有觉得可笑,反而被蔡邕带到了诗句的意境之中,同样一句诗,出自不同人之口,却是完全不同的味道。

    “此诗的名字是什么?”蔡邕出言问道。

    贾荣厚着脸皮说道:“此诗完全是即兴而作,没有取名。”

    蔡邕叹道:“如此诗句却无名字,实是可惜。”

    “志远可否将全诗说与老夫听?”蔡邕目光灼灼的盯着贾荣说道。

    贾荣端起桌上的水,轻轻喝了一口,润了润喉,将全诗朗声背诵了下来。

    蔡邕抚掌大笑道:“没看出贾太守也是性情中人啊,哈哈哈……”

    为了掩饰心中的尴尬,贾荣也跟着一阵哈哈大笑,既然蔡邕说这是诗,自己也不会不知趣的去反驳说它是词,词起源于南梁,盛行于宋代,汉朝人当然不会知道词为何物,冒然提起只会徒增笑话。

    与文人沟通的最好方式就是吟诗歌赋,这是贾荣总结出来的,前几日还对自己冷眼相待的蔡邕经过这么一首诗的交流,二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不少,看来以后要多多厚颜几次了,姑且也能称为自己的优势吧。

    蔡邕亲切的问道:“不知贾太守来雒阳所为何事?莫非是圣上相召?”

    贾荣摇头说道:“此事非三言两语所能解释,以后蔡大家称呼我志远即可。”

    蔡邕呵呵一笑说道:“如此老夫就不客气了,志远,依你之见,你这首诗该取个什么样的名字呢?”

    接下来的日子才是贾荣自认为穿越到东汉最痛苦的日子,蔡邕不断的与自己交流诗句,现在蔡邕的眼里自己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诗人,蔡邕这老头也是个书迷,满嘴的之乎者也,贾荣与他交流起来十分的费劲,虽是天气很冷,贾荣的头上却是隐约可见丝丝的汗水。

    贾荣最为一个穿越人士,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高深的学术问题上,贾荣完全就是一个小白,而蔡邕偏偏就是一个文学上大师级的人物,问的问题十分的刁钻,就拿贾荣的那首诗来说,蔡邕问及贾荣琼楼玉宇是什么,甚至还问及贾荣天上真的有宫阙吗。

    贾荣小心翼翼的作答,时不时的发出一句后世的经典语言,借以引开蔡邕的注意力,还别说这招还真管用,那些经典的语句往往引起蔡邕的不断深思,想到精彩的地方,蔡邕还会忍不住击掌叫好。

    一旁的卫仲道看向贾荣的目光更是充满了小星星,能与自己的老师坐在一起谈天说地,整个大汉恐怕没有几个人,看向贾荣的目光也是越发的尊敬,在卫仲道的眼里,贾荣变的越发深不可测,看似随意,却能做出流传千古的诗句,而且时常说出引人深思的语句。

    见时机差不多了,贾荣说道:“不瞒蔡大家,此行前来雒阳乃是为了缓和我与世家的关系,先前我在北地郡的作为,相信蔡大家也有所耳闻,年少不懂事,让蔡大家笑话了。”

    提及此事,蔡邕皱了皱眉头,不发一言。

    贾荣干笑道:“我也知道先前的作为侵犯了大世家的利益,北地郡的状况或许蔡大家不知道,而今大汉连年与羌人作战,北地郡作为战争的缓冲地带,付出的代价不是蔡大家所能想象的,去岁的雪灾更是让北地郡雪上加霜。”

    “自黄巾以来,大汉上下已是满目苍夷,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而且境内时有叛贼作乱,国力疲敝之下,焉有余粮周济北地郡;大汉的臣子谁都知道北地郡是一块烫手的山芋,我接任北地郡太守一职之时,北地郡郡守府内连基本的功曹都没有,各县的县令更是早已逃亡;在这样的情况下,蔡大家认为我该如何做呢?”

    求收求红求打赏,前者几位读者大大在书评区提的意见对断崖的触动很大,很有用,大家有什么意见尽管来书评区提,断崖一定虚心接受!再次拜谢支持铁骑的读者们!

一一七章:雒阳(三)

    蔡邕不断的捋着下巴上稀疏斑白的胡须,片刻之后,喟然长叹道:“就算如此,志远也不应该公然下出那样的布告,这样一来,志远只能与大汉的世家走向对立面,即使老夫想帮忙也帮不上啊;况且志远未经过圣上的允许,私自下那样的命令,就是公然挑衅我大汉的尊严,如此行为将我大汉的威严放在何处。”言及此处,蔡邕声色俱厉。

    贾荣似是发泄着自己的不满,继续说道:“蔡大家也知道,我本出身武将,哪懂得什么治世之略,这个时候让我当北地郡的太守完全是赶鸭子上架,而且当时的北地郡世家巴不得看我的笑话,又如何会帮助我,北地郡的状况非是蔡大家所能了解。”

    蔡邕疑问道:“什么是赶鸭子上架?”

    贾荣暗自擦了一把冷汗,解释道:“这是我家乡的俗语,就是硬逼着一个人办他不能办的事的意思。”

    蔡邕点点头,皱眉深思良久之后,长叹道:“如此也不能怪志远了,如今大汉上有十常侍舞弄皇权,下有反贼不断作乱,难道我大汉真的要完了吗?”

    一边的卫仲道急忙出言制止道:“老师慎言,这话传到小人的耳朵里,难免会以此为把柄。”

    蔡邕叹道:“就算是十常侍听到又能如何,老夫难道还会惧他们不成!”

    当今大汉,也只有蔡邕这样的老人敢于直言评论,其他的朝臣,对这个问题避之不及,此时的贾荣自保都难,如何会再次参与到十常侍的事情中。

    贾荣起身告辞道:“若无他事,就此告别!”

    蔡邕叹道:“非是我不愿帮助志远,老夫也是无能为力!”通过刚刚的接触,蔡邕发现贾荣不仅能做出那样流传千古的诗句,而且为人做事不拘一格,看似随意的举动往往却有着常人难以揣测的意思,若无先前在北地郡之事,恐怕日后贾荣也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

    贾荣感激的说道:“蔡大家能有此心,晚辈不胜感激!”虽然蔡邕的一些行为有迂腐之嫌,但却影响不了贾荣将他当做一个长者来看待。

    蔡邕赞许的看了贾荣一眼,说道:“志远初来雒阳,也没有居处,不如就住在蔡府吧,只是蔡府简陋,恐怕委屈志远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即使蔡府再简陋,有蔡大家在此,也是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