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卧龙助理-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家丁离去,司马懿向两个儿子使了个眼色。这俩小子虽然年幼,但却极是伶俐,立时便领会了父亲的意思。于是,俩小家伙便忙碌起来,将屏风上的地图摘下藏好,将《孙子兵法》也一并藏起来,而过不多时,当陈群入内时,他们的案前已换上了一部《论语》。

 

     司马懿满面堆笑,拱手道:“长文啊,什么风把你吹到我这里来的,你们两个,还不快来拜见你们陈伯父。”

 

     于是,司马师兄弟二人匆忙起身,上到陈群跟前纳头便拜,口中很乖巧的呼道:“侄儿拜见陈伯父。”

 

     “好好好,两位贤侄快快请起。”陈群笑呵呵的伸出手来,将那小哥俩扶了起来。

 

     他又瞅见案上摆放着的《论语》,便是赞道:“小小年纪便开始读《论语》了,嗯,不错不错,这做人的道理,全在一本《论语》

 

     里,你们两个要好好的学Ⅱ嗣。”

 

     司马师兄弟忙点头称是,司马懿等陈群夸了他那两个儿子一气,方才将俩小子打发了出去。

 

     小辈离去,二人分宾主坐下,陈群尚自赞不绝口,“仲达,你教导有方,两位贤侄将来必成大器呀。”

 

     司马懿摆了摆手,谦逊道:”长文你过奖了,两个小儿愚鲁的很,能成什么大器,只教得他们些做人的道理,将来不要惹祸上身就是了。”

 

     陈群干笑了几声,“仲达,你这明暂保身的性子,还是没有一点变化呀。

 

     司马懿怔了一下,咳了几声,“这个嘛,长文就别取笑我了。长文你是干练之人,无事是不会登门的,你我之间没什么好客气的,有什么事你就直说吧。”

 

     陈群也就不再拐弯抹角,“其实是这样的,近些年来,魏公用人,一向讲究‘唯才是举’,我据此拟了一套新的用人制度,尚未向魏公提呈,便想仲达先评判评判。”

 

     司马懿立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评判不敢当,懿倒是愿闻其详。”

 

     “我给这套用人之制,起了一个名字,叫做《九品中正制》,它是这样的……”

 

     所谓的九品中正制,即是于州中设大中正官,于郡中设小中正官,由这些中正官将州郡人物评定品级,国家再根据品级来委任官职。

 

     而品评内容,首先就是家世,即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之高低。次之为行状,即是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也就是个人的品德与才能。

 

     很显然,这九品中正制,乃是汉之察举制度,与曹操所提出的“唯才是举”的一个综合产物。

 

     听罢了陈群所述的这个《九品中正制》之后,司马懿是赞不绝口,但赞过之后,却又道:“这套制度倒也不错,不过懿以为,关于这中正官的人选,必须是家世与德才俱达上品之人才能充当,如此的话,才能保证这评品的权力,牢牢掌握在我们士……”

 

     司马懿未把话说完,陈群随即会意,两人便是相视而笑。(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二章 克敌之器

    笑罢,陈群道:“既然仲达也无异议,那过几天,我便寻个时机,将这《九品中正制》

 

     献于魏公了。”

 

     司马懿表情忽然间变得很慎谨,“长文,这《九品中正制》虽好,不过依我之见,现在还不是献给魏公的时候。”

 

     陈群心有不解,问道:“这又是为何?”

 

     司马懿并未作答,而是站起身来,将书房的大门和窗户尽皆畅开。

 

     陈群原是报着私会之心而来的,既是私会,自然有不想让外人听知的谈话,以他之见,门窗本该是紧关着的,以防隔墙有耳,却怎料司马懿竟然大咧咧的将门窗尽开,俨然无所忌惮的样子。

 

     陈群先是一怔,接着恍然而悟,不禁对司马懿大为佩服,心想着人家这才叫高明啊,门窗大开,一者显得我坦荡磊落,没有什么见不得人之事,二者就算有隔墙小人,这般里外通透,又焉有其藏身之处。

 

     待得司马懿坐回之后,陈群便是笑眯眯的看着他,司马懿自嘲似的笑了笑,“天气闷热,打开门窗透透气嘛。”

 

     陈群也不点明,便道:“仲达说现在时机还未到,不知有何原因,不如就直说了吧。”

 

     司马懿也不卖关子,直然道:“长文这《九品中正制》,明里看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但只要细加琢磨,便知此制,乃是为了我土族重夺大权量身而作。如今魏公虽然不似从前那般打压我等土族,但提防之心还是很重的,君不见魏公的麾下,尚有许多寒人受到重用的么。所以,长文若将此制献上,魏公一眼便知其中深意,我猜想他非但不会答应,反而还会对长文你起疑心。”

 

     陈群也是聪明人,沉吟片刻,便点头表示赞同司马懿的说话,却又叹道:“诚如仲达所言,那我苦心思索出来的这《九品中正制》,莫非就此弃了不成。”

 

     司马懿抚须而笑,“长文乃是一代智者,怎的在这件事上就看不通透呢。”

 

     他越是这般说,陈群就越是云里雾里的,他干咳了几声,苦笑道:“长文啊,你就别挖苦我了,你知道我向来愚钝,你就不妨明言吧。”

 

     司马懿呵呵一笑,放低声音道:“曹氏代汉,乃是不可转逆之事,就算在魏公这一代没有,下一代也势在必行。如今魏公虽然对士家大族多有忌惮,但长文不见,几位公子对土族的态度,却是与其父截然相反么。”

 

     司马懿这么一说,陈群立时便明白了,不禁嘿嘿一笑,赞道:”仲达不愧是仲达,还是你深谋远虑。嗯,不错,几位公子平素结交的,都是士家大族,他们无论是争储,还是将来代汉而立,都必须要争得我们士族的支持。

 

     诚如仲达所言,我这《九品中正制》,倒是可以等到那时再趁势推行。”

 

     司马懿哈哈大笑,摆手道:“这可都是长文你说的,我可是什么都没说过的哦。”

 

     “你呀你,‘明哲保身’司马懿,果然没有评错。”陈群指点着他,用朋友间的言辞开着玩笑。

 

     不久之后,汉中王的封赏大名单下来了,方绍被升为军师副将,并任尚书,这个职位,武已在诸葛亮的军师将军之次,文则在法正的尚书令之侧。其余关羽等荆州之将,也皆有升赏,只是关羽官职地位已颇高,限下暂无再升的余地,故而刘备此回只能将其亭侯的爵位升为都亭侯。

 

     官职爵位这玩意儿,对于方绍而言,很多时候就是浮云了,最童要的是,他知道刘备现在非常信任自己,这就足够了。

 

     方绍可不似诸葛亮那般简朴,刘备所赏赐给他的那一百金,除了拿出一半分给与自己相近的一些下级属官之外,其余五十斤,他全部拿出来置办田地,修葺房舍,并给两位夫人买首饰,买衣料,花起来是大手大脚,毫不吝惜。

 

     在方绍回到成都的三天之后,他才听说诸葛亮由外郡巡视而归,于是他便赶忙前往拜见。

 

     “中正啊,听说这一回你在荆州狠狠露了一把脸,我远在这成都都听到了不少关于你的传说呢。”

 

     面对诸葛亮的称赞,方绍一如既往的保持着谦虚的风范,自嘲道:“我有多少本事,那还不都是先生你教的,外面的那些传言,都是人云亦云了。其实我也就是略耍了点小聪明而已,襄樊之战,还是关将军和子龙他们拼死而战的功劳。”

 

     谦虚的人,总会给人一种放心的感觉,诸葛亮明知方绍是故意在“贬低”自己,抬高别人,但听其所言,也不禁面露赞许之色。

 

     一别数月,师徒二人的关系依然牢固,气氛一如既往的轻松愉快。

 

     “中正,你和你的那位孙夫人相处的怎样了?”聊了几句国家大事之后,果然不如方绍所料,诸葛亮还是提到了这桩事。

 

     方绍轻咳了一声,“这个嘛,还算可以了,多谢先生你的关心啊。”

 

     诸葛亮笑了笑,“你与孙夫人也算是有缘,如今能成终成眷属,先生我确是由衷的替你感到高兴。”

 

     方绍听得出来,诸葛亮的这几句话确实是真诚的,方绍猜想,诸葛亮多半是想起了自己与庞善柔曲折之事,故而才对自己和孙尚香的事,有那么一点点的羡慕。

 

     不过,好话说过之后,诸葛亮又道:“不过,先生我还是要提醒你一句,你的这位孙夫人,眼下虽然已嫁到了我们汉中国,但她毕竟是吴侯的妹妹,而你,又是大王身边信任的臣子之一,诸般军国机密重事,你都有所参与,正所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你还当稍加留心才是。”

 

     诸葛亮的意思方绍自然明白,无非还是怕孙尚香跟娘家暗中往来,把国家机密之事泄露给东吴。

 

     其实以方绍之细心,就算不用诸葛亮来提醒,他也会有防范的,如阿梅等孙尚香从东吴带来的贴身婢女,方绍都有命阿山派人暗中监视,而他自己在家中时,除了与两位夫人**寻乐之外,也是鲜有提及军政大事。

 

     “先生放心,我自有分寸。”于是方绍很干脆的回答。

 

     诸葛亮提到了自己的私生活,方绍心有所感,便又道:“先生啊,前日你不在的时候,夫人她倒是来我府上,找阿蓉她聊了一晚上。””哦,她们聊了些什么呢?“诸葛亮表情并未有异样,淡定从容的很。

 

     方绍便试探着说道:“其实也没什么,我就听着夫人说先生巡视在外,久不归家,她怕先生你吃不好睡不好什么的,还说什么想让先生纳一房妾室,早续香火。”

 

     听到这话,诸葛亮的脸色不禁微微一变,那变化之中,包含着意外,也隐含着几分振奋。不过,也仅是一闪即逝而已,接着他便呵呵一笑,很随意的说道:“她们女人家,总是爱说一些无聊之事。中正啊,你家里有两个女人,想想你也够你受的。”

 

     如果是换作旁人,方绍根本不会谈及这种事关人家私人的事,只是,诸葛亮与自己的关系亦师亦友,从隆中到樊城,从樊城到夏口,从夏口到江陵,再从江陵到成都,这种师友的关系,从未曾改变过。所以,方绍才破例的说了这样的话。

 

     不过,他也仅仅是点到为止,给诸葛亮一个暗示而已,至于接下来诸葛亮如何处置,那就不关自己的事了。

 

     方绍此来,并非是只为聊家常,在说完了私事之后,方绍便取出一张图纸,摊在了诸葛亮面前。

 

     “先生,此番襄樊之战,我有感于曹军骑兵强悍,便想将来大王兵出关陇之时,势必要面对曹军骑兵的巨大威胁,所以我就琢磨着,设计了这么个东西,希望能帮助大王以步制骑。只不过我对这方面实在不是精通,所想只画了个草图,还得先请先生你看看。”

 

     诸葛亮仔细的观看着案上的图样,渐渐的,脸上涌起了兴奋之色。

 

     没错,方绍给诸葛亮看的,便是那著名的‘诸葛弩’的草图。

 

     其实所谓的诸葛弩,便是传统中国连弩的升级版,这种新型弩的先进之处就在于它的精妙的连发机构,可以让一个优秀的弩手,在十五秒钟内发射出十支弩箭,最快甚至可以达到十二支。这个数字,已经堪称古代的机关枪了。

 

     众所周知,骑兵的优势之一便是速度,传统的弓手对敌骑,则有着所谓“临阵不过三发”的限制,因此,想要以箭射抵御骑兵的冲击,必需要十倍于敌,甚至是几十倍于敌的兵力,依靠覆盖时的齐射才能有效的压制骑兵。

 

     而一百个连弩手,则可以在十五秒之内,向敌人发射一千支弩箭,同样的弓弩手,却最多只能发射两百箭,五倍的射速,试想一下,这将是一种何等恐怖的杀伤力。

 

     曾经的历史中,诸葛亮北伐中原,拥有着强大骑兵的魏**团,却很少敢与处于弱势的蜀汉步兵军团对抗,除了诸葛亮的练兵有方之外,那支神秘的连弩部队,也是令魏军骑兵望而生畏的重要因素。

 

     “嗯,’这连弩的设计确实很有想象力,只是,几个关键的部位还不够合理,如果能再改进一下的话,必能成为克制曹军骑兵的神兵利器。”看过整个设计后,诸葛亮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方绍嘴角微微一扬,他等得就是诸葛亮这句话。(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三章 报答

    像回回炮那样的冷兵器,虽然个头大,威力强,但整体制造技术并不复杂,所以,像方绍这样的历史爱好者,也能依样画葫芦的发明出来。

 

     但这诸葛弩就不同了,这玩意儿可谓冷兵器技术的巅峰之作,其奇巧程度,远非回回炮可比。而诸葛弩问世后不久,其制作工艺,也随着蜀汉的灭亡而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所以,方绍所画的这个图样,仅仅是后世的一些学者,根据考古研究所复原的复制品,方绍也不确定,这复制品与正品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是否也能发挥正品那般的威力。

 

     因此,方绍才将这图纸拿给诸葛亮看,希望这位“诸葛弩”的原发明者,能够从眼前的“赝品”找到灵感。

 

     果然,诸葛亮并没有让他失望。

 

     于是,方绍便鼓励道:“先生,既然如此,那不妨你就好好参详参详吧,若是真能将这连弩造出来,咱们对付曹军的骑兵就有更多有胜算了。”

 

     此刻,诸葛亮的注意力已全投入在那图纸上,连头也来不及抬一头,兴奋道:“不错不错,这图纸你就先留下吧,等我与阿英一起研究一下,她善于机关之术,兴许能有所帮助。”

 

     方绍便将这图纸留给了诸葛亮,t天之后,诸葛亮派人邀他前来,并且将一张崭新的连弩摆放在了他的跟前。

 

     “先生,你可真够神速的,这么快就造好了一张。”

 

     方绍拿起了那张连弩,怀着兴奋的心情把玩着,发现这张连弩比他想象中的还要精巧,重量也要更轻一些,只是不知道效果如何。

 

     “这还得多亏了阿英呢。走吧,到后园去,试一试它的威力。”

 

     他二人便来到了府中后院,在五十余步外,已经立起了一面箭垛,上面已经插了不少箭,想来诸葛亮之前也试射了好几回。

 

     其实,这诸葛连弩的操作并不复杂,首先将机身上的杠杆向前推进,使箭仓和与之一体的箭槽也随之往前,箭槽后缘缺刻向上抬升,自动勾住弩弦。

 

     正常情况下,弩弦横在箭槽中央起到阻挡箭仓内弩箭落入箭槽的作用,但当弩弦被勾到箭槽后方后,一支箭在重力的作用下,就会自动落入箭槽,这个过程,相当于子弹上膛。

 

     射击之时,只需将杠杆扳回,在这个过程中,箭槽与箭仓就会向后运动,并将弩弦也往后拉,弩干弯曲蓄能拉到尽头的同时,箭槽后缘也会开始下坐,箭槽缺刻下方顶钮露出下方的部分与弩臂接触并被顶起,随之将弩弦顶出缺刻,弩弦前行的同时,将箭槽中的弩箭弹出,便轻松的完成了一次射击。

 

     而当第一支箭发射之后,弩弦又挡住了第二支箭的下落,于是便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直到箭仓内的弩箭全部分射完毕为止。

 

     方绍这还是头一次用弩,不过,诸葛弩的优点之一就在于它操作的简单,像方绍这样的新手,只需站在那里,什么事都不用管,只管对准目标,重复的推拉扛杆就行了。

 

     于是,一拉一推,一拉一推,十五钟内,箭仓内的十二支弩箭嗖嗖的便射了个精光。更为神奇的是,竟然有五支钉在了圆形的箭垛上,命中率近将百分之五十,简直已经高到了离谱的水平。

 

     “不是吧,我可是第一次用弩啊。”方绍手扛着连弩,惊讶的叫道,满面的难以置信。

 

     诸葛亮笑道:“这连弩的射速和准度都很高,操作也十分简单,只是还有一样缺陷。你去检查一下箭靶吧。”

 

     方绍扛着连弩走了上去,仔细看了几下,便明白了诸葛亮的意思。那几支弩箭虽然射中了箭靶,但均射入未深,显然是穿透力略有不足。

 

     那边诸葛亮看他的表情已是明了,便道:

 

     “此弩的优点固然很多,但缺点也是明显的。

 

     这等穿透力,五十步之内,很难洞穿敌人的甲胄,造成致命的伤害。”

 

     诸葛亮的评价是有道理的,不过,历史上,诸葛连弩是诸葛壳长期钻研之下才发明,它所具有的缺点,诸葛亮也想尽办法将之克服,此时的诸葛壳,也许因为时间仓促的原因,尚未及想到解决之道。

 

     不过,方绍却早已了然于胸,他便诡异一笑,“先生,要使敌人丧失战斗力,并非必须洞穿甲胄,造成致命伤这一途啊。”

 

     诸葛眉色一挑,“莫非,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方绍咳了一声,神神秘秘道:“其实也简单,一个字一一毒!”

 

     “毒!”诸葛亮低叫了一声,随即便会心而笑。

 

     没错,方绍的建议就是在箭头上蘸毒。尽管连弩的力道很小,箭矢也做得又轻又细,穿透力很低,但只要给箭头上蘸以剧毒,那便不需要对敌人造成致命之伤,只消轻轻擦破点皮,箭头上的剧毒便足以致命。

 

     “你这一招还真够毒的,不过确也是条绝招。嗯,我听闻南中蛮人极善用毒,这次倒得劳烦李严,从蛮人那里多运些毒药过来了。”

 

     忽又想起了什么,方绍笑眯眯道:“先生,咱们是不是该给这弩取了响亮点的名字呢,将来投入战场,也好叫曹军闻之胆寒。”

 

     诸葛亮不假思索道:“这连弩是你首创的,便由你取名吧,或者直接叫做方氏连弩。”

 

     方绍忙推辞道:“这怎么可以,我那图式只是草创,完全用不得,若非是先生你的详加改进,此弩焉能造成,不如就叫诸葛飞弩吧。”

 

     方绍这是间接的推功给诸葛亮昵,毕竟他先前已经发明过了神威炮,几番征战,都给自己长足了脸,他方绍的名声可谓名扬在外。

 

     方绍又很懂得平衡,尽管他知道诸葛亮不是那种忌贤之人,但保险起见,也得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老师也长长脸面,显显威名。更何况,这诸葛弩本来就是方绍剽窃人家诸葛亮的,只不过现在这个诸葛亮浑然不知而已,以诸葛之名来命名,也算是实质名归。

 

     诸葛亮却是呵呵一笑,摇头道:“中正你的心意我领了,不过这连弩终究是你首创,我也只是略加改进而已,我可不能被人说是抢了学生的名头啊,还是你来命名吧。”

 

     方绍想了想,便嘿嘿笑道:“既然先生你让我命名,那好吧,我就正式把这连弩命名为’诸葛飞弩’,也算是表示我对先生你的敬仰,我对先生你这么多年来栽培的感激吧。”

 

     这话说得那个贴心Ⅱ吼直叫诸葛亮拒无可拒,感动得是一塌糊涂,至少,表上是如此的。

 

     一时之间,诸葛亮不知该说些什么,半晌之后方才拍着他的肩膀,笑叹道:“难得你一片心意,我再拒绝,倒显得见外了,那先生就在这里谢过你了。”

 

     师徒之谊,在这一刻显得特别的融洽。

 

     而在千里之外的建业,气氛却显得有点紧张。

 

     军府中,孙权端坐于上位,左右文武群臣分立两旁,四周甲士环立,一副森然之气。

 

     “汉使到一一”

 

     一声高唱之后,一位仪表俊秀的男子从容不迫的迈入政事堂,他手持节杖,闲庭信步般入内,无视着左右一双双不怀好意的目光,脸上始终带着一份自信与淡定。

 

     他走到孙权阶下,微微点头向孙权致意,同时不卑不亢道:“汉使蒋干,奉大汉皇帝陛下之命,特此前来向吴侯孙仲谋颁布委任诏命。”。原来,此人便是蒋干啊,听闻前几年时,曹孟德专程派此人去往江陵说降公l堇,今日一见,此人确实有几分名士的气度。’

 

     名为汉使,倒不如说是魏使才对。

 

     若是换了平时,孙权或许就下阶接诏了,但眼下他凭借着合肥之战的大胜,心中底气十足的很,对曹操已稍有几分轻视,故而,面对汉使之时,也不离座下阶相迎,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很平淡的说道:“汉使有何诏命就说吧,孤听着呢。”

 

     蒋干见孙权如此倨傲,便把嗓子提高了八度,厉声道:“吴侯受大汉陛下之爵,食大汉朝之禄,大汉皇帝陛下,一向视吴侯为忠贞之臣,而今却如此对待大汉皇帝陛下的使臣,却不知吴侯意欲何为?”

 

     蒋干只字不提曹操,一口一个大汉皇帝,虽然人人都知道汉帝是个摆设,近似于屁,但如果孙权不打算学袁术的话,那他就不能把汉帝完全当成了个屁。

 

     同时,蒋干的义正严词,也令孙权颇为欣赏,于是他便只好敛容下阶,微微笑道:“汉使言重了,孤岂敢不敬陛下,放眼天下,还有谁比孤对汉室更忠心,更拥护呢。”

 

     蒋干见孙权改变了态度,表情马上也三百六十度旋转,温言道:“既是如此,那就请吴侯接诏吧。”

 

     孙权当下便拱手躬腰,摆出一副恭敬肃然之状。

 

     蒋干清了清嗓子,高声道:“奉大汉皇帝陛下之诏命,特委任吴侯孙权为后将军,并领扬州牧,都督荆、扬、交三州军国重事。”

 

     此诏一出,在场的东吴君臣,无不微微变色。(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四章 包藏祸心

    原本东吴的君臣会以为,痛失了合肥重镇,曹操恼羞成怒之下,接下来必然是一波接一波的军事报复。而东吴君臣上下也皆做了好固守合肥,与曹操打一场持久战的准备。

 

     但眼下汉使蒋干自勺忽至,带来的却是如此意外的诏命,自然会令在场诸人感到惊讶。

 

     不过,这“后将军兼扬州牧,都督荆扬交三州军国重事”的一系列头衔,对孙权而言,着实也是十分诱人。毕竟这扬州牧自己盼望了很久了,讨逆将军的位子呆得逆了,就算朝廷不给他加封,他自己都打算学刘备那样上表自封了,但是现在,朝廷的委任意外而至,他便可名正言顺的坦然受之。

 

     眼见利益当前,反正也没坏处,孙权也就没有多想,当即便接授了朝廷的委任。

 

     一大堆的头衔到手,孙权对蒋干的态度自然是更加的热情,好一番抚慰之后,便命送往馆驿休息,晚些时候再设宴好好招待。

 

     打发走了蒋干之后,孙权坐回上位,得意的向众臣道:“诸位,真是没想到啊,曹孟德竟然会以怨抱德,反过来给孤封了这许多头衔,这真是让孤感到意外口阿。”

 

     诸臣之中,有不少人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这时,老臣张昭却冷哼一声,不屑道:“主公也不必高兴太早,昭倒认为,那诏命之中,其实包藏着曹孟德的祸心啊。”

 

     孙权的得意志满被张昭泼了一头冷水,笑容便褪了下去,问道:“子布何出此言?”

 

     张昭遂道:“朝廷给主公升后将军,扬州牧也就算了,偏偏还加了一条都督荆扬交三州军国重事,试问主公,这荆州现下又在谁人手中…)主公又如何都督?”

 

     张昭一言切中了其中的疑点,孙权此时一听,脸色不由得变得凝重起来,显然他也意识到了其中的不寻常。

 

     张昭接着道:“曹操刚刚失了半个荆州,明知荆州如今已几乎全据于刘玄德之手,却偏偏又令主公都督荆州军国重事,这明显是在离间刘孙两家的关系。主公如今受了这般委任,便等于向天下人宣布,荆州名义上还是属于主公所有,几乎等于公然撕毁了当年之陆口协议。主公所得到的,只是一个空有其表的虚名,却不经意间与刘玄德交恶,这不正是合了曹操的心意吗?”

 

     张昭一席话方才将孙权点醒,他不禁懊悔道:“没想到曹操竟然如此阴险,孤一时失察,误中了他的奸计矣。子布,如今这诏命孤已受了,木已成舟,可该如何是好。”

 

     张昭一时尚未想出对策,班中一人却笑道:“此事又有何难,主公何必担心。“孙权寻声望去,见说话那人正是顾雍,他面露喜色,忙问道:“元叹有何良策?”

 

     顾雍轻松说道:“曹操假借天子之名发的这道诏命,以刘玄德之眼力,当然也不会不知这是离间之计,主公虽然受了诏命,但只需上一道表给朝廷,表奏刘玄德领凉州牧,都督雍凉二州军国重事,则无论朝廷不答应,刘玄德都会明白我东吴的立场,那么曹孟德的离间之计自然也就无法得逞。”

 

     孙权呵呵一笑,赞道:“元叹果然机谋不凡,曹孟德自以为诡计多端,却不想孤之麾下,亦有高明之士,轻易便将他的诡计破解。”

 

     面对孙权的夸赞,顾雍只是淡然一笑,“不过,雍倒以为,曹操煞费苦心的派使者前来为主公加官进封,只怕并非只为离间刘孙两家联盟这么简简单单。”

 

     孙权马上又紧张起来,“那依元叹之间,莫非曹操还有别的什么阴谋不成?”

 

     “方今曹操失合肥,丢襄樊,败汉中,可谓是噩报连连,中原反对之人,想必也是蠢蠢欲动。如今曹操最怕的,便是我东吴与刘玄德联合起来,一路攻关陇,一路玫宛洛,一路攻青徐,三路大军全力北伐,使之顾此失彼,难以应付。所以,曹操方才想以加官进封来安抚住主公,保证东南的暂时安全,才好腾出手来,全力对付西面的刘玄德。雍是想,这恐怕才是曹操此举的真正意图所在吧。”

 

     顾雍一语道破了曹操的意图,众谋士们尽皆称是,孙权手抚着紫髯,眉色微皱,“若果真如此,那孤当如何以应?”

 

     顾雍淡淡道:”雍以为,如今合肥虽下,我东吴之疆界也往北扩了不少,但想在合肥一线站稳脚跟,尚需假以时日。那在这个时候,主公不妨就将计就计,明里装着中了曹孟德的诡计,暗中却抓紧时间安抚人心,休养士卒,坐观曹刘二人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