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卧龙助理-第1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夏口城位于陆口的下游,本为江夏郡的治所所在,同时,夏口又据守着汉水与长江的交汇之地,从表面上来看,夏口应该比陆口更重要。
但事实却是,夏口位于长江北岸,汉水东岸,吴人只能截断夏口通往荆州的水上通道,但陆上的通道吴人却无可奈何。同时,夏口经过关羽经营多年,城坚无比,以吴人的攻坚能力,在夏口外援不断的情况下,很难在短时间内攻破此城。
而在此时,聚集于夏口水域的吴军,却要面临着从襄阳顺汉水南下,以及从江陵和陆口顺长江东下的荆州水军两路的夹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强攻夏口显然不是最高明的方案。
但是,陆逊在此时仍采用这等“不高明”
的方案,却正体现出了他的高明之处。
原因,就在于关羽先前的那道调令。
荆州约有十万正规军,具体部署一般是陆口两万,襄阳三万,江陵一万,宛城两万,其余两万兵马,分散驻防于夏口、长沙等地。
至于荆州的水军战船,因为襄阳、宛城等地水师作用不突出,因此大部分的战船都部署于陆口和江陵二地,而荆北襄阳水军战船只在全部战船的四分之一,也就是两百艘左右。
但是现在,江陵、陆口,以及夏口、长沙等地的军队,几乎都被关羽调往了北方,陆口之地,虽有战船接近四百余艘,却仅有不到五千兵马,根本无法从西面对夏口的吴国水军发动进攻。
而前线的关羽虽有兵**万,但手中却只有襄阳不到两百的战船,人多而船少,依然无法从汉水对吴军发动强有力的进攻。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徐庶是有船而无兵,关羽是有兵而无船,这也就是说,吴人此时已经可能凭借其绝对优势的水军,完全控制住汉水与长江水道。
在南方,谁控制住了水路,就等于在现代战争中掌握了制空权。
徐庶的担忧变成了现实,仿佛在一瞬间,吴人就占据了所有的优势,而接下来发回的情报,则让徐庶更为震惊。
陆逊命甘宁率五万兵马围攻夏口,命吕范率军两万向陆口挺进,自率八万大军延汉水北上,直奔襄阳而去。
陆逊这一招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一一够狠。
此时的襄阳兵力空虚,如果陆逊能赶在关羽大军回师之前摧毁襄阳港的水军,便可一举将关羽截断于汉水以北。没有了水军的支持,就算关羽手握雄兵十万,也奈何不了吴军。
这一招,与当年魏延奇袭潼关之计有着异曲同功之妙,不过徐庶所面临的处境却更糟,原因很简单,因为自襄阳以南的整个荆州地区,仅有五千余兵马。
“一失足成千古恨啊!”徐庶猛然拍案,脸上尽是愤恨之色。
邺城,卫将军府。
夏侯尚看着手中那封信,脸上流露着极为复杂的表情,时而疑惑,时而愤慨。
许久之后,他将那信合上,猛一拍案。
堂前那跪伏于地的家丁,吓得浑身一抖,把头伏得更低了许多。
“你可是陈群的家丁?”夏侯尚厉声问道。
那家丁默不作声。
“这封信可是你家主人亲笔所书?”
那家依1日不敢吱声,不过,在夏侯尚看来,不吱声就代表着默认。
夏侯尚当然识得陈群笔迹,再加上这家丁的慌张表示,夏侯尚心中已经有了判断。
“陛下对你们恩重如山,为了你们的利益,不惜改变了国策,施用了那《九品中正制》,如今国难当头,你们却想背叛陛下,该死!统统该死!”
夏侯尚看着封中那一长串的名单,怒火填胸,咬牙切齿。
“来人啊,调集兵马,按照名单上的人名,把这些背国之贼统统给我抓起来!“当城中的夏侯尚怒为中烧时,城外汉营中的方绍,却在悠闲的品着香茗。
‘这个时候,夏侯尚那厮杀不多已经抓人了吧。’
邺城中发生的一切,都只是方绍的计策而已。
方绍对陈群派来的家丁说,为了表示信任,请他把陈群的书信再带回去,以表明自己不会因为握有陈群的把柄而以之为威胁。而当那家丁回城之时,再从外略施手段,引起守军的惊警将其逮捕,一旦夏侯尚看到那陈群的投降信,自然会采取措施。
而且,方绍还借姜维之手,在那封信中添加了一个“参与归顺”者的大名单,司马懿、王朗之类的士家大族名士皆列其中。
也就是说,方绍这是在玩借刀杀人之计。(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四章 接着忽悠
天色已晚,司马懿正准备入睡,忽然之间,来自府外的嘈杂之声打消了他的睡意。
自从汉军围城以来,因以神威炮日夜轰城,邺城大多数的时候都处于嘈杂笼罩之下,不过,因为司马懿的府邸离外城较远,一般也很少受到影响。
所以,这入夜之时忽起的嘈杂,让司马懿心中顿生一种不好的感觉。
穿戴出去,来到大门前时,院子里已经聚集了十几名被惊醒的家丁,个个皆手执利刃。
这些人看似是家丁,但其实却都是身怀武艺的猛士,像司马懿这个的达官显权,哪个家中没蓄养这么一帮子人。
“开门,快开门,再不开我们就要砸门了!”隔着一道朱红色的大门,清清楚楚的听见有人在这般喊叫,言语口气是相当的放肆。
“何人敢在本中丞府外放肆!”司马懿大声斥喝。
“我们是御林军,奉卫将军之命前来捉拿司马懿,快开门!”
这般回答令司马懿吃了一惊,周围的家丁们也个个惊怔,都想不明白那个卫将军夏侯尚,为何要来捉拿他们家的主人。
鹰眉一皱,司马懿已隐约猜到了几分,他极力的维持着镇定的神色,摆手喝道:“把门打开吧。”
片刻之后,门吱呀呀的开了,刚刚只裂开一道缝时,外面的人便迫不急待的猛力推门,哗啦啦一下冲出了三四十名全副武装的甲士,为首之人,正是许仪。
面对着杀气腾腾而来的御林军,司马懿冷笑一声:“许将军,这大晚上的,你带着这多军士来我府上大吵大闹,不知所谓何事?”
许仪指着他鼻子斥道:“司马懿,你休要再装腔作势了,你背国投敌之事早已漏露,还不束手就擒,老老实实的跟我到天牢里等候发落。”
司马懿面色依1日,淡淡道:“我司马懿向来忠心为国,日月可昭,许将军你这又何出此言,莫非有奸人陷害我不成?”
“想伸冤的话,去跟夏侯将军说吧,许某只是奉命行事,希望你识相一点,不要做无谓的挣扎。”
许仪赖得跟他多言,手一挥,一千甲方便轰然而上。院中家丁们迅速的作出反应,十几人将司马懿环护于中央,眼看着一场厮杀便将展开。
许仪冷哼一声:“司马懿,你若是真想负隅顽抗,那就别怪我手下不留情了。夏侯将军可是有交待过的,但有反抗者,格杀勿论。”
此番前来的御林军有三五十人之多,而自己手下不过十人,真若开打多半不是对手,就算是勉强将对方打跑,但随后只会引来更多的御林军而已,邺城之兵尽听夏侯尚调动,自己又能抵抗得了多久呢。
冷静的权衡之下,司马懿立刻做出了回应,他哈哈一笑:“我就与你走一趟便是,反正我司马懿问心无愧,有什么好怕的。“他说着从环护的人群中走了出来,许仪当即下令,将其绑了押解上早就备好的囚车,直奔天牢而去。
当司马懿被送入天牢之时,他惊奇的发现,陈群等许多朝中文臣皆已被抓来,细细一数,这些大臣们尽旨乃大族名士。司马懿敏锐的意识到,这其中必有可疑之处。
作为朝中文臣的代表,司马懿和陈群还是受到了一点特殊的照顾,他二人被关入了一间单独的牢房,不用跟其他人挤在一起。
牢门关上,狱卒退去,司马懿急问遵:
“长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陈群沉着脸道:“多半是我们密谋的那件事泄漏了。”
“你不是说派出的信使顺利的出城了吗?
而且你还说所用之人绝对可靠,即使被抓也绝不会出卖我们,那夏侯尚又焉能识破我们的密谋?”司马懿无论如何也不信。
陈群茫然道:“这也正是我疑惑不解之处,可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理由,能让夏侯尚冒着得罪满朝文臣的风险,将我等皆抓捕起来呢。”
陈群之词提醒了司马懿,他环顾四周,疑道:“就算密谋之事泄漏,最多也只牵扯到你我二人,夏侯尚却为何会抓了这么多人?不对,这其中必有蹊跷。”
司马懿当然想不到,漏露秘密的竟然会是方绍,而且,就算他知道,想破头皮也不会想明白方绍为什么要这么做。
当然,这世上除了方绍自己,谁也不可能知道他针对士家大族的原因。
这二人正在疑惑不解之时,牢外晌起森然的甲叶撞击声,随着一阵沉重的脚步声响起,一行军士走进了大牢,当先那人正是卫将军夏侯尚。
一见夏侯尚亲来,大牢之内立刻沸腾了起来,众大臣们一个个挤在牢棚边,愤怒的斥问着夏侯尚逮捕他们的原因,叫嚷着令其立刻释放他们,否则就向陛下上表告他的状。
“夏侯将军,此时正值外敌当前,你不抗敌人,却这般对待自家入,我等实不知夏侯将军你是何用心?”陈群用他高八度的大嗓门压过了所有的声音,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了过去。
夏侯尚扶剑走了过去,冷冷盯着牢棚那一侧的陈群,目光之中渐渐流露出鄙夷与愤恨。
那冰冷的眼光,却仿佛含着滚滚的热浪,灼烧着陈群,使其不敢正视。
片刻之后,夏侯尚缓缓的从怀中取出了那封密信,在陈群面前一扬,冷哼道:“陈群,事到如今,你还敢装腔作势,你的脸皮还真够厚的,这封信你不会不认识吧。
看到那封信的一瞬间,陈群心头就像是被狠狠的戳了一刀,现在的他,就像是被剥光了衣服一样,一时间感到无地自容。
身后的司马懿悄悄的用手指捅了一下陈群的菊花,这一捅让陈群从惭愧中清醒过来,顷刻间,他的脸上再度被自信与淡定所占据。
“夏侯尚军,我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
到了这个地步,他还抵赖不承认,夏侯尚鄙意更浓,遂将那信取出用力一抖展开在他的面前,冷笑道:“你可别跟我说,你自己的字,自己都不认识吗?“陈群装模作样的将眼前之信看了一会,不以为然道:“原来如此呀。夏侯将军,你中了汉军的离间之计啦,这封信的笔迹,明显是别人模仿我写的。”
“你休要再狡辩,这封信我已找人查验过,分明就是你的笔迹。”
陈群呵呵一笑:“世上擅长临摹他人笔迹的高手多得是,此人的手法只是极高明而已,若非是我本人,寻常之辈又岂能看得出来。”
文人毕竟是文人,只要舌头尚在,死得也能说成活的。陈群三言两语就给自己找了一段看似牵强,但却又不无可能的辩护词。
夏侯尚的政治能力显然远逊于其军事才华,给陈群这么一忽悠,他立时便有点无言以应,脑子里一琢磨,似乎人家说得也有点道理。
’莫非我真的中了汉军的奸计,抓错了人不成?7夏侯尚在心中自问,脸上已经开始流露出犹豫的神色,旁边的许仪一见此状心里边就有点急了。
要知道牢里的这些大臣,大多数都是他许仪亲手抓的,抓捕的过程中,自己更曾对他们多有无礼。如果是抓错了人,那自己岂非是得罪了满朝的大臣,将来在官场中哪里还会有立足之地。
想到此节,许仪的心里就一阵的发毛,于是,他眼珠子一转,赶紧凑近夏侯尚,附耳低言道:“将军,这帮文臣向来善于舌辩,当此危急关头,稍有不慎就会酿威大错,正所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呀。”
给许仪这般一“忽悠”,夏侯尚犹豫的心又有所回转,他眉色一凝,朗声道:“我手中毕竟有此铁证,岂能凭你三言两语就信了。如今外敌当前,就只有先委屈你们了,如果你们真的是无辜的,待击退敌人之后再向陛下申冤去吧。”
说罢,夏侯尚拂袖而去。
“将军,将军j”陈群趴在棚边大喊大叫,但却依然留不住夏侯尚。
片刻之后,只在砰的一声,天牢的大铁门被紧紧关上,大牢之内一时又如死寂一般的沉默,接着便是此起彼伏的叹息声。
司马懿看了一眼无奈的陈群,冷冷道:
“长文,事情到了这般地步,看来我们只有抢先动手了。”
陈群神色一怔,很快,眼眸之中就流露出肃杀之气,沉默良久之后,他狠狠的点了点头。
上庸,蜀王府。
刘封手拿着言辞咄咄逼人,充满颐指气使味道的信,眉宇之中,既有恼火之色,但又有几分幸灾乐祸之意。
几天之前,吴军突袭了荆州,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毁了襄阳的水军战船,现下,关羽所率的七万大军已抵达樊城,却只能望江兴叹,眼巴巴的瞧着南岸的吴军围攻襄阳。
渡江无果之下,关羽想到了刘封,令他率所辖之兵率南下解襄阳之围。
合上那封信,刘封的嘴角斜扬,冷笑了一声:“关羽啊关羽,你也有求我刘封的时候Ⅱ吼嘿嘿一一”
(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五章 刘封的恨
刘封的幸灾乐祸也是情理之中。
早年刘备要收他为养子时,关羽就曾明确表示反对,后来木已威舟,关羽也并未对他这个“侄儿”表现出多少关怀。再到后来,刘禅等人相继出生后,关羽对他冷眼相看。
这些年来,自己坐镇汉中及东三郡,数度在关羽节制下奉命攻打魏国,但无论自己出多少力,打下多少土地,最后都被关羽收入囊中,收归自己节制。而他自己辛苦了这么多年,所辖之地却仍然只有汉中和东三郡那点地盘。
而在此次的伐魏之战中,朝廷上令他与关羽同时出兵伐魏,关羽却因怕他分功,严令他将兵马驻扎于上庸一线作为预备队。
关羽的种种作为,刘封自然是怀恨在心,不过却又也无可奈何。
在刘封看来,此番的伐魏之战应当没有悬念,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东吴竟然会出兵,而且只数天的功夫,荆州就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刘封幸灾乐祸之外,其实也有不少惊异,而且,他隐约的感觉到,似乎张松之前所说自勺“机会”,已经在眼前了。
收敛了思绪,刘封抬头问道:“先生,关云长令我率军南援襄阳,你怎么看?”
此刻的张松,眉宇之间竟有几分神采飞扬之色,似乎关羽所面临的困境,令他同样感到兴奋。
“大王,松先前曾经说过,让大王耐心的等待机会,不知大王还记得否。”
听此一言,刘封的神色愈加振奋,忙道:
“怎么会不记得,本王无时无刻不在等着这个机会,先生,莫非现在时机已经到了吗?”
张松抚着短须,微微点头:“皇天不负有心人,大王,你翻身作主,扬眉吐气的机会终于到了。“刘封大喜,急道:“若是如此,那依先生之见,本王该如何行事。”
张松嘿嘿一笑:“松已为大王拟定上中下三策,听凭大王选择。”
原来张松早就胸有成竹,刘封催道:“先生何不速速道来,就从这下策先说起。’
“这下策嘛,既是听凭关云长的调遣,率军南下解襄阳之围,如此,一则有功于国,二则有恩于云长,有些两样好处,既可巩固大王的位置,又可增加大王在朝中的发言权,此为下策。”
刘封早就受够了关羽的气,如今见其遭难,巴不得瞧热闹昵,又岂会甘心去施救,听罢这下策,刘封便摇了摇头:“那中策呢?”
“如今襄阳水师被毁,关云长与荆州的联系就等于被切断,而陆口的徐元直兵马不过数千,万难抵挡吴军的进攻,到时必会退保江陵,以向蜀中求援。大王便可以援救江陵为名,名正言顺的率军南下蜀中,到时蜀中文武必无防备,大王可趁势将蜀中纳入自己手中。
如此,则大王将据有整个巴蜀,北有秦之险,东有三峡之险,朝廷便将奈何不了大王,则大王退可割据一方,进可以待时变,争夺天下,进退自如,此乃中策也。”
张松的中策令刘封眼前为之一亮,兴奋道:“先生这中策实在妙啊。”
张松得意洋洋道:“大王莫高兴太早,我还有上策没有说完呢。”
刘封以为这计策是一条比一条好,便是竖起耳朵仔细倾听。
“如今三路大军皆与敌纠缠,这个时候,长安城必然空虚。大王不妨暗中率大军走子午谷北入关中,不出十日便可直抵长安城,一举将帝都拿下。到时太后、皇帝和文武百官皆在大王之手,嘿嘿一一”
张松用诡秘得意的笑来代替他的下文,这一条上策却将刘封听得心惊肉跳,既是兴奋,又是惊惧。
兴奋的是,如果采纳此策,大汉国的最高权力可谓是唾手可得,但惧的却是,若然此计失败,那自己就是有去无回,死无葬生之地。
这个时候,刘封的思维不得不陷入了困顿之中,此时此刻,他所面对得将是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稍有不慎,不但雄心壮志灰飞湮灭,就连自己的性命也将不保。
“三策,这三策,我该选哪一策呀?“当刘封在受选择的煎熬之时,陆口的徐庶的日子同样不好过。
今天早上,最不愿意看到的情报传回,关羽终于还是迟了一步,陆逊赶在关羽的大军南归前一天摧毁了襄阳,切断了汉水自勺南北联系,并对襄阳城形成了包围之势。
襄阳城的野战军队加上郡兵,大约有四千人左右的兵力,而且有大将赵云镇守,尽管围城的吴军有十余倍之多,但徐庶并不担心襄阳城会被攻破。
其实,徐庶担心的是自己。
整个长江一线,只剩下自己手中这五千的野战军,其余驻守备郡的郡兵,人数既少,战斗力又极弱,当吴人来攻之时,能否自倮都成问题,更别说召集起来正面对抗吴军的进攻了。
襄阳的水军战舰被毁,这也就意味着陆逊只需用少部分的水军,便可轻易的阻断北岸关羽军团任何的渡江企图。而这时,陆逊便可分出更多的兵力来收拾陆口的汉军了。
接下来收到的情报又证明了徐庶的担忧,果不其然,在完威对襄阳的包围之后,部分吴军已经南归,不久后就将进入长江,很显然,这支部队是冲着陆口来自勺。
此时的吴军,大致分为了三个作战兵团,围攻夏口的甘宁军团大约有四万人,围攻襄阳,并绝断汉水的吴军大约有凌统军团的六万人,而即将对陆口发起进攻的,将是陆逊亲自率领的五万吴军。
五万吴军,十倍于己,而且,吴国随时还可以再向荆州增兵。
如此悬殊的兵力,即使是足智多谋的徐庶也感到了一丝凉意。
“看来陆口是守不住了。”在焦头烂额的苦思了半天之后,徐庶无奈的道出了这一句。
张辽神色一变:“守不住也得守,若是不守陆口,吴人的水军长驱直入,我们身后的荆州之地都将保不住。”
作为一名曾经固守合肥多少的将领,张辽习惯性的准备死守,不过,徐庶却显然不这么想。
“陆口不比夏口那般有坚城可守,固守陆口必须建立在有水军可配合的前提下,如今既无水军以为犄角,执意的固守结局只能是死路一条。”
听着徐庶的口风,张辽已经感觉意到几分他的用意,遂直言道:“大司马,你到底心中有何想法,不妨直说吧。”
徐庶沉吟了片刻,方道:“与吴人争雄的关键就在于水军,如今襄阳水军已没,如果陆口和江陵的水军也被摧毁,那江汉之地便尽是吴人的天下了。我以为,我们目前最需要做的事,就是无论如何也要保住我们手中的水军。”
徐庶的计划具体而言就是弃却陆口,收拢南郡及荆南三郡的所有可用之兵,退保江陵城。同时将陆口和江陵的五百余艘战船逆江而上,退往益州。
这个计划可谓是壮士断腕,相当于把江夏、长沙、武陵、零陵江南荆州之地尽数拱手让于吴人,全军退守江陵城,与襄阳城形威南北呼应之势,勉强可保全两城之间的荆北之地。同时,五百多艘战船退往益州,只要一过三峡,则吴人便将奈何不了这些战船。
如此,虽然损失了大片的国土,但有五百艘宝贵的战船被保住,而且江陵城池坚厚,积粮无数,五千多正规军,再临时发动一部分城内丁壮,足以长久的坚守下去。
而只要江陵和襄阳,这两个扼住江汉水道咽喉的钉子不被拔出,那么吴人就算夺取再多的荆州土地也是浮云。
张辽并非纯为武夫,大局谋略方面也相当有见识,细思之下,他很快就意识到,徐庶的计划确实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元直的意思我也明白,可是你我既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也没有得到上大将军的许可,就这般弃守陆口,拱手让南荆州让于敌手,这般重责,只怕……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是张辽的本性,他清楚的记得自己的向负的职责,所以才会对徐庶为违抗军令的计划感到担忧。
徐庶沉默了片刻,正色道:“我以右大司马的身份下达此令,自张将军以下将士,皆是听令而行罢了,将来若是有人追究起来,我徐庶自一力承担便是。”
邺城,汉营。
邺城中自然有方绍的细作,有的是先前就潜伏进城中的情报人员,有的则是围城后主动表示愿意归顺的魏国官吏,他们自然有方法将城中的情报及时的送出来。
各方的情报表明,邺城之中已是暗流涌动,危机四伏。夏侯尚对土族大臣们的大肆抓捕,已是弄得城中人人自危,心思惶惶。而某些实力派人物,为了自保,似乎已经在开始暗中展开行动。
方绍嘴角扬起笑意,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正在这时,王潘匆匆而入,将一道从黎阳方面发来的情报送上,焦虑道:“大司马,魏国形势有变,你快看看吧。“方绍接过密报一看,神色不禁也是一惊,因为密报上声称大批的魏**队正在北渡黄河,向着邺城方向赶来,截至到发出情报之前,已经有约四万人渡过了黄河,而且人数还在不断的增加。
“怎么回事,魏军怎么会在突然之间,有能力抽调出这么多的军队援救河北呢!”
(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六章 棋子
“曹操能够抽调兵力之处,只有徐州和许洛,如果兵马是从徐州而来,说明魏国与吴国已经达成了某种秘密的默契,如果兵马是从许洛而来的话,那多半是荆州方面出现了问题。”马谡的冷静的予以了分析。
“我看多半是前者了,吴人这又是想坐山观虎斗。”方绍更倾向于魏国和吴国达成了停战的秘密协议。
只是,他话音未落,亲兵匆匆而入,又将另一封从长安方面发回的加急快报呈于方绍。
方绍接过来一看,整个人瞬间惊怔在了那里,仿佛遇上了平生所未料到的异事一般。
方绍向来是那种成竹在胸,面对何等复杂危险的局面都临危不惧的人,而今他忽然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惊骇之色,显然长安方面送来的不是什么好消息。
“大司马,究竟发生了何事。”众人先后的催问道。
惊怔了片刻,方绍的表情恢复了正常,只是眉宇之间尚带着几分忧虑,他将那情报往案上一扔’,冷冷道:“吴国突袭荆州,关将军的大军被隔在了汉水以北,荆州的形势很不妙呀。”
众将听闻亦是大惊,一起将那封情报传阅一遍,方始确认了事实的准确性。
“看来吴人不仅仅和魏国达成了停战协议,而且还……还穿上了同一条裤子。”马谡咬牙骂道。
这一刻,方绍才有如梦初醒的感觉,他深深的感觉到,诸葛亮、庞统,还有自己,乃至整个大汉国的决策层,对于此次伐魏都太过自信,对吴国政策的转变之快,都判断失误了。
如果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吴国的角度看待整个天下自勺局势,那么就应该很清楚的看出大汉国横扫天下之势已几成定局,正因为如此,考虑到唇亡齿寒的道理,孙权没}里由不做提前的防范。
其’实方绍事先也考虑过这一层,只是他没想到孙权这一回竞如此的果敢,在大汉国如此强大的情况下,依然敢发动这等不计后果的突袭,仿佛孤注一掷,根本无惧会遭到何等的报复一般。
“孙权啊孙权,我这一次是小看了你呢。”方绍感慨道。
这时,王漕道:“大司马,如今荆州有危,伐魏的整体形势已转向于我们的不利,这个时候,是不是该考虑撤兵了。
王淹之词得到了大多数在场将领的附合,尽管他们没有吱声,但方绍亦能从他们的眼色之中读出他们心中的想法。
方绍忽然站起身来,踱步于帐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