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卧龙助理-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b2688/
……
第一章 草堂纵论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一阵带着哈欠,充满了小资情调的吟诗声将正在打瞌睡的方绍吵醒,他一脸不满的睁着还模糊的眼,懒懒的望向门外,已是日上三竿之时。
“真是头赖猪,又睡在太阳晒屁股才起来。”方绍嘀嘀咕咕的站了起来,语气中多有抱怨。
案上的饭菜已经放了好久,方绍回头看了一眼那扇门,还是反掩着,里面那个刚醒的人看来还没打算出来,于是他直接用手夹了根肉丝麻利的放到嘴里。
“还好还是温的,要不然那赖虫又该唠叨了。”方绍擦干净了嘴角的油渍,赶走了盘旋在饭菜上面的几只讨厌的蚊子。
这草堂坐落于汉水的一条小小支流边,但凡有水的地方,最是招蚊虫,这时才是初夏,白天黑夜都已经能听到这些讨厌家伙嗡嗡个不停。
吱呀,那竹门终于开了,一位翩翩公子信步而出。
却见他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姿,正是传说中的诸葛孔明。
“切,一起床就打扮得这么帅,给谁看呢。”方绍心下讽刺,却忙是上前一步,拱手一礼,“先生,你起来啦。”
诸葛亮轻摇羽扇,微笑道:“醒来啦,是被菜香叫醒的,今天你又做了什么新鲜菜呀?”孔明说着,跪坐在了案桌前,一脸的馋样。
“今天这道菜,叫做‘鱼香肉丝’。”方绍揭开了盖子,一股鱼香扑鼻而入,诸葛亮深吸一口香气,好是陶醉的样子。
“一觉醒来就有这般美味吃,方绍啊,看来你这个厨子我是雇得值了。”诸葛亮兴奋得直流口水,拿起筷子就要吃。
“先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你不洗一下手就吃饭吗?”方绍善意的提醒。
诸葛亮一怔,不解道:“何为‘便后’?”
方绍一时省悟,这个时代,人们大概管上厕所叫‘出恭’吧,诸葛亮虽然聪明绝顶,只怕也不知道‘便’是什么意思。
“这是我家乡的俗语,就是上完茅房的意思。先生,为了你的健康着想,还是洗一下手吧,至少擦一下嘛。”方绍很机灵的编了一个解释,顺手给诸葛递上一条湿巾。
“有意思,你家乡的风俗还真是有意思,好,就先洗手再吃饭。方绍啊,过后再跟我讲讲你们家乡的趣事。”诸葛亮接过湿巾擦了一擦,便是开放肚皮,大吃起来。
方绍看着诸葛亮那副吃相,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史书果然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想象得到传说中风度翩翩,有如仙人的诸葛孔明,吃相竟会这么难看呢。”
又如果不是一个多月前的那场交通意外,只怕方绍也就没有机会看到今天诸葛亮不为人知的一面了。
那是一个雨夜的晚上,方绍在开车回家的路上,被一个醉酒驾驶的缺德司机挤下了过江大桥。几秒钟的功夫之后,方绍便被浑浊的江水所包裹,他几经挣扎,总算打开了车门,好不容易游上了江面,却正好遇上了一个溺水之人,而那个人,不用说,自然就是诸葛亮了。
方绍是花了好长的时间才接受自己身处在三国时代这个事件,穿越这件事,对于一个无神论的人而言,确实是无法相像,至今回想起刚刚来时那段难熬的日子,方绍都有心余悸。
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他穿越的第一时间,碰巧救下了诸葛亮,在编了一段什么逃难至此,不幸翻船,无处可去的谎言之后,聪明的诸葛亮被他成功忽悠了,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也为了解决家中正缺少一个厨子的难题,诸葛亮收留了方绍。
就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白领,穿越数千年的时光,成为了南阳卧龙的一名厨子。
命运,还真是有意思,当一扇窗户关起时,未必不会打开另一扇窗。
“方绍,你又发呆了,在想什么?”诸葛亮的吃相虽然很粗鲁,但洞察力却相当的细腻。
方绍笑了笑,道:“我在想下一道新菜。”
其实方绍做的都是平时的一些家常菜,什么鱼香肉丝、红烧肉、窝笋炒肉之类的,不过,就这个时代而言,这些闻所未闻的菜式,足以成为让诸葛亮这样的人都能流口水的“域外佳肴”了。
诸葛亮喜道:“好好好,你就好好想吧,做得好了,我下个月长你工钱。”
“那我就先谢谢先生啦。”方绍一副感激之状。
几道好菜,一大盆米饭,诸葛亮十分钟之内扫了个干干净净。
吃饱喝足了,诸葛亮摸了摸圆鼓鼓的肚子,打了几个饱嗝,潇洒的抚袖道:“方绍啊,先生我吃饱了,你把这里赶紧收拾干净吧,过片刻可能有客人来访。”
“得,我好歹也是一工程师,现在拿到好,沦落到给人做饭抹碗的地步了,好惨啊。”
方绍没撤,只好继续做他的佣人工作。
他这边忙乎,那头诸葛亮已经斜卧着读起了书,刚刚翻了几页,忽然想到了什么,道:“方绍啊,夫人呢,怎么中午出没见她回来用饭。”
这小子,吃饱喝足了才想起老婆,什么记性。
方绍边抹桌子边道:“夫人一早起来就走了,说是要回娘家住几天,先生,你是不是跟夫人吵架了。”
诸葛亮无奈道:“也算不得吵,就是昨晚先生我很是瞌睡,一躺下就想睡觉,可是夫人她非要跟我说话,我烦得不行,就说了她几句,大概就因为这跑回娘家去了。”
方绍听了这几句,便猜到昨晚发生了什么,估计是落花有意,而流水却无心,惹恼了落花一怒之下就随流而去了。
不过这也怪不得诸葛亮,方绍作为一个男人十分理解他的难处,她的那个夫人黄月英长得也实在太离谱,当初方绍刚来到草堂时,第一眼看到黄月英时还以为大白天的见鬼了。
不过这黄月英虽丑,但德才却很好,平素里温柔贤慧,又精通诗书,他夫妇二人闲来无事之时,便会闲坐月下吟诗作赋,好生的有情趣。
只是人家虽然长得丑,但好歹也是女人,被诸葛亮这般扫了兴,当然得耍点小姐脾气了。
方绍遂劝道:“先生,夫人想来也是一时耍小性子,你还是去黄公家把她赶紧接回来吧。”
诸葛亮摇头道:“这种小性子我岂能纵容她,想回娘家住就住几天吧,正好也能清静几日,这些天先生我正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准备。”
他二人正说话间,忽闻草堂外人有人笑道:“诸葛贤侄,难得你今日起得早呀。”
方绍向门外望去,却见一位松形鹤骨、器宇不凡的长者信步而入,一眼望去,颇有一番道风仙骨。
诸葛亮一见此人,忙是跳了起来,躬身一礼,笑道:“亮知先生今日必亲临草堂,岂敢不早早起来恭迎呢。”他说罢又向方绍道:“此乃吾师水镜先生,方绍,快去上些果蔬,顺便把后堂的那幅地图取来。”
原来此人即是荆襄名士司马徽啊,方绍熟读三国,自然知道此人,之前也曾想拜会,只因人家是荆襄大族名士,而自己只是“诸葛村夫”家的厨子,又凭什么资格去见人家呢。
司马徽信然坐下,方绍便将一些瓜果搬上桌面,又从后堂将诸葛亮的那副地图取来挂在侧面的墙上。这是一幅天下形势图,诸葛亮平时好出外云游,但在家之时,每每都会对着这幅地图比划来比划去,说得文一点就是运筹帷幄,指点江山。
此二人皆乃当世名士,方绍倒是很想听听他们之间能谈论些什么,遂是躲在了大门外假意择菜,暗里却是竖起耳朵偷听他们的对话。
司马徽先道:“贤侄何以猜到我会来拜访你这草堂。”
诸葛亮轻摇羽扇,淡淡笑道:“前日我外出归来,遇见崔州平等人,听闻先生庄上有贵客登门,故而有此猜测。”
司马徽呵呵一笑,也不明言,却是抚须说道:“贤侄啊,你一身的才华足可左右天下这盘棋局,如今正逢乱世用人之际,贤侄就没有想到过出山做一番事业吗。长隐于这乡野之间,那就真的如你名号,一辈子只能做‘卧’龙了。”
诸葛亮不动声色道:“学生并非不想入世一展所学,只是当今之世,尚未能找到一位可配学生辅佐的明主罢了。”
司马徽吃了一枚青枚,指着那幅地图的北面,道:“如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灭二袁吕布,一统北方,称得上是神武雄略,贤侄何不投于他之麾下?”
诸葛亮冷哼一声,道:“此贼虽然精于权谋,长于武略,但是生性奸诈残酷,当年学生居于徐州之时,曾亲眼目睹他屠杀了徐州数十万百姓,其中不乏学生乡邻亲友,学生当年就发过誓,此生与此贼誓不两立,又岂能做其鹰犬!”
方绍听得诸葛亮的决然之中暗含愤慨,方才知道其心中真意,心道:“曹操手下谋士如雨,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俗话说宁为鸡首不为凤尾,换作是我也不会去投靠的。”
司马徽接着又道:“江东孙氏已历三世,吴中大族渐已倾心归附,麾下不乏精兵猛将,更有长江天险所恃,贤侄可否考虑过投之。”
提及东吴,诸葛亮面露不屑之色,道:“若是孙策在时,尚可考虑,而今孙权执掌江东,渐渐依靠江东大族巩固其位,根本之策,乃是保全大族之利,不过只是一个划江自守之徒,此等没有进取心的主公,非是亮所向往也。”
司马徽叹道:“曹操不行,孙权也不行,那么我荆襄之主刘表怎么样,自他任荆州牧这十八年间,荆州富足安康,其手下更有精兵十余万,府库中所储粮草财货更是堆积如山,不失为一明主也。”
诸葛亮道:“刘荆州文才过人,若是放在和平之时,必然是一位三公之才,只是当今形势,不知兵事又何以长久立足于乱世,投身于刘荆州,实乃下之下选。”
司马徽思略片刻,又道:“诚如是,那益州刘璋、汉中张鲁、西凉马超如何?”
诸葛亮不屑笑道:“刘璋、张鲁庸碌之辈,皆乃守成之徒,不足与谋。马超此人虽有野心,但终究不过一武夫而已,更不值得一提。”
司马徽听罢了诸葛亮的挑三拣四,忽然仰头大笑,欣然道:“既然如此,那我已为贤侄量身选定了一位明主,此人先败于吕布、后败于曹操,投袁绍而袁绍不用,投曹操而曹操疑之,奔波半生,却空无一城一地,如今仍只能寄人于篱下,此人必是贤侄所求的明主了。”
诸葛亮一怔,却道:“诚如先生所言,此人一辈子可以用一个‘败’字来概括了,这般屡败之人,先生如何称之为明主呢?”
司马徽抚须而笑,道:“玉不成器,非玉之过,乃是未遇善琢之人。我知贤侄有力挽天倾之志,区区谋士绝非你所能屈就,亲手雕琢一块绝世宝玉,名垂青史才是你想要的,若是如此,那这天下间,就只有这一个人于你而言可称之为明主了。”
司马徽拐了那么一大圈,连方绍都听出来他说的那个人就是刘备了,诸葛亮又如何听不出来。
他摇着扇子扇了片刻,道:“学生的这点心思,都让先生猜透了,该出山力挽天倾的是先生才是。”
司马徽嘿嘿笑道:“我这一把老骨头,不适合到外边奔波了,还是在庄上吃吃小酒,养养花鱼快活。”
诸葛亮作不满状,道:“先生想着悠哉快活,怎的就想把学生往火坑里推呢。”
司马徽哈哈大笑,却道:“命运决于性情,贤侄你生来就不是过舒服日子的人,这一点你自己应该最清楚不过。”
诸葛亮笑而不语。司马徽也不多言,起身道:“时候也不早了,我就先回去了。”
诸葛亮忙也起身,挽留道:“先生怎么才来就走了,学生还有不少难事想向先生请教。”
“世无难事,全在于心。”司马徽意味深长的回答,“我已向那人推荐了你,贤侄就好好考虑一下吧。”
“一定一定。”诸葛亮拱手送别了司马徽。
偷听结束,方绍还在假装择菜,诸葛亮吃了一粒青枚,道:“人都走了,偷听完了就进来收拾一下吧。”
方绍一愣,不好意思的走了进来,无奈的收拾起一桌的果核,随口道:“先生,水镜先生说的那个刘备,还算是个明主吧,你不如出山助他得了。”
方绍当然希望历史的发展按计划进行,他可不愿意窝在这草堂里当一辈子厨子,征战沙场太危险,朝堂庙算又费脑子,好容易来一趟古代,方绍可不想活得那么累,锦衣玉食,左拥右抱他就满足了。
诸葛亮听他这么说,表情却显的有点惊讶,问道:“你怎知司马先生说的那人是刘备呢?”
方绍道:“刘备原是卖草鞋的,后来黄巾之乱时从中得利,徐州牧陶谦临死前以一州相托,可惜后来被吕布给夺了,走投无路只好投了曹操,曹操这人大家都知道,疑心重的很呢,刘备素有大志,呆在他麾下当然不安了,后来就跑了。再后来袁曹相争,刘备又投向了袁绍,袁绍这厮就不用说了,沮授那样的高才都关起来不用,又何况是刘备,所以后来嘛,他就离开了袁绍,辗转来到了荆州。”
方绍熟读三国,刘备的这点经历他当然是如数家珍,但诸葛亮听着却是十分之惊讶,羽毛扇了也忘了挥,惊道:“你一个厨子竟对刘备过往了如指掌,方绍,你可真是给了先生我很多意外呀。”
第二章 诸葛一门
在那样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天下之事基本靠口口相传,天下大事,往往只有人脉资源丰富的大族和官吏们才能知道,在诸葛亮眼中,方绍只不过是一外地的厨子而已,却能对刘备这般了解,这叫他如何能不感到意外。
方绍怔了一下,脑子转了一转,讪讪笑道:“先生精通天下之事,我好歹是你的厨子,当然要跟别家的有所不同了,所以这几日我没事就在外闲打听,听到不少人都在谈论那刘备。”
诸葛亮似乎信了,道:“那外人又是如何谈论此人的。”
方绍想了一想,道:“他们都说,这个刘备性情仁厚,待人以诚,且有些草莽英雄之气。先生,我看他将来能成大气,不如你就投了他吧。”
诸葛亮并不理会方绍的鼓动,羽扇在他额上轻轻一拍,笑着训道:“一个厨子不好好学菜谱,倒学起人家世家大族品头论足了,快去准备今晚的饭食,做得不好,我扣你工钱。”
“唉——”方绍没意思的叹了一声,很是没劲的走出草堂,继续与他的蔬菜瓜果打交道。
伺候过诸葛亮这后,方绍又拎着食盒,顶着大中午的太阳去了一里外的田里。
穿过一片树林,踏过几片石尖越过一条小河,转过一座小小绿丘,眼前豁然开朗。
翘首以望,只见白云底下是片片金黄,横纵之间,是一块块水田。此时已当正午,农夫们或是回了家,或是坐在树阴底下吃饭纳凉,但在视野的十几丈外,却有一少年仍在挥舞着锄头劳作。
方绍脱了鞋子,赤着脚沿着泥巴小径走近前去,向那少年挥手道:“三公子,休息一会吧,我给你送饭来了。”
当初诸葛亮几兄妹跟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本是衣食无忧,但后来诸葛玄病逝,诸葛亮一家人失去了依靠,便于隆中耕种,自食其力。
后来长兄诸葛谨去往东吴任职,诸葛亮这人志高才大,又懒得管农活,故这十几亩的水田,全都落在了三弟诸葛均的肩上。也亏得诸葛均勤快,农活干得利落,这十几亩水田年年丰收,倒也支撑的起这个家。
田中的诸葛均见方绍来了,终于可以喘了口水,扛着锄头深一脚浅一脚的走了过来。
“三公子,今天有我新烧的一道鱼香肉丝,味道很是不错,你快尝尝吧。”方绍说着打开了食盒,摆放好了碗筷。
诸葛均可没诸葛亮那份闲情雅致,干了一上午的活,早就饿得肚子咕咕叫,哪顾得细细品味,端起碗来就大吃起来,不多时便风卷残云似的将饭菜扫得干干净净。
“嗯,不错,我饱了。你回去吧,我接着干活了。”诸葛均话不多,对方绍精心烧制的菜就这几句评价,搁下碗筷就扛着锄头又往田里走去。
方绍看着这个朴实的少年,他一身的农夫气息,俨然天生就是一个庄稼汉,再看他种田时的那副细心样,竟有点沉迷其中一样。看来他的志向和性情跟诸葛亮是大相径庭,也难怪史书上对他仅仅是寥寥几笔而已。
方绍感叹了一番,收拾好东西就往回走,刚刚洗干净脚板迈上大道,便听到柳荫道那头,有人喊他的名字。
那是一个女子的声音,细腻而清灵,像是九月田间低唱的秋蝉,又像是黄昏时节,梢头枝间哼鸣的百灵。
方绍手搭凉篷寻声望去,却见林荫道上,一人一驴缓缓而来,驴儿脖间的铃铛响个不停,佳人水一般的长发翩翩而动,如同在和着那铃音起舞似的。
黄衫绿袖包裹的,是一袭窈窕的身姿,那柳叶弯眉之下,如碧水之中一点墨般的大眼睛眨啊眨的,弥散着青春的活力,而那白晳如玉的肌肤,在艳阳照耀之下,更显纯白,衬着四周乡野景致,那佳人就像是画中出来的人一样,叫人瞧着瞧着不觉就有点失神。
“谁呀,是在喊我么?”方绍四下看了看,只有他一个人光着脚站在道儿上,那佳人不是喊他又是在喊谁。
待她近时,方绍眯起眼仔细的再看那张笑脸,似乎在哪里曾经见过,猛然间想了起来,忙是躬身做了一揖,道:“方绍见过小姐。”
原来,那少女不是别人,正是诸葛玄的小女儿诸葛蓉,前次她曾经来隆中草堂探望过诸葛亮两兄弟,那时方绍才刚来不久,匆匆见过后,隔了这么久差点认不出来。
诸葛蓉笑着问道:“方绍,我的两位哥哥可在家么?”
方绍指着田间道:“三公子正在田间做活,先生嘛,这会应该在草堂高卧呢。”
“均哥哥!”诸葛蓉跳下了驴,站在道边向着田间挥手大喊。
田间耕作的诸葛均闻声抬头,瞧见是她来了,也十分的高兴,挥手喊道:“小妹,二哥在家里,你去吧。”
“亮哥哥也真是的,怎地自己就知道睡觉,却把农活都让均哥哥做了。”诸葛蓉也替老实的诸葛均打抱不平。
方绍忙说:“我可没说先生一定在睡觉,也许他在读书也说不定,总之小姐可别说是我说的,要不然先生又会扣我工钱了。”
诸葛氏也算是落寞的一族,几个年轻一辈都是平易近人之辈,方绍与诸葛亮名虽主仆,但实则亦仆亦友,何况方绍来自遥远的现代,本身就没那么强的主臣意识,故而说话也就没那么多的禁忌。
诸葛蓉小手一丫腰,嘟着嘴道:“哼,亮哥哥若真的在睡觉,我就打他屁股。他若敢扣你工钱,我便再扭他耳朵。”
“仗意,真仗义。”方绍心中暗赞这豪气少女,便道:“那我就带小姐去草堂吧。”
于是诸葛蓉上了驴,方绍牵着驴,沿着乡间小径往草堂而去。
来到草堂之外,还没进门诸葛蓉就跳了下来,提着裙子轻巧的溜进了草堂,轻轻推开门,正瞧见诸葛亮斜卧在榻上,手托着腮子打瞌睡。
第三章 又是说客
“好啊,果然在睡觉!”诸葛蓉嘀咕着不满,蹑手蹑脚的进了屋子,顺手抄起一卷竹简,照着诸葛亮的屁股就打去。
门外的方绍偏不做声,幸灾乐祸的瞧这场热闹,要知道羽扇纶巾的诸葛亮被一个黄毛丫头打屁股,这可是花钱都看不到的雷人戏呀。
竹简落下的一刹那,诸葛亮突然跟猴似的就窜下了地,诸葛蓉哎哟一声就打了个空,气呼呼抱怨道:“好啊亮哥哥,你明明醒着,装什么睡啊。”
诸葛亮打了个吹欠,脸上隐约有得意之色,摇着羽扇道:“我在梦中掐指一算,今日当有皮肉之灾,没想到还真准。”
诸葛蓉还信以为真了,眨着眼道:“亮哥哥,那你赶紧算一算,明年是米涨价还是盐涨价,也好提早囤些,到时岂不赚大了。”
要是孔明真能掐算未来,那也不会有荆州之失、夷陵之败,屡伐中原不果的悲剧了。
方绍见诸葛蓉一副天真之样,不禁低声失笑。
诸葛亮干咳了一声,羽扇指着方绍教训道:“方绍呀,小姐来了你怎么也不吱一声,你还是不是我家的厨子呀,小心我扣你工钱。”
方绍一脸无辜,诸葛蓉忙拉着他的亮哥哥坐下,道:“亮哥哥,你就别怪方绍了。你瞧瞧你,自己在家里睡大觉,却让均哥哥大中午的管着那么多的田,多辛苦呢,你也不去帮帮。”
诸葛亮淡淡一笑,道:“人各有志,小妹你又非三弟,焉知他心觉辛苦?或许,他还乐在其中也说不定。”
诸葛蓉不悦道:“你这张嘴就会强词夺理,好吧,就算均哥哥他不怕辛苦,你就不能搭把手嘛,总不该整天就知道埋头睡觉偷懒。”
诸葛亮很认真的反驳道:“谁说哥哥我偷懒了,你们看我是在睡觉,其实我是在假寐,脑子里一直在思索着这天下大事,比之体力之苦,不知要辛苦多少倍。”
诸葛蓉表情有点不以为然,道:“还有什么好思索的,天下之地,曹操已得其六,他吞并了袁绍的地盘,下一步必定引兵南下收拾刘荆州和江东孙氏,亮哥哥你是万不会投奔曹操的,刘荆州你又看不上眼,那就只剩下孙氏了,不过谨哥哥已经给孙权那厮做事,你再去投岂不是跟他抢风头,所以嘛,这江东孙氏你也用不着考虑了。”
诸葛蓉虽然天真活泼,但于天下政治形势却颇有一番见解,这让方绍不禁有点刮目相看,忍不住插嘴道:“小姐说得真的,所以先生决定谁也不投,只投刘玄德。”
诸葛亮脸马上一板,道:“我说方绍,这草堂是先生说了算还是你说了算啊。”
方绍讪讪一笑,搔着头道:“当然是先生说了算了。”
诸葛亮哼了一声,不悦道:“那你还敢擅自替先生我做主,我什么时候说要投靠刘玄德了。”
方绍一脸委屈的辩解道:“这个嘛,我记得你跟司马先生是这么说的呀,哦,或许是我听错了也说不定,先生你要见谅啊。”
诸葛蓉眼睛一亮:“亮哥哥,水镜先生来过么,他也劝你投效刘玄德了么?”
诸葛亮斜坐于铺上,随手拿了一枚雪梨,边嚼边道:“为什么要用‘也’呢,莫非你也是来做说客不成。”
诸葛蓉笑盈盈道:“瞧你说的,什么说客呢,多难听。我还不是受了旁人之托,没办法才来劝你投效刘玄德的,要我自己的意思,咱们安安生生的过日子多好,何必自个儿卷入外面的纷争去。”
诸葛亮几口便将一颗梨吃了个干净,抹了抹嘴,却才说道:“你看看,哥哥我又何尝不想图个清静自在呢,可是旁人就是不想让你清静,这就是人生的无奈啊。对了,让我猜猜,你这回来,是不是受了徐元直所托呢。”
方绍当然知道,诸葛亮所说的徐元直就是徐庶,此人目前正在刘备手下做谋士,此前也曾来过隆中一次,二人之间的关系较旁人更为密切一些。
诸葛蓉笑道:“就是他了,亮哥哥你该不会又是掐指一算知道的吧。”
诸葛亮道:“这还用算么,叔母和你住处离樊城很近,你又与徐夫人交情甚好,徐庶想劝我出山,当然要利用一下这一节了。”
诸葛蓉也挑了个梨,贝齿轻启,细嚼一口,道:“那亮哥哥你到底是出还是不出山呢。”
诸葛亮叹道:“所谓入世容易出世难,这件事非同一般,我得好好考虑一下,至少也得跟你嫂嫂商量一下,我说你们就别再逼我了。”
“好好好,要不是徐夫人嚼得我耳根烦,我才懒得来烦你呢。说实话,这趟来草堂,我主要是想吃方绍他烧的菜,上次那个什么肉的,真是太香了,我一想起来就流口水……”
听着诸葛蓉大谈吃食,方绍才知道,原来诸葛家的人,不管男女老少,都是馋嘴之人啊,唉,看来今晚又有得忙乎喽。
是夜,方绍大展身手,做了一桌的好菜,其实也就是一些家常菜而已,但却把诸葛兄妹二人馋得你争我抢。
“最后一道菜来喽。”方绍将那食盘端上,内中摆放着的是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看起来色泽鲜美,隐约又有酒香飘飘。
诸葛亮以前没吃过这道菜,顿时精神一振,问道:“方绍,你又做了新菜啊,这个又叫什么名堂。”
“这个叫‘东坡肉’。”方绍脱口而已,说完后方才感觉不妥。
果不其然,诸葛亮一脸好奇,道:“东坡肉啊,这个名字倒很奇怪,为什么要叫东坡肉呢?”
相传当年苏东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便想出了这等吃法,后来苏东坡调任杭州太守,才将黄州烧肉发展成为东坡肉这道菜肴。
方绍当然不能这么解释了,好在他这一段时间编谎也编习惯了,眼珠子都不用多转,马上道:“这个嘛,因为我家乡东边有一道坡子,那里产的猪肉肉质十分鲜美,做出来的这个吃法特别可口,所以久而久之就叫它东坡肉了。”
诸葛蓉道:“还有这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