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寒门枭士-第3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深在这个关键时刻求见必然是有深意,而且高深身上还肩负一个秘密使命,他是李延庆和赵构之间的秘密联络人,一些李延庆的私人绝密信件会送到曹府,由李延庆的丈人曹选接收,再交给高深,由高深呈给天子赵构,这个秘密只有曹选、高深两人知道,连老爷子曹评和长子曹晟都被瞒在鼓里。

    所以赵构便猜到了,高深一定是带来了李延庆的绝密消息。

    不多时,赵构来到了暖阁,暖阁是赵构在宫里的书房,分为上下三层,其中一层是他临时在宫中接见朝廷重臣的地方。

    相比御书房,这里更加隐蔽,也更加安全,此时高深正坐在书房内喝茶,他同样还没有从攻灭西夏的兴奋中清醒过来,他本来也想在家中一醉方休,但曹选送了三份紧急鸽信,使他不得不打消喝醉的念头,紧急赶来宫中。

    这三份鸽信都是用红色信筒,说明事态紧急,高深一点不敢耽误。

    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有侍卫低声道:“官家来了!”

    高深连忙站起身,只见穿着一身常服的天子赵构快步走了进来,高深连忙施礼,“参见陛下!”

    赵构摆摆手,“免礼,请坐吧!”

    高深又重新坐下,等几名侍卫退下,他才从怀中取出三只红信筒以及三份亲自抄誉好信件,一起递给了赵构,“这是今天下午收到的三份急信,李延庆似乎有什么很急的事情需要通告陛下!”

    赵构接过信件打开看了看,第一封信是李延庆希望天子尽快明确西夏地区的定位,并尽快派出新官员进驻西夏和河西,在信中,李延庆提议设灵夏路和河西路。

    赵构沉思一下问高深道:“范相公几时能回来?”

    范致虚和吕颐浩作为谈判特使赶往西夏,但他们还不到巴蜀,西夏战争就结束了,两人也没有去巴蜀的必要,需要立刻赶回临安。

    赵构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李延庆提到的两个尽快,都需要知政堂讨论通过,他作为天子没有单独对行政区划和任免州官下旨的权力。

    “启禀陛下,回来是顺水,最快五天后回到临安。”

    赵构无奈地叹了口气,又打开第二封信,第二封信的建议是赵构对天下发表攻灭西夏旨意,以巩固他在这场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巩固他的帝位。

    赵构点点头,这个建议可谓来得非常及时,自己还真没有想到,确实有必要向天下军民下达旨意,宣布大宋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

    他当即把信放在一边,准备立刻拟旨,不过这时,他又打开了第三封信,第三封信的内容让赵构的脸色一下子凝住了,信中竟然是李延庆建议立刻册立太子。

    这个建议来得太突然,赵构还从未考虑过立太子之事,他目前只有一个儿子,当然是立儿子赵敷为太子,只见儿子年纪还小,赵构考虑至少要等儿子十岁时再立他为太子。

    赵构负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他忽然停住脚步问高深:“高相公怎么看这件事,李经略建议朕尽快立太子。“

    高深微微躬身道:“陛下,李经略的建议正当其时!”

    “为什么?”

    “陛下应该知道,立储有利于帝嗣延传,有利于巩固陛下的皇位,太上皇很难再言兴废之事。”

    赵构沉思片刻,点点头道:“等西夏之事结束,朕就开始着手立储之事。”

    这时,高深又低声问道:“上次李经略提到刘正彦和苗傅,让陛下小心这二人,似乎陛下并不在意!“

    赵构摇摇头,“李经略有点草木皆兵了,苗傅主管临安外围防御,刘正彦是朕的心腹,一直替朕监视隐龙山庄,他们怎么会有问题,李经略久不在临安,他已经不熟悉情况了,这件事朕自有分寸。”

    赵构对李延庆的这个建议颇有些不以为然,他心里有数,以前的临安的驻防大将都是李延庆一手提拔起来,像徐宁、张清等人,现在临安府的殿前都指挥使由王渊出任后,基本上李延庆提拔的手下都被外调了,刘正彦和苗傅就是王渊的心腹,李延庆不提王渊,而提到小心刘正彦和苗傅,显然是出于对自己旧部被排挤的不满。

    在刘苗这件事上,赵构对李延庆有点不高兴,认为他的手伸得太长,去西北这么久了,居然还想掌控临安军权,怎么可能。

    高深看出了官家不悦,便不再提此事,事实上,高深自己也觉得李延庆是在对王渊不满。

    次日一早,赵构向天下发布了《克夏赞表》,一反之前批评灭夏的不仁义,而是大力赞赏西北军将士在都统李延庆的统帅下奋勇北上,与敌军浴血奋战,屡战屡胜,打出了大宋军人的士气和军威,最终战胜百年宿敌,一洗百年之耻,特赠西北军神威西军的称号。

    随即赵构下旨封赏西北军,赏全军将士银五百万两,绢两百万匹,同时赏赐将士良田万顷,所有有官阶的将士皆升官两级,李延庆加封太师,赏黄金十万两,良田万顷,同时册封李延庆父亲李大器为国公,追封其母亲诰命国夫人。

    五月底,知政堂将西夏故地改为灵州、夏州府和银州府三府,设为灵夏路,河西走廊恢复为河西路,设凉州、甘州、肃州、瓜州和沙州五州,任命刘为河西路经略使,任命原陕北经略吴阶为灵夏路经略使,李延庆兼任秦凤路和熙河路经略使,同时节制灵夏路和河西路军事。

    又从天下各地州府调精明能干的县令赶赴河西路和灵夏路任职。

    六月初,西夏各地余孽清剿完毕,李延庆留五万大军镇守灵夏路与河西路,他则率十万大军带着俘虏的西夏王公贵族三万余人,浩浩荡荡凯旋回关中。

    这时,李延庆的妻子曹蕴和赵福金分别诞下一女一子,曹蕴生下一个女儿,起名李灵,而赵福金则生下一子,起名李夏,以纪念这次西夏之战。

    李延庆返回家中,一家人团聚一堂,其乐融融,其中房中之乐,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九百七十五章 钦差到来

    时间渐渐到了八月,忙碌了整整三个月,灵夏路和河西路的局势彻底稳定下来,恢复了正常秩序,西北各路也开始了经济恢复模式,没有了西夏的军事威胁,西北三路的商业迅速发展,也带动了和河西路、灵夏路的大量商业往来,巴蜀和南方各地的百姓餐桌开始出现了来自西北羊肉,床上也铺上了上好的保暖羊皮,大量畜力运往大宋内地,连临安街头的骑马人也渐渐多了起来。

    这是一个极好的兆头,李延庆随即废除了河西、灵夏两路与西北三路之间的税卡,在西北五路范围内暂时停止征收货物税和牙税,这便进一步推动西北五路走向繁荣。

    这天上午,李延庆和往常一样来到经略府,随着军队休整结束,李延庆的目光又开始转到了河北和中原,这时已是夺回河北、中原失地的良机,各地军队纷纷要求北伐,但朝廷却有一种不和谐的力量压制着北伐呼声,要求大宋各军信守协议,不可擅自破坏朝廷信誉。

    “这简直就是混蛋言论!”

    刘气得重重一拍桌子,“自己家园被强盗占领,还要和强盗信守承诺?我看某些文人的脊梁骨是被金人彻底打弯掉了。”

    李延庆沉吟一下问道:“漠北草原那边情况如何?”

    ”卑职也是刚刚得到消息,乃蛮部和室韦部配合迎战入侵的金兵,在上月击败了完颜宗翰的三万骑兵,金兵损失过半,退出了达旦部南面草原,听说金兵已经改变分散出击的策略,准备集中兵力进攻乃蛮部,乃蛮部也在和其他三部联手,恐怕今年秋天会有一场大战。“

    “今年秋天是机会啊!”李延庆轻轻叹了口气。

    这时,刘小声道:“我们是否可以要求大同府交出李云贵,否则以兵戎相见!“

    李延庆笑了笑,“这就是第二个张觉事件了,只不过调了一下,我看可以,先礼后兵,先派人去燕山府交涉。”

    “让吴少游代表京兆军去,他最适合!”

    吴少游是原来的辽国进士,辽国被灭后,他不愿依附金朝,举家迁往京兆府,李延庆欣赏他才华,便任命他为参谋,现为京兆军司马。

    李延庆点点头,“可以派他去,你先和他谈及此事,回头我再和他聊一聊,然后出发。”

    “卑职明白了!”

    刘行一礼便退下去了,这时,旁边一名随从道:“李知府刚才来过,好像有什么事找经略!”

    听说知府李光找自己,李延庆便觉得一阵头大,他当然知道李光找自己做什么,一定是为移民灵夏路之事,

    灭了西夏,京兆军从党项贵族手中缴获了大量肥沃的土地,足有数十万顷之多,几乎都分布在水热充足的黄河两岸,有了这个资本,李延庆便考虑从川陕两路迁移十万户汉民前往灵夏路。

    由于实行自愿原则,在动员民众方面问题不大,在迁移补贴上,各地官府都有不满,不在于补贴多少,而在于这笔钱谁出?

    这里面最不满地就是京兆府,京兆府是迁出大户,约两万户百姓愿意北迁,按一户人家五十贯补贴来算,京兆府就要拿出百万贯,李光怎么能不跳脚。

    “李经略,你得给我一个说法!”

    李光出现在门口,满脸不高兴道:“我们京兆府哪里拿得出百万贯钱?”

    “这个。。。。。大家都有难处?”

    “是有难处,所以大家都在跳脚,只是我跳得最高罢了!“

    李光的声音顿时提高了,“你把西北五路的商户和牙税都免了,我们官府连俸禄都发不起,你让我去哪里找百万贯钱?“

    这哪里是声音提高,分明是带着不满前来质问。

    李延庆没有生气,只是淡淡道:“如果出不起这笔钱,你可以向朝廷申请,但不要指望我从军费中掏出来。”

    “可是,这笔钱应该是由灵夏路出,哪有迁出地掏钱的道理,应该是安置地掏钱吧!”

    李光又转移了矛头,将矛盾对准灵夏路,可灵夏路哪里拿得出安置费,说到底还是要军方出这笔钱。

    “指望灵夏路官府是不可能的,这笔钱还得我们出。”

    这时,李光犹豫一下道:“经略从西夏王公贵族手中得到大量财富,恐怕朝廷会很关注这一块。“

    李延庆明白李光的意思,既是在提醒自己军中明明有钱财,同时也是暗示自己不要被朝廷弹劾。”

    李延庆淡淡一笑,“多谢李知府关心,这笔钱财是用来收复河北的军费,我不想轻易动它,本来我把安置费加给各个官府,就是希望你们能向朝廷申请这笔钱,可现在看来,大家都对朝廷财政信心不足,这样吧!我可以用一个折中的方案,李知府继续向朝廷请求获得安置费拨款,估计时间比较漫长,然后我从军费先借出这笔钱,等朝廷款项到了以后,再还给军队。“

    李光终于松了口气,虽然还是要地方官府负担,但事情总算有个解决办法了。

    “如果朝廷始终不肯松口拨这笔钱,那我也没有办法!“

    李延庆指着他笑道:“你呀!非要逼我把说明白,好吧!如果朝廷最终不肯拨这笔钱,那就由我认了!”

    李光大喜,“你早说不就行了,害得我这两天茶不思,饭不想,休息也不好,好了,我先走一步!”

    李光转身步履轻快地走了,李延庆却摇摇头,自己就这么轻易松口,恐怕这帮家伙更不肯向朝廷卖力要钱了。

    就在这时,一名随从飞奔进来,躬身行礼道:“启禀经略使,天子特使已到!”

    李延庆一怔,“人到哪里了?”

    “就在大门外!”

    李延庆连忙起身迎了出去,这应该就是天子赵构在鸽信中说的那件事了,正式使者抵达。

    半个月前,李延庆接到赵构亲笔鸽信,九月初一,朝廷将举行册封太子仪式,各地高官大员都要参加,赵构希望他也能携子参加。

    李延庆坐镇京兆府已经快三年了,说起来他确实需要回京述职,他原本打算今年春天回京,但发动了西夏战役,结果又取消了,他不可能一直不回京城,至于安全,如果考虑周全,安排妥当,问题应该不大。

    李延庆来到大门外,只见一名中使和几名随从站在大门口,这名中使他认识,叫做康履,是大内副总管,赵构的心腹宦官。

    “康总管一路辛苦了!”李延庆笑着迎了出来。

    康履是个长得颇为白胖的中年宦官,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宫里人都背后叫他笑面虎,但康履的笑面虎只是对下人而言,对天子、李延庆这种手握大权之人,他则是笑面猫。

    “晋王殿下,我们好久不见了,真是怪想念的。”

    康履上前亲热地拉着李延庆的手直晃,李延庆感觉有点肉麻,连忙抽出手笑道:“一路辛苦,快请进来喝杯热茶!”

    李延庆将康履请进官衙,又令人招呼康履的随从,两人在大堂坐下,康履笑着将一份正式旨意递给李延庆,“咱们就不要举行什么仪式了,这是官家和知政堂颁发的正式旨意,请晋王殿下九月初一回京参加太子册封大典!”

    李延庆接过旨意看了看,点点头道:“我是该回京看一看了。”

    康履又将一份枢密院的牒文递给他,“这是枢密院的派军的文牒,允许殿下带三千护卫军队进京!”

    这是关键了,象李延庆这种地方军阀,轻易不敢进京,一旦进京就必须有自己的军队护卫,所以朝廷必须要开出条件,枢密院有调兵权,同意李延庆率三千军队进京。

    李延庆见天子赵构想得周到,一颗心总算放下了。

第九百七十六章 回京准备

    这时,李延庆又问道:“太上皇现在情况如何?“

    康履笑道:“自从西夏灭国后,太上皇就没有声音了,这次官家要立太子,太上皇也是很痛快地答应,就在上个月,官家给太上皇祝寿,父子二人相谈甚欢,太上皇亲口告诉官家,见他这么有作为,大宋得以中兴,他就可以安度晚年,希望太上皇能早日收复失地,官家跪在地上哭泣,说他一定不负父皇期待,不让列祖列宗失望,两人抱头痛哭。”

    “你的意思是说,太上皇已彻底转性,不想再复位?”

    康履点点头,“应该是这样,太上皇已下旨,他想安心休养,禁止百官前去探望。”

    “那是好事啊!”

    李延庆笑道:“康总管就多休息几日,看看京兆风景!”

    康履苦笑一声,“我哪里能休息啊!必须立刻赶回去,千头万绪的事情等我去处理,下午就得走!”

    “下午就要走吗?”

    康履点点头,他又想起一事道:”另外我两个随从还要去河西路和灵夏路宣旨,恳请殿下派兵护送。“

    “这个没问题,我会安排好!”

    康履随即告辞下去吃饭了,吃罢饭他就要赶回去,李延庆也没有挽留他,他自己也有千头万绪的事情要做,既然决定回京参加册立太子大典,他就要立刻着手安排了。

    今天是八月初一,距离册立太子大典还有整整一个月,他回到临安,最快也要二十天,路上稍微耽误一下,可能就赶不上了。

    李延庆负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康履提到官家和太上皇已经和解,太上皇放弃了谋位,虽然李延庆觉得赵佶有点认输太快,但也不能说一点都不可能,灭亡西夏对赵构声望提升确实很有力,使赵构获得巨大的政治资本,已经没有人再敢质疑他帝位的合法性。

    但李延庆现在考虑的并不完全是赵构的命运,而是他自己,他之所以能够在西北掌控五路军政大权,还控制巴蜀三路的财权,成为大宋第一军阀,根本原因是他利用了天子和太上皇之间的帝位斗争,利用了赵构急于得到军方支持的心态,否则没有任何一个皇帝会允许自己这种情况出现,几乎可以割据自立了。

    现在天子和太上皇和解,自己权势过大的问题就浮出水面了,赵构会不会因此开始着手对付自己。

    考虑良久,李延庆得出了结论,赵构或许会对付自己,但绝不是现在,现在他若削自己军权,就是自毁长城,以赵构的政治智慧应该不会做这种蠢事,但他希望自己携子前往,多多少少就有一点想把自己儿子留在京城为人质的意思了。

    。。。。。。。。。。。。

    吃罢晚饭,一家人坐在一起聊了一会儿,李延庆给妻子曹蕴使了个眼色,便起身去书房了,不多时,曹蕴跟了过来,笑道:“夫君叫我来有事?”

    “有件要紧事想和你商量一下。”

    李延庆让妻子坐下,这才缓缓道:“今天接到官家旨意,让我进京参加册封太子的大典。”

    曹蕴不知丈夫的意思,犹豫一下,低声问道:“夫君打算去吗?”

    李延庆点点头,“快三年未回京了,这一次我打算去。”

    “可是安全?”曹蕴又有点担心地问道,她知道丈夫在朝中树敌较多。

    “安全不是问题!”

    李延庆立刻安抚她道:“我会带三千精锐军队进京,而且江南一带也有我提拔的旧部。“

    “既然如此,夫君就去吧!”

    李延庆沉吟一下说:”官家希望我带璞儿前去!“

    曹蕴顿时有点慌了,“为什么要带璞儿去,官家是要扣他为人质吗?”

    李延庆笑了笑道:“璞儿也该进京一趟,让祖父看看他,还有外祖父和外曾祖父,,他离京快三年了。”

    “可他回不来怎么办?”曹蕴急道。

    “他会回来的,我不会让他留在京城,只要我坚持,官家绝不敢扣留他。”

    曹蕴望着丈夫决断的目光,她起身深深行一礼,“那就恳求夫君好好照顾孩儿了。”

    。。。。。。。。。。。

    次日一早,李延庆又秘密召见了张顺,令他带三百名水军精锐斥候先一步秘密赶赴临安,随即又召见了燕青,让他去找一个和自己儿子模样几分相像的孩童。

    李延庆随即又命令刘和王贵统帅京兆军,没有他的命令,不准轻举妄动,将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后,已经是两天后了,李延庆随即率领三千重甲步兵,骑马前往巴蜀。

    李延庆之所以选三千重甲步兵随行,是他反复考虑的结果,三千重甲步兵如果不穿上重甲,他们也是优秀的骑兵,可以在马上和敌军作战,也可以下马射击弓弩,可如果他们换上重甲,就算一万军队也不是他们对手,想来想去,还是觉得重甲步兵是性价比最高的一支军队。

    另外还带了一百五十名亲兵,其中五十名是箭法精准、飞刀强悍的女兵,由扈青儿统帅,做自己的贴身侍卫,李延庆有过经验,带着女兵随行,对敌人有着很强的麻痹效果。

    。。。。。。。。。。。

    入夜,临安城的西湖边已经渐渐安静下来,不再有游人的喧嚣,这时,一艘客船正无声无息地向西岸驶去。

    但客船渐渐驶近隐龙山庄码头时,数十艘小船从四面驶来,拦截住了客船去路,小船全部都是士兵,为首军士喝道:“皇家码头,禁止外人停靠,立刻离去!”

    客船内走出一名男子,他冷冷举起一块令牌,”这是苗将军的令牌,可能进去?“

    苗傅将军就是苗傅,他被封为八门统制,掌管临安城内两万驻军,士兵们认识苗傅的军令牌,数十艘小船立刻闪开一条路,客船随即驶上前,缓缓停靠在码头上。

    从船上下来三名官员,快步向隐龙山庄走去,隐龙山庄门口站着一名宦官,显然是在等候他们,见三人到来,立刻将他们领进了山庄。

    三名官员便是赵佶的心腹,尚书右丞黄潜善,吏部侍郎汪伯彦,新任大理寺卿杜充。

    不多时,三人便来到了书房,赵佶正负手站在窗前,阴沉着脸,一言不发。

    ”微臣参见太上皇陛下?“三人一起施礼。

    “有他的消息吗?”赵佶冷冷问道。

    黄潜善知道赵佶问的是什么,连忙躬身道:“陛下,有确切消息,他的船队已经出川了。“

    赵佶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意,随即眉头又一皱,“他真带了三千军队来京城吗?”

    “回禀陛下,这个消息应该是真实的,微臣今天看到了原旨,上面是允许李延庆带三千士兵进京。”

    “这个蠢货!”

    赵佶恼火地骂了一句。

    赵佶当然是在骂儿子赵构,哪有允许地方军阀携带三千人进京的道理,就算当年安禄山进长安也不允许带这么多军队。

    赵佶已经隐隐感觉到,儿子并没有真的完全相信自己,他们父子二人只是表面上和解,但暗地里,儿子赵构依然存有戒备之心,这次李延庆率三千军队进京就是这种戒备心态,他是怕自己对李延庆下手。

    赵佶负手在书房内踱步,他当然不会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皇权争夺,只是西夏灭国确实给自己带来了巨大不利,儿子赵构的帝位坐稳了,还要就要册封太子,显然是想更加稳固帝位。

    更关键是原先忠于自己的朝廷官员也纷纷背叛,象相国吕颐浩、范宗尹以及朱胜非几人,都纷纷表态支持册立太子,更不用说其他普通大臣,这次册立太子的建议竟然得到极高的支持度,足见自己在政治上已经输掉了。

    赵佶虽然在政治上输给了儿子,但他并不甘心,他还想从军事上扳回来,实在不行就发动政变,直接推翻儿子的帝位。

    这段时间,赵佶一直在暗中拉拢驻守临安的大将,象驻扎余杭的统制张保,驻扎会稽的统制江文升,还有临安九门统制苗傅、皇宫御前指挥使刘正彦等等,都已被他用重金和王爵等手段拉拢,可以说,他几乎已经控制了临安的军队,这就是他夺取帝位的底气。

    他唯一担心的就是李延庆,这次李延庆进京对赵佶而言,是一个铲除他的绝好良机。

    这时,汪伯彦小声道:“陛下,现在我们军队都已到位,随时可以发动宫变,不如趁李延庆未进京之机,先让陛下登基上位。”

    杜充也表态道:“陛下,汪侍郎建议很好,微臣也建议抓住机会。”

    赵佶重重哼了一声,“然后让李延庆有借口清君侧吗?”

    三人都不敢吭声了,赵佶走了几步又道:“发动宫变的前提是干掉李延庆,和册立太子没有关系,只要我们干掉李延庆,便可立刻发动宫变!”

第九百七十七章 鄂州访旧

    九月初十,船队经过了近十天的航行,终于抵达了鄂州嘉鱼县,船队在嘉鱼县休息一夜,然后再继续东行。

    时隔多年,李延庆又一次来到了他当年出任县令的故地,当年他刚刚成婚,而现在他儿子都六岁了。

    船舷上,李延庆指着远处的县城对儿子李璞笑道:“当年爹爹刚和你娘成婚,然后就来到这里出任县令,在这里呆了差不多两年。”

    李璞个头中等,长得很像母亲曹蕴,只是眉眼和李延庆有几分相似,他性格十分稳重,而且很懂事,师从关中大儒刘淄,给人一种少年老成的感觉。

    李璞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娘给我说过嘉鱼县,说爹爹离开时,百姓都不舍,希望爹爹继续留任。”

    “你娘给你说这个?”

    李延庆有点奇怪,“难道她没给你说剿灭黑心龙王的故事?”

    “娘没说,不过四娘给我说过。”

    “璞儿,你在说我什么呢?”

    扈青儿笑着走了上来,笑着揉揉他头发,“你是不是在说黑心龙王之事,告诉你,那次四娘差点送命。”

    李延庆微微一笑,“青儿,你差点送命的事情多呢,这件事就别给孩子提了。”

    扈青儿白了丈夫一眼,“这个有什么关系,璞儿是不是?四娘找个时间好好给你说说黑心龙王的故事。”

    李璞小声道:“四娘,我还要读书,可能没有时间听故事。”

    “臭小子,居然这么怕你爹爹!”扈青儿又挠挠他头发笑道。

    这时,船头艄公大喊:“靠岸了!”

    李延庆走到船舷边,向码头望去,码头和当年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保持着他当年离去时的模样,此时,码头上还站着一群官员,估计是得到自己的消息,知道自己会在嘉鱼县停泊,所以都赶来了。

    李延庆走下了大船,率先迎上来的是嘉鱼县令周平,他便是当年县尉,给李延庆出主意卖地的老县吏,原来的知县杨菊已升任鄂州通判,今天却没有能赶过来。

    周平极为激动,上前便拜倒,“属下周平,拜见晋王殿下!”

    李延庆连忙扶起他,笑道:“叫属下就对了,但行大礼就不必了。”

    李延庆见他满头白发,又道:“比那时白发多了很多。“

    周平苦笑一声,“从前做县尉比较逍遥,当了县令后,琐事太多,整天忙得脚不沾地,耗神耗力,自然老得快。”

    “但这是好事,不是吗?”

    周平默默点头,他不是科班出身,而是从县吏一步步起来,能做到县令已是不易,他也格外珍惜这份官职。

    这时,岳州知事张炎、江陵知府罗旦等官员纷纷上前见礼,李延庆一一安抚众人。

    他看了一圈,却没见杨菊,也就是原来的嘉鱼县县丞,便笑问道:“杨通判呢?怎么没来。”

    “卑职在这里!”

    声音是从后面传来,李延庆回头,只见一艘小船刚刚停下,两名官员从船上跳上岸,一个便是原县丞杨菊,现人鄂州通判,而另一个正是自己的老部下刘方,现任鄂州知事。

    李延庆大喜,从前的旧人居然都来了,如果莫俊能从平江府赶来,就真的齐全了。

    久别重逢,众人见面都格外欢喜,李延庆又让儿子李璞给众人行礼,这才在众人的簇拥下,前往嘉鱼县内而去。

    这时,嘉鱼县城外已是人山人海,百姓们听说李延庆重游故地,纷纷出城迎接老县令归来。

    当李延庆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欢呼声顿时如山呼海啸,数万百姓激动地向李延庆大喊,李延庆笑着和众人一一握手,望着一双双充满了期待的目光,李延庆心中也充满了感动,自己在嘉鱼县只呆了两年,百姓居然还能记住自己。

    李延庆带着众人来到了久别的县衙,一切都没有变,还是那么熟悉,让人心生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李延庆让手下搬来椅子,让所有人都坐下,儿子李璞也有了一个小位子,就坐在自己身边。

    李延庆看了一眼众人,淡淡道:“今天我感觉有点异常,不管你们迎接我,还是百姓迎接我,都有一种期望,我就想知道,你们对我的期望是什么?“

    众人面面相觑,脸上都露出一丝尴尬,李延庆又看了看众人,最后目光落在刘方身上,“刘方,你来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