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寒门枭士-第2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西夏军在走出蒺藜刺密集区后,便爆发出一片大吼声,“杀”他们不顾一切地向百步外的寨门杀去。

    踏割寨内,两千名宋军早已枕戈以待,宋军分为三排,两千张神臂弩冷冰冰地对准了冲来的敌军,张顺面沉如水,眼中闪烁着冷厉的光芒,他完全可以在三百步外打击敌军,但经过一天的鏖战,他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他要让这支进攻军队一个都逃不回去,全死在寨门前。

    西夏军士兵越来越近,已到寨门六十步外,余晖下,可以清晰地看见他们狰狞的面孔。

    张顺终于下达了命令,“射击!”

    第一排的八百支箭如暴风骤雨射向正奔来的敌军,紧接着第二排射出,很快第三排也射了出来,密集箭雨射进敌群中,顿时惨叫声响成一片,西夏士兵纷纷栽倒,尸体迅速堆积,死伤十分惨重。

    这时,数十颗震天雷从侧面山顶上凌空飞下,在西夏士兵的头顶上连续爆炸了,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仿佛连大山都在颤抖,宋军士兵纷纷捂住了耳朵,一时间,硝烟弥漫了整个山头。

    待硝烟散尽,山道上出现了极其惨烈的一幕,到处尸横遍地,残肢断臂洒满了山道。

    在队伍前半部分的千余人几乎全部阵亡,不仅如此,山道在多次爆炸后彻底坍塌了,形成了一条三十余丈长的坍塌地陷带,山道消失,西夏军也无从攻山,只得被迫后撤,不少士兵在仓惶后撤中踩中的蒺藜刺,山道顿时响起一片凄厉惨叫………

    高庭义亲自率领五千士兵列队在山道起点处,准备随时上山支援攻打踏割寨,这时,山道上传来一连串的爆炸声,爆炸声之猛烈,高庭义猛地抬头注视着山上的硝烟黑云,心中有了一种不妙之感。

    不多时,有士兵逃回来禀报,山道已坍塌,无法再继续进攻,惊得高庭义目瞪口呆,副将李云密上前劝道:“将军,攻山不利,不如先撤回罗城!”

    高庭义心中着实不甘心,他回头对两名心腹士兵令道:“你们上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山道坍塌到什么程度?给我查仔细了。”

    “遵令!”

    两名士兵行一礼,飞奔上山去了。

    高庭义虽然事先已想到攻打踏割寨会遭到宋军抵抗,但以自己两万人的军队最终还是能攻下敌寨,最多是代价大一点,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宋军的阻击竟如此犀利,使他们毫无机会。

    这次他们攻打踏割寨属于远程偷袭,没有携带粮草辎重,携带的干粮仅能支持三天,现在已经过去两天,如果还攻不下踏割寨,他们最迟天亮前回撤,否则军队就会断粮。

    高庭义暗暗叹了口气,虽然他还抱了那么一丝希望,但他心里也明白,山道被炸毁,攻打踏割寨的可能性不大了。

    果然,一刻钟后,两名亲兵奔回来禀报,“启禀将军,山道确实被炸毁,至少有三十丈的山道消失,暂时无法再攻打踏割寨。”

    “可能修复山道?”高庭义不甘心地追问道。

    “只能搭建栈道,但…。。至少也需要三四天时间。”

    “三四天?”

    高庭义彻底绝望了,军队的粮食只能支持一天,哪里还能等三四天,半晌,他只得长长叹息一声令道:“收拾行装,撤回罗城!”

    西夏军士兵早已没有战意,听到撤军的命令,士兵们纷纷振作精神,迅速起身列队。

    两万军队战了一天一夜,已经损失了六千余人,收拾部分轻伤兵,大约还有一万五千人。

    一刻钟后,大军已集结完毕,高庭义调转马头,率领军队向罗城方向撤退,来时气势汹汹,现在却士气低迷,每个人都只想迅速离去,返回罗城好好休整。

    好在罗城不远,只有五十里路程,明天天亮时就应该能抵达。

    从踏割寨到罗城一带属于地形比较复杂的盆地,有低缓的丘陵,有延绵数十里的荒漠,唯一缺少的就是森林和河流,到处是光秃秃的岩石和干枯的荆棘丛。

    一万五千西夏士兵在茫茫的荒原中行军,北方隐隐可见巍巍大山的身影,越过北方的大山,就进入了西夏的腹地,直接对西夏的核心利益形成威胁。

    到目前为止,只有刘法一支军队杀进了西夏腹地,不过最后他也不幸遭遇强敌而溃败。

    这一次宋军连过两道险关,杀到了最后一道险关韦城脚下,能不能再跨过这道大山,目前还没有人敢下这个结论。

    但宋军却做好了准备。

    皎洁的月光下,李延庆亲自率领两万军队埋伏在一片低缓的丘陵背后,在他们前面约六十步外是通过罗城的官道,所谓官道其实就是一条稍微平整一点的道路,一样的石块满地,不过对于匆匆赶路的军队而言,这条道使他们脚底很舒服,没有人愿意去走坎坷不平的荒原。

    渐渐的,西夏军队伍俨如一条黑色长龙,出现在数里外的月光之下,正迅速向这边行军而来。

    “都统,他们居然没有派探子在前面探查!”曹猛在一旁忍不住兴奋地低声喊道。

    李延庆冷笑一声,“他们压根就没有想到西夏境内会有伏兵,否则他们也不会只留一千军队守罗城。”

    说到这,李延庆又回头令道:“去通知王将军,没有我的信号,骑兵不准出动!”

    王贵率领的八千骑兵隐藏在两里外,这一带地形复杂,高低起伏的土坡正好遮挡住了西夏军的视线,使他们无法发现数里外的骑兵。

    “传我的命令,军队准备射击!”

    李延庆一声令下,五千弓弩手刷地举起了神臂弩,等待着最后的命令。

    西夏军越来越近,已经走进了宋军的埋伏圈,李延庆耐心地等待机会,由于士兵的体力差异,西夏士兵的行军队伍很长,一万五千人足足有十里。

    对于伏击的军队而言,最佳位置是打敌军腰部,将敌军一截两断。

    当西夏军的帅旗出现在伏兵正前方时,时机终于成熟了,李延庆猛然下达了命令:“射击!”

    ‘邦!邦!邦!’清脆的梆子声骤然响起,五千弩手同时发射,五千支弩箭如暴风骤雨般地射向前方六十步外的敌军………。

第八百六十章 两战韦城

    西夏士兵行军疲劳,士气低迷,在宋军猛烈的袭击下,西夏士兵一片大乱,队伍很快便溃不成军,这时,随着两支火药箭在天空炸裂,远处顿时尘土飞扬,大地开始微微颤抖,很快尘土便遮天蔽日,王贵率领的八千骑兵正从两里外铺天盖地杀来。

    “列阵交战!”

    “列阵交战!”

    位于前军的高庭义大声吼叫,喝令士兵列阵抵抗,但此时军心已彻底动摇,士兵开始四散逃命,竟只有千余人响应他的号召。

    “将军,是骑兵!骑兵杀来了!”一名士兵指着席卷而来的骑兵恐惧大喊。

    高庭义头皮一阵发麻,他回头看看军队,军队早已四散溃逃,只有千余人跟随自己,他心中长叹一声,大喊道:“跟我撤退!”

    他调转马头,便带着一千余士兵向罗城方向仓惶奔逃。

    王贵的骑兵没有顾及他们,他们四下散开,开始在月光下无情地追杀西夏士兵,荒漠上到处是被砍死的西夏士兵尸体,一时间尸横遍地,血流成河,刺鼻的血腥之气弥漫着整个荒原,远处隐隐传来狼群兴奋地嗷叫。

    战争在一个时辰后便结束了,西夏士兵绝大部分被宋军骑兵斩杀,只有少数士兵逃离战场,宋军稍微收拾了战场,李延庆率一万余士兵返回韦城大营,王贵则率八千骑兵赶往罗城,接应牛皋的军队。

    这时,高庭义已经得知罗城被宋军偷袭攻占的消息,他心中又惊又怒,但又十分害怕,也不敢多呆,他派一名士兵偷偷前往韦城送信,自己则率领千余士兵向东面数百里外的夏城逃去,至于半路上怎么解决军粮问题,他自己也不知道了。

    ………。。

    韦城的守军是在次日下午得到两万援军全军覆灭的消息,这个消息惊得察卡目瞪口呆,他立刻用一只信鹰紧急向兴庆府报信,同时下令守军严阵以待,他心里清楚,宋军的下一个目标必然是韦城。

    夜幕再次降临,李延庆远远注视着黑夜笼罩的韦城,不知今晚是否能叩开韦城的大门?李延庆心中对今晚的战役充满了信心。

    任何城池都会有防御上的漏洞,攻城的首要因素并不是你拥有多么强大的攻城武器,而在于你是否找到了城池防守上的漏洞。

    韦城修建在半山腰上,坡高城陡,易守难攻,看起来似乎无懈可击,但对于经验丰富的李延庆而言,他第一眼看到韦城,便发现了韦城防御上的最大软肋,那就是城池太小。

    韦城的城池周长还不到四里,东西南北各不到一里,这样的小城意味着没有战略纵深,难以抗击敌军的饱和式打击。

    早在李延庆抵达西夏的同时,十架重型投石机便以拆散零件的方式运到了前线军营内,百名工匠仅用一天的时间便将十架重型投石机安装完毕。

    借助夜色的掩护,十架重型投石机开始缓缓向韦城方向前行,这种重型投石机高两丈六尺,抛杆长五丈,可以将百斤的重物抛射到两百步外,如果重物减为五十斤,而射程便可达三百五十步。

    尽管韦城城头上也有十几架微型投石机,但这种投石机的目标主要是攻山的敌人,投掷距离最多五十步,完全威胁不到远处的重型投石机。

    除非西夏军动用床弩,可就算西夏军动用床弩,宋军也有完善的应对之策,更何况西夏并没有床弩这种最远程的打击武器,最多也只有射程在一百五十步的军弩,在宋军远距离打击面前,西夏军可谓束手无策。

    宋军将十架重型投石机的位置定在两百步外,在这里仰射,可以轻松地将五十斤的重物投入城内,虽然知道西夏军对两百步外的进攻无计可施,但大将刘子羽依旧下令修筑围挡,所谓围挡就是用沙袋在投石机前面垒起一座沙袋墙,高两丈,长达一里,宋军向上抛射毫无阻碍,但城头向下射击却会被沙袋墙有效阻挡。

    刘子羽主动请缨,他率领五千军队成为今晚攻打韦城的主力,不过整个攻打方案是由主帅李延庆拟定,刘子羽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既定方案。

    十架重型投石机在沙袋墙背后吱吱嘎嘎拉开了,投掷钢兜内放进了十枚震天雷,震天雷只是进攻的第一步,目的是摧毁城内的所有石制建筑,真正的打击却是第二步。

    ‘咚!咚!咚!咚!’随着一阵激烈的鼓声敲响,宋军士兵点燃了火绳,投石机发射了,抛杆如长臂一般挥出,十颗黑黝黝的震天雷腾空而起,从守城士兵的头顶上飞射而去,分别落入城中。

    十颗震天雷在城内接二连三的爆炸了,爆炸声震耳欲聋,灰黑色的硝烟腾空而起,在天空连成一片,将整座城池笼罩。

    紧接着,第二轮又是十颗点燃的震天雷向城内抛去,城内轰隆隆地爆炸,俨如云端中的闷雷从韦城上空滚过,刺鼻的硝烟弥漫了全城,仅仅两轮爆炸,各种用石头和木头搭建而成的房舍便已坍塌了大半,数千士兵惊慌失措,纷纷向墙角奔去,只有躲在墙角,才不会被倒塌的房屋掩埋。

    宋军足足发动五轮震天雷的攻击,五十颗震天雷几乎将城内所有建筑都夷为平地,连烽火台也在第三轮爆炸轰然坍塌,五轮炸完,西夏守军伤亡近千人这时,宋军开始了第二步打击,火攻韦城。

    宋军火攻自有其章法,要比金兵火攻东京时聪明得多,三千名弩手手执神臂弩和举盾奔到距离山脚百步外之地蹲下,用巨盾掩护自己,同时用火折子点燃了箭头上的火油,一支支火箭开始燃烧起来,这时,十架投石机迅猛发射了,将十只火油罐向城内投去。

    这种火油罐是用一种薄皮陶罐,装满火油后重五十斤,这种陶罐最大的特点是不结实,就算从三尺高落地也会碎裂,更不用说是从城外高空抛射。

    就在十只火油罐腾空而起的同时,三千名弩手一起向城内发射了火箭,这个方案是李延庆制订,他主要是考虑城内或许会有专人负责灭火,当然火箭和火油同时落地,就算有专人灭火也来不及了。

    就在火油罐向城内飞去的同时,射击的梆子声敲响了,三千士兵纷纷举弩,向城内发射了三千支火箭,大军随即如潮水般向后撤去。

    三千支火箭俨如夏夜里的萤火虫群一般,铺天盖地地向城内扑去,随即在城内引起了一片火海,城内到处碎裂的陶片和四溢的火油。

    至于李延庆担心的专门灭火士兵,根本就没有踪影,且不说他们能否在连番爆炸中存活下来,更重要是专门灭火士兵只有经历如东京保卫战那样惨烈的战斗才会有所准备,数十年未经战火的韦城哪里会有这种觉悟,李延庆还是太高看了西夏守军。

    火油被点燃使灭火失去了意义,随即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大火燃烧了整整一夜,宋军向城内投进了数百罐火油,使整个韦城都被烈火吞没了。

    次日天亮时,整个小城依旧被黑烟笼罩,但城头上已经看不见一个守军士兵,城头上的数十架微型投石机被烧成了灰烬,城门也大火烧得千疮百孔,只剩下一副架子支楞在城门前,只要轻轻一拉,就轰然坍塌,不过最终还是省去了宋军的麻烦,天亮没多久,轰隆一声闷响,城门直挺挺地倒下,摔成了碎片,很多还在燃烧的黑炭滚落下山来。

    大门洞开,使宋军士兵清晰地看清了军城内的情形,军城内乱石成堆,到处一片漆黑,北面的城门也消失了,南北大门对开,强劲的北风吹了进来,空气中到处是黑色粉末,稍不留神,身上就会覆盖上一层黑灰。

    直到中午时分,刘子羽亲自率领一队士兵小心翼翼进入了韦城,地面还是温热的,但城内早已经没有一个守军,连一件完整的兵器都找不到,不过除了城门消失外,整座军城城墙还算保持完整,震天雷没有落在城头上。

    不多时,刘子羽派来的士兵向李延庆禀报道:“启禀都统,军城已无一名敌军士兵,城门地面不再滚烫,可以进入!”

    李延庆点点头,对士兵道:“去告诉刘将军,天黑前将韦城清理干净!”

    他随即又对王贵令道:“你可率领八千骑兵奔袭西平府,那里没有什么守军,你务必给我占领!”

    “遵令!”

    王贵行一礼便奔去部署了,一刻钟后,八千骑兵在王贵和曹猛的率领下离开了韦城,向百里外的西平城疾奔而去,他们在打时间上的擦边球,赌数百里外的兴庆府没有那么快知道韦城陷落的消息,他们必须在西夏高层第二次决策前拿到足够的筹码。

第八百六十一章 东进不利

    就在李延庆利用韦城没有战略纵深的弱点轻易攻下了韦城的同时,南面的凤翔府也在进行着一场争夺大散关的惨烈战役,大散关位于今天宝鸡市南郊的秦岭北麓,自古被称为“川陕咽喉”,它是关中的西面大门,大散关失守,关中的大门也就洞开了,西夏大军可以随时杀向京兆。

    但对西夏军而言,大散关还有第二个重要意义,他们要攻打李延庆的后院,迫使李延庆从西夏撤军,说起来双方的目的都是一样,都是希望对方被迫从各自领土上撤军。

    当然,西夏大军还有另一个选择,大军直接杀向兜岭和杀牛岭,攻下葫芦河谷,断李延庆的后路,但这条北上之路太艰难,要横穿莽莽的六盘山脉,就算士兵可以攀山越岭,但后勤辎重却根本过不去,不仅如此,宋军还在各处险关要隘上部署了数千守军,如果强行北攻,搞不好数万大军就会陷死在莽莽的大山之中。

    李察哥对这一点非常清醒,他放弃从西面进攻葫芦谷的计划,转而采取了另一个更加现实的方案,攻下大散关,大军杀入关中,逼迫李延庆大军回撤。

    大散关由西军名将刘率一万军队坐镇,刘原任秦凤路经略使,当李延庆出任西北三路经略制置使、京兆留守、西军都统制后,刘便改任太原府尹、河东路安抚使,不过他暂时无法去上任,河东路还在金国手中,还需要他率军收复,同时,秦凤路形势危急,李延庆要求他继续坐镇大散关,直到局势稳定下来再交接帅印。

    不仅如此,李延庆还派统制刘铁率三千军队赶赴大散关助战,援军虽然不多,但他们带来了最先进的守城武器,攻城梯的克星飞火雷。

    ‘咚!咚!咚!’大散关外鼓声震天,三万西夏军士兵如潮水般向城头杀来,这是李察哥发动的第三次攻城大战。

    大散关地势较高,城池用巨石砌成,极为高大坚固,西夏军从低处向上进攻,比较吃力,他们必须使用四丈长的大型攻城梯,这种攻城梯宽达四尺,两边梯梁足有小腿般粗壮,是用质地细密结实的白蜡木制成。

    三万西夏士兵扛着百架大型攻城梯汹涌向关城杀来,城关上,数千名士兵手执大弓严阵以待,数十架小型投石机也吱吱嘎嘎拉开,西军没有几乎没有震天雷这种犀利的火器,朝廷没有料到西夏军会大举进攻熙河路,而将京兆府和凤翔府的数百颗震天雷全部调去太原和东京。

    城头上的投石机内放着数十斤重的大石,这种小型投石机抛杆只有一丈,可将三四十斤重的大石抛射到百步外,不过刘铁的到来改变了大散关防御武器偏弱的劣势,他们不仅带来了一千枚飞火雷,还带来了五十颗震天雷,极大地强化了大散关的防御能力。

    此时,二十颗震天雷已经放入了小型投石机的投兜内,刘注视着城下的汹涌奔来的西夏士兵,西夏士兵已经进入了一百五十步内,他立刻喝令道:“弩箭发射!”

    红旗挥下,一千具神臂弩率先发射了,它们的杀伤距离就在一百五十步到一百八十步之间,西夏士兵大多穿着皮甲,手执长矛,没有盾牌护卫,只有刀盾军才有坚固的盾牌,西夏毕竟只是小国,国力较为贫乏,不可能象宋军那样装备齐全,就算宋军,也只有禁军才装备盾牌,普通的厢军和乡兵也没有装备。

    一千支弩箭密集射向汹涌杀来的敌军群,奔在前面的士兵顿时纷纷栽倒,伤亡数百人,但数百人的伤亡对于三万大军只是海洋中的一朵浪花,没有任何意义,西夏大军继续向关城奔来。

    在两轮强弩射击后,五千名奔在最前面的西夏弓弩手终于杀进百步范围内。

    刘见敌军已进入投石机的射程,冷静地下令道:“投石机射击!”

    城头上绿旗挥动,早已蓄力已久的投石机发动了,士兵点燃了火绳,随着一连串‘嘭!嘭!’的投掷声,二十颗黑黝黝的震天雷腾空而起,向百步外的西夏士兵头顶砸去。

    西夏士兵显然没有经过系统的避炸训练,他们不知道匍匐和盾牌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护自己不被炸伤,更没有专门的观雷兵。

    西夏士兵面对震天雷的袭击,只能低头猛冲,靠侥幸来逃过爆炸袭击,二十颗震天雷在两里宽的原野上爆炸了,爆炸声惊天动地,硝烟弥漫,原野上惨叫声和哭喊声四起,光直接被炸死的士兵就达上千人,而被四下飞射弹片击中而不幸受伤的士兵更是炸死士兵的数倍之多。

    一颗震天雷可以分裂成数百块铁碎片,包括外壳本身和里面填的铁粒子,弹片和铁粒飞射,大片大片的西夏士兵被击中而倒下,一轮震天雷的爆炸,伤亡人数超过了三千,西夏士兵着实有点胆寒了。

    李察哥心急如焚,西夏军已经杀进百步内,绝不能再撤退,伤亡再多也必须硬战下去,他厉声大喝道:“继续进攻,后退者立斩!”

    ‘咚!咚!咚!咚!’激烈的战鼓声敲响,数万西夏士兵无法后撤,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冲锋,三千弓弩手率先奔到城下,开始向城头放箭,密集的箭矢射向城头,压住了神臂弩士兵的射击,但三千大弓士兵却站在后面,以抛射形式向下射击,粗大的兵箭如雨点般落下,西夏士兵难以躲避,纷纷中箭,或死或伤,损失十分惨重,西夏弓弩手又被压制住,剩下的弓弩手只得纷纷后撤。

    以此同时,第二轮震天雷发射了,巨大的爆炸声在人群中此起彼伏,不断有士兵被炸飞上天,战场上硝烟弥漫,碎肉横飞,血沫四溅,被炸死士兵的死状极为惨烈。

    李察哥见进攻的士兵已有退意,立刻喝令五百刀斧手上前压阵,后退士兵一律杀死,随着数百名士兵被杀后,西夏士兵再次发动进攻,一万余士兵冲到城下,将一架架大型攻城梯搭上城头。

    刘铁率领五百名投掷手出动了,他们是专门的飞火雷投掷士兵,投掷技巧十分娴熟,他们点燃了很短的火绳,铜棍随即甩出,被细长铁链拉拽的两颗飞火雷立刻盘旋着向攻城梯飞去,‘哗啦!’铁链被梯梁阻挡,立刻左右翻飞,飞火雷紧紧缠住攻城梯,紧接着轰!轰!两声爆炸,攻城梯被拦腰炸断。

    不仅是一架攻城梯,刚刚搭上城头的上百架攻城梯全部遭遇被拦腰炸断的后果,宋军随即向攻城梯倾倒了火油,用火折子点燃,大火迅速将一百多架大型攻城梯吞没了,西夏士兵目瞪口呆,他们无法再攻城,只得纷纷后撤。

    远处李察哥看得清楚,百余架攻城梯悉数成了火串,他只得暗暗叹息一声,下令道:“传我的命令,全军撤退!”

    ‘当!当!当!’撤军的钟声敲响,早已士气丧尽的士兵如退潮一般撤退了。

    城头上的士兵顿时响起了一片激动的欢呼声。

    这场攻防战西夏军伤亡近万人,而大散关却丝毫未损,城上守军只有四十余人受箭伤,无一人阵亡,飞火雷和震天雷在这场战役中创造了辉煌的战果。

    李察哥也知道无法再夺取大散关,不得不率领大军向会州方向黯然撤退。

第八百六十二章 攻下灵州

    宋军在攻下韦城后便一路北上,李延庆分兵两路,他令王贵和曹猛率八千骑兵奔袭百里外的西平府,又令刘子羽率三千军攻打西面的鸣沙县。

    至于西夏在西平府附近还有一些小军城,比如薄乐城、耀武城和平朔城等等,这些小军城实际上是沿途补给点,屯有不少粮草和水源,守军都只有百人左右,可以轻而易举攻下。

    李延庆随即率领一万大军直扑西平府,只比王贵晚一个时辰。

    西夏号称五十万大军,但常备军实际上只有二十万,除了李察哥带走的八万主力大军外,还有就是八万镇守京城的铁鹞子军,再就是镇守夏州的两万千军队,以及镇守在韦州踏割寨赏移口三地的八千军队,其余一万两千军队则零散地分布在各地的小军城内。

    越过韦州,就进入西夏的腹地,西夏重兵都屯集在边疆各地,而在腹地各州县的军队几乎没有,只有寥寥数百人负责维持秩序。

    宋军攻下韦城,等于攻下了西夏的大门,再向北走便是一路势如破竹,连续攻下了鸣沙县、西平府灵州县以及十几座小军城,这天下午,李延庆率一万大军进入西平府。

    西平府是西夏仅次于兴庆府的第二大府,这里同时是西夏最大的铜银产地和盐产地,西夏从宋朝掳掠来的十余万劳工和他们的家眷都被迫成为矿奴和盐奴,世世代代为西夏采矿、采盐。

    或许西夏从未想过宋军会攻到西平府,西夏在西平府的驻军只有一千三百人,除了城内看守城门的三百人外,其余一千士兵都部署在矿奴和盐奴的聚居处,负责看守矿奴和盐奴。

    西平府的州治是西平县,又叫灵州城,曾是西夏旧都,有人口二十余万,主要以部落方式分布在灵州河两岸的大片草原上,灵州城内有八万平民,主要居住贵族以及西夏平民。

    城内商业繁华,贯穿南北的灵州大街两边布满了密集的店铺,酒馆、脚店、青楼、商铺等等,商铺中又有杂货店、南货店、皮毛店、药材店、珠宝店、印刷店、文书店、丝绸店、布匹店,还有卖肉食菜蔬等食材的各种小摊,一家挨着一家,各种招牌和旗幡挂满大街,显得格外繁华。

    不过随着宋军攻占了灵州城,城内的繁华仿佛在一夜之间消失了,家家户户紧闭大门,灵州大街上冷冷清清,看不见一个行人,一群群鸟雀在大街上觅食,只有宋军士兵在大街上巡逻。

    西平府的知府叫做李陶,也是西夏皇族,精通汉语,虽然西夏创立了党项文和党项语,但西夏的读书人和贵族普遍都要学习汉文,府衙位于城北,李延庆在数百亲卫的簇拥下,进了府衙内休息。

    “知府可抓住了?”李延庆笑问道。

    一名偏将连忙行礼道:“这次是夜间突袭,我们将南北两座城门堵死,结果一个也没有跑掉,知府李陶自然也被抓住了。”

    “带他上来,我来问问他。”

    偏将迟疑一下道:“启禀都统,这个知府拔剑自刎,结果被士兵及时救下,但喉咙受伤了,恐怕无法和都统说话。”

    “那了解情况的官员可有?”

    “有!主薄白应是名汉人,他了解情况比较多。”

    “带他来见我!”

    不多时,两名士兵押着主薄白应前来见李延庆,如果不是因为此人身穿西夏官服,李延庆还真以为他是宋朝官员,他年约三十岁,长得温文尔雅,相貌中没有一点党项人的影子,党项人普遍是高颧骨,男子大多留八字胡。

    李延庆的威名早已传遍西夏,是大宋继狄青后第二个让西夏人畏惧的宋军主将,听说是李延庆提审自己,白应显得很紧张,双腿微微打颤,他走进大堂便跪下叩头道:“卑职白应拜见都统制!”

    “你就是主簿白应?”李延庆喝了口茶,淡淡问道。

    “小人正是!”

    “你是哪里人?”

    “小人是夏州人。。。。。。。”

    李延庆一怔,“原来你不是汉人?”

    白应连忙解释道:“小人祖父是汉人,神宗年间被掳到西夏,三代人在西夏生活了五十年,小人早已经入籍西夏,不再是宋人了。”

    “你的汉语说得很好,为什么?”

    或许是李延庆语气比较缓和,白应惊惧之心渐去,回答也变得从容起来,“小人在西夏太学读书,那里基本上都是说汉语用汉文,而且小人家中都是说汉语,所以小人汉语说得不错。”

    “西平县有多少人口?”李延庆翻了一下桌上的账册问道。

    “大约有八千四千人口,一半以上从事商业,还有一半从事农业,在城外种田。”

    李延庆眉头一皱,“可据我所知,西平府是西夏最大的铜矿和盐产地,怎么没有人从事矿业?”

    “回禀都统,矿山盐井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