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寒门枭士-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放心去吧!”

    林冲匆匆赶回本部,宋江和吴用意味深长地对望一眼,林冲既然主动把五千军队交给自己,他焉能不受?

    就在林冲率军刚走,宋江便让人把邹氏兄弟找来,温和地对二人道:“我很担心李延庆会大举进攻须城,王英守城能力很弱,听说两位将军擅长守城,我想请两位兄弟先走一步赶去须城,协助王英守城,两位将军意下如何?”

    邹氏兄弟对望一眼,邹渊躬身道:“我们这就带兵前往须城!”

    宋江摇了摇头,“须城的兵力已经足够,你们不要带兵,带几个随从便可,这样骑马北上会更快一点。”

    邹氏兄弟愣住了,半晌邹渊道:“可是。。。。林将军刚刚把军队托付给我们。”

    “没关系,我暂时帮他带兵也无妨,等他回来,我再把军队交给他。”

    邹氏兄弟还在犹豫,李逵在他们身后怒道:“哥哥是梁山之主,军令如山,难道他说话对你们就像放屁一样吗?”

    宋江脸一沉,怒斥李逵道:“莽汉不得无礼!”

    他又笑着对邹氏兄弟道:“难道你们还信不过我吗?”

    他脸上堆笑,但眼睛里却阴冷透出一丝杀机,邹氏兄弟无奈,只得躬身道:“卑职遵令!”

    “很好,你们现在就出发,你们的马匹和随从我都派人取来了。”

    宋江压根就不给他们再回军队的机会,逼迫兄弟二人骑马北上了,逼走了邹氏兄弟,宋江立刻对戴宗和李逵道:“你们去接收林冲的五千军队,谁敢不服,立斩!”

    “遵令!”

    戴宗和李逵带人匆匆去了,宋江和吴用对望一眼,两人一起仰头大笑起来。

    。。。。。。。。。

    梁山军队从晁盖时代起就实行部曲制,每个都统领都有自己的军队,这也里梁山军最早是由十八路梁山乱匪合并聚集起来的历史渊源决定的,尽管宋江这几年极力推行改革,但效果并不好,大家都不愿放弃自己的核心军队,宋江也只能妥协。

    所以须城在发生主将之争的矛盾时,宋江密令王英夺权,而不是直接命令柴进三人将军队交给王英,原因就在这里,那八千军队是柴进三人自己的部曲,宋江无权剥夺。

    柴进三人赶回来告状后,宋江又装聋作哑,不肯替三人主持公道,他当然不可能再把军队还给三人。

    这次又趁林冲要救援卢俊义的机会,再一次吞并了林冲的五千精锐之军。

    以前聚义事业顺利,大家都有自己的地盘,可以吃肉喝酒,皆大欢喜,现在聚义的事业受挫,大家只能在一个锅里吃肉,你多一口就意味着他少一口,矛盾就开始出现了,不过梁山军之间的矛盾现在也只是刚刚才开始。

    林冲担心卢俊义有失,率领两千士兵一路向东疾奔,只奔出十余里,两边树林内忽然传来号角声,林冲大吃一惊,急令士兵集结,做好作战准备。

    就在这时,一支黑黝黝的箭不紧不慢射来,林冲急忙举盾相迎,只听‘砰!’的一声,这支箭射进了他的盾牌,力量颇大,林冲这才发现竟然是一支铁箭。

    ‘铜弓铁箭!’林冲忽然知道对方是谁了。

    只见两边山林内出来大群骑兵,两边各有千人,左边为首大将手执铜弓,正是李延庆。

    李延庆是接到种师道的八百里加急快信才率两千骑兵连夜赶来,正好遇到了率军去接应卢俊义的林冲。

    李延庆催马上前,高声道:“林师兄这是何往?”

    林冲头皮一阵发麻,对方是两千骑兵,自己是两千步兵,又是被夹攻状态,若对方下令进攻,自己两千军必然会全军覆没。

    不过对方既然称自己师兄,或许他们还有一线希望。

    林冲早就知道师父周侗晚年在汤阴收了几个关门弟子,师父还把自己的赖以成名的铜弓铁箭传给了李延庆,这还是他第一次见到这个声名远扬的小师弟,他上前勉强抱拳笑道:“多谢小师弟箭下留情,既然我们师兄弟不愿兵戎相见,何不放我过去?”

    李延庆笑了笑道:“师兄是去接应卢俊义吧!不过只有两千人,接应到了又能如何?也改变不了大局,不如赶紧回去,或许还能及时阻止宋江谋取师兄的五千军队。”

    林冲暗暗吃惊,李延庆居然知道自己有七千部曲,他们的情报竟然如此精准,难怪梁山军处处被动了。

    林冲派一名手下上去把铁箭还给李延庆,他叹了口气,“虽然两千军队无事无补,但兄弟之间应以义气为重,我岂能不去?”

    李延庆凝视他片刻,便喝令左右,“全军退回树林!”

    ‘呜’

    低沉号角声吹响,两千骑兵又缓缓退回了树林,这就是放林冲军队一条生路了。

    林冲大喜,急令道:“继续加速前进!”

    两千军队迈开双腿,加快速度奔跑,很快便渐渐远去了。

    李延庆望着林冲军队远去的背影,摇了摇头,他这次南下的任务并不是歼灭敌军有生力量,而是摧毁宋江军队的粮食辎重。

    这时,王贵率领一队骑兵飞奔而来,急声禀报道:“启禀都指挥使,我们没有发现敌军有后勤粮草辎重,他们队伍中什么都没有?”

    李延庆一怔,怎么可能没有粮草辎重?他略一沉吟,忽然醒悟过来,暗暗叫了一声:‘不好!’

    李延庆当即下令,“大军立刻北上!”

    他率领两千骑兵向北方疾奔而去,李延庆明白过来,宋江大军的粮草辎重一定是从水路运走了。

第四百二十九章 紧急拦截

    梁山军的粮草辎重确实是从水路运走了,这倒并不是为了刻意避开敌军拦截,而是梁山军没有足够的牲畜大车来运输粮草辎重,所以他们才驻兵在梁山泊湖畔,随时可以走水路运输辎重。

    李延庆之前率军伏击柴进率领的两万军队时,当时梁山军是有粮草辎重大车,这便给李延庆造成了一个思维错觉,认为这次北撤也有粮草辎重队伍。

    当李延庆意识到自己判断失误后,他立刻率领军队火速向北疾赶,他一定要赶在粮草辎重运入须城县之前彻底摧毁这批后勤辎重物资。

    骑兵沿着小道一路向北疾奔,当天晚上便赶到了梁山泊进入济水的河口处,一般船队就是在这处河口进入济水,沿着济水一路北上,最后可以进入渤海。

    而须城县就在河口以北四十里外,几个月前,李延庆曾经坐船经过这里,这里原本有一处梁山军的哨卡,现在哨卡还在,但早已没有人影。

    李延庆让军队在距离河口数百步外的树林内休息吃饭,他望着空荡荡的河口,眉头皱成一团,从时间上计算,船队应该已经抵达这里了,但现在他们却没有看见任何踪迹。

    这时,牛皋走上前低声道:“粮草辎重会不会是送去了梁山?”

    虽然有这个可能,但直觉告诉李延庆,船队还是会去须城,否则须城的粮食将不够军队食用。

    “先等一等王贵的消息再说吧!”

    王贵带着一队骑兵赶往须城县码头,船队无法直接驶入须城县,必须要在须城县十里外的码头卸货,然后用大车转运进须城县,这最快也至少需要一天的时间,只要须城码头没有动静,那么就可以断定船队还在梁山泊内。

    半个时辰后,王贵率领骑兵从须城回来了,王贵上前抱拳道:“启禀都指挥使,须城县码头以及沿途均未发现敌军的船队和粮草辎重。”

    李延庆点点头,那么现在就有两个可能了,要么是船队还没有到河口,要么就是牛皋的猜测,船队去了梁山。。。。。。。。

    又过了半个时辰,在河口监视的士兵终于发现一支船队从梁山泊内向济水驶来,它们张着船帆,凭借风力顺流而行,梁山泊内的湖面上风力很大,可以用风作为动力,李延庆立刻下令军队隐蔽,以免被敌军发现。

    夜色的月色格外皎洁,将整个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数百步外,李延庆清晰地看见一支由一百二十艘平底拖船组成的船队驶入了济水,拖船的吃水线很深,意味着船队上满载着各种物资。

    内河上的船只有几种,一种是双橹大船,船头和船尾各有一根长橹,每根橹由八名船员划动,一艘船则需要十六名船员划橹,这种船在清明上河图上清晰可见,其实就是以人为动力,一般用作客船,用作货船的成本太高。

    还有一种是三桅大船,靠风吹船帆航行,这种船主要在在黄河或者长江上航行,水面宽阔,风力强劲,适合用船帆,在小河航行也可以接受拉纤。

    再有一种就是什么都没有的拖船,完全靠人力拉纤,这种船只一般都是结成船队航行,摊薄每艘船的拉纤成本。

    梁山军的拖船其实是第三种,不过他们为了方便在梁山泊内航行,特地又加了桅杆,显得有点不伦不类,每艘船可运载五百石的货物。

    进入济水后,受陆地影响,河面的风力锐减,船队已无法靠风力航行了,只能靠纤夫拉纤,船上的护卫士兵纷纷上岸,临时充当纤夫,拉拽着船队继续向北航行。

    这时,王贵低声对李延庆道:“这些物资烧掉了有点可惜,不如把它们沉入济水中,将来可以再捞起来用!”

    李延庆又仔细看了看船队,似乎粮草和其他兵甲物资是分开运输的,他便点点头,“粮草烧掉,其他物资可沉入水中!”

    王贵大喜,他就知道老李没那么迂腐,待船队走远,李延庆一挥手,士兵们便无声无息地跟了上去。

    在距离须城县还有二十余里时,骑兵骤然出现河边,他们兵分两路,王贵率领三百骑兵向充当纤夫的士兵杀去,其余一千七百骑兵一起向船内放箭。

    拉纤的士兵被突然杀至的骑兵吓得魂飞魄散,他们无处可逃,纷纷跪地求饶,王贵没有让骑兵杀他们,而是喝令他们将船只拉到岸边,这时,骑兵们箭如雨发,船上船夫纷纷中箭,侥幸没有被射中也各自跳水逃命。

    船队很快被拖到岸边,牛皋率领五百士兵跳上船去搜查船只,不多时,牛皋回来禀报,“前五十艘船是各种兵甲物资,后面船只全部都是粮食。”

    李延庆当即下令将船队分开,后面船队泼上火油,开始放火烧船,前面船只则由数十名水性很好的士兵推到河中央,凿通了船底,将五十艘船全部沉入了济水河底。

    河面上烈火熊熊燃烧,就俨如一条火龙浮游在水面上,李延庆默默注视着一艘艘拖船被烧穿船底后沉入水中,足足烧了半个时辰,随着最后一艘船被烧毁沉入水中,河面上的最后一抹火光消失了。

    “去东阿县!”

    骑兵们已经遣散了三百拉纤士兵,他们纷纷调转马头,跟随李延庆向东北方向奔去,目标东阿县,那里也有梁山军储存的三千石粮食。

    。。。。。。。。。

    种师道步步为营,赶在夏粮成熟前,一步步将梁山军逼回了郓州。

    三天后,宋江三万大军开进须城县,又过了不到半天,卢俊义率领七千军队也赶到了须城县。

    这时,种师道率领的两万大军也杀到须城县,并与李延庆的军队汇合。

    “卑职向大帅交令!”

    李延庆向种师道深深行一礼,交回了令箭。

    种师道重重拍了拍李延庆的肩膀,由衷赞道:“不愧是我的左膀右臂,西夏之战你略有稚嫩,而这一次,你已经可以独当一面。”

    “多谢大帅赞誉,卑职。。。。离大帅的睿智还差得远。”

    李延庆是由衷之言,他也不久才渐渐明白种师道灭梁山的策略,什么叫做不战屈人之兵,利用粮食的压力最终逼迫宋江投降,如果说自己在河北是临时想到的粮食武器,那种师道是早就谋划好了。

    以须城县的有限粮食,如何能承受宋江五万大军的消耗,最多一个月,梁山军的粮食就要断绝,偏偏城内一大半的民众都是梁山军家眷,宋江将面临的粮食压力可想而知。

    李延庆又建议道:“为了防止梁山军出城抢粮,我们必须坚壁清野,卑职建议将须城县周围二十里内的麦田全部摧毁,百姓悉数迁走,不给梁山军任何机会。”

    种师道点点头,李延庆的建议正合他意,他便回头对宗泽道:“这件事我就交给你了。”

    宗泽连忙施礼,“卑职立刻着手!”

    种师道这才将李延庆请入大帐,只见大帐内堆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箱笼,帅案上也堆满了文书,“随便坐吧!还没有来得及整理。”种师道笑了笑道。javascript:

    李延庆拉一张椅子坐下,种师道也在自己的位子上坐下,这时,亲兵进来给他们上了茶,种师道笑道:“前几天太子殿下派人前来慰问军队,鼓励我们利用这一战彻底歼灭梁山军,不要留后患,太子殿下才是主帅,既然主帅有令,我们当然应该遵从,我想听听你的想法,如何才能全歼梁山军?”

    李延庆沉吟一下道:“关键在梁山,只要摧毁了梁山,梁山军便失去了凝聚力,宋江和卢俊义两大派系必然会发生内讧,卢俊义很有可能会立刻须城,我们不妨先放他离去,然后在异地将卢俊义军队全歼,没有了卢俊义的掣肘,宋江投降的可能性就大了。”

    种师道大喜,又连忙道:“如何攻克梁山呢?”

    这个问题李延庆想过不止一次了,他微微笑道:“我们首先必须要有一支水军,当卑职率军攻打梁山时,梁山水军的主力就会上山救援,这时,我们出动水军趁机将梁山水军的老巢一网打尽,然后利用震天雷攻下响箭城,梁山就大势已去。”

    种师道沉吟一下道:“这确实是个好办法,不过调动朝廷水军需要天子的批准,恐怕这需要时间啊!”

    “我们正好围城也需要时间,大帅何不尽快上书天子?”

    种师道点点头,“好吧!我今晚就上书。”

    。。。。。。

    【求月票和推荐票!】

第四百三十章 祸起萧墙

    入夜,东宫浅水桥,一个大胖子正摇摇晃晃从桥的另一端走来,胖子正是郑偏妃的兄弟郑荣泰,他这几个月屡屡进出东宫,名义上是探望长姊,实际上是替太子赵桓与外界联系,今晚,他刚面见了太子,正要离开东宫回府。

    走过了浅水桥,忽然出两边冲出十几个黑影,将郑荣泰按倒在地,有人尖声大喊:“抓住这个淫贼了!”

    “你们干什么?我是郑偏妃的兄弟,不是什么淫贼,你们快放开我!”郑荣泰气得大喊。

    这时,周围火光四起,郑荣泰这才发现抓住他之人竟是十几个内侍,其他一个是他认识的东宫外房管事冯少恩,郑荣泰连忙大喊:“冯管事,我是郑荣泰!”

    “哦!原来是郑衙内。”

    冯少恩眯着眼淡淡道:“以郑衙内的家世和财富,就算在矾楼找个女人也是易如反掌,为何偏偏要糟蹋可怜的宫女呢?”

    “你在说什么?我什么时候糟蹋宫女了?”郑荣泰怒视这个该死的宦官头子道。

    “前天晚上宫女王玉娥被人糟蹋,已经上吊自杀了,她临死前留下了一幅恶徒的画像,你自己看看吧!”

    冯少恩刷地在郑荣泰面前展开一幅画像,上面画了一头河马似的大胖子,不是郑荣泰是谁?

    郑荣泰眼睛瞪大了,呼呼喘着粗气道:“你们。。。。你们是在栽赃我,我要见长姊,我要见太子!”

    “拖下去给我打!”

    一群宦官将郑荣泰拖下去乱打,郑荣泰被打得如杀猪般的惨叫,这时,从他发髻里掉出一卷纸,有宦官捡到了,连忙递给冯少恩,冯少恩打开纸卷看了一遍,嘴角露出一丝冷笑,他要的就是这封密信。

    冯少恩喝令道:“把他赶出东宫去,不准他再进东宫一步!”

    郑荣泰被一群宦官架着,直接扔出了东华门,在东华门外等候郑荣泰的随从们吓了一跳,见他们的衙内被打皮开肉绽,浑身伤痕累累,脸肿得话都说不出来了,众人又惊又怒,也不知道出了什么事,连忙将郑荣泰抬上牛车,急带他回去治疗。

    冯少恩也没有停留,急匆匆赶到延福宫,找到了大内总管李彦,他将密信递给了李彦,献媚道:“这是小人在郑荣泰发髻找到的密信。”

    李彦看了看,果然是太子赵桓的笔迹,内容竟然是赵桓给枢密院事高深的一封密信,让他务必增加种师道的兵力,李彦冷冷笑了起来,赵桓还真以为自己抓不到他的把柄吗?

    李彦本身和赵桓没有太多交集,不过内库的改革上,李彦坚决反对改革,和一直呼吁内库改革的赵桓严重对立。

    这个其实也不算什么,一旦赵桓做了皇帝,为自身利益也会站到内库改革的对立面去,关键是李彦的死对头梁师成支持赵桓,一旦赵桓登基为帝,梁师成有拥立之功,手握宫内大权,那时他李彦真的将死无丧身之地了。

    所以当李彦发现天子有改立三子赵楷为嗣的想法后,他便有了扳倒太子之心,支持天子改立赵楷为太子,一旦赵楷登基,他李彦就有了拥立之功。

    李彦想到便做到,他将心腹冯少恩安插进东宫,出任外房管事,严密监视太子赵桓的一举一动,还真被他找到了赵桓的把柄,赵桓隔三岔五便接见妻弟郑荣泰,这便让李彦生疑,他便令冯少恩栽赃郑荣泰糟蹋宫女,趁机搜他的身,结果被冯少恩找到了证据。

    李彦匆匆来到天子赵佶的丹房,赵佶这些年极为迷恋炼丹之术,每月总会抽出几天时间研究炼丹之术,不过今天他没有炼丹,而是在丹房内细读道家之书。

    “陛下,宫奴李彦求见!”李彦在门前跪下磕头。

    “什么事?”丹房内传来赵佶不耐烦地声音。

    “宫奴本不该打扰陛下清修,只是东宫发生了一件事,宫奴觉得关系重大,不敢隐瞒陛下。”

    ‘东宫’两个字着实有点敏感,沉默片刻,赵佶回应道:“进来吧!”

    李彦连忙起身,快步走进了丹房。。。。。。。。

    半个时辰后,梁师成匆匆赶来延福宫,此时天子赵佶已经不在丹房,而是在安德殿内书房召见他。

    虽然梁师成不知出了什么事,但去宣召他的宦官告诉他,李彦进了丹房没多久,官家便怒气冲冲从丹房里出来。

    这个消息让梁师成心中十分震惊,要知道官家进了丹房一般谁都不会理睬,就算军报也不关心,现在居然让李彦进了丹房,还从丹房怒气冲冲出来,由此可见,一定发生了大事。

    梁师成赶到安德殿,在殿门口遇到了等候他的内侍杨球,杨球见左右无人,抓住机会在梁师成耳边说了两个字:‘太子!’

    梁师成心中顿时一沉,他立刻意识到了什么,一定是李彦抓到了太子的把柄,也只有太子之事才能让官家放弃丹房清修。

    梁师成着实忐忑不安,快步来到安德殿天子内书房,有宦官进去替他禀报,片刻出来道:“太傅请吧!”

    梁师成走进内书房,第一眼便看见了李彦,只见他垂手站在一旁,看似低眉顺眼,但眼角眉稍却透露出一种难以掩饰的阴毒冷笑。

    而太子赵桓则跪在一旁,头低得极深,看不到表情,但能感觉得到他心中的强烈恐惧。

    “微臣参见陛下!”梁师成连忙上前恭恭敬敬行礼。

    赵佶负手站在窗前,铁青着脸冷冷道:“梁太傅,朕打算另立太子了。”

    跪在地上的赵桓浑身一震,泪水便扑簌簌滚落下来。

    梁师成吓得一激灵,扑通跪下磕头,“陛下,太子乃国之重器,另立太子会动摇国本,请陛下三思!”

    赵佶将密信扔给他,“你自己看看吧!这样的逆子,朕该不该换?”

    梁师成颤抖着手打开密信,他一眼便认出了太子的手迹,再看内容,竟然是要求高深再拨三万军给种帅道。

    如果从字面意思理解,这个内容也无可厚非,其实就是要求增兵,关键是用密信方式,这就意味深长了,这里面就有了不可告人的目的,军队一向是敏感中的敏感,偏偏太子用不可告人的方式涉及了最敏感的事情,怎么能不让赵佶猜忌震怒。

    虽然上面没有签名,可以说是别人诬告,但赵桓就跪在一旁,他显然已经承认了。

    梁师成战战兢兢问道:“这。。。。这是从哪里来的信?”

    旁边李彦阴**:“这是从郑偏妃之弟身上搜出来的,他夜里从东宫出来,把信藏在发髻里,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梁师成头脑‘嗡!’的一声,他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太子赵桓第一次利用妻弟郑荣泰安排,私下会见李延庆,梁师成便警告过他,这种事情不可再做,否则很容易被有心人抓住把柄,很显然太子没有听从自己的劝告,在尝到甜头后,又继续利用郑荣泰来传递消息,终于事发了。

    梁师成心中转了无数个念头,又硬着头皮道:“种师道正在平定梁山乱匪,他只有三万军队,而梁山乱匪有十余万人,而且几次大败官军,太子殿下很担心种师道兵败,会影响到他的地位,毕竟太子殿下是主帅,一旦种师道兵败,他要负主要责任,恳请陛下理解。”

    赵佶哼了一声,“是吗?那为何不光明正大的提出来要求增兵?偏偏要用密信的方式,朕就不懂了。”

    “陛下,最初提出只需三万兵力的是种师道本人,太子殿下也极力支持,现在兵力不够了,种师道不好要求增兵,太子殿下也拉不下这个面子,所以太子殿下只能让枢密使高深来提出增兵要求,只是。。。。。太子殿下不该用这种让人诟病的方式,哎!”

    赵桓也哭了起来,“父皇,儿臣确实很担心种师道兵败,影响儿臣的名声,以至于茶饭不思,儿臣一时头脑糊涂才。。。。才想到这个馊主意,儿臣。。。。儿臣愿意接受父皇的严惩。”

    李彦心中暗骂,这个赵桓倒是会顺杆爬,终于让他找到了一个借口,李彦心中着急,却又不敢吭声。

    梁师成却暗赞赵桓会表态,愿意接受严惩,而不是恳求父皇饶恕,这种表态明显有诚意。

    赵佶铁青的脸色稍稍缓和一点,其实他也知道兵符在自己手中,枢密院是不能擅自增兵,应该是梁师成说的理由,太子想让高深出头申请增兵。

    只是这种私传密信方式着实让赵佶异常憎恨,尤其涉及军权,若这次不严惩,以后不知还会闹出什么大事来。

    想到这,他给李彦使个眼色,李彦只得无可奈何地退下了,在太子的事情上他还没有发言权。

    这时,内书房里就只剩下赵佶父子和梁师成三人。

    “你说说吧!这事朕该怎么处理?”赵佶冷冷地问梁师成道。

    梁师成很清楚机会就只有一次,如果这次把握不好,恐怕太子就危险了。

    他太了解天子赵佶,这件事的根源还是出在军权上,虽然赵佶不说,但太子的危险就在这里,为了保住太子,梁师成已经顾不上其他人的利益了。

    “微臣建议立刻罢免高深枢密事之职,微臣推荐童贯复职,还是他出任此职最为合适。”

    赵佶微微点头,这个建议倒合他的心意,但还远远不够。

    “还有呢?”

    “微臣建议免去太子殿下剿匪主帅之职,改由童贯出任,另外免去种师道副帅之职,将种师道调回京城,另派大将担任剿匪主帅。”

    梁师成非常果断,将密信中涉及的三个人全部罢免,只能这样才能平息这次太子遭遇的危机。

    赵佶沉默片刻,又冷冷道:“再追加一条,郑偏妃勾结外戚,扰乱东宫秩序,贬为庶人,即刻赶出东宫!”

    赵佶目光又投向太子赵桓,“这个方案你接受吗?”

    这时赵桓为了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莫说种师道和郑家,就算天王老子他也顾不上了。

    “儿臣完全接受!”

第四百三十一章 临阵换帅

    次日一早,朝野内外爆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天子以剿梁山乱匪不力,罢免太子主帅之职,同时罢免种师道副帅之职,责令其将军权交给张叔夜暂代,即刻回京述职,另外,知枢密院事高深安排军队不力,免去其知枢密院事之职,改任刑部尚书。

    仅仅过了一个时辰,几道旨意又接连发出,任命童贯为枢密院使,京西两路安抚使、判郓州军事,全权负责剿灭梁山乱匪,责令他即刻出发,前往郓州接掌军权。

    一连串的旨意轰动朝野,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明眼人都知道,种师道和高深被免职是虚,太子被罢免军职才是关键,不知宫内发生了什么事情,太子的地位竟然有点不稳了。

    中午时分,张邦昌和余深匆匆赶到蔡京的府邸,向蔡京报告了这个重大消息。

    蔡京虽然已被罢相,但他并没有回乡,依旧住在京城,利用张邦昌、余深等心腹继续影响着大宋朝政,所以朝中有人又戏称他为野相。

    书房内,蔡京面无表情地听完了张邦昌和余深的汇报,他端起茶碗喝了口茶,这才淡淡笑道:“官家让太子出任剿匪主帅本来就是在试探他,他聪明点的话就应该不闻不问,偏偏他却那么关心军队,真把自己当主帅了。”

    “蔡公觉得这是官家在警告太子?”

    “当然是警告,罢免高深和种师道,严打太子势力,贬黜郑偏妃,切断了太子的财源,如果太子还不老实,那真的有可能换太子了。”

    “可重新启用童贯,会不会对我们不利?”余深有点担忧地问道。

    蔡京笑了起来,“这个就不用担心了,童贯启用在我的意料之中,他不过是一阉奴,若不合意,官家怎会再用他?此童贯已非彼童贯,相信他已得到教训,会老老实实贯彻官家的意图,这一局最大的输家是梁师成,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王黼很快就要抛弃梁师成,转而烧李彦的香了。”

    又喝了一口热茶,蔡京继续道:“种师道被撤职,恐怕梁山剿匪会生变数了,听说方腊那边很棘手,我估计官家会用宋江来示范方腊,你们要密切关注官家的意图,及时把谈判权抢到自己手上,明白我的意思吗?”

    张邦昌和余深一起躬身施礼,“下官明白了!”

    。。。。。。。。。

    免去种师道副帅之职的圣旨以八百里加急快报的方式仅用一天一夜的时间便送到了郓州军营,一时间满营震惊,种师道高超的谋略和待兵如子的宽厚,使军中上上下下都对他十分敬爱,听说种帅被免,很多将士都难过得失声痛哭。

    更多将士涌到中军大帐前,苦苦挽留种师道留下来,种师道却平静地接收了圣旨,并将军权转移给了张叔夜,他历经人间沧桑,怎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其实被免的是太子,自己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