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寒门枭士-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只巨大的火球迎面向营墙砸来,站在城墙的士兵发一声喊,同时举起盾牌,‘轰!’巨大冲击力将十几名士兵砸翻落地,熊熊燃烧的火球随即飞进了宋军大营,但宋军早有准备,岂能让这些烈火大球冲进营帐之中?

    在距离营数十丈,宋军在半空中拉起了一张大网,火球砸在大网上,随即弹落下地,下面的士兵十几人一起行动,迅速用溪水浇灭了火球。

    西夏军的火球来势凶猛,砸入大营中的火球都无声无息的湮灭了,不过大部分火球却被营墙阻挡,在空旷的泥地上继续燃烧,浓烟滚滚,火光熊熊,虽然没有任何消息,却也渲染出几分悲壮的战争气氛。

    种师道眯着眼睛观察火球在空中的轨迹和落点,心中迅速推算城头投石机的数量和力度,怎么应对西夏人的投石机,他心中略略有数了。

第三百四十一章 初战银川

    次日天刚亮,对峙银川城的种师道大军发动了第一次攻城,由副将姚仲平率部进行试探性进攻,尽管银川城前摆不开战场,但宋军还是投入了最大极限的两万大军,一百多台攻城器械。

    两万大军排列成五个方阵,每个方阵间相隔数十步,并列排在三里宽的空地上,就俨如五幅巨大的黑色地毯,每支队伍前竖起了一杆大旗,正中是一杆旄旆黄旗,这是主帅之旗,其余三杆大旗分为别为青、赤、白、黑旗,代表着四方之将。

    宋军将士士气高昂,杀气冲天,他们由长矛步兵、刀盾步兵和弓弩军组成,身披重甲,宋军步兵的铠甲重达六十二斤,在五十步外可抵御敌军弓箭。

    ‘咚!咚!咚!’

    战鼓声如雷,号角连天,旌旗遮天蔽日,长矛如林,盾牌如山,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死亡的黑色。

    副将姚仲平身披铁甲,头戴鹰盔,他骑在战马之上,用战刀一指城池,“进攻!”

    “呜~~”

    低沉的号角声响彻天地,在每支队伍的中间竖起了十几座木制冲斗,这是抵御城上飞石所用,伴随着木制蒙皮冲斗的巨大轱辘声,以及数十辆云梯,两个方阵的八千军队开始缓缓向城墙杀去。

    各种攻城武器发展到宋朝,虽然大致外形不变,但和隋唐相比已经完全不同,很多重要的结构,诸如主轴、轴圈等等都是使用钢材,尤其大规模推广炒铁后,生铁的硬度大大增加,接近于钢,用熟铁打造各种器械也更加得心应手,宋军的攻城器械更加轻便,更加坚固耐用。

    城头上也鼓声大作,李良辅连声冷笑,两万人就想攻下银川城,宋军简直是痴心妄想,他要狠狠教训一番这支狂妄的宋军,要让古原道成为白骨之峡。

    “传我的命令,投石机准备!”

    南城头上的二十架大型投石机吱嘎嘎的拉开了,高两丈,臂长八丈,可将百斤巨石投至三百步外,只须五十人就能挽动,黑黝黝的二十架投石机矗立在城头,就俨如二十尊吞天怪兽,百斤重的巨石放进了弹兜,发射杆卡住绞盘齿轮,等待着发射的命令。

    在城垛中间,一万西夏士兵手执长弓大箭,一支支四尺长的粗杆箭已经搭上弓弦,防御所用的弓箭和平地交战用的弓箭不同,不需要箭能射多远,但必须要沉重,使箭能依靠本身的重力射穿敌军的盔甲,因此一般都是用大箭,手指粗的箭杆,锋利的箭尖呈流线型,四边有放血槽,这曾是中原军队的优势,但已经传到辽夏。

    宋军在科技上领先辽夏已经不多,唯独人口众多,国力强大,能够大量冶炼生铁、制造兵器,这却是辽夏两国难以比拟。

    宋军已渐渐地进入了投石机射程,李良辅下达了射击的命令,他扯开嗓子大吼道:“射击!”

    鼓声大作,二十架大型投石机同时发射,二十块巨石凌空飞腾,呼啸着向城下砸去。

    十架长二十丈、宽八丈的巨型蒙皮冲斗正缓缓而行,这是用巨木搭建而成,上面蒙了双层牛皮,表面上涂了厚厚油脂,同时轴转十分灵活,能有效卸消巨石的冲击力,每架蒙皮冲斗躲着数百名士兵。

    这时,头顶上传来怪异的呼啸声,从城下向上看,只见天空出现了二十颗小黑点,仿佛掠过天空的一队雁群,但小黑点却越来越大,瞬间变成了在天空翻滚的巨石,向他们头顶砸下,队伍一声呐喊,士兵纷纷向冲斗下躲去。

    但还是有大量的士兵无处藏身,他们叫喊着四处躲闪,巨石砸下,‘嘭!’的一声巨响,尘土飞扬,几名士兵躲闪不及,被巨石砸成肉酱,巨石余劲未消,继续向前翻滚,一连撞翻十余人,才停了下来。

    一块巨石砸中的中间的一架蒙皮冲斗‘嘭’一声巨响,牛皮冲斗翻转,卸掉巨石猛烈冲击力,巨石飞了出去,冲斗却完好无损。

    石块却被冲斗反弹,又向前弹出了二十余步,冲向了人群,士兵们一片大叫,纷纷躲闪。

    。。。。。。。。。

    第二轮投石机再次射出,这时一辆云梯被击中,云梯上部顿时支离破碎,碎片四飞,木头夹杂着支撑柱坍塌了,巨大的冲击力使云梯失去重心,向后轰然倒下,云梯下面的百余名士兵死伤惨重。。。。。。

    一块块巨石砸向人群,在地上翻滚冲击,宋军士兵不断躲闪,十架巨型蒙皮冲斗就停在三百步处,给宋军士兵建立一片临时躲藏之处,使士兵们能迅速通过最危险的地带,也极大的减轻了士兵的伤亡。

    尽管宋军积极防御,但西夏军的大型投石机还是给宋军带来了近七百人的伤亡,但这点伤亡无法阻挡两万大军的进攻,随宋军大营中催战的鼓声加快,七千余士兵奔跑起来,铺天盖地地向城池冲去……。

    银川城东西长五里,南北宽三里,是一座周长十六里的中等城池,葫芦水从城池西南角流出,迂回一圈后沿着峡谷边缘流进了古原道。

    西夏军同时利用葫芦水挖掘了一条简易的护城河,宽达三丈,但在宋军极其发达的舟桥面前,这条护城河没有任何意义。

    已经冲过巨石阵封锁线的七千余名宋军弓弩手迅速集结在西段,一齐向城头放箭,箭矢如暴风骤雨般射向城头,压制住了西夏军城头射击。

    虽然无法瞄准射箭,但三千守城的西夏士兵依旧用抛射的办法向城下射箭,双方箭矢密如疾雨,不断有士兵被流矢射中,惨叫着倒下。

    数百名工事军士兵冒着箭雨迅速搭建浮桥,他们用铁链将数十口大木箱扣在一起,两头铁楔深深打进泥土中,又在大木箱上覆盖了宽大的木板,用铁钉钉牢,这样便在极短的时间内搭建起了三座浮桥。

    七千弓弩军兵分两路,四千人依旧在城下放箭,而三千士兵则收起弓弩,取下背上的盾牌,拔出战刀,变身为刀盾军。

    他们扛着三十余架攻城梯冲过了浮桥,一架架攻城梯越过护城河,轰地搭在城墙之上,三千宋军士兵如蚁群般攀梯而上,一手攀梯子,一手执盾牌,口中咬着战刀,奋力向上攀爬,城头上西夏士兵骤然出击,他们箭如雨下,石块滚木如冰雹般砸下,一片片士兵被砸中射中,惨叫着跌下城去。。。。。。

    姚仲平一直在后方注视着城头上的动静,他也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他感觉西夏军并没有尽全力守城,至少李良辅最擅长的用火没有使出来,他们完全可以用大火球投掷,对宋军的杀伤力会更大。

    ‘他为什么要保留余地?’姚仲平暗暗思忖。

    这时,一名骑兵飞奔而至,大喊道:“姚将军,主帅令你立刻进攻!”

    姚仲平暗暗叹了口气,现在箭已上弦,不容他不发了。

    他随即挥刀大喊:“第三和第四方阵出击!”

    ‘呜’数十支鹿角号劲吹,低沉的号称再次响彻大地。

    又是八千士兵向城头发动了进攻,第三方阵是刀盾军,第四方阵是长矛军,他们都披着重甲,五十步外不畏箭矢,士兵们如波涛汹涌,迎着接二连三砸来的巨石向城头冲去。

    李良辅就在等待着宋军攻城主力,他见敌军两个方阵发动,便冷冷令道:“放火油!”

    巨石变成大坛火油,一只坛子如水缸般大小,装了八十斤火油,加上坛子重量,也是重达百斤。

    一只只大坛火油飞抛出去,落地便砸得粉碎,棕黑色的火油流满一地,有士兵急忙向姚仲平禀报。

    姚仲平也发现了敌军的企图,但军队已经发动,他无法再下令退回,他只得硬着头皮令道:“继续冲锋!”

    八千士兵呐喊着向城池冲锋,这时,李良辅高声喝令道:“放火球!”

    一只只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象一朵朵绽放的烟火,烟柱掠过长空,翻腾着向宋军头顶上砸去………

第三百四十二章 山洞奇兵

    李延庆站在大营墙头观战,他一直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劲,却又一时说不清楚,直到西夏军投射出火油,他终于发现了问题出在哪里?

    “大帅,敌军的火油很有问题!”

    种师道眉头一皱,“问题出在哪里?”

    “大帅发现没有,火油的投射距离在二百五十步左右,而不是三百步,更重要是投射的量并不多,只投射了两轮,火油之间有很大的空隙,虽然声势很大,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杀伤力,大帅想过没有,他们为什么要投掷火油?”

    种师道暗吃一惊,他隐隐想到了什么,“你的意思是……。”

    “卑职怀疑地下有问题!”

    李延庆话音刚落,士兵大喊起来,“敌军投掷火球了!”

    只见十几只大火球腾空而起,向奔跑的宋军头顶上砸来,火球砸在火油中,立刻引燃了熊熊烈火。

    种师道也意识到不妙,立刻喝令道:“收兵!”

    “当!当!当!”

    急促的收兵钟声敲响,姚仲平一怔,为什么要收兵?

    但军令如山,他只得喝令道:“收兵!”

    就在这时,只听见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响起,西夏军队埋在地上的火被熊熊烈火点燃,一连串的炸响,只见硝烟弥漫,土石乱飞,无数宋军士兵被巨量火药炸得肢体破碎,血肉横飞,惨叫声凄厉无比,俨如坠入了杀戮地狱。

    这时,头顶上的火油坛一坛坛砸来,落地碎裂,立刻燃起大火,宋军士兵在烈火和爆炸中没命狂奔,到处是被大火点燃的士兵,他们哀嚎奔跑,很快便一头栽倒在地,被烧得蜷缩起来。

    李延庆心如滴血,狠狠一拳砸在墙上,他痛苦地闭上了眼睛,战争的残酷和惨烈令他心中仿佛被狠狠插进了一把刀。

    “大帅!大帅!”

    李延庆听旁边大喊,他一回头,只见主帅种师道已晕厥过去,面如金纸,几名士兵正在急救。

    “让我来!”

    李延庆将种师道放在地上,重重推压他的胸腔,片刻,种师道慢慢睁开眼睛,长叹一声道:“收兵回营,挂免战牌!”

    第一场惨烈的攻城战以宋军大败结束,在这场大战中,宋军前后阵亡了四千七百余人,伤两千余人,伤亡总计近七千人,损失极其惨重,连副将姚仲平也受了重伤。

    时间到了黄昏,血红的夕阳照在银川城前的旷野上,只见土地变得漆黑一片,到处是士兵和攻城器械的残肢断体,被烧成了炭,扭曲着堆积在一起,血红的夕阳照在残肢上,格外地凄凉。

    数百名士兵正在清理尸体,尸体已经很难辨认身份,只能装在布袋里运回,城头西夏军倒也并不阻拦,这是宋夏百年战争达成的默契,允许对方收拾战场尸体,否则尸体腐烂易产生疫病,对双方都是一大威胁。

    宋军驻扎在峡谷之内,虽然峡谷口宽达三里,纵深处更是宽达五到六里,但宋军依旧在三里宽的范围内扎下营帐,这也是为了防止敌军从头顶向下抛射火箭,宋营大帐一顶接着一顶,延绵十几里,一旦被敌军纵火,后果不堪设想。

    这也是宋军最大的一处薄弱点,而且无法避免,宋军只能加大巡逻力度,防止敌军斥候的偷袭。

    不过两边山体都是数百丈高的悬崖峭壁,上山无路,下山更没有路径,宋军曾五次驻扎古原道峡谷口,但从来没有遇到过敌军翻山过来,这也是种师道心中有把握之处。

    李延庆和他的情报司营地位于核心大营内,占用了三十余顶大帐,受伤的士兵得到及时救治,一百余名阵亡士兵已经火化,骨灰装入瓮中,准备带回他们的家乡。

    其余一百六十余名士兵暂时没有作战任务,只能一天天地耐心等待着战争结束,但由于三天前的第一次攻城宋军遭遇惨败,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士气,连情报营士兵也受到了影响,大家都保持着沉默,气氛比较压抑。

    但李延庆这几天却不在大营内,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后勤工事营内。

    后勤工事营大约有三千余人,除了两千工事兵外,还有近千名各种工匠,木匠、石匠、冶铁、甲匠、弓匠、刀箭匠、盾矛匠等等,一共分成了三十余队。

    在后勤工事营西南角有五六顶大帐,这里是火器队的驻地,火器队一共有三十三名火器工匠组成,他们主要负责用火药制造各种武器,包括火药箭、火弩箭、火蒺藜、火球、霹雳炮等等,之前宋军射出的火鸦也是由他们制作而成。

    在一顶十分破旧的大帐内,李延庆正和两名四十余岁的老匠人小心翼翼地称量火药,这两名老匠人是兄弟二人,一个叫郝大,一个叫郝二,巴蜀人氏,世代都是火药工匠,他们两人目前都没有成家,隶属于军器监太原火器局。

    目前宋朝的火药及火器制作方法都记载在《武经总要》中,这是官方的兵器制作标准大全,但实践中的火药制作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并完善之中,从北宋最初以火攻为主的纵火火药,渐渐演变成了产生很大反推力的推进火药,在《武经总要》至少已有三种火药的记录。

    有一种新式火药在《武经总要》中刚刚才有记录,那就是制作霹雳炮的火药,这是一种初步具有爆炸性能的火药,十几年前才研制成功。

    由于辽国夺取了幽燕等中原地区,拥有大量先进的汉人工匠,它们的科技几乎和宋朝同步,当宋朝研制出爆轰火药短短三年后,辽国也研制出了制造‘霹雳炮’的火药,三天前宋军伤亡惨重,就是被辽国制作的霹雳炮配合火油所伤。

    火药就是李延庆所说的‘奇兵’,他亲眼目睹西夏人利用霹雳炮和火油给宋军带来的伤害,但他同时也发现霹雳炮的威力其实并不大,绝大部分士兵还是被火油烧死,这说明霹雳炮火药的配方还不够完善,爆炸的威力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连续三天,李延庆就在和郝氏兄弟商量配制一种新的火药,他依稀还记得军用黑火药的配方。

    一架小铜秤上,郝大读着刻度说:“硝七分五厘。”

    “再加一点点,不到七分六厘,大概七分五厘八的样子。”

    郝二用小厘勺加一小勺硝粉,李延庆连忙道:“差不多了!”

    宋军霹雳的火药是硝六硫二炭二,硝的含量太少,爆炸力度不够,李延庆要求的比例是:硝75。8%,硫10。6%,炭13。6%。

    “下面是硫粉,硫粉是一分半厘略多,碳粉是一分三厘半出头。”

    郝氏兄弟都是经验极为丰富火药匠,只要李延庆说出配方比,他们就能完美地按照李延庆的要求配出最好的火药,李延庆恰恰相反,他知道配方,却不会用宋朝的土法提纯硝石。

    他们配出三两火药,李延庆将火药装入一个厚瓷药瓶中,用泥封住瓶口,等泥晾干后插入一根引信线。

    “这边有试药场吗?”李延庆问道。

    “有!李参军请跟我们来。”

    郝氏兄弟带着李延庆走出大帐,帐外十几名火器匠人涌了上来,郝大得意地晃了晃手中药瓶,“李参军发明的新火器,大家一起去看看!”

    众人簇拥着李延庆浩浩荡荡来到了火器试验场,实际上就是一个山洞,洞深五丈,最里面已经被打扫干净,一块平整的大石作为试验台。

    郝大将瓷瓶放在平台上,周围放了一堆碎纸屑,这是为了点燃引线。

    “油绳!”郝大向后一招手,

    “来了!”郝二将油绳一头递给兄长。

    这时,一名工匠拿着一个纸糊的盒子进来,李延庆止住了他,“不用这个。”

    他见另一名工匠拿着一只木条箱子,便道:“把箱子拿过去。”

    郝大见是木箱子,不由看了一眼李延庆,李延庆点点头,他便将木箱子小心翼翼罩在瓷瓶上。

    “好了!”

    郝大慢慢牵引着油绳后退,油绳长两丈,是引火之物,人在两丈外点火,然后迅速躲避,当然,这次有木箱子罩着,众人都没有躲开,而是远远站在数丈外观看。

    但李延庆还是不放心,让士兵拿来几面盾牌,让最前面几个人举着盾牌观看。

    郝大点燃了油绳,跑了回来,绳上涂有一层火油,燃烧十分迅速,火焰很快便点燃了纸屑,只等片刻,听‘砰!’的一声巨响,白烟腾空而起,木箱被炸裂成三块,高高飞出一丈外,瓷瓶则被炸得粉碎,碎片镶满了木箱,几块瓷片飞溅过来,重重嵌在盾牌上,其中一块瓷片划过郝大的胳膊,顿时血流不止。

    十几名工匠看得目瞪口呆,李延庆也愣住了,他没想到威力竟是如此之大。

第三百四十三章 重要情报

    李延庆回到情报司大帐时,天已经黑了,尽管身体十分疲惫,但他依旧精神抖擞,他配出了威力巨大的黑火药,下面就等量产,他期待这种爆炸威力巨大的黑火药能改变整个战局。

    事实上,北宋末年已经造出了具有爆炸威力的火药,只是配方略有缺陷,使爆炸威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一直到五十年后,南宋不断调制火药配方,终于发明出了威力巨大的震天雷以及突火枪,在宋金之战和后来的宋蒙之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李延庆不过是让这种大威力火药提前了五十年出现,单足以改变战争进程。

    李延庆刚回到自己大帐,亲卫杨亮便急忙道:“武参军今天下午已经来找过几次了,说有很急的事情。”

    李延庆困得倒头就想睡,但他还是强打精神道:“你去把他请来吧!”

    杨亮转身走了,李延庆坐下刚喝了口热茶,武贤良便匆匆走进来道:“主事,有紧急重大情报,是兴庆府的魏英发来!”

    魏英是李延庆派去西夏的两个细作之一,跟随乔氏商行,他对两人还没有什么期待,却没想到这么快就有重要情报,当然,这一定是乔家得到的情报。

    李延庆接过一管鹰信,为了及时收到消息,情报司在延安府也设立了一个鹰站,接收从太原发来的鹰信或者鸽信,这封信必然是从延安府送来。

    李延庆打开鹰信细看,上面只有一句话,‘张九情报,麟州边境无夏军驻防。’

    李延庆当然知道张九,是给宝妍堂运送油脂的驼骡队首领,自己把他介绍给了童贯,但李延庆更关注最后一句话,麟州边境无夏军驻防,这不对啊!他们之前整理出的情报,应该有三万西夏军驻防麟州一线才对。

    他站起身道:“我们去情报资料帐!”

    李延庆和武贤良来到存放情报资料的大帐,里面放着数十口大箱子,分门别类放着各种情报,主要是探子送来的原始情报,但李延庆要找的是整理好的一份重要情报,几名参军从事翻了几口箱子,终于找到了李延庆想要的资料。

    是麟州边境纵深两百里探子情报汇总,从年初一直延续到十天前,李延庆坐在从事帐内细细翻看,他也发现了端倪,确实是他们没有仔细研究,情报里面已经有不少暗示了。

    “武参军你来看!”

    李延庆指着厚厚一叠情报道:“所有探子情报都没有发现有粮食运输情况,也没有增兵或者调兵情况,大半年来一直保持着三万驻军,这里面蹊跷啊!”

    武贤良看了看也笑道:“情报中说,西夏军三座大营皆建在高处,四周并无高山,这里面就有问题,我们探子怎么知道三座大营内有三万军队?”

    “答案在这!”

    李延庆取出一份情报,看了看日期道:“是去年十一月初的情报,说宋军探子在月初捉到一名采药人,据采药人说,西夏军队三次增兵三座大营,每座约万人左右,由此推断麟州西夏大营驻军至少有三万人,这就是三万驻军的消息来源,很不靠谱啊!”

    “这个探子确实不合格!”

    武贤良微微叹道:“这么重要的情报居然是道听途说,也不确认就发送实报,也是我们经验不足,没看出这么大的漏洞。”

    李延庆当即起身道:“情况紧急,这个情报需要立刻向大帅汇报!”

    他走出大帐便向帅帐快步走去。

    此时种师道正坐在地图前沉思不语,短短三天时间,他足足瘦了一圈,他多少有点轻敌了,小看了李良辅,结果中了埋伏,伤亡近七千人,是他从军数十年来从未有过的惨败。

    但种师道并没有被失败击倒,三天来他一直在冥思苦想破城之策,但除了强攻之外,他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可靠的良策,种种计策对李良辅没有效果,反而会弄巧成拙,使宋军损失更加惨重。

    种师道不由叹了口气,童贯要求东路军在八月底之前越过横山,杀入西夏境内,看样子很难实现了。

    这时,一名亲兵在帐外道:“大帅,情报司李参军紧急求见!”

    “请他进来!”

    不多时,李延庆快步走进了大帐,躬身行礼道:“属下参见大帅!”

    “李参军不必客气,请坐!”

    种师道请李延庆坐下,又让亲兵上了茶,不等大帅疑问,李延庆便主动将情报呈给了种师道,“这是从兴庆府送来的紧急情报,请大帅过目!”

    种师道接过鹰信看了一眼,不由‘啊!’地惊呼一声,眼睛瞪大了,半晌迟疑着问道:“麟州那边不是有三万西夏军驻扎吗?”

    李延庆便将自己发现的情况说了一遍,最后道:“实在很惭愧,参军从事的经验不足,竟然没有从这些蛛丝马迹中发现问题,属下判断,麟州那边应该是虚扎大营,最多三五千人,绝对没有三万之众。”

    种师道负手走了几步,他兄弟种师中率两万军驻扎麟州,如果麟州方面真的兵力空虚,这倒可以让宋军直接杀进西夏内陆,但前提是要自己的军队出横山呼应,这才会形成东线突破的气势,否则孤军深入一是危险,二是没有什么意义。

    想到这,种师道微微叹息一声道:“这个情报虽然重要,但现在还不是麟州出兵的时候。”

    李延庆明白大帅的焦虑,问道:“大帅目前没有破敌之策吗?”

    种师道摇了摇头,“除了强攻之外,我暂时想不到更好之策。”

    这时,种师道想起一事,笑问道:“我记得李参军说过,破城非奇兵不可,不知李参军的奇兵是否有了眉目?”

    李延庆点点头,“确实有了眉目,不过我还需要两天时间,大帅再给我两天时间,我便把奇兵拿出来。”

    “此话当真?”种师道疑惑地看着他。

    “属下不敢欺骗大帅,确实有眉目了,属下在试验一种攻城利器,已经初步成果,最多再过两天,属下就给大帅一个交代。”

    种师道临凝视李延庆良久,终于点了点头,“好吧!那我就再等你两天。”

    。。。。。。。

    第三天天还没有亮,李延庆刚刚起身,杨亮便在帐门前禀报:“参军,有两个工匠找你,说是你交代的事情完成了!”

    李延庆顿时大喜过望,连忙道:“快请进来!”

    帐帘掀开,郝大和郝二吃力地走进大帐,他们怀中各抱一个黑漆漆的大南瓜,“快放在这里!”李延庆连忙指着桌子道。

    他知道这个不是南瓜,而是他设计的震天雷,用生铁铸造外壳,里面填了试验成功的三十斤黑火药,整个震天雷重五十斤,比宋金大战中使用的震天雷还要大一倍。

    “两位辛苦了,喝口水!”

    郝大喝了口水笑道:“我们昨晚一夜未睡,配出了一百斤使用参军配方的火药,这两只大南瓜用了六十斤,还剩四十斤。”

    “把四十斤火药封存好,另外。。。。。除了两位大匠外,还有谁知道这个配方?”

    郝大笑道:“参军再三叮嘱我们不要泄露,我们岂敢乱说,除了我们兄弟二人外,再无他人知道。”

    李延庆点点头,回内帐取出两锭黄金,他把黄金放在桌上推给二人,“这是一百两黄金,请两位收下!”

    两人吓了一跳,“参军这是何意?”

    李延庆缓缓道:“一旦轰天雷使用后,辽夏两国很快就会查到是你们制造了火药,相信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来威逼甚至绑架二位,一旦这个配方泄露给辽人,大宋恐怕有灭国之祸,我希望你们立刻离开军营,远避巴蜀,这一百两黄金足以让两位后半生无忧。”

    以李延庆现在的能力,他暂时还保护不了这两人,为了不让配方外泄,他要么杀了这两人,要么就让两人远避他乡。

    郝氏目瞪口呆,半晌郝大才说:“我们都是匠籍,恐怕不能随意离去。”

    李延庆笑道:“这个你们不用担心,我会禀明大帅,给你们两人换个身份,你们以后就是良籍了,不再是匠籍。”

    兄弟二人想了想,便点头答应了,“那我们什么时候离去?”

    “现在暂时不急,你们这些天尽量多配一些火药,然后大帅会让你们离去,你们五年后可以来找我,那时,我们再继续配制更有威力的火药。”

    李延庆将黄金塞给他们兄弟二人,二人万分感激而去。

    李延庆望着二人离去,这才对杨亮笑道:“我们一人一个,跟我抱去帅帐!”

第三百四十四章 奇兵破城

    从昨天晚上开始,峡谷中的葫芦水已经断流,西夏军改变了葫芦水的流向,截断了宋军的水源。

    水源对宋军比粮食还要重要,一旦截断水源,数万宋军和十几万厢军一天都呆不下去。

    一大早,数百名士兵集中在靠近悬崖的一块洼地前,旁边不远处就是一片占地约两亩的水塘,但光靠这片水塘是无法维持十几万人的生存,宋军必须寻找新的水源。

    士兵们分为十组,每隔十丈挖掘一口井,他们已经挖掘了大半夜,水井已达一丈,但还没有出水。

    种师道注视着士兵们忙碌挖掘水井,他并不担心,这么多年他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水源被断,最后总是能解决问题,关键就在驻军之地,只要驻军不在山岗上,无论如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