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末日预言-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称帝的时候,东吴政权尚没有被消灭,“江东有虎”指的便是这一政权所在。
到了第三课,书中提到“扰扰中原,山河无主。二三其位,羊终马始”。这一节里,讲述到了晋代的八王之乱和之后南北朝纷乱格局的政局状况。
司马炎去世之后,司马衷即位。但在第二年,就爆发了八个司马家族因为权力和皇位而相互残杀的“八王之乱”。这一乱,整个把平和的中原大地都掺和在其中了,此后上百年的时间百姓没有安居的日子可以过。八王之乱的最高潮时期,晋朝也四分五裂为十六国。之后又是数百年的时间,在这片土地上前前后后建立并覆灭的国家多达20个,但每个国家的国运都不长,因而才会说是“二三其位”。
在之后,东晋南迁,北方彻底成为了少数民族的天下。因为天下大乱起源于司马家族的暴动,所以称之为“马始”,而这样大乱最终被杨坚建立起来的隋朝平定下去,所以成为“羊终”,取“羊”和“杨”同音之意。
单单从《马前课》中的前三课,便可一窥这部军中卦言的奇妙之处,更难得的是其前十课竟然准确无误地说中了历史趋势。然而,至今为止,《马前课》中的最后四课还没有得到历史的验证,这四课分别是:→文·冇·人·冇·书·冇·屋←
第十一课:四门乍辟,突如其来。晨鸡一声,其道大衰。
第十二课的内容是:拯患救难,是唯圣人。阳复而治,晦极生明。
第十三课的内容是:贤不遗野,天下一家。无名无德,光耀中华。
第十四课的内容是:占得此课,易数乃终。前古后今,其道无穷。
最后一课,只能作为是整本书的一个结语,因而可以理解为还有三课的预言没有被验证。但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人类社会毕竟经历一次大动荡,此后便会有圣人出现,以拯救黎民苍生。一直到最后的预言,诸葛亮提到了一个和谐的大同世界,这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根本。
历史学家依旧对《马前课》的预言持以谨慎的态度,尽管古人也表达出了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但《马前课》依旧陷入了后人编纂的传闻中而无法自拔。所幸的是,当今的人们已经懂得如何科学地去看待这部预言书,人们正在向着最后的和谐大同的目标所努力,这也正是诸葛亮当初作这本书时所期望的最美好的结果。
《烧饼歌》:一首东方谜语
一提古中国的预言书,就不得不提到《烧饼歌》。这部由刘伯温写就的预言书有着东方《诸世纪》的称谓,其和《乾坤万年歌》以及《马前课》并列为古中国的三大预言书。而刘伯温也因为此书,被后人称为东方的“诺查丹玛斯”。
在民间野史中,刘伯温是一个几乎可以和诸葛亮齐名的人物,他更被人们称之为“明代诸葛”。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于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知识和言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也正是他这一身旷世才华,才助朱元璋最终成就了天下霸业。
当明王朝最终一统天下后,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内心里其实并不安稳。他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着自己的江山是否能够长久,因为自己曾经就是从枪杆子里夺到的政权,居安思危,朱元璋也一直在担心是否会有人像自己灭元一样暗地里颠覆了明王朝。这一天早上,朱元璋正在内殿里吃饭,他今天的主食是烧饼。然而,当他刚刚咬了一口时,便突然间想起了什么,于是连忙命人宣旨召见刘伯温。
朱元璋想起的事情是,刘伯温跟随自己征战沙场多年,历经大小战役无数,可以说是用兵如神。每每在关键的时刻,他都能够凭己之力转危为安。朱元璋心想,既然刘伯温有这个本事,为什么不把这能掐会算的活神仙召进来好好地给自己卜上一卦呢?
于是,朱元璋就把刚刚咬了一口的烧饼放下来,用碗盖上,便下令传见刘伯温,让他来给大明江山做一个推算。
刘伯温接旨之后慌忙来殿朝见。他刚一见到当朝圣上,朱元璋就故意为难刘伯温问道:“先生既然通明数理,那么可知道这碗里面的是什么物件?”刘伯温不得不掐指算了起来,不大一会儿,他就打了一个隐喻说:“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这正是被朱元璋咬了一口不成正圆反而像是月牙的烧饼。刘伯温紧接着自己揭开了谜底说:“依臣所见,碗中为一烧饼是也。”
碗都不用掀开,朱元璋自己早已经心知肚明了,他不得不对自己的军师赞叹有加。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去怀疑刘伯温一身的掐算本领,于是朱元璋也就放开了心理防线直接问到了大明朝今后的国势如何。
皇帝这么问,做臣子的其实并不好回答。如果推算出来的结果是好的,则相安无事;如果结果不好,究竟应该如何把这一结果说出口,便成了最复杂的事情了。伴君如伴虎,朱元璋既然问了,刘伯温更没有理由不去做。无奈之下,他急忙回答说:“我皇万子万孙,何须问哉!”但这一句应承的话,显然是不足以对付过关的。
朱元璋也早就预料到刘伯温会如此回答,不禁脸上有些不高兴。刘伯温一看,这是皇上下的圣旨,一方面自己不得不遵从,另一方面又不能泄露过多的天机,两者权衡了一下,他最终在回答朱元璋这个问题的时候用了很多隐喻的手法。这次对话被人们记录了下来,之后会聚成书,便是《烧饼歌》。
《烧饼歌》全文共计1912字,由40余首隐喻歌谣组成,是用隐喻写成的“预言”歌谣,同时也是卜卦撰词,其从一定的“象数”规律排来,涉及“象、数、理、占”的入化应用,也是前人“观象玩占”的遗著。《烧饼歌》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也极为深远,但正是因为隐喻太多而很难被人所理解。
在《烧饼歌》的预言中,明代以及之后近千年的历史都成为其探囊可取之物。如在明代非常知名的“靖难之役”、 “土木之变”、 “宦官干政”等事件,以及明王朝的最终灭亡和满清的兴起,都被一一叙述在其中。
《烧饼歌》一书中主要是以记录对话的形式来描述当时刘伯温和朱元璋之间的预言,在谈到大明亡国和满清兴起的时候,这段对话是这样记载的:
帝曰:“自古胡人无百年之国运,乃此竟有二百余年之运耶?”
基曰:“雨水草头真主出,赤头童子皆流血。倒置三元总才说,须是川水页台阙。十八年间水火夺,庸人不用水火臣。此中自己用汉人,卦分气数少三数,亲上加亲又配亲。”
帝曰:“胡人至此用人水夺火灭,亲上加亲,莫非驸马夺作乱乎?”
基曰:“非也。胡人英雄,水火既济,安享太平,有位有势。时值升平,称为盛世,气数未灭,还有后继。宝剑重磨又重磨,抄家灭族可奈何。阉人社稷藏邪鬼,孝悌忠奸诛戮多。李花结子正逢春,牛鸣二八倒插丁。六十周甲多一甲,螺角倒吹也无声。点画佳人丝自分,一止当年嗣失真。泥鸡啼叫空无口,树产灵枝枝缺魂。朝臣乞来月无光,叩首各人口渺茫。一见生中相庆贺,逍遥周甲乐饥荒。”
帝曰:“胡人到此败亡否?”
基曰:“未也。虽然治久生乱,值此困苦,民怀异心,然气运未尽也。廿岁力士开双口,人又一心度短长。时俺寺僧八千众,火龙渡河热难当。叩首之时头小兀,嫦娥虽有月无光。太极殿前卦对卦,添得禳斗闹朝堂。金羊水猴饥荒岁,犬吠猪鸣泪两行。洞边去水台用水,方能复正旧朝纲。火烧鼠牛犹自可,虎入泥窝无处藏。草头家上十口女,又抱孩儿作主张。”
在这段对话中,“川水页台阙”是指“顺治”,“庸人不用水火臣”是指“康熙”,“点画佳人丝自分,一止当年嗣失真”是指“雍正”,“朝臣乞来月无光,叩首各人口渺茫”是指“乾隆”,“廿岁力士双开口,人又一心度短长”是指“嘉庆”,“洞边去水台用水”是指“同治”。
此外,有些句子提到了皇帝在位的时间,如“卦分气数少三数”是说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因为阴阳八卦是八八六十四,而减少三就正巧是六十一;“逍遥周甲乐饥荒”指的是乾隆统治天下六十年,夸耀天下太平,自称“十全老人”。
从这些推论可以看出,《烧饼歌》中记载的内容和历史事件存在的出入极小。而在《烧饼歌》中,还预言了不少当今及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
但《烧饼歌》并没有像众多的西方末日预言一样说了一些世界灭亡的预测,而是大胆提出了在一番苦难之后,人们必定会见到风雨之后的彩虹。虽然有诸多坎坷,但人类终将会迎来一片太平盛世。
关于未来最终的美好光景,《烧饼歌》中这样写道:“犬吠猪鸣太平年,文武全才一戊丁,流离散乱皆逃民,爱民如子亲兄弟,创立新君修旧京,千言万语知虚实,留与苍生作证盟。”这几句话通俗易懂,向所有人描绘了一个天下大同的世界。而唯一不明确的一点是,这个美好的未来,什么时候会到来。
因为《烧饼歌》写得极为隐晦,因而就不免会陷入后世人强行加入自我解读的旋涡中。《烧饼歌》在民国之前流行于坊间,但正史中从没有记载刘伯温做过此书。曾有一个美国汉学家考证,《烧饼歌》最早来源于清代人的一个笔记之中。这便增加了此书是清末之人假借刘伯温的名号所做的嫌疑。究竟谁是谁非,依旧还是要交给历史去评断。
《梅花诗》:传奇人物预言诗
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易学家名叫邵雍,他作了一部只有十首诗歌的预言集——《梅花诗》。《梅花诗》在中国古代的预言史上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其神奇之处不仅仅来自于对后世的预言,更在于作者邵雍本人。
邵雍是一个非常具有才华的人,只是像文人们生不逢时的厄运一样降临在他的头上。时代并没有给他一个能够施展自己才华的好机会,因而邵雍并不为后人所熟知。除却名号和头衔等身外之物,单单论知识和才华,邵雍绝对是不能被忽略掉的一个人。有关于邵雍神机妙算的故事,也同样不在少数。
据说,有一年冬天的傍晚,邵雍和几个好友聚在一起围炉夜话,忽然间听到一阵敲门声。令人奇怪的是,敲门声先是响了一阵后,紧接着又连敲五声。邵雍打开门,敲门人声称要向他借一样东西。邵雍突然心血来潮,决定要给自己卜一卦。卜完卦之后,他说来人一定是借斧头的。朋友听完之后纷纷表示不相信,于是邵雍就亲自去问来者要借什么东西,没想到对方的回答果真是斧头。
朋友们全都被邵雍的神机妙算给镇住了,大家急忙问他是如何推算出来的。邵雍笑笑,不紧不慢地说:“来人第一次敲一声,根据周易推算,得到了上卦乾,接着敲了五声,得下卦为巽。上下卦得后,上下卦数再加得变爻为四爻,因而本、互变卦中有三个乾卦,乾属金,体卦巽为木,故来人所借当属金、木之类,又乾金短而巽木长,故邻居来借的这个东西当为斧头。”这一番颇具有专业性的论述,一时间折服了所有人。
而提到《梅花诗》,其也是邵雍在赏花的时候心血来潮作下的。和其他流传下来的预言一样,邵雍在《梅花诗》中也采用了极为隐晦的语言,这在理解上存在许多困难和障碍。且《梅花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写给出家修行人的,因而尘世中的芸芸众生更不知所云。《梅花诗》共有十首,全书隐晦地勾勒了此后中国的历史巨变和朝代变迁。
在《梅花诗》问世之后,历史的演变已经证实了若干首预言诗歌的正确性,尤其是前五首预言诗,更被人们认定是确凿无误的预言。
第一首诗写道:“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这首诗,被认定是预言靖康之变和北宋灭亡的语句。
“荡荡天门万古开”便是指北宋的都城开封府被金人撬开了大门,随后的“几人归去几人来”则是在描写宋人在外敌入侵之后颠沛流离的惨状。“山河虽好非完璧”很明显就是在指虽然宋朝还存在,但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天下了,且世事变迁,没有人会相信金人会是最终灭掉北宋的族群。因而,最后一句“不信黄金是祸胎”的意思也就不言自明了。
第二首诗写道:“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这首诗被认定是对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的鲜明写照。
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朝廷不但不知道自我反思,相反却只懂得贪图一时的享乐,因而才会有开篇的“湖山一梦事全非”之说。“云龙向北飞”则是指在北方出现了真龙天子的迹象。此时,在蒙古草原上,正有一个人励精图治,以图一统中华。此人,便是成吉思汗。而宋王朝的灭亡,早已经不是什么秘闻了,只剩下唯一的问题便是时间。当元军直逼临安的时候,大宋的天子被抓,宋王朝彻底覆灭了。最后一句“长天碧水叹弥弥”描写的事情更加凄惨。当残留的宋军部队被元朝的追军赶得穷途末路的时候,丞相陆秀夫背负着年仅9岁的南宋小皇帝投海而死。
从此,天下改朝换代,再也不姓赵了。
第三首预言诗是在讲元朝的石师,诗曰:“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天地相乘数一原”意指普天之下将会发生一场大巨变。第二句“忽逢甲子又兴元”的首字“忽”则说的是元世祖忽必烈,而“兴元”则是指元朝的兴起。忽必烈登基称帝的那一年,正是农历甲子年。之后的“年华二八乾坤改”,是说在元朝统治天下80年之后,必将又经历一次乾坤变革。从宋亡到元灭一共是88年的时间,直到朱元璋建立起了明王朝,才有了“看尽残花总不言”的结局出现。
第四首诗写道:“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很明显,这首诗是在讲大明朝的国事了。
“英雄起布衣”,无疑是在说明朝的开国皇帝是从平民老百姓中来的,而朱元璋不但是个平民百姓,更曾是个一无所有的叫花子。他并不是京畿望族,但却能够一统天下,因而说“朱门不是旧黄畿”。但时隔不多久,便有燕王朱棣谋朝篡位,故“飞来燕子寻常事”并不是没有来由的预言,这件史事被后世称为“靖难之役”,此也正是《梅花诗》预言最具有代表性的预言之一。直到末句的“开到李花春已非”,直接点明了明王朝的灭亡。“李花”和闯王起义的李自成脱不开干系,正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彻底终结了崇祯皇帝的江山美梦。
到了第五首诗的时候,《梅花诗》已经把时间的跨度写进了大清朝。诗中写道:“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前两句中的“胡儿”显然是对少数民族的蔑称,“胡儿骑马走长安”了,天下必定是属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开辟中原海境宽”更直接点出了清朝一统天下是大势所趋。但最后两句,却跨过了整个清朝的历史,把叙述重点放在了颠覆清朝的两次起义上。“洪水乍平洪水起”指的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清光宜向汉中看”中的“汉中”则道出了武昌起义的地点。这两次起义,一次使得清王朝的元气大伤,另一次结束了达数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
至此,从宋朝直到清灭亡的漫长历史中,《梅花诗》不紧不慢地把王朝变迁之事讲来,作者邵雍犹如在叙述自家往事一般,将后世的历史完全囊括在自己的预言中。
另有不得不说的一点是,《梅花诗》的最后一首诗也提到了一个大同的世界。诗中写道:“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意思是指,在未来的某一天,将会有一个大同的世界出现,到那时,四海兄弟皆是一家人,那才是真正的终极梦想所在。
然而,《梅花诗》同样被不少人认为是牵强附会的诗歌而已,和预言完全扯不上边。《梅花诗》中的十首诗歌以及尚未实现的美好梦想究竟是对是错,恐怕在一千个人的心中,会有一千个不同的概念,这也恰好是预言诗本身的魅力所在。
《步虚大师预言》:详解中国百年历史
步虚大师是隋朝的一员武将,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中于天台山出家避难。《步虚大师预言》则是步虚大师写就的一篇乩文。相传,在清光绪三十年正月初七日,北京西山碧云寺清虚楼的主人高静涵居士请得隋冲的步虚真君降乩。而在民国初年,这一道乩文又再一次引起了一时的轰动。在整篇乩文的预言中,其提到了光绪帝之死、清廷灭亡等大事件,因而写这道乩文的人被认为是某一个神仙,因而才能够知道后世千百年的各个事件。在道家的神仙体系中,地仙或者人仙能够预知到数百年之后的事情,因而当初上山为道的步虚大师便被后世人认定是已经飞升成为了地仙或人仙。
《步虚大师预言》的开篇写了一道序言,其中提到:“昔因隋乱采菩提,误入天台石宝西。朝饮流霞且止渴,夜餐玉露略充饥。面壁九年垂大道,指弹十代换新仪。欲我辟途途误我,天机难泄泄禅机。”这首诗被认定是步虚大师自我叙述的平生修行之事。因为隋朝的战乱而进山修道,他苦修整整9年的时间才最终得道。因为一次偶然地往后展望,不曾想却写下了这首预言诗而泄露了天机。
《步虚大师预言》总共只有480字,但正是这篇不到500字的文章,却在此后的历史中见证了种种与家国性命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
整篇预言诗的一开始便提到:“云暗暗,雾愁愁,龙归泥土塑猕猴,三岁孩童三载福,月下无主水空流,万顷烟波一旦收。”这句诗,向来被认为是在讲清末皇帝宣统的故事。所谓“云暗暗,雾愁愁”是指当时的朝廷是被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因而庙堂之上便显得日月无光,连飘着的雾气都变得愁云惨淡。“龙归泥土塑猕猴”的意思是说,真正的真龙天子钻到了泥土里面,而却在朝堂上祭拜那泥塑的猴子。言外之意是指,宣统皇帝就是那泥塑的猴子,而真正代表皇帝的“龙”则是那早已经过世的前辈父兄。
这里还暗含着宣统帝登基的一个典故。史书记载,宣统皇帝登基的时候只是一个3岁的小孩子,因为天气冷,且登基典礼冗长而无聊,坐在龙椅上的宣统皇帝大哭不已。3岁的孩童根本就没有见过如此大的场面,当时是由摄政王抱着宣统帝坐在龙椅上的。当宣统皇帝哭个不停的时候,摄政王便不停地对他说:“一会儿就结束了,一会儿就结束了。”然而这句话也正像是个咒语一般,无意中言中了清王朝的宿命已经长久不了了。因而,之后的《步虚大师预言》中便紧接着写道“三岁孩童三载福”,暗示说宣统皇帝只有三年的福报,此后便是大的劫难的开始。
后一句“月下无主水空流”,有人试图用解字法来解释这句诗,但无论是在繁体字还是在简体字中,均没有这么一个字出现。唯一的有些拗口的解释是从“主”字入手,有个“水空流”,水流干了,这便是一个清朝的“清”字。三点水干了,又月下也无主了,这个主跑到月上去了,除了清朝的“清”字之外,其他的解释便显得更加荒诞。
预言诗之后便提到了“万顷烟波一旦收”,这是说万里江山在顷刻之间不在了,全中国改朝换代也只需要一天的时间。而“一旦”便是宣统皇帝的“宣”字,无疑这句话是在指清王朝的灭亡。
接下来的一段,却提到了推翻清廷的民主革命。“君作祖,质彬彬,万里长虹破浪征,黄鹤楼中吹玉笛,八方齐奏凯歌吟,旌旗五色换新新。”据后世的推论,这段诗的指代意义更要鲜明许多。
“君作祖”的意思是“你就是祖宗”。有了祖宗,自然要有孙辈的人出现。后一句的“质彬彬”并不是一句完整的话。整句话源自《论语》,其中提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预言诗中唯一把“文”字隐藏起来,这便恰恰就是其要叙说的重点。因而,把这两句综合起来指的便是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孙文先生。
“万里长虹破浪征”是说孙文先生为了中国的革命而奔走呼号,不远万里,从美国的檀香山乘风破浪回到祖国。因而,这句话一方面写实,另一方面却极其具有象征意味地提到孙文先生破的万里巨浪正是阻碍中国民主革命向前进的各种顽固保守势力。
之后,步虚大师的预言诗把话题一转提到了黄鹤楼上。“黄鹤楼中吹玉笛”是在说黄鹤楼上也响起了革命的号角。这里,是黎元洪的驻地,也正是他宣布要帮助孙文大兴革命之事的地点所在。“八方齐奏凯歌吟”则在极力形容民主革命的风起云涌之势,这星星之火,必定可以燎原。
直到最后一句的“旌旗五色换新新”,更鲜明地和历史出人意料地符合在一起。革命之后,必当立国,而民国的国旗便是五色旗。所以这句诗也就指出了革命的最终胜利。
在下文中,步虚大师还指名道姓地提到了袁世凯的叛变,国民革命军的北伐等历史事件。而在整首预言诗的最后,步虚大师还提到了一个大同的世界。诗中写道:“世宇三分,有圣人出,玄色其冠,龙张其服,天地复明,处治万物,四海讴歌,荫受其福。”
此句一向被认为是整个预言的终结,以及人类历史的最终归宿。“世宇三分”是顶极大事,是乱世的表现,而终将会有圣人出现,黑色头发,黄色衣服——有人论述说这句是指黄色衣服的僧人。“天地复明,处治万物”指万物将由所表现出的善恶定功过,唯善者得福也。
其实,这个终极预言看起来更像是教人向善的一句劝善引言。毕竟,在预言诗的结尾处,步虚大师还写道:“茫茫天数本难知,惟在苍生感太虚。老僧不敢多饶舌,泄露天机恐被诛。”历史是何种走向,只有上天才知道。谁才是历史的主角,在剧终时方可真相大白。如步虚大师这般成仙得道之人也不敢过多泄露天机,世人何苦还非要从尚无定论的预言诗中去搜寻那杳不可得的命数呢!
《藏头诗》:唐朝预言家的游戏
《藏头诗》出自唐朝最伟大的预言家李淳风之口。和《推背图》不同且又有些相似的《藏头诗》,源自李淳风和太宗之间的一系列对话。在一问一答中,李淳风把后事将会发生的事情用一首首藏头诗展现出来,在给人无限遐想空间的同时,又避免了有泄露天机的风险。
时值贞观七年五月十九日,唐太宗李世民把李淳风召到殿中问道:“朕之天下,今稍定矣。卿深明易道,不知何人始丧我国家?以及我朝之后,登极者何人,得传者何代?卿为朕历历言之。”意思是说,当今大唐的天下已经平稳了,李世民的心中也自然不再愁虑会不会有叛军突起等事情。但居安思危,他想知道自己的江山能够坐多久,将来会是什么人颠覆掉大唐的社稷。李世民不禁在为自己的江山着想,更在为子孙后代的皇位着想。因而,他想要让李淳风能够把未来的状况讲给自己听,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李淳风回答说:“欲知将来,当观已往,得贤者治,失贤者丧,此万世不易之道也。”这是一句很官方的回答,犹如蜻蜓点水一般,虽然看似是回答了皇上的问题,却永远都如隔靴搔痒,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
太宗皇帝也不依不饶地说,既然你知晓术数之学,就可以往后推演我朝若干年,谁将来会亡国,国家又会被谁灭掉,一定早就有天数了。李世民说得很明白,他想要知道的是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而不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的教训。李淳风却回答说,这是天机,是不能够泄露的。
李世民又对李淳风说,在这里把天机说出来,除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外,不会再有第三个人了。然而这依旧得到了李淳风的反对。无奈之下,李世民并没有在大殿里面强求李淳风回答自己的问题,他说:“如果你实在不想说的话,那么我也不会强求。你可以跟随我来。”说罢,他便带着李淳风来到了冷宫。冷宫中有一座高楼,二人拾级而上。
及到最高层之后,李世民开口说:“这里上不至天,下不至地,有什么不能泄露的天机可以在这里说的。”
李淳风一看,知道自己再没有托词的理由了,他先说道,能够乱了大唐朝政的人,已经在太宗的身边了。30年之后,此人必定会杀尽李姓子孙,只是现在主上还不知道这个人如'文!'此危险而已。李世'人!'民忙问,此人是文'书!'臣还是武将,是否知道'屋!'他的名字,如果知道的话现在就可以把他除掉。但李淳风摇摇头说:“这一切都是天意,并不是人力所为。最后乱了大唐朝政的这个人年龄应该在20岁以上,今天若是把他杀了,上天必定会降灾到我朝,从而再派遣其他的猛将来人间,届时唐王室就将会更加危险了。”
太宗说道:“既然天意如此,也不可强求。不知道卿是否可以描述一下这个人。”于是,李淳风就做了一首藏头诗,来描述这位将会颠覆大唐王朝的人。这首诗写道:“其为人也,止戈不离身,两目‘长’在空。”
通晓历史的人都知道,唐朝是被女皇武则天颠覆的,而她也早已经是太宗身边的嫔妃了。而“止戈”便为“武”字,这便是在预言灭唐的事件。
随后,太宗又问道:“有没有人能够平定这一次的叛乱呢?”于是,话题就被引到了复唐这件事情上。
李淳风说:“有文曲星下界,生于卖腐之家,后来为相,自能平之。”此人指的便是狄仁杰。在武则天当政时,狄仁杰以不畏权贵著称。狄仁杰出身于一个官宦之家,武则天当政期间身居宰相要位。正是狄仁杰的励精图治,才使得大唐的政治没有被武姓家族全部霸占掉。在武则天统治期间出现的盛世中,狄仁杰的功劳不可湮没。
当时,唐太宗又问道这个人到底姓甚名谁。李淳风依旧说是天机不可泄露。太宗追问说:“等到此人平定了叛乱之后,能不能够给天下百姓带来一片盛世。”至此,李世民在确保了自己家族的江山社稷能够安然无恙之后,也同时在担心百姓能不能够安居乐业。但李淳风接下来的回答,却显得不那么合圣意。
他说:“前二十四年可媲美于尧舜,后二十四年又有乱天下者。危而不危,一人大口,逢杨而生,遇郭而止。”这是说在玄宗即位后,天下可以太平24年,并且出现开元盛世的好局面。但之后的24年又会天下大乱,这便是闻名史册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最后平定,绝对和一个姓郭的人密不可分,他便是大将郭子仪。
之后,在太宗和李淳风的一问一答之后,李淳风把唐王朝的最后灭亡,以及宋、元、明、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