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山海经的智慧-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崦嵫之山,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西山经)”
“騩山,是錞于西海,氵妻水出焉,西流注于海。(西山经)”
诸如此类,在《山海经》中河流向西注入大海很平常,不可思议的还在后边,检索一下西山经,‘西流’出现了十余次,检索一下中山经,‘西流’出现了五次,也就是说,有数十条河流是向西流的!再如北山经中的王屋山,(氵联水)向西北流入泰泽。(向西北流的河流山海经记载也很多)
这是一个什么问题?河流怎么会西流呢?骗子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就是骗子必须说一些你不了解的事情,比如说你未来能发大财,或者某某海外有仙山,这些你不知道的事情他才能有欺骗你的机会。如果一个人对你说长江向西流,我相信你一定会怀疑他神经有问题。但是《山海经》的作者并没有遵循这个欺骗原则,他言之凿凿的说,王屋山有河向西北流。
非常奇怪,河流西向的年代太遥远了,5000万年前的长江是向西流入地中海的,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小河是向西流的,例如山东的大汶河。这是一个谜团,还没有办法解释,但毫无疑问的,《山海经》中记载的西向河流不是故意编造出来的,因为小孩子都可以戳穿他的骗局,他没必要冒这种风险。
根据现有的地理学常识,最近的地质变迁年代恐怕也要几万年前,如台湾海峡,在4万年前东海大陆架是一片滨海平原,在3。3万年前后,大陆架被海水淹没,又过了3000年,发生海退,经过1。5万年的变迁,海平面到最低点,比现在低130~160米,随后海平面再次上升,在7000年前,海平面接近了现在的高度。也就是说,一万五千多年前的海岸线比现在偏东600多公里。如果《山经》记载的是真实的话,那么它记载的绝不可能是在7000年前,而是更久远的以前,一次地质变迁导致了我们查无对证!
地理卷杂论(5)
在这里稍微简单的介绍一下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仍然摘自科普博览)。从地图上看出,大西洋两岸海岸线弯曲形状非常相似,但细究起来,并不十分吻合。这是因为海岸线并不是真正的大陆边缘,它在地质历史中随着海平面升降和侵蚀堆积作用发生过很大的变迁。1965年,英国科学家布拉德借助计算机,按1000米等深线,将大西洋两缘完美地拚合起来,如此完美的大陆拚合,只能说明它们曾经连在一起。此外,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质构造、古生物化石的分布方面都有密切联系。例如,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海西褶皱带,其东端没入大西洋,延至英国西南部和中欧一带又重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层可与巴西的古老岩层相衔接。这就好比两块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毛边可以拼接起来,而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两片破报纸是由一大张撕开来的。
古生物化石,也同样证实大陆曾是连在一起的。比如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南方大陆晚古生代地层中的羊齿植物化石,在南极洲也有分布。此外,被大洋隔开的南极洲、南非和印度的水龙兽类和迷齿类动物群,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这些动物也见于劳亚大陆。如果这些大陆曾经不是连在一起,很难设想这些陆生动物和植物是怎样远涉重洋,分布于世界各地的。
前文我们谈到过“犰狳”,所有种类包括8属20种。分布于中美和南美热带森林、草原、半荒漠及温暖的平地和森林。亚洲根本没有这种动物,《山海经》却详实的记载了这种美洲的动物,如果说亚洲、美洲本来就是分开的,中国人跨过大洋去考察这种热带动物,那真是太荒诞了。
在上古时代,整个世界是连成一块大陆的。四周被海洋围绕。虽然这种学说科学证据非常多,而且新生的“板块构造学说”解决了魏格纳的一些错误理论。使“大陆漂移”几乎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还有一些异常艰难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陆桥’理论的绝望!
陆桥是这样被猜想出来的,如,南美的圣克鲁斯第三纪地层中找到了有袋动物的化石,它不但同澳大利亚的袋鼠很相似,而且比澳大利亚发掘到的袋鼠化石更古老。一种与袋鼠有‘亲戚’关系的有袋动物负鼠,迄今仍生活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热带地区。这些动物既不会飞又不会游水,无法跨海涉洋,它们的祖先又是怎样从遥远的美洲来到澳大利亚的呢?
所以学者们便推测,在几百万年以前的第三纪,澳大利亚和南美洲之间有一个陆桥相连,袋鼠正是通过这个陆桥从南美到达澳洲的。后来陆桥沉没了,两个大陆间的联系中断了。
19世纪,因为类似的情况很多,所以奇特的陆桥说纷纷登场,几乎每个大洲和一些大的岛屿之间都被假设的陆桥相连。而最可笑的是,后来绝大多数陆桥都因地壳变动沉入了海底。著名的陆桥有,亚洲、北美洲的白令海陆桥;非洲、南美洲的南大西洋陆桥;印度、马达加斯加岛的雷牟利亚陆桥;南美洲、南极洲和澳大利亚的南极陆桥等。
大陆漂移学说可以解释1。2亿年前不同大陆的物种亲缘关系,却没法解释新生代(距今7000万年前)以后的物种,所以陆桥就成了古生物学者们的救命稻草。例如2000年,保罗。塞瑞农率领一支科学探险队在尼日尔沙漠发现了一个恐龙头骨化石,可追溯到9500万年前,而且该恐龙化石与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和马达加斯加发现的恐龙化石相类似。古生物学者认为,该发现表明了非洲、南美、印度和马达加斯加的陆地原本是以某种方式连接在一起的,直到1亿年前才开始分离。保罗。塞瑞农说,“这个考古发现强烈地暗示了,当时有一道狭窄的陆桥将现在的巴西和非洲西部连接在一起。恐龙化石的发现证明了南美和非洲之前原本是连接着的,或者至少有一座陆地桥相通。”其实保罗。塞瑞农的含义很明显,他就是想说,盘古大陆分裂的时间表错了。如果地理学家们没有错,那就只好杜撰一架陆桥出来,把非洲、南美洲在9500万年前连起来。
保罗。塞瑞农并不孤独,2004年5月7日美国《科学》杂志,那里面有一个重要证据,还是花费一些时间来介绍一下格拉德?迈尔,他是德国法兰克福森肯贝格研究所的昆虫学家,他发现了3000万年前蜂鸟的化石,地点在德国海德堡南部的弗劳恩维尔。令人惊奇吗?当然,近代蜂鸟只生存于在美洲,即便美洲蜂鸟最早的化石也不过才100多万年。迈尔说,“3000万年前的蜂鸟和现在的蜂鸟在结构上基本相同。”这意味着美洲蜂鸟和欧洲蜂鸟同宗!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你要么再杜撰出一条陆桥,把欧洲、北美在3000万年前连起来;要么就说蜂鸟是被飓风吹到北美的,其实,我认为被飓风吹到亚洲、非洲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19世纪5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植物学家阿瑟?格雷,在研究了大量的东亚植物标本,并对照了北美的植物后,产生了一个极大的疑问,为什么亚洲东部的植物种类与远隔太平洋的北美西部植物十分相似,而北美东部植物与北美西部植物的相似程度反而不及前者,这是什么原因呢?从这里可以看出植物的迁徙是多么的艰难,连在北美的东西海岸间迁徙都如此困难,更惶论从美洲迁徙到亚洲?
比如人参,这种宝贝只产于东亚和美洲,西洋参的产地主要在美洲大西洋沿岸,而欧洲根本没有。在没有人类传播的情况下,这种同科(五加科)不同种的植物种子怎么能飞跃大西洋呢?哥伦布发现美洲太晚了,而美洲的人参已经生存太长久了。
鬣蜥科在亚洲南部和大洋洲最丰富,非洲和欧洲则较少,鬣蜥科有不少和美洲鬣蜥科相对应的成员,也有一些非常独特的类型。分布于亚洲南部和大洋洲的长鬣蜥与美洲鬣蜥亚科的成员非常相似。
常见的花鼠习性介于树栖松鼠和地栖松鼠之间,挖洞穴居,但也常在树上活动。花鼠分布于东亚北部,在美洲另有近20种与其相似的美洲花鼠,也有人将二者合并为一属。
中国有一种珍稀动物叫扭角羚(也叫牛羚) ,美洲的麝牛是和它唯一有亲缘关系的物种。
地理卷杂论(6)
专家们对欧洲人发现美洲之前由美洲土著所驯养家犬的遗骨进行了DNA检验,并将美洲犬的基因与其他地区狗的基因作了比较,结果发现美洲犬在基因上与欧亚犬种相似,但却与北美本地狼不同。这就意味着这些美洲犬并不是由美洲狼演变而来,即其祖籍并不是在美洲,而是在欧亚大陆。
再如中国、日本和北美等地都产有相同的新生代(距今7000万年前)淡水鱼化石。淡水鱼当然不能横渡太平洋。
魏格纳当年就依靠了生物化石的证据,证明了七块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那就是盘古大陆。他的证据是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正蚯蚓,但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蚯蚓当然不会游过大西洋,所以魏格纳证明了盘古大陆。那么我要证明什么呢?
其实上面的证据已经证明了,美洲、亚洲曾经连在一起!
前文说过,东山经中就明确的记载了这样一种动物,它叫犰狳,“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类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犰狳。”翻译过来就是这种动物体型像兔子,像鸟一样的长喙,圆眼睛细长的尾巴,看见人就一动不动。如果你看见过美洲犰狳的话,你就绝不会怀疑山海经的描述,美洲犰狳就是这样一种动物,和小兔子一样楚楚可怜,为什么像兔子?他不但体型像,而且那对长耳朵更像!犰狳还有个习惯,遇见危险就会像穿山甲一样缩成一团,当然就见人而眠了。穿山甲不像兔子,一点都也不像,因为它没有那对长耳朵。
有一件事需要知道,科学家们认为盘古大陆在2亿年前就开始分裂了,可是蜂鸟这种生物化石才3000多万年,而中国人记载犰狳的年代甚至不到上万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古大陆分裂之后,欧洲蜂鸟将不可能迁徙到美洲,它们只能独立进化,而进化出不同的形态;意味着古大陆分裂之后,山海经将不可能记载美洲的犰狳,而亚洲连犰狳的化石都没发现过。
众所周知,印第安人和亚洲人很像,都属于蒙古人种。科学家知道,世界上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jc病毒,这种病毒从父母那里得到,这种病毒有七大类,不同人种携带的jc病毒是不同的,而印地安人和日本人携带的jc病毒几乎完全一样,而与南太平洋土著居民、非洲人和欧洲人却差异很大;再如北美洲印地安人的基因与亚洲西藏人的基因非常接近;再如奥尔梅克文化遗址拉文塔祭祀中心,发掘出16尊约高七八英寸的长颅或方形高冠雕像和6块玉圭,玉圭背面刻有铭文,这些文字,介于大汶口文化陶文和殷墟甲骨文、三代吉金文之间。所以说印地安人是亚洲人后裔是有相当说服力的。
我们的常识就可以告诉我们,比如猫科动物的演变,大多数食肉动物的祖先小骨猫出现1200万年前,也就是说这时候盘古大陆早已经四分五裂了,只要依据进化论,你就会发现美洲虎的存在简直不可思议。小骨猫的后代怎么溜达到美洲去的?你不要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那些生物穿越白令海峡上,你一旦发现那种小骨猫不愿穿越冰雪之地,你就知道你的设想该是多么的可笑。
再如骆驼,骆驼科动物起源于北美洲,它的祖先是原柔蹄类动物,那么亚洲怎么会有骆驼?科学家再次假设,渐新世末期它们通过了白令陆桥,迁移到亚非大陆。又是白令海峡?
这时候你会发现,学者们完全把白令海峡当成了救命稻草,可以设想一下,美洲的所有生物都是从白令海峡迁徙过来或过去的,那应该是多么浩浩荡荡络绎不绝啊,为什么在白令海峡这个超级中转站附近却找不到任何令人惊讶的骨骼、化石?难道生物在白令海峡绝不会死吗?为什么今天的生物绝不会穿越白令海峡?它们是聪明了还是懒惰了?
做一个荒谬的假设,曾经的地球很小,盘古大陆就是那是地球的地壳,美洲、亚洲还连在一起,后来地球膨胀了,就像人长大一样,如果还穿着童年的衣服,那衣服一定会被撑破,所以盘古大陆被撕裂了。其实“地球膨胀论”很多年前就被科学家打入冷宫了,因为那个理论太粗糙,在膨胀原因、挤压构造和构造运动周期性方面都给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不过今天是重提“地球膨胀论”的时候了,否则你无法解释美洲、亚洲物种之间的相似性,不要总幻想着鬣蜥、花鼠跨越白令海峡,那比谈论外星人还没有证据!如果盘古大陆(球壳型)在几万年或者几百万年前分裂,你会发现以上的疑难全部迎刃而解!美洲和亚洲的生物的亲缘关系就可以抛弃白令海峡这根救命稻草了,包括那个7000万年前恼人的美洲、亚洲都有的淡水鱼化石,你也就不用头疼淡水鱼的扩散了,亚洲的淡水鱼游不到美洲。
还有令人更吃惊的,“禹曰,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中山经)”这句话我们看起来当然是荒谬的,我们知道地球半径是6378公里,从南极到北极大约8万里。但我要说且慢!我们根据禹说的话,来做个计算,那时候地球的半径=14000/3。14=4459公里,这是多么荒谬?那时候的地球比现在的地球半径要小2000多公里,这可能吗?再计算一下那时候地球的表面积4*3。14*4459*4459=2。5亿平方公里!我们知道现在的陆地面积是1。5亿,海洋面积是5。1亿,可以肯定的说,禹是胡说八道!
不过,和他一样胡说八道的还有一个人,他就是杨槐,直到他的“地球膨胀理论”在美国《大自然探索》杂志发表,他才被真正的重视起来,美国人誉他的理论为‘杨氏理论’。杨氏理论简单的说就是,地球从半径3000多公里膨胀到今天的6378公里。地球膨胀理论相对复杂,这里就不过多讨论了。(详见杨槐《地问……关于地球的千古之秘与地学创新》)
那么禹所叙述的数据,恰好是地球膨胀过程中的一个时期!
杨槐画过一张“四曲线图”……
第一根曲线,地球上已知的造山运动曲线:波峰,表示造山运动的高潮期;波谷,表示造山运动的间歇期(即相对静止期)。
第二根曲线,地史上的古生物灭绝与新物种出现曲线:波峰,表示古生物的灭绝期;波谷,表示新物种的出现期。
第三根曲线,地球上已知的大冰期与间冰期曲线:波峰,表示高温的间冰期;波谷,表示低温的大冰期。
第四根曲线,地史时期地球膨胀周期曲线:波峰,表示地球膨胀高潮期;波谷,表示地球膨胀间歇期(即相对静止期)。
将这样四根曲线画在同一张纸上,人们会立即看到一种“巧合”,即:所有曲线的“峰巅期”,在时间上均完全对应;所有的“峰谷期”,在时间上也完全对应。
地理卷杂论(7)
这就是说:但凡生物大灭绝发生的时候,必是地球上那一时期造山运动正盛的时候,大洋发生膨胀达到高潮的时候,全球气候正处高温的“间冰期”的时候;而但凡新物种产生的时候,又必是那一时期全球造山运动高潮过去,地球进入大地构造运动相对静止,大洋扩张也趋平静,全球气候进入低温的大冰期的时候。
高度对应,资料确凿。任何人将此四个看似互不相关领域里的已知资料拿来作图,都可得到如此对应的“四曲线图”。
杨槐是用这个理论来解释恐龙灭绝原因的,但好笑的是,这个理论可以非常贴切的解释山海经。我们知道,山海经是一个新物种大规模产生的年代,根据杨槐的理论,也就是造山运动高潮刚刚过去,全球进入低温大冰期,而山海经中恰好是一个劫难后万物复生的时代,造山运动很显然要地壳运动剧烈、火山剧烈喷发,也就是前文说的‘地不定,草木无所植’,才造成山海经中大量山脉有水有兽却没有草木的怪异现象;另外山海经中长毛犀牛和大象的存在,正符合‘低温大冰期’的这个特征!
是不是觉得很恐怖?山海经禁得住最前沿科学理论的检验!!!
地理卷综述:五藏山经给我们的答案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截然不同与我们科学理论的世界,我们要么继续指责五藏山经纯粹编造,要么重新思考我们的地质断代,种种对盘古大陆分裂时间以及大陆漂移说的质疑是冷静而且真实的,那种充满臆想的五花八门的陆桥说该被抛弃了,它根本没有任何证据和合理性。
而‘地球膨胀论’这个被打入冷宫的学说应该重新被提起了,当然,盘古大陆的分裂时间也该修订了,蜂鸟化石的诘问将让这个时间表‘寝食难安’。
政教卷杂论(1)
一、祭祀的原始含义
我这个人特喜欢刨根问底,明明已经简单到家了的东西,明明已经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我还是要问个为什么。这次我又问了,我们为什么要祭祀啊?有聪明的人就会回答“求生存、保平安,图个心理安慰,这是迷信”。
按说呢,几千年前的蒙昧人类,饱受野兽的困扰和自然灾害的折磨,产生这种畏惧的心理是很正常的,觉得有上天和天神主宰命运,所以拿出点祭礼来也不算古怪。比如说,我见过农村的祭祀,一群农民集资盖了个小庙,然后每家拿出点糕点果品牛羊去祭祀,顶礼膜拜一番后,自己拿走自己祭祀的礼品,该给孩子吃的还是给孩子吃,该自己留着用还是自己留着用。看到这我就笑了,为啥呀?农民一点也不傻,我祭祀你这位神了,我心意已经很诚了,你应该保佑我了,不过这些糕点果品牛羊你这位天神留着也没用,你还能吃这些凡夫俗子的东西吗?你喝的是琼浆雨露,吃的是美味佳肴,这点破东西还是留着填饱我们家里人的肚子吧。
讲到这我们就应该开始深思了,天神需要我们的祭祀吗?天神不会开口,他只会装神弄鬼,那是谁说要祭祀天神呢?是祭司!我是个老百姓,感觉最近总倒霉,我顶多跪下来对老天磕几个头,求他保佑我,我不会用什么瓜果礼品去贿赂老天,我知道他不缺这东西。
那么,这个祭司为什么非常严格的要求每一个老百姓都要去祭祀呢?而且祭祀的规格要非常严格呢?你观察一下《山海经》,你会知道《山经》提到最多的就是祭祀方法!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出,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菅为席。”
“南次二经之首,自柜山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壁瘗,糈用稌。”
坦白的说,如果这些山神不是野兽,那么对这些米呀稻呀牛呀羊呀的不会有任何兴趣,但是《山经》非常严格,每列山脉的祭祀标准是一定的,你不用多祭祀,那没用,你祭祀少了也不行!
“凡西经之首,自钱来之山至于騩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华山冢也,其祠之礼:太牢。囗山神也,祠之用烛,斋百日以百牺,瘗用百瑜,汤其酒百樽,婴以百珪百壁。其余十七山之属,皆毛牷用一羊祠之。烛者,百草之未灰,白蓆采等纯之。”
这段的祭礼简直太苛刻了,不但要百牺,还要百瑜,还要酒百樽,还要百珪百壁。这不是祭祀,是在上税!我现在问一个问题,初民们祭祀之后,祭礼可以各自拿走吗?祭司一定会说,“不行,你心不诚!”那么我又问了,这些祭礼然后哪去了?就扔在那里任风吹雨打,米稻牛羊不足惜,连玉壁也扔了?
当然不会,祭司不会那么傻,他会收起来自己享用的,当然我们都知道祭司始终是权力统治的一部分,他是需要上缴给统治者的!其实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也提到过这类问题,就是‘轮收’或者‘管头’“轮流替祖宗收租,这部分租子,有一小部分用在祖宗的祭祀上,大部分落在管头的荷包里。(《毛选第一卷》)”这种‘税’叫做‘祠堂蒸尝费’。
很显然,初民在祭祀山神的过程中,肯定是要出这种‘蒸尝费’的,不用想,大部分会落在祭司的荷包里。《说文解字》很有趣,“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从示司声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用圭璧及皮币。”它说,在仲春之月祭祀,不用牺牲,而用圭璧和皮币。
其实这‘圭璧和皮币’根本不是为了祭祀,干脆就相当于一种税收,其实想想那个时代也确实这样,他们没有税收制度,这种祭祀的方法恰恰可以成为国家或部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观点太过叛逆,会让太多人不舒服,不过只要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现存的祭祀活动就会有个惊奇的发现,我们身边的祭祀五花八门,祭天、祭地、祭祖、祭神等等等等,看到这里突然觉得有些怪异,因为山海经中不祭天、不祭地、也不祭祖!他们只祭山神!
他们不祭黄帝、不祭龙王、也不祭土地、不祭河伯、更不祭风伯雨师,他们只祭山神,这是个很诡异的现象,按理说,天、地、帝、祖都应该祭,天地有威,帝祖有灵,怎么都比山神法力更大吧,例如雷公、电母、风伯、雨师,那种自然现象他们肯定理解不了,为什么山神反而超越了天地帝祖?成为绝对而且唯一的祭祀对象?
似乎只要有山的地方,就会有祭祀山神的传统,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山海经中记载了441座山,25个山系,其中有19个山系的山神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事,不过是‘龙身鸟首’‘人面蛇身’的样子,这并不比犰狳、鹦鹉、凤凰、青鸟之类的更神奇,但山海经中的初民为什么一根筋似的只祭祀这些普普通通的神?他们有什么优点或神奇能力值得祭祀呢?
“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南山首经)”
“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南次二经)”
“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南次三经)”
就是说,南山经四十多座山,一座山一个神,说白了,就是一座山一个官!
“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北山首经)”
“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北次二经)”
“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玉。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
马昌仪在《古图的山神与祠礼》中提到了一个算术题,为什么四十六座山只有四十四个神呢?清汪绂在《山海经存》中解释,“惟太行恒山、高是二神用火食也。”
政教卷杂论(2)
每座山一个神说明了什么?说明这些神根本不是在漫长演化中形成的神圣崇拜,而是一种整齐划一的规定,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严格的‘行政制度’!如果是一盘散沙式的流传演化,那么很明显就会流传成五花八门的祭祀对象,或者这个部落崇拜猪,那个部落崇拜牛,另一个部落崇拜鸟,也许有的部落会崇拜石头或者太阳。唯有强大的行政制度才可能促成这种统一的祭祀规格!
这是种看起来没有答案的问题,但是我们前文讲过,‘神’通‘申’,说文‘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东从臼自持也吏臣辅时听事申旦政也凡申之属皆从申’,答案就是山海经中的神都是官吏,山神就是主持祭祀的官,当然也有可能他们就是部落的高级祭司。
西山经中的神是很令人伤脑筋的,例如西王母、英招、陆吾、红光、耆童、帝江的出现,先看西王母,“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这是一个神格非常强的描述,掌管‘天之厉及五残’,争议就在‘五残’的字意上,晋郭璞解释为‘五刑残杀之气’,更有人解释为西王母是掌管瘟疫和生死的凶神。那么五残到底是何含义?五残在古籍中记述颇多,不过无一例外,都是关于星算历法的,在房玄龄的《晋书》天文志中有解释,五残(又名五鏠)是二十一种妖星中的第一十二种,‘彗星散为五残’,也就是象征着毁败的迹象。
在魏徵寿的《隋书》天文志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填星之精,流为五残、六贼、狱汉、大贲、炤星、绌流、茀星、旬始、击咎。一曰五残。或曰,旋星散为五残。亦曰,苍彗散为五残。故为毁败之征。”填星(又名镇星,通假)就是我们说的土星。
这下意思明确了许多,西王母是主管什么的?有可能是一个掌管天象的天神,也有可能是一个天文官(或者说懂天文的祭司或酋长)。另外在崔永红《也谈西王母》一文中讲了羌族(青海同仁县土族)现在还流传着的舞蹈,“舞者蓬头乱发,脸上涂妆成老虎的形状,口角边挂着虎牙,身上也画成虎纹,腿部画上豹纹,臀部绑附豹尾,然后手舞足蹈,大声吹口哨。”这倒真好似西王母的传人。
接着看“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看起来又是个天神,那么这是个什么神,掌管‘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何谓九部?听起来莫名其妙,不过这仍然是星算历法的概念,中国曾经有部星算书叫《九部续》,松赞干布曾经专门派人到长安来学过。再联系‘囿时’,这个掌管‘九部’的神到底是干什么的,恐怕就一目了然了,不过是个历官而已,管管季节时令,星算历法,还神奇么?
再看“嬴母之山,神长乘司之,是天之九德也。”何谓九德?《宝典解》(大概成书于西周后期到春秋早期)记载,九德指‘孝、悌、慈惠、忠恕、中正、恭逊、宽弘、温直、兼武’,这九德还用得着用天神来掌管吗?一个小小的礼官怕是已经足够了。
再看“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实惟员神磈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何谓反景?《说文》“日初出曰旭。日昕曰晞,日温曰煦,日在午曰亭午,在未曰昳,日晚曰旰,日将落曰薄暮,日西落,光反照於东,谓之反景,在上曰反景,在下曰倒景,”哦,反景这么点事太阳神一个人管不过来,还要个天神帮着管?其实,这个神也不过是个天文官,我估计他也就是记载日月星辰位置变化的官。
至于这些神官的相貌嘛,是奇特了点,不过不足为奇,在前文中解释的差不多了。
“符惕之山,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这个比较老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