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说论语-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4。9(11。17)★★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季氏比鲁国国君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拿着武器去攻击他!”(周公是指鲁国国君,因为鲁国国君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后代。当然,季孙家也是。)
【解析】孔子并不是真的要弟子们去攻打冉有,其实是要表达自己与冉有之间的师徒关系从此一刀两断,不再认这个学生了。
季孙推行田赋,冉有来具体操作并且大力推行。孔子认为推行田赋就是增加老百姓的负担,因此极力反对。见冉有这么替季孙家卖命,孔子大为光火。于是,要弟子们去攻打冉有。孔子是疾恶如仇了,对自己的学生竟然这样仇恨,《小说下载|WRsHu。CoM》而这个学生帮过自己的大忙并且一向尊重自己,并且是鲁国最有权势的人。我们可以说孔子大义凛然,但是另一方面,人老了,特别倔,有的时候甚至不可理喻,简单说,有点老年痴呆的症状了。
当然,不会有人去攻打冉有,那等于找死。
事实上,后来经过子贡的调停,师徒之间的关系得以缓解。再后来在冉有的忽悠下,季孙家决定每年给孔子一笔补贴。孔子为此对季孙家非常感激,对季孙家的攻击大幅减少。可是,对冉有依然看不顺眼。
【现实解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观念不一样,这样的事情在今天已经非常普遍了,说俗点是代沟,说雅点是价值观不同。求同存异吧,师生一回也不容易。
4。10(13。14)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译文】冉求退朝回来,孔子说:“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求说:“有政事。”孔子说:“只是一般的事务吧?如果有政事,虽然国君不用我了,我也想知道。”
【解析】冉有来看望老师,但是比约定好的时间晚了一些,孔子问起来,冉有说是上朝了。请注意,冉有是季孙的家臣,通常不上朝,除非有重大事件,季孙会带着他一同上朝。所以,冉有上朝,一定是有重要的事情。而因为上朝而来晚了,这件事情可能特别重要。孔子很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因此这样问。
从时间点来看,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冉有上朝是讨论关于齐国的田常杀害国君的事情。孔子知道这件事情之后,还专门找鲁定公和三桓,请求他们出兵讨伐田常。所以,这个时候是在孔子与冉有和好之后的事情,因此这段话放在这一篇的最后。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话也是孔子说的。所以,孔子还要解释为什么自己要了解政事。
事实上,孔子晚年尽管没有当官,还处处以居官身份自居。唉,心结啊。
【现实解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何况致仕的官员呢?
【附】冉有与孔子
在孔子所有学生中,冉有是做官最成功的人。所以,对于冉有的能力,孔子最为看好。遗憾的是,冉有不是为国君效力,而是为季孙家族,这导致了能力越强,离老师的期望越远,这也是师徒二人之间屡生矛盾的根本点。
冉有对孔子的帮助非常大,孔子能够回国以及得到季孙家的资助,都是冉有的功劳。作为官场上如鱼得水的人,冉有很大气也很体贴,可惜的是,孔老师是个爱面子的人,有的时候对冉有的体贴反而感到非常不舒服。
《礼记》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卫国人伯高是孔子的朋友,伯高死后,他的家人去向孔子报丧。
“我该去哪里哭他呢?”孔子有点犯难,他很讲究这类问题。“本家兄弟死了,我到宗庙去哭他;父亲的朋友死了,我到庙门外去哭他;老师死了,我在内寝里哭他;朋友死了,我在寝门外哭他;一般认识的人死了,我到野外去哭他。以我跟伯高的关系,在野外哭他就显得太疏远,在内寝哭他又显得太重。怎么办呢?我是通过子贡认识他的,我就到子贡家去哭他吧。”
整来整去,老头把事情整到了子贡家里。
哭完之后,孔子派子张到伯高家去吊唁,结果在路上遇上了冉有。
“老弟,别去了,我前两天恰好在卫国,于是准备了一束帛、四匹马,以老师的名义去吊唁过了。”冉有让子张回去,他已经主动帮老师吊唁过了,并且礼送得很重,很有面子。有这样的部下,多省心啊。
这件事情,孔子应该很高兴甚至很感动吧?应该会表扬冉有吧?
“嘿,冉有这件事情办得不地道啊,这样做不是让我失礼于伯高吗?”孔子不仅不高兴,反而责怪冉有猫捉耗子多管闲事。
说是这么说,老头心里恐怕也不至于不明白。
第五部分 周游
从鲁国不辞而别之后,孔子满怀期望去了卫国,以为在卫国可以找到自己发挥才能的机会。遗憾的是,卫灵公对他很客气,但是对他以及他的学说没什么兴趣,而只对女人感兴趣。不过话说回来,卫国处于晋国和齐国两个大国之间,小心翼翼过日子,也无可厚非。得不到机会的孔子在失望之余南下陈国,却在途经宋国的时候几乎遇难,于是不得不再回到卫国。之后孔子还决定去一趟晋国,结果在黄河岸边退缩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硬着头皮回到了鲁国,因为当初是不辞而别,所以很担心受到处罚。尽管三桓并没有来找他的麻烦,孔子在鲁国过得很郁闷,实在没脸也没有胆量再去见国君和三桓。一年之后,孔子终于决定再去卫国,他以为老朋友蘧伯玉在卫国受到重用,自己可以沾点光。遗憾的是,第三次来到卫国的孔子依然看不到机会,卫灵公还是不欣赏他。百般无奈之下,孔子再次南下,开始了周游列国之旅。孔子到了宋国、郑国、陈国、蔡国和楚国的叶,结果是处处碰壁,如同丧家之犬。
四年之后,孔子又一次回到了卫国。在卫国,孔子只能重操旧业,在蘧伯玉的帮助之下开校授徒,对于政治前途不再抱希望。这期间,定下心来的孔子修编了《诗经》。五年之后,在弟子冉有和子贡的努力下,说服鲁国当政的季康子邀请孔子回国,于是孔子终于体面地回到了鲁国,结束了长达14年的流浪生活。从孔子第一次离开鲁国去卫国,到最终回到鲁国,这段历史,被称为周游列国。
这期间,孔子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先对于礼乐的执著有所降低,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研究人际关系的问题上,反映了他比从前更为务实的生活态度。
在孔子最后一次回到卫国之后,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前途不再抱有幻想,于是降低了自己的政治标准,鼓励弟子们去出仕,即便是做他曾经最看不起的“家臣”。孔子从理想主义回归到现实主义,回到鲁国的孔子已经完全不是当初离开时的那个孔子了。
5。1(13。7)★★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孔子说:“鲁和卫两国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样。”
【解析】这是孔子前往卫国的时候说的,意思有两个。第一是说国君,鲁国开国国君伯禽的父亲周公与卫国开国国君康叔是同母兄弟,因此两国在血缘上相当亲近;第二则是说政治,两国都是在周公的指导下建国,政治上比较接近,如兄弟一般。孔子这样说,实际上是给自己打气,想说明自己对卫国的情况其实也很清楚,能够把卫国治理好。但实际上孔子在这一点上是错的。
卫国是周商混血的国家,文化上比较重视商业,而鲁国重视农业。卫国地处强国之间,国际生存环境比鲁国糟糕得多,因此卫国人也更加灵活务实。因此,鲁卫两国的政治即便不是南辕北辙,也完全谈不上兄弟之政。正因为判断上的错误,孔子没有摸清卫国政治的脉络,到了卫国之后无法向卫国国君提出任何有针对性的建议,被卫国国君冷淡,失去了在卫国发展的机会。
理想主义者孔子犯类似的错误比较多,常常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去看待问题,因此处处碰壁。孔子以一个鲁国人注重亲情强调裙带的思维方法去理解世界,注定了无法得到认同。
【现实解说】想当然是很危险的,基于想当然所作出的决定则更加危险。按照孔子的方法,如今的英国和美国就是“兄弟之政”,实际上都是南辕北辙。现代商业社会,市场调查是必做的功课,基于历史想象所做出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
5。2(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在我这里了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后人就再也见不到这样的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解析】孔子临危不惧,尽管身处危境,依然泰然自若。孔子本是不讲天命的人,此时讲天命,也是给自己壮胆,给弟子们打气。
孔子在卫国看不到前途,于是决定前往陈国。途中路过宋国匡地(今河南省长垣县),这里原本是宋国的土地,后来被郑国侵占。八年前鲁国的阳虎曾经在晋国的命令之下攻打郑国,拿下了这里。可是鲁国和郑国之间隔着宋国,于是鲁国把匡地送给了宋国。所以,这里现在属于宋国。当初,阳虎率领鲁军占领这里的时候,对当地百姓十分残暴,因此匡地人都对阳虎恨之入骨。可巧的是,孔子长得很像阳虎,因此被匡地人认为就是阳虎,将孔子师徒包围了五天。好在最后匡人知道这时候阳虎还在晋国呢,围错了人,这才放了孔子师徒。不过,经此一难,孔子不敢再往前走,匆匆忙忙回到了卫国。
不过对孔子来说,这一次劫难并不全是坏事,孔子的临危不惧给弟子们印象很深,让弟子们对老师更加敬佩。刚毅木讷,孔子这样评价自己看来不是吹牛的。
孔子一辈子遭遇无数挫折,中间颠沛流离,却还能坚持到最后,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乐观主义,或者说靠的就是善于给自己打气壮胆。
【现实解说】遇到困难的时候,把自己跟历史联系在一起,让自己相信自己的死是中华文明的巨大损失,这样的话,就会坦然得多。
5。3(13。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孔子说:“君子低调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低调。”
【解析】字面意思一目了然,泰是平和安详的意思,现代话就是低调的意思。可是孔子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是在说谁?
颜高是鲁国著名的勇士,能开一百八十斤的硬弓。当年阳虎攻占匡地的战斗,颜高就曾经参加,并且率先登城。后来颜高做了孔子的学生,并且随孔子路过了匡。在城外,颜高在老师面前炫耀自己当年的武力,对着匡地城墙指指点点,说“当年我就是从那个缺口杀进去的”。正是颜高的指指点点,引起了守城士兵的注意,这才发现孔子很像阳虎,进而出兵包围了孔子师徒。
事后,孔子就这样批评了颜高,说是正是因为你的骄傲给自己带来麻烦,今后不要骄而不泰了。
颜高的骄傲还有一次险些让他送命,那次是鲁国与齐国交战,颜高在鲁军阵地上炫耀自己的硬弓,被鲁军兄弟们拿去传看,结果这时候齐国人杀过来了,搞得颜高手中没有称手的家伙,还算运气不错,抢了一把普通的弓来用,侥幸保住了小命。
【现实解说】自古以来,吹牛是要付出代价的,炫耀是要付出代价的。今天,同样的事情还在发生着。正是:古有壮士夸硬弓,今有齐B小短裙。不是美美爱玛仕,干爹豪兴可干云。
孔子曰:做人要低调。
5。4(9。18)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解析】孔子感慨统治者好色的程度远超对于德的追求。这是孔子在卫国期间被南子召见之后的感慨,感慨卫灵公因为好色,情愿把国家交给一个女人去管理。进而,孔子发现,男人们都是好色的,没有一个好德胜过好色的。有权有势的男人,想到的都是色。所以,孔子推广他的德怎么能成功?
【现实解说】现实社会,二奶反腐、情妇反腐成为反腐的主要形式,准确地阐释了孔子“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5。5(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孔子说:“完了,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解析】与上同。
【现实解说】略
5。6(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流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昼夜不会停留。”
【解析】这是孔子的感慨,感慨人生易老,岁月不居。问题是,这个川是哪里?四川?错;秦川?错;周小川?大错。
孔子从宋国回到卫国,在经过南子面试之后,依然看不到前途,于是决定第二次离开卫国,前往晋国碰碰运气。来到黄河边,渡过黄河就是晋国了。孔子在这里发出感慨,之后决定不去晋国了。孔子为什么不去晋国了?因为他本身就很犹豫,晋国国君实际上已经成了傀儡,四卿瓜分晋国的情形比三桓更加恶劣,孔子的学说在这样的地方能够有什么发挥的余地呢?于是,孔子借口晋国权臣赵简子杀了窦犨鸣犊和舜华两个贤人,决定不去晋国了。还有一点,阳虎正在赵简子的手下混,孔子不愿意去与他为伍。
看不到前途,而时间如白驹过隙,孔子怎能不由衷感慨?
【现实解说】用句流行话说,活在当下吧。
5。7(15。1)★★★★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译文】卫灵公向孔子问行军打仗的问题,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解析】陈就是阵,行军布阵的意思。俎豆,都是祭品;俎豆之事,就是祭祀的意思。
孔子没有去晋国,转而悄悄回到了鲁国。在鲁国待了一年,再次带领弟子们前往卫国。
这时候,从卫国被驱逐到鲁国的卫国大夫公叔戍占领了卫国的蒲,关于蒲地的问题卫灵公曾经征求孔子意见,孔子建议出兵,而卫灵公并不想出兵。此次又问,实际上带着讽刺,孔子反唇相讥。卫灵公很不高兴,仰头看天上的大雁,留个下巴给孔子。孔子知道自己在这里已经不受欢迎了,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过去的解说,都说卫灵公不关心礼乐,只关心战争,因此孔子对他不屑。但事实是并非如此,在公叔戍的问题上,恰好相反。
公叔戍是卫国公族和首富,因为得罪南子而被迫流亡。后来公叔戍占领蒲地,孔子和弟子从鲁国到卫国路过蒲地,被公叔戍拦住,要求他们承诺不去卫国才放行,孔子当场答应,可是过了蒲地之后却去了卫国。卫灵公问起孔子该怎样处置蒲地,孔子认为应该出兵并且认为蒲地百姓都跟公叔戍不同心,因此可以轻松拿下。
从战术战略角度来看,孔子是错误的。
战术角度来说,蒲地是公叔戍的封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次,蒲地是卫国主要兵源地,民风彪悍,战斗力强,很难被击败。
从战略角度看,当时晋国权臣赵简子觊觎卫国,随时想要灭掉卫国壮大赵家。这个时候,如果卫国内战,就为赵简子找到了一个出兵的理由和灭掉卫国的最好时机。所以,卫灵公以静制动,静待良机的做法是正确的。
所以,孔子在卫国得不到重用,是有道理的。
【现实解说】如果你的才能不是老板所需要的那一类,即便你如何出类拔萃也没有用。打铁的去应聘包子铺,那是不行的。所以,学知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习有用的知识。
5。8(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解析】离开卫国,孔子带着弟子们前往陈国,路过宋国。在宋国,孔子与弟子们在一棵大树下演习周礼。结果被宋国人围观,宋国司马桓魋派人把那个大树砍了,并且准备派人来杀孔子师徒。还亏孔子师徒走得快,结果躲过一劫。为什么桓魋如此不欢迎孔子?首先,整个周朝,即便是楚国和吴越这样的国家,对周礼在表面上都是或多或少要遵从的,只有宋国是个例外,宋国人在骨子里认为他们还是商朝,他的礼法是商礼而不是周礼,因此,他们对孔子的学说毫无兴趣甚至反感。其次,桓魋的仇人,宋国叛逃到陈国的公子辰和公子地在陈国的支持下联手进入宋国的萧地,以此为据点背叛了宋国。所以,这时候宋陈之间是敌国,桓魋自然把要去陈国的孔子师徒视为仇敌。
虽然孔子是宋国公族的后代,他却非常藐视宋国,即便在鲁国和卫国混得再不如意,即便几次路过宋国,孔子从来没有想过去宋国发展。为什么会这样?大致的原因有四点,第一是孔子的祖上在宋国被灭门,仇家华家在宋国是大族;第二是被孔子休掉的前妻丌元氏是宋国人,孔子对宋国人没什么好印象;第三是宋国在国际上实行的所谓鸵鸟政策让孔子瞧不起;当然,最重要的是第四点,那就是宋国人不可能用周礼去治理,即便用周礼,也是宋国特色的“商礼为体,周礼为用”。
孔子说这句话,应该是逃脱之后说的。
这句话的感觉非常不好,应该庆幸的时候反而自吹自擂,颇有些阿Q精神的意思。
【现实解说】这类话少说为好,说多了让人瞧不起。
5。9(7。31)★★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解析】孔子经过宋国来到陈国,就住在司城贞子家中。大致是看到陈国的政治非常腐败,孔子也没有在陈国从政的念头,而是想找时机去吴国或者楚国。司败是陈国的一个官职,相当于鲁国的司寇。陈司败就是陈国的司败,原名叫什么已经没有记载。为什么陈司败说鲁昭公不知礼呢?鲁昭公时期,吴国开始强大并且与鲁国之间交往频繁,为了得到吴国的支持和保护,鲁昭公向吴国求婚,结果娶了吴王的女儿。吴国尽管当时是蛮夷之地,可是吴国国君与鲁国国君的祖上都是周朝的王族,吴国国君是周文王伯父的后代,鲁国国君则是周文王的后代,因此,两家都姓姬。按照周礼,同姓不婚,所以,鲁昭公是违背了周礼的。按照当时的称谓方法,鲁昭公的夫人应该叫做吴孟姬,可是为了掩人耳目,改称吴孟子,让人以为这个老婆是从宋国娶来的。
孔子以及鲁国人的普遍原则是,家丑不可外扬。即便在国内怎样愤青,怎样不满现状,到了国外也绝对要维护本国的形象,也绝不说本国国君的坏话。
受到批评之后,孔子坦然认错,这反映了孔子知错就改的品德,或者是给自己找台阶的能力。
【现实解说】愤青们虽然有诸多不满,但是在内心里是爱国的。
5。10(13。16)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译文】叶公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让本国的人生活快乐,使远方的人来归附。”
【解析】孔子在陈国和蔡国待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两个国家都是苟延残喘,朝不保夕,混一天算一天。于是,孔子决定前往楚国,来到了楚国方城山外的叶地。楚国的叶公叫沈诸良,成语叶公好龙中所说的叶公,就是沈诸良。当然,那是传说。叶公是楚国位高权重的人物,是楚国被吴国灭亡之后的复国功臣。孔子希望透过叶公去见楚王,在楚国推行自己的主张。
叶公向孔子求教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就这样回答他。后来,子贡问过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回答。孔子说楚国地大人稀,都城太小而百姓缺乏归属感。因此,首先要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让他们爱这个国家,其次要吸引外来移民。
“近者说,远者来。”在世界现代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譬如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都是这样。
要让远者来,最关键的是近者说。如果百姓的幸福指数很低,谁还会来?
孔子的话不错,可是缺乏具体的办法。
【现实解说】目标都是宏伟的,具体办法没一条。
5。11(13。18)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解析】叶公对孔子的治国理论并不感兴趣,这实际上是双方在争论,或者说是叶公在委婉表达自己对孔子理念的不认同。两人对正直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区别。相比较,鲁国文化更注重亲情。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因为这是孔子所说的,这在后来很长一段的司法实践中被认为是合法的。从人性的角度说,这是有道理的。隐,是隐瞒的意思,就是不告发不作证,不等于要干预司法徇私枉法。
不过孔子的司法理念在当时是过时的,从历史记载来看,除了鲁国,没有哪个国家推崇父子相隐。
【现实解说】鲁国的文化是亲情高于法律,所以涉及到亲情的官司,都尽量避免。鲁国司法文化再经过后来的发酵,就滋生了徇私枉法、裙带串通等等司法腐败,能不亡国吗?
5。12(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等等。”
【解析】叶公是个很绅士的人,因此希望从侧面了解孔子,看他是不是还有什么想要表达的。可是子路不够聪明,或者说很担心回答得不好,因此没有回答。孔子则很失望,责怪子路没有为自己吹捧。从另一方面说,叶公并没有为孔子牵线的想法,之所以很多事情不当面问孔子,是希望孔子识趣一点,自己离开。
其实这个时候,子路说什么都已经不重要了。
在这一点上,子路远不如子贡,子贡有一整套的说辞。
【现实解说】企业文化很重要,对本企业的描述,对领导的描述,都应该要求员工默记在心,一旦说起,要滔滔不绝,赞不绝口而且令人信服。因此,平时要注意培训。
5。13(18。5)★★★★★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一个楚国愤青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解析】一个楚国愤青唱了一首歌谣,孔子觉得很适合自己的心情,就像在唱自己,如此而已。
这是孔子从叶公处离开之后发生的事情,地点还是在楚国。所谓楚狂接舆,意思是一个楚国的流浪汉来到了马车旁。但是历史上的解释是楚国狂人名叫接舆,而且是姓陆名通字接舆。试问,孔子根本没有跟人家说上话,怎么知道人家叫接舆?
史上多以为此人是个高人,其实不过是个流浪汉,顶多是个流浪歌手或者流浪诗人。至于流浪汉骂楚王,有什么好奇怪的吗?
孔子觉得跟这个流浪歌手很有共鸣,反映了什么?反映了孔子师徒一行人当时也就是一帮流浪诗人。
这个被误命名为接舆的楚国愤青,可谓流浪歌手的祖师爷呢!
【现实解说】奇怪的是,这么著名的歌曲,怎么就没有人谱上曲子来唱呢?没文化啊。
5。14(18。6)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瞎折腾了。”
【解析】孔子周游列国看来影响还比较大,以至于农夫都知道了。而农夫们并不赞同孔子的做法,证明孔子的思想得不到各个阶层的支持。
这也是孔子离开叶公处后发生的事情,自己的主张得不到世人的认同,孔子难免有些落寞。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多了,孔子的弟子们也都开始动摇了。
两个农夫也并不是后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