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历代职官辞典-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官署名。明、清时置,属吏部。掌文职官员封爵、袭荫、褒赠、议恤等事。

验看
  清制,吏部所选官员,如不引见皇帝,则由特派的王公大臣共同传见,察视其年力是否胜任,称为验看。

倚阁
  宋公文用语,意为缓期缴纳,常用于灾荒时期暂缓缴纳税租及其他杂税。

益政院
  金官署名。正大三年(1226)置于内廷。以学问渊博、议论宏远大臣数人,每日二人轮值备顾问,并为皇帝讲说《尚书》、《通鉴》、《贞观政要》等书,名为经筵,实为内相。

娱灵
  汉皇帝侍妾称号。与元涓等同处于妃嫔之第十四等,禄秩相当于百石官。《汉书·外戚传》颜师古注:“娱灵,可以娱乐情灵也。”

圆明园八旗内务府三旗护军营总统
  清官名。掌圆明园翊卫政令,皇帝也入警跸,守卫圆明园,昼夜警巡。雍正二年(1724),设圆明园护军营,置八旗营等官,并设内务府三旗护军营,置参领等官。总统大臣无员限,以王公大臣兼任,并选派一人为掌印总统大臣。


  官名。商始置,原掌家务,后为侍从君王左右之臣。西周沿置,太宰为朝廷大臣,总管内朝事务和财务。春秋时齐、鲁、邾、吴等国设有太宰,楚、实设有太宰、少宰,郑称执政为冢宰。卿大夫有总管家的宰,更有掌管私邑的宰。

宰夫
  一、官名。《周礼》谓为天官属官,位小(少)宰之下,有下大夫四人及上士、中士、旅下士、府、史、胥、徒等人员。掌朝堂仪式、考核百官治绩,报上级予以奖惩。二、《左传·宣公二年》“宰夫腼熊蹯不熟”,此宰夫所掌为膳食。杨伯峻注:“此宰夫即《周礼·天官》之膳夫,盖天子曰膳夫,诸侯曰宰夫。”

宰衡
  汉平帝时加给王莽的官名。莽因伊尹为阿衡、周公为太宰,故合二人称号以自尊。位上公,又改诸侯王上,后常用以指宰相。

宰旅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士起将归时事于宰旅”。杜预注云:“宰旅,冢宰之上士。”

宰桑
  明代蒙古官号,沿袭元代。出自汉语“宰相”。

宰相
  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意为主宰,殷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唯辽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秦、汉以丞相或相国为宰相,御史大夫为副职。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献帝建安中,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魏初以汉之尚书权大,将原魏王所属的秘书令改为中书监、令。魏、晋遂以中书令监、令为宰相,而相国、丞相变为赠官,或为权臣篡夺之阶。吴始终设丞相;蜀汉初设丞相,后改以大将军录尚书事主国政。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隋朝整理旧制,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尚书省本无改动,但因太宗曾任尚书令,后不再除人,以左右仆射代为长官。太宗起又以中书令、侍中官高,不常授人,而以其他官职加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义,命名执行宰相职务。高宗后,始以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为宰相。后有官居左右丞相、中书令而实非宰相者。宋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金宰相相为尚书省主官尚书令及其下左右丞相及平章政事,为辅佐。元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常设,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明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又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宰执
  宰相 与执政简称。宋先后以同平章事,尚书左右仆射,左右丞相为宰相,以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枢密使、枢密副使、知枢密院等事、同知枢密院事为执政,合称宰执。金、元制略同。

载师
  官名。一、《周礼》谓地官司徒所属有载师,设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及府、史、胥、徒等人员。掌土地赋役之事。二、北周依《周礼》置六官,地官府所属有载师中大夫,正五命,下有小载师下大夫、小载师上士,掌人口、土地、畜产、赋税之政。西魏、北周时关中屡遭灾荒,人口稀少,虽仿古制,亦只能将其官阶提高至中大夫。

赃罚库
  官库名。明赃罚库属户部,为内库之一,掌贮存官府没收财物,有大使、副使。清赃罚库属刑部,掌收储刑部现审案内赃罚款项,有“赃罚”(罚赔银)、“赃变”(赃物变价)、“赃赎”(原主取赎入官赃物银两)等项银两。刑部制备囚衣及关领囚粮脚价等,皆以此项赃银支放,有满族司库、库使。

造水使
  唐官名。掌边地牧场渠堰。不常设置。

贼曹
  汉、魏、两晋、南朝郡县均置,主盗贼事。东汉三公府亦置。北朝惟齐清郡及畿县置。贼曹为“门下五吏”之一。另有门下贼曹之名,或即贼曹。然《汉中部碑》及《晋南乡太守司马整碑阴》均先载门下贼曹,后在列曹中载有贼曹,似二者并置,职司区别不详。贼曹为曹(部门)名,亦为主吏贼曹掾的简称。掾下有史,史有分为中、左、右贼曹史者。

斋长
  宋学校职事名。宋各类学校皆分斋教学,每斋学生约三十人,置斋长一员。太学斋长由学生充任,按斋规分五等处罚犯规学生,每月记录本斋学生品行学艺,委终送学谕考核,再逐次交学录、学正、博士考核,最后由本斋长官考核。年终校定后,注于簿籍以俟复试,按校定之数参验序进。

斋郎
  官名。属太常寺。北魏已有太常斋郎、祀官斋郎,均七、八品小官。唐太堂寺所属郊社署有斋郎一百十人,无品级,供郊庙之役。宋也有此官,员数无定。斋郎
  官名。属太常寺。北魏已有太常斋郎、祀官斋郎,均七、八品小官。唐太堂寺所属郊社署有斋郎一百十人,无品级,供郊庙之役。宋也有此官,员数无定。

斋帅局
  官署名。南朝梁东宫官署有斋内局。北齐东宫官署门下坊所属有斋帅局,设斋帅、内阁帅各二人。隋沿置。唐改隶左春坊(门下坊改名)。高宗龙朔二年(662),改斋帅局为典设局,斋帅为典设郎,员四人,秩从六品下,掌东宫汤沐、灯烛、洒扫、铺设等事,所辖幕士二百四十五人。辽南面官也有典设局、典设郎。

斋谕
  宋学校职事名。宋各类学校皆分斋教学,每斋约学生三十人。太学各斋置斋长、斋谕各一人,选学生充任。斋谕协助斋长为本斋学生表率,执行学规与斋规。

真二千石
  汉官秩。《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举百官俸给数,万石、中二千石之下,为二千石。惟《汉书·外戚传》言妃嫔等级,云:“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美人视二千石,经少上造”。据此,二千石之上尚有真二千石一级。同传颜师古注云:“真二千石,月得百五十斛,一岁凡得千八百石耳。”

振肃
  金官名。属殿前都点检司。分为左、右。掌妃嫔出入总领护卫导从。

振威副尉
  武散官名。唐始置,从六品下,宋升从六品。

振威将军
  东汉初始置。南北朝置废不常。清为武散官名。从一品。'奇+书+网'

振威校尉
  武散官名。唐始置,从六品上。宋沿置。

值年河道沟渠处
  清官署名。掌京师五城河道沟渠。管理大臣四人,年由工部奏请皇帝派工部堂官一人,奉宸苑、颐和园与步军统领衙门堂官各一人充任,年终奏请更代。

致果副尉
  武散官名。唐始置,正七品下,宋升正七品。

致果校尉
  武散官名。唐始置,正七品上。宋沿置。

致远务
  宋官署名。属群牧司。掌饲养杂畜以供负载搬运。参见“群牧司”。


  渤海国官吏品级。分八秩。三秩以上穿紫衣、牙笏、金鱼。五秩以上穿绯衣、牙笏、银鱼。六、七秩穿浅绯衣,八秩穿绿衣,皆用木笏。

秩宗
  官名。《尚书·尧典》:“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王莽据此,改太常为秩宗。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

诸路宝钞都提举司
  元官署名。掌印造、发行交钞事务。元初,户部兼管有关交钞事务。至元三年(1266),始设诸路交钞都提举司,二十四年,改为诸路宝钞都提举司。有达鲁花赤、都提举、副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等官。

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
  元官署名。主管秩正三品。属将作院。掌造金玉冠帽、系腰束带、金银器皿,并总管所属诸司与诸局。中统二年(1261)初立金玉局,至元三年(1266)改总管府。有正副达鲁花赤、正副总管、经历、知事等官。后又在杭州设立“行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

诸色人匠总管府
  元官署名。属工部。至元十二年(1275)始置。掌管官工匠生产。有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副总管等官。所属有梵像提举司、掌绘画佛像,出蜡局提举司掌出蜡铸造,铸泻等铜局掌铸泻,银局掌制造金银器,镔铁局掌镂铁,玛瑙玉局掌琢磨玉器,石局掌攻石,木局掌制造木器,油漆局掌髹漆,诸物库掌出纳诸物,管领随路人匠都提举所掌工匠词讼。

诸司局人匠总管府
  元官署名。属工部。至元十四年(1277)始置。管领两都金银器盒及符牌等十四局。二十四年,以八局改属工部及金玉府,只领大都毡局、大都染局、上都毡局、隆兴毡局、剪毛花毯蜡布局五局及收支库,各局皆有工匠制作毡毯。有达鲁花赤、总管、副达鲁花赤、同知、副总管等官。

诸司使
  唐前期,朝廷各寺、监分管各项事务。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始置诸使专管某项事务,其后设置日多,各寺、监所管事务亦多归诸使,朝廷每有诏令,亦常统称诸司诸使。唐诸命名多以内侍省官员或将军兼充,唐末,五代方用外朝大臣,以卿、监、将军及刺史以上官领使。宋初,沿唐及五代旧制,诸使有实职。后渐成阶官,仅为武臣迁转之阶,宋以内客省使、客省使及副使、引进使及副使、四方馆使、东上閣门使及副使为横班,以上诸使统称横行正使,诸副使统称横行副使;以皇城使及副使、翰林使及副使、尚食使及副使、仪鸾使及副使、弓箭库使及副使、衣库使及副使、东绫绵院使及副使、西绫绵院使及副使、东八作使及副使、西八作使及副使、牛羊使及副使、香药库使及副使、榷易使及副使、毡毯使及副使、鞍辔库使及副使、酒坊使及副使、法酒库使及副使、翰林医官使及副使为东班,以宫苑使及副使、左骐骥院使及副使、右骐骥院使及副使、内藏库使及副使、左藏库使及副使、东作坊使及副使、西作坊使及副使、庄宅使及副使、六宅使及副使、文思使及副使、内园使及副使、洛苑使及副使、如京使及副使、崇仪使及副使、西染院使及副使、礼宾院使及副使、供备库使及副使为西班,统称东、西二班诸使为诸司正使,诸副使为诸司副使。

准备差遣
  宋官名。都督、制置使、总领、留守、安抚使、转运使、主管殿前司公事、主管侍卫亲军马军司公事、主管侍卫亲军步军司公事的属官。掌主官临时派遣处理有关事务。


准备将领
  宋官名。都督、制置大使、经略安抚使、安抚使的属官。掌主官临时派遣处理有关事务。

准尉
  民国军衔。陆海军官佐分将、校、尉三等九级。另有准尉,实为第十级。北洋政府时期与国民党政府时期相同。

资德大夫
  文散官名。金始置,正三品上,元升为正二品,明为正二品加授之阶,清废。

资德院
  官署名。明建文帝置,为东宫官署,设资德一人、资善二人。属员有赞读、赞书、著作郎、掌典籍。意在加强对太子教育。成祖即位后撤消。

资善大夫
  文散官名。金始置,正三品下,元升为正二品,明为正二品初授之阶,清废。

资善堂
  宋皇子读书处。大中祥符八年(1015)仁宗为皇子时始置。有翊善、赞读、直讲等官,南宋增置说书与小学教授等官。

资武库
  元官库名。属詹事院。掌军器。有提点、大使。

资政
  宋有资政殿,宋景德二年(1005)置大学士,以授罢职宰相,偶授其他大臣,通称资政。

资政大夫
  文散官名。金始置,正三品中,元升为正二品,明为正二品升授之阶,清正二品。

资政殿大学士
  宋职名。景德二年(1005),参知政事王钦若罢政,真宗特置资政殿学士授钦若,以示尊宠,无吏守、无职掌,仅出入侍从备顾问。旋又以王钦若为资政殿大学士。后由罢职辅臣充任,以示尊宠。此二职除罢宰相外,它官充任仅为特例。南宋则常以侍从官充任。

资政院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下谕设立,宣统元年(1909)颁布章程,次年九年(1910年10月)开院。议会性质的机构。设总裁,在王、公、大臣内特简;副总裁,三品以上大臣内简充,下设秘书厅,有秘书长、秘书等。议员包括宗室王公世爵十六人,满汉世爵十二人、外藩王公世爵十四人、宗室觉罗六人、各部院官三十二人、硕学通儒与纳税多额者各十人,以上均由皇帝委派,此外由各省谘议局推选。名义上凡国家每年收入支出、法典朝章、公债税率及皇帝交议之事,均经议员议决后,会国务大臣奏报皇帝决定,实际仅为筹备立宪的形式。

资治少尹
  明文勋官名。从三品。

资治尹
  明文勋官名。正三品。

租庸使
官名。唐玄宗时,先后置租庸地税使、租庸使与诸郡租庸使。肃宗又置江淮租庸使。代宗初年置河东道租庸盐铁使,永泰元年(765)废租庸使,以其属判官、巡官催收租税。僖宗时,为镇压黄巢起义,一度恢复租庸使征敛军实。五代后梁与后唐以租庸使为最高财政长官。后唐明宗时废。

座主
  亦称“座师”。唐进士对主考官的尊称。明、清举人、进士亦用以称其本科主考或总裁官。

冢人
  官名。《周礼》谓克官所属有冢人,设下大夫二人、中士四人及府、史、胥、徒等人员。掌管理公墓。公墓指王室的墓地。

冢宰
  官名。太宰的别称。太宰原为掌管王家财务及宫内事务的官。周武王死时,成王年少,周公曾以冢宰之职摄政。《论语·宪问》:“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冢宰为内朝主宰。在《周礼》作为天官,成为六卿的首位,总管全国大事。郑玄注:“变冢言大,进退异名也。百官总焉,则谓之冢,列职于王,则称大。冢,大之上也。山顶曰冢。”春秋时以冢宰为执政之美称。《左传·昭公元年》记赵武谓子产:“武请于冢宰矣。”杜预注:“冢宰,子皮。”子皮为郑的执政。

奚官局
  官署名。南朝齐、梁、陈、北朝齐、隋有奚官署,北齐、隋属长秋寺(监)。隋文帝时曾改称局,属内侍省。唐亦称局,属内侍省。掌奚隶、工役、宫官品命,宫人有病则供给医药,死则给衣服,皆按其品命办理。有令、丞。

奚官女奴
  见“女酒”。

徕远清吏司
  官署名。清理藩院六司之一,掌回部札萨在及回川土司政令,并掌回城卡伦外各部落朝贡事务。

浣衣局
  明宦官官署名。八局之一,有掌印太监主管。下设佥书、监工等员。凡宫人年老及退废者发此局居住。

宸妃
  妃嫔称号。宸,北极星所在,常用以指宫殿、王位,也用作帝王代称。永徽六年(665),唐高宗特立宸妃名号,欲封武昭仪(武则天)为之,以韩瑗、来济力谏而止。宋明道元年(1032),仁宗生母顺容李氏将卒,刘太后特命进号宸妃,表示优异之意,明也有此号。

挈壶郎
  司天散官名。金始置,正九品下。元升正八品。明废。

挈壶氏
  官名。《周礼》谓夏官司马所属有挈壶氏,设下士六人及史二人,徒十二人。有军事行动时,掌悬挂两壶、辔、畚四物。两壶,一为水壶,悬水壶以示水井位置;一为滴水计时的漏,命名击柝之人能按时更换。悬辔以示宿营之所。悬畚以示取粮之地。

挈壶正
  官名。唐司天台属官有挈壶正,秩正八品上,掌漏刻孔壶,考中星昏明,击钟鼓报时。宋司天监(元丰改制后为太史局)、辽司天监与明、清钦天监沿置。明、清挈壶正均从八品。


  意为我。秦以前,自称均可用朕,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秦既灭六国,议君主称号,王绾、李斯等议:“天子自称曰‘朕’”。此后遂专为帝王自称。

臬司
  宋各路提点刑狱司与明、清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简称。

臬台
  明、清按察使的俗称。


  官署类名。西汉民帝置尚书五人,一人为其长,称仆射,余四人分四曹办事。东汉尚书增至六曹。魏、晋时迭时增减,最多时达三十五曹,而尚书仅五六人,乃以一尚书辖数尚书郎,尚书郎各主一曹。此即“五曹尚书”“六曹尚书”之由来。此曹后演为部,六曹尚书即六部尚书。尚书郎所主之曹,即以后部内之司。地方州郡亦有曹,如户曹、贼曹等,略当近现代机关之科。隋文帝开皇三年(583),诏佐官改“曹”为司,如司户、司法等。此后地方政府不再用“曹”。

阐化王
  明洪武五年(1327),遣使封西藏帕木竹巴地方领袖喇嘛章阳沙加监藏为灌顶国师。章阳沙加死,其徒锁南扎思巴噫监藏卜继之。二十一年(1388),以病举弟吉刺思巴监藏巴藏卜自代。永乐四年(1406),加封为灌顶国师阐化王。清崇德八年(1643),其后嗣附清,献明朝敕印。

阐教王
  明永乐十一年(1413),封西藏止贡寺座主领真巴儿吉监藏为阐教王。封爵世袭,嘉靖时(1522-1566)仍有使臣到北京。

常伯
  西周时指畿内地方官。《书·立政》说:“王左右、常伯、常任、淮人、缀衣、虎贲。”又说:“宅乃中,宅乃牧,宅乃准。”立政:任人、准夫、牧,作三事”。以上下文比勘,“常伯”即是“牧”,即指王畿以内地方官。郑玄注:“殷之州牧曰伯,虞夏及周曰牧”(《书疏》引)或以为相当于汉的侍中,见《汉官仪》。汉人多以侍中比常伯,详王先谦《尚书孔传参证》。

常参官
  常朝日参见皇帝的高级官员。唐文官五品以上及中书、门下两省供奉官、鉴定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日参见皇帝,称常参官。宋神宗元丰改制后,门下省起居郎以上,中书省起居舍人以上,尚书省侍郎以上,御史台中丞以上,每日参见皇帝,为“常参官”,亦称“朝官”。

常和署
  元官署名,属礼部仪风司。皇庆元年(1312)始置,初名管勾司,寻改常和署。掌管领回回乐人。有署令、署丞等官。

常侍
  中常侍或散骑常侍的简称。秦与西汉的中常侍,魏、晋以下的散骑常侍,均由士人充当。唐诗人高适,人称高常侍,所任即散骑常侍。东汉之中常侍由宦官充当,如灵帝时的张让等十常侍。

常侍曹
  官署名。西汉成帝初置尚书四人,分四曹办事,常侍曹为四曹之一,东汉改称吏曹(《晋书·职官志》作吏部曹)。所司职务,《续汉书·百官志》谓主公卿事。同书刘昭注引蔡质《旧仪》云:“主常侍黄门御史事。”

常在
  清宫女称号,与“答应”同为最低级妃嫔。《清史稿·后妃列传》:“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

崇福司
  元官署名。至元二十六年(1289)置。掌也里可温教(基督教)事务,管理教士及十字寺(教堂)。延祐二年(1315),改为崇福院,归并所属全国也里可温掌教司七十二所,全部事务均归崇福院管理。七年,复改为崇福司。有司使、同知、副使、司丞等官。

崇进
  官阶名。金置。金文散官共四十二阶,正一品有四阶,崇进为第四阶,在特进之下,正二品金紫光禄大夫之上。元仍之,但正一品有六阶,崇进之下的金紫、银青两光禄大夫也是正一品。

崇禄寺
  官署名。辽以避太宗耶律德光名讳,改光禄寺为崇禄寺。

崇文馆
  唐官署名。太宗贞观十三年(639),置崇贤馆,属东宫系统,有学士二人,掌经籍图书,教授诸生,均如门下省所属弘文馆之例。学士之下有校书郎二人,掌校理书籍。高宗上元二年(675),避太子李贤名讳,改称崇文馆。学士出缺时,由庶子领馆事。肃宗时,以宰相为学士,领馆事。德宗贞元八年(792),隶左春坊。

崇文门监督
  清官名。掌京城崇文门税关征收入京师商税及田、房契税与其他商税。官分正、副,另有左、右翼,由内务府大臣及尚书、侍郎兼充。

崇文院
  官署名。宋初承唐制,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称为西馆。太平兴国三年(978),建三馆书院,迁贮三馆书籍,赐名崇文院。端拱元年(988),就崇文院中堂建秘阁,仍与三馆总称崇文院。

崇祥总管府
  元官署名。属太禧宗禋院。掌大承华普庆寺财产。至大元年(1308),立大承华普庆寺都总管府。二年,改延禧监,不久改崇祥监。四年,升为崇祥院。泰定四年(1327),复改为大承华普庆寺总管府。天历元年(1328),改崇祥总管府。有达鲁花赤、总管、副达鲁花赤、同知、治中等官。所属有永福营缮司、昭孝营缮司、普庆营缮司、崇祥财用所、永福财用所、镇江稻田提举司、汴梁稻田提举司、平江等处田赋提举司、冀宁提领所等。

崇玄署
  官署名。隋初置,隶鸿胪寺,有令一人。炀帝时废,唐复置,掌道观与道士、女冠簿籍、斋醮等事。开元中,以署隶宗正寺,表示尊老子为唐室始祖之意。宋废。

崇掖卫
  唐官署名。高宗龙朔二年(662), 改太子左右监门率府为左右崇掖卫。咸亨元年(670)十二月,复原名。

崇政殿说书
  宋官名。景祐元年(1034)置,掌为皇帝讲说书史,解释经义,并备顾问。翰林学士之学术深厚者为侍讲、侍读,官阶较低而资历较浅者则为说书。宋以后废。

弹子房
  明宦官机构名。党派专备泥弹,有掌房太监。

第巴
  官名。藏语音译。原为酋长之意。清初为奉达赖命,代执西藏地方政务的官员。达赖五世时的第巴桑结专权跋扈,甚至于达敕死后,秘不发丧,要求清廷封己为王,可见其权势之大。康熙末,清政府派兵护送达敕六世入藏后,始废第巴执政之制。其后以第观点为地方官吏之名,加职名于前,有司牛羊第巴、司帐第巴等。

断事官
  官名。元初,中书省与枢密院皆有断事官掌刑政狱讼,无定员,中书、尚书二省分立时,断事官随省并置。后中书省定制为四十一人,枢密院为八人。明初置行枢密院,不久改置大都督府,后又废大都督府,以左、右都督为长官,所属有断事官。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改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以中军都督府断事官为五军断事官,总治五年刑狱。建文帝时(1399-1402)废。

断丞
  宋官名。属大理寺左断刑。元丰二年(1097)置,掌评议大理司直、大理评事详断复审各地奏劾命官、将校及大辟囚以下疑狱定罪。

符宝郎
  官名。唐改符玺郎为符宝郎。辽沿置,属门下省符宝司。金符宝郎属殿前都点检司,亦掌宝玺,并掌金银等牌。元亦曾置,见“典瑞院”。

符节令
  官名。秦、汉有符节令及丞,领符玺郎。原属少府,东汉自成一台。符节令秩六百石。掌管玺及虎符、竹符及授节等事。三国魏同东汉,晋并入御史台,置符节御史掌其事。后世北魏、北章也有符节令。

符节御史
见“符节令”。

辅国大将军
  晋已有此官。唐、宋为武散官名。正二品,为武官的第二级。金有辅国上将军,从三品中,元升从二品,元废。

辅国公
  见“不入八分辅国公”、“不入八分公”。

辅国侯
  官名。汉时西域各国多有此官,《汉书·西域传》记各国官名,鄯善、且末、小宛、于阗、莎车、温宿、乌贪訾离、卑陆、卑陆后、郁立师、单桓、蒲类、蒲类后、劫、狐胡、山、车师前十八国,均以辅国侯居诸官之首。疏勒、姑墨、龟兹、焉耆四国列于第二或第三位。

辅国将军
  始见于汉末,献帝以伏完任之。南朝宋曾改为辅师将军,旋复旧称。梁不用为将军号。北魏、北齐仍置。明、清为爵名。明用以授郡王诸孙。清为宗室封爵第十级,在镇国将军下,奉国将军上。

辅国上将军
  武散官名。见“辅国大将军”。

辅国中尉
  明爵名。明以授郡王诸五世孙,在镇国中尉下,奉国中尉上。

辅教王
  明永乐十一年(1413),封后藏萨迦地方僧人南喀雷必坚赞(南渴烈思巴)为辅教王。封爵世袭,正德(1506-1521)、嘉靖(1522-1566)中,仍常有使臣到北京。

副榜
  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附加榜示。亦名备榜。即于录取正卷外,另取若千名之意。乡试副榜起于明嘉靖时。清因之,每正榜五名取中一名,名为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