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情到深处即为诗-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残酷的社会现实给他的幼小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他出生的时代,盛唐的气象已经成为不可复制的记忆,就像一个人由旺盛的青壮年过渡到老气横秋的暮年,残存的生命力还可以勉强支撑机体的运转,但要想再次焕发光彩,重新复兴往日的辉煌,几率为零。

开元盛世被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匆忙收拾。大唐帝国的命运不可挽回的颓靡。历史迈进了中唐的领地。形色大变。往日云烟俱都飞散。一路颠簸的走来,发现情况殊异。江山还是那个江山,主宰却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

由于安史之乱中的种种错误决策,藩镇割据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纷纷占据要津,各自为政,不再服从和尊奉中央的权威。

藩镇的节度使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是名至实归的土皇帝。他们为了一己私利,刮尽民脂民膏,让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让江山社稷濒于倒悬。凡是有生灵的地方,藩镇的邪恶势力就会入侵。民生由此凋敝。民心由此不安。大黑暗时代又要降临。

可笑的是,这些手握权柄的节度使为了粉饰自己的种种罪恶行径,竟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忽略自己的尊严,用尽各种伎俩延请名流高士。

偏有一些掉价的文人,骨头软,极尽斜肩谄媚之能事,迎其所好。幸而张籍不是这样的人。

将近二十年,张籍过着一种颠沛流离的生活。

生活像一个巨大的罗网,将人缠绕得死死的。有的人怯懦了,选择了逃避。有的人清醒着,直面惨淡的人生。张籍属于后者。

少小离家,心中对现实的艰辛不甚了然。对未来也没有什么概念。只是家境贫寒,走出去是唯一的活路。寥落的夜空,一个踽踽而行的孤独的少年。他执著的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

艰辛的求学生涯。一种孤独无助的心境始终伴随着他。念君少年别亲戚,千里万里独为客。需要呵护的时光,却独自一人承受种种凄凉。

幸好遇到了志趣相投的同学王建。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互相激励,彼此携手,凄凉外总算有了温暖。张籍和王建最终成为时代的标杆,乐府诗人的魁首。

张籍少年的朋友只有王建一人。他们有接近的人生取向,也有相似的辛苦和坎坷的遭遇。王建在诗中说:昔岁同讲道,青襟在师旁。出处两相因,如彼衣与裳。形影不离。像衣裳那样紧密联结。这份友谊始终是张籍对早年的流离生活的温暖记忆。

还记得那次送别,羊肠小路,柳色青青,王建折柳,目送张籍远去。

那是在学业有成之后,他怀着满腔的抱负,开始了江南塞北的游历,他来到了古燕地战场,看见了残破的村落,衣食不全的百姓,军阀的跋扈,他的心里隐隐生痛,没想到国家衰颓至此,这还是那个有着辉煌记忆的李唐王朝么?他的心里充满了疑问。

他的脚步跨越太行山,跨越黄河,来到四塞坚固的关中。一路上凋敝的景象让他触目惊心。无助的百姓和骄横的军士形成鲜明的对比。张籍的远大抱负未曾施展不说,经过一圈的游历,原本热切的心也变得寒却。

张籍痛苦的返回,再一次与王建相会。他想和老朋友再畅谈一次。然后就返回阔别已久的家乡。他向王建诉说了一箩筐的失望。言谈话语间充斥着无尽的悲凉和痛苦。最后朋友相拥而别,不知何年何月再能重逢。

“行成归此去,离我适咸阳。失意未还家,马蹄尽四方。访余咏新文,不倦道路长……归乡非得意,但贵情义彰。”王建临别赠诗。向后人吐露了张籍的隐衷。

古人讲究衣锦还乡,可张籍的返回故里却因为失意。注定又是一场痛苦之旅。憧憬中的安慰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骨肉望我欢,乡里望我荣;岂知东与西,憔悴竟无成!

张籍在《南归》诗中如此感叹。让人想起“会稽愚妇轻买臣”。让人想起苏秦落魄时受到的来自兄嫂的鄙夷。张籍也好不到哪去。他如果衣锦还乡奇+shu网收集整理,乡人和亲友必定围拢过来,嘘寒问暖,亲情如蜜。

偏偏一无所成,贫困潦倒。白眼冷语如浪涛般扑面而来。安慰已属奢望,寒意逼近心灵。没成想回到故里,迎面的打击更让人难以承受。眼光只有一箭之地的乡人,冷言冷语心怀轻蔑的亲友,再次让张籍感受到世态炎凉。

憔悴,不仅是身体的状态,更是心灵的无助。张籍在憔悴中落泪。南北游历,残酷的现实使他如堕深渊;返回故里,人情的冷暖使他倍增凄楚。

张籍决定再次离开。这次的方向与上次游历相反。由浙江南下,经赣州而至岭南,甚至深入蛮荒之地的广西柳州。可依旧无功而返。憔悴之外又增憔悴。

心老了。心灰意懒之际,意外的收获不期而至。

异乡的辛苦游历,增长了他的阅历和见识;执着的追求,接连的碰壁,使他深刻的体味了尘世间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种种人间的不平事,以及底层人民无比艰辛但却饱受饥馁之患的黑暗现实,刺激了他的感官,震撼了他的心灵,成为他进行诗歌创作的无尽丰富的源泉。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些苦难虽给诗人带来了深巨的痛苦和折磨,但也赐给了诗人巨大的叙述能力,逼近现实的写作风格。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所有的不幸即是有幸,万幸。

苦难是一所大学。张籍的诗歌中闪烁的现实主义的光芒,至今仍保有强大而鲜活的生命力,引起人们的共鸣。这一切全拜悠悠的苦难所赐。

现在终于要毕业了。

张籍在艰辛的游历生涯中所创作的诗篇,使他名声大振。尤其是他和王建所选择的创造道路,使他们在颓唐的年代,争得了属于自己的强有力的话语权。

张籍是乐府圣手。他的新乐府诗直指时弊,犀利而深刻。他对底层民众怀有深沉的情愫。他的灵魂因他们而鲜活。他的笔触也因他们而有力。

由于有了这份力道,张籍的诗受到了当时的文坛领袖,也是文章大家的韩愈和白居易两位的重视和赞赏。韩愈赞他“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白居易更赞誉他“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如果不是赋到沧桑句便工,很难相信这两位文坛耆宿会对张籍如此赞誉。

更有“苦吟派”诗人贾岛,对张籍发出了由衷的赞美和向往。“寄居延寿里,为与延康邻。不爱延康里,爱此里中人。人非十年故,人非九族亲,人有不朽语,得之烟山春。”这位被贾岛誉为“有不朽语”的“里中人”就是张籍。

可是,赞誉改变不了张籍乖蹇的命运。

在韩愈的赏识和安排下,张籍终于高中进士。可进士及第后不久,即居母丧,失去了平步宦海的机遇。若干年后,才谋得太常寺太祝的卑微职位,具体负责祭祀时跪在祭坛下朗读祭文。

大材小用的怨愤和失落伴随始终,更让人不平的是,这个芝麻粒大小的官职,张籍一任就是十年,一点没有升迁的意思。连白居易都看不过去,为他鸣不平:谏垣几见迁遗补,宪府频闻转殿监;独有咏诗张太祝(奇*书*网^。^整*理*提*供),十年不改旧官衔。

官职的卑微固然可叹,怀才不遇更令人痛心。张籍的“远大理想”业已被无比残酷的现实所吞没。他把自己比喻成埋没井底的古钗。好不容易被人打捞出来,重见天日,以为这下可以大用了。没成想却因为不称时机,而遗弃匣中,囫囵度日。

古钗堕井无颜色,百尺泥中今复得。

凤凰宛转有古仪,欲为首饰不称时。

女伴传看不知主,罗袖拂拭生光辉。

兰膏已尽股半折,雕文刻样无年月。

虽离井底入匣中,不用还与坠时同。

虽离井底入匣中,不用还与坠时同。呜呼!张籍的命运乖蹇如此!

官职虽无望升迁,诗名却日益隆盛。

北宋的大改革家王安石看过张籍的诗集后,曾发如此感慨:“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绝妙词。看是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苏州司业指的就是张籍。张籍祖籍苏州,除做过太常寺太祝以外,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国子司业,故被时人称为张司业。王安石作此语,乃是叹服张籍的针砭时弊的劲道和现实主义的笔力。

声名远播的张籍成了藩镇军阀的青睐对象,争相延请他到幕府任幕僚。

当时统领平、卢、淄、青四州的节度使李师道,久闻张籍的大名,以重金厚礼相邀,征聘张籍到他的地盘任幕僚。

李师道的名誉不是很好。他与其父及兄长都是气焰嚣张、飞扬跋扈的地方军阀。平日里纵容军士鱼肉百姓,无恶不作。

张籍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军阀是国家颓靡不振的祸根。

韩愈对张籍有知遇之恩。韩愈的政治立场自然会影响张籍的政治抉择。中唐时代,藩镇割据势力愈演愈烈。一些患了软骨症的文人名士,经不起藩镇军阀的种种利诱,加入狗头军师的队伍。韩愈曾做《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

张籍支持韩愈的主张。不能混同流俗,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因为藩镇军阀的“慷慨”馈赠而丧失气节。而且从骨子里,张籍是反对藩镇分裂国家的。因此当李师道携厚礼来征聘时,心中颇为踌躇。

应邀而去,是肯定不能的。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婉拒绝呢?对方是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的军阀,自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强辞拒绝,下场难免一死。如何是好……

最后张籍决定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谢绝李师道的“美意”。遂有以下这首诗的产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一篇脍炙人口的《节妇吟》。诗中,张籍把自己与李师道的关系比喻为妾与君。他用委婉的笔触娓娓道来:

你明知道我是有夫之妇,还要赠给我代表情义的双明珠。

我感谢你的缠绵之情,把双明珠系在我的罗裙上。

我的夫家高楼一座连着一座,我的丈夫是为国家执戟当差的。

我知道你的用心如日月一样光亮,但我与丈夫誓同生死。

双明珠还是还给你吧,我伤心的双泪垂下,可恨我们不在我未嫁时相逢。

这里,诗人的眼泪是为逢场作戏而流。这样做既可以谢绝李师道的邀请,也可使李师道的心里颇为受用,不致引来杀身之祸。

然而正因为这些许的暧昧态度,招来后世论诗者的质疑和批判。说他诗与题不称,所写的女人当不起节妇两个字。论调不免迂腐。锺惺在《唐诗归》中评价《节妇吟》时,只有一句话:节义肝肠,以情款语出之,妙妙。

这则断语相当高明,因为诗中的节妇,不是从礼教出发而言的,而是发乎真感情的剖白之语,张籍的目的不在宣扬礼教,而在于规避现实中潜伏的杀身之祸。

抛开政治背景不说,单说“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一句,千古以下,犹令人为之神伤。如今,这句话的政治内涵经过上千年的风霜洗礼,已经湮没无闻,只剩下一种遗憾的情愫。

面对相遇太迟的钟情人,“恨不相逢未嫁时”的遗憾奔涌而出。这时候,在寂寞的深夜,泪水飘零无序,乃属必然。

10、崔护:恋上桃花源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每个人,男人也好女人也罢,骨子里都有一股艳遇情结,期望在某年某月某日某一个地方,遇到令自己心动的女子或男子。

一千多年前,一个叫崔护的诗人是幸运的,他在长安南郊一处桃园里经历了一次让他终身难忘的艳遇。

正是这场艳遇,人面桃花的诗才流传了下来,也正是这首诗提醒我们,在唐朝还有一个叫崔护的诗人。

从此,桃花成了最妖娆,最暧昧的花朵,命犯桃花、桃花劫、桃花运等很多香艳的词汇由此衍生。

唐德宗年间,博陵县一户崔氏人家产下一男婴,第二天早上,院子里的桃花一夜之间全部开放。男婴的父亲喜忧参半的说:“吾子命犯桃花也。”

男婴长大以后就成了崔护,他父亲的预言十八年后灵验。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十八岁的崔护已经是一个天资纯良、才情俊逸的翩翩少年,这时候的他,一边想着姑娘,一边读着圣贤书。

他去京城赶考,结果名落孙山,心情郁闷的他没有回家,而是在长安郊外租了一间屋子,准备在那长住下来,用功苦读,来年再考。

那应该是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燕子衔春泥在屋檐筑巢,墙角里一棵落寞的桃树正羞答答的开放,春风熏得人欲醉,崔护,为了不辜负这作美的天公,在书桌前伸了一个懒腰,准备去踏青。

外面的空气多清新,崔护贪婪的深呼吸了一口。沿着一条流水淙淙的小河行走,绿油油的草已经钻出地面,金灿灿的油菜花随风飘舞,有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吹着不知名的曲子,崔护一边享受着美景,一边搜索枯肠的酝酿着美妙的诗句。

不知道走了多久,也不知道走了多远,反正早已经不见自己所居住的那座小屋。

他累了,想找一个地方休息;他渴了,想找一个地方喝点水。

附近有农家小院吗?这个荒谬的念头一出来,他就忍不住嘲笑自己,这荒郊野外的,哪有人住在这里呢?

还是找找看吧。

于是过了一座桥,惊喜的表情写在了他的脸上,不知从哪里突然冒出来的一片桃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每一株桃树都争相怒放,桃花的红霞映红了半边天,就在桃林深处,一座小屋若隐若现。

有那么一瞬间,崔护怀疑自己误入了桃花源,那个小屋里居住的就是陶公陶渊明。

无法抑住的兴奋,他加快了脚步,向那片桃林,向桃林中的小屋走去。

他敲门,他说想要讨口水喝。

原以为居住在小屋里的是一位须白发美髯、竹杖芒鞋、相貌清奇、谈吐风雅的隐士,不料走出来的却是一位年芳二八的妙龄少女。

时光在那一瞬间停止。

蛾眉如黛,凤眼如丹,面若桃花,银装素裹,恰似一枝清水出芙蓉。

指天发誓,崔护对妙龄少女目不转睛的凝视毫无恶意,纯粹是出于一种天然的单纯的爱美之心。

妙龄少女被崔护盯得一朵红晕上脸庞,她含羞掩面,崔护这才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已经失态,于是忙不迭的向妙龄少女道歉,并说明来意,郊游至此,误入桃林,只是为了讨一口水喝。

如果不是见崔护眉清目秀,仪表堂堂,妙龄少女早就把他当作流氓拒之门外了,如今,面对突然闯进来的不速之客,一位风度翩翩的少年郎,这正符合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形象,她开始有点心动,她邀他进屋,请他上座。

她去屋内为他倒茶,他好奇的打量屋子的四周,他惊讶的发现,这绝然不同于普通的农家小屋,在靠墙的一角有一排书架,书架上摆满诗书,墙上有一幅梅花图,画中题诗:“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

他认定,她绝非一般的女子。

她款款而出,她为他泡的茶,一种她自制的茶,桃花坞,清香四溢。

他小心翼翼的呷了一口,又呷了一口,其实他很渴,他很想一饮而尽,但是为了拖延时间,为了和她多待一会,他慢慢的品,细细的品。

该说些什么呢?似乎有千言万语,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只是有一句没一句的夸赞茶是好茶。

其实人是好人,他最想夸奖的不是茶,而是站在他旁边低头不语的她,夸赞她是他见过的最美丽的女子。但是他不敢,他读过的圣贤书告诉他绝不可以那样做,他是一个读书人,一个文雅的读书人。

一杯茶已经喝完,他想,他该告辞了。而这时,他没有和她说上一句话。

不料,她似乎已经看出他的心思,说愿意再为他泡上一杯。

他点头,内心狂喜。

在她进屋泡茶期间,他想出了无数个话头,这一回无论如何都要开口说话了。可是当茶端来的时候,当她走到他旁边的时候,所有的话头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屋子里没有任何声音,他只听见他狂乱的心跳。

他用眼角的余光去看她,惊心动魄的一幕发生,她也正用眼角的余光去看他,四目相对,再也无需任何的语言,一切都已经坦白。

我们的崔护,慌乱之中终于说出了一句话,但是这句话是他最不愿意说的,他说道,我该走了。

这时候,他的第二杯茶只喝了一口。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可是话一出口,不走也得走了。

她其实也很想说:“公子,请留步。”可是,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一个陌生男子在一个陌生女子家讨一口水喝,喝完水之后,陌生女子有什么理由再挽留陌生男子呢。

于是,只好后会有期。但是,真的后会有期吗?

这两个单纯的少男少女啊。

她送他离开,依然不语,她倚在一棵桃树下,目送他远去。

他忍不住回过头来,望见她,成了最美丽的一棵桃花。

他消失在桃花尽头,她怅然的转过身,脑海里开始浮现他英俊的模样,行至门口,背后突然传来一声深情的呼唤,她急速的回过头,竟然是他!

他跑到她的面前,气喘吁吁的,说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她说什么事。

他说,我忘记请教姑娘芳名。

她嫣然一笑,羞涩的说,小女子叫绛娘。

绛娘,一个风华绝代的名字。

这算一场艳遇么?少男崔护和少女绛娘,他们邂逅在桃林,那样一个美丽浪漫的地方,在长达一个多时辰里,他们只是静默,一句话也不说。

但是他们都明白,即使以后不再相见,分别的时候,他们都已经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恋。

从此她的生命里多了一个她时刻牵挂的人,他的名字叫崔护。

从此他的生命里多了一个他时刻牵挂的人,她的名字叫绛娘。

重新回到书海中,为的是七尺男儿必须有的功名。

只是偶尔歇息的时候,脑海里总浮现出绛娘俏丽的身影和她那如桃花一样的脸庞,一个人不孤独,想一个人的时候才孤独,思念像陈年老酒,越酿越香,越酿越浓,他常常想,什么时候才能再见上绛娘一面呢?

他终于病倒了,他得的是相思病。

第二年的春天,又是桃花浪漫时节,他看见院子里那棵落寞的桃树,心中生出一个狂热的念头,他要去寻找那片桃林,寻找一年前的绛娘。

绛娘,你还在那里吗?你知道我一直在思念着你吗?你知道我还会来找你吗?

一路狂奔,他找到了那片久违了的桃林,他找到了那座桃林深处的小屋。一切仿佛发生在昨天,一年前和绛娘相遇桃林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然而,这一次,他看到的却是紧闭的大门,和一把生了锈的铜锁。

她去哪里了?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吗?

他很失望。

但他不甘心,他像一年前一样,轻轻的敲着门,并说想讨一口水喝。

可是他敲了很久,没有人回应他。

他颓然的坐在地上,看着桃花深处,他想她一定出去了,他要等她回来。

可是等到日薄西山也不见她的芳影,他失落的站起来,他要走了。

一年,短短的一年,世事变沧桑,佳人已不再,独有桃林空。

桃花依旧还是那片桃花,可是没有绛娘,这桃花还有什么意思?

春风虽欲重回首,落花不再上枝头。这一切难道只是一个梦吗?

崔护,拖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的走出桃林。晚风瑟瑟,把芬芳的桃花花瓣吹落枝头,那一片片如蝶舞一样的桃花花瓣在空中飘摇,宛如绛娘面如桃花的脸。花瓣落满他的肩头,他捧住一片花瓣,长久的凝视,一滴泪落在了花瓣上。

他多么想此刻绛娘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可是绛娘只能永远活在他的梦里了。

走出桃林,他情不能自已,哀伤的叹道: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然而,他又如何笑得出来?要笑也只能苦笑吧,一个“笑”字道出了世事多变,人去楼空的无尽凄凉。

故事到这里应该算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了,虽然对崔护而言,是一个不幸的结局,但是却有好事者,怀着“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狗尾续貂了一个结局:

过了几日,崔护又来到桃林中的小屋,却听见小屋里传来悲痛的哭声,哭声是一位老人发出的,崔护前去一问,才知道是老人的女儿死了。崔护一惊,继续问老人的女儿叫什么名字,什么原因死去。老人说女儿的名字叫绛娘,为了一个叫崔护的年轻人,得了相思病而死。

崔护一听死的是自己朝思暮想的绛娘,犹如晴天一个霹雳,他冲进屋内,抱住绛娘的头,号啕大哭。也许是上天被他的诚心感动了,哭着哭着,绛娘竟然慢慢的睁开了眼睛,并坐了起来,一眼就认出了崔护,于是,毫不犹豫的投进了他的怀抱。

后来,自然不用说了,绛娘嫁给了崔护,一对有情人就这样终成眷属。

这两个结局,你喜欢哪一个?

11、白居易:天涯沦落人

……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时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

  ——白居易*《琵琶行》

李白走了,八年后,杜甫也走了,在相隔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唐朝几乎同时痛失了两位伟大的诗人,唐朝的诗歌有陷入万劫不复的危险,幸好,又两年,上天把白居易赐给了唐朝。

白居易不是一个天才,但他绝对是唐朝最勤奋好学的诗人,出身书香门第世家的白居易,少年时期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在捉麻雀、掏鸟蛋之中度过,但是他没有,当别人在无忧无虑的嬉闹时,他在屋子里读书,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读书不是家人所逼,而是他发自内心的喜好。史书上记载他读书时的情形“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书读多了,最担心的一件事莫过于成为书呆子,庆幸的是白居易没有成为书呆子,他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没有一个诗人不多愁善感,多愁善感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有百益而无一害。轮到白居易,他的多愁善感可以用两个字更加确切的概括:早熟。

十八岁,花一般的时光,少年白居易游学到长安。

他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当时有点清高,瞧不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白居易,白居易自报家门,顾况笑曰:“长安米贵,在长安白居恐怕不容易。”白居易修养极好,知道顾况在讽刺他,他笑而不答,从容不迫的取出他所作的诗歌递给顾况,请他赐教。

顾况开始不屑一顾,漫不经心的翻阅他的诗歌,孰料,越看越入迷,越看越吃惊,在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一首,忍不住高声朗诵起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诵毕,顾况开始对白居易刮目相看了,后生可畏,此人不可小觑,于是又对白居易笑曰:“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在长安白居也很容易啊。”

这是白居易十六岁时写的一首诗,千年之后,被选入小学课本,成千上万的小学生摇头晃脑的背诵这首诗,独孤二少曾经也摇头晃脑的背诵这首诗,现在回想起来,感觉那是多么美妙的时光啊。

正如顾况所言,白居易白居长安果然很容易,有顾况这样一位名流引荐,长安的文人墨客竞相邀请他去家中做客,白吃白住,甚至一些附庸风雅之人也以邀请到白居易为荣。

不过这一次,白居易没有在长安逗留多久,因为是游学嘛,不能老呆在一个地方,在长安白居一阵子后,又去了徐州、襄州、苏州、杭州等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十年后,白居易再一次来到长安,这一次他将在长安长住下来,因为他考中了进士,与他一同考中进士的是一个叫元稹的诗人,这个叫元稹的诗人后来与白居易成了莫逆之交,并强强联合,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诗歌革新运动,史书上称之为“新乐府运动”。

文人遭遇政治,悲剧便诞生。这是千古不变的历史定律。除非他不是一个真正的文人,文人只不过是他遮人耳目的幌子,只不过是他加官晋爵的政治手腕。真正的文人,犹如屈原,犹如陈子昂,犹如白居易,等等。

古时不比现在,文人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么做官,要么做隐士,踌躇满志的白居易没有逃脱历史为他圈定的命运,中进士及第二年,他被授予校书郎的职务,一个可有可无的闲差。这一年,白居易刚好而立,不管怎样,总算步入了仕途。

白居易尽职尽守干了五年的校书郎,之后被授予翰林学士,不久又官拜左拾遗。

左拾遗是什么样的官?简单的说类似于现在的监察部门的最高长官,不同的是左拾遗没有实质性的权力,也没有任何品阶,它的主要任务是挑大臣们和皇帝的毛病。很明显,这是一种表面看起来很威风实质上吃力不讨好、前途有限后患无穷的官职,谁都不愿意当这个官职。陈子昂就是因为老说一些实话,从而遭到小人武三思的忌恨,结果死于非命。

较之于陈子昂,白居易直言上谏有过之而无不及,他骨子里是一个诗人,他全然不懂权谋之术,全然不懂官场里面的潜规则,他眼睛里容不下一粒沙子,他以一颗单纯的心,以简单的善恶来区分这个复杂的世界,他说他想说的,他做他该做的。

白居易对得起天地良心,但却没有对得起自己,他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

元和六年是白居易支离破碎的一年,是惨不忍睹的一年。

这一年有太多的不幸接二连三的袭击这个男人。首先是他母亲的去世,按照古时的礼法,白居易应该回家守孝三年,称之为“丁忧”,屋漏偏逢连夜雨,丁忧期间,他未成年的爱女又夭折而去,还没有从丧失母亲的巨大悲痛中解脱出来,又要遭受丧失爱女的悲痛,仿佛一夜之间,白居易苍老了许多。

丁忧期满,白居易重返朝廷,官至左赞善大夫,专门陪太子读书。

白居易的心灵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一道更为严重的伤口在他心中又裂开了,他被赶出了长安。

仅仅是因为一个叫武元衡的诗人被一个叫李师道的节度使派刺客所杀,白居易只不过是把这件事情如实禀奏了皇上,并恳请皇上“捕贼,以雪国耻”,武元衡也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谦谦君子,是国家的忠臣,只是因为反对藩镇割据才遭奸人陷害。对于武元衡,白居易是欣赏的,就因为这一点被武元衡的反对派抓住了把柄,他们诬陷白居易和武元衡搞朋党,一个小报告打倒皇帝那里,唐宪宗这个昏君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