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纪连海说甄嬛-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则在一边手握筹码,替他俩计算输赢。韦后撒娇弄痴,和武三思传情,把唐中宗李显可怜巴巴地撇在一边。唐中宗李显到底还有一点廉耻之心,借着内侍进来奏称有事,像一条泥鳅一样溜走了。
韦后淫荡成性,除武三思外,韦后宫中还养着三个美男子:一个是杨均,原是一个厨子,韦后见他少年英俊,便把他调入宫中,侍候自己;另一个是马秦客,是御医,一次偶然进宫替韦后治疗感冒,只因他眉目长得清秀,从此以后,韦后有病没病常把他传进宫来伺侍;再一个是叶静,原是马贩子出身,善玩马技,一年元宵节他在灯会上表演马技,被韦后看中。这三个人都做了韦后的幕宾,追随着韦后,不离左右,忠心耿耿。唐中宗李显对这一切装作不见,别人知道也不要紧,只是不能说出来,否则便会立遭杀身之祸。
武三思早有推翻唐中宗李显的心思,时时怂恿韦后效仿武后,自立为女皇。还有一个上官婉儿,14岁起跟随武则天,久参国政,官居丞相,势力很大,韦后在谋权上紧紧把她拉在自己身边。她们互相利用,在中宗身边,渐渐结成了一个以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为核心的弄权集团,整个军国大权也就几乎落到了她们手中。这个集团首先暗杀了起兵拥立唐中宗李显的张柬之、桓彦范等五位大臣。唐中宗李显复位后,立儿子李重俊为太子。韦后因为李重俊不是自己所生,对他很不满意。安乐公主又多次向中宗请求废掉太子李重俊,立自己为皇太女。太子李重俊不堪韦后的排斥和打击,更不愿坐待废黜,便铤而走险,带领羽林军三百骑,把武三思杀死在家中,羽林军知道接奉的是假圣旨,转过头来杀了李重俊。
这以后,韦后更加变本加厉地揽权作乱,外有她哥哥韦温及宗楚客分掌大权,宫内有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外,还有韦后的妹妹邺国夫人及上官婉儿的母亲沛国夫人等人,共同勾结成为一个营私受贿、买官卖官、独行乱政、为非作歹的腐朽势力集团。不久,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死唐中宗李显,她们想立唐中宗李显的儿子李重茂做太子,由韦后主持朝政,像原来的武则天一样逐渐向女皇过渡。
可惜的是,还没等她们的计划实施,唐中宗'文'李显的'人'弟弟唐睿'书'宗李旦的儿'屋'子李隆基就联合了自己的姑姑、唐中宗李显的妹妹太平公主,抢先发动了兵变,除掉了韦后和安乐公主等人,最终,唐睿宗李旦复位,作了皇帝。
看到了吧,把某个朝代发生的事,搬到自己的小说或剧本中,这就是架空小说、穿越剧的神奇之处。当然,我们还是应该强调一下,在大清朝,亲王也好,郡王也罢,是不能私下进入大清王朝的后宫的。
第五章 紫禁城哪里能淹死人
看过《后宫甄嬛传》第九、十两集的朋友们,一定会注意到下面的情节:华妃趁夜深眉庄回宫途中,故意叫人引开眉庄身边的侍女,独留眉庄一人在千鲤池旁。华妃身边太监周宁海把眉庄推入池中,眉庄不懂水性,几乎淹死。
这里,就有个问题:千鲤池在哪里?紫禁城哪里能淹死人?
紫禁城的外围,是护城河——这是紫禁城周边,水最多的地方。偌大的紫禁城内,到处都是房屋,几乎看不到有水的地方。除了各个院子里面用于防备火灾(那时叫“走水”)的瓮里面盛满了水之外,再能有水的地方,就只有乾隆花园了。
乾隆花园的结构应该说是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古华亭,取这个名字的原因是这里有一棵古树——楸树。这树已是第四代了,老树枯死而复生,绵亘了四代。为了欣赏这棵树,乾隆皇帝在树的前面盖了个“古华亭”,还自题楹联:
明月清风无处藏
长楸古柏是佳朋
乾隆皇帝喜欢题诗,走到哪里,兴之所至,随手留下不少“御诗”、“御题”,并且有几个为他捉刀的人。但这里的字应是他自己写的,显露出乾隆体那种特有的浑圆的美。
古华亭左边是禊赏亭,亭里就是有名的流杯渠。北京只有四处有流杯亭,这里是其中之一。“茂林修禊”,所以禊赏亭四周栏杆上画的都是秀竹。亭子的旁边有小井,太监从井里用辘轳打上水来,倒在两只大缸里,缸水利用地势通过管子流到亭内水渠里,象征着“曲水流觞”。古华亭右边是露台,台不高,但通过崎岖的山道盘旋而上,所以显得有些险峻。台上只有三四平方米面积,配上很矮的栏杆,看起来似乎就开阔了,显然这里有园林专家的一番苦心。
穿过古华亭,进入乾隆花园的第二部分。这是个三合院,正厅叫遂初堂。乾隆皇帝25岁登基,做了60年的皇帝,到85岁退位,89岁死去。历代帝王中在位这么长久的皇帝没有几个人,这促使他更加致力于自己的享受,于是他从乾隆36年起用了很长时间修建这座花园。当时正当乾隆盛世,他踌躇满志,就给庭院取了“遂初堂”、“符望阁”等这些显示封建帝王雄才大略的名字。这个院子似乎没有什么特色,倒是院中那只用碧玉雕琢的盆景引人入胜。三只小羊低着头在山道上走着,显然也是取“三羊开泰”的意思,从前富贵人家爱取这样的题材,图个吉利。
从三合院退出来,打开旁门,走完一条狭长的甬道,就进入乾隆花园的第三部分。
这里有耸秀亭、延趣楼、翠赏楼、符望阁等古老的建筑。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假山顶上那座小亭子,亭子的5根柱子呈梅花形,亭顶的藻井、栏杆上的浮雕都是梅花图案,亭顶用紫酱、孔雀蓝两色琉璃瓦筑成,虽然有些褪色,看上去还是素雅别致。
亭顶上还有个石绿色的宝顶,上面画的还是梅花。走完假山上弯曲的石阶来到亭前,上面有乾隆御笔亲题的匾额:“碧螺”。当年康熙皇帝南巡至太湖,巡抚宋荦把洞庭东山碧螺峰产的野茶贡给皇帝喝,康熙为茶叶取了个文雅的名字:“碧螺春”。乾隆是以继承他祖父的事业为己任的,起这个名字既有纪念他祖父的意思,又有取法江南名胜的意思。高山顶上翘立一座亭子,正像湖中田螺悄悄地爬上了水面石头一样。这是春天的景色。“碧螺”是春天的名词,梅花报春,取这个名字,既有皇帝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遐想,也有园林专家模仿南方园林胜趣巧妙的构思。
乾隆花园假山重叠,玲珑剔透,曲径通幽,生气盎然,不落俗套,完全是值得一看的。
不过,话说到这里,您知道了吧:乾隆花园里面,唯一有水的地方就是禊赏亭及其旁边的小井。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花园是雍正皇帝的儿子乾隆皇帝修的。也就是说,在雍正皇帝那个时期,偌大的紫禁城里,是没有办法找到几乎可以淹死任何一个人——不管这个人是男是女——的水池的。
除非是水井。日后光绪皇帝的珍妃就是被推进紫禁城里面的水井里而被淹死的——不过,珍妃是被推进水井里淹死的,不是掉进水井里淹死的。
也有例外。若是在圆明园里,水池子就多了——那里,淹死人的地方还是有的——比如福海。
第六章 果郡王允礼与雍正皇帝到底什么关系
看过《后宫甄嬛传》第十一、十二两集的朋友们,一定会注意到下面的情节:果郡王允礼应诏入宫陪皇帝射箭取乐,其一箭双鸽的精湛箭术勾起皇帝心中多年的忌讳。允礼察觉出皇帝的不满和质疑,当即表态自己会韬光养晦般存活于世,远离朝政。
这里,就有个问题:果郡王允礼与雍正皇帝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先从雍正皇帝继位之后与众兄弟的关系谈起。雍正皇帝继位后,就面临着兄弟们的不满和挑战。当时年满20岁的皇子共有15人:即雍正皇帝的大哥允眩⒍缭实i、三哥允祉、五弟允祺、七弟允祐、八弟允禩、九弟允禟、十弟允(礻我)、十二弟允祹、十三弟胤祥、十四弟允禵、十五弟允禑、十六弟允禄和十七弟允礼。
大阿哥允眩谔臃狭⒅械米锘矢福欢岱饩簦挠诟凇?滴趸实叟杀蠢昭邮俚嚷址嗍兀⒀馅停菏韬稣撸弊逯铩T恃|已成为一只不再见天日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死,以贝子礼殡葬。
二阿哥即废太子允礽,被禁锢在咸安宫。雍正皇帝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允礽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允礽死去。
三阿哥允祉,本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思编书,但也受到牵连。雍正皇帝继位后,以“允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允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允祉心里不高兴,免不了私下发些牢骚。雍正知道后,干脆将允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允祉死。
五弟允祺,康熙亲征噶尔丹时,曾领正黄旗大营,后被封为恒亲王。允祺未结党,也未争储。雍正皇帝继位后,借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允祺死。
七弟允祐,雍正八年(1730)死。
八弟允禩,是雍正皇帝的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废也,允禩谋继立,世宗深憾之”。雍正皇帝继位后,视允禩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允禩心里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皇帝继位,耍了个两面派手法:先封允禩为亲王——其福晋对来祝贺者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这话传到雍正皇帝那里,命将福晋赶回娘家。不久,借故命允禩在太庙前跪一昼夜。后命削允禩王爵,高墙圈禁,改其名为“阿其那”。“阿其那”一词,学者解释有所不同,过去多认为是“猪”的意思,近来有学者解释为“不要脸”。允禩又被幽禁,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九弟允禟,因同允禩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允禟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雍正哪能容许允禟出家!他借故命将允禟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允禟名为“塞思黑”。“塞思黑”一词,过去多认为是“狗”的意思,近来也有学者解释为“不要脸”。不久之后,雍正皇帝就给允禟定下了28条罪状,送往保定,加以械锁,命直隶总督李绂幽禁之。允禟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
十弟允(礻我),因党附允禩,为雍正皇帝所恨。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京病故,送灵龛还喀尔喀,命允(礻我)赍印册赐奠。允(礻我)称有病不能前行,雍正皇帝命其居住在张家口。同年,雍正皇帝借故将其夺爵,逮回京师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允(礻我)才被开释,不久之后死去。
十二弟允祹,康熙末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很受重用,也很有权,但没有结党谋位。雍正皇帝刚继位,封允祹为履郡王。可随后不久,雍正皇帝又借故将其降为“在固山贝子上行走”,就是从郡王降为比贝勒还低的贝子,且不给实爵,仅享受贝子待遇。不久之后,又将其降为镇国公。乾隆皇帝继位后,允祹被晋封为履亲王。这位允祹较之其他兄弟气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才最终离开人世,享年78岁,是康熙皇帝的所有儿女当中寿命最为长久的。
十四弟允禵,虽与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党同允禩,又传闻康熙皇帝临终前命传位“胤禎”而雍正党篡改为“胤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皇帝继位,先是不许抚远大将军允禵进城吊丧,又命其在遵化看守康熙皇帝的景陵,雍正四年(1726),再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寿皇殿左右。乾隆皇帝继位后,将其开释。
十五弟允禑,雍正四年(1726),雍正皇帝命其替代允禵守景陵。雍正八年(1730),允祉代替允禑守陵,允禑则回京被晋封为愉郡王,雍正九年(1731)二月初一,胤禑病死,活了39岁。
境遇比较好的有三人:就是其十三弟胤祥、十六弟允禄和十七弟允礼。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中,因为没有关于胤祥和允禄的介绍,这里也就从略。单说允礼。
爱新觉罗?胤礼(1697~1738),清康熙皇帝第17子,雍正皇帝异母弟,母庶妃陈氏即纯裕勤妃。其初行次为第27。旗籍正红旗。胤礼自幼从学沈德潜,豁达识体,不参与皇权之争。工书法,善诗词,好游历,四川名山大川皆布其足迹。雍正皇帝胤禛即位后,为避名讳,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讳“胤”字而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作“允礼”。雍正皇帝在位时期,允礼曾秘密奏请蠲免江南诸省民欠漕粮、芦课、学租、杂税,允准,因而获“秉性忠直”、“存心宽厚”、“实心为国”、“尽心竭力”、“操守亦甚清廉”之赞誉。
允礼从9岁开始随驾巡幸,至康熙谢世无封。雍正元年(1723)正式“封十七阿哥允礼为多罗果郡王……”管理藩院事务,正黄旗蒙古都统事务,镶蓝旗汉军都统事务,兼署右翼前锋统领,并赐白银一万两。第二年又兼管镶红旗满洲都统,并在是年八月初八日祭大社大稷,胤礼往替皇帝行礼。初九日,胤礼代皇帝祭孔。此后不久,雍正谕宗人府:“著加怡亲王俸银一万两,果郡王著照亲王给与俸银俸米。”
雍正四年(1726),允礼奉旨兼管镶蓝旗蒙古都统并负责稽查国子监事务。
雍正六年(1728),晋为和硕果亲王。至此,正黄旗蒙古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镶蓝旗汉军都统和镶蓝旗蒙古都统四职,由允礼一人兼任。
雍正七年(1729),允礼奉命管理工部事务。
雍正八年(1730),允礼奉命总理户部三库事务。
雍正十一年(1733),允礼奉命管理宗人府事。
雍正十二年(1734),允礼奉旨远行泰宁会见格桑嘉措。
雍正十三年(1735),藏历的正月初一日(藏历春节),西藏地方政府在惠远寺举办宴会,宴请允礼、章嘉。宴毕,允礼向格桑嘉措宣旨。闰四月初一日,允礼回京。五月二十五日,雍正皇帝命允礼携宝亲王弘历与和亲王弘昼共同办理苗疆事务。
您说,雍正皇帝在世的时候,真的曾经——哪怕只有一天——担心过允礼造反篡权么?允礼真的曾经——哪怕只有一天——韬光养晦般存活于世,远离朝政么?
第七章 华妃的秘密
看过《后宫甄嬛传》第十三、十四两集的朋友们,一定会注意到下面的情节:甄嬛一舞艳惊四座,更得圣宠。岂料华妃早有准备,借惊鸿舞与《楼东赋》婉转复宠。人人都以为皇帝怜悯华妃是二人情深意浓,甄嬛却何尝不知,皇帝此举意在利用年氏一族协助自己来稳固大清的江山。
这里,就有个问题:历史上真有华妃这个人么?雍正皇帝到底爱不爱华妃呢?
您还别说,这历史上,还真有华妃这个人——只不过,当时的她,不叫华妃。
敦肃皇贵妃年氏,湖北巡抚、后加太傅、一等公年遐龄之女,原授一等公、抚远大将军、川陕总督年羹尧之妹也。年氏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左右由康熙指婚为雍正侧福晋,《清史后妃列》载“幼嫔藩邸”估计十二三岁左右。康熙五十四年(1715)生雍正第四女,康熙五十九年(1720)生皇七子福宜,康熙六十年(1721年)生皇八子福惠,雍正元年(1723)生福沛。从她首次生育到去世,包揽雍正皇帝所有子嗣,其他后妃妻妾无人可及,深得雍正的喜爱。雍正元年(1723),年氏晋封为贵妃,年龄最小,但地位却仅次于皇后乌拉那拉氏。而和她在藩邸并肩的另一位侧福晋李氏,入府比她早,年龄也比她大,却只封了齐妃。
年氏本来身体就很虚弱,雍正就说过她“体素羸弱”。她在怀皇九子福沛时,不免动了胎气,导致难产,结果,福沛生下来是个死胎。她自己的身体也是一落千丈。
雍正三年(1725)十一月,年妃病重,八日壬寅,因“皇考升遐倏周三载”而必须谒祭景陵的世宗皇帝,自北京郊外圆明园起驾赶赴河北遵化,年贵妃“不怿”请留,未能随行。十四日戊申,皇帝一路长途跋涉,回銮京城,准备冬至祭天大典。此际百端待理,万务纷纭,皇帝犹对病势已亟的贵妃“深为轸念”,十一月十五,下旨将其封为皇贵妃。十八日壬子,郊祭甫一结束,皇帝即停免次日太和殿百官朝贺,于当日马不停蹄地返回圆明园。接下来一连五日,除十九日甲午发出关于各省缉盗与蠲免江南四县赋税的两道上谕之外,《起居注》上再不见任何与皇帝处理政务相关的记载。但是年妃没等到加封之礼,二十三日薨,谥号为敦肃皇贵妃。皇帝辍朝五日举行皇贵妃丧礼,在皇贵妃丧礼期间,雍正激动不快的情绪在《汉文谕旨》等文献均将可窥端倪,辍朝期五日之内,竟然因同一件事发怒大骂廉亲王与兵工户部官员两次(二十五日,二十七日),并将礼部官员从尚书到侍郎等四人“俱降二级”。
雍正在册书中充分肯定了年妃的品性。称她:“秉性柔嘉,持躬淑慎。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平和。朕在即位后,贵妃于皇考、皇妣大事悉皆尽心力尽礼,实能赞儴内政。”并且也暂时缓和了对年羹尧的处分。
年妃死后,留下皇子福惠。雍正对此子十分宠爱,甚过别的皇子。雍正六年,8岁的福惠也去世了。雍正十分伤心,下令“照亲王例殡葬”。年过18岁的弘历和弘昼连贝子都不是,乾隆追封福惠为亲王时,就说过:“朕弟八阿哥,素为皇考所钟爱”。证明了雍正宠爱福惠是弘历等兄弟所深知的。
综合来看,年妃的一生,多少还是受了她的哥哥年羹尧的影响。但以雍正皇帝对她的评价和对她所生儿子的喜爱,还是能看出雍正皇帝对年妃来说,还是很有感情的。
第八章 太医能往哪里逃
看过《后宫甄嬛传》第十五、十六两集的朋友们,一定会注意到下面的情节:眉庄遭人陷害,被宫女茯苓当众揭破假孕真相。雍正皇帝勃然大怒,下令幽禁眉庄,并降“贵人”为“答应”。与此同时,茯苓惨遭灭口,死无对证;太医刘畚被人收买,携赏银躲过追杀,连夜出逃,侥幸逃脱。
这里,就有个问题:太医和御医到底什么关系?出了事之后,他们能往哪里逃?
御医和太医,是早期国家体制下的医生的职务称谓之一,专门服务于皇帝及皇帝宫廷中的家眷,直接听命于皇帝、指定的大臣(包括皇帝身边的掌事太监)、娘娘等,间接听命于其他后妃、皇子等。
一般而言,皇帝都会礼贤下士,在大臣得了重病之际,会命御医负责调治。也有将御医赠予重要的功劳勋著的大臣,短期或者永久贴身保健治疗的。比如,晚清一品经略督臣傅振邦,在其连连解围边疆吃紧战事、每克必胜、救国朝于危难之际,由于阵前督战腕部受重伤后,同时还在肩负国家重任,皇帝便赐御医专门负责他的伤病及健康。到了后来,皇帝还另赐御厨,与御医共同负责治疗和保健工作。
御医和民间医生的区别:夏商周时代,有关医事的记载很少。从这些现存的资料中看,医生首先出现在宫廷中。在西周之前,医生都是为帝王服务的御医;到了东周春秋以后,一些民间医生才开始产生;战国时期,可以看到有关太医、太医令的一些记载,从而才对宫廷御医和民间医生有了一个初步明确的划分。
御医和太医的区别:御医院在清代叫太医院,所以御医确实被人们尊称为太医,但是被尊为“太医”的绝大多数都不是御医。真正的御医是极少极少的。正如为官者常被人称为“老爷”,而被称为“老爷”者不一定是做官的。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首先来看看《清史稿?职官志》中关于太医院的记载:
太医院的大夫分四个级别,第一等叫“御医”,只有十三人。雍正乾隆时期为七品,和县令一个级别。第二等称为“吏目”,只有二十六人,八品与九品各十三人。第三等叫医士,共二十人,“给从九品冠带”。第四等叫“医生”,有三十人,无品,相当于现在医院里的助理医师。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太医院的“御医”只有第一等大夫十三人,连院长、两位副院长在内才十六人。即使从最广义的意义上说,十六加二十六,加二十,再加三十,太医院的大夫总共只有九十二人。太医院的“御医、吏目、医士”这三级五十九位大夫是可以独立看病的,也就是说,有处方权;第四级的“医生”看来只能当助手。“医生”的“生”字,是“生员”的意思,“医生”是见习大夫。
历史上御医的职责:历史上关于御医的叫法很多,各朝各代都有所不同,职责分工也各不相同,从最初的医巫共侍皇上,到后来越来越庞大的太医院,为皇宫贵族提供医疗服务的人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组织,跟我们今天的一个综合医院差不多。在这个组织中,御医也进一步有了更细化的角色,有做管理的,有专为皇上诊脉的,有采药制药的,有尝药的,还有负责记载处方、整理档案的。
在御医中还有一群人,他们不是太医院里的御医,他们有的已经是朝中官员,有的是在民间行医,由于他们出色的医术被世人传颂,皇室因此经常会请他们给自己治病,他们是皇帝钦点的御医,通常这群“钦点御医”治愈的都是疑难杂症,治疗的手段都非同一般,其中许多医案都成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御医的一举一动,都关乎皇帝的安危,因此即便他们地位低下,但是一旦能够治愈皇宫贵族的病,得到皇族的信任,那他们就能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然而也可能仅仅因为一个小小的诊治失误,抑或是皇上的一念之差,这些荣华富贵就会在一夜之间消失殆尽,甚至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一句话,你无路可逃。
第九章 谁来养活皇帝的子女
看过《后宫甄嬛传》第十七、十八两集的朋友们,一定会注意到下面的情节:宫女报知曹贵人女儿温宜公主吐奶,帝后等人颇感意外。华妃发觉皇帝格外爱惜温宜公主,于是心生一计,命曹贵人抱来温宜由她抚养,一方面为争宠,并彰显自己的贤德;另一方面好方便其进一步控制、打压曹贵人。
这里,就有几个问题:雍正皇帝到底有几个女儿?华妃能否养育别人的孩子?
首先需要声明的是,雍正皇帝本人有四个亲生女儿,但都出生于他本人当皇子的时候,而且这四个孩子除了一个长大成人之外,都很早就死了。也就是说,因为公主吐奶导致被华妃抱去抚养,这事根本没有发生过。
除此而外,还需要说明的是,雍正皇帝还有四个抱养的女儿,其实这四个孩子都是雍正皇帝的哥哥或兄弟的孩子,而且也都出生于1714年以前——也就是说,到雍正皇帝即位之时,她们已经不吃奶了。
这回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华妃能否养育别人的孩子这一问题。
因为不但理论上是可以的,而且大清王朝的历史上也是一直这么做的。
首先,需要明确点的是,清代嫔以下的嫔妃是没有资格抚养自己的孩子的。
我们以康熙的儿子也就是雍正这一代人来做简要说明。
大阿哥胤眩錾螅豢疾皇悄衫细а模蛭鞘彼皇歉鍪窃谀谖窀蟪几晾窦已诺模钡胶罄纯滴醪崮衫衔萱桑费|才回到宫中。
三阿哥胤祉是送到内大臣绰尔济那里去养的,也是差不多的原因,不过也有人说是因为康熙不喜欢小时候的胤祉,后来荣妃封妃后也回来了。
雍正是给贵妃佟佳氏养的,因为当时德妃乌雅氏也只是个庶妃,再加上康熙极其疼爱贵妃佟佳氏,就给了她,后来十二岁时佟佳氏去世,雍正才回到德妃身边。
五阿哥胤祺是送到皇太后那里养的,理由是抚慰皇太后的寂寞。
七阿哥胤佑应该也不是生母抚养长大的,只是具体给谁抚养了我们还不太清楚,不过网上有人说是纳喇氏,也有人说是宜妃。
八阿哥胤禩是纳喇氏抚养的,因为她的生母良妃卫氏身份低贱。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十阿哥胤(礻我)十岁丧母后由宜妃养大。
十二阿哥胤裪据说养于苏麻喇姑身边,理由是抚慰皇太后的寂寞,所以他有一种佛学气质。
十三阿哥胤祥,十四岁丧母后由德妃养大。
十五阿哥胤禑,据说幼年养在德妃那里,因为当时密妃王氏为庶妃。
十七阿哥胤礼,养在宜妃那里,因为当时勤妃陈氏为庶妃。
具体而言,清代嫔以下的嫔妃之所以没有资格抚养自己的孩子,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与自己的母亲分开,让皇子减少孺慕之情,不要像女人一样易感伤,软弱,这也是希望皇子有男儿气概。
第二,防止外戚专权是很重要的,古往今来这种事例很多,外戚篡权江山的也是大有人在。所以汉武帝为了防止外戚专权,为了立刘弗陵为太子,不惜杀掉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虽然后来杀母立子的情况减少了,但这方面清朝有一套很完整的皇子养成、教育体制,皇子生下满月后就要离开生母,由奶娘抚养,不是特定节日,平时也是甚少见面。
封建统治在继承人问题和江山问题上,措施也是挺多的,但也导致了皇家无亲情,母子之间感情隔阂很大,清朝最典型的就是雍正和同治两位皇帝,他们与自己生母的感情,都非常淡漠。
第十章 年大将军之谜
看过《后宫甄嬛传》第十九、二十两集的朋友们,一定会注意到下面的情节:大将军年羹尧平定西陲,还朝请安。庆功席上他自恃是朝廷的功臣,霸气十足,字里行间透露着不屑,在皇帝面前更加肆无忌惮,根本没把雍正皇帝放在眼里;雍正皇帝只得强忍不满,表面应付年羹尧。
这里,就有个问题:年羹尧大将军为何能够这么牛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给朋友们介绍一个词汇:包衣。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以后,被俘为奴的辽东汉人被称为“包衣”——也就是家奴的意思。包衣也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上三旗的包衣隶属内务府,下五旗的包衣分隶诸王门下。生活在辽东的年羹尧的祖先也沦落成为下五旗“包衣”中的镶白旗。到了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的时候,年家归属于皇四子胤禛门下。
也就是说,年羹尧大将军是包衣出身——当然啦,再后来的《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家族,也是包衣出身。
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生年不详(一说生于1679年)。清朝政府规定,“包衣”家奴也可参加科举考试!年羹尧自幼读书,颇有才识。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的进士,授职翰林院检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羹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