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成语大辞典-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八窗玲珑】①唐卢纶《赋得彭祖楼送杨德宗归徐州幕》诗:“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后称四壁窗户轩敞,室内通彻明亮为“八窗玲珑”。亦作“八面玲珑”。②比喻通达明澈的修养境界。
【巴人下里】①即下里巴人。古代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用以称流俗的音乐。巴,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一带,古为楚地。下里,乡里。②泛指粗俗的作品。
【巴三览四】东拉西扯。元·萧德祥《杀狗劝夫》:“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览四。”
【巴山度岭】爬山越岭。
【巴山越岭】爬山越岭。形容善于登山行走。
【巴山蜀水】四川一带之山水。萧白《晚祷》:“多少思怀在这圆圆月中,一次偶然的月下促膝,常成一生追念,于是~近来,洞庭湘河近来,扬子江钟山也近来……”
【巴山夜雨】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
【巴头探脑】伸着头,偷看。
【巴巴劫劫】心情急切貌。
【巴巴急急】同“巴巴结结”。
【巴巴结结】①勉强,凑合。②勤恳;辛劳。③形容说话不流利。
【巴高枝兒】比喻高攀。v
【巴高望上】犹高攀,向上爬。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六回:“别说是鸳鸯,凭他是谁,那一个不想巴高望上、不想出头的?”
【巴前算后】思前顾后,反复考虑。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劳生忧忧,巴前算后,每怀不足之心,空白了头,没用处,不如随便度日的好。”
【扒高踩低】比喻对上奉承攀附,对下欺侮压制。
【拔十失五】见“拔十得五”。
【拔十得五】谓选拔人才而得其半数。指选拔人才不容易。《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数,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
【拔丁抽楔】比喻排除疑难。丁,“钉”的古字。元·无名氏《度柳翠》第四折:“大众恐有不能了达,心生疑惑者,请垂下问,我与他拔丁抽楔。”
【拔刀相向】谓动武。
【拔刀相助】拔出刀来助战。多指见义勇为。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师曰:‘路见不平,所以按剑。’”
【拔山扛鼎】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语出《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又:“力拔山兮气盖世。”
【拔山盖世】谓勇猛无敌于天下。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拔山举鼎】同“拔山扛鼎”。
【拔山超海】拔起高山,超越大海。比喻力量极大。北周·庾信《拟连珠》:“经天纬地之才,拔山超海之力。”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天经地纬之帝,求制礼乐之才;拨乱反正之君,资~之力。”
【拔山盖世】力大能拔大山,举世无双。《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拔毛济世】谓受轻微损失而能有利于世人。语出《列子·杨朱》:“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
【拔本塞原】亦作“拔本塞源”。①比喻背弃根本。②铲除事物发生的根源。多用于坏事。《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郭沫若《郑成功》第五章:“这也是个好办法,而且简单易行,不过还不是~之计。”
【拔本塞源】见“拔本塞原”。
【拔地摇山】翻动大地,摇撼山岳。形容声势浩荡。《英烈传》第四十九回:“乌龙镇上驻不赤龙舟,搅得翻江震海;大全港中做不得周全事,空教拔地摇山。”
【拔地倚天】从地面突兀而起,贴近天际。比喻高大突出,气势雄伟。唐·孙樵《与王霖秀才书》:“譬玉川子《月蚀诗》、杨司城《华山赋》、韩吏部《进学解》……莫不拔地倚天,句句欲活。”
【拔宅上升】《太平广记》卷十四引《十二真君传·许真君》:“真君以东晋孝武帝太康二年八月一日,於洪州西山,举家四十二口,拔宅上升而去。”后因以“拔宅上升”。指全家成仙。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四:“秋先,汝功行圆满,吾已申奏天帝,有旨封汝为护花使者,专管人间百花。令汝~。”
【拔宅飞升】见“拔宅上升”。
【拔苗助长】同“揠苗助长”。
【拔茅连茹】比喻递相推荐引进。语出《易·泰》:“拔茅茹以其汇。”王弼注:“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茹,相牵引之貌也。”朱熹本义:“三阳在下,拔茅连茹之象。”
【拔来报往】速来速往。后以指往来频繁。报,通“赴”。语出《礼记·少仪》:“毋拔来,毋报往。”郑玄注:“报,读为‘赴疾’之‘赴’。拔、赴皆疾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少顷,以足床来,置地上,促客坐;又入,携短足几至,~,蹀躞甚劳。”
【拔萃出群】见“拔萃出类”。'小说下载网 。。'
【拔萃出类】同“出类拔萃”。谓高出众人。《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汉·蔡邕《释诲》:“曾不能拔萃出群,扬芳飞文,登天庭,序彝伦,扫六合之秽。”
【拔葵啖枣】拔人家的菜,偷吃人家的枣。比喻小偷小摸。唐·独孤及《唐丞相故江陵尹御史大夫吕諲谥议》:“阖境无拔葵啖枣之盗,而楚人到于今犹歌咏之。”
【拔葵去织】《史记·循吏列传》:“扞公仪休呴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后以“拔葵去织”为居官不与民争利的典故。
【拔了萝卜地皮宽】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一回:“~,交他去了,省得他在这里跑兔子一般。”
【拔犀擢象】比喻提拔特出人才。宋·王洋《与丞相论郑武子状》:“敕局数人,其间固有拔犀擢象见称一时者,然而析理精微,旁通注意,鲜如克(郑武子)。”例:中国是一讲群体关系之国,这一面体现团结,二也不无唯亲是任之鄙,敢问何能拔犀擢象?
【拔新领异】创立新意,提出独特见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宋·杨万里《石湖先生大资参政范公文集序》:“公风神英迈,意气倾倒,~之谈,登峰造极之理,萧然如晋、宋间人物。”
【拔群出萃】高出众人。多指才能。
【拔赵易汉】见“拔赵帜易汉帜”。
【拔赵帜立赤帜】见“拔赵帜易汉帜”。
【拔赵帜易汉帜】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率汉军击赵,将至井陉口,先挑选轻骑二千,人持一赤帜,抄小路埋伏于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以诱赵。赵军出击,汉军佯败而走,赵军果空营追击。“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进击不能胜,欲回营,见营中尽是汉军赤帜,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于是溃不成军,终于为信所灭。后遂用以为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拔帜树帜】见“拔赵帜易汉帜”。
【拔帜易帜】见“拔赵帜易汉帜”。
【拔剑论功】争论功劳激烈到几乎动武。语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拔树搜根】见“拔树寻根”。
【拔树寻根】比喻追根究底,彻底查问。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一折:“俺那里有的是秦人晋人,你可也休将咱盘问,则管里絮叨叨拔树寻根。”
【拔锅卷席】①比喻带走全部家当。②犹言卷铺盖。比喻被解雇。
【拔辖投井】谓殷勤留客饮酒。
【拔丛出类】犹言拔萃出类。
【拔类超群】见“拔萃出类”。
【跋山涉川】见“跋山涉水”。
【跋山涉水】亦作“跋山涉川”。形容远道奔波之苦。《诗经·啵纭ぴ爻邸罚骸按蠓虬仙妫倚脑蛴恰!薄蹲蟠は骞四辍罚骸鞍仙缴嫠煞杆丁!蔽何 堵繁辍罚骸巴那啻海哪炅洌腥恕谋渥婀磺疃椎拿婷捕械侥蟮男腋!!
【跋来报往】匆匆地跑来跑去。跋,通“拔”。语本《礼记·少仪》:“毋拔来,毋报往。”郑玄注:“报读为赴疾之赴,拨、赴皆疾也。”
【跋胡疐尾】《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后以“跋胡疐尾”喻进退两难。唐·韩愈《昌黎集·卷十二·近学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无事之时,望影藏匿,~,日不聊生。”
【跋前疐后】同“跋胡疐尾”。
【跋前踕后】同“跋胡疐尾”。
【跋前踬后】同“跋胡疐尾”。
【跋涉山川】同“跋山涉水”。
【跋扈自恣】专横强暴,为所欲为。《明史·朵颜传》:“于是长昂益跋扈自恣,东勾土蛮,西结婚白洪大,以扰诸边。”《清史稿·袁甲三传》:“缘道设关隘,垄断公私。涡河、浍、颖之间,~。”
【跋扈飞扬】骄横放肆。
【跋扈恣睢】见“跋扈自恣”。
【跋履山川】同“跋山涉水”。
【把酒持螯】手持蟹螯饮酒。古人视为人生一大乐事。语本《晋书·毕卓传》:“卓尝谓人曰:‘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把饭叫饥】比喻多此一举。宋·苏轼《答程彝仲推官二首》:“所示只是一篇高文,大似把饭叫饥,聊发千里一笑。”
【把臂入林】谓与友人一同归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谢公(安)道:豫章(谢鲲)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
【把持不定】思想反复游移,没有明确的主见。《野叟曝言》第二回:“但恐日后把持不定,为异端所惑,一时失足。”
【把素持斋】指信佛者遵守吃素,持奉戒律。元·无名氏《女姑姑》三折:“念佛心把素持斋,不食荤啖柏。”
【把玩无厌】拿着赏玩,不觉厌倦。汉·陈琳《为曹洪与世子书》:“得九月二十日书读之,喜笑把玩无厌。”
【把薪助火】把:手握。拿着柴草助长火势。比喻某种行动作法会增加对方的力量或助长事态的加剧。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今求军马钱粮,切不可与。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
【罢黜百家】罢黜:废而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例:处现今之世,应是万法为我用,而非~,独尊儒术。
【霸道横行】犹言横行霸道。
【霸陵醉尉】形容失官后受辱于人。《史记·李将军列传》:“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醉尉,呵止广。……”
【霸王别姬】谓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民众,最终垮台。《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是有一出戏叫《~》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
【霸王风月】喻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幽雅之事物。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今主上催花,与众不同,纯用火攻,可谓“~”了。”
【白白朱朱】形容各色花木。唐·韩愈《感春三首》诗:“晨游百花林,朱朱兼白白。”宋·杨万里《又和风雨二首》:“风风雨雨又春穷,~已眼空。”
【白璧青蝇】比喻善恶忠佞。唐·陈子昴《胡楚真禁所》诗:“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群音类选》:“为臣子莫贵忠和孝,继美于今有凤毛,~何足较。”
【白璧微瑕】喻很好的人、物有些许小缺点,言即美中不足。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
【白璧无瑕】比喻人、物完美无缺。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三:“问:‘不曾博览空王教略,借玄机试道看。’师曰:‘白玉无瑕,卞和刖足。’”
【白草黄云】形容边塞秋季的荒凉景象。唐·权德舆《赠老将》诗:“白草黄云塞上秋,曾随骠骑出并州。”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急觅是人,不知何往,惟独立沙碛中,~,四边无际。”
【白丁俗客】泛指粗俗之辈。明·无名氏《庞掠四郡》一折:“往来无白丁俗客,谈笑有上士高宾》”
【白发苍苍】头发花白。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白发苍颜】头发已白,脸色灰暗。用以形容老人之容貌。宋·洪迈《容斋五笔·白苏诗纪年岁》:“白发苍颜五十三,家人强遣试春衫。”
【白发丹心】虽已老迈,仍怀有一颗赤诚之心。《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丹心一片,及还,须发皆白的故事。唐·杜牧《河湟》:“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白发红颜】头发斑白而脸色红润。形容老人容光焕发之状。宋·佚名《宣和画谱·道释四》:“(徐知常)旧尝有痼疾,遇异人得修炼之术,却药谢医,以至引年,白发红颜,真有所得。”
【白发千丈】形容头发既白且长,表示人因愁虑过重而容颜衰老。唐·李白《秋浦歌》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宋·刘克庄《后村全集·祭林寒斋文》第一百三十八卷:“凡此诸人,今皆安往?我虽独存,~。”
【白发青衫】青衫:无功名者之服饰。谓年迈而功名未就。宋·赵令畤《侯鲭录》第七卷:“……作诗曰:‘白发青衫晚得官,琼林顿觉酒肠宽,平康夜过无人问,留得宫花醒后看。’”
【白饭青刍】白饭供客,青草饲马。喻主人招待周到。
【白骨露野】白骨暴露于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赞成的悲惨景象。三国·魏·曹操《蒿里行》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白骨再肉】喻起死回生。唐·张文成《游仙窟》:“十娘怜悯客人,存其死命,可谓白骨再肉,枯树重花。”
【白圭之玷】白玉圭上的一个斑点。比喻人、物总体很好,但尚有缺撼。《诗经·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也不过~,并非晚节不终。”又参见“白璧微瑕”
【白黑分明】见“黑白分明”。
【白虹贯日】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之天象。古人认为世间将有不平凡之事发生。依现在的气象学说,此非虹而是晕,一种大气光学现象。《战国策·魏策四》:“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白华之怨】指女子失宠之哀怨。《诗·小雅·白华》序:“白华,周人刺幽后也。幽王取申女以为后,故下国化之,以妾为妻,以孽代宗,而王弗能治。”《汉书·谷永传》:“贱者咸得秩进,各得厥职,以广继嗣之统,息~。”
【白驹过隙】白马从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光流逝之迅速。《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卻,忽然而已。”
【白驹空谷】白驹:白色骏马,喻贤者。贤能之士于野而不能出仕。后也比喻贤能者出仕而谷空。《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白蜡明经】白蜡:喻光秃空白。明经:古时科举制度科目之一。比喻屡试不中。唐·张冻百菰亍罚骸罢批|号青钱学士,以其万选万中。时有明经董万九上不第,号白蜡明经,与浴!
【白浪掀天】形容风大浪高。唐·白居易《风雨晚泊》诗:“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
【白龙鱼服】白龙化为鱼于渊中游。喻帝显赫之士隐藏身分,改装出行。汉·刘向《说苑·正谏》:“昔日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汉·张衡《东京赋》:“白龙鱼服,见困豫且。”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四:“相公~,隐姓潜名。倘或途中小辈不识高低,有毁相公者,何以处之?”
【白旄黄钺】比喻有关征战之事。《尚书·牧誓》:“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明·无名氏《智降秦叔宝》第一折:“某十八岁同父起义,~,平定两京。”
【白眉赤眼】比喻平白无故。明·沈德福《敝帚轩剩语·神名讹称》:“京师相詈,指其人曰白眉赤眼儿者,必大恨,其猥贱可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作什么去呢?倒底说句话儿,也象件事啊。”
【白面书生】阅历不深之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之书生。《宋书·沈庆之传》:“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二出:“雪儿呵,偏则把~奚落。”
【白日见鬼】大白天遇见鬼。指工部四曹无事可做,非常清闲。后泛指事情离奇古怪或无中生有。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工、屯、虞、水,白日见鬼。”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一回:“八戒道:‘哥啊,我们连日造化低了。这两日~!那个化风去的老儿是谁?’”
【白日升天】道教指白昼升天成为神仙。后比喻一霎子富贵起来。汉·应劭《风俗通·正失》:“俗说淮南王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鸿宝苑祕》枕中之书,铸成黄白,白日升天。”鲁迅《中国文学史略》第二十六篇:“遂去,悉度其妻妾,于是‘金氏门中两代~。’”
【白日衣绣】衣:穿;绣:五彩制绣之官服。白天身着华贵官服,使人看见。旧时比喻富贵后还乡,向乡亲们夸耀。汉·应劭《风俗通·怪神》:“(张辽)以二千石之尊过乡里,,荐祝祖考。白日衣绣,荣羡如此。”
【白日做梦】喻根本不能兑现之幻梦。明·豫章醉月子《精选雅笑·送匾》:“以为必中而遍问星相者,亦是白日做梦。”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涅:黑土。白色细沙混于黑土,白者亦黑。喻好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时久也会污染恶迹。《荀子·劝学》:“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参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白山黑水】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我国东北地区。《金史·世纪》:“生女之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唐明浩《曾国藩》第三部第四章:“~之间,是我大清发祥地,你们去看看体验一下也好。”
【白手起家】形容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朱子语类》卷一0七:“今士大夫白屋起家,以致荣显。”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你看,他发了多少财,~,靠的是谁?如今也忘了水源头了,墙上的草,两边倒着呢。”
【白首北面】北面:古以南面为尊,北面为卑,此指学生敬师之礼。谓年老犹拜师受业。《文中子·立命》:“夫子十五为人师焉,陈留王孝逸先达之傲者也,然白首北面岂以年乎?”
【白首不渝】年迈而不失赤子之心。形容人一生忠诚、坚定。《梁书·何点传》:“新除侍中何点,栖迟衡泌,白首不渝。”
【白首空归】诸事无成,到老一场空。
【白首穷经】言即活到老,学到老。唐·韩偓《赠易卜崔江处士》:“白首穷经通秘义,青山养老度危时。”宋·苏辙《范镇可侍读太一宫使告词》:“兹予绩服之初,日思讲议之益,谓~之乐,尚可推以与人。”
【白首相知】白首:引申为时间长。意谓老年知己。明·孙仁儒《东郭记·顽夫廉》:“君家朋友何须道,翻腾云雨都常套,抵多少白发相知,按剑同袍。”
【白首之心】老年时的壮志。唐·王勃《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白水鉴心】清澈之水能照见人的心灵。形容心灵明净如水,甚为纯洁。例:白水鉴心者,方能体察世间情,不造恶业,不堕恶趣。
【白头如新】指交友互不知心,时间虽久,仿同刚刚认识。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宋·陈亮《与应仲书》:“而八年之间,语言不接,吉凶不相问吊,反有~之嫌。”
【白头相守】指夫妻恩爱相携至老。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二回:“我的哥哥,奴承望和你白头相守,谁知奴今日死去也。”明·无名氏《闹铜台》第一折:“我与李固~,便是我平生愿足。”
【白头偕老】《诗经·卫风·氓》:“及尔偕老。”明·陆采《怀香记·奉诏班师》:“孩儿,我与你母亲白头偕老,富贵双全。”释意参见“白头相守”。
【白往黑来】言变化极大。《列子·说符》:“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白屋寒门】白屋:用白茅草盖的屋;寒门:清贫人家。泛指贫士的住所。形容出身贫寒。
【白雪皑皑】皑皑:皎洁状,多用以形容霜雪。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例:白雪皑皑冬已至,春天的脚岂能远矣?
【白雪阳春】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不俗之文艺。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崔时佩《西厢记·琴心写恨》:“高山流水千年调,~万古情。”
【白眼相看】表示轻蔑,不屑一顾,对人无礼。宋·杨万里《诚斋集·都下和同舍李元老承信赠诗之韵》第四卷:“尽今俗客不妨来,白眼相看勿分剖。”
【白衣苍狗】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比喻事物变幻不定。唐·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明·张景《飞丸记·梨园鼓吹》:“正是~多翻覆,沧海桑田几变更。”
【白衣公卿】古时指进士。唐朝人极看重进士,宰相多由进士出身,故推重进士为白衣卿相,是说虽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危望。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白衣卿相】见“白衣公卿”。
【白衣秀士】功名未就之书生。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至如吕岩,当初是个白衣秀士、未遇书生,上朝求官。”
【白鱼入舟】喻用兵必胜的征相。《史记·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诸侯皆曰:‘纣可伐矣。’”《三国志·魏书·杨阜传》:“武王~,君臣变色。”
【白玉微瑕】见“白璧微瑕”。
【白玉无瑕】见“白璧无瑕”。
【白云苍狗】见“白衣苍狗”。
【白云孤飞】比喻客居异乡,思念父母。《新唐书·狄仁杰传》:“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白云亲舍】见“白云孤飞”。清·秋谨《临江仙·题李艺垣〈慕莱堂集〉》词:“南望~在,故乡回首凄凄。”
【白纸黑字】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不容抵赖或悔改。元·无名氏《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第二折:“不要闲说,白纸上写着黑字哩。若有反悔之人,罚宝钞一千贯与不反悔之人使用。”
【百般刁难】用各种手段使对方下不了台。
【百步穿杨】百步之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法或枪法高明。《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关羽)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
【百般奉承】用各种方式来讨好人。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一折:“百般奉承他,常怕一个留他不住,怎么刚刚三日,便要赶他出门?”
【百弊丛生】各种弊端都产生出来了。
【百不获一】形容人或物的难得或所得极少。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一百五回:“人品自会端正,文移自会清顺,晓畅,然着实是百不获一的。”
【百不失一】一百次中无一次失误。表示箭术高超,或做事有充分把握。汉·王充《论衡·须颂》:“从门应庭,听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窥室,百不失一。”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七:“他把算子一动,便晓得这人姓名,穷通寿夭,~。”
【百不一存】表示丧失殆尽。北周·宇文逌《〈庾信集〉序》:“昔在阳都,有集十四卷,值太清罹乱,百不一存。”《南史·蔡廓传附蔡兴宗》:“时士庶危惧,衣冠咸欲远徙,后皆流离外难,百不一存。”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努力修炼提高。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宋·朱熹《答巩仲至书》:“故聊复言之,恐或可以少助~之势也。”
【百川归海】犹言万法归宗。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淮南子·汜论训》:“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百辞莫辩】用任何言语都无可辩白。鲁迅《准风月谈·后记》:“被责难者处于时势潮流之下,~,辩则反动更为证实。”
【百代过客】指时间永远流逝。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直逆旅也;光阴者,百代直过客也。”
【百代文宗】在久远的年代里能为文人楷模的人物。《晋书·陆机传》:“制曰:‘故足远超枚(枚乘)马(司马相如),……百代文宗,一人而已。’”
【百读不厌】形容诗文极好,不论读多少遍也不觉厌倦。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百堵皆作】众多房屋同时新建。《诗经·小雅·鸿雁》:“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百端待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