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成语大辞典-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安枕而卧】安安稳稳地睡眠。喻指无忧无虑。《史记·黥英列传》:“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孔子见疏,必弃鲁国而适他国,君可~矣。”
【安于现状】习惯、满足于目前的状况,不求进取。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拘泥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史记·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安于一隅】安心于某一角落。形容苟安且偷安,不思进取。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臣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功于社稷也。”
【安如磐石】象磐石一样安然不动。形容安定稳固。《荀子·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磐石,寿于旗翼。”清·梁启超《责任内阁释义》:“立宪国皇室所以~,道皆在是也。”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从事其职业。《老子》第八十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汉书·货殖列传》“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六:“一家正~,不想安禄山兵乱,潼关失守,天子西幸。” 
【安故重迁】安于旧俗,不轻易改变。
【安时处顺】谓安于时运,顺应变化。语本《庄子·养生主》:“適来,夫子时也;適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安室利处】指安全便利的处所。《庄子·徐无鬼》:“奎蹄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
【安适如常】安静而舒适,象往常一样。指经过某种变动后,恢复了正常,使人感到舒适。 
【安家立业】成立家庭,建立事业。
【安家落户】①把家庭安置在某地,长期住下去。②比喻某种生物被引进到新地方后,同原产地一样地生长繁殖。
【安家乐业】犹安居乐业。
【安贫乐道】谓安于清贫,以追求圣贤之道为乐。为古代儒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语本《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颜渊乐道,虽箪食在陋巷,不改其所乐。”
【安贫乐贱】《后汉书·蔡邕传》:“夫子生清穆之世,禀醇和之灵,覃思典籍,韫椟《六经》,安贫乐贱,与世无营。”谓安于贫贱,并以此为乐。 
【安然无恙】平安无事。《战国策·齐策》:“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四卷:“只求处士每岁元旦,作一朱幡,上图日月五星之文,立于苑东,吾辈则安然无恙矣。”
【安然如故】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你只看这一个,那一个,都是为谁而卒?岂可我做儿的倒安然如故?”又见“安堵如故”。
【安然无事】见“安然无恙”。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十二回:“四嫂不来聒噪,耳根清净,倒也安然无事,除非把你两家合成一家,我一个人就好照顾了。”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要得~,除非把你两家合成一家,我一个人儿就好照顾了。” 
【安忍无亲】安心于做残忍的事情,因而无所谓亲人。《左传·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唐高宗》:“李世绩之~也,置父于窦建德之刃下而不恤。”
【安乐窝】宋邵雍自号安乐先生,隐居苏门山,名其居为“安乐窝”。后迁洛阳天津桥南仍用此名。曾作《无名公传》自况:“所寝之室谓之安乐窝,不求过美,惟求冬暖夏凉。”又作《安乐窝中四长吟》:“安乐窝中快活人,闲来四物幸相亲:一编诗逸收花月,一部书严惊鬼神,一炷香清冲宇泰,一樽酒美湛天真。”后泛指安静舒适的住处。 
【安营下寨】见“安营扎寨”。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杂剧楔子:“今领十万雄兵,来到这里,离徐州不远,清风岭安营下寨。”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操曰:“吾料吕布有勇无谋,不足虑也。”教且~,再做商议。”
【安营扎寨】亦作“安营下寨”。①指军队驻扎。②现喻指为完成某项任务而建立临时住所。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二折:“这周瑜匹夫,累累兴兵来索取俺荆州地面,如今在柴桑渡口安营扎寨,其意非小。”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打什么地方进兵,打什么地方退兵,什么地方可以~,什么地方可以埋伏,指手画脚的讲了一通。” 
【安危相易】平安与危难互为因果,相互转换。《庄子·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解相摩,聚散以成。此名实之可纪,精微之可志也。”
【安危与共】同享安乐,共担危难。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连。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
【安闲自得】安静清闲,怡然自得。明·冯梦龙《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不如在家安闲自在,快活过了日子,却去讨这样烦恼吃!”
【安闲自在】安静清闲,自由自在。形容清闲无事。明·李贽《焚书·预约·早晚礼仪》:“有问乃答,不问即默,安闲自在,从容应付,不敢慢之,不可敬之。” 
【安宅正路】比喻以仁居心,以义行事。《孟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安坐待毙】犹言坐以待毙。明·李贽《焚书·复邓鼎石》:“惟是世人无才无术,或有才术矣,又恐利害及身,百般趋避,故亦遂因循不理,安坐待毙。”
【鞍前马后】犹言马前马后。谓追随左右。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唐《敦煌变文集·卷一·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鞍马劳顿】骑马赶路过久,劳累困顿。形容旅途劳累。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兴儿,我一路上鞍马劳顿,我权且歇息。”
【鞍马劳困】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不觉的一阵昏沉上来,皆因老夫年纪高大,鞍马劳困之故。”参见“鞍马劳顿”。
【鞍马之劳】见“鞍马劳困”。
【岸谷之变】《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毛传:“言易位也。”郑玄笺:“易位者,君子居下小人处上之谓也。”后因以“岸谷之变”比喻政治上的重大变化。 
【岸然道貌】①谓神态严肃。②指严肃的神态。
【按甲休兵】屯兵休整。《汉书·韩信传》:“当今之计,不如按甲休兵,百里之内,牛洒日至,以飨士大夫,北首燕路,然而发一乘之使,奉咫尺之书以使燕,燕必不敢不听。”
【按甲寝兵】见“按甲休兵”。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傅干》:“愚以为且按甲寝兵,息养军士,定土分封,论功行赏。”
【按名责实】按照事物名称,要求与实相符。唐·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夫求才贵广,孝课贵精。求广在于各举所知,长吏之荐择是也;孝精在于按名责实,宰臣之序进是也。”
【按步就班】见“按部就班”。 
【按兵不动】让军队驻扎下来暂不行动。《荀子·王制》:“偃然按兵不动。”《吕氏春秋·恃君览》:“赵简子按兵而不动。”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八回:“又听得寨前炮响,史文恭~,只要等他入来,塌了陷坑,山后伏兵齐起,接应捉人。”
【按部就班】①谓安排文义,组织章句。语出晋陆机《文赋》:“观古今於须臾,抚四海於一瞬。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②按照条理或遵循一定的程序。
【按捺不住】心里急燥,克制不住。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水镇雷峰塔》:“不想遇着许宣……按捺不住,一时冒范天条。”
【按辔徐行】轻轻按着缰绳,让马慢慢地走。《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按图索骏】见“按图索骥”。
【按图索骥】亦作“按图索骏”。①按照图像寻找良马。比喻拘泥成法办事。语本《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於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②用于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找,易于获得。
【按行自抑】约束自己的行为。唐·柳宗元《梦赋》:“忽崩赛上下兮,聊按行以自抑。”
【案兵束甲】放下兵器,捆束铠甲。谓停止作战。
【案牍劳形】文书劳累身体。形容公事繁忙。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之劳】见“案牍劳形”。明·李桢《长安夜行录》:“吾徒幸无~,且有休退之日,登高能赋,此其时乎?”
【案甲休兵】谓停止战事,休养士卒。
【案剑瞋目】握住宝剑,瞪大双眼。《庄子·盗跖》:“案剑瞋目,声如乳虎。”
【案无留牍】桌案上无公文积压。形容处理公务干练、及时。清·朱彝遵《商丘宋氏家乘》序:“一十七年,国奢示之以俭,事烦行之以简,月要岁会,久而案无留牍。”
【暗中摸索】在黑暗中寻找探索。亦比喻无人指引,独自探求。唐·刘餗《隋唐嘉话》:“许敬宗性轻傲,见人多忘之。或谓其不聪。曰:‘卿自难记,若遇何(何逊)、刘(刘孝绰)、沈(沈约)、谢(谢眺),暗中摸索者亦可识之。’”《鲁迅书信集·致沈振黄》:“先生有志于木刻,是极好的事,但访木刻家是无益的,因为就是已有成绩的木刻家,也还在~。”
【暗香疏影】宋·林逋《林和靖集·卷二·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后遂以“暗香疏影”为梅花的代称。
【暗度陈仓】《史记·高祖本纪》:“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后遂以“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暗送秋波】本指女子暗中以眉目传情,引申为献媚取宠,暗中勾结。秋波,比喻美女的眼睛。语本宋苏轼《百步洪》诗之二:“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 
【暗室不欺】虽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不做亏心事。谓光明磊落。语出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暗室屋漏】指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隐私之室。
【暗室逢灯】比喻在危难或困惑中,忽然遇人援救或指点引导。《野叟曝言》十回:“天幸遇著相公,如暗室逢灯,绝渡逢舟,从此读书作文,俱可望有门径矣!”
【暗室亏心】于暗中做见不得人的亏心事。元·张养浩《折桂令》曲:“暗室亏心,纵然致富,天意何如。”
【暗室欺心】在黑暗的屋子里昧着良心做坏事。指偷偷地做坏事。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卷九·警世格言》:“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欺心,神目如电。”《元曲选·无名氏三》:“方信道暗室亏心,难逃他神目如电。”
【暗室求物】在黑暗的房间寻找东西。比喻读书不得要领,难见成效。《朱子语类辑略·总论为学之方》:“要紧只是看大底道理分明,遍处自寻得。如暗室求物,把为来便照见;若只管去摸索,……”
【暗无天日】看不到一线光明。多形容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老龙船户》:“剖腹沉石,惨冤已甚,而木雕之有司,绝不少关痛痒,岂特粤东之暗无天日哉!”
【暗绿稀红】犹言绿肥红瘦。形容叶盛花稀的暮春景象。
【暗昧之事】指见不得人的丑事。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三十二回:“庞吉你乃堂堂国戚,如何行此小人~。”
【暗箭伤人】放冷箭伤害人。比喻用阴险的手段暗中攻击或陷害别人。语本宋刘炎《迩言》卷六:“暗箭中人,其深次骨,人之怨之,亦必次骨,以其掩人所不备也。”
【暗箭难防】比喻阴谋诡计难以防备。宋·刘炎《迩言》卷六:“暗箭中人,其深次骨,人之怨之,亦必次骨,以其掩人所不备也。”
【暗锤打人】比喻暗中对人进行攻击。
【暗气暗恼】受了气,闷在心里。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二回:“又着了那暗气暗恼在心里,就是铁石人也禁不的。”
【暗弱无断】愚昧软弱,没有决断。《资治通鉴·卷九十一·晋元帝太兴三年》:“(司马保)好读书而暗弱无断,故及于难”。
【暗斗明争】暗里明里都在进行斗争。常形容尽力争权夺利。
【暗淡无光】见“黯淡无光”
【暗室不欺】据汉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载,卫大夫蘧伯玉仁智敬上,夜间乘车过卫灵公阙,按照礼制下公门,式路马,不以闇昧废礼。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知县生平~,既读孔、孟之书,怎敢行盗跖之事?”后因以“暗室不欺”谓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作昧心事。
【黯淡无光】形容失去光彩。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头上戴一个黯淡无光的亮蓝顶儿,那枝俏摆春风的孔雀瓴已经虫蛀的剩了光杆儿了。”
【黯晦消沉】谓湮没消失。
【黯然失色】指相比之下,事物仿佛失去原有的色泽、光彩。南朝·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李善注:“黯然,失色貌”
【黯然神伤】心神悲沮貌。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黯然伤神】见“黯然神伤”。
【黯然无色】指事物失去原有光彩,变得暗淡无光。
【黯然销魂】心神沮丧,失魂落魄。南朝·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卬首信眉】昂首伸眉。形容意气昂扬,不随波逐流。信,通“伸”。
【卬头阔步】见“昂首阔步”。
【昂昂自若】形容无所顾虑,从容自如。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晏平仲二桃杀三士》:“三士带剑立于殿下,昂昂自若。”
【昂首挺胸】仰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无所畏惧或坚决的样子。
【昂首阔步】仰着头,迈着大步。形容精神奋发或态度傲慢。老舍《鼓书艺人》二十四:“新郎~,在他身边迈着鸭子步,为的是显摆他那马靴和银马刺。”
【昂首伸眉】形容意气昂扬状。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耶!”
【昂首天外】抬头望天。形容态度傲慢,或做事脱离实际。清·归庄《王大痴像赞》:“昂其首,睅其目,举觞而望青天者,是为王大痴。”
【昂首望天】见“昂首天外”。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要做这件事,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
【昂头挺胸】见“昂首挺胸”。
【昂头阔步】见“昂首阔步”。
【昂藏七尺】指轩昂伟岸的男子汉。清·赵翼《放歌》:“徒负昂藏七尺身,实只太仓一稊米。”
【昂然直入】昂首挺胸地径直走进去。形容傲然威武的样子。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何进昂然直入。”
【昂然自得】指大模大样,满不在乎的样子。宋·欧阳修《与高司谏书》:“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
【昂霄耸壑】高出霄汉,耸立山壑。形容才能杰出,建树宏大功业。也形容志气高昂,胸怀广阔。宋·陆游《剑南诗稿·凌霄花》卷三十四:“古来豪杰少人知,昂霄耸壑宁自期。”
【盎盂相击】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一回:“只就他夫妻三个这番外面情形讲,此后自然该益发合成一片性情,加上几分伉俪,把午间那番盎盂相击化得水乳无痕。”
【盎盂相敲】比喻一家人争吵。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十一·青蛙神》:“且盎盂相敲,皆臣所为,无所涉于父母。”
【嗷嗷待哺】迫于饥饿而急于求食的样子。《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汉·荀悦《前汉纪·成帝纪三》:“作治数年,天下遍被其劳,国家疲弊,府库空虚,下至众庶,嗷嗷苦之。”郭沫若《学生时代·创造十年续编》:“文章尽可在别的刊物上发表,对于~的创造社的几种刊物却一字也不肯飞来。”
【傲不可长】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礼记·曲礼上》:“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傲骨嶙嶙】比喻高傲不屈。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叶生》“行踪落落,对影长愁;傲骨嶙嶙,搔头自爱。”
【傲慢不逊】态度高傲自大,对人不谦让。《汉书·萧望之传》:“有司奏乐君责使者礼,遇丞相无礼,廉声不闻,敖(傲)不逊。”
【傲慢少礼】见“傲慢不逊”。《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裴松之注引孙皓侍中李仁之言:“视人君相忤,是乃祀所谓傲慢;傲慢则无礼,无礼则不臣,不臣则犯罪,犯罪则陷不测矣。”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玄怪其~,不肯重用。”
【傲慢无礼】《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裴松之注引孙皓侍中李仁之言:“视人君相忤,是乃祀所谓傲慢;傲慢则无礼,无礼则不臣,不臣则犯罪,犯罪则陷不测矣。”
【傲头傲脑】形容倔强的样子。
【傲睨得志】形容因实现愿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原来曹操自破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饮宴,无事少出,国政皆在相府商议。”
【傲睨万物】形容目空一切,什么都瞧不起。宋·黄庭坚《豫章文集·卷二十六·跋俞秀老清老诗颂》:“清老往与余共学于涟水,其傲睨万物,滑稽以玩世,白首不哀”。
【傲睨一切】见“傲睨万物”。
【傲睨一世】见“傲睨万物”。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三十四:“便有傲睨一世,污浊朝廷之意。”宋·高斯得《耻堂存稿·留赵给事奏札》:“但其再来,遂负虚骄之气,傲睨一世,自以人莫能及。”
【傲睨自若】形容自高自大、藐视一切的样子。宋·王谠《唐语林·豪爽》:“郑太穆郎中为金州刺史,一日忽致书于襄阳于司空頔,其言恳切,而傲睨自若,似无郡僚之礼。”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简雍在城下唤门。(刘)璋令开门接入。雍坐在车中,傲睨自若。”
【傲然屹立】形容坚定,不可动摇地站立着。
【傲世轻物】鄙弃世俗,看不起别人。也指高傲自大。《淮南子·齐俗训》:“敖(傲)世轻物,不污于俗。”
【傲霜斗雪】形容不畏严寒。比喻身处逆境而不屈服。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玉骨冰肌谁可匹,傲雪欺霜夺第一。”
【傲头傲脑】形容倔强、桀骜不驯的样子。
【傲贤慢士】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何期逆贼恣逞奸雄,傲贤慢士,故特来见明公。”
【傲雪凌霜】形容不畏霜雪严寒,外界条件越艰苦越有精神。比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冷酷迫害或打击毫不示弱、无所畏惧。傲,傲慢、蔑视。宋·杨无咎《柳梢青》:“傲雪凌霜,平欺寒力,搀借春光。”
【傲雪欺霜】见“傲雪凌霜”。元·吴昌龄《张天师》:“梅花云:我这梅花……玉骨冰肌谁可匹,傲雪凌霜夺第一。”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玉骨冰肌谁可匹,~夺第一。”
【奥妙无穷】指其中不易为人所知而奇妙有趣之处极多。
【奥援有灵】多指旧时官场的钻营、勾结,暗通关节,很有神通。明·文秉《先拨志始》卷下:“皆大慝巨奸,或燕处于园亭,或潜藏于京邸,奥援有灵,朝廷无法。”
【懊悔无及】后悔已来不及了。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八回;“令人往探之,果是虚营,只插着数十面旌旗,兵已去了二日也。曹真懊悔无及。”
【遨翔自得】自由自在的样子。
【熬心费力】谓耗费心神和气力。
【熬肠刮肚】谓从事饮食方面尽力节俭。
【熬更守夜】犹熬夜。
【熬油费火】谓耗费灯油。多指日夜忙碌。
【熬枯受淡】忍受清苦的生活。
【熬清守淡】谓忍受清苦乏味的生活。
【熬清受淡】见“熬清守淡”。
【熬肠刮肚】谓从饮食方面尽力节俭。
【熬姜呷醋】比喻生活清苦。
【謷牙诘屈】同“诘屈聱牙”。謷,通“聱”。唐·韩愈《进学解》:“周浩殷盘,佶屈聱牙。”元·戴元表《剡源集·寿陈贵白》:“我今赠君亦无物,但有~村田诗。”
【鳌掷鲸吞】比喻文辞气势磅礴,跌宕起伏。
【鳌掷鲸呿】见“鼇掷鲸吞”。
【鳌鸣鳖应】比喻声气相通,互相感应。
【鳌愤龙愁】如鼍愤怒,如龙忧愁。比喻乐曲的情调悲愤。
【鳌里夺尊】犹言出类拔萃。
【鳌头独占】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八百孤寒】形容人数众多,处境贫寒之书生。也比喻贫寒之士失去依靠。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放孤寒》:“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八斗之才】比喻人极有才华。《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清·梁起超《饮冰室诗话·二四》:“乃归来及一月,竟溘然长逝,年仅愈弱冠耳。怀~,饮万斛之恨。”
【八方风雨】四面八方风雨聚会。比喻形势动荡不安,骤然变幻。唐·刘禹锡《郡内书情献裴度侍中留守》:“万乘旌旗分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央。”
【八方呼应】各方面声气相通,相互配合。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八公山:在安徽淮西市西。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毛泽东《论持久战》:“‘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的一例。”
【八荒之外】八面荒远的地方以外。形容极其旷远。《列子·仲尼》:“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
【八街九陌】形容城市的街道纵横,市面繁华。《三辅旧事》:“长安城中,八街九陌。”
【八九不离十】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八仙过海】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民间因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谚语。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则俺这八仙过海神通大,方显这众圣归山道法强,端的万古名扬。”《西游记》第八一回:“正是八仙过海,独自显神通。”后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老舍《茶馆》第一幕:“说得好,咱们就~吧!”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见“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见“八仙过海”。
【八字打开】意谓明白无隐,开门见山。宋·朱熹《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
【八字没一撇】见“八字没见一撇”。
【八字没见一撇】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通俗常言疏证》卷三:“《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不自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似又因於此。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今通常作“八字没见一撇”。
【八府巡按】巡按之名,起于明代,非固定职官,临时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担任,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八府巡按”常见于戏曲、小说,民间多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
【八珍玉食】泛指精美的肴馔。
【八面见光】形容说话、做事圆转,面面俱到。亦以讥讽人圆滑世故,各方讨好。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回:“张姑娘这几句话,说得软中带硬,~,包罗万象。”
【八面受敌】①谓功力深厚,能应付各种情况。②砚名。
【八面玲珑】①谓四壁窗户轩敞,室内通彻明亮。②形容物体外观挺秀。③形容圆活、灵秀。④形容人世故圆滑,面面俱到,或善于应酬,各方面的关系都能应付。唐·卢纶《赋得彭祖楼送杨宗德归徐州幕》诗:“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宋·夏元鼎《满庭芳》词:“虽是无为清静,依然要八面玲珑。”清·曾朴《孽海花》第七回:“原来宝廷的为人,是~,却十分落拓。”
【八面威风】①形容威风十足,声势慑人。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四折:“圣天子百灵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二回:“年龄不到五十许,体态虽十分端丽,神情却八面威风。”②宋徽宗内库所藏玉杯名。见《通俗常言疏证·武备》引李绍闻《云间杂志》。
【八面张罗】形容各方面都应酬得好。
【八面驶风】形容善于见风使舵,各方面都兜得传。
【八面莹澈】比喻精明练达,洞察一切。
【八面圆通】形容为人处事圆滑,处处应付周全。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三八回:“第二要嘴巴会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了官场说官场上的话,见了生意人说生意场中的话,真正要八面圆通,十二分周到,方能当得此任。”
【八拜之交】指结拜兄弟或姐妹的关系。宋·邵伯温《闻见后录》:“丰稷谒潞公,公着道出,语之曰:汝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得已,只拜之。”
【八音迭奏】八音:古代对乐器的统称;迭:交互,轮流。器乐齐奏,场面盛大。《晋书·乐志下》:“八音迭奏,雅乐并作。”
【八音遏密】《书·舜典》:“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谓尧死,天下为之举哀,停止作乐。后以“八音遏密”指国君(或国家元首)去世。
【八纮同轨】谓天下一统。
【八万四千】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
【八窗玲珑】①唐卢纶《赋得彭祖楼送杨德宗归徐州幕》诗:“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后称四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