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成语大辞典-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全神灌注】同“全神贯注”。
【全能全智】见“全智全能”。
【全无心肝】①《南史·陈纪下》:“(陈叔宝)既见宥,隋文帝给赐甚厚,数得引见,班同三品。每预宴,恐致伤心,为不奏吴音。后监守奏言:‘叔宝云“既无秩位,每预朝集,原得一官号。”’隋文帝曰:‘叔宝全无心肝。’”后称人无羞耻之心或没有良心为“全无心肝”。②谓毫无心计。
【全智全能】亦作“全能全智”。谓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全盘托出】喻全部说出或全部拿出,一点不保留或隐瞒。
【全璧归赵】同“完璧归赵”。
【诠才末学】低下的才能与肤浅的学识。多用作自谦之词。
【泉石膏肓】谓爱好山水成癖,如病入膏肓。
【拳中掿沙】以手握沙,捏合不拢。比喻不团结。
【拳打脚踢】形容殴打凶狠。
【拳拳服膺】诚恳信奉;衷心信服。
【犬牙交错】①谓地界交错,如同狗牙。②谓物状如犬牙之参差。③喻多种因素相错杂。
【犬牙相制】①谓地界接连如犬牙交错,借以互相牵制。②泛指互相制约、牵制。
【犬牙相错】①谓地界相接如犬牙交错。②犹犬牙相制。
【犬牙盘石】《史记·孝文本纪》:“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彊。”后因称封建王朝分封宗室子弟以巩固统治为“犬牙盘石”。
【犬牙鹰爪】喻善攫取的手段。
【犬吠之盗】指穿窬之盗;小偷。
【犬吠之警】喻小惊扰。
【犬兔俱毙】《战国策·齐策三》:“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於前,犬废於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后因以“犬兔俱毙”喻双方同归于尽。
【犬马之力】犹犬马之劳。
【犬马之年】犹犬马齿。
【犬马之决】谓臣僚的果敢决断。
【犬马之疾】谦称自己的疾病。
【犬马之报】真诚报答他人的谦辞。
【犬马之劳】为主子或他人尽力的谦辞。
【犬马之养】《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后因以“犬马之养”为供养父母的谦辞。
【犬马恋主】喻臣下眷怀君上。
【犬迹狐踪】喻低弱的身手。
【劝百讽一】《汉书·司马相如传赞》:“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风一,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颜师古注:“奢靡之辞多,而节俭之言少也。”言相如之赋虽意在讽谏,但终因奢靡之辞多而掩其意。后以“劝百讽一”指文章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劝善戒恶】见“劝善惩恶”。
【劝善黜恶】见“劝善惩恶”。
【劝善惩恶】《左传·成公十四年》:“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脩之?”后以“劝善惩恶”指奖勉劝励有善行的人,惩戒有恶行的人。
【却之不恭】《孟子·万章下》:“‘卻之卻之为不恭’,何哉?”谓拒绝邀请或馈赠是对别人不恭敬。后多用为接受邀请或馈赠的客套话。
【却老还童】返老还童。
【却行求前】语本《韩诗外传》卷五:“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袭蹈其所以安存者,则无异乎卻行而求逮於前人也。”后因以“卻行求前”谓以倒退求前进,比喻方法不对,因而不可能达到目的。
【却金暮夜】东汉杨震为东莱太守,途经昌邑,县令王密求见。至晚,以十金奉杨曰:“暮夜无知者。”杨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遂拒而不受。见《后汉书·杨震传》。后因以“卻金暮夜”言为官清廉。
【却病延年】谓消除病痛,延长寿命。
【雀目鼠步】比喻惶恐之极。
【雀角鼠牙】本谓强逼女子成婚而兴狱讼。后泛指狱讼,争吵。语本《诗·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又:“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孔颖达疏:“此强暴之男,侵凌贞女;女不肯从,为男所讼,故贞女与对,此陈其辞也。”
【雀马鱼龙】泛指珍禽异兽。语本《汉书·西域传赞》:“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於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於黄门,钜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於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
【雀喧鸠聚】形容纷乱吵闹。
【确固不拔】见“确乎不拔”。
【确乎不拔】刚强坚决,不可动摇。语本《易·乾》:“确乎其不可拔。”
【确然不群】谓坚守志操,不同流俗。
【鹊反鸾惊】同“鹊返鸾回”。
【鹊返鸾回】形容字写得神采飞动,如盘旋往复的鹊鸟和鸾鸟。
【鹊巢鸠占】见“鹊巢鸠佔”。
【鹊巢鸠主】同“鹊巢鸠居”。
【鹊巢鸠佔】同“鹊巢鸠居”。
【鹊巢鸠居】《诗·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朱熹集传:“鹊善为巢,其巢最为完固。鸠性拙不能为巢,或有居鹊之成巢者。”本喻女子出嫁,住在夫家。后以“鹊巢鸠居”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妻室等。
【鹊巢鸠踞】同“鹊巢鸠居”。
【鹊巢鸠据】同“鹊巢鸠居”。
【鹊垒巢鸠】同“鹊巢鸠居”。
【阙一不可】两种以上因素中,缺少哪一种也不行。
【榷酒征茶】征收酒茶税。亦泛指苛捐杂税。
【麇至沓来】犹言群集纷至。
R
【燃眉之急】《文献通考·市籴二》:“元祐初,温公入相,诸贤并进用,革新法之病民者,如救眉燃,青苗、助役其尤也。”后以“燃眉之急”比喻事情非常紧迫。亦喻指异常紧迫之事。
【燃萁之敏】相传三国魏曹植在其兄曹丕的胁迫下七步成诗,诗中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语。后因以“燃萁之敏”喻文思敏捷。
【燃萁煮豆】同“煮豆燃萁”。
【燃萁煎豆】同“煮豆燃萁”。比喻骨肉相残。
【染指垂涎】形容急欲攫取,十分贪馋。垂涎,流口水。
【染风習俗】谓受风俗影响而有所习染。
【染神刻骨】犹铭心刻骨。谓感受深切。
【染神乱志】谓思想受到迷惑扰乱。
【染丝之变】《墨子·所染》:“扞墨子呴见染丝者而叹曰:‘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后因以“染丝之变”比喻本来相同的人或事物因受环境影响而变得不同。
【染翰成章】谓提笔成文。
【染蓝涅皁】谓胡乱涂抹。涅,染;皁,黑色。
【染旧作新】谓改头换面,以旧充新。
【染须种齿】染须发,镶假牙。以之掩饰衰老。
【攘肌及骨】比喻侵及腹地。
【攘往熙来】形容人来人往、喧闹纷杂。
【攘袂引领】揎袖捋臂,伸长头颈。形容激奋盼望貌。
【攘攘熙熙】喧嚷纷杂貌。
【攘权夺利】犹言争权夺利。
【让三让再】见“让再让三”。
【让再让三】谓几次三番地推让。
【让逸竞劳】谓安逸之事互相谦让,劳苦之事互相争抢。
【让枣推梨】《梁书·王泰传》:“年数岁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於床上,群兒皆竞之,泰独不取。问其故,对曰:‘不取,自当得赐。’由是中表异之。”《后汉书·孔融传》“融幼有异才”李贤注引《孔融家传》:“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兒,法当取小者。’”后遂以“让枣推梨”形容兄弟之间谦让、友爱。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比喻以礼相让,事虽微而获益必大。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二四引三国魏曹操《礼让令》:“里谚曰:‘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斯合经之要矣。”
【惹火烧身】比喻招来灾祸使自身受害。
【惹事生非】犹言惹是生非。
【惹草拈花】比喻随处迷恋于不正当的男女情爱。
【惹草沾花】见“惹草拈花”。
【惹是生非】引起麻烦或争端。
【惹是招非】引起麻烦之事。
【热火朝天】比喻气氛、情绪热烈高涨。
【热心快肠】形容热情直爽。
【热心苦口】形容热心恳切地再三劝告。
【热可炙手】火热可以灼手。比喻权势显赫。
【热气腾腾】①热气蒸腾貌。②形容气氛热烈或情绪高涨。
【热锅上蚂蚁】比喻处境艰困、惶急不安的人。
【热锅上蝼蚁】同“热锅上蚂蚁”。
【人一己百】谓别人化一分气力,自己用百倍力量。即以百倍的努力趕上别人。语本《礼记·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人人自危】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处境危险。指局势紧张恐怖。
【人才辈出】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断地大量涌现。
【人才济济】谓人才众多。
【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极多。
【人亡邦瘁】《诗·大雅·瞻卬》:“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毛传:“殄,尽;瘁,病也。”郑玄笺:“贤人皆言奔亡,则天下邦国,将尽困穷。”后因以“人亡邦瘁”谓贤者不在位,国家因而衰败。
【人亡政息】谓贤臣不在位,则所行善政便会遭到废弃。语出《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孔颖达疏:“若位无贤臣,政所以灭绝也。”后指执政者死后其政不行。参见“人存政举”。
【人亡家破】人死了,家毁了。极言遭遇之不幸。
【人之常情】人们通常具有的心情。
【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心无定见。
【人不聊生】人民无法生活下去。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旧时谓人不替自己打算,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人心不古】谓世人的心地没有古人厚道。多用以感叹世风浇薄。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的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人心叵测】人的心地不可探测。谓人心险恶。
【人心向背】指人民群众的拥护或反对。
【人心所向】众人所向往的,所拥护的。
【人心皇皇】见“人心惶惶”。
【人心惟危】谓人心容易为物欲所蔽,难以宁帖。危,不安。
【人心惶惶】亦作“人心皇皇”。人们内心惊恐不安。
【人心隔肚皮】谓人的心思难以猜测。
【人心难测】谓人的内心难以探测。
【人去楼空】语本唐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后即以“人去楼空”表达面对旧居怀念故人之意。
【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谓享高寿不易。
【人生如寄】亦作“人生若寄”。谓人生短促,犹如暂时寄寓世间。
【人生若寄】见“人生如寄”。
【人老珠黄】旧喻妇女年老色衰,被人嫌弃,就象珍珠年久变黄,失去珍贵价值一样。
【人地生疏】人事不熟,地方陌生。
【人百其身】谓愿意用一百人来换取死者的复生。表示对死者极沉痛的悼念。
【人存政举】谓为政在乎得人,得其人则善政行。语出《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孔颖达疏:“若得其人,道德存在,则能兴行政教。”
【人仰马翻】①人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激战时伤亡惨重的情景。②比喻乱得不可收拾。
【人自为政】各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比喻各行其是。
【人自为战】①人人自动进行殊死战斗。形容人人都拚搏奋战。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②用以比喻各人独立工作。
【人各有志】谓人各自有不同的志向愿望,不能勉为其难。
【人多口杂】见“人多嘴杂”。
【人多势众】人多势力大。
【人多嘴杂】谓谈论的人多,各种议论都有。亦指在场的人多,七嘴八舌。
【人多阙少】谓求官职的人多而空额少。阙,旧时指官职的空额。
【人足家给】同“人给家足”。
【人困马乏】①人马疲倦困乏。②形容体力疲劳不堪。
【人言可畏】流言蜚语是可怕的。语出《诗·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人事不知】见“人事不省”。
【人事不省】谓昏迷不醒,失去知觉。
【人事不醒】见“人事不省”。
【人非木石】谓人有思想感情,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人非物是】谓人事变迁,景物依旧。
【人非草木】见“人非木石”。
【人命关天】谓牵涉人命,事关重大。
【人怕出名猪怕壮】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比喻人出名后就会招致麻烦。
【人定胜天】人力可以战胜自然。
【人荒马乱】形容局势动荡不安。
【人面狗心】①《晋书·苻朗载记》:“朗曰:‘吏部为谁,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国宝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后因以“人面狗心”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学低下的人。②犹言人面兽心。
【人面桃花】相传唐崔护清明郊游,至村居求饮。有女持水至,含情倚桃伫立。明年清明再访,则门庭如故,人去室空。因题诗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事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后用以为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典故。
【人面兽心】①外貌是人,心肠如兽。形容人不开化,近似禽兽。②形容为人凶残卑鄙。
【人急偎亲】谓人到危急时则想投靠亲友。
【人神共嫉】人与神都憎恨厌恶。极言民怨之甚。
【人神同嫉】见“人神共嫉”。
【人莫予毒】没有谁能伤害我,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形容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语本《左传·宣公十二年》:“及楚杀子玉,公喜而后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是晋再克而楚再败也,楚是以再世不竞。”
【人逢喜事精神爽】人遇到喜庆之事则心情舒暢。
【人烟稠密】见“人烟稠密”。
【人烟稠密】谓居民密集。
【人涉卬否】别人涉水过河,而我独不渡。《诗·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毛传:“卬,我也。”郑玄笺:“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独待之而不涉。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適贞女不行,非得礼义昏姻不成。”后用以比喻自有主张,不随便附和。
【人浮於事】语本《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於人也,宁使人浮於食。”郑玄注:“食谓禄也。在上曰浮。禄胜己则近贪,己胜禄则近廉。”原谓人的职位高过其所得俸禄的等级,即廉以自守之意。后多以“人浮於事”谓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人情之常】通常情况下人们共有的情理或态度。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人情世态】人世间的情态。多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情分。
【人情冷暖】指在别人失意时就对他冷淡,在别人得意时就对他亲热。
【人情冷暖】见“人情冷暖”。
【人情汹汹】见“人情恟恟”。
【人情恟恟】形容人心动荡不安。
【人琴两亡】见“人琴俱亡”。
【人琴俱亡】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敬素好琴,(子猷)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恸绝良久,月馀亦卒。”后因以“人琴俱亡”为睹物思人,痛悼亡友之典。
【人琴俱逝】见“人琴俱亡”。
【人极计生】谓人到绝境就会产生计谋。
【人喊马嘶】人叫喊,马嘶鸣。形容纷乱扰攘或热闹欢腾。
【人单势孤】人数少,力量单薄。
【人杰地灵】谓杰出人物出生或所至之处,其地亦因而著名。后亦谓杰出的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间天上】①人世社会和神仙世界。②犹人间天堂。指景物极美好的处所。
【人间天堂】指人世间极美好的地方。
【人间地狱】指人间极黑暗痛苦的地方。
【人间重晚晴】唐李商隐《晚晴》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本谓人们珍视晚晴天气,后多用以比喻社会上尊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人强马壮】形容军队战斗力很强或军容壮盛。
【人强胜天】人的力量强盛,可以战胜自然。
【人给家足】人人饱暖,家家富裕。
【人微言轻】谓地位低,言论、主张得不到重视。
【人微言贱】犹言人微言轻。
【人微望轻】谓身份低下,资望不足。多用作自谦之词。
【人微权轻】谓身份卑微,威信权势不足以服众。
【人烟稠密】谓居民密集。
【人寿年丰】人享长寿,年成丰收。形容太平兴旺。
【人满为患】因人多造成了困难。
【人尽其才】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
【人穷志短】人的处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
【人头畜鸣】①詈辞。谓虽然是人,但却愚蠢如畜类。②指人的行为极端恶劣。
【人声鼎沸】人声喧嚷嘈杂,犹如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鼎,古代烹煮用具。
【人离乡贱】谓离开故乡,无亲无故,失去依靠,遭人轻视。
【仁人志士】有德行、有志向、为理想献身的人。
【仁人君子】①旧称好心肠的正派人。②用作反语讽刺伪君子。
【仁人义士】有德行并信守节义的人。
【仁至义尽】语出《礼记·郊特性》:“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孔颖达疏:“不忘恩而报之,是仁;有功必报之,是义也。”原指古时年终极其虔诚地祭享对农事有功的诸神、万物,以为报答,谓蜡祭极尽了仁义之道。后用以形容对人的爱护、关心、帮助尽了最大努力。
【仁同一视】犹言一视同仁。
【仁言利博】谓有德行的人说的话益处很大。语出《左传·昭公三年》:“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亦作“仁言利溥”。
【仁言利溥】见“仁言利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见它说它是仁,智者见它说它是智。指对待同一事物,其见解因人而异。语本《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高亨注:“知读为智,阴阳之道,复杂而少变化。人面临具体现象,往往有不同之认识,仁者见之则谓之仁,智者见之则谓之智。”参见“见仁见智”。
【仁者能仁】旧谓有身份的人所做的事总是有理。
【仁柔寡断】谓柔弱而缺乏主见。
【仁义道德】①儒家所提倡的仁爱正义等行为标准。②泛指旧时提倡的道德规范。
【忍心害理】谓心存残忍,违背天理。
【忍苦耐劳】经得起艰苦的工作和生活。
【忍俊不住】见“忍俊不禁”。
【忍俊不禁】①谓热中于某事而不能克制自己。②忍不住笑。
【忍辱含垢】含忍耻辱。
【忍辱负重】忍受屈辱,承担重任。
【忍气吞声】遭受欺侮,不敢出声抗争。
【忍无可忍】忍受到再也无法忍受下去。
【刃迎缕解】形容通达流暢。
【认仇作父】同“认贼作父”。
【认奴作郎】谓颠三倒四,糊里糊涂。
【认祖归宗】①寻认祖先,并归还本宗。②喻指回归故土。
【认贼作子】见“认贼为子”。
【认贼作父】比喻把敌人当父亲,甘心投靠。
【认贼为子】比喻错认妄想为真实。
【认贼为父】见“认贼作父”。
【认影为头】佛教语。谓认虚作实。
【认敌作父】同“认贼作父”。
【认鸡作凤】佛教语。谓认凡庸为珍贵。
【任人唯贤】语出《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材。”指任用人只挑选德才兼备的人。与“任人唯亲”相对。
【任人唯亲】任用人不管德才如何,只选用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与“任人唯贤”相对。
【任其自流】指对人、对事不加约束、引导,听任其自由发展。语出《淮南子·脩务训》:“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穀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任其自然】听任人或事物的自然发展。
【任重致远】语出《易·击辞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指负载沉重而能行达远方。《墨子·亲士》:“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后汉书·舆服志上》:“舆轮相乘,流运罔极,任重致远,天下获其利。”后用以比喻抱负远大,能闯出新的前景,做出宏伟的业绩。
【任重道悠】见“任重道远”。
【任重道远】《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谓负担沉重,路途遥远。《商君书·弱民》:“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牛马;济大川而无舡楫也。”《韩诗外传》卷一:“任重道远者不择地而息,家贫亲老者不择官而仕。”后用以比喻担负的责任既重大又要经过长久的努力。
【任怨任劳】见“任劳任怨”。
【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同“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任达不拘】任性放纵,不拘礼法。
【任劳任怨】亦作“任怨任劳”。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埋怨。
【任贤使能】委任使用有才德的人。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见“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比喻随便遇到什么险恶的情况,都信心十足,毫不动摇。
【仍陋袭简】因陋就简。谓凭借原有的简陋条件办事。
【日下无双】京师没有第二人可比。谓才能出众。
【日上三竿】太阳升起来离地已有三根竹竿那么高。约为午前八、九点钟。多用以形容天已大亮,时间不早。《南齐书·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
【日久天长】亦作“日久岁长”。谓时日长久。
【日久月深】谓时日长久。
【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便可看出人心的好坏真假。
【日久岁长】见“日久天长”。
【日久岁深】见“日久月深”。
【日已三竿】同“日上三竿”。
【日不我与】时日不等待我。极言应抓紧时间。
【日不移晷】日影没有移动。形容时间极短。
【日不移影】见“日不移晷”。
【日不暇给】形容事务繁忙,没有空闲。语本《史记·封禅书》:“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
【日日夜夜】每天每夜。形容延续的时间长。
【日中必昃】同“日中则昃”。
【日中必彗】中午阳光强烈,正好晒物。比喻作事要及时。
【日中必移】同“日中则昃”。
【日中必湲】见“日中必彗”。
【日中则昃】太阳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昃,太阳偏西。多比喻事物盛极则衰,或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
【日中则移】同“日中则昃”。
【日中将昃】比喻事物盛极将衰。
【日升月恆】旭日冉冉上升,月亮渐渐盈满。比喻事物兴盛发展。语出《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毛传:“恆,弦;升,出也。言俱进也”。郑玄笺:“月上弦而就盈,日始出而就明”。后常用为祝颂之词。
【日月入怀】①旧时指生贵子的吉兆。《三国志·吴志·孙破虏吴夫人传》“於是遂许为婚,生四男一女”裴松之注引晋干宝《搜神记》:“初,夫人孕而梦月入其怀,既而生策。及权在孕,又梦日入其怀,以告坚曰:‘昔妊策,梦月入我怀,今也又梦日入我怀,何也?’坚曰:‘日月者阴阳之精,极贵之象,吾子孙其兴乎?’”②形容神容俊秀清朗。
【日月不居】形容时光流逝。
【日月合璧】指地球进入太阳与月球之间或月球进入地球与太阳之间所发生的现象。“日月合璧”在朔发生日食,在望发生月食。
【日月交食】①指日蚀和月蚀。②比喻彼此争斗,做了冤家对头。
【日月如流】时光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
【日月如梭】太阳和月亮像穿梭似地来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日月其除】日月流逝。谓光阴不待人。
【日月重光】《书·顾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陆德明释文引马融曰:“重光,日月星也。太极上元十一月朔旦冬至日月如叠璧,五星如连珠,故曰重光”。孙星衍疏:“重光者……言文武化成之德比于日月也”。后以“日月重光”比喻经过动乱后,出现了稳定升平的新局面。
【日月逾迈】日月前行。谓时光流逝。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日月天天运行天空,江河天天流过大地。形容光明正大或永存不废。语本《后汉书·冯衍传上》:“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河海带地,不足以比”。
【日月逾迈】见“日月逾迈”。
【日月蹉跎】谓光阴白白地过去,无所成就。
【日月丽天】日月悬在天空。比喻光明照耀四方。语本《易·离》:“日月丽乎天,百穀草木丽乎土”。孔颖达疏:“丽,谓附著也”。高亨注:“日月附丽于天,能照天下”。
【日引月长】谓事物随时光流逝而日渐增长。语本《国语·齐语》:“昔吾先君襄公筑台以为高位,田、狩、罼、弋,不听国政,卑圣侮士,而唯女是崇……是以国家不日引,不月长。”韦昭注:“引,申也;长,益也。”
【日以为常】经常做某件事,成了惯例常规。
【日以继夜】日夜不停。《国语·吴语》:“孤日夜相继,匍匐就君。”
【日出三竿】同“日上三竿”。《南齐书·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
【日出不穷】形容接连不断地出现。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单纯简朴的生活。
【日有万机】见“日理万机”。
【日行千里】一天跑千里路。形容速度极快。
【日旰不食】同“日旰忘食”。
【日旰忘食】天色已晚仍顾不上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
【日旰忘餐】见“日旰忘食”。
【日近长安远】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以“日近长安远”喻指向往帝京而不得至。
【日角珠庭】形容人额角宽阔,天庭饱满,相貌不凡。
【日角偃月】旧时相术家称极贵之相。偃月,指额角似半弦月。
【日角龙庭】旧时相术家谓天庭隆起为龙庭。“日角龙庭”为帝王的贵相。
【日角龙颜】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