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成语大辞典-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轻死重气】谓以义气为重而不怕死。
【轻死重义】见“轻死重气”。
【轻如鸿毛】见“轻於鸿毛”。
【轻吞慢吐】形容歌唱时声音轻柔,吐词缓慢。
【轻车减从】见“轻车简从”。
【轻车熟道】见“轻车熟路”。
【轻车熟路】驾着轻快的车在熟路上行驶。语出唐韩愈《送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后以喻办事轻而易举。
【轻车简从】行装简单,随从人少。
【轻身下气】形容谦恭的态度。
【轻身重义】谓轻视生命而重视正义事业。
【轻身殉义】谓轻视生命而为正义事业牺牲。
【轻言软语】见“轻言细语”。
【轻言细语】形容说话轻而柔和。
【轻言肆口】说话轻率、放肆。
【轻言轻语】形容说话声音极轻微。
【轻言寡信】谓说话轻率而缺少信用。
【轻若鸿毛】见“轻於鸿毛”。
【轻於鸿毛】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非常轻微或毫无价值。
【轻重失宜】谓对事情的重要与否处置失当。
【轻重倒置】谓把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弄颠倒了。
【轻重缓急】指事情有次要的、主要的、缓办的、急办的区别。
【轻财仗义】犹轻财重义。
【轻财好士】见“轻财重士”。
【轻财好施】指不吝惜钱财,喜好施舍。
【轻财好义】犹言轻财重义。
【轻财重士】谓轻视钱财,重视士人。
【轻财重义】轻视财利而看重道义。
【轻财敬士】见“轻财重士”。
【轻财贵义】犹言轻财重义。
【轻描淡写】①着力不多地描绘和叙写。②不加重视,没当回事。
【轻徙鸟举】轻于去留,像鸟飞那样容易。
【轻傜薄赋】见“轻繇薄赋”。
【轻裘肥马】《论语·雍也》:“赤之適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以“轻裘肥马”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
【轻裘缓带】轻暖的衣裘,宽缓的腰带。形容从容闲适。
【轻裘缓辔】犹言轻裘缓带。
【轻徭薄税】犹言轻徭薄赋。
【轻徭薄赋】见“轻繇薄赋”。
【轻装上阵】原指古代作战时不披盔甲。今比喻放下各种思想包袱投入工作。
【轻装简从】行装简便,随从人少。
【轻歌曼舞】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
【轻敲缓击】比喻婉转地表达意思和说明问题。
【轻尘栖弱草】比喻人生无常。
【轻虑浅谋】谓谋虑短浅。
【轻赋薄敛】犹言轻徭薄赋。
【轻诺寡信】轻易许诺而很少守信用。语出《老子》:“夫轻诺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轻怜重惜】形容百般怜爱。
【轻怜疼惜】见“轻怜重惜”。
【轻怜痛惜】见“轻怜重惜”。
【轻薄无行】谓轻佻浮薄,品行不好。
【轻薄无知】谓轻佻浮薄,没有知识。
【轻薄无礼】谓轻佻浮薄,不知礼仪。
【轻嘴薄舌】形容言辞轻佻刻薄。
【轻举妄动】未经慎重考虑,盲目行动。
【轻举绝俗】犹言避世隐居。
【轻举远游】犹言避世隐遁。语本《楚辞·远游》:“悲时俗之迫厄兮,原轻举而远游。”王逸注:“高翔避世,求道真也。”
【轻举远游】见“轻举远游”。
【轻举远游】犹言避世隐遁。语本《楚辞·远游》:“悲时俗之迫厄兮,原轻举而远游。”王逸注:“高翔避世,求道真也。”
【轻繇薄赋】减轻徭役,降低赋税。
【轻骑减从】见“轻骑减从”。
【轻骑减从】指人出门时行装简单,跟随的人不多。
【轻骑简从】见“轻骑减从”。
【轻饶素放】轻易地饶恕,白白地放过。
【倾心吐胆】形容待人竭尽诚心。
【倾肝沥胆】形容对人极其忠诚。
【倾抱写诚】谓推诚相待。
【倾城倾国】见“倾国倾城”。
【倾柯卫足】《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后因以“倾柯卫足”指善于保护自己。
【倾家破产】拿出或丧失掉全部家产。
【倾家败产】见“倾家荡产”。
【倾家竭产】用尽全部家产。
【倾家荡产】亦作“倾家败产”。谓丧失全部家产。
【倾国倾城】亦作“倾城倾国”。《汉书·外戚传上·李夫人》:“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后因以“倾国倾城”或“倾城倾国”形容女子极其美丽。
【倾筐倒庋】谓全部倾倒出来。庋,放东西的架子。
【倾筐倒箧】谓全部倾倒出来。
【倾肠倒肚】把话全部说出来。
【卿卿我我】形容男女相爱,情意缠绵。
【清天白日】大白天。
【清水无大鱼】语本《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后以“清水无大鱼”谓待人处事不能求全责备。
【清水衙门】喻没有油水的机构或地方。
【清心少欲】谓保持心地清净,少生欲念。
【清平世界】太平世界。
【清灰冷火】见“清灰冷灶”。
【清灰冷灶】没吃没喝。常用以形容贫困冷清的景象。
【清身洁己】谓保持自身节操,身体力行。
【清风两袖】形容做官廉洁。谓除两袖清风外别无所有,没有馀财。
【清风明月】①清凉的风,明亮的月。语出《南史·谢譓传》:“有时独醉,曰:‘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唯有明月。’”②用以比喻高人雅士的风致。
【清风劲节】喻人品纯洁,节操坚贞。
【清风亮节】喻人品格高尚,节操坚贞。
【清风峻节】见“清风高节”。
【清风高节】喻人品格纯洁,节操高尚。
【清风朗月】见“清风明月”。
【清净寂灭】指道教的清净无为与佛家的涅槃寂灭之说。
【清净无为】见“清静无为”。
【清都紫府】见“清都紫微”。
【清都紫微】神话传说中天帝所居之宫阙。
【清都绛阙】见“清都紫微”。
【清规戒律】①僧尼、道士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②泛指一般的规章制度。多指不合理的。
【清虚洞府】指月宫。
【清词丽句】清新美丽的词句。
【清汤寡水】方言。谓菜肴清淡简单,没有油水。
【清渭浊泾】《诗·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孔颖达疏:“泾水以有渭,故见其浊。”古以为渭水清,泾水浊,后因称“清渭浊泾”。亦以喻两相比较,是非好坏分明。
【清浑皁白】比喻事物的本来面目、是非、情由等。
【清微淡远】清雅微妙,淡泊深远。
【清新俊逸】清美新颖,不落俗套。语出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清源正本】谓从根本上整顿清理,彻底解决问题。
【清静无为】亦作“清净无为”。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提出天道自然无为,主张心灵虚寂,坚守清静,消极无为,复返自然。汉初实行这种政治策略。
【清歌妙舞】清亮的歌声,优美的舞蹈。
【清歌曼舞】清亮的歌声,柔美的舞蹈。
【清尘浊水】比喻聚会无期。语本三国魏曹植《七哀诗》:“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清锅冷灶】见“清灰冷灶”。
【清辞丽句】见“清词丽句”。
【清辞丽曲】同“清词丽句”。
【情不可却】碍于情面,不能推辞。
【情不自已】犹情不自禁。
【情不自禁】感情激动,控制不住自己。语出南朝梁刘遵《七夕穿针》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
【情有可原】在情节或情理上有可以原谅之处。
【情同骨肉】情谊像亲人一样深厚。
【情投契合】同“情投意合”。
【情投意合】双方感情和心意都很投合。
【情投意忺】同“情投意合”。
【情投意洽】谓双方思想感情很融洽。
【情投谊合】同“情投意合”。
【情见力屈】同“情见势屈”。
【情见乎言】同“情见乎辞”。
【情见乎词】见“情见乎辞”。
【情见乎辞】真情从言辞中流露出来。语出《易·系辞下》:“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情见於色】真情从脸色中表现出来。
【情见埶竭】同“情见势屈”。
【情见势屈】谓在军事上情况暴露而又屈居劣势地位。
【情孚意合】同“情投意合”。
【情非得已】情况出于不得已。
【情重姜肱】《后汉书·姜肱传》:“肱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及各娶妻,兄弟相恋,不能别寝,以系嗣当立,乃递往就室。”后以“情重姜肱”喻兄弟友爱。
【情急智生】情况紧急时忽然想出了应变的办法。
【情真意切】谓情意十分真切。
【情逐事迁】见“情随事迁”。
【情恕理遣】以情相恕,以理排遣。谓待人接物宽厚和平。语出《晋书·卫玠传》:“玠尝以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终身不见喜愠之容。”
【情理难容】于情于理都不能容忍。
【情深一往】谓对人或事物具有深厚的感情。
【情深意重】情意深重。
【情深义重】情义深重。
【情凄意切】谓心境十分悲伤。
【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情窦初开】谓少年男女刚懂得爱情。
【晴天霹雳】晴天打响雷。比喻突然发生的令人震惊的事情或灾祸。
【擎天架海】比喻大材干,大本领。元杂剧常喻将帅为“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故云。
【请先入甕】谓请先受审认罪。
【请自隗始】《战国策·燕策一》载:燕昭王即位后,欲招揽贤才,谋于郭隗。郭隗曰:“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於隗者乎?”后遂以“请自隗始”为自荐之辞。
【请君入甕】见“请君入甕”。
【请君入甕】《太平广记》卷一二一引唐张冻百菰亍ぶ苄恕罚骸疤魄锕偈汤芍苄耍肜纯〕级酝剖隆?〕急鸱罱棍缎耍瞬恢病<巴常叫嗽唬骸舳嗖豢铣校粑鞣ǎ俊嗽唬骸跻滓病H〈螽Y,以炭四面炙之,令囚人处之其中,何事不吐!’即索大甕,以火围之,起谓兴曰:‘有内状勘老兄,请兄入此甕。’兴惶恐叩头,咸即款伏。”后用“请君入甕”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官侍郎周兴,与来俊臣对推事。俊臣别奉进止鞫兴,兴不之知也。及同食,谓兴曰:‘囚多不肯承,若为作法?’兴曰:‘甚易也。取大甕,以炭四面炙之,令囚人处之其中,何事不吐!’即索大甕,以火围之,起谓兴曰:‘有内状勘老兄,请兄入此甕。’兴惶恐叩头,咸即款伏。”后用“请君入甕”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请将不如激将】谓用话语刺激别人去干事要比正面请他去干事来得好。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春秋鲁庄公弟。庄公去世,子般即位。庆父使圉人杀子般立闵公,后又杀闵公而奔莒。时齐大夫仲孙湫吊鲁回来,对人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事见《左传·闵公元年》、《史记·鲁周公世家》。后常以庆父喻祸根,以“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喻祸根不除,不得安宁。
【磬笔难书】极言事实多,即使用完笔也难写全。磬,通“罄”。《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穷兵黩武】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王氏今降心纳贡,愿修旧好,明公乃欲~,残灭同盟,天下其谓公何?”
【穷不失义】虽穷,礼义不失。《孟子·尽心上》:“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大失居】谓多而不适用。《易·序卦》:“穷大者必失其居。”
【穷当益坚】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穷而后工】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穷极思变】指在穷困艰难之时,就要想办法改变现状。《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穷极无聊】原指光景穷困,精神无所寄托。现也形容无事可做,无聊至极。宋·费昶《思公子》诗:“虞卿亦何命,穷极若无聊。”
【穷寇勿追】不追无路可走的敌人,以免敌人情急反扑,造成自己的损失。也比喻不可逼人太甚。《孙子·军争》:“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穷困潦倒】生活贫困,失意颓丧。唐·杜甫《登高》诗:“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三章:“破了房县,又有一些~而没有出路的读书人参加了他的义军。”
【穷理尽性】穷究事理。《易·说卦》:“穷理尽兴,以至于命。”清·方宗诚《桐城文录序》:“然务为~之学,真知文知精意。”
【穷年累月】谓接连不断,历时久远。《荀子·荣辱》:“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鲁迅《花边文学·考场三丑》:“那都是坐在自己的书斋里,查群籍,翻类书,~,这才脱稿的,然而仍然有‘未详’,有错误。”
【穷鸟入怀】喻处境困难而投靠别人。《三国志·魏志·邴原传》:“政窘急,往投原。”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政投原曰:‘穷鸟入怀。’原曰:‘安知斯怀之可入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仁人所悯,况死士归我,当弃之乎!”
【穷泉朽壤】指埋身之地。晋·潘岳《哀永逝文》:“委兰房兮繁华,袭穷泉兮朽壤。”
【穷山恶水】谓自然条件极差。孙犁《山地回忆》:“可是它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使我记起很多人。”
【穷奢极侈】荒淫腐化,挥霍无度。《后汉书·陆康传》:“末世衰主,穷奢极侈。”
【穷奢极欲】奢侈和贪欲到了极点。《汉书·谷永传》:“穷奢极侈,湛湎荒淫。”严复《道学外传》:“且~,衰将及之。”
【穷鼠啮狸】无路可逃的老鼠也会咬猫。比喻受人欺压,虽然敌不过,也会拼死抵抗。汉·桓宽《盐铁论·诏圣》:“死不再生,穷鼠啮狸。”又参见“穷寇勿追”。
【穷途末路】无路可走。
【穷途之哭】本意是因车无路可行而悲伤,后也指身处绝境而发哀伤。《晋书·阮籍传》:“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唐王勃《滕王阁序》:“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穷乡僻壤】荒远偏僻之地。明·李时勉《北京赋》:“穷陬僻壤,无一物之不遂。”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九回:“~,有这样读书君子,却被守钱奴如此凌虐,足令人怒发冲冠。”
【穷巷陋室】僻陋狭小的住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五:“虽隐居穷巷陋室,无置锥之地,而庄公不能与争名矣。”
【穷形尽相】刻画细致生动,丑态纤微毕现。晋·陆机《文赋》:“虽离方而遁员,期穷形而尽相。”清·陶宗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其所以爱之之故无他道焉,不外~,引人入胜而已。”
【穷凶极恶】谓极端残暴凶恶。《汉书·王莽传赞》:“穷他极恶,流毒诸夏。”曲波《林海雪原》二八:“最后侯殿坤~,提起嗓子宣布:‘谁也不准埋,谁埋与共产党同罪。’”
【穷阎漏屋】穷阎:偏僻的里巷;漏屋:通“陋”,狭小的房屋。指僻陋狭小的住处。《荀子·儒效》:“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贵道诚存也。”
【穷猿奔林】穷猿:被猎人紧追的猿猴。比喻在穷困中急于寻找栖身之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北门之叹,久已上闻。穷猿奔林,岂暇择木。”
【穷猿投林】见“穷猿奔林”。
【穷源竟委】彻底弄清楚事情的始末。《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穷源朔流】喻探究和追溯事物的原由。
【穷则思变】见“穷极思变”。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形单影只,无所依靠。汉·张衡《思玄赋》:“何孤行之茕茕兮,孑不群而介立。”晋·李密《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琼厨金穴】比喻豪富奢侈的人家。晋·王嘉《拾遗记》卷六:“其宠者皆以玉器盛食,故东京谓郭家琼厨金穴。”
【琼浆玉液】用美玉制成的浆液,古代传说饮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汉·王逸《九思·疾世》:“吮玉液兮止渴,啮芝华兮疗饥。”战国楚·宋玉《招魂》:“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琼岛春云】即琼华岛。明代北京八景之一。明蒋一葵《长安客话·积水潭》:“海子东浒有琼华岛,亦永乐间赐名。岛之阳为广寒殿,乔松古桧,烟云缭绕。京师八景有‘琼岛春云’,谓此。”明王洪《北京八咏》有《琼岛春云》诗。亦谓北京十景之一。明李东阳《京都十景》诗之一有《琼岛春云》。参见“琼华岛”。
【琼林玉树】泛指精美华丽的陈设。唐·蒋防《霍小玉传》:“但觉一室之中,若琼林玉树,互相照曜,转盼精彩射人。”
【琼楼玉宇】①指神话中月宫里的亭台楼阁。②华丽的建筑物。③披雪的楼宇。晋·王嘉《拾遗记》:“翟乾祜于江岸玩月,或问:‘此中何有?’翟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琼楼玉宇烂然。”宋·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高处不胜寒。”
【琼枝玉叶】封建时代称皇家后裔。
【琼楼金阙】犹琼楼玉宇。
【跫然足音】见“空谷足音”。
【跫响空谷】空谷中的行人之声。常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等。
【求之不得】追求或寻找不到。本谓不遂所欲。《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后多用于意外地遂愿。
【求仁得仁】语本《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伯夷叔齐让国远去,耻食周粟,终于饿死,孔子谓其求仁而得仁,无所怨。后多用为适如其愿之意。
【求田问舍】谓专营家产而无远大志向。
【求生害仁】谓因谋求活命而有伤仁德。语本《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求同存异】找出共同之处,保留不同之处。
【求全之毁】①谓欲求完美反招致诋毁。②犹言求全责备。
【求全责备】对人对事要求完美无缺。
【求志达道】谓隐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义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是儒家一种理想的人生观。语本《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求忠出孝】谓寻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语本《后汉书·韦彪传》:“夫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门。’”
【求马於唐市】见“求马於唐肆”。
【求马於唐肆】谓到空无所有的市集去买马。比喻求非其所,必无所获。
【求贤下士】访求贤士且礼遇之。
【求贤如渴】慕求贤人,如渴思饮。形容求贤心情十分迫切。
【求贤若渴】见“求贤如渴”。
【求亲告友】见“求亲靠友”。
【求亲靠友】谓请求亲友接济。
【囚首垢面】语本《汉书·王莽传上》“乱首垢面”与宋苏洵《辨奸论》“囚首丧面”。形容人久不梳洗,以致头发蓬乱,脸上肮脏,好象囚犯一样。
【囚首丧面】头不梳如囚犯,脸不洗如居丧。
【区闻陬见】谓见闻狭陋。
【曲突移薪】见“曲突徙薪”。
【曲突徙薪】《艺文类聚》卷八十引汉桓谭《新论》:“淳于髡至邻家,见其灶突之直而积薪在傍,谓曰:‘此且有火’,使为曲突而徙薪。邻家不听,后果焚其屋,邻家救火,乃灭。烹羊具酒谢救火者,不肯呼髡。智士讥之曰:‘曲突徙薪无恩泽,燋头烂额为上客。’盖伤其贱本而贵末也”。突,烟囱。又见《汉书·霍光传》、汉刘向《说苑·权谋》。后用以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曲意迎合】同“曲意逢迎”。
【曲意奉迎】见“曲意逢迎”。
【曲意承迎】同“曲意逢迎”。
【曲意逢迎】亦作“曲意奉迎”。违反自己的本心去迎合别人的意思。
【曲学阿世】歪曲自己的学术,以投世俗之好。
【曲学诐行】做学问不入正道,行为奸邪不正。
【屈打成招】严刑拷打,迫使无罪者招认。
【屈指可数】①扳着手指即可数清。形容数量少。语本唐韩愈《忆昨行和张十一》:“自期殒命在春序,屈指数日怜婴孩。”②形容众人中的少数突出的。
【屈高就下】谓降低身份勉强相就。
【屈穀巨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穀见之,曰:‘穀闻先生之义,不恃人而食,今穀有巨瓠,坚如石,厚而无窍,献之。’仲曰:‘夫瓠所贵者,谓其可以盛也;今厚而无窍,则不可剖以盛物,而坚如石,则不可以剖而斟,吾无以瓠为也。’曰:‘然,穀将弃之。’今田仲不恃人而食,亦无益人之国,亦坚瓠之类也。”后因以“屈穀巨瓠”比喻无用者。
【诎要桡腘】弯腰曲膝。
【驱羊战狼】喻以弱击强。
【驱雷掣电】比喻神通广大。
【驱雷策电】见“驱雷掣电”。
【驱霆策电】比喻迅速奔驰。
【祛蠹除奸】驱除祸害,消除奸佞。
【曲尽其妙】曲折深入地将其奥妙处都表达出来。形容表达的技巧很高明。
【曲不离口】意谓曲子要天天唱,才会熟练精妙。比喻熟能生巧。
【曲高和寡】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谓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难得。后亦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曲终奏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论》:“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意为乐曲到结束时奏出了雅正的乐音。本谓相如的辞赋不够完美,到了结尾才转好,后多以“曲终奏雅”比喻文章或艺术表演到终了时更加精采。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语本宋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取而代之】排除别人或别的事物而占有其位置。语本《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取青妃白】见“取青媲白”。
【取青媲白】以青配白,比喻诗文讲求对仗。
【取长弃短】吸取长处抛弃短处。
【取长补短】吸取长处来弥补短处。语本《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上等的为准则,也只能得到中等的。谓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语出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取乱存亡】古代国家的一种自视正义的对外策略。谓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保全将亡的国家。
【取乱侮亡】古代国家的一种自视正义的对外策略。谓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侵侮将亡的国家。
【取义成仁】谓为正义而牺牲生命。语本《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取精用宏】①谓享用多而精。语本《左传·昭公七年》:“蕞尔国,而三世执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②谓从大量材料中选取精华充分加以运用。
【取诸宫中】《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宫,古代对房屋的通称。后以“取诸宫中”谓取用于自己家中,极言其便利。
【去天尺五】①谓与宫廷相近。②极言地势之高。
【去太去甚】见“去泰去甚”。
【去末归本】旧指舍弃工商业,回到农业生产上去。
【去本就末】谓弃农经商。
【去本趋末】见“去本就末”。
【去邪归正】去掉邪恶,归于正道。
【去危就安】离开危险,达到平安。
【去故纳新】犹言去旧迎新。
【去泰去甚】去其过甚。谓事宜适中。语本《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去粗取精】去掉粗糙的部分,留取其精华。
【去暗投明】脱离黑暗势力,走向光明的道路。
【去伪存真】排除虚假的、保留真实的。
【阒其无人】谓空荡荡,没有一人。
【阒无一人】同“阒其无人”。
【阒无人声】谓静寂得没有一点人声。
【权均力齐】双方权势相当,不相上下。
【权均力敌】见“权均力齐”。
【权宜之计】亦作“权宜之策”。为应付某种情况而采取的临时措施。
【权宜之策】见“权宜之计”。
【权重秩卑】权力大官品低。
【权重望崇】权力大而威望高。
【权时制宜】斟酌形势随机应变。
【权移马鹿】语本秦赵高指鹿为马事。谓恃权专横跋扈,任意颠倒是非。
【权倾天下】权势压倒天下。形容权势极大。
【权倾中外】权势压倒朝廷内外。形容权势极大。
【权豪势要】有权力的豪门;有势力的要人。
【权衡轻重】称量物体的轻与重。比喻比较事物主次,考虑得失等。
【权变锋出】随机应变,锋芒毕露。形容言辞辩捷锐利。
【全力以赴】将全部力量用上去。
【全心全意】谓投入全部精力,没有杂念。
【全功尽弃】全部努力完全白费。亦指已获取的成就完全毁弃。
【全民皆兵】谓把能参加战斗的人民全都武装起来,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
【全受全归】语出《礼记·祭义》:“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封建礼教认为人的形体来自父母,应当以完全无亏的身体,还之父母。
【全始全终】①首尾圆满、完美。②做事首尾一致。
【全军覆没】谓整个军队被消灭。
【全神贯注】谓集中全副精神。
【全神关注】一心注意。
【全神灌注】同“全神贯注”。
【全能全智】见“全智全能”。
【全无心肝】①《南史·陈纪下》:“(陈叔宝)既见宥,隋文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