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百家姓谱-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个“阎”字。于是,康王封他于阎城(今陕西省北部一带),其后子孙以封地为姓。
3、出自姬姓,为唐叔虞之后,也以封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成公的儿子懿,被封于阎,后被晋国所灭。懿的后代散处于河洛,汉末居荥阳,其子孙以封地名为氏。
4、出自其他民族改姓。如满洲布雅穆齐氏改姓阎,达斡尔族亚尔兹氏改姓阎,其他如蒙、回有此姓。
5、阎姓今多简写作“闫”字。又有闫姓为阎姓的别支说。据《姓谱》分闫、阎二姓。又据《五音集韵》载,闫“同阎义,俗用”。因闫、阎二姓同出一源,都是黄帝族的后代,龙的传人,故闫姓和阎姓人家的堂号都是太原,古代他们的望族居住地都是太原郡(一说闫姓望族居天水)。由于阎姓被“俗用”成闫,就产生了阎、闫二姓,所以在《百家姓》里,两姓并存。
得姓始祖:仲奕。阎姓出自姬姓,商末时,周族首领古公父(又称太王)有三个儿子:太(泰)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且生一子姬昌(即周文王),颇得太王欢心,并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父亲的愿望实现,就逃避于三吴一带。周武王灭商后,除了把仲雍之后封于吴外,又把太泰伯的曾孙仲奕封在阎乡,至此仲奕的后代就以封邑为氏,奉仲奕为阎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晋成公的儿子懿被封于阎,后来被晋国所灭,懿的子孙后代于是大都散处于河洛(即黄河与洛水一带),结合前面所述,阎姓的发祥地所能确定的至少应有三处,即今河南、陕西、山西等省,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大夫名阎敖,可见阎姓此时已落籍湖北。秦汉时,有阎姓人迁甘肃、湖南、山东、河北等地,西汉末年,有尚书令阎章居荥阳,其子阎畅长子为阎显,阎显被封为长社(今属河南省)侯,后阎显参予皇室更迭被诛,其子阎穆为避难徙居于巴西之安汉(今属四川省),是为阎姓入川之始。阎穆有孙名阎甫,被魏武帝封为平乐侯,复居河南新安。甫子阎璞,因西晋一统而仕宦象郡太守(今属广西、贵州一带)并定居当地。阎璞有子瓒为汉中太守而定居陕西汉中,瓒有子亨,为辽西太守,亨生子名阎鼎因仕宦而迁居今北京一带,后死于刘聪之难。阎鼎子阎昌逃奔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后其孙阎满一支徙居河南,又从中派生出甘肃天水、敦煌等支派。阎满之孙有阎善,因仕宦云中镇将而徙居云州盛乐(今内蒙自治区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后五胡乱华,阎姓被迫大举南迁,再经过隋唐,阎姓在江南的分布更广,盛唐时,阎姓在太原发展成一大望族。宋元时,夷人南侵,使原本散居江南的阎姓进一步向华中、华南、西南播迁。明时,作为洪桐县大槐树的迁民姓氏之一,太原阎姓亦有迁今山东、河南、陕西、北京、天津等地者。至此阎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并有阎姓人徙居海外。如今,阎姓分布广泛,尤以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阎姓约占全国汉族阎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七。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三、历史名人——
阎姬:汉代河南荥阳女子,于东汉安帝时贵为皇后,统御六宫。安帝驾崩后,与其弟阎显废立太子,她临朝听政,其兄阎显任车骑将军,共掌国家大权,不久事败而被诛。
阎元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南北朝时,北魏随郡太守。
阎立德: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画家、工程家,与其父毗皆擅工艺、绘画,驰名隋唐间。
阎立本:阎立德之弟,唐代最著名的画家,他继承家学,并师法张僧繇、郑法士,而能变古象今,擅画人物,尤精写真,兼能书法,存世《历代帝王》、《步辇》、《职贡》等图。
阎次平:宋代画家,其擅画山水、人物,尤工画牛,颇为生动,评者谓其“仿佛李唐,而迹不逮意”。存世作品有《牧牛图》等。
阎承翰: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宋时名臣,曾凿渠引唐河水百余里,既通航运输,又灌溉农田,利国利民。
阎尔梅:明末江苏沛县人,明亡后积极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工诗词,其诗多感怀时事,格调苍凉,有《白耷山人集》。
阎若璩:山西太原人,清代著名的学者、考据家,他曾参加《大清一统志》的编写,长于考据,确证了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为伪书。有《日知补正录》等。
阎敬铭:陕西人,清代名臣,曾历任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要职。因反对修建圆明园而被革职,以善理财著称。
阎书勤:农民出身,习“红拳”,精刀术,为“十八魁”之一,后拜赵三多为师,聚众达三千人,反对洋教,攻打教堂,仇杀教士,1900年8月,于犁园屯战役中被俘,在临清被清政府处死。
阎红彦:陕西省安定(今子长)人,红军将领,1927年清涧起义后历担重任,1955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阎锡山:山西五台(今属定襄)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辛亥革命后任山西都督,盘踞山西近四十年,国民党逃到台湾后,曾任“国防部长”,1960年在台北病故,终年77岁。
四、郡望堂号1、郡望: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置郡。此支阎氏,大概出自周康王之后。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此支阎氏,应为唐叔虞之后。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此支阎氏,应为唐叔虞之后。
2、堂号:右相堂:唐朝阎立本善丹青,拜右丞相。当时姜恪因战功封左丞相。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赞叹。日月堂:江苏省沛县、丰县阎氏宗祠堂号为“日月堂”,含有阎尔梅及其后裔不扶清,反清复明之意。此外,阎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天水堂”、“河南堂”、“丹青堂”等。
五、宗族特点:
1、各支阎姓之间并没有形成严格界限。阎姓尽管所出不同,但都因受封于阎乡而得姓,一些由阎姓人自己编修的家谱也不能正确区分自己出自何支,这说明阎姓的早期历史并不可考。
2、阎姓发源于我国北方,历代也主要繁衍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3、阎姓家乘牒谱分支甚多而精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有典籍佐证,记述阎姓起源最详细的古籍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洋洋洒洒数千字来记述之,为他姓所罕见。
阎姓与严、燕、言、颜、彦、偃、闫、俨、晏姓是九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与百家姓相关同音不同字义的其他姓氏
一、伏羲族系共25姓
1、柏姓:另有薄、博、勃、卜、帛、搏、铂、亳、簸、菠、舶、礴、渤、钵、鲌十五种同音而不同字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2、云姓:另有韵、恽、蕴、韫、陨、氲、赟、运等八种同音而不同字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3、葛姓:另有戈、歌、纥、革、仡、蛤、颌等七种同音而不同字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4、任姓:另有仁、壬、忍、韧、稔、荏、葚、纴、饪、仞、人等十一种同音而不同字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5、郝姓:另有昊、好、豪、浩、镐、壕、皓、颢、蒿、貉、翯等十一种同音而不同字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6、伏姓:另有傅、父、富、符、付、福、扶、赴、甫、浮、茯、阜、茯、蚨、涪、麸、馥等十七种同音而不同字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7、舒姓:另有束、疏、蜀、菽、黍、术、淑、殊、曙、沭、枢、恕、书等十三种同音而不同字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8、祝姓:另有诸、竺、著、茱、烛等五种同音而不同字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9、郁姓:另有玉、虞、鱼、庾、豫、毓、煜、彧等八种同音而不同字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10、洪姓:另有红、弘、宏、虹、鸿、唝等六种同音而不同字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11、龚姓另有宫、巩、贡、共、恭、弓、肱、觥、珙、躬等十种同音而不同字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12、巴姓:另有芭、跋等二种同音而不同字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13、宓姓:另有米、糜、芈等三种同音而不同字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14、宿姓:另有苏、酥、粟、肃、夙、簌等六种同音而不同字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15、怀姓:另有槐、踝、淮等三等种同音而不同字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16、鬻姓:与郁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却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17、别姓别姓几乎没有同音而不同字,却同义的姓氏。
18、东姓:董、侗、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19、须姓须姓与与徐、许、蓄、胥、絮、勖、旭、戌、诩、煦、叙、顼、栩、许、是十四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20、巢姓巢姓与与晁、朝、焯、怊、是四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21、后姓后姓与与侯、篌、是两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22、後姓后礼、后祺:清朝的两位画家,他们都是无为地方人,可以想见当时无为的後姓家庭,崇尚儒雅,喜好书画。
23、有姓有姓与与尤、幽、酉、猷、宥、釉、侑、羑、是八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24、包姓包姓与鲍、暴、褒、葆、是四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25、通姓通姓与佟、童、仝、冂、曈、是五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二、神农族系共59姓
26、吕姓与闾、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27、姜姓与江、蒋、强、是三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28、谢姓:与薤、解、契、撷、是四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29、邹姓与陬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30、章姓张、仉、鄣姓是三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31、贺姓与和姓、赫、何、荷、阖、纥、翯姓是八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32、齐姓、与祁、戚、杞、契、歧、芪、麒、耆、欹、荠、俟姓是十一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33、平姓:屏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34、和姓与赫、贺、阖、壑姓是三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35、汪姓与王、望、罔姓是三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36、纪姓:纪姓与嵇、姬、吉、计、绩、冀、暨、蓟、己、稽、汲、籍、伋、姞姓是十四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37、柯姓:柯姓与轲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38、卢姓:卢姓与路、陆、鲁、鹿、芦、潞、逯、蓼姓是八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39、宗姓:宗姓与鬃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40、丁姓:丁姓与鼎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41、崔姓:崔姓与毳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42、封姓:封姓与冯、丰、凤、俸姓是四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43、储姓:储姓与楚、褚、楮、楮、俶姓是五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44、历姓:历姓与利、黎、理、厉、栗、傈、李、吏、藜、栎、郦、骊、黧姓是十三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45、邴姓:邴姓与冰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46、井姓:井姓与景、京、经、荆、敬、璟是六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47、隗姓:隗姓与威、魏、委、未、维、卫、微、韦、蔚、危、崴是十一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48、山姓:山姓与单、鄯、剡是三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49、白姓:白姓与柏、伯是两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50、赖姓:赖姓与来、莱是两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51、屠姓:屠姓与涂、图是两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52、车姓:车姓与掣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53、劳姓:劳姓与醪、酪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54、浦姓:浦姓与朴、蒲、濮、溥、莆、普姓是五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55、殳姓
56、农姓
57、斜姓:斜姓与谢、薤、撷、缬姓是三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58、晏姓:晏姓与严、燕、阎、颜、彦、偃、闫、俨姓是八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59、尚姓:尚姓与商、赏、绱姓是三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60、习姓:习姓与席、喜、奚、郄、郗、歙、郤姓是七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61、艾姓:艾姓与爱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62、焦姓:焦姓与皎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63、易姓:易姓与伊、已、衣、翳姓是三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64、国姓:国姓与郭、虢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64、殳姓:与沭、束、菽姓是三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65、法姓:法姓与垡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66、东姓
67、郭姓:郭与国姓与虢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68、岳姓:岳姓与越、乐、玥姓是三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69、况姓:况姓与匡、邝、夼姓是三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70、司姓:与思、俟、驷、汜、偲姓是五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70、申姓:申姓与沈、葚姓是两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71、佘姓:佘姓与折、畲、鞨姓是三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72、年姓:年姓与辇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73、第五姓
74、福姓:福姓与富、傅、扶、伏、阜、付、茯、甫、涪、父姓是十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75、墨姓:墨姓与莫姓、貉、摩、秣、蓦、冒、貊姓是7个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76、纽姓:纽姓与钮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77、景姓:景姓与京、井、荆、敬、鲸、兢姓是六个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78、柴姓:柴姓与茝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79、沙姓:沙姓与挲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80、闾丘姓
81、冷姓、
82、丘姓:丘姓与秋、邱、球、裘、虬、酋、仇、訄、訄、璆姓是十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83、言姓:与严、燕、阎、颜、彦、偃、闫、俨、晏姓是九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84、阎姓:与严、燕、言、颜、彦、偃、闫、俨、晏姓是九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正文 中华百家姓谱42——45、
42、封
始祖:神农孙钜,黄帝师。封国封地为封。历史名人:十六国前燕相封奕;南北朝北齐相封子绘;唐臣封敖、封常清;唐相封德彝等。
姓氏源流:封(Fēng)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裔,以地名为氏。据《姓苑》上记载,炎帝裔孙名钜,曾为黄帝之师。夏朝时,封钜的后代于封父(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封父亭),为诸侯国,后人曾经称他为封父,实际上是以地名为人名。周代,封父之国灭亡,其国人分为两姓,一为封父姓;一为封姓,称为封氏,世代相传。
2、出自复姓改姓而来。根据《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北魏时,有鲜卑族代北复姓是贲氏改姓封,其后世子孙亦称封氏。望族居于渤海郡,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沧县。
得姓始祖:封父。封姓源出于姜姓,是以地名为姓的姓氏。根据《姓苑》上记载,夏朝时封父被列为诸侯,封地在今河南封丘县西封父亭,他的后代以地为氏,称为封氏。故封氏后人尊封父为封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封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封姓出自姜姓,远古时候,炎帝有儿子叫作神农氏,神农氏有个儿子叫作“钜”,做过黄帝的老师。后来夏朝时候,为了表示对钜的尊重,将他的后代分封到封父(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封父亭),建立了封国,封国王族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氏,称为封氏。炎帝和黄帝是炎黄子孙的远古祖先,是两个不同氏族的著名首领。炎帝的氏族崇拜牛图腾和凤图腾,黄帝的氏族崇拜龙图腾。所以封姓是炎帝的后代,凤的传人。封氏家族在河南省内乡县和西峡县分布甚广,始祖封肇祖籍山东曲阜,于明洪武初年来内乡任“教谕”(与知县同级),卸任后在内乡县封营(又叫拐弯路)定居。到明朝后期,历八代已经有三百余户。明末,张献忠和李自成从陕西入豫,首先进入内乡(当时西峡隶属内乡),抢劫杀戮,封氏我族人伤亡惨重,据说直到清康熙年间统计,只有一十九家……(余略)
三、历史名人——
封衡:三国时魏国道士。据《后汉书》记载,他入山修道150余年,还乡时,像20多岁的人。著有《养气术》、《隐形法》、《卫生经》等。
封孚:字处道,渤海蓚人也。祖悛,振威将军。父放,慕容之世吏部尚书。孚幼而聪敏和裕,有士君子之称。宝僭位,累迁吏部尚书。及兰汗之篡,南奔辟闾浑,浑表为渤海太守。德至莒城,孚出降,德曰:“朕平青州,不以为庆,喜于得卿也。”常外总机事,内参密谋,虽位任崇重,谦虚博纳,甚有大臣之体。及超嗣位,政出权嬖,多违旧章,轨宪日颓,残虐滋甚,孚屡尽匡救,超不能纳也。后临轩谓孚曰:“朕于百王可方谁?”孚对曰:“桀纣之主。”超大惭怒。孚徐步而出,不为改容。司空鞠仲失色,谓孚曰:“与天子言,何其亢厉,宜应还谢。”孚曰:“行年七十,墓木已拱,惟求死所耳。”竟不谢。以超三年死于家,时年七十一。文笔多传于世。
封肃:后魏尚书。有文思,博涉经史。著有《还院赋》,其辞甚美。
封隆之:后魏吏部尚书。奇谋妙算,知大政方略,历事五帝,官历侍中,再为吏部尚书,始终完名,世称博大长者。
封延伯:字仲琏,南齐东海郡人,颇有学问与操行,有高士(超世俗的人)风度。官至梁郡太守。
封家姨:即风神。据唐代人段成氏《酉阳杂俎》记载,一个名叫崔之徽的人,在家夜坐,见来了几个美女,其中一个叫封家姨。不一会都走开了,只留下一红衣少女,求崔之徽立一杆红色大旗。立旗那天,东风刮地,只有花园中鲜花不动。他才明白封姨便是风神。
封德彝:名伦,渤海郡人。最初在遂朝任内史舍人,被重臣杨素所器重,常跟他议论天下事。一日,杨素摸着他的床说:“封郎终居此坐。”便把从女(兄弟的女儿)嫁给了他。唐太宗(629…649年在位)时官至尚书右仆射。
封子绘:武成帝时都官尚书。冀州人,祖父、父亲世代为冀州刺史,很得人心,就派他乘驿马到了信都。封子绘到信都之后,一边巡视城池,一边对城中吏民晓谕避祸趋福的道理。官吏和民众相继跑出来投降。城里有什么动静,都有人报告,大事小事全都知道。归彦登城大呼云:“孝昭皇帝初崩,六军百万,悉在臣手,投身向邺,奉迎陛下。当时不反,今日岂反邪!正恨高元海、毕义云、高乾和诳惑圣上,疾忌忠良,但为杀此三人,即临城自刎。”既而城破,单骑北走,至交津,获之,锁送邺。乙未,载以露车,衔木面缚,刘桃枝临之以刃,击鼓随之,并其子孙十五人皆弃市。命封子绘行冀州事。
四、郡望堂号1、郡望:渤海郡。西汉置,在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治所在浮阳,在今河北省沧县东关。
2、堂号:平卢堂:唐朝时封敖历任平卢兴元节度使,平寇有功。皇帝命他替皇帝写一个《告慰边疆将士》的圣旨。其中两句“伤居尔体(伤虽然在你们身上),痛在朕躬(但我却亲身感到疼痛)”深得好评。
封姓与冯、丰、凤、俸姓是四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奇‘书‘网‘整。理提。供'
43、储
始祖:神农子孙,姜尚后人储子,齐国田姓帝族。历史名人;唐臣、文学家储光羲;明臣储懋、储可求;清诗人储国钧;清地理学家储大文等。
姓氏源流:储(Chǔ)姓源出有二:
1、源自上古有储国,国人以地名为氏。相传上古时有储国,储国人的后代以国号地名“储”为姓,称储氏,世氏相传。
2、源出以祖(王父)名字为氏。据《风俗通义》载,春秋时期,齐国有大夫字储子,曾与孟子相交。储子的后代很昌盛,其支孙以祖字“储”为氏,可证储氏家族最早的渊源是在齐、鲁一带,是今天储姓的来源。又,春秋时期齐国有储君,后代以王父名“储”为姓。
得姓始祖:储太伯。根据历来姓氏学者考证,我国的储氏是齐国和孟子结交的储子的子孙。关于这段源流,《姓氏考略》和《千家姓查源》上也有记载。储姓家族历史悠久,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已出名了,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晋以后称盛于江南各地,尤其是现在的江苏省南部境地,储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北)。储氏后人尊储太伯为储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储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海陵储氏支谱》记载:考储氏,肇始于周,作相于齐,彪炳史册世人而知之。由此可见,储姓起源于周朝。泰州《储氏家谱》记载的储氏第一世,是唐代的文羲公,居住在毗陵(今常州市),至今已1200多年。元朝末年,储氏家族从宜兴迁往泰州。据家谱记载,元末动乱,储氏十九世宁七公卸官归隐,和兄弟宁八公共同商议迁往海陵。来到海陵后,他们发现这地方有着丰厚的鱼盐之利,就决定在水乡溱潼镇建宅居住,这就有了后来的溱潼水云楼。现在的溱潼,还有储家垛、储家沟等地名,有200多储氏后裔在这里生活。后来,宁八公转而迁徙上海;宁七公一个名叫劝的次子,从溱潼迁到泰州;还有一个分支,则迁往如皋坎上(包括海安、南通等地)。世代繁衍,如今,有230多储氏后裔生活在泰州市区。到了1945年,储氏第三十七世子尔侗、尔巽因为修铁路迁至台湾。1988年,由于子女全部在美国任职,尔侗又由台湾迁往美国,客居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这是储氏家族迁居美国的第一代。从家谱中能看出储氏先人迁徙的足迹,也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不断繁衍家族的血脉涌动。宁海储氏渊源,笔者最近带着宁海《储氏大宗祠谱》,到上海图书馆与国内储氏主要宗谱——江苏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核对,证实宁海储氏系唐代著名诗人、监察御史储光羲后裔。据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记载,储光羲有“江南储氏始祖”之称。后裔在延陵(丹阳)繁衍到宋代12世时,因兵戈扰攘,11支后裔中除1支留居外,其余均迁居宜兴、常州、扬州、池州、泰州、云南、贵州等地。尤以宜兴储氏最为发达,先后出过30名进士。宁海储氏以丹阳籍台州刺史储尹之为始祖。宁海储氏自储尹之始,至今已900余年,族人近万人。著名人士有五世宋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储国秀,曾任江阴知事,作《宁海县赋》;30世储建国创办杭州中国钱币博物馆,为著名钱币收藏家等。储姓为阜阳最久的世族之一。明朝弘治年间出了个进士,官居河南道坚察的储珊。储姓族人多住在城东十里井和城西西湖以西、程集以东一带地方。储姓有功名及做官的不多,仅道光年间出了个举人储殿卿,因而政治地位比其他七姓稍低。储姓宗祠在文德街北头(今第四粮站)。不少人在推算阜阳八大家时而忽略了储姓其实储姓世居颍州七百年之久,字派(传宗接代的字派)至今不乱,仍保留世族大家的遗风。(余略)
三、历史名人——
储用:宋代学者,在朝廷做官,为官有惠政,曾得朱熹的赞赏。他从书本上得到治理下的道理,又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他又一心为民,这样,就取得了很好的政绩,为百姓带来许多好处。当时的大哲学家朱熹,非常夸奖他。
储珊:字朝珍,南直隶颖州(治今安徽省阜阳)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十七年(1504年)任新乡县(河南省)知县。正德六年(1511年)八月知州储珊主修《颍州志》脱稿,共6卷。
储欣:字同人,清朝宜兴人。自幼好学,精通经史。早年无意仕途,以制艺为业。直到60岁,始领康熙乡荐,一试礼部不遇,遂闭门著书。著有《春秋指掌》30卷,《在陆草堂集》六卷。选编《唐宋十家文全集录》51卷。
储光羲:(约707…约763),祖籍山东,迁居江苏丹阳。出身官宦之家,勤学聪慧。开元十四年(726年)20岁左右的他中进士,授翰林,历任县尉、监察御史等。安史之乱起,叛军陷洛阳,他不得已受伪官,因之而被系狱,约于宝应二年(763年)平乱后遇赦,被降职流放客死岭南。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时,诗风质朴、古雅,富有民歌风韵。后人常将其与王维、孟浩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