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百家姓谱-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得姓自举始。举裔孙武,汉高祖时为将军。至唐而有谯国襄公绍,为唐勋臣,尚高祖平阳公主,居晋州临汾。太宗贞观中,命尚书高士廉等编赍天下谱牒,品第为九等。襄公以勋戚次皇族,是为柴氏称大姓之始。绍生二子,哲威、令武。哲威六世孙孟端,居太原,开成初官翰林学士,生三子,玘、玭、玼。玭咸通间屡举茂才不就,生守礼、守义,一女适后周太祖为圣穆皇后。后无子,养兄守礼之子荣以为子。守礼生二子,曰荣、曰华。荣承周统为世宗……”据查,少数民族回、满、黎、土家等,也有柴姓者。由此可见,柴氏不仅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也是一个多源的姓氏。
柴姓与茝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79、沙
始祖:神农臣风沙氏。历史名人:元僧沙罗巴;清学者沙张白;清书法家沙神芝;清画家沙馥等。
沙姓为回族中的大姓。故《千家姓》称:“今回族多此姓,别为一族。”该姓大多取自经名首音和尾音。如元初的沙全,其“父沙的,世居沙漠……(沙)全初名抄儿赤,甫五岁,为宋军所虏。年十八,留刘整幕下,宋人以其父名沙的,使以沙姓,而名曰全。”(《元史》)再如,“马合马沙或阿思兰沙或木八儿沙之后裔姓沙。”(《伊斯兰教民族说》)在回族经名中,带有“沙”的比较多。如《新元史》也黑迭儿传载:“也黑迭儿,西域人子马谋沙子密儿沙,次木八人喇沙次忽都鲁沙次阿鲁浑沙。”这都是沙姓之源。另,“沙在波斯语义为王。正如突厥语族称王为汗。如在波斯王国沙啤沙因沙’,义为‘万王之王’。因此,我认为沙姓族源多半是来自波斯。”(《回回姓氏考》)沙姓中也有赐姓。如“舍班,古里国回回,入附授南京锦衣卫镇抚,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出使西域,以功迁到千户,赐姓沙,名班。”(《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当时给舍班赐姓沙,还有着另一个原因,即“舍”和“沙”谐音。沙姓也为“回族十三姓”之一。沙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江浙地区。
沙姓与挲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80、闾丘
始祖:姜尚后人闾丘,齐国贤士。
历史名人:唐道士闾丘方远;唐诗人闾丘均;宋名士闾丘孝终;宋臣闾丘观等。
姓氏源流:闾丘(Lǘqiū闾丘)姓源出有二:
1、出自以邑名为氏。春秋时,在邾国(在今山东省邹县境内)有一个地方叫闾丘邑,居住在那里的人以邑名为姓,称为闾丘氏。
2、出自姜姓,以祖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有大夫闾丘婴,他的后代子孙以祖上名字命姓,称闾丘氏。
得姓始祖:闾丘婴。闾丘是春秋时邾国的一个地名,那时有个贵族被封在这里做首领,他的后代就以封地为姓。而有一本古书叫《尚友录》,说是因为邾国一个叫闾丘的贵族被封到那里,他的家族昌盛起来,便形成了闾丘姓。那地方在现今山东省邹县一带。后来邾国被吞并时,闾丘的公族逃到齐国去所以春秋时期齐国出了个名人叫闾丘婴。闾丘婴成为齐国的名人,他的家庭自然又昌盛起来,然闾丘婴的后代都不忘他们原来是邾国的贵族,所以这个家族在家谱上写堂号就写成“邾郡”。邾国是被楚国并吞的,楚国在春秋时很强大,而邾国是个小国,那时周朝朝廷已经管不了强大的诸侯国吞并弱小诸侯国的事,只好听之任之。闾丘氏后人奉闾丘婴为闾丘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闾丘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尚友录》上的记载“邾国闾丘氏食邑于此”,说明闾丘是“以邑为氏”的。闾丘,原来是春秋时邾国的一个地名。当时在周天子统治的封建制度之下,有人被封食采于此,所以,这一家族的后代子孙,就“以邑为氏”,而姓了闾丘。另外,《世本》上指出,齐国的闾丘婴之后世子孙,也以“闾丘”为姓,称为闾丘氏。得姓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古代邾国的位置在今山东省邹县的东南。望族居顿丘郡(今河北省清丰县西南)。闾丘这个复姓确实不大常见。2003年3月,香港凤凰卫视台的闾丘露薇闯进巴格达,给媒体界许多人留下深刻印象。现在她已和央视的水均益等人一起平安撤到了叙利亚,路上曾遇到澳大利亚的兵哥,多番盘问,幸无大碍,只是不许她拍摄沿途所见,令做新闻的她万分遗憾。有人问,闾丘这个姓怎么那么怪?关于这个问题,2001年11月29日闾丘露薇在网上聊天时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我是典型的上海人,上海出生,上海长大,在上海读完大学”,但是,“很多很多的人都和我说,说我不像上海人”。其实,我的“骨子里还是上海人”。“在香港有很多人都叫我闾太,闾丘是一个复姓,也是一个很古的姓,为了这个姓我自己也去考查过,发现这个姓还是蛮有来历的。这个姓从小学到现在其实也带来很多好处,因为这个名字实在是太特别了,所以很多人看一眼就能够记得住,就算记不住,就说那个四个字的名字的人,名字特别有时候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三、历史名人——
闾丘观:宋代名将,浙江省丽水人。靖康初,率部到婺州,及还,遇高宗渡江,领兵勤王,官至武翼大夫。
闾丘昕:字逢辰,宋代吏部侍郎,浙江省丽水人。举进士入仕,为义乌令,政绩卓著,历监察御史。
闾丘宾用:宋代孝廉,隐居吴市,靠耕种赡养双亲。为人正廉不污,好学能诗,好吟咏。
闾丘方远: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字大方,舒州宿松(今属安徽省)人,年十六,通经史,学《易》于庐山陈元晤,二十九岁,问大丹于香林左元泽,复诣仙都山隐真岩事刘处静,学修真出世之术。三十四岁受法箓于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据称得真文秘诀。方远在守一行气之暇,笃好子史群书,常自言葛稚川、陶贞白吾之师友也。铨《太平经》为三十篇,备尽枢要,将卷帙浩繁之《太平经》(一百七十卷)精选节录为简明读本,名之曰《太平经钞》。唐景福二年(893年),钱塘彭城王钱霮笼络高道,访方远于余杭大涤洞,筑室宇以居之。钱霮在所撰《天柱观记》中,赞扬方远‘实紫府之表仪,乃清都之辅弼‘。昭宗李晔降诏褒异,并颁命服,赐号妙有大师玄同先生,由是显闻吴楚。南唐沈汾《续仙传》载称:远近从学弟子二百多人,其中会稽夏隐言,谯国戴隐虞,荥阳郑隐瑶,吴郡凌隐周,广陵盛隐林,武都章隐之,皆传道要而升堂奥者。广平程紫霄,应召于秦宫,新安聂师道行教于吴国,安定胡谦光,鲁国孔宗鲁,十人皆受思真炼神之妙旨。闾丘方远是弘扬道教南岳天台派的重要人物,特别是他辑录的《太平经钞》,作为一部较完好的《太平经》节钞本,在《太平经》已经严重散失之后,还能大体上显其原貌。
闾丘孝终,字公显,苏州人,曾在黄州任太守。其时,苏东坡在京城做官,因写诗讪谤朝政,贬到黄州去任团练副使。苏东坡到黄州以后,在闾丘孝终手下任职。闾丘孝终为官清廉,为人正直,他知道苏轼才高八斗,是个饱学之士,并没有打击、排挤他,而是很敬重他,凡有宴会,总要请苏轼一起出席。闾丘孝终在黄州筑栖霞楼,邀请文人墨客饮酒赋诗,苏轼也常常与会。由此,苏轼与闾丘孝终交往甚密,友谊深厚。苏轼官余之暇,在黄州东坡找一块空地,莳花种菜,以作消遣,由此自号“东坡居士”。后来,闾丘孝终辞官回苏,居住在一条小巷里,小巷之名即用他的姓氏命名,称“闾丘坊”。此巷名至今仍用,位于人民路因果巷北。再说虎丘,虎丘是苏州著名的名胜古迹,不仅有春秋时期吴王的遗迹,风景也十分美好。史书上赞为“绝岩纵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苏轼喜欢游历名山大川,借以激发诗兴。他到苏州游过虎丘以后,被虎丘优美的风景所吸引,所陶醉。他写过一首《虎丘诗》,长达二十八行,有句云:“入门无平地,石路穿细岭。阴风生涧壑,古木翳潭井。湛卢谁复见,秋水光耿耿”……极力赞美虎丘之幽美。
四、郡望堂号1、郡望:顿丘郡:汉置顿丘县,在今河南清丰西南。晋以此为顿丘郡治所。北齐废顿丘郡。唐五代曾以顿丘为澶州治所。邾国:即邹,古国名。楚灭邾,迁其君于今湖北省黄冈,遂称其地为邾。秦在此设邾县,东晋末废。
2、堂号:闾丘姓的主要堂号有:“邾郡堂”等。
正文 中华百家姓谱81——85、
81、冷
冷(Lěng)姓源出有三:1、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卫国开国君主康叔的后代,是一个用封地作为姓氏的姓。康叔名封,开始被封于康,所以历史上也有将他称为康叔封的。武庚叛乱被平反以后,周国公把原来商朝的土地封给他,建立卫国。康叔的后代有被封于冷水的,他们用封地作为姓氏,称为冷氏。2、源于上古,以技艺为姓,是泠氏所改。相传黄帝有一个乐官叫做泠伦,是我国古代音律的发明者。黄帝让他制定音律,他从大夏的西边一直走道昆仑山北,才在山后发现了一种适宜于做律管的竹子,他采伐了一些笔直而且厚薄均匀的竹子,先做成一根根三寸九分长的管,将它吹出的声音定为黄钟律。然后按比例制作了十二根长短不同的管,带到昆仑山下,根据凤凰的叫声来进行矫正。据说,公凤凰能叫出六种声音,雌凤凰能叫出另外六种声音。这十二种声音正好与他制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声音相同。泠伦将十二乐律的奇数音叫做“律”,偶数各音叫做“吕”。和起来就叫做律吕。十二律正好是一个八度的音程。接着泠伦又制作了是二口编钟,使他们同宫、商、角、征、羽相配合。这些完成以后,便于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当太阳出现在奎方位的时候,由泠伦指挥,演出一场盛大的乐舞。乐舞的名字叫《咸池》。并赐他以名为姓,称为泠氏。泠又写做冷。所以世世代代的掌管宫廷音乐的人称为“伶人”。后来又成为演员的名称。泠伦的后代子孙称为泠氏,后来写错,误传为冷,成为冷氏。3、出自小数民族中有冷姓。宋代羌族、现代苗族、土家族、彝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均有冷姓。
迁徙分布:冷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传黄帝时有个乐官名叫伶伦,他制定了中国古代的乐律,并同荣将一起铸造了12口编钟,演奏黄帝亲自创作的《咸池》乐。黄帝为表彰伶伦的功劳,便赐他为伶姓。此后,“伶”成为宫廷掌管宫廷音乐舞蹈的官员,后成为演员的代称。而因为当时造字过程并没结束,且伶的古音与冷相同。所以伶氏又为冷氏。又一说,冷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弟康叔的后人,有被封地于冷水(今陕西省内),后人即以封地名为姓,称为冷姓。冷氏望族居住在新蔡(今天的河南省境内)、京兆(今陕西省长安东)。
历史名人——
冷曦:字景炀,新易人。明朝洪武年间御史。刚直不阿,弹劾了一些有权势的高官,震动了当时的朝廷上下。人称“冷铁面”。
冷谦:字启敬,道号龙阳子。明朝时期武林人。洪武初年的时候,因为擅长于音律而被任命为太常协律郎。元朝末年的时候他以近百岁,在看过李将军作画后很感兴趣,于是学画。永乐年间出去远游,后来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冷融:字杰生,四川大邑人。清朝光绪二十一年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科。民国十三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32年担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达十余年之久。1934年任西康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1943年,在从重庆国民党中央训练团结业返回西康的途中被击毙。时年48岁。
冷枚:清代画家,字吉臣,胶州人。擅长于画人物,尤其精通画仕女。
冷遹:字御秋(1882…1959),江苏省人。江苏水陆警备司令,曾任第一军第三师师长,大总统孙中山授予中将军衔。历任江苏临时参议院长,江苏副省长,江苏政协副主席,民建江苏主任等,在南京逝世。
冷欣:陆军中将(1900…1987),原陆军参谋长,黄埔一期,江苏人,台北死。
冷宽:海军中将,原海军副政委兼纪委书记,后任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等,河北人。
冷克:陆军少将,组长,辽沈战役被俘虏,辽宁人。
冷世光:字宾王,宋朝时期常熟人,绍兴进士,曾经担任过宁国、龙游等县知县。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朱熹很赏识他,经常委他以重任。后来做过监察御史、中侍御史。他为官清廉公正,为了正义,不惜得罪高官重权,当时的人称之为冷面御史。著有《奏议弹章》、《东堂类稿》等书。
冷天禄,清朝嘉庆年间四川省东乡农民起义首领,东乡(今宜汉)人。嘉庆元年(1796年),他率众起义,四年后,在岳池的激战中,中箭牺牲。
冷鹏飞:陆军少将,战斗英雄。湖北浠水人。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排、连、营长。1969年3月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当苏军以六辆装甲车配合步兵发起第一次冲击时,他一面命令所部消灭装甲车上的步兵,一面带领火箭筒组近战,击毁装甲车两辆。苏军又以正面五辆装甲车、侧面四辆坦克发起第二次冲击,至我阵地80米时,他指挥各种火力齐射,给敌以重大杀伤。自己左臂中弹负伤,仍坚持指挥战斗,立一等功。同年7月,中央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后任团长、副军长、师长。是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冷承槐:解放军少将,总参军训和兵种部长。
冷韶昭:解放军少将,二炮工程学院副院长;哈军工校友(西安地区)联谊会名誉会长。
郡望堂号1、郡望: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新蔡郡:古代吕国的地盘。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隋代改名为蔡州。在今天的河南省新蔡县。临安郡:古县名。秦代余杭县地。晋武帝时改为临安。即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
2、堂号:化民堂:宋朝的时候冷世光和冷世修都是进士,都任县令。世光弹劾大臣,无所顾忌。被升为殿中御使,人称“冷面御使”。世修注重教化。有兄弟互相起诉,使修教育他们说:“骨肉相争不是好事,如果我把你们其中一个法办了,就会永远不得团圆的。”兄弟感激的回家了。在他的感化下,百姓和好相处,互相谦让,安居乐业。世修被升迁为和州通判。
82、丘
姓氏源流:丘、邱(Qiū)姓同源,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以地名为氏,是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其子孙中后有以地为氏的,称为丘氏。史称丘姓正宗。
2、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鄫(今河南省柘城县北),至周灵王时,为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此为曾、丘联宗之说。
3、出自妫姓,以地为氏。春秋时,陈国(开国君主是胡公满)有宛丘,邾国(传为颛顼后裔挟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为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汉代少数民族乌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改为汉字单姓丘氏。又彝、蒙、苗、土等族均有邱姓。
以上这几支以丘为姓的宗族,后来大多数都改了邱姓。满清入关以前,这个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时的“丘”与“邱”通用)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时,才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一律改为“邱”姓。民国初,一部分恢复为“丘”,近代诗人邱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他首先将本人姓名写作丘逢甲,闽、粤邱姓族人也纷纷响应改邱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继续沿用邱字。结果现在的邱姓人士随处可见,而以丘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得姓始祖:丘木。西周初年,姜太公吕尚作为开国功臣,被封于齐,建立齐国,定都营丘。据传,太公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简化君臣之礼,又鼓励百姓利用本地鱼盐资源发展生产,齐国呈现出一派祥和富足之景象,太公受到国人拥戴。后因故将营丘改称临淄,太公之子木怀念都城故称,遂以地为氏,人称丘木,丘木后人遂沿用丘姓,奉丘木为得姓始祖。因“邱”姓为“丘”姓避讳加邑旁而来,实属同源,故丘木亦为邱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丘、邱二姓同源,故此处所述主要为丘姓播迁内容。丘姓发源于山东,早期主要向西、向南播迁,故很早河南境内便有丘姓名门望族,开基始祖为丘穆,世居河南卫辉府封丘县。秦汉时期,陕西、浙江、内蒙等省均有丘姓。西汉陕西扶风人丘俊,持节安抚江淮,后因王莽篡位,遂留江左,居吴兴(今属浙江),后成吴兴一带望族。此期,丘穆一支后人丘言封临海王,移居山东;丘和居开封府林村;丘茂平迁福建汀州上杭县。东汉应劭所作《汉书•;楚元王传注》载“邱,姓也。”可见,邱姓最迟出现于汉代。汉以后,偶有丘姓为避孔子圣讳,改姓邱,数量极少,故历史上邱姓名人寥寥无几,五代十国时学者邱光庭为其一。魏晋南北朝时,河南光州固始丘姓为避战乱,与林、黄、陈、郑、詹、何、胡姓(史称“入闽八族”)一同南下,初居福建莆田,后分支长汀、上杭等地。丘穆一支传至四十七世丘宏达,于东晋永和年间迁居四川,后人又有迁河南,转福建汀州宁化等地,遂广播福建、广东省境。另外,此期陕西扶风一带丘姓族大人众,遂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唐代有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丘姓有随行者。宋代,福建有较多丘姓居住。上述入闽八族中丘姓有入粤分支,居广东饶平、梅县、龙川各地。北宋中叶,河南丘休秀一支迁福建莆田,其子丘成实,徙广东饶平。明代,贵州、云南等地也有丘姓聚居点。丘休秀后人又有迁福建长汀、上杭,转广东镇平等地者。陕西、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等地有山西大槐树丘姓移民入居。清初,入台者多出闽、粤之地,此二地丘姓又多属丘休秀派下。又雍正三年,下诏避孔丘名讳,天下丘姓多改姓邱,至此,邱姓始成一大姓氏。今日邱姓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湖北等省多此姓,四省邱姓约占全国汉族邱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丘(邱)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七。
三、历史名人——
丘濬:琼山(今属海南省)人,明代文渊阁大学士。廉介持正,嗜好读书,熟知典故。著《大学衍义补》等。
丘灵鞠:吴兴人,南齐长沙王车骑长史。才华横溢,有文集及《江左文章录序》传世。
丘行恭: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大将军。勇武善骑射,因功斫石为人马,立像于昭陵阙前以旌之。
丘光庭:吴兴(今属浙江省)人,五代十国时学者。在哲学上,坚持元气论,并据此解释潮汐成因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著有《海潮论》等。
丘处机:登州栖霞(今属山东省)人,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亦为龙门道创始人。成吉思汗尊其为“神仙”。著作有《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石番溪集》等。
丘逢甲:广东省蕉岭人,近代爱国诗人、政治家。其诗多爱国篇,风格近杜甫、陆游诸家。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
邱象升、邱象随:系兄弟,清代江苏山阳(今淮安)人,皆吏,以诗文闻名,并称“二邱”。兄有《南斋诗集》、《白云草堂集》等,弟有《西山纪年集》。
邱心如:江苏省山阳(今淮安)人,清代女作家,晚年曾设帐授徒,著有长篇弹词《笔生花》。
邱远才:广西省人,太平天国“淮王”。作战勇猛,有“邱老虎”之称,同治七年三月,在冀中饶阳战役中阵亡。
邱宝仁: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人。早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后任北洋海军左翼前营副将,在与日舰激战的黄海一役中,退守威海卫,所乘来远舰遭敌偷袭,其下落不明。
邱少云:四川省铜梁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受命与战友们潜伏于敌营附近,后不幸被敌燃烧弹之烈火烧身,为了不暴露部队埋伏地点,忍受剧痛,丝毫不动,以至壮烈牺牲,换取此役胜利,年仅二十二岁。
邱会作:江西省兴国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后沦为林彪反党集团的骨干分子。
四、郡望堂号1、郡望: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此支丘氏,是以丘穆为其开基始祖。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南)。相当今浙江省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省宜兴县地。此支丘氏,是以汉丘俊为其开基始祖。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
2、堂号:文庄堂:明朝人邱濬,官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熟悉当代典故,著《大学衍义补》,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司法、军事等方面,博采前人议论,加按语抒发自己的意见。代表作有《邱文庄集》。此外,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河南堂”、“吴兴堂”、“扶风堂”、“敦睦堂”、“砚耕堂”、“思敬堂”、“忠实堂”等。
丘姓与秋、邱、球、裘、虬、酋、仇、訄、訄、璆姓是十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83、言
姓氏源流:言(Y…n)姓源出有二:
1、出自春秋时言偃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姓纂》载:“孔子弟子言偃之后。”春秋时期,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名言偃,字子游。言偃才华出众,曾任武城(今山东省费县西南)宰。提倡以礼乐教民,名声很大,他的后代就以其名字中的言字为姓,称为言氏。
2、出自姬姓,源自战国时韩国公族桓叔之后,为韩言复姓所简改。根据《潜夫论》、《姓氏寻源》等书载,战国时期,韩国公族桓叔的后人中,有以韩言为姓氏的,后有简改为言姓,称为言氏。
得姓始祖:言偃。春秋时期,孔子有三千名弟子,其中有一位很出色的学生叫言偃,字子游。后来的学者们考证,言偃就是言姓的始祖。据《万姓统谱》这本古书中说,言偃是距今2500多年前的吴人,也就是江南人。言偃的后代就以其名字中的言字为姓,称为言氏。故言氏后人奉言偃为言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言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代春秋时期,孔子聚众讲学,他有三千名弟子,其中有一位很出色的学生叫言偃,字子游。后来的学者们考证,言偃就是言姓的始祖。据《万姓统谱》这本古书中说,言偃是“吴人”,也就是江南人,那么言姓大约是江南贵族的姓氏。言偃从江南到中原去求学,也真是精神可嘉。随后到战国时期,又产生一支言姓,是由韩国公族那儿产生的。言氏家族,发祥于江南地区,历史悠久,望居汝南郡(汉高帝置,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吴郡(东汉末年分会稽郡置。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一带。治所吴县,即今江苏省苏州市)。
三、历史名人——
言偃:字子游,生于周敬王十四年手贞定至二十六年(公元前443年)。后人所以称他为“言子”,是出于对他的尊敬。言偃出生于吴地,成年后到鲁国就学于孔子,从言偃比孔子年轻四十五岁来看,他当是孔子晚年的学生。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言偃即为七十二贤人之一。孔子授徒,设有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等“专业”。这些“专业”中有优秀学生十名,后人称为“十哲”他们分别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因言偃名列第九,故后人又称为“十哲人中第九人”。又因言偃为孔子学生中唯一的南方人,所以又被称为“北学中国,南方一人”和“南方夫子”。言偃到孔子处就学,主要学习“礼”。在工作中,言偃比较注意方法,讲究效率。善于处理好、上下左右的关系。他说:对待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就反而会被疏远。言偃做事相当谨慎,他的同学子贡评论他说:做一件事之前先深思熟虑,所以行动就不出差错。他的老师孔子则评论他:希望有才能就学习,希望有知识就多问,希望有满意的结果就多思考,希望人家帮助就要有准备,这四点,言偃都做到了。这都说明,言偃不仅是在文学上出类拔萃,而且是个很有政治才能和领导水平的治国之才。
言茅:明朝人,成化年间举为进士,而当了地方官,官职为户平知府。他学问广博,又多才多艺,留心身旁的大小事物,又关心百姓疾苦,自己也重名节,清廉无私,所以政绩好,受人赞扬。
言友恂:清朝末年人,任的官职称“教谕”。是位有学问,办事认真的人。
四、郡望堂号1、郡望:汝南郡:汉汝南郡治上蔡(今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县一带(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吴郡:公元129年,东汉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2、堂号(缺)。
言姓与严、燕、阎、颜、彦、偃、闫、俨、晏姓是九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84、阎
姓氏源流:阎(闫Y…n阎)姓今多简写作“闫”字,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后稷之后,以封地名为氏。据《姓氏起源》等所载,相传有裔孙后稷,承袭姬姓,北周人尊为始祖。12世孙古公亶父又称太王。他有三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周武王时,封太伯的曾孙仲奕于阎乡(今山西省安邑)。仲奕的后代遂以封地阎作为姓氏。
2、出自姬姓,为周康王之后,亦以封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手心上有一个“阎”字。于是,康王封他于阎城(今陕西省北部一带),其后子孙以封地为姓。
3、出自姬姓,为唐叔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