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词鉴赏辞典-第1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垂千古,这也许就是词人的夙愿吧。上半阕纯用孟嘉故事,而作者的形象已隐现其中。

过片后,直接抒写所见所感。“追往事”一语归结上文。“晋土”,晋代的疆土。桓温、孟嘉皆晋人,故云。词人所追怀的往事实是前朝之事;眼中的晋土实是南宋的山河。吊古伤今,表现了遗民的孤愤。

“征鸿又过边羽”,秋天,鸿雁从北方边塞飞来,它带来了什么信息?词人也许由征鸿而联想起远在大都的幼主吧。“登临”二句为全词主旨。怕上层楼,更怕见到生满禾黍的故宫。“觞绿醑”三句,写出了“兴杯消愁愁更愁”之意。“绿醑”,美酒。而词人借酒浇愁,更是悲从中来,泪如雨下。“新亭”,地名。“新亭对泣”为怆怀故国之典。搁泪,眼眶中蓄满了泪水。三句悲慨已极。“黄花无语”笔势又一转折。重阳赏菊,也是古来文人雅士的习尚。可是此时都与黄花相对无言,唯有含泪盈盈而已。“毕竟”三句接写黄花。清晨的黄菊在西风的吹拂下,俯仰纷披,如有情意——“犹忆旧时主”!末五字真有裂石之声。

无名氏词作鉴赏

●长相思

 无名氏

去年秋,今年秋。

湖上人家乐复忧,西湖依旧流。

吴循州,贾循州。

十五年间一转头,人生放下休。

 无名氏词作鉴赏

诗言志,词言情。然而这首词却独树一帜,以词进行讽刺,在唐宋词也极为鲜见,但在讽喻中不见尖酸刻薄,艺术表现力极强,是一朵散发异香的奇葩。

这首词讽喻当时世道。南宋景定年间,奸臣贾似道当权,其谗毁宰相吴潜,使之被贬循州,并其后将其毒死。贾似道继为宰相,终日淫乐,不料事有偶然,德祐元年,贾与元军作战失利逃跑,也恰恰被罢贬循,且也是在循州被县尉郑虎臣锺杀于木棉庵。前后十五年如此巧合,因此作者抓住这点对贾似道的鞭挞。嘲讽和对弄权者的正色告诫,语言含蓄,但语意却是极其尖锐的。

上片开头“去年秋,今年秋”,两句,着意用两个秋字使词罩上一层萧瑟、落寂的气氛,年复一年,一个个凋谢的秋天又将过去。“湖上人家”两句又着意表现权臣贾似道权力显赫飞扬跋扈,与秋风落叶、灰飞烟灭的对比,“乐”“忧”转换何其快哉!“湖上人家”暗指在西湖大筑别墅,荒淫娱乐的贾似道。

一个“湖上人家”落笔轻巧,而却充满对贾的嘲讽揶谕。“西湖依旧流”更是以西湖冷眼旁观的语调,衬托人生无常,善恶报应的无情。句式好像在写景,其实揭露主题,启人深思。

下片几句与上片不同。上片用笔曲中见直下片则直中含曲。“吴循州,贾循州”以简单的句式揭示深刻的含义。吴潜,贾似道同为权臣,同贬循州,同死于循州客乡,戏剧性的对此,又寄托作者对两人的爱憎。贾似道误国弄权,终死循州,而吴潜也虽有报国之志,却难脱循州之难。贾似道更是可憎可恶可笑,其害人终害已,十五年荣华,一朝也不过身败名裂,多么的可悲。“十五年间”二句,作者又郑重告诫说,“人生放下休”,人世无常,还是丢开世情,免生烦恼。其中虽包含对贾的讽刺,但也含有对人生消极避世的消极思想,在此也应注意。

全词短小精干,口语化极强,语言质朴生动,极富节奏感,和浓愈的民歌风味,其中包含讽古喻今的现实主义色彩也极为难能可贵。另外在艺术表现上作者把含蓄与明快熔为一体,使形式和内容更好的统一起来,我们会在慢慢品味中体会出来。

●御街行

 无名氏

霜风渐紧寒侵被。

听孤雁、声嘹唳。

一声声送一声悲,云淡碧天如水。

披衣告语:“雁儿略住,听我些儿事。

塔儿南畔城儿里,第三个、桥儿外,濒河西岸小红楼,门外梧桐雕砌。

请教且与,低声飞过,那里有、人人无寐。

 无名氏词作鉴赏

这首托雁言情之作,表现客居异乡的游子对亲人的思念。内容在诗词中屡见不鲜,但表现手法却新颖,细腻,很能感人。

词意大致是这样的:一个离别亲人客居异乡的游子在深秋寒碾转难眠。夜深人静,只有客舍外呼啸的寒风越来越紧,空然夜空中传来孤雁响亮而凄厉的呜叫,一声声哀鸣,牵动游子的情怀,想起远方的亲人。

他急忙披衣而起,对南飞的孤雁千叮咛万嘱咐,想把满腹的愁绪告诉雁儿,让它转告远在城里桥外河边小楼里的那个她。全词通篇表达了一个“相思”之情,但却没用一个“相思”之类的字眼,只是通过对雁儿的告语,娓娓叙述她的住所,便使人感到了深切的情意扑面而来,极富有艺术的魅力。

上片先借秋夜景物渲染孤芳寂寞的感受。一句“霜风渐紧寒侵被”使人备生寒意,备感孤苦。而一声声孤雁的哀鸣又烘托游子的孤独凄芳的情怀。“一声声送一声悲”,用一声声孤雁的悲鸣传达出一个悲痛的倾诉,一声声鸣叫牵动着主人公沉重凄苦的心情。

“云淡碧天如水,披衣起”形象地表现出他的急切的心情。“告雁略住,听我些儿事。”语气之柔软和缓,神态之恳切诚挚,触目可见。托雁传情,本绝无可能,而如此设词,异想天开,却将游子深婉细腻的心理活动,表现得入木三分。

下片全是游子对雁所说的话。其实质而言之,仅有一句话,即是说,你飞过我亲人的居所,请千万不要高声鸣叫,以免惊动也是无眠的她。此处全用口语,虽无一字直叙人物,却真切地表达了他内心的思念,十分生动传神。这里,“他”——游子不厌其烦,絮絮叨叨地向大雁详细描述亲人居住的具体住所,“城里”“桥外”“河西”“小楼”“门外”等分别用“塔儿南畔”,“第三个”“濒河西岸”“梧桐雕砌”等词清清楚楚,详详细细地描述出来。看似絮叨,实是殷勤。不仅表现出对大雁的真切希望,又生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这首词题材极其普通,但特点鲜明。语言文字明白浅显,质朴无华,却生动形象,韵味隽永。可称是“凡情无奇而自佳,景不丽而自妙者”。(陆时维《诗境总论》)。这首词口语化也极其鲜明,特别是那一长句“塔儿”直至“雕砌”,“以长句作具体详细的描写,小说散文之意,且开金元曲子风气”(俞平伯《唐条词选释》)。真是一首健康优美,生动活泼,美轮美奂的民间小调。

●鱼游春水

 无名氏

秦楼东风里,燕子还来寻旧垒。

馀塞犹峭,红日薄侵罗绮。

嫩草方抽玉茵,媚柳轻窣黄金蕊。

莺啭上林,鱼游春水。

几曲阑干遍倚,又是一番新桃李。

佳人应怪归迟,梅妆泪洗。

凤箫声绝沉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

云山万重,寸心千里。

 无名氏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闺怨词,写的是一位少妇春日怀念远人的情态,心理。

上片全是写景。“秦楼东风里”四句,写春归燕回,馀寒犹峭之状。这四句写的是室内的春景,是“秦楼”人所见所感的春景,并暗示出女主人公慵懒困倦、日高未起之态,带有淡淡的惆怅情调。“嫩草方抽碧玉茵”四句,从户内写到户外,描画出一派明媚的春光。作者摄取了四种景物:地面的嫩草,地上的垂柳,空中的黄莺,水中的游鱼,水陆空三维空间,交织成立体的画面,传达出绚丽的色彩。

下片转入写人。“几曲阑干”四句,写佳人倚遍“秦楼”阑干,看到桃李又换了一番新花新叶——这意味着一年又过去了,而意中人还没有回来,这触起了她的愁思,不觉潸然泪下。“梅妆”用的是寿阳公主的典故,这里泛指妇女面部化妆。“梅妆泪洗”即涂了脂粉的脸上流下了眼泪之意。这几句着重描写佳人的外部动作,而以“应怪归迟”点明动作的原因,其悲怨愁苦之态如见。

“凤箫声绝”四句,写对云离去后音信杳然,使佳人思念不已。“凤箫声绝”借用典故,指男子的离去。“孤雁”“双鲤”都是奇书的代称。而“沉孤雁”、“无双鲤”,就是指对方没有来信,但是,即使男方相隔云山万重,佳人的心还是神驰千里之外,萦绕在他的身边。这几句着重描写佳人的内心活动,浓情厚意,溢于言表。

●阮郎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绿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无名氏词作鉴赏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迴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接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浣溪沙·瓜陂铺题壁

 无名氏

剪碎香罗浥泪痕,鹧鸪声断不堪闻,马嘶人去近黄昏。

整整斜斜杨柳陌,疏疏密密杏花村,一番风月更消魂。

 无名氏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一位未留名的姓的作者用篦刀刻在蔡州瓜陂铺的青泥壁上的。

词的上片是追忆与爱人别离时的情景。香罗帕一般是男女定情时馈赠的信物,现在将它剪碎来揩拭离人的眼泪,真是悲痛之极。接下来两句用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和渲染别离的悲痛。就在这剪碎香罗,泪眼相看,痛苦诀别之际,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哀鸣,和着催人远行的声声马嘶,又在黄昏的沉沉暮霭中断续相和,更使得这一对多情的离人肝肠寸断。

下片写与爱人别离后的愁思。跟上片不同,没有从正面着笔,而只是写旅途风光,妙处就在从这一路风光中不难体味这可怜朋友的愁思。他一路行来,走过种着或成行或斜出的杨柳树的道路,穿过傍着或疏或密杏花林的村庄,这些景色不可谓不清美宜人,可是在离开了心上人的男主人公眼中,它们只能更加勾起对已诀别的爱人梦幻般的思恋。待到结束一天的旅途劳顿,投宿到乡间一所小旅店歇息下来,虽有清风明明,却丢失了花前月下的愉悦生活,真是感触万千。

 雨中花

 无名氏

我有五重深深愿。

第一愿、且图久远。

二愿恰如雕梁双燕。

岁岁后、长相见。

三愿薄情相顾恋。

第四愿、永不分散。

五愿奴哥收因结果,做个大宅院。

 无名氏词作鉴赏

词以“我”作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表达风尘女子的愿望。这“深深愿”表明她们深思熟虑,长期以来所热烈追求的。风尘女子许多都是不愿过那种朝秦暮楚、供人玩赏的生涯,她们盼望着有一个正常而稳定的家庭生活,所以“且图久远”是她们首先得考虑的基本之点。第二层愿望是岁岁双双和谐相处,希望建立协调的家庭关系。第三愿则是对男子提出的要求。

“薄情”取其相反之义,即指所信赖的多情男子,希望得到他的顾惜、爱怜。第四愿,永不分散即意味着永远不被遗弃。第五愿是最深的一层,是全部愿望的关键所在,即希望作个普通家庭的女主人,而不是姬妾之类。“奴哥”是对年轻女性的昵称。这里是自称。“收因结果”即为收场、结果。“宅院”同“宅眷。

这表明风尘女子希望真正从良,结为正常婚配对偶,成为自由的普通人家的女主人。“大宅院”就是指妻而非妾了。将五愿合并而观,则她们是要求建立一个正常的、长久的、美满幸福、自由和谐的家庭生活。这是每个妇女最合理的最朴素的人生要求。

●眉峰碧

 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

纤手还重执。

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

薄暮投村驿。

风雨愁通夕。

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无名氏词作鉴赏

此词是市井之辈抒写羁旅行役之苦的,但并未直接描述旅途的劳顿,而是表达痛苦的离情别绪。在某种意上,这种离别之苦比起劳碌奔波是更难于忍受的,当初与家人离别时的难忘情景至今犹令主人公感到伤魂动魄。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是与家人不忍分离的情形。从“镇日相看未足时”一句体味,很可能他们结合不久便初次离别,所以特别缠绵悱恻。蹙破眉峰,是妇女离别时的愁苦情状,从男子眼中看出;纤手重执,即重执纤手的倒文,从男子一方表达,而得上句映衬,双方依依难舍之情,宛然在目。以下“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隻”,是男子在分别在即所感,也是别后心中所蓄。

离别的情形是主人公在旅宿之时的追忆,词的下片才抒写现实的感受,因为这次离别是他为了生计之类的逼迫忍心而去,故思念时便增加了后悔的情绪,思念之情尤为苦涩。“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一方面道出旅途之劳苦,另一方面写出了荒寒凄凉的环境,旅人为赶路程,直至傍晚才投宿在荒村的驿店里,一副寒伧行色表明他是社会下层的民众,在这荒村的驿店里,风雨之声令人难以入寐,离愁困扰他一整个夜晚。“愁”是全词基调,紧密联系上下两片词意。风雨之夕,愁人难寐,感觉的联想便很易与离愁相附着而被强化。“窗外芭蕉窗里人”本不相联系,但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由于联想的作用,主体的感受便以为雨滴落在芭蕉叶上就好似点点滴滴的痛苦落在心中。此种苦涩之情,令人伤痛不已。这结句即与唐宋文人作品比较,也可称之为名句。

●眼儿媚

 无名氏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

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

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

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

 无名氏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写离情别绪的词。

上片以江边送别所见的景物烘托别离时的愁绪。饯行的酒席大约是设在江畔,只见江上芦苇都已开满了白花,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那无可奈何地随风晃动的姿态,萧萧瑟瑟的凄切声响,好像是有意做弄出许多忧愁的样子,给已经愁肠百结的离人凭添了许多愁思。抬眼望去,那西沉的太阳,恹恹地在落下去,只剩半根竹竿那么高了;那从天际飞来的两行新雁,愈飞愈远,飞往南方的老家去了;眼前停靠着的这一条船,你就要载着我的朋友(也许是心上人)别我而去了。

下片进一步分写别前、别时,别后的心理活动。我们之间的别离一直是我担心的事情,我常常怕你离我先去。眼下,别离,无情地来临了,在这即将分手的时刻,只有拼一醉才能暂时解除心中的烦忧。今天晚上,我的眼前还是一个活泼泼的你;到了明天,你的模样就只能活在我的心里;到了后天啊,想你、念你而又看不见你、喊不应你,我只能紧蹙双眉,忍受无休止的离愁的煎熬了,这怎能不教人心酸肠断呢!

这首词没有采用夸张的手法,基本上用白描,只四十八个字,便将别离的愁绪倾诉得相当充分,很有感染力。透过悲切凄清的愁绪,可以感受到送别人与远行者之间深挚的感情。

●青玉案

 无名氏

年年社日停针线。

怎忍见、双飞燕。

今日江城春已半。

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

点点行行泪痕满。

落日解鞍芳草岸。

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无名氏词作鉴赏

这首无名氏的作品,写的是游子春日感怀。

年年社日,大家都是兴高采烈,连妇女也在此日停了针线活计,结伴出外闲游。那么,游子的心情又是如何见?“怎忍见、双飞燕”。燕子双双,于春社时候飞回旧巢;游人成双做对,言笑晏晏;这些都是使他触景伤神的场面。自己身处异乡,形单影只,又将何以为遣呢?

“今日”句,点出目前正当江城春半,百花争妍。

“一身”几句,写出自己长期飘泊的苦况。“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这是游子眼中的实景。实际上也是他黯淡心情的反映。“已”字与“犹”字呼应,是说不仅已往数年,而且今年仍然流寓他乡,以后如何,那就只好不作思量了。

过片“春衫”两句道出穿着春衫之人的相思之情。破衣之上满布斑斑泪痕,则游子内心悲苦之情也就可以想见。

结尾几句先写四周景致,旅途小驻,解鞍伫立溪桥岸边,但见夕阳西下,芳草萋萋。接下去连用三个“无人”,用来突出他内心的苦闷!繁花似锦,无人同赏,只好借酒浇愁,独酌而又无人相劝,待到醉了,更是无人照看。三句叠用三个“无人”,使语意分三层宛转道来,将游子的内心活动有层次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踏莎行

 无名氏

酒情怀,恨春时节。

柳丝巷陌黄昏月。

把君团扇卜君来,近墙扑得双蝴蝶。

笑不成言,喜还生怯。

颠狂绝似前春雪。

夜寒无处著相思,梨花一树人如削。

 无名氏词作鉴赏

此词写市井女子赴密约时的期待心情。在赴密约之时,女主人公的心情是抑郁而苦闷的。

词起笔以“殢酒情怀,恨春时节”表现出她的情绪非常不好,这应是因他们爱情出现了波折或变故而引起的。“殢酒”是苦闷无聊之时以酒解愁,为酒所病:“恨春”是春日将尽产生的感伤,“情怀”和“时节”都令人不愉快。“柳丝苍陌黄昏月”,是他们密约的地点和时间。从约会的地点,大致可以推测女主人公属于市井之辈,如果富家小姐或宦门千金绝不会到此等巷陌之地赴约的。这样良宵好景的幽期密约,本应以欢欣的心情期待着甜密的幸福,然而这位市井女子却是心绪不宁,对于约会能否成功似乎尚无把握,于是在焦急无聊之中,想着试测一下今晚的运气。“把君团扇卜君来”,即用情人赠给的团扇来占卜,非常意外,她竟在近墙花丛之处扑着一双同宿的蝴蝶,惊喜不已,词情到此来了一个极大的转折,女主人公的心境由苦闷焦虑忽然变得开朗喜悦起来。下片顺承上片结句,表述新产生的惊喜之情。

“双蝴蝶”的吉兆使她喜悦,也感到有趣而可笑,甚至难以控制喜悦的笑声,这预兆又使她在惊喜之余感到羞涩和畏怯,而畏怯之中更有对幸福的向往,于是她高兴得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自己也觉得有似前春悠扬飘飞的雪花那样轻狂的状态了。这句为我们勾画出一位天真活泼、热情坦率的女子形象,显示出其个性的真实面目,也表现了市井女子的性格特征。但占卜的吉兆并不能代替生活的客观现实,随着相约时期的流逝,逐渐证实预兆的虚妄,因而词的结尾出现了意外的结局:情人无端失约了,这个结局好似让主人公从喜悦的高峰突然跌落到绝望的深渊,对她无异是又一次精神打击。作者妙于从侧面着笔,用形象来表示。春夏之交的“夜寒”说明夜已深了,她一腔相思之情似游丝一样无物可以依附。梨树于春尽夏初开花,这里照应词开头提到的,“恨春时节”。现在她已不再“颠狂”了,依在梨花下痴痴地不忍离去,似乎一时瘦削了许多,难以承受这惨重的打击。

结句含蓄巧妙,深深地刻画出心灵受伤的女子的情态。

●采桑子

 无名氏

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

不肯开晴,误却寻花陌上人。

今朝报道天晴也,花已成尘。

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

 无名氏词作鉴赏

“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作者本来要与今年寻花被误,可是一开始用的是一个含量更大的句子,这样子不仅能罩得住全篇,而且使题旨得到更广泛的扩充。“不肯开晴”语意和“风雨成旬”略同。

不过这不是多余的重复,因为如果只是“风雨成旬”,那么那些痴情的惜花者也许会想:总该有一刻的风晴吧,只要乘这个机会看上一眼春花,也就不枉度此春!

不信,你看那“误却寻花陌上人”的人或者就是这么想的。不然他明知“风雨成旬”,为什么还要寻花陌上呢?而正是因为有了“不肯开晴”,“误却”二字才更见份量。

但是,词篇也不是顺着一个方向发展下去的。过片的“今朝报道天晴也”就忽如绝路逢生,然而紧接着又一个转折:“花已成尘”!上片说“误却”,总还是误了今日仍有明日的希望。现在,一个“尘”字已经把花事说到了头,因此对寻花人来说,剩下的便只有懊丧与绝望。“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是作者的怨怼语,也是痴想。这种痴,正说明了他的情深;而这种至情寄托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感喟,词中埋怨花开不得其时,未尝没有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吧?

●水调歌头

 建炎庚戌题吴江

 无名氏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

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

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

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鲙新鲈、斟美酒,起悲歌。

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

欲泻三江雪浪,净洗湖尘千里,不用挽天河。

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无名氏词作鉴赏

这首词慷慨悲凉,唱出了宋室南渡初期志士仁人的心声,因而受到重视。

此词系题于吴江桥上,因而全篇紧紧围绕江水立意。“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这的“几”有说不清多少次的意思,它与“平生”“短棹”配合,把往日太湖之游写得那么轻松愉快,为下文抒写愁绪作了铺垫。“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陡然转到当前,然而是何事使他愁和水、云一样多呢?作者并不马上解释,接下去的词句却是感情的连续抒发。以剑换舟,暗示报国无门,只好终老江湖。但是这三句用“拟”字领起,分明说只是打算。“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银是银印,艾是拴印的绶带,丘壑指隐士们住的地方。这两句申足前三句句意:先说自己无意作官,后说归隐不能。

下片用三个三字句起头:“新鲈,斟美酒,起悲歌”,音节疾促,势如奔马,作者的感情从中喷涌而出。通脍,把鱼肉切细。从内容着眼,“新鲈”、“美酒”都是至美之物,但后面接上的是“起悲歌”,此所谓以美衬悲、愈转愈深者也。“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这里开始回答“何事愁与水云多”,也呼应“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全句意谓自己生长在太平盛事,万万没有想到今天饱尝了兵戈三苦。

“欲泻三红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这三句用“欲”字领起,也分明说只是有此打算。正因为有了这一打算,上片中所说的以剑换舟的打算才未实现,丘壑之隐也才蹉跎。那么这一打算能否实现呢?

“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霄汉这里暗指朝廷。作者满怀报国志向,可是面对朝廷只能使浓愁变成伤心的清泪,因为统治者并不允许人民通过战斗收复失地,作者的一切设想,也都因朝廷的妥协投降而变成了泡影。

这首词慷慨悲壮,每个字的后面都激烈跳荡着一颗被压抑的爱国心,反映了在国事不宁的情况下个人身心无处寄托的徬徨和苦闷。

●一剪梅

 无名氏

漠漠春阴酒半酣。

风透春衫,雨透春衫。

人家蚕事欲眠三。

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

樯燕呢喃,梁燕呢喃。

篝灯强把锦书看。

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无名氏词作鉴赏

这首词写作者对江南的怀念。上片写景,作者用清丽洗炼的语言生动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江南春天的图画:暮春时节,春阴漠漠,春风春雨吹透了、打湿了轻柔的春衫。此时春蚕已快三眠,养蚕的人家怀着即将收获的喜悦心情采摘得桑、柘叶满篮,把蚕喂得饱饱的。这是江南暮春时节所特有的景象,显得生机盎然。

作者在将春色渲染了一番之后,下片换转笔峰,折入游子的怀乡之情。“先自离怀白不甚”一句,真切地表达了离乡怀乡的深沉愁苦,还点明了原来上片所着力描写的并不是眼前所见之景,而只是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江南风景画,反衬出离人深切的思念。回忆增添了离愁,已使人不堪;而眼前飞停在船樯上呢喃不休的燕子又勾起对家中屋梁栖燕的怀思。既不能“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冯延已《长命女》“三愿”),则唯有灯下细看那不知读了多少遍的家书,聊以慰情。信是江南的亲人写来的,作者的心也随之飞回了江南。“篝灯”,用竹笼罩着灯光,即点起灯笼。“锦书”用前秦苏蕙织锦为回之旋图诗寄丈夫的典,这里说明信是妻子寄来的。“强”字入妙:盖此家书,看一回即引起一回别意愁情,心所不欲,但思家时又忍不住要翻出来看,故曰勉强看之,矛盾心情如见。歇拍两句“人在江南,心在江南”,一则抒发了作者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同时呼应了上片的景物描写,使之带上了更加浓烈的感情色彩。

●青玉案

 无名氏

钉鞋踏破祥符路。

似白鹭、纷纷去。

试盝幞头谁与度。

八厢儿事,两员直殿,怀挟无藏处。

时辰报尽天将暮,把笔填备员句。

试问闲愁知几许?

两条脂烛,半盂馊饭,一阵黄昏雨。

 无名氏词作鉴赏

此词写举子参加省试的情形。词的上片写考试前的准备阶段。祥符路为北宋都城开封府治所在地,这里借指京城之内。第一句写省试开始时,举子们纷纷前去,恰好雨后道路泥滑,他们穿上有铁钉的雨鞋,身着白衣,攘攘涌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