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清明上河图密码-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哥哥赵不尤曾替他打赢一场官司。
他走过去笑着问候:“林大伯,一向可好?”
“赵小哥啊,”林祥安忙站起身笑呵呵道,“有一阵子没见啦,赵将军可好?”
“哥哥一切都好。林大伯,我今天来是打问一件事。”
“尽管说。”
“昨天中午是否有个年轻人来买过药?年纪和我一般大,扛着个饼笼,他买的是川芎祛风丸。”
“哦?你也来问他?昨天下午就有个人来问过。那卖饼的是来买过药。”
墨儿想,昨天先来问的那人应该是康潜,便问:“那年轻人一共买了几颗?”
“十颗。是阿奇接待的他,他以前也来过,每次都买十颗。”
墨儿环视店里,一圈都是柜台,客人伸手够不到药柜,不可能偷拿到药,于是又问:“会不会多给他数了一颗?”
“阿奇数好药丸,拿到我这里,我还要再数一道,应该不会出这个错。”
墨儿从袋中取出半颗药丸,是香袋里换掉珠子的那药丸:“再劳烦林大伯帮我看看,这半颗是不是川芎祛风丸?”
林祥安接过去,仔细看了看,闻了闻,又掐了一点在指间碾抹,笑着道:“这可以叫川芎小风丸。我们店里的川芎祛风丸有二十八味君臣药,这半颗只有川穹、防风、当归、生地黄四味,其他全是荞麦面,街上那些江湖郎中常卖的多半是这种药丸,随处都有。”
墨儿拜谢过后,离了药铺,又赶往香染街。
香袋里的药丸至少不是在丑婆婆药铺里买的,而取到香袋之前,饽哥不可能预先知道香袋中会有药丸,也就无法预先备好。
听康潜所言,饽哥拿到香袋后,他必定一路跟踪,饽哥在途中应该没有到别处买过药丸。至于梁家鞍马店的那个小姑娘,康潜也只看到饽哥给了那小姑娘一包东西,并没看到小姑娘拿东西给饽哥。
因此,大致可以断定,药丸并非途中换的。
不过饽哥和那小姑娘的事情还是得去查问一下。梁家鞍马店离书讼摊很近,墨儿和哥哥常去他家租驴马轿子。他家去年新雇了个女使,墨儿也见过,名字好像叫小韭。康潜说的应该就是她。
来到香染街,还没走近梁家鞍马店,墨儿就先望见了饽哥。
饽哥将饼笼搁在街边,站在那里向街对面的鞍马店张望,墨儿顺着他的目光望过去,见鞍马店门口有个绿衫小姑娘,正是小韭,牵着一头驴子出来交给一个客人,那客人似乎嫌驴鞍脏,那姑娘正拿着刷子和帕子,忙着刷拭。
墨儿又望向饽哥,饽哥定定盯着小韭,像是欣赏什么稀世珍宝,眼里嘴角还泛着笑。
墨儿顿时明白了。
第四章情事
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周敦颐
梁家鞍马店外,墨儿见饽哥在痴望着那个小韭姑娘。
饽哥自从父亲死后,就变了一个人一般,独来独往,闷闷少言,后来沿街卖饼,言语神情也直来直去,始终没学会说甜话油话来巴结买主,遇见墨儿也始终避着。但此刻,他眼中闪着欢悦,如同常年阴沉的天忽然透出一缕霞光。
墨儿知道饽哥是对那小韭姑娘动了情,不敢打扰,正想避开,但还没转身,就已被饽哥瞧见,只有笑着走过去。
饽哥脸涨得通红,慌忙弯腰去搬饼笼。墨儿虽还未经历过这等情事,却也知道自己无意中撞破了饽哥隐秘心事,得小心说话。不过,一旦存了小心,便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了。
倒是饽哥很快恢复平静,没事一般问道:“你去见过那个姓康的了?”
墨儿点点头。
“他怎么说?”
“香袋交给你的时候,里面东西都在。”
“他也怀疑我换了?”
墨儿顿时语塞,良久才小心道:“这也难怪他。你是经手人,人们通常会这么想。”
“你呢?也怀疑我?”
“我……我暂时得不出结论。”
两人都沉默起来。
半晌,墨儿才小心开口:“有件事得问你,不过你听了不要生气。我得先把事情弄清楚,才能找回香袋里的东西。”
“你问吧。”
“取了香袋之后,回来路上,你是不是在这里停过?”
“谁告诉你的?”饽哥眼里一惊。
“这个……暂时不便说。”
“我是在这里停过,但和那个香袋无关,我只是买了包榛子,送给了一个人。”
“是不是对面那个小姑娘?”
饽哥又一慌,盯了墨儿片刻,又不由自主望向对面。这时,鞍马店门口那客人已骑着驴走了,小韭站在店门口望着这边。饽哥似乎怕她知道,忙转过头,略想了想,才点了点头。
“那姑娘……很好。”墨儿想了一会儿,才憋出这句。
饽哥眼中又露出方才的爱悦,但一闪而过,随即又沉下脸:“我只买了榛子送给她,并没有碰过那个香袋。”
墨儿看他眼神镇定,甚至有一些怒意,知道至少在这件事上,他没有说谎,那怒意除因自己清白外,更有惜护那姑娘,不愿她也牵连进来的情意。
于是墨儿点了点头:“我信你。”
饽哥忽然郑重道:“求你一件事。”
“你说。”
“不要把这事告诉我娘。”
“好。放心,我不会说——对了,还有件事要问你。”
“什么事?”
“那包榛子是从哪里买的?”
“卖干果的刘小肘。我走过来刚好碰到他。买榛子的钱也是我自己攒的,有时候碰到有钱的主顾,每个饼我会多卖一两文,慢慢攒起来的。”
墨儿听着,心里很不是滋味。相比而言,饽哥出生时家境原本很好,理当一生快活自在。而自己,才出生,父亲便因袒护过苏轼,名字被刻上“奸党碑”,贬到了岭南,母亲随行,双亲相继受瘴厉病亡。自己和瓣儿幸好被义父偷偷收养在京,才免于夭折。然而现在,自己跟着义兄赵不尤,亲胜手足,衣食无忧,饽哥却为了点滴小钱,整天东奔西走,好不容易私攒些钱,自己却舍不得用,又花给心仪的姑娘……他不知道该怎么对答,一时间沉默不语。半晌,想起正事,才又问道:“今天你见到你弟弟孙圆没有?”
“没有。”
“他一般会去哪里?”
“这一向都跟着一个姓仇的香料商人。就在这街北口,向东拐过去第三家。不过我刚才经过时,仇大伯向我埋怨说这两天都没见到他了。”
“哦?除了香料店,他还会去哪里?”
“常和一班朋友混在一起,我都不太熟。不过,那天碰到他一个朋友,说他迷上了第二甜水巷春棠院里的一个妓女,叫什么吴虫虫。但去那些院里要花大银钱,弟弟并没有那些钱去那种地方。那朋友可能是在乱说。”
“我去查查看。”
墨儿去梁家鞍马店租了头驴子,骑着赶回家中。
进了院门,却见瓣儿和一个年轻姑娘坐在杏树下,似曾见过,却想不起来。猛然撞见女儿家私会,墨儿有些手足无措,不知道该上前拜问,还是该装作没看见回身出去。
瓣儿看见,笑道:“墨儿,做什么呢,鬼鬼祟祟、扭扭捏捏的?快来拜见我的朋友,她姓池,叫了了。”
墨儿忙走过去,低头不敢抬眼,叉手致礼:“池姑娘好。幸会。”
池了了也忙起身,万福回礼。
“我回来取点东西,马上就走。”墨儿说罢,忙走进自己卧房,从箱子里取出两块各一两的小银饼,这是嫂嫂按月给他的零用钱,他一直没有什么花销,都攒在这里。揣好银子,出去后,他又低头向池了了叉手道:“池姑娘好坐。”
池了了也忙又起身万福。
瓣儿在一边笑着摆手:“快走快走!”
墨儿忙又出了院门,骑上驴,进城向第二甜水巷赶去。
到了第二甜水巷,墨儿踌躇起来。
他从未到过妓馆,一想便怕。但饽哥说孙圆或许会去春棠院,而尹氏的木匣中又少了一两旧银饼,难道是孙圆为了会那个叫吴虫虫的妓女,迫于无钱,偷了尹氏的银饼?看到香袋里的珠子,又顺手换走了?孙圆一夜未归,无论如何得去查证一下。
他鼓起勇气,向路口一个锦服男子问春棠院,那男子却浑不在意,想都未想,就抬手往巷子里指去:“吴虫虫?就是那家,墙里种了几棵海棠的那个小院。”
墨儿骑着驴行了过去,来到那个庭院外,墙头露出的海棠,虽已半残,但枝头仍有许多花瓣粉白似雪。他向里望了望,院内寂静无声,庭中立着一块大青石,形状峻秀,掩住视线,石边栽种了些兰蕙,甚是清幽,并非他想象中那般糜艳。
他正在犹豫,却见一个小女孩走出门来,约十二三岁,一身藕色衫裙,面容娇嫩,见到墨儿,笑着问:“公子来会我们家姑娘?这时候太早了些吧,姑娘还在午歇呢。”
墨儿低声道:“我……我是来向吴姑娘打问一件事。”
“哦?什么事?”
“一个叫孙圆的人是否来过这里?”
“孙圆?是不是那只小耗子啊。”
墨儿一愣。
小女孩儿笑着道:“是不是二十岁左右,瘦瘦的,和你差不多高,走路抬不起脚,噗哒噗哒的。还说自己是东水门外虹桥口茶食店的富少爷。”
“对,就是他!”
“昨天他还来过。”
“哦?现在他在哪里?”
“我怎么知道?昨天他拿了一块小银饼来,连一两都不足数,还要见我家姑娘。这点钱,只够一杯茶钱。那会儿刚好没客人,姥姥就让他进来了,茶还是我给倒的。姑娘坐在床边,让他坐在门边小杌子上,他话也不敢说,说了姑娘也不理。就这样,他还坐了半个时辰赖着不走,看着天要黑了,姥姥就把他撵走了。”
“那一两银子是什么样?”
“我看着脏兮兮、黑秋秋,像是从哪个坟里刨出来的。”
“小姑娘,能否求你家姥姥让我看一看那块银子?”
“我不叫小姑娘,我叫小蟋!”
“哦,是东西的西?”
“你才是东西,是蟋蟀的蟋!”
墨儿一愣,看来这家坊主喜欢虫子,当家艺妓名叫吴虫虫,小使女又是蟋蟀。不由得想笑,但怕惹到这小姑娘,忙忍住笑,又问道:“小蟋姑娘,能否让我看看那块银子?”
“那可不成,姥姥出去了。再说银子哪里有白看的,看丢了怎么办?不过……我看着你生得挺俊的,这样吧,你身上有没有一两的银子?”
“有!”
“你给我一陌钱,再把一两银子给我,我去把小耗子的那一两给你换出来。”
“谢谢小蟋姑娘。”墨儿赶忙掏出一两银子、一陌钱,一起递过去。
小蟋皱着小鼻头笑了笑,拿着钱转身跑了进去。
墨儿等在外面,浑身不自在,怕里面出来其他人,便将驴子牵到一边,在墙边等着。等了许久都不见小蟋出来,正在想是不是被骗了,却见小蟋轻灵灵跑了出来,到了跟前,将右手白嫩的小拳头一张,掌心一块小银饼,果然有些脏旧。但小蟋随即又握住了小拳头。抬起头,用黑亮的眸子盯着墨儿:“你知不知道,帮你换这银子,要是被姥姥发觉,我就得狠狠吃一顿竹板?”
墨儿忙点头道谢:“多谢小蟋姑娘。”
“我不要你谢,我要你答应我一件事。”
“什么事?”
“不许你去会我家虫虫姐姐。”
墨儿忙又点头:“我不会。”
“还有,再过两年,我就梳头了,那时候你再来。”
墨儿一听,惊了一跳,顿时涨红了脸。
“一定要来!答应我!”小蟋紧紧盯着墨儿的眼睛。
墨儿慌忙胡乱点了点头。
小蟋绷紧的小脸儿忽然笑起来,宛然仍是个天真小女童。她抓住墨儿的手,把那块银饼放进墨儿掌心。
墨儿连声道着谢,飞快骑上驴,慌慌逃走了。
出了东水门,墨儿这才停下来,将驴牵到护龙桥边。
他从怀里取出那块银饼,果然很脏旧了,积了一层黑垢,银饼两面依稀有残余铭文,正面是“中靖”两字,各缺了一半,背面是半个“匠”字。
墨儿猜测,这块银饼应是从一锭银铤上截下的一小块,铭文大概是:建中靖国元年,某监匠所制。距今已经二十年了。
这块银子竟和自己同岁,墨儿骑上驴背,不禁微微一笑。
那一年,不只对他重要,对天下而言,也极关键。
那是当今天子继承皇位的第二年,皇太后驾崩,天子初御紫宸殿,正式亲政。当时,这位新官家踌躇满志,引用《尚书》“懋昭大德,建中于民”,立了这个新年号,意图调和神宗、哲宗四十多年新法旧法之争,中道而行,让国家得以靖安。但次年就换了崇宁年号,任蔡京为相,大兴新法,清除元祐旧党。第二年,墨儿的父母也被贬到岭南,从此骨肉永诀。
北边的大辽,这一年也发生了大事。道宗皇帝耶律洪基病薨,耶律延禧继位,这位新皇帝荒于游猎,政令无常,挥霍无度,二十年来耗尽大辽国库,散尽北地人心……墨儿边想边行,不觉已到虹桥口,拐到尹氏家,见尹氏倚在门边,睁着空茫双眼,侧耳听着路口动静。
没等墨儿开口,尹氏便问道:“墨儿兄弟,是你吗?”
“尹婶,是我,”墨儿忙下了驴,走过去,取出那块银饼递到尹氏手中,“尹婶,你看看,是不是这块银子?”
尹氏接过银饼,拇指才一摸,便脸色大变:“是!是这块!你从哪里得来的?”
“第二甜水巷的一家……一家妓馆里。”
“这银子怎么会跑到那里去的?”
“是孙圆。”
“不会!圆儿怎么会去那种地方?他从没去过!”
“尹婶,是他。他是昨天傍晚去的。”
“就算他去了那地方,又是怎么拿到这块银子的?他没有钥匙,根本打不开柜子和匣子。”
“这还得再查。”
“圆儿人在哪里?”
“昨晚他就离开了那家妓馆——”
“那他去了哪里?”尹氏空盲的眼珠急急颤动。
“尹婶不要过于担忧,那取货的人既然给了三天期限,三天之内应该不会加害孙圆。”
“他虽然顽皮,却从来没有夜不归家,到现在还不见人……”
“尹婶,有件事我还得再问一遍。”
“什么事?”
“昨天你将香袋锁起来之前,摸里面的东西和取出来之后再摸,真的不一样?”
“今天我一直在回想,之前摸香袋里的东西,除了碎香料,那颗药丸要硬一些。还有样东西,有点滑韧劲儿,估摸应该是耳朵。后来取出来,因那人在等,就没仔细摸,不过味道闻着略有些不一样。”
“哦?”
“之前,香味重,药味轻,后来闻着药味似乎浓了一些。”
墨儿回到家中时,天色已晚,夏嫂早已备好了晚饭。
今天大家似乎都有心事,饭桌上不似往日说说笑笑,哥哥默默喝着酒,很少动菜;嫂嫂夹了块哥哥素日爱吃的煎鱼,放到哥哥碗中,见哥哥不吃,也没有劝,她自己也神情倦倦,似带悲容;瓣儿则一直低着头,吃得很慢,不言不语,似乎在思忖什么;琥儿病虽然好了,却仍没精神,坐在一边小凳上,夏嫂轻声喂他吃饭,他也不愿多吃;至于自己,一直在想那香袋的事,犹豫着要不要告诉哥哥。
正吃得没情没绪,忽听院外有人敲门,墨儿忙放下筷子出去,开门一看,是二哥赵不弃。
“吃过饭没有?还有剩的没有?我可饿坏啦!”赵不弃还是那般喜气洋洋,无拘无束。
夏嫂去拿了副碗筷,墨儿和瓣儿挪开座椅,让赵不弃坐在中间。赵不弃坐下便大吃大嚼,一边吃一边得意道:“哥哥,我也要开始查一桩案子啦,这案子极有趣。弄不好会惊动天下!”
只要赵不弃在,便是想闷也闷不起来,座中其他人全都抬眼望向他,赵不尤问了句:“什么案子?”
赵不弃猛刨了两口饭,才放下筷子道:“前任宰相何执中的孙子何涣。这话只能在这屋子里说,万万不能传出去。你们知不知道,他是个杀人凶犯?而且他瞒住罪案,不但参加省试,今早还去殿试了。”
赵不弃讲起他遇的这桩案子,的确十分离奇,大家听完后,谈论了一番。
墨儿在一旁听着,也忍不住道:“我今天也接了桩案子——”
他将香袋疑案也讲了一遍。
赵不弃听后笑道:“你这案子也有趣。”
赵不尤却道:“这案子关涉到几个人的性命安危,不能轻忽。”
墨儿本就有些心虚,一听此言,忙道:“这件案子还是哥哥来查吧。”
赵不尤道:“我手头有这梅船的案子,这一阵恐怕腾不出手来。我听你刚才讲,想的、做的都不错,而且当天就查出了那块旧银子。你就继续放手去查,若有什么难题,咱们一起商量。”
墨儿本已心生退意,听哥哥这样讲,重又有了些底气,忙道:“眼下始终想不明白的是,照尹婶所言,那香袋锁起来前,闻着药味淡,再拿出来,药味变浓了些。香袋里原先是一颗珠子外抹了些药,所以药味淡;后来换成了真药丸,药味自然重了。这么说来,饽哥交给尹婶的时候,的确没有换里面的东西。没有钥匙,没撬锁,也没弄坏柜子和木匣,却把里面东西换了,这像是隔空取物变法术一样,怎么做到的?”
赵不弃笑道:“除非是鬼。”
墨儿道:“今天临走前,尹婶也问我,会不会是有鬼作祟?”
赵不尤道:“莫信这些。始终记住,万事万物皆有其理,越鬼怪,越要往平常处想,莫要被面上这些障眼术迷住眼睛。”
“理……”墨儿低头默想起来。
第五章穿墙术
公于己者公于人,未有不公于己而能公于人也。——周敦颐夜里睡不着,康潜又起晚了。
他翻身起来,头有些晕沉,坐在床边,呆望屋中。桌椅箱柜什物,到处铺满灰尘。一扭头,见床头挂的那面昏蒙蒙铜镜里,自己面色灰白,头发凌乱,脸越发瘦削,眉头拧出深褶,一双眼里,阴沉沉的愁郁,简直像孤魂瘦鬼,一阵酸辛漫上心头。
他深叹口气,捶了捶脑袋,蹬好鞋子,拎过那件已经污旧的布袍,胡乱一套,边系衣带,边向外走,去开店门。以他现在这心境,其实早已无心开店,只是多年来已成了早间定式,又还想着不要让邻居起疑。
懒洋洋穿过外间瓶鼎古董间那条窄道,他的衣袖不小心掀落了木架间一只茶盏,哐啷一声,碎了。那是唐贞元年间御制的雪瓷茶器,今年开春才从城外一个员外那里买进,原本一套,几天前,儿子栋儿顽皮,碰碎了一只茶托,被他打了一巴掌,那是他生平第一次动手打儿子,为此和妻子春惜又生了场气。他原还想设法再配出一套来,如今好了,盏和托,全碎了。
他蹲下来捡拾碎片,那天是春惜蹲在这里捡,栋儿则挂着泪珠站在一边。弟弟康游进来,见情势不对,也不敢说话,忙抱着栋儿出去了。
其实那时,他和春惜及弟弟之间,已经不对了。
他一生庸庸,若说算得上大事的,只有三件:一是开了这家古董铺,一是娶了春惜,再一件,就是生了栋儿。
春惜姿色现在倒不觉得如何,但相亲初见那时,却也让他着实心动。收到媒人从女家讨来的草帖后,他去庙里问卜,生辰属相都吉,就回了细帖,上面填了三代名讳、金银、田土、宅舍、财产等事项,女家也回了细贴,虽然陪嫁没有多少,但于康潜算登对,于女方也合意,于是便要相看。
他订了一只汴河画舫,备好二匹锦缎和一只金钗,媒人带着他上了船。大舱里只见到春惜的父母,春惜则躲在隔间里不出来。春惜的父母生得都有些古怪,父亲嘴有些歪,母亲则一只眼大,一只眼小。康潜于相貌还是有些看重,父母生得如此,女儿自然也不会多好。便想放下压惊用的二匹锦缎,起身走人,媒人看出了他的意思,便使眼色让他稍等,随后进到隔间,将春惜强拉了出来。
帘子掀开那一瞬,康潜如同见到妩媚春光一般。春惜穿着粉衫粉裙,梳着一朵云髻,翠眉秀眼,满腮羞晕,鲜丽如春水岸边的一枝碧桃。他惊了半晌,随即从怀中摸出那支金钗,媒人一把接过,插到了春惜乌黑的鬓边——插钗定亲。
不过娶过来后,康潜发觉,春惜性情有些冷淡。很少见她笑,床笫之间也难得起兴。起初,他以为是新婚害羞,渐渐觉得,或许她生性便是如此。再后来,相处日久,他原本喜静不喜闹,春惜常日里安安静静。本本分分,将家里又操持得井井有序,他反倒觉得是好事了。
直到弟弟康游从边关回来……
第二天,墨儿一早就赶到饽哥家,饽哥已出门卖饼,只有尹氏在家,孙圆昨晚仍未回来。
尹氏越发焦虑,脸色惨白,嘴角起泡,盲眼里冒着黑火一般。一见尹氏这么焦急,他又慌乱起来。忙告诫自己莫慌,莫慌,沉住气好好想想。
偷换香袋的恐怕真是孙圆,那颗珠子应该很值钱,他这两天没回家,也许是去找人变卖珠子,好去会那个吴虫虫。既然孙圆不见人,这事本又起于康潜妻儿被劫,还是先去康潜那边问问详情。
于是他安慰道:“尹婶,你莫焦急,我一定尽力。”说着忙拜别尹氏,赶往了小横桥。
“尽力”他能做到,但“一定”两个字说出来时却十分心虚。
一路上他都急急思虑,如果偷换香袋的真是孙圆,他又是如何不用钥匙就换掉柜子里的香袋?哥哥说要依理往寻常处想,但这件事寻常决计做不到。若往不寻常处想,除了邪魔法术,再没有其他办法,邪魔法术却肯定信不得。寻常与不寻常之间,是否还有其他可行之路?想来想去,也想不出来,不知不觉间,到了康潜的古董店。
康潜还是那般阴郁模样,见到墨儿进来,他倏地站起身,急急问道:“香袋里的东西找到了?”
墨儿歉然摇了摇头,康潜目光顿时暗下来,一屁股又坐了回去。
墨儿的心也随之黯然,他忙小心解释道:“康先生,香袋的事只找到了些线头,目前还没有确切结果。我今天来,是想再求康先生能讲讲你妻儿被劫的事,当务之急是找到他们母子。若能查出那劫匪的踪迹,就能设法救回你妻儿,那样,香袋的事就算不得什么了。”
康潜听了,似乎略有心动,但眼中随即升起犹豫。
墨儿忙鼓起气劝道:“我想那劫匪这两天一定会在暗中打探,尹婶找我帮忙查找,他恐怕也已经知道,所以,你告诉我实情,他应该不会太在意。”
康潜静默了片刻,忽然站起身,过去把店门关起来,才回身说:“我们到后面去讲。”
墨儿随着他来到后面,这房子是前后三进,外面一大间店面,中间一间小厅,左右两边各一间卧房,门都开着,右边房里一架大床,应该是康潜夫妻居住。左边一间很小,摆着张小竹床,是间小卧房。后面那间房则是厨房,有道后门,关着。
康潜请墨儿到厅中的方桌边,面对面坐下,他搓着自己的手指,清了清嗓子,低声讲起来:“他们母子是忽然间就不见了……”
“忽然间?怎么回事?”
“那是三月初八,寒食前一天,我早上起了床,贱内说跟隔壁二嫂约好,要一起去庙里烧香。我没说什么,自己去开了店门,贱内在厨房里煮了粥,我们一起在这里吃过后,我煎了壶茶,到外间店里坐着吃茶看书,她在厨房里收拾。每回她去烧香前都要洗浴,又烧了一锅水,自己洗好后,叫醒了栋儿,也给他洗澡。栋儿调皮,母子两个一直在厨房里嬉闹。过了一阵,隔壁武家的二嫂柳氏过来唤贱内,我就去厨房叫贱内,进了厨房,地上摆着大木盆,水溅得到处都是,却不见人影,我又回来到两间卧房看,都不见人。重又回到厨房,仍不见人,厨房的后门又闩得死死的。一低头,见门槛边地上有个信封,打开一看,才知道母子两个被人劫走了。”
墨儿听后大惊,门窗紧闭,一对母子却无影无踪。
他忙问:“后门真的关死的?”
“是,门闩插得好好的。”
“窗户呢?”
“后边窗户是死的,打不开。”
“没有外人进来?”
“没有。我一直在外间坐着。”
“隔壁那个二嫂进来没有?”
“没有,她一直候在店外,见我找了半天,才进来。”
“那封信呢?”
康潜眼中又现戒备:“那个你就不必看了。”
墨儿想,那信里写的,定是要挟康潜去割下某人耳朵,拿到珠子,事关凶案,康潜自然不愿拿出。眼下也暂时顾不到那里。只是香袋的古怪还没解开,这里又冒出更大的古怪。
他原想劫匪可能是趁那母子不留意,强行劫走。这么一听,活生生两个人,竟是凭空消失,那劫匪怎么做到的?
“我去看看厨房。”
墨儿起身穿过小厅,小厅和后面厨房之间有扇门,这扇门正对着前面店铺的门。那天康潜妻子洗浴时,应该是关着这扇门的,否则店里来人可以直接望见厨房,不过他还是回头问康潜:“康先生,那天大嫂洗浴时,这扇门关着吧?”
“关着的。这扇门平时难得关,她洗浴时才会关。”
“大嫂洗浴时,你儿子在哪里?”
“在这小厅里,他娘给他穿好衣服后,给他舀了碗粥,让他好生吃,我记得他似乎闹着要吃甜糕,他娘还唬他,若不吃就不带他上庙里,他才没敢再闹。他应该是趴在这桌上吃粥。他们不见后,小粥碗还在这桌上,是吃完了的,只剩了几粒米没吃净。”
“大嫂洗完后,给你儿子洗时,也关上了这门?”
“我想想……是关着的,我当时坐在店里,她母子在里面嬉闹的声音,只能听得到,却听不太清。隔壁武家二嫂来唤她,我先敲门唤了两声,听不见回话,才推开了门,里面虽然没上闩,但这门关起时很紧,用力才推得开。”
墨儿点点头,走进了厨房,厨房挺宽敞,外墙正中间是后门,左角是灶台,灶口上一大一小两只铁锅,都用木盖盖着,上面蒙了薄薄一层灰,灶洞里积着些冷灰,看来几天没动过火了。旁边一个大木筐里有半筐黑炭。
厨房右角靠着外墙则是个木柜,木柜已经陈旧,柜上堆着些厨房杂物。旁边是个水缸,一只大木盆。
左右两边墙上各有一扇小窗户,都勉强可以钻进一个人,但正如康潜所言,窗户是死的,而且贴着窗纸,窗纸可能是去年末才换,还是新的,没有任何破裂。绑匪不可能从这里进入。
右边靠里墙,还有一扇门,门关着。
墨儿问:“这里还有一间屋子?”
“那原是杂物间,因我弟弟从边关回来,就拾掇了一下,改成了间小客房,有时他回家来,就住这间。”
“你还有个弟弟?”
“他叫康游,原在陇西戍守,前年才回来,现在开封县里做县尉。”
“大嫂失踪那天,他在吗?”
“不在,他来得不多,一个月只来住两三天。”
“我能看看房间里吗?”
“请便。”
墨儿轻轻推开门,很小一间屋子,只有一张床,一个柜子。外墙上也有扇窗户。墨儿走过去查看,窗户是菱形格板钉死在窗框,也打不开,窗纸也是新换没几个月,还雪白如新,没有任何破裂。劫匪不可能从这里出入。
他掩上门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