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王羲之评传-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道家与道教是有性质的区别的,一个是学派,一个是宗教的组织,为道不同,然而它们又有密切联系,作为一个学派的道家也带有宗教的色彩。他们都是以老庄的思想为理论依据,持道家学术观点,又参加道教,在魏晋的知识分子中相当普遍。王羲之信奉五斗米教,晚年最为执迷。
《官奴帖》云:官奴小女玉润,病来十余日,了不令民知。昨未忽发痼,至今转笃,又苦头痈。头痈以溃,尚不足忧。痼病少有差者,忧之燋心,良不可言。顷者,艰疾来之有。良由民为家长,不能勉己惑修,训化上下,多犯科诫,以至于此。民唯归诚,待罪而已。此非复常言常辞。想官奴辞以其,不复多白。上负道德,下愧先生。??〃此帖不是书简信礼,它记述的是孙女官奴小女玉润遇疾和他自己的心情,文中不仅充满了焦急和忧虑,而且含有反省自责的意味。孙女发病已有十余天了,然而全然不知,今天她突然病情恶化,头部又发痈疽并开始溃烂,他认为是自己平时不能克己修行,训化上下,多犯科律条诫造成的。他感到上负于道德,下愧对先生,内疚得无话可说。有人认为《官奴帖》很可能是道家的上章,在人们遇到灾病时由家人陈述自己的过失,奏上天曹以度难保安。然而事与愿违,上天并未因为王羲之的虔诚上章使孙女度厄康复,最终还是命断夭折了。
王羲之病重时不去求医问药,而去求助于道教名师社子恭,恭曰:〃右军病不差,何用吾?〃十余日果卒。《真诰·阐幽微》云:〃王逸少有事系禁中,已五年,云事已散。〃① '东晋'葛洪:《抱朴子·对俗篇》。
② 王羲之:《十七帖》(墨迹本),湖南美术出版社1980 年版。
③ 《晋书·王羲之传》。
① 《中国书法全集19·王羲之王献之二·作品考释》。
在土氏家族中很多人都信道教,王羲之次子凝之因笃信道教而断送了性命。凝之〃仕历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孙恩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方入靖室请祷,出语请将佐曰:'吾以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孙恩所害。〃①王献之病重时,有术人云:〃人命应终,而有生人乐代者,则死者可生。〃王徽之云:〃吾才位不如弟,请以余年代之。〃道术者却说:〃代死者,以己年有余,得以足亡者耳。今君与弟算俱尽,何代也!〃②家人又请道家上章自首悔过,王献之虔诚地作了忏侮,但没过多久,就逝世了。这是一种巧合,从中可以看出王献之与其胞兄的真挚的情感,以及五斗米教对他们一家人的思想产生的至深的影响。王羲之的《兰亭诗》许多诗句的句意,来源于老庄的玄理:〃悠悠大象运〃来源于《老子》四十一章〃大象无形〃一语;〃大矣造化功〃为〃造化功大矣〃的倒装句,此句出于《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前识非所期〃语出《老子》三十八章,世间的〃前识〃即所谓远见卓识是〃愚之始〃;〃虚室是我宅''来源于《庄子·人间世》的〃虚室生白〃一语;〃相与无相与〃出自《庄子·大宗师》:〃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鉴明去尘垢,止则鄙吝生〃语出《庄子·德充符》:〃?
 

二、怀向平之志
殷浩致信给王羲之,要他到朝廷任职。王羲之在向平回复中很明白地告诉他,自己〃无廊庙志〃,早在王导丞相还健在的时候要他到朝廷做官,就没有答应,如今(表章的)手迹犹存。为何如此呢?他说他〃怀向于平之志〃。①向平,即向于平,东汉朝歌人。〃隐居不仕,性中和,好通《老(子)》、《易(经)》。贫无资食,好事者更馈焉,受之,取足而反其余。〃①向子平子女婚嫁已毕,即恣游名山大川,不知所终。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云:〃最喜两家婚嫁毕,一时抽得向平身。〃②故有〃向平了愿〃的成语。王羲之虽然入仕做官,然而隐居念头和想做向子平那样的人的愿望仍在内心跌宕起伏,后来他辞官退隐原因虽比较复杂,但这与他〃怀向子平之志〃是分不开的。〃道本无为〃,① 《晋书·王羲之传》。
② 《晋书·王羲之传》。
① 向子平原作〃尚子平〃,从《后汉书》改。
① 见《后汉书》。
② 见《白居易集》。
不仕,隐居在一个独立于现实功利之外的消遥自足的无为境地,漫游山水,寄情丘林,这不正是老庄玄学的真谛吗,王羡之曾在一帖中写道: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嫁已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唯一小者〃无疑是指王献之。献之二十岁左右与表姐郗道茂结婚,即公元364 年前后,此帖应在此之前。如果小儿子结了婚,〃便得至彼〃。子女婚嫁完毕就可以〃向平了愿〃了。在书写此帖时,孙子、外孙已有十六人,〃足慰目前〃,可以尽享天伦之乐。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羲之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之志。李长路、工玉池将王羲之的一生归纳为政学陆贾,行道学班嗣,死后效杨王孙。④陆贾提倡儒学,主张〃行仁义,法先圣〃并辅以黄老的〃无为而治〃作为治国之道。他说:〃夫道莫大于无为〃,〃故无为也,乃无不为也〃。①陆贾的行政思想是儒道并兼的思想。
班嗣,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是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的从伯,他是老庄的忠实信徒。根据记载:〃嗣虽修儒学,然贵老(老子)严(庄子)之术。桓生(桓谭)欲借其书,嗣报曰:'若夫严子(庄周)者,绝圣弃智(反儒家),修生保真,清虚澹泊,归之自然,独师友造化,而不为世俗所役者也。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好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不绞ト酥瑁恍峤揪慈凰林荆刚卟坏枚桑士晒笠病=裎嶙右压崛室曛堪恚得炙堋⒖字祯睿垩铡€芍浚认德斡谑澜桃樱斡么蟮溃ɡ献溃┪匝R课粲醒Р接诤φ撸吹闷浞路穑指词涔什剑熨橘攵槎靠炙拼死啵什唤K弥幸殉致廴绱恕!á诎嗨盟洹ㄑ圆挥肫涫椤ǎ乃枷牖故潜弧逗菏椤芳窃叵吕础K罄献酰奚U妫逍殄2矗橹匀唬τ言旎薏槐煌豸酥邮埽魑约旱拇κ乐髡拧Jυ旎腔婊醋髦惺种匾睦砺郏晕夜婊帐醯姆⒄蛊鹆嘶饔茫朗跏仿劢缛衔钤缣岢稣庖焕砺鄣氖榧悄铣乱ψ睢缎贰罚拼怒b〃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著名论点,从此千古流传,成为画家们从事创作所遵循的准则,班嗣早在汉代就已提出了〃师友造化〃的理论,这比他们要早得多。师友造化是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王羲之书法绘画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用这一理论指导自己的创作极有可能。他眷念、热爱会稽山水,这不仅仅是单纯的山水审美,而是为了师法造化,服务于自己的创作。
杨王孙,西汉学者,学黄老之术。他认为生死是事物的自然变化,人死后〃其尸圤然独处〃毫无知觉,他反对当时的厚葬风气,而提倡裸葬以身亲土。①王羲之〃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②,其根本的原因是与他们的思想相通,他们主张儒学,又兼容道学,依照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处世。③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清'严可均:《全晋文》卷二二。① 《新语·无为》。
② 《汉书》卷一○○《叙传》。
① 李长路、王玉池:《王羲之王献之年表与东晋大事记》。
② 《晋书·王羲之传》。
 

三、生死观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写道:〃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一死生〃,〃齐彭殇〃分别出于庄子的《大宗师》和《齐物论》。《大宗师》云:〃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逸)我以老,息我以死。??敦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敦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齐物论》云:〃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未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后人称之为本体,是唯心主义者庄子的理论核心,他从道的观点阐述一切概括一切。他认为道是一,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它是宇宙万物包括人在内的化身,它超越人的感官、时间、空间的,它似无而实有,上述引文中的〃大块〃就是道。一个人生前在大块里,死后也还原于大块,生死只是在大块中形式不同,这个块就像一条永恒的河流,人的一切生死存亡就像在这条河流中的激起的小小波纹,河流奔流不息,没有任何增减的变化。本体是超越空间的,秋毫之末,人们看来是再小不过的了,泰山在人们的眼中是很庞大的,但它们都是本体的表相之一,无所谓谁小谁大,可以说秋毫之末大于泰山。本体是超越时间的,殇子一生下来就夭折了,但他是本体的表相之一,而彭祖活到八百岁,也是本体的表相之一,也是有限的,所以说他们并没有什么区别。
〃我〃的寿命是有限的,占有空间也是有限的,但从本体的意义上来说:〃我〃与天地同生,与万物一体。故人在世界上不要管什么差别,生什么是非,不要动感情,要像生前死后那样,浑浑沌沌地与本体合二为一。能做到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人〃,〃真〃人。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一生死〃是荒诞的,〃齐彭殇〃是妄作。王羲之是崇尚老庄的,为何此文中对老庄采取批判的态度呢?郭沫若认为这不是王羲之的思想,并将这一条作为论据之一否定《兰亭序》,《兰亭序》既不是王羲之所撰,这一书法作品也是伪托的。
《兰亭序》的真伪是一宗历史公案,历来争论很大,从分析的角度,否认〃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为土羲之的思想是不能令人信服的,相反这一言论却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作为艺术家的王羲之的思想。
〃晋人喜述老庄〃,王羲之信奉道教,骨子里是儒教,不少人都认为他是儒道合一的思想。王羲之反对庄子上述的观点不等于否定老庄的全部思想,反对庄子的全部学说。庄子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生死观取消死、生、天、寿这些对立概念,将它们合二为一归于本体,认为它们之间没有区别,这是非常荒谬的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人们不难从自己的切身体验中加以否定。〃生死〃是有根本差别的,〃彭殇〃也不能等量齐观。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友好相聚,感受到人生乐趣,但〃盛事不常〃,生命有限,不胜感慨!由此想到古人的话,〃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联系生与死的问题发表对庄子生死观的看法,对〃一死生〃、〃齐彭殇〃观点开展了批判,认为是〃虚诞〃和〃妄作〃,从文章看这是符合逻辑的,是在情理之中的。一个坚信庄子的生死观的人应该是对死和生是无所谓的,有的甚至是厌世的;对于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王羲之来说,他是确实不会信奉和接受的。从另一个角度说〃一死生〃、〃齐彭殇〃如果真是王羲之的人生观、世界观,他又为什么要服食养生,依托药物以求长寿呢?思想是属于意识形态的,是复杂的,某一种思想属于哪一〃家〃不是绝对的,一刀切的,有时几种思想交融在一起。思想有继承性,在继承过程中往往有扬弃,这对王羲之来说?
 

第四章 美深思想一、崇尚自然和虚静无为的审美理想
对于〃自然〃,台湾学者卢建荣说:〃魏晋时人喜欢用'自然'一辞,并从此引申出一连串的丰富思想。〃〃自然〃一词根据他的解释:〃由正面的界定的意义是:物之本性自足。〃〃由反面的界定的意义是:不使物自足之本性受到任何改变或破坏。〃①当时的哲学家们用唯心主义解释《老》、《庄》的天道自然之说,他们的主要论点是〃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而圣人体法自然,所以当以无为本,应当无为。〃东晋的风流名士厌恶官场的腐败,为避免政治的险恶,他们崇尚老庄的〃无为〃思想,其中不少人消极避世,隐居山林,以达到远离世俗的目的,风流名士中,也有不少人虽然未曾隐居,但也沉溺于在山水之中。
北方士族南渡以后,居住在江南富饶之地,他们在自己的庄园〃山墅〃里,过着闲适优雅的生活。江南气候温润,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会稽地处会稽山脉和河网平原交接地段,境内峰峦叠翠,江河奔流。传说上古帝王虞舜曾在这带巡狩游想,亲自耕耘;春秋时期越为吴所败,勾践退居此地,卧薪尝胆,秦始皇曾登会稽山,望南海??会稽的东山,是谢安出仕前居住的地方,也是王羲之、许询、支遁、孙绰游历之处。宋人王钰在《东山记》中作出了这样的描述:东山岿然特立于众峰间,拱揖蔽兮,如鸾鹤飞舞;林谷深蔚,望不可见。逮至山下,于千峰掩抱间得微径,循石路而上,今为国庆禅院,乃太傅故宅。绝顶有谢公调马路,白云、明月二堂遗址,至此山川始轩豁呈露,万峰林立,下视烟海渺然,天才相接,盖万里云景也。属于会稽管辖的判县也是引人入胜的地方。这里〃竹色溪下绿,荷花镜中香〃,风景宁静秀美,被誉为人间仙境。谢灵运有诗云:瞑投判中宿,明登天姥岑。
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江南,特别是会稽的山水之美在士人们游历和居住时被发现,并与他们的思想产生了交流,成为审美对象,把没有生命力的山水看成是有灵性的。〃??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惊知己';此种境界,晋、宋以前文字中所未有也。〃②王羲之曾说,〃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这与他陶醉于大自然,发现山水之美不无联系。《晋书·谢安传》有这样一段记述:〃(谢安)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地处会稽西南十余公里处的兰诸山下,相传是越王勾践种兰花的地方,也是王羲之和名流志士们宴集过修禊日的地方,〃这里有崇山峻岭,茂林修① 卢建荣:《魏晋自然思想》,台湾联鸣文化有限公司1981 年版。
① 乾隆五十七年刊本《绍兴府志》卷五。
① 引自《登临海峤与从弟惠连》,逮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册,中华书局1983 年第1 版,第1176 页。
② 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 年第1 版。第1038 页。
竹,又有清流激湍??〃③面对绝美的山水,王羲之感叹人生,欣然命笔写下了《兰亭序》,以申其志。由于王羲之早就〃无处世意〃,加上与王述不和,故此后第三年,便告誓辞官了。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他曾〃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游目聘怀〃,〃极视听之娱〃。如果说王羲之辞官有消极因素,那末他此后在邀游山水,进一步发现了自然美的真谛,陶冶了艺术心灵,〃文章多得江山助〃,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韵高千古的程度,那么这种选择又有积极的一面。
对于自然美,孔子曾经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①可见早在春秋时代,人们对山水的自然美就已有所认识,表现出一种审美的热情和喜爱。然而,这是初步的,由于札义的束缚,他们不可能放情肆意,尽情欣赏。只有否定和超越名教,贤人高士才能寄情山水,尽情于幽静的自然美之中。狂放洒脱、清远高朗才能成为人物品评的审美标准。人们对自然美认识的深化,加大了对礼教的离心力,〃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广泛传播。孙绰的《大尉瘐亮碑》,其碑文云:〃公雅好所托,常在尘垢之外,虽柔心应世,蠖屈其迹,而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②可见晋人在山水中寻求精神的解脱。由于东晋老庄哲学的盛行,其美学观点和审美意识,对人们产生深刻的影响,特别是虚静无为的观点,更为贤人高士们所接受。王羲之作为东晋士人的代表人物,他的美学思想也不例外。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③〃清静为天下正〃,对治世提出〃无为〃的主张。庄子的观点是〃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夭地之本,而道德之至。〃④他们的说法虽然有差异,但总的观点是一致的,都是以虚静无为作为审美标准。王羲之曾作了这样的表白:〃吾素自无廊庙志〃,〃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⑤所谓老氏周任之诫即知足不辱,安贫乐命。又云〃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①又云:〃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尔。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②王羲之《与吏部郎谢万书》其内容最能表现他虚静无为的思想:〃顷东海游还,修植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③王羲之依照陆贾、班嗣、杨王孙的思想观点来处世,我们可以从上述三人的思想看出王羲之的审美意识。
王羲之所敬慕的、作为处世的榜样的以上三人,虽然在许多方面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崇尚老子、庄子,以虚静无为力最高境界,追求纯静脱俗之美。鲁迅先生曾经指出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觉醒时代〃,是最富艺术精神的时代,作为书法艺术家的王羲之,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使他的美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王羲之愤然离开官场,情况比较复杂,原因很多,但与③ 王羲之,《兰亭序》。
① 《论语·雍也》。
② 《全晋文》卷六二。
③ 《老子·上篇》。
④ 《庄子·外篇·天道》。
⑤ 《晋书·王羲之传》。
① 《十七帖·逸民帖》。
② 《十七帖·十七帖》。
③ 《晋书·王羲之传》。
他静思玄贤、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虚静无为的审美意识,有直接关系。
 

二、名士风流与人格美的追求
美学和艺术属于上层建筑,然而它又不同于国家、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它们与宗教、哲学一起是〃悬浮于空中的〃,①〃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②美学、艺术虽受经济基础的影响,但更受当时的精神气候的影响。名士风流在东晋盛极一时,成了魏晋时代的审美风尚,研究王羲之的美学思想,我们不得不对魏晋风流作了一番考察,以探求它们内在的联系。
(一)什么是名士风流
〃风流〃一词早在汉代已广泛使用,原指风俗教化如风之行、如水奔流。
《后汉书·刑法志》云:〃吏安其官,民乐其业??风流笃厚,禁罔疏阔。〃后词意变迁作英俊、杰出之意以形容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也指文学作品的超逸美妙的风格,嵇康《琴赋·序》:〃体制风流,莫不相袭。〃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也指女子风韵和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花蕊夫人《宫词》云:〃年初十五最风流。〃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云:〃长安有平康坊,妓女居之地??时人谓此坊为'风流薮泽'。〃我们所阐述的晋人风流是指这一时期士人的风度,标格。冠以风流者有一种自由精神,脱俗的言行,超逸的风度,为士人所崇尚,作为追求的目标。近代、现代美学家将〃风流〃视为魏晋名士〃人格美〃的一种表现。《晋书·殷浩传》〃(浩)善玄言,与叔父融俱好《老》、《易》。融与浩口谈则辞屈,著篇则融胜,浩由是为风流谈论者有所宗。〃《南史·王俭传》:〃俭尝谓人曰'江左风流宰相,唯有谢安。'〃风流往往与恃才而不拘礼法的名士连在一起,称之为〃名士风流〃。名士多风流早在汉代就已这样了,《后汉书·方术传论》曰:〃汉世所谓名士者,其风流所知矣。〃《颜氏家训·杂艺》云:〃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唯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晋书·王献之传》云:〃(献之)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既然王羲之是〃风流才士〃、王献之是〃风流一时之冠〃,何为风流?我们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风流是一种美〃①,是魏晋士人的一个鲜明特征。冯友兰说:《世说新语》常说名士风流。我们可以说,风流是名士的主要表现。是名士必风流。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
(二)风流的表现形式
魏晋风流表现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形式。
① 恩格斯《致康·施米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484 页。②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4 卷,第249 页。① 冯友兰:《论风流》,《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年第1 版。② 冯友兰:《论风流》,《三松堂学术文集》。
即清谈之风、品题之风、任诞之风。清谈之风:清谈也称为〃谈玄〃、〃清言〃、〃共谈〃、〃共论〃等。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东汉,当时大学生聚集在京师,群言放论,揭露社会的黑暗和当权者的腐败,实际是一种政治行为。到了东晋,清谈和东汉相比,显然不同了,清谈主要以玄学为内容,脱离实际,避开政治,不干预朝政。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杜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治,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我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却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
1。清谈
清谈对于统治者来说十分有利,因为转移了许多人的视线和注意力,所以上至帝王下至文武官员,文人僧道都崇尚和参加清谈。《世说新语》多处记述简文帝司马昱参加名士们清谈的故事:支道林(遁)、殷渊源(浩)俱在相王(简文帝即位前曾以会稽王居相位,故称)许,相王谓二人:〃可试交一言。而才性殆是渊源崤函之固,君其慎焉!〃支初作,改辙远之;数四交,不觉入其玄中。相王抚肩笑曰:〃此自是其胜场,安可争锋!〃当时的王导、庾亮、殷浩、桓温、谢安、王述等都是清谈高手。清谈,对于当时知识分子说来,是高贵风雅之举,是显露自己才华的极好机会,当然清谈也是有其功利目的的,下文再论述。
清谈内容以《易》、《老》、《庄》三玄为主,论辩《周易》、《老子》、《庄子》的义理,清谈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主客相对论辩,在两人中进行;一人清谈,听者不进行辩驳,或者客主均为自己,自己问难,自己答辩,犹如独脚戏一样。王弼很小的时候就有这种本领,往往所谈的义理别人是难以企及的;临时拈题,在座都各清谈一通;两人论辩,一人评判。
东晋时代,清谈之风之盛无以复加,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东晋以后,士人们流为清谈,而不去做文章了。
2。品题之风
东晋时代的品题,实际上就是上层社会中对士人品德、才干、容貌、举止、风度气质的品评论鉴。
品题是有其目的的,这个时期的品题既是审美的,也有其功利性。虽然不像李白说的〃一经品题,便作佳士〃。但它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名誉、地位、前途。《世说新语·品藻》云:〃世论温太真(峤)是过江第二流高者。时名辈共说人物第一将尽之间,温常失色。〃温峤品题因为未列入第一流,脸色都变了,足以说明当时知识分子对此是何等看重。名士品题或毁或誉都非同小可。在不少情况下,品题能起到发现与选拔人才的积极作用。对一些青少年来说,品题可激励他们成才。王羲之首先被周发现并认为有廉、蔺气度。庾亮曾上疏称王羲之〃清贵有鉴裁〃,这在当时都是极高的评① 《世说新语·文学》。
价。
汉末出现郡国举士的〃月旦评〃。其主题词是:〃评〃。而东晋时代是赏誉,其关键在一个〃赏〃字。品题是一个审美过程,从品题中可以看出,魏晋时代对人物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品题在美学史上有重要意义,宗白华曾指出:中国美学竟是出发于〃人物品藻〃之美学。美的概念、范畴、形容词,发源人格美的评赏。
3。任诞之风
任诞之风主要表现在饮酒、服药、裸裎、率真任性等方面。
如果简单地说,饮酒就是魏晋风流的一种表现,也许不够严密,但饮酒者之面广、人多,是这一时期以前各个朝代所不能比拟的。这确是一个事实,特别是那些文人雅士极少是不饮酒的。他们狂饮酣醉,放浪不羁。〃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居然还著有一篇歌颂酒的《酒德颂》。
东晋名士们嗜酒如命,终日沉醉,其实质是为了逃避现实,明哲保身。
他们表面上放达任诞,内心却无比优愤,〃何以解忧,唯有社康〃;〃胸中块垒,故须酒浇之〃。①用酒来麻醉自己。更有一些名士用酣饮作为抵抗和逃避政治的一种手段。据《晋书·阮籍传》记载:〃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置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在魏晋的名士看来,全身远祸,酣饮是最佳选择了。
文人为何要服药?服什么药?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吃药祖师爷〃②的何平叔(晏)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③五石散是由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英、钟乳石、硫磺五种矿物质组成,因此而故名。吃了这种药以后全身发热,宜吃冷食,所以又叫〃寒石散〃。五石散有毒性,服得过量,药性发作时如不行走有中毒身亡的危险。五石散又称〃行散〃、〃行药〃。
至于五石散服后有〃神明开朗〃、心境愉悦感觉,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文人与药》中说:〃服五石散后得到的刺激性,有助于房中术,有助于他们性生活的享受。〃这便是对〃神明开朗〃的注脚。
服药的原因不仅如此,当时的名士学人感到人生易老,生命短促,通过服药以求健康长寿。
王羲之是一个五斗米道的信徒,十分相信神仙、服药。
《晋书·王羲之传》中说〃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在东晋,服药盛行有其社会原因,当时政治混乱,生活痛苦,知识分子、文人雅士追求精神上的解放,逃避现实生活。服药后,社会的黑暗可以视而不见,产生一种忘情世俗、不可言状的快感。〃清露晨流,新桐初引〃,一切都变得如此美好。《全晋文》第二十六卷有一段关于王羲之服食的记载:〃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轻行动如飞也。〃当年轻力壮①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原载《星期评论》194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