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王羲之评传-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益殊不同居护军也。②当时关陇由苻秦王国统治,已蜀是由成汉王国霸占,他们都很强大,经常侵扰东晋,构成外患。王羲之立志要〃宣国家威德〃,收复关陇、巴蜀,在边疆艰苦奋战、建功立业。但事实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顺利,后来他做殷浩的护军将军和会稽内史,在《恭命帖》中云:〃寻复逼,或谓不可以不恭命,遂不获已,处世之道尽矣!〃他的政治抱负并未实现。
王羲之认为力争武功,作非所当,主张文治为上,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宜虚己求贤,与有识之士共谋国家大事。
王羲之希望自己成为诸葛亮式的人物,自然他想有一个像刘备一样的君主〃三顾茅庐〃。他非常赞赏诸葛亮对刘备的建言。诸葛亮在隆中长期观察天下形势,精心谋划统一中国的策略。与刘备的这番谈话就是所谓的〃隆中对〃。
上羲之在《遗殷浩书》,《与会稽王笺》中均站在比较客观的主场,对〃彼〃、〃我〃的情况作了精辟的分析。他提出了〃保江〃战略策略,从中不难看出他吸收了诸葛亮军事思想。由于他所处的地位和诸葛亮不同,刘备按照诸葛亮的政治纲领行事,而殷浩拒绝接受他的战略对策。
王羲之敬慕诸葛亮,他与诸葛亮有不少相同之处。他们都是山东临沂人,都在豫章(今江西南昌)任过职;他们唇枪舌剑,都有辩才。王羲之赞赏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联合孙权、内修政理,以夺取中原,完成统一大业的一系列对内对外的政策策略。
王羲之认为〃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他反对党同伐异,主张协和共处,维护政局安定。为了统一大业,要效法廉颇、蔺相如,一致对外,他劝殷浩把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画在屏风上,以示训导。文献上这样说:殷洪源与桓温不协,王逸少移书苦谏,欲画廉蔺于屏风???王羲之曾在谢万的信中说,〃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陆贾是汉初政论家,辞赋家,官至大中大夫,他认为武力可以夺取政权,却不能单靠它来维持政权。所以① 《晋书·庾亮传》。
①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右军集题词》。
他向汉高祖提出:〃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②王羲之依陆贾处世,即依陆贾的政见处世。
东晋建立不久,其政权需要进一步巩固,使用武力是不适当的,政以道胜,其道者就是儒家、黄老之道,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章评述。
 

五、审量彼我的决策思想
战争中有一系列的决策问题,王羲之认为要〃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
这与〃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的军事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笔者认为〃审量彼我〃的军事思想更加深刻。这里有精审、审时度势的内涵,对〃彼此〃有量的分析,这一点无论是对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都非常重要,没有对各种军事要素〃量〃的掌握与分析对比,很难取得战争的胜利。〃量〃不仅限于数的概念,还有衡量权衡之意,通过〃审量彼我〃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
对待北伐的基本态度东晋虽然在江南建立了政权,但北方的中原大片领土被胡人占领,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北伐是当时政治、军事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不过我们不能离开当时双方的形势,简单地用支持或是反对北伐来判定是否正确。东晋初建时期,南渡的百姓,他们饱尝了家破人亡离乡背井之苦,怀念故土。而北方的士族迁至江南,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且惊魂未定,何去何从,如何对待残酷现实?存在着两种精神状态和情绪。《世说新语·言语》作了这样的记述: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竹宴。周侯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止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这里的周侯是王蓑之的延誉者周颌,他对江叹息代表了一部分过江士族的思想感情。而王导〃愀然变色〃,慷慨陈辞:〃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显然是另一种精神状态。王导的这一政治纲领,团结了朝野一批人,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拥护。他们以上述纲领作为精神支柱,盼望有朝一日光复中原大地。第一次发动北伐的是祖逖,他是中原沦陷后移居京口的一位将领,当时王导为首的统治集团不敢对北伐提出异议,怕夫去民心丢掉具有号召力的〃克复神州〃的旗帜,故提出〃使白招募〃组织北伐,只给祖逖调拨一千人的粮食、布三千匹,不给铠仗兵器。建兴元年(313 年),祖逖带领一批人马渡江,当船行驶到江心时,祖逖击揖而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表示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祖逖在淮阴铸造兵器招募士兵,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失地,晋元帝怕他势力太大,派怔西将军戴渊总领北方六州军事,阻止祖逖北伐活动。此时祖逖感到深受掣时,缺乏有力的支援,北伐成功无望,优愤而死,使收复的领土再次失去。
诚然,东晋政权建立不〃,立足不稳,政治上尚下强大,这是一个不容忽略的客观原因。但统治阶级不肯支持是主要的。王导虽然慷慨激昂地表示② 《史记·陆贾传》。
要〃克复神州〃,但这纯属是一种策略,拢络人心而已。吕思勉论及《王导传》时说:〃此传颇能道出东晋建国之由。三言蔽之曰:'能调和南方人士,收用北来上大夫,不竭民力而已。??帝之本志盖仅在保全江表而不间北方,即王导之志亦如此。故能志同道台。东晋之所以能立国江东者以此,其终不能恢复北方者亦以此。〃①这种评论分析确实是击中了问题的要害。
有经纶大略的军事将领庾翼〃以石虎衰暴屡表北伐〃,康帝建元元年(公元343 年)他移屯襄阳,征发六州内车牛驴马和地主的奴仆当兵组织力量,命庾冰镇守武昌,为翼的后援,准备大举进攻后赵和成汉。当时蔡谟认为〃若弃江远去,以我所短,击彼所长,惧非庙胜之算〃。实际上,东晋士族地主和多数朝臣偏安江左,不肯冒〃累卵〃之险,害怕失去自己的安乐窝,所以反对这次北伐。而王羲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伏想朝廷清和,稚恭遂进镇,想克定有期〃。王羲之盛赞如此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东晋统治集团内部虽有矛盾还不是太尖锐,更重要的是北方石虎继位,他暴虐成性,任意残害百姓,〃猎车千乘,养兽万里,夺人妻女,十万盈宫〃①。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一触即发。这些都为北伐提供了准得的良机。王羲之支持庾翼北伐还基于对庾翼为人的深刻了解。庾翼〃戎政严明,经略深远,数年之中,公私充实,人情翁然,称其才干。由是自河以南,皆还归附。〃②他早有〃复兴〃的雄心壮志,以〃灭胡平蜀为己任〃,对北伐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基于敌我双方的形势分析,王羲之决定支持这次北伐。
(二)反对殷浩北伐
对殷浩发动的北伐,王羲之竭力反对。殷浩、桓温都是握有兵权的大将,他们为权力之争水人不容。殷浩将颖川荀羡作为羽翼以对付桓温。王羲之密说殷浩、荀羡应以大局为重,他认为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睦,不宜内构嫌隙。可是殷浩、荀羡怎么也听不进去。当王羲之知道殷浩要冒然进行北伐时,立即以书劝阻,但没有奏效。殷浩仍整军前行,结果在颖水桥(今河南省许昌县)吃了败仗。殷浩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准备再度北代。王羲之以为必败,并立即致书于殷浩和会稽王表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尽怀极言〃劝其休养生息,尊贤虚已,不要快意于目前,致生民于涂炭。
王羲之在《遗殷浩书》中写道:知安西败丧,公私惋恒,不能须臾去怀,以区区江左,所营综如此,天下寒心,固以久矣,而加之败丧,此可熟念。往事岂复可追,愿思弘将来,令天下寄命有所,自隆中兴之业,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因循所长,以固大业,想识其由来也。自寇乱以来,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括囊至计,而疲竭根本,各从所志,竟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忠言嘉谋弃而莫用,遂今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何能不痛心悲慨也!任其事者,岂得辞四海之责!追咎往事,亦何所复及,宜更虚己求贤,当与有识共之,不可复令忠允之言常屈于当权。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①,都督将各复旧镇,自长江以外,羁摩而已。任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①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第1 版,第4 章第1 节。① 《晋书·石季龙载纪上》。
② 《晋书·庾翼传》。
① 《晋书·王羲之传》原无〃若〃字,此据《资治通鉴》校补。
急。
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尚德之举,未能事事允称,当董统之任而败丧至此,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今亟修德补阙,广延群贤,与之分任,尚未知获济所期。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愿复与众共之。复被州符,增运千石,征役兼至,皆以军期,对之丧气,罔之所厝。自顷年割剥遣黎,刑徒竟路,殆同秦政,惟未加参夷之刑耳。恐胜、广之忧,无复日矣。王羲之首先从上次北伐失败谈起,殷浩第一次北伐是公元352 年,就在这一年又准备第二次北伐,阖朝上下正为之〃惋怛〃,不能忘怀。在这种情况下,应诙认真地总结失败教训,而不能重蹈覆辙。还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从长计议,以期改弦更张,其出发点是为了巩固东晋的江山大业。信中分析了〃自寇乱以来〃的形势和前几次北伐失败的教训,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王羲之还从私人的角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明利害关系,〃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尚德之举,未能事事允称,当董统之任,而败丧至此,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北代失败,会激起民愤,世态变故,那你就成了历史的罪人,无地自容了!
《遗殷浩书》对虚务玄谈而无军事才能的殷浩,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这时王羲之忧心如焚,便又写信给会稽王司马昱,这就是所谓的《与会稽王笺》。司马昱是辅政亲王,在朝廷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实权,王羲之在书中论及时事,陈述了不宜北伐的理由,并希望司马显对殷浩再举北伐提出忠告,加以劝阻。
《与会稽王笺》云:古人耻其君不为尧舜,北面之道,岂不愿尊其所事,比隆往代,况遇千载一时之运?顾智力屈于当年,何不权轻重而处之也。今虽有可欣之会,年求诸己,而所忧乃重于所欣。《传》云:〃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今外不宁,内忧已深。古之弘大业者,或不谋于众,倾国以济一时之功者,亦往往而有之。诚独运之明足以迈众,暂劳之弊终获永逸者可也。求之于今,可得拟议乎!夫庙算决胜,必宜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功就之日,便当因其众而即其牢。令功未可期,而造黎歼尽,万不幸一。且万里馈粮,自古为难,况今转运供继,西输许、洛,北入黄河,虽秦政之弊,未至于此,而十室之忧,便以交至,今运无还期,征求日重,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而不度德量力,不弊不已,此封内所痛心叹悼而莫敢叫诚。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愿殿下更垂三思,解而更张,令殷浩、荀羡①还据合肥、广陵,许昌、谯郡(令安徽毫县)、梁、彭城诸军皆还保淮,为不可胜之基,须根立势举,谋之未晚,此实当今策之上者。若不行此,社稷之忧可计日而待。安危之机,易 于反掌,考之虚实,著于目前,愿运独断之明,定之于一朝也。
地浅而言深,岂不知其朱易。然古人处闾阎行阵之间,尚或于时谋国,评裁者不以为讥,况厕大臣未行,岂可默而不言哉!存亡所系,决在行之,不可复持疑后机,不定于此,欲后悔之,亦无及也。殿下德冠字内,以公室辅朝,最可直道行之,致隆当年,而未允物望,受殊遇者所以瘤寐长叹,实为殿下惜之。国家之虑深矣,常恐伍员之忧不独在昔,麋① 据《晋书》本传,羡与王洽齐名,曾拜义兴太守、建成将军、吴国内史。 升平二年(公元358 年)卒,时年三十八。(公元320 年生,晚王羲之十七年而 生;早王羲之三年而卒;羡卒年同王洽,生年早洽二年)鹿之游将不止林薮而已。愿殿下暂废虚远之怀,以救倒悬之急,可谓以亡为存,转祸为福,则宗庙之庆,四海有赖矣。
《遗殷浩书》和《与会稽王笺》析理透彻,充满激情,切中时弊,抨击了朝政,在当时是很危险的。然而,他从大局出发毫不顾忌,〃取怨于执政〃仍〃尽怀极言〃,这不但显示了他在政治上的敏锐的洞察力,非凡的军政才能,而且表现了一个爱国主义者的大无畏的精神情怀。
王羲之的书札为殷浩所发,可谓仁至意尽,情真意切,〃此数札者,诚东晋君臣之良药〃①。此时吏部尚书王彪之与王羲之持相同意见,也认为殷浩妄动失策,立即上疏:〃弱儿等(雷弱儿、梁安)容有诈伪,浩未应轻进。〃会稽王司马昱将忠良的建议放置于一旁不论不议,继续支持这劳而无功的北代,而殷浩求胜心切,不听劝告,一意孤行,于永和九年(353 年)将北伐付之于行动,结果在山桑(今安徽省蒙城北)一败涂地,损兵折将,阵亡和被俘者达一万余人。事后会稽王后悔莫及,感慨地说:王彪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其实真正的人才要数王羲之。殷浩再次失败给桓温以口实,故桓温上疏列数殷浩之罪状,结果殷浩被废为庶人,徙东阳信安(浙江金华)①。古人云,〃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②殷浩的最终结局对于王羲之来说,不正如此吗,有人根据王羲之对殷浩北伐的态度得出结论,王羲之对北伐持消极态度,这是值得商榷的,王羲之除了支持过祖逖、庾翼的北伐外,还有一例可证,公元永和十二年(356 年)桓温北伐,取得局部胜利,当时王羲之虽然已经辞官归隐了,他仍十分关切战事,对胜利充满信心和喜悦:恒公以至洛,今摧破羌贼。贼重命,想必禽之。王略始及旧都,使人悲慨深,此公威略实着,自当求之于古。真可以战,使人叹息。
王羲之对几次北伐都审时度势,他不一概反对也不一概支持。他早有收复中原之志,之所以反对殷浩北伐是殷浩动机不良,各方面条件不具备。一旦条件成熟,在北伐中取得某些战果,他自然兴高采烈。在重大问题面前不凭一时感情冲动做出决策,才不愧为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在殷浩北伐之前,王羲之作出了〃必败〃的结论,最后北伐果然以失败而告终,这预测的准确性,可谓是神机妙算。然而这绝不是偶然的碰巧。战争胜负是冒险、碰运气还是预先可以测知,当然是后者。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孙武一再申述〃见胜而战〃,〃必胜乃战〃,〃善战者??见胜如见明;其错(措)胜也,如以水胜火。〃作为一个战争的指挥者,开战以前,就能很有把握地测知战争的胜负,就像见到太阳、月亮一样。夺取战争的胜利就像以水灭火一样有把握,善战者总是在看到必胜后再出战,贸然行动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王羲之〃清贵有鉴裁〃,对北伐的准胜谁负看得很准,他是经过一番调查分析,才得出结论的。他认为北伐战争〃必宜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①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右军集题词》。
① 《晋书·殷浩传》。
② '汉'朱孚:《与彭宠书》。
③ 王羲之:《破羌帖》,《中国书法全集19·王羲之王献之二·作品考释》。而当时的情况是怎样呢?〃今外不宁,内优已深〃,北方中原地带在外族的统治之下,军事力量不可低估,他们无时无刻不想侵犯江南。〃内忧已深〃内涵极为深刻,许多事实不能细说,只能心照下宣。〃内忧〃一般说来总是有的,关键在于〃深〃。内部矛盾尖锐,问题很多,大有积重难返、病人膏盲之势,军败于外,资竭于内,大臣们担负内外的重任竟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更谈不止深谋远虑,而国君对忠言嘉谋弃之不用。
朝廷争权夺利,桓温与殷浩视为死敌,严重不和,互相牵制。桓温想独揽军政大权,谋取皇位;殷浩想借北伐取胜树立自己的权威,然而他刚愎自用,缺乏军事才能,不善于用兵,第一次北伐损失惨重,〃遗黎歼尽,万不余一〃,元气尚未恢复,又再度举兵北伐。东晋是进攻的一方,〃千里馈粮,自古为难,况今转运供继,西输许洛,北入黄河??〃所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不利因素。而北方领土辽阔,进退有很大 的余地,相比之下,东晋所占地域就此较狭小,〃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①。〃因循所长,以固大业〃②,这里的〃因循所长〃,是指的东晋的地理环境,就是说东晋的地理环境仍有优势,江淮是天然屏障,对守势极为有利。
在〃内忧已深〃的情况下,想诉诸于武力,解决〃外不宁〃是很难实现的,诚然历史上曾有过〃倾国以济一时之功者,亦往往而有之〃。但这种情况是有前提的,它不仅在于〃独运之明足以迈众〃,而且〃暂劳之弊,终获永逸者〃,现实与历史上的〃倾国以济一时之功者〃情况不同,岂能〃求之与今〃。③据此,王羲之认为只能采取权宜之计:〃暂废虚远之怀,以救倒悬之急〃。他提出〃保江〃(又称〃保淮〃)的战略计划:以江淮流域为根据地,把徐州、商丘的兵力拉回来,这样可集聚在安徽合肥、焦郡,江苏广陵、河南许昌的力量,等待时机发动进攻。〃保江〃策略源于王导的思想,那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认为这是置中原于度外,忘仇忍耻。事实证明,不审量彼我,盲目采取军事行动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审量彼我就是要了解敌我双方的客观情况,〃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这是许多军事家都懂的道理。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这必须对〃彼〃〃我〃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估,只有审量准确,结论才可能正确无误。人的认识正确了,战争的战略才有可能正确。殷浩对王羲之的对敌我双方的分析和建议置若罔闻,失败是理所当然的。王羲之对北伐后果一语中的的分析预测显示了他的正确思想。
王羲之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了解这一点的人并不多,研究得也不够。明代洪应明在《容斋随笔》中列举了王羲之对北伐的真知的见后,不胜感慨他说,〃其识虑精深,如是其至,恨不见于用耳。而为书名所盖,后世但以翰墨称之??则一艺之工,为累大矣。〃洪应明的话是符合实际的。
① 《晋书·王羲之传》。
② 《晋书·王羲之传》。
③ 《晋书·王羲之传》。
 

第三章 哲学观点
王羲之不是一个开宗列派的哲学家,他不像郭象、葛洪有系统的哲学思想和著作,他是一位艺术家,又是一位学者,有丰富的思想,鲜明的观点,他虽没有系统的哲学著作,但他的言论、处世、爱憎等,无不遵循着一种哲学原则,体现出一种哲学思想。
 

一、儒道并综
郭沫若认为〃王羲之的思想是儒家与道家的混合物〃①。商承祚说:〃羲之的思想不仅儒、道混合,还或多或少受佛家支遁思想的影响,①支遁是'即色宗'的代表人物,羲之既然对他倾倒而与之交游,在思想感情上自有交融相通之处,因此,可以更确切他说,羲之的思想是儒、释、道三者的混合物。〃②证明王羲之受佛家支遁思想影响,主要是根据下面一段文字记载: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拨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庄子·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③王羲之初到会稽,对支遁这位好谈玄理的佛家学者不以为然,后来听了他《庄子·逍遥游》,被其〃才藻新奇〃谦恭之态所折服,所感动,此后才开始交往的。但这里并没有王羲之崇尚他的佛学的迹象,但事物是发展的,后来很可能受到支遁的思想影响,以致晚年信奉佛理。《法书要录·右军书记》收了王羲之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云:省示。知足下奉法,转到胜理,极此。此故荡涤尘垢,研遗滞虑,可谓尽矣,无以复加。漆园比之,殊诞漫如下言也。吾所奉设教意正同,但为形迹小异耳。方欲尽心此事,所以重增辞世之笃。今虽形系于俗,诚心终日,常在于此,足下试观其终。王羲之认为就教义而言,佛教与道教大同小异,但佛教说理方面胜过道教,相比之下道教的创始人、做过漆园小吏的庄周〃殊诞漫如下言〃了。知晓佛理之后,增强了他辞世决心。他虽然〃形系于俗〃,但心是虔诚的,直到生命的终结。笔者认为王羲之晚年信佛是可能的,但就整体而言,他的佛教思想并非起重要作用的思想。用儒道并综来概括,比较符合实际。
〃儒玄并综〃①这在魏晋时期的许多名士身上体现出来,表面上看讲究任自然,放浪形骸,是道家,而实质上往往是儒家。鲁迅说,高喊〃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嵇康、阮籍等〃魏晋的破坏礼教者,实在是相信礼教到顽固之① 郭沫若:《兰亭序与老庄思想》,《文物》1965 年第9 期。
① 支遁(公元314 年…366 年)字道林,东晋佛教学者。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南)人,二十五岁出家。作《即色游玄论》,宣扬〃即色是空〃,发挥〃性 空〃思想,是般若学六大家之一。② 商承祚:《论东晋的书法风格并及〈兰亭序〉》,《中山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1966 年第1 期。③ 《世说新语·文学》。
① 《晋书·江统附子淳传》。
极的。〃②兼容儒道两家的思想,在东晋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儒道并兼哲学思想,在王羲之身上是不足为奇的。
王羲之弃官之前到父母墓前,跪拜告誓,在叙述他处境时说:〃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
他还是讲究忠孝的,对名教不一概反对。
王羲之的儒家思想在他的两首《兰亭诗》中表现得很明显,他在第一首诗中咏道:〃咏彼舞零,异世同流。〃他们与哪个时代的人同流呢?显然指孔子。舞雩出于《论语·先进》〃(曾哲)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段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表现了孔子与世无争、心灰意懒的心态,王羲之认为参加兰亭修禊宴集的名士,虽然与孔子处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但都是志趣高尚的人。可见他把孔子作为追慕的对象。
王羲之自小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的曾祖父王祥、王览是典型的儒家思想。《晋书·王祥传》云:〃(王祥)疾笃,著遗令训子孙曰:'夫言行可履,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行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其子皆奉而行之〃,王览也强调要〃服仁履义〃。据此,王羲之的儒家思想是有家庭渊源的。
王羲之一方面想用世,另一方面又很想遁世,他在《十七帖》里说过这样的话:〃吾为逸民之怀久矣〃。在《誓墓文》中说:〃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止足之分,定之于今〃。老氏之诫是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至于周任之诫分明是〃陈力就列,不能者止〃。①同样都是知足的意思。王羲之在《蜀都帖》中写道:省足下别疏,具彼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岭(氓岭)、峨嵋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这是王羲之致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其大意是:你信中所说的奇异的山川,扬雄的《蜀都赋》、左思的《三都赋》都没有记述。那雄奇的山川,只有游览观瞻后才能意足。如可能成行,我当告知,望请迎接,如迟误这一时机,真当以日为岁了。你镇守巴蜀,朝廷没有调动之理。我真想趁你在巴蜀时与你一起登汶岭、峨嵋山而还,那可是一件不朽的盛事。王羲之不仅向往西土山川,而且对巴蜀盐井、火井、秦汉的遗迹、名人的后代十分关心,为何如此?除了他自己所说的〃欲广异闻〃之外,与他信仰道教有关,五斗米道是东汉张陵在四川鹄鸣山创立的,后传子张衡,张衡死后传其子张鲁。祖孙三代均称〃天师〃,张鲁在巴蜀布五斗米道达三十余年①,巴蜀是王羲之向② 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① 《论语·季氏》。
① 道教各派中创立较早的一派(即正一道),以东汉创始人张道陵为天师。因入道部须交五斗米,故名。西晋后在一部分士大夫中传播,一部分仍在农民中队事秘密活动,东晋时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前后达十余年之久。
往的一方乐土。根据道教教义〃得道者,上能棘身于云霄,下能潜泳于川海〃①。在山川景色的欣赏中会产生〃得道升仙〃的〃移情〃,得到〃神超形越〃美的享受,王羲之是一位虔诚的五斗米道的信奉者,故他有崇拜山岳的观念。所以王羲之喜好游历名山大川,热爱大自然,除了一般文人雅士共有的原因以外,还有宗教信仰的深层次原因。
他还说:〃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位领(氓岭),非复常言。〃②年垂耳顺,为五十九岁了,就在这一年他仙逝了,此帖可能是他的绝笔之作,他没有料到自己已不可能赴峨嵋游目,但他曾去过东海。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请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日:〃我卒当以乐死。〃他与道士许迈交往甚密,为其写过传记,他们采药,服药,朝夕相处。《晋书·郗愔传》云:会弟昙卒,益无处世意。在郡优游,颇称简默,与姊夫王羲之、高士许询(玄度),并有迈世之风,俱栖心绝榖,修黄老之术。
道家与道教是有性质的区别的,一个是学派,一个是宗教的组织,为道不同,然而它们又有密切联系,作为一个学派的道家也带有宗教的色彩。他们都是以老庄的思想为理论依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