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武则天的佛缘-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氏夫人与佛教的种种因缘,为刚刚出生的武则天营造了一个必然受佛教熏陶的生存环境。传说武则天“满月”那天,武士彟邀请了一些亲朋好友,在家设宴庆贺。忽然间,唐高祖李渊率一班文武臣僚与次子李世民一道,也来到了武家。
武士彟夫妇见高祖驾临,不觉诚恐诚惶,杨氏夫人急忙把刚满月的武则天抱将出来,请皇帝及众宾客观看。满月时的武则天,真可谓荷容月色,绝等艳丽。高祖将她们母女二人仔细端详了一番,不觉开口称赞道:“大者面如牡丹,看来牡丹之名有名有实;小者容似荷花,将来一定胜过亲娘。”李世民也大加称赞说:“母女二人都貌似天仙,只是大者眼神不如小者机灵,不如称小者为媚娘吧。”武士彟夫妇听罢,急忙跪下谢恩。
武则天的小名于是就叫武媚娘。
武则天诞生之后,正值唐王朝勃兴之时。随着各地割据势力相继败亡,摆在唐王朝统治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医治战争的创伤,进一步维护自己的统治。但是,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被李渊敕封到各地的李姓郡王多拥兵自重,开始和朝廷对抗。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有人诬告扬州都督高祖堂侄赵郡王李孝恭谋反,唐高祖十分恐慌,立即下诏让这位堂侄进京,并付狱审察;同时,唐高祖又任命堂弟襄邑王李神符为扬州大都督,以武士彟为都督府长史。这样,不到两岁的武则天,便离开了长安,与母亲一道,随父亲来到了扬州。
扬州位于长江下游,为江南重镇,气候宜人,风景如画。隋末以来,战火不息。一直到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也就是武则天出生的那一年,扬州的战火才得平息,但已经是满目疮痍,饿殍遍野,一派惨不忍睹的景象了。
武士彟在扬州任职不到两年,不但安定了局势,把扬州的治所从丹阳(今江苏南京)迁到了江都(今江苏扬州),而且还提倡商业贸易,鼓励开垦农田,恢复生产。数月之间,就受到了老百姓的称颂。杨氏夫人携带两个女儿,也乘机在扬州饱赏了佛教胜迹。
扬州旧治所丹阳,南朝时称为建康,南朝时的宋、齐、梁、陈均建都于此,它既是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南朝的佛教中心。中唐著名诗人杜牧曾赋诗描写建康的佛寺之盛,他在《江南春》绝句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诸帝大都信佛,这些佛寺绝大部分是他们主持修建。特别是梁武帝萧衍,曾修建了智度寺、光宅寺、解脱寺、同行寺、圣游寺、大爱敬寺等,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同泰寺,梁武帝曾四次舍身该寺,迫使朝廷四次费巨资将他赎回。这些佛教寺院,虽经战乱,仍不乏气势壮严。杨氏夫人在丹阳闲暇时,不日便带两个女儿到各寺行香施舍,或向寺中高僧大德延请佛经佛像,带回家中供养。这对孩提时代的武则天虽说不上是直接影响,但也应该有耳濡目染的熏陶。
武士彟把扬州治所从丹阳搬迁到江都。江都也是佛教盛行之地。隋炀帝杨广在未当皇帝之前,曾在江都任扬州总管数年,就是在此时此地,他才与佛教结缘往来的。他在江都曾把智顗和尚请来,设千僧斋,即请一千名和尚来吃饭,并给他们布施大量钱财;他还在江都正式受菩萨戒,写了《受菩萨戒文》,大谈戒名为孝,并自称佛教弟子;智顗为此还给他送了个法号,叫总持菩萨。为了体现总持菩萨的身份,他做了皇帝之后,在江都修建了慧日道场,招揽名僧入住其中。杨广在江都的崇佛活动,使佛教在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至武德年间武士彟任职时,依然余绪不绝,或更有进一步发展之势。江都的这种佛教氛围,为杨氏夫人率女儿畅游于佛乘之间,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武士彟一家在扬州过着和畅而温馨的生活。武士彟的为政才能在扬州得到了充分展现,杨氏夫人依托佛乘的精神生活在扬州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但是,这时远距扬州的京城长安却风云突变,统治集团内部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终于导致了一场残酷的厮杀。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总揽朝廷内外大事。八月八日,唐高祖李渊下诏退位,正式将皇帝位传给了李世民。次日,李世民登基称帝,是为唐太宗,大赦天下,并改元次年为贞观元年(公元627年)。
李世民称帝开始处理国政后,为笼络元从功臣,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将武士彟从扬州召回,授使持节豫、息、舒、道等四州诸军事,并任豫州(今河南汝南)都督。武士彟成为了封疆大吏。杨氏夫人及两个女儿,又随武士彟到了豫州。至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十二月以前,武士彟一家一直住在豫州。武则天在豫州又长了一岁。
历史学家们认为,李世民登基称帝,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李唐王朝继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个历史必然中,命运却为孩提时代的武则天确定了一条通向巅峰的历史之路。
这是当时任何人都没有预想到的。
因为年仅四岁的武则天还有一段漫长的儿童时代。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正月,李唐王朝的开国名将李艺(即罗艺)在泾州反叛,其弟利州(今四川广元)都督罗寿因受牵连而被杀;同年十二月,前任利州都督李唐宗室李孝常在长安密谋宫廷政变,不料泄密,亦被诛杀。接连两任利州都督谋反被诛,他们的部下在利州很不安定,唐太宗李世民遍问群臣,大家都推荐豫州都督武士彟可以收拾局面,太宗即下诏命武士彟为利州都督,刻日赴任。
利州前接关表,后据剑门,隔嘉陵江与乌龙山相望,山青水秀,颇具巴蜀风情,故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武士彟受命之后,携带妻女,踏栈道,越剑门,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初风尘仆仆来到利州。到任后,他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宽仁政策,招抚叛亡,赈济贫乏,不久即大见成效,使利州逐步安定。
武士彟在利州任都督整整四年,武则天也在利州度过了四个春秋。这四个春秋正是武则天的儿童时代,她特别喜欢这个山青水秀的地方。这里给了她童趣般的记忆,这里也给了她童年时代的无限遐想,这里还给了她童心智慧的启迪。
过去曾有武则天出生于利州的传说。
有一天,杨氏夫人到利州郊外的黑龙潭荡舟自娱,突然感到有一条龙来到自己身边,回家之后便有了身孕,后来就生下了武则天。感龙而孕,是后人对武则天当女皇原因的神秘破解,反映了人们对女皇的推崇。
另外,还有一则传说,说的是术士袁天罡给武则天相面的事。袁天罡是唐初著名术士,善于相面,声誉满天下。当时,他受诏进京,途经利州,便来拜会武士彟,武士彟顺便让袁给自己的子女相面。袁天罡先看了武士彟前妻相里氏所生的元庆和元爽,说:“二位公子将来可官至刺史,但不得善终。”接着他又看了杨氏夫人所生的大女儿,说:“小姐将来必定会大富大贵,但不利其夫。”轮到给武则天看相,袁天罡看到的是一身着男童服装的小孩,未辨男女便大惊地说道:“此郎君龙眼凤颈,长相非凡,是贵人中最尊贵的。如果是个女子,日后将会成为天下之主。”武士彟夫妇听罢,吓得目瞪口呆,半天未敢作声。
这则传说,也是后人对历史疑问的一种破解。
武则天在利州的四年,史书只记载她“随父母读书习礼”,或“随母学艺”。武则天母亲杨氏笃信佛教,武则天在读书习礼的同时,经常随母亲出入佛寺,虔诚的佛教信仰,深奥的佛学妙理,也慢慢地种入了她那颗小小的心灵。后来武则天称帝时流传的《大云经疏》称“神皇幼小时已被缁服”,即利州时期童年的武则天已被佛教所征服,奠定了她尊崇佛教并以佛的名义君临天下的基础。
对武则天施以佛教启蒙的老师,就是她的母亲。
一年清明时节,杨氏携两个女儿驾船沿嘉陵江逆流而上,去利州名刹灵岩寺进香。一路上江涛汹涌,左右漫回,奇峰千姿,前后环阴。到了灵岩寺,正逢“灵岩夕照”,日薄西山,半天晚霞,金粉普降,满寺生辉。寺主见都督夫人前来进香,急忙率众僧出迎。一进山门,即见灵岩仙洞洞开,三棵棕榈,直挺云际,似天香华表,令人望而肃穆。大雄宝殿内,一尊释迦牟尼法身像,高三丈,阔七围,端坐莲花台上,慈祥而庄严。武则天问母亲道:“他是何人?我们为何要向他致礼?”杨氏回答说:“他本是天竺国的一个王子,感到人生多灾多难,婚后十年出家修行,静坐深山菩提树下,修持成了正觉,我们称他为佛。他要求世人仁柔为尚,忍辱无争,慈悲平等,也要象他那样修成正觉。所以我们要向他致礼。”听罢母亲的解释,武则天也学作大人模样,双手合十,向释迦牟尼佛虔诚地叩拜了一番。
当时,利州城北四里嘉陵江东岸,有一佛教名胜,叫做千佛崖。千佛崖临崖凿佛,共凿有佛像近万躯,高者数丈,低者数寸。其中大佛洞正壁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是千佛崖香火最盛之处。杨氏夫人经常携武则天姐妹二人到此行香许愿,参与佛事活动,使童年的武则天更觉得佛教的隆盛与恢弘,内心世界之中与佛教的情结更加牢固。
史书没留下武则天在利州童年生活的更多记载,但历史却采取了另外的方式,记述了武则天在利州生活的影响。
历史选择了佛教的方式来记录武则天在利州生活的影响。
金碧辉煌的皇泽寺,是今四川广元最能展现武则天在当地生活影响的佛教寺院。传说,皇泽寺原来不是佛寺,是武士彟在利州任职时修的武氏家庙,五代时被改为佛寺,所以称皇泽寺,是因为女皇武则天的缘故,意为女皇恩泽滋润。但据学者考证,皇泽寺并不是武氏家庙改建的,原来就是一座佛寺,称为乌奴寺,后因武则天在利州生活过,就改为皇泽寺。无论是武氏家庙,还是乌奴寺,历史选择佛教来纪念武则天在利州生活的影响,绝不是偶然的,也不是随意的,是历史对童年武则天与佛教结缘的回响。
皇泽寺位于嘉陵江西岸江畔,上负悬崖,下瞰清江,和今四川广元城一水而隔,遥遥相望。皇泽寺的建筑格局为前寺后窟。寺后石窟及摩崖造像现存34处,包括南北朝、隋、唐、五代等各个时代的造像,主要有中心柱窟、大佛窟、五佛亭、则天殿等。从中心柱窟的造像风格来看,皇泽寺是先凿窟后建寺,但则天殿等则是唐以后凿建的。则天殿内武则天圆雕石像,被认为是按武则天真容雕造的,她端坐殿中,头戴花宝冠,双手交于腹前,胸饰缨络,半臂披帛著裙。造像宽额广颐的容貌,丰硕的脸庞,与史书记载武则天的长相相吻合,可以使人一睹唐代女皇的风采。
武则天真容石雕像的造型和服饰完全按佛教造像的格式规范。则天殿中的武则天真容石雕像既不是一个正常的女人,也不是一个神,而是一尊佛,一尊充分展现武则天与佛教因缘的佛。她头戴花宝冠,宝冠上雕有释迦牟尼法身佛一尊,这是中国古代佛教造像的基本特点。除释迦牟尼法身造像外,还有化身佛及菩萨造像,凡头戴宝冠者,都要在冠上雕造一小的法身佛。她容貌丰腴,双耳垂肩,面带慈祥,这也是佛教造像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她前额中间的点,佛教称为白毫光,是佛遍查善恶普慧众生的智慧点;她双手置于腹前,这是佛教造像中惯用的禅定印,按佛教的说法,禅定印将双手置于腹前,便于静坐凝心观境;她端坐于莲花座上,佛教认为莲花是纯洁和智慧的象征,佛的造像多以莲花为座。
这尊武则天真容石雕像,冠服坐式与佛相差无几,能说她就不是佛么?
传说,武士彟离任利州后,将自己一家住过的宅院施舍给了佛教,被称为报恩寺。可惜这所可与皇泽寺相映并辉的古迹,今已无处寻觅了。武则天八岁那年,也就是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由于太宗虚心纳谏,修好君臣关系,北结突厥,南连百越,君臣一心,国泰民安,初步形成了史家称颂的“贞观盛世”。这一年,唐太宗改任武士彟为荆、峡、沣、朗、岳、果、松等七州诸军事,荆州(今湖北江陵)都督。次年春,武士彟携全家又来到了荆州。
离开利州时,武则天母女的确有些恋恋不舍。杨氏夫人对利州的佛教氛围、对利州的风土人情、对利州的庶民百姓,都充满了喜爱之情。在这里,她诵经念佛,行香祝祷;在这里,她相夫教女,操持家务;同时她在这里,也体察民情,结识好友。这些都令她终生难忘。而儿童时代的武则天,就是在利州这块地方,使她的童心中种下了佛教的福田,确定了与佛教的终生情结,也给她留下了对巴山蜀水依恋的美好记忆。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利尽南海,北据汉沔”,为长江重镇。其地“人多剽悍”,号称难治。武士彟到任后,采取了严惩贪官,省约刑法,传播礼仪,劝农课桑等一系列方针政策,数月内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不久,一件大事使武士彟倍加费心。
武士彟到任的当年夏天,荆州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从春到夏数月内上天没有降一滴雨,田地禾苗开始枯焦,就连长江流水也落入江底,仅够人畜饮水之用。在这种情况下,身为地方最高长官的武士彟焦虑万分,数十天里茶饭不思,彻夜难眠。这一切被杨氏夫人及儿女们看在眼里,痛在心上。
一日饭间,杨氏夫人问武士彟道:“天下大旱已久,您为此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机,不知找到缓解旱情的办法没有?”武士彟答道:“该想的办法都想过了,但收效甚微。”就在这时,年仅九岁的武则天在旁插嘴说道:“父亲何不迎请阿育王像,行道七日祈雨呢?”武则天的这句话,一下子提醒了杨氏,她马上对丈夫说:“行道祈雨,佛教经典中有明确的记载,若能感应佛祖,一定能成!”武士彟对女儿小小年纪就知道阿育王并建议行道祈雨,感到十分震惊,但吃惊之余,他决定试一试。
武则天所说的阿育王,是被佛教神化了的历史人物。阿育王生活在古印度佛教产生后约300多年的时代,是古印度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创始人旃陀罗笈多的孙子,也被称为无忧王、天爱喜见王。相传,孔雀王朝的王位当时并没有传给他,而是传给了他的大哥修斯摩,他为了争夺王位,不惜亲手杀死大哥。当上国王后,阿育王曾穷兵黩武,大行征服战争,不久便统一了全印度。就在这时,有些佛教徒劝他要多行善事,不要再与人争战了,并向他多次宣讲佛法。阿育王闻听佛法后,一下子便醒悟了,佛教典籍称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把佛教奉为国教,据传在位时共修建了48000座寺塔,还亲自组织了佛教徒的集结统一教义活动,同时还派人到四方传布佛教。佛教典籍称阿育王皈依佛教后,突然具有了无比巨大的神力,他修建48000座寺塔时,白天刚建好,晚上即遭魔鬼等的破坏,几番难成,最后他通过神力役使鬼神都听自己的招唤,终于将寺塔建成。反映阿育王生平事迹及传说的汉译佛典是《阿育王经》和《阿育王传》两部书,大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被译为汉文,稍后在中土即有了阿育王崇拜,各地或建有阿育王寺,或在佛寺中供奉阿育王像。到唐初,阿育王崇拜已成为佛教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在社会下层,阿育王崇拜更为流行。
按照武则天的建议,武士彟请人选定了吉日良时,亲率群僚及众多百姓,前往荆州长沙寺,迎请阿育王像,行道设斋七日,果然老天睁眼,大降甘露,使荆州之境旱情大减。
凭借着对佛教的崇敬和虔诚,凭借着阿育王的神力,武士彟能在大旱伤稼之际祈雨七日,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武士彟在荆州甚得民心;加之他勤恳为政,因而取得了不少政绩。远在京师长安的唐太宗李世民闻报后,特下敕书对武士彟大加褒奖一番,称:“公比洁冬水,方思春日,奸吏豪右,畏威怀惠。善政所暨,祥祉屡臻。白狼见于郊垌,嘉禾生于垅亩。其感应如此!”意思是称赞武士彟廉洁如冬天融化的冰水一样清洁,思路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敏锐。无论是权吏,还是地方劣绅,都既害怕他的威风,又深受他的恩惠。他的良好的政绩,使吉祥和福祉多次降临。因此,吉祥的白狼星能在天上出现,体现福瑞的禾苗生长在田地,这些都是武士彟能够使天地感应的结果啊。
武士彟在荆州都督任上共四年时间。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武则天母女也生活的非常活跃。她们或读书识字,或研习佛礼,或诵经拜佛,或出访交游,或拜谒圣迹,或参访高僧,生活得非常愉快。这几年里,武则天逐渐成长了起来,孩童的稚气慢慢地消失了,少女的丰韵逐渐形成了;同时,对佛教的认识和崇敬,逐渐成为了一种行动和思想上的自觉,特别是在母亲的诱导和感染下,佛教信仰已成为了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她们母女在荆州的生活,给荆州同样留下了许多至今仍然流传的传说和观瞻的遗迹。有的传说甚至说在这个时期,武则天母女曾到过今北部湾北岸的钦州,或者是武则天就出生在钦州。唐代之后,荆州一带逐渐形成了祭祀武后的民间信仰活动,并建有专门祭祀武后的神祠,甚至民间巫术中的招魂术,也把武太后娘娘作为主神来施术。这一切,自然是因为武后、武太后娘娘或一位女皇,在荆州度过了她少年时期的四年,或是有一位曾在荆州生活过四年的少女,后来成为了武后、武太后娘娘乃至女皇。
武则天在童年和少年时代,一直随父母奔波,几乎游遍了半个中国,扬州的烟花,豫州的绿野,利州的山水,荆州的竞帆,都在她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映象,陶冶了她的情操,培养了她的气质。这是同时代同龄人很少能享受和经历的美事。武则天在童年和少年时代,能与父母朝夕相处,也是比较幸福的。父亲武士彟为人忠厚,性情开朗,通晓经营,又通兵法,懂得为官之道;母亲杨氏笃信佛教,富有个性,熟悉经史,能写善画,这些都无疑会对武则天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此外,父亲曾经经商,见多识广,母亲知书达礼,眼界开阔,双亲传统观念较淡,不甚重男轻女。这对于武则天刚毅性格的养成,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现有史料分析推断,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武则天,不是像普遍官僚的女儿那样深居闺房,学做家务之事,而是比较开放,阅读过经史典籍,学习过书画、音乐、舞蹈等。
武则天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度过的。她沐浴初唐的风云,跟随父亲的足迹,秉受母亲的教诲,由一名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位婷婷玉立的美少女。
历史将为她安排怎样的前途,当时她自己连想都不曾想过。改变武则天一生命运的转折点,是父亲武士彟的去世。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五月,李唐王朝开国皇帝,时为太上皇的唐高祖李渊在长安谢世,远在荆州的武士彟闻讯后,不禁号啕恸哭,遥望长安长跪不起,终于口吐鲜血昏蹶于地。在武则天母女的精心护理下,武士彟终得恢复,但心劲已大不如以往。几天里,武士彟似在梦里,数十年的往事,齐涌心头:自己当商人适逢战乱,饱受官僚取榨,后巧计入仕,平步青云,深受高祖李渊赞赏,被封国公,委任重职,太上皇对自己真可谓恩重如山,情深似海,终身难忘;当世皇帝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亦被委以重任,自己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功德显著,也博得了太宗皇帝的称颂;但自己出身卑微,官场形势复杂多变,冷嘲热讽,乍升猛降,都在预料之中……。
在这种忧郁哀悲的心情支配下,武士彟一病不起,不几日便怅然去世,享年59岁。
当时,武则天才年满12岁。
因为有国丧,武士彟的灵柩只好暂置于荆州长沙寺,杨氏母女在这期间亦诵经设斋,为亡夫亡父超度荐福。
等到太上皇李渊入葬完毕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十二月,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武士彟是忠孝之士,下诏追赠其为礼部尚书,令官办丧事,并赐黄金百两,白银百锭,以资抚恤。
武士彟死后,杨氏母女如同断了线的风筝,也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等唐太宗下诏追赠抚恤,杨氏才决定扶棺北归,将武士彟归葬于山西文水老家。临行那日,荆州父老百姓及武士彟生前吏僚,都设置祭案,长亭相送,个个哭得涕泪交零,以表示对武士彟的追思和感激。杨氏母女,更是凄凄惨惨,号啕不止。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春清明,杨氏率武士彟子女葬夫于山西文水,后便素衣素缁,率一双女儿为亡夫守孝。按照传统习惯,杨氏母女要为武士彟守孝三年,她们也做好了守孝三年的准备。她们栖身于武氏旧宅,每日诵经念佛,粗茶淡饭,追思刚刚逝去的亲人。
一开始,还没有什么麻烦,但不久便出了些事端,使杨氏母女无法再在文水继续呆下去了。原来武士彟元配相里夫人所生的两个儿子开始排挤杨氏母女。相里夫人生的这两个儿子武元庆和武元爽,在其母亲去世后,父亲续娶杨氏,对他们二人也都不错,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受到了继母杨氏夫人应该给予的照料。但此时他们却在父亲冢土未干的情况下,恩将仇报,联合武士彟的两个侄子武惟良和武怀远,谎称父亲生前有遗书,嘱故里宅院归他们所有,要将杨氏母女扫地出门。
杨氏夫人陷入了困境。一个妇道人家和两个未成年的少女,肯定斗不过武氏四兄弟,怎么办呢?只好与两个未成年的女儿商量。经过反复权衡利弊,她们母女三人觉得与其在此地遭受欺侮,还不如到长安投奔亲朋好友,或许还有个好的结局。
这件事,在少年武则天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当时,她倒是没有多想,只是觉得一个女人在那样的时代,如果失去了地位,没有了依靠,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春,亡夫周年刚过,杨氏夫人便带一双女儿返回了长安。
这一年,武则天已年满14岁了。
杨氏夫人到达长安后,武士彟的同僚故旧相继前来探望抚慰,但没过几日便门前冷落,无人问津了。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无奈之中,杨氏夫人决定去找自己的娘家侄女,如今已是当朝皇帝太宗李世民宠爱的妃子杨淑妃。
这杨淑妃不是别人,正是齐王李元吉当初纳取的小妾,乃杨氏夫人的侄女。玄武门之变中,齐王元吉伏诛,其妾亦成为寡妇。李世民登基后,闻齐王妾长得美艳可人,而且年仅23岁,便巧立名目,将她接入宫中。这杨氏小妾被接入宫中,心中七上八下,不知是凶是吉,真是度日如年。不几日,太宗皇帝诏令晋见,只见那杨氏略施粉黛,双颊泛红,似同初绽的桃花,倍显妩媚。太宗皇帝见状,觉得简直无法形容,冰雪不足喻其洁,牡丹不足比其艳,龙颜大悦,传令在后宫设宴,招待这位如花似月的弟媳……。
就这样,兄纳弟媳,唐太宗少了一个弟媳,却多了一个淑妃。
杨淑妃如今十分得宠。其父母都已谢世,京城内亲族甚少,闻知堂姑母前来投望,不胜欣喜,便使人请入宫来相见。
杨氏夫人带着一双女儿,早早来到皇城西宫通明门,在四名宫女带领下,缓步进入皇宫。杨淑妃见到杨氏夫人母女三人时,不觉热泪盈眶,许久说不出话来。这一则是宫禁之中生活的寂寞和与娘家人长期没有联系的缘故,另一则是自己由弟媳而变成淑妃在娘家人面前忏悔的表现。她本想先问姑夫病故的情节,安慰一下姑母,但当她回过神来看到武则天姐妹二人时,真是吃惊不小。
则天姐妹二人离开长安时,尚在幼年,虽也长得标致,但没有想到十多年间出落得如此美艳。特别是武则天,说是沉鱼落雁之貌、闭月羞花之容,一点也不过分,已达到了国色天香的醉人境地。
杨淑妃见到则天表妹,首先想到了自己。自己可能会因为则天表妹的存在而失宠。因为她最清楚当今皇帝能不惜任何手段网罗天下美女,武则天已在他的网罗之中了。
杨淑妃突然觉得,今天的会亲,对自己可能会铸成大错。然而,不仅如此,当时她也根本不会明白,武则天的存在,实际上左右了李唐王朝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
乍入宫闱遭冷落,武才人寻求精神慰藉,明白了唐太宗平衡三教的用意,唐玄奘启示,日落之后的归宿,武则天的美艳传遍了京师长安。
有好事者,竟编得歌谣一首,在长安城中的街闾里巷传唱:十年寒窗前,读书破万卷。不羡状元郎,要娶武媚娘。仙容销人魂,秀色更可餐。一夜百日思,暴死也心甘。
不久,这歌谣便传入皇宫中。唐太宗李世民闻听后,觉得歌中“武媚娘”三个字,自己似曾相识,但又一时想不起来,而且他又对歌中流露出的那种追求感到不安。太宗皇帝想,自己登基十多年来,偃武修文,开科取士,能够把天下的读书人都网罗到其中,使读书人每日埋头苦读,企得满腹经纶而为大唐王朝效力。现在突然冒出一个女子,她的美艳真的能够使读书人放弃学业而跪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吗?她究竟有多美?为什么还没有被选到宫中来?
带着这些疑问,太宗皇帝数日难寐。
他突然想起来了,武媚娘不就是已故大臣武士彟的千金吗?武媚娘这个名字不就是自己给取的吗?那还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当初,自己伴父皇高祖李渊到武家庆贺媚娘的满月,看见杨氏夫人怀抱小女,光彩照人,觉得女儿比母亲更机灵,才给武家小女取名媚娘。想不到这武家小女已长大成人了。
太宗皇帝觉得这大概是一种缘分。
他马上唤来杨淑妃,想知道武媚娘的详细情况。事到如今,杨淑妃的预料没有错。她于是将武士彟去世后,归葬故里,杨氏母女无奈投奔长安的情况一一禀告了太宗,并特意说道:“望陛下能体恤她们母女,为我杨家做一点善事吧!”杨淑妃这话,听起来并无不当之处,但细细推敲,却大有内涵。杨淑妃明白,太宗皇帝已关注武媚娘了,自己不能不尽实禀告,但她却在话中暗示太宗皇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