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梦幻界之妖艳江湖-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在地藏王菩萨和十殿阎王的协调下,十八位大魔王一直没发起过大型战争。偏安一隅也好,养精蓄锐也罢,至今目前的地狱位面,尚算平静……

皓天和玉絮潜入地狱位面,已经三年,多数住在太空堡垒,隐藏在冤魂海的上空,一边修炼,一边研制各种丹药和法宝,一边静观其变。

皓天的‘金、木、水、火’四大分身,依然留在仙境,巩固已经建立的势力;光之分身和暗之分身跟随皓天来到地狱,土之分身则驻守人间,一边慰劳大小老婆,一边巩固势力。

为着方便起见,皓天干脆将光之分身叫做天光,将暗之分身叫做天暗。而且,天光肤色白皙,天暗肤色微黑,容貌稍作改变,和皓天黄皮肤的本尊很容易区分开来。

玉絮只将水之分身和木之分身带在身边,‘光、暗、金、火、土’五大分身驻守仙境。她将水之分身称为水仙,木之分身称为木莲。

若是遇到瓶颈,两人便会乔装外出,兵分两路,结交朋友,好为日后创建人际关系网。

至于天光、天暗、水仙和木莲,则四处搜寻财宝,收集信息。

目前,皓天与血池地狱的李世民关系很好,玉絮则成了刀锯地狱五位狐狸精的好姐妹。

皓天和玉絮,依然是一星恶魔,至今没参加过任何官方的升级考试。

在地狱位面中韬光养晦的刀皇和剑皇,算不上什么知名人物。

不过,据说刀皇是青龙会的幕后大哥,剑皇是日月神教的幕后大姐,也不知是真是假。

为着安全起见,皓天和玉絮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第四章 出山

清晨,皓天和玉絮吃完早餐,商量何去何从。

玉絮:“你真的打算投奔血池地狱的李世民?”

皓天点头:“李世民雄才伟略,是个值得追随的君主。”

玉絮:“那好,我也去投奔刀锯地狱的妲己。你打算何时动身?”

皓天:“明天早上。我还有几件法宝,今晚便可以炼制成功。我们暂时不要分手,多找一些帮手再说。如果没有自己的队伍,贸然去投奔人家,未必会受欢迎。”

玉絮笑道:“你就不怕,对方以为你想鸠占鹊巢么?”

皓天:“李世民如果没有这点胸襟,我也不会追随他。如果我们想在地狱位面站稳脚,必须借助那些大人物的力量。”

玉絮:“不管怎样,你一定要记住自己的最终目标……你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君主,而不是一个伟大君主的附庸。”

皓天:“放心,我永远都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不过,我始终坚持这样的原则:‘与其霸占别人的地盘,不如开创一个新世界。’你若是将别人赶下台,迟早也会落得同样下场。”

玉絮:“那么,你开创一个新世界,就不怕被别人霸占么?”

皓天:“那就要看你如何管理了。创业难,守业更难啊!”

玉絮:“我对你有信心,因此你一定不能够放弃。以真诚待人,才能换取别人的真心。不过,你在人间和仙境创建的势力,已经无人可以动摇。”

皓天:“那也不一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间和仙境已经平静太久,迟早会发生暴乱的。毕竟,人心永远不会满足。昔日对我忠心耿耿的人,他日未必不会反叛。”

玉絮:“……你也太多疑了吧!令人心寒哪!”

皓天:“我也不想这样的,却无法不这样想。昔日陈桥兵变,众将士拥立赵匡胤,黄袍加身,最后还不是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做得还算好的,没像朱元璋那样大杀功臣。”

玉絮:“我觉得这样很好呀!在马上得天下,却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五代时期,之所以出现那种朝代更替、不暇稍息的现象,与其说是因为皇帝太弱,不如说是因为臣属太强。特别是那些领兵大帅,依仗手中的兵权,篡位弑主,易如反掌,是威胁皇权的最大势力。”

皓天:“你说得对。当年赵匡胤免去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罗彦环等人的禁军职务,让他们到地方州郡去做节度使,然后取消殿前都点检、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等职务,只剩下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殿前都指挥使这三个不能相互统属的职务,让三使各领一司(合称‘三衙’),互相牵制,均直接听命于皇帝……”

玉絮:“同时,‘三衙’的长官都是由资历较浅的后辈武将担任,使其难以在禁军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势力。为了‘安抚’被释去兵权的石守信等人,赵匡胤不但赏赐了大量的钱财,而且表示要同他们结为亲戚,‘约婚以示无间’……”

皓天:“如此一来,不但使石守信等人在一得一失中,获得一种心理平衡,进而消除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类的疑惧,而且作为一种象征,也表明了宋初皇帝与曾经拥立过皇帝的功臣宿将之间的矛盾,也终于得到较为合理的解决……”

玉絮:“朱元璋的做法,却委实令人心寒!清代的史学家赵翼,说过这样的话:‘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而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这种评价,虽有过激之处,却指出了朱元璋滥杀的事实。”

皓天叹息一声:“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一案,牵连被杀达三万人,甚至已经七十七岁的功臣李善长,亦被赐死,并诛杀其家。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靖宁侯叶升,因牵连于此案,亦被杀。

洪武二十六年,又兴蓝玉案。蓝玉以谋逆罪被杀,连坐被诛杀者,达一万五千人。胡蓝案,使得大明的开国功臣,被屠戮殆尽……”

玉絮:“朱元璋所处置的大多数是官吏,而对小民则很信任,甚至亲自接见粮长,被赏识的马上授予官职。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小农情结吧!”

皓天:“不过,朱元璋实行‘以猛治国’的政策,虽然杀戮过重,但确实整饬了吏治,强化了中央集权,从而为明朝前期的繁荣铺平了道路……”

玉絮:“但我始终不赞同这种方式。昔日赵匡胤虽然‘重文’,但并不‘轻武’,无论文臣武将,只要‘有一材一行可取者’,都予以擢拔和使用,‘天下无遗材,人思自效’,其专制统治的基础,是广泛和稳固的。”

皓天:“我也比较欣赏赵匡胤。他一方面调整中央与地方、君主与臣下的关系,使地方的行政、财政、军事等方面的权力不断向中央集中,最后又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形成了至高无上的君主集权制;另一方面,又开科取士,重文用武,广罗人才,极力扩大这一专制统治的基础。一个优秀的君主,不会只谋一世,而是为万世基业着想。”

玉絮:“从洪武十八年开始,朱元璋亲自制定、颁发《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和《大诰武臣》,其内容主要是惩治贪官污吏、地方豪强以及侵扰百姓等问题。

四编大诰共二百三十六条,其中惩治贪官污吏的竟达一百五十条之多,而且极其严厉,共罗列有凌迟、枭首、夷族等惩罚,其严酷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皓天:“明初的吏治,改变了元末‘赂遗权要’、‘蠹政厉民’的腐败风气,日趋清明。朱元璋注意严肃整顿吏治,与他来自底层,看到元朝因吏治腐败导致灭亡的教训有关。他在明初实行以猛治国的政策,认为乱世须用重典,因而法外用刑的情况严重,遭到惩处的官吏很多。”

玉絮:“可是,他为什么要屠戮功臣呢!大明江山,只是他朱元璋打下来的么?”

皓天:“通常而言,开国皇帝与功臣之间产生矛盾,不乏先例,关键是皇帝如何化解这种矛盾。汉代的刘邦心存猜忌,大杀功臣;唐太宗李世民气量宏大,处理较为恰当;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和平解决功臣的兵权。

朱元璋的情况与刘邦有些相似,却又不同。

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多是他的同乡,甚至汤和与周德兴还是他的同村,是幼时游戏的玩伴。正是这些人在战斗中出生入死,东征西讨,为朱元璋夺得天下。

待朱元璋登基成为皇帝后,他们之间却有了君臣的名分,凡事不可逾制。这些功臣心里,也许难以及时适应这种改变,而朱元璋却是一个多有顾忌的君主,矛盾于是不可化解。

朱元璋之所以大开杀戒,史家通常认为,他是为继位者扫清障碍,永保大明江山。可是,他在为子孙扫清障碍的同时,也埋下了祸根。

后来,他的孙子建文帝锐意削藩,燕王朱棣立即起兵‘靖难’,夺取天下。假使当时蓝玉等能征惯战的开国功臣还在,朱棣未必敢兴兵,建文帝也不用‘逊国’了。”

玉絮:“你之所以想追随李世民,是不是你比较喜欢他对待功臣的态度?”

皓天点头:“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李世民即位以后,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稳定局势,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最高领导集团。

他接受了尉迟敬德提出的‘杀人太多,不利于天下安定’的建议,采取了宽大安抚和任用东宫属僚的政策,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在稳定局势的同时,李世民又着手整顿父亲在位时的宰相班子,逐步建立起以自己为核心、由温彦博、王珪、魏征、戴胄、侯君集等人所组成的最高决策集团。

这个集团汇集了当时最杰出的人才,在政治上呈现出明显的朝气和进取精神,为李世民进一步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备注:以上内容摘自《中国历代帝王》)

玉絮笑道:“李世民麾下猛人这么多,你现在才去投奔他,还能得到重用么?”

皓天:“这个不是重点。我只是想通过李世民营造的环境,先体会一下如何治理天下。”

玉絮微笑:“哟嗬,还没学会走路呢,居然就想学飞啦……不管怎样,我会一直支持你的……”

第五章 唐寅

翌日清晨,皓天将太空堡垒收入血神戒,与玉絮来到岸边,将造型为袖珍帆船的法宝取出,就要渡海而去。

此时天色尚早,海上白茫茫一片,看不到人影。

皓天却不敢大意,将袖珍帆船抛至海中,默念口诀。顷刻之间,帆船已有十米长,六米宽,三米高,以一层透明的能量保护罩覆盖。

皓天牵着玉絮,飘落甲板,扬帆而去。

玉絮打量帆船一阵,笑道:“这便是你日夜赶造的法宝?”

皓天微微一笑:“冤魂海中鬼物无数,你迟早能看到它的奇妙。”

玉絮:“莫非,你的这艘帆船,还能捉鬼不成?”

皓天:“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玉絮撇嘴道:“不说就不说,我还不愿意听呢……你真的不说?”

皓天:“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不如目睹。该发光的时候,它立即会发光,你急也没用。”

玉絮:“最讨厌你卖关子……算啦,继续研究我的‘含笑半步癫’,迟早让你出点洋相。”

皓天:“你的‘含笑半步癫’,比起唐伯虎的‘含笑半步颠’,不知哪个厉害?”

玉絮:“根本不同性质。唐伯虎的‘含笑半步颠’是毒药,我的‘含笑半步癫’只是让人暂时疯癫而已。你知道唐伯虎在哪里么?”

皓天:“如果天光收集的消息没错,唐伯虎应该在石磨地狱……”

便将天光收集的那些消息,逐一告诉玉絮……(备注:关于唐寅的介绍,摘自《明朝那些事儿》,小有改动)

明正德朱厚照年间,当李东阳、李梦阳在文坛各领风骚的时候,江苏吴县的一个年轻人正在收拾行李,准备上京赶考,博取功名。

虽然他并没有成功,名声却胜过同时代的所有人,他的名字最终成为大明王朝的骄傲,并传扬千古,流芳百世。这个人叫唐寅,字伯虎。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奇特的人,似乎不需要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就能学富五车、纵横古今,唐寅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唐寅是一个天才,从小时候起,周围的人就这样形容他。

他确实很聪明,读书悟性很高,似乎做什么事情都不必付出太多努力,而众人的夸耀使得到后来连他自己也信以为真,便不再上学,整日饮酒作乐,连考取功名做官也不放在眼里。

在这位天才即将被荒废的关键时刻,他的朋友祝枝山前来拜访他,承认了他的天分,却也告诉他,若无十年寒窗,休想金榜题名。

祝枝山是一个十分特别的人,虽然他自己淡泊功名,却真心期望他的朋友唐伯虎,能够干出一番事业。

唐伯虎听从了他的劝告,谢绝了来客,闭门苦读,终悟学业之道。

弘治十一年,南京应天府举行乡试,十八岁的唐伯虎准备参加这次考试。考试前,他聚集了平生关系最好的三个朋友一起吃饭,在这次酒宴上,成竹在胸的他放出狂言: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

这是一句不折不扣的狂言,但他的三个朋友没有丝毫异议。

因为他们知道,眼前的这个人,有说这句话的资格。

参加唐寅酒宴的这三位朋友,分别是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合称为‘吴中四才子’,也有人称他们为江南四大才子。

事实证明,唐寅没有吹牛,在这次的乡试中,唐寅考得第一名,成为应天府的解元。

后来,唐伯虎上京赶考,竟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因所谓的考场舞弊而入狱。

好歹出了狱,他本想振作精神,回家过点平静的日子。可当他返乡后,才发现一切都超出了他的预料。

原先笑脸相迎的乡亲已经换了面孔,除了藐视还是藐视;他的书童下人也不再崇敬他,有时竟然还敢反客为主,大声训斥他。他的老婆非但不体谅他,还时常恶语相向。

更让他痛苦的是,连在家门口看门的旺财看见他也是汪汪大叫,追着他来咬。

这并非玩笑,以上描述出自唐伯虎给朋友的书信,每一个字都是残酷的事实。

在残酷的事实面前,唐伯虎彻底绝望了,不再相信圣贤之言,也不再寒窗苦读。既然已经失去做官的资格,读书还有什么意义!

从千尺高台跌落下来,遭受无尽的歧视和侮辱,从此他没有梦想,没有追求。

他只需要一样东西——醉生梦死的快乐。

从此他开始在全国多个地方的著名妓院流窜,由于他文采出众,迷倒了很多风尘女子,甚至许多人主动来找他,还愿意倒贴,也算是个奇迹。

所谓风流才子的称号,也正是从此刻开始传扬的。毕竟风流倜傥,纵意花丛,是许多人所梦想的,但他们不知道,在唐伯虎那纵情的笑容背后,是无尽的酸楚。

就在唐伯虎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朱宸濠来到了他的身边,伸出了手——将他推向了更低谷。

接到朱宸濠的邀请,唐伯虎一度十分高兴。就算当不了官,给王爷当个师爷倒也不错,而朱宸濠对他的礼遇也让他感到自己终于找到了明主。

然而很快,他就发现朱宸濠这个领导不太地道。

这家伙总是和一些不三不四的土匪流氓接触,而且囤积了很多粮草、兵器,还经常看着全国地图唉声叹气,作义愤填膺握紧拳头状……怕不是要造反吧?

逛妓院虽然名声不好,也就是玩玩而已,这可是个掉脑袋的事情啊,还是快点溜号吧。

有饭吃、有妓院逛的唐伯虎,没有朱重八那样的革命觉悟和革命需求,他不过是想混碗饭吃。

问题是,你想走,就能走么?

让你看了那么多的机密,知道了内情,不把脑袋留下,怎么舍得让你走呢?

四十九岁的唐伯虎面对着生命威胁,又一次迸发智慧的火花,决定学习前辈的经验——装疯。

只有装疯,才能让朱宸濠相信,他什么也没有看见,即使看见了也不会说话,即使说话也不会有人信。

唐伯虎到底是才子,装疯也装得很有风格,比当年吃狗屎的袁凯厉害得多,因为他想出了一个绝招——裸奔。

真是舍得下本钱啊。从此,伯虎兄摒弃了传统观念,坚决一脱到底,光着身子四处走,看见大姑娘就上去傻笑,还经常高呼口号:“我是宁王的贵客!”

他这一搞,整个南昌城都不得安宁,许多人纷纷出来看热闹。朱宸濠的面子算是给丢光了,他气急败坏,连忙下令赶紧把这位大爷送回苏州,别在这里丢人现眼。

终于虎口脱险的唐伯虎松了一口气,但在庆祝劫后余生的同时,他对人生也已经彻底绝望。他此后的生活,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彻底堕落。

日以继夜的饮酒作乐,纵情声色,摧垮了他的身体,却也成就了他的艺术。他的诗词书画都不拘泥于规则,特别是他的人物画,被认为三百年中无人可望项背。

但也就到此为止了。四年后(嘉靖二年),这位大华国文化史上的天才,结束了自己坎坷的一生,永远归于沉寂。

那个真实的唐伯虎,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怀才不遇的中年人,心灰意冷的老人。

在无奈中痛苦挣扎,无比绝望。

只有那首桃花歌仍旧在诉说着他的心声,萦绕千载,从未散去。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玉絮沉吟良久,缓缓道:“日后若是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看唐伯虎……”

第六章 正德

皓天微笑道:“一定有机会的。你想不想知道,梦幻界地狱位面的唐伯虎,如今怎样了?”

玉絮急声道:“当然想知道啦!不过呢,如果你想借此跟我谈条件,那就免了。”

皓天:“唉,我像是这么斤斤计较的人么?”

玉絮:“这不是像不像的问题,你本来就是这种人嘛,又何必掩饰呢!”

皓天:“其实,我是不敢得罪你。你想想,我的分身天光和天暗,主要负责打探男性名人的消息,你的分身水仙和木莲,主要负责打探女性名人的消息,我还要你帮我。”

玉絮:“怪不得你这么好说话。你先说说,唐伯虎如今怎样啦?”

皓天:“他和朱厚照的关系铁得很,经常出入朱厚照的豹房,为那些美女画像。”

玉絮:“据说,朱厚照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是不是?”

皓天:“正德富有戏剧性的一生,是难以用只言片语概括的。也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一个皇帝。你可以先看看他的个人小档案……”

朱厚照,出生于弘治四年九月二十四日,属猪,于正德十六年逝世,享年三十一岁,谥号‘毅皇帝’,庙号‘正德’,陵寝叫康陵,父亲是明孝宗朱祐樘,母亲是张皇后,十六岁初婚,配偶是夏皇后,无儿无女,由堂弟明世宗朱厚璁继承王位。

他最得意的事是应州大捷,最失意的事是生母存在异闻,最不幸的事没有子嗣,最擅长玩乐,因落水染病而亡……

玉絮:“对了,你说的那个豹房,是怎么回事?”

皓天:“这个迟点再谈。在你的心目中,正德是个怎样的人?”

玉絮:“难道,他不是个荒淫无道的人么?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皓天:“我曾经也是这么认为的。当我拜读过《明朝那些事儿》,再结合《正说明朝十六帝》,才发现原来正德是个挺不错的人。

套用当年明月对朱厚照的评价,作为人,他是正常的,作为皇帝,他是不正常的。

正德十六年三月,奄奄一息的朱厚照,看着四周的侍从护卫,留下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句话,就此结束了他多姿多彩的传奇一生。

‘我的病已经没救了,请告诉皇太后,国家大事为重,可以和内阁商议处理,以前的事情都是我的错,与旁人无关。’

对于朱厚照的这段遗言,有人认为是假的。因为在许多人的眼里,朱厚照永不会有这样的思想觉悟,他的人生应该是昏庸到底,荒淫到底的。”

玉絮:“你赞同这种说法么?”

皓天:“其实,我也希望这段遗言不是真的,不过动机完全不同。因为,我赞同当年明月的看法。如果这是真的,那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这段话若是出自朱厚照之口,那将是他妥协的证明!

这位个性张狂,追求自我的反叛者,与那些限制他自由的老头子和规章制度,斗争了一辈子,却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刻,放弃了所有的努力,选择了屈服。

我认为,我也希望,朱厚照没有这么做。

因为他的传奇经历和某些人的故意抹黑,朱厚照成为大华国历史上知名度极高的一位皇帝。

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朱厚照比他那位勤政老实的父亲要出名得多,如果在辞海里给他专门开一个词条,估计注解中有两个词是跑不掉的:昏庸、荒唐。

以皇帝的标准来看,这两个词用在他身上倒也不算冤枉,他实在不是个敬业的劳动者。

但以人的标准来看,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并不残忍,也不滥杀无辜,能分清好歹,所以在我看来,他不过是一个希望干自己想干的事,自由自在度过一生的人。

正如当年明月就此得出的重要结论:皇帝这份活儿,真他娘的不是人干的!”

玉絮笑呵呵的道:“那你为什么还想做一位伟大的君主?”

皓天:“人生在世,有所为,有所不为。金钱和权力,只是成就事业的凭借,却不是我的最终追求。只有那种站在巅峰的成就感,才让我不肯放弃。”

玉絮:“一旦站在巅峰,你还会继续努力么?”

皓天:“且不说能不能成功,所谓的巅峰,只是相对而言。这山望着那山高,此一时,彼一时。昔日你以为可能一辈子无法实现的事,可能如今三五年便能做到。只要不断的超越自我,便永远都不会丧失前进的动力。”

玉絮:“这么辛苦,你不觉得累么?”

皓天:“有你在我身边,我又怎么会累。让你为我的成功而微笑,是我毕生的愿望。”

玉絮笑道:“我只是你的朋友,迟早会离开你的……”

皓天:“那么,我便永远都不让你离开我……”突然搂住她的腰肢。

玉絮心乱如麻,却下意识的挣脱皓天的怀抱,轻声道:“你先让我好好想一想……”

皓天心里叹息一声,微笑道:“如你所愿。你是我最不愿伤害的人,我尊重你的一切意愿……”

玉絮心道:(你却曾经把我伤得最深……如果我不是那么在乎你,或许会更容易接受你吧。唉,对着你,我为什么总是这样迟疑不决?)

缓缓道:“你还是给我讲讲正德皇帝的事吧……短时间内,我不会离开你的。”

皓天苦笑:“最后,你还是会离开我,对么?”

玉絮:“那……那就要看你的表现喽!”

皓天:“……谢谢。那么,我们继续说回正德皇帝。你知道么,当年正德出外游玩,是溜出去的,而不是强行出关。

之前,朱厚照曾经被居庸关巡守御史张钦拦过一次。吃一堑,长一智,他到了居庸关,并没有贸然行动,却躲在民房里,确定张钦不在关卡里,这才一举冲了出去。

为防止有人追来,他还特意安排贴身太监谷大用守住关口,不允许任何人追来。张钦和大臣们事后赶来,却只能望关兴叹。

至此,朱厚照斗智斗勇,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成功越狱。

这是一次历史上有名的出奔,其闻名程度足可与当年伍子胥出奔相比。

在很多人看来,这充分反映了朱厚照的昏庸无能、不务正业、吃饱了没事干等等,总之一句话,他是个不可救药的昏君。

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这样一个细节:他躲避了张钦。

怎样才能出关?答案很简单,杀掉张钦就能出关。

其实以他的权力,杀掉一个御史十分简单,而曾驱逐大臣、杀掉太监的他,也早已意识到了自己手中的权力,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躲避。

为什么?因为他是明白事理的,他知道张钦没有错,追他的梁储和蒋冕也没有错,错的只是他自己而已。

他懂得做皇帝的规则,并且也基本接受这个规则;但他实在无法按照这个规则去做,他只想自由自在的玩。于是他选择了钻空子,和大臣们捉迷藏。”

玉絮:“这样做皇帝,真累。那个什么豹房,究竟是怎么回事?你还没说呢!”

皓天:“正德三年,正德的心思已是禁城的高墙所挡不住了。他不甘宫内枯燥的生活,索性离开了禁城,住进了皇城西北的豹房新宅。

豹房并非是正德的创建,是贵族豢养虎豹等猛兽以供玩乐的地方,元朝时期已有此风气。另有虎房、象房、鹰房等处,房又称为坊,如羊坊、象坊、虎坊等,豹房新宅始修于正德二年,至正德七年共添造房屋二百余间,耗银二十四万余两。

其实豹房新宅,并非养豹之所,又非一般意义上单纯游幸的离宫,实为正德居住和处理朝政之地,有人就认为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总部。”

第七章 豹房

玉絮:“正德住进这么一个地方,肯定会惹人非议吧!”

皓天笑道:“这个当然,可他根本不在乎。豹房新宅多构密室,有如迷宫,又建有校场、佛寺等。正德每日广招乐妓承应,荒淫无度。

正德九年正月十六日,宫中元宵节放烟花,不慎失火,殃及宫中重地乾清宫。乾清宫是内廷三殿之首,象征着皇帝的权力和尊贵的地位。

正德见火起,没有下令扑救,反而跑到了豹房观看,谈笑风生,回头对左右说:‘好一棚大烟火啊!’你瞧瞧,世间还有这等皇帝!”

玉絮:“如此一来,后世骂他的人,就更多了。”

皓天:“我觉得,正德就是这样一个皇帝:他想打破加在他身上的某些禁锢,想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办事,即使这违背了历朝祖训和社会习惯,也在所不惜。

很难想像,正德一点也不留恋象征权力和地位的金碧辉煌的紫禁城,而喜欢自己营建的两个小天地——豹房和在宣府的镇国府。

对前者,他从正德二年入住一直到正德十六年驾崩,都住在那里;而对后者,他则亲切的称为‘家里’。

少年天子正德登临龙廷宝座,凭借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自然不用装样子给别人看,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了,贪玩好动的本性不久就暴露出来。

他废除了尚寝官和文书房侍从皇帝的内官,以减少对自己行动的限制。为皇帝而设的经筵日讲,他更是以各种借口逃脱,根本就没听几次。

后来连早朝也不愿上了,为后来世宗、神宗的长期罢朝开了先河。

诸位大臣轮番上奏,甚至以请辞相威胁,但小皇帝口头上说‘知道了’,实际上依旧我行我素。大臣们也无可奈何,可见少年正德之顽劣。

据说,正德不顾朝臣的极力反对而沉湎于玩乐,主要是因为受到了‘八虎’的蛊惑。

‘八虎’是指八个人,确切的说是指八个太监,包括刘瑾、马永成、高凤等人,其中以刘瑾为首。刘瑾为人阴险狡猾,想方设法鼓动正德玩乐,每天进奉鹰犬狐兔,还偷偷带正德出去逛,哄着正德高兴,因此很受正德的宠信,并逐渐掌握了大权,人称‘立地皇帝’。”

玉絮:“刘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