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童话人格-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人规劝男孩把电视音量开小一点,他拒不服从继续捣乱。这时,爷爷奶奶、父亲母亲都争相伸出手去拉他抱他,经过一番挣扎,他终于半情愿半不情愿地坐到了大人怀抱里,大人们便一边抚摸着他、哄慰着他、玩逗着他,一边又继续着刚才的谈话。

当大人的注意力又一次逐渐从小男孩的身上脱离时,这个在奶奶或者母亲大腿上被颠着哄着安分了一会儿的小男孩,可能会挣扎着爬下来,跑到另一个房间里去玩了。大人们似乎松了口气。

然而,不一会儿,隔壁传来茶杯摔碎的刺耳声响。一家人都可能着急地站起来跑过去照看。茶杯是摔碎了,水是洒了一地,可能有一两句指责,更多的是关心小男孩是否受了伤。小男孩站在那里沉默不语,大人们会把他的手拉过来,在灯光下反复查看。接着,就有人将小男孩拉开,让他不要踩到玻璃碎片上,有人去拿簸箕、扫帚和墩布来收拾现场。

全家人忙得团团转,再一次把捣乱的小男孩簇拥起来,这一次,大人不再敢像刚才那样忽略他,为了防止他再跑到什么地方惹事生非,便把他当做中心,哄慰着逗他开心。

以“捣乱”引起大人关注的策略,是一些儿童在娇惯的家庭中越来越固定的行为模式。

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一家人吃饭,他可以用不吃饭、跑到一边去玩玩具来引发大人们的哄慰与关注,当他最终勉强回到饭桌上时,大人们便把照顾他吃饭作为中心任务。

在“捣乱”中屡屡赢得世界关注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男孩,也便形成了这种“捣乱型”的特殊叛逆人格。

当然,儿童终于会长大的,他毕竟要适应家庭以外的世界。社会上的人们绝不会像爷爷奶奶、父亲母亲那样宠爱他,不是世界适应他,而是他必须适应世界;然而,已经造就的人格却会使他在适应世界的生活中屡屡表现出叛逆。

他可能不屑于或者不善于用“听话”赢得赞赏。当很多人以“听话”的方式赢得各自的成就时,他往往更加受到刺激。在这条路上竞赛,他绝对是落后者。他没有那么多的耐心毅力,也没有那么多创造建设的能力。他便寻找“捣乱”的机会。

一个小男孩坐在家中安安静静地搭积木,无论他搭得多么好,都可能被说说笑笑的大人们所忽视;而当他一挥手将积木扫落一地时,却引动了全体大人的关注。

成年后的叛逆人格重复着童年的体验,他极力寻找的是进攻与破坏。当然,这些破坏如何不成为犯罪而成为光荣,则是他思来想去的事情。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相当数量的典型的叛逆人格。

在招收所谓工农兵学员时,当所有期望上大学的年轻人都试图在文化考试中取得资格而努力答卷时,一位考生勇敢地交了白卷,并在白卷背后写了一封对考试制度的抗议信。结果,这个捣乱的“叛逆者”将所有的顺从者踩在脚下,成为一鸣惊人的反潮流英雄。

这个反潮流英雄是否从小娇宠下成长的“捣乱型”人格,我们还不得而知,因为造成这种反潮流行为还会有种种社会原因;但是,“捣乱型”人格特别倾向于这种行为则是可以肯定的。

当然,历史是复杂多样的,“捣乱型”叛逆人格并非总是成功,也并非总是失败。就像这位“白卷英雄”,既在“文化大革命”中获得了极高的荣耀,又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锒铛入狱,历史的评价是此一时彼一时的。“捣乱型”叛逆人格的作为在历史上受褒还是受贬都是不确定的,并非没有可能做成一件“名垂青史”的事情。

然而,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这种叛逆人格有一种本能的渴望,通过“捣乱”、破坏而不是通过建设来赢得世界的关注。



在上述几种叛逆人格中,“抗父型”无疑是主要的一种。

而作为抗父型的一种转化形式,则是“抗兄型”。

在多子女的家庭中,作为老大的哥哥常常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小父亲”的位置,他在弟弟妹妹面前会模仿和继承父亲的权威,占据着“小统治者”的地位,而弟弟们常常更直接地接受这个“小父亲”的统治。当哥哥可以用顺应正统、继承正统、模仿正统来维持自己小统治者的特权时,弟弟就只有在与哥哥的某种“对抗”中才能取得被父母更加注意和关照的位置。

在这里,我们注意到美国弗兰克·J·萨洛韦所著的《天生反叛》一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根据译者介绍,该书作者弗兰克·J·萨洛韦是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史博士,现为麻省理工学院人脑与认知科学系研究学者,他专门从事这一课题研究达二十五年之久,对西方科学史(尤其是包括达尔文主义革命在内的几十次突破性科学革新与革命)和社会变革史(尤其是宗教改革运动和法国大革命)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资料整理,搜集了六千多位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并对史实和有关假说用科学方法反复加以验证,目的在调查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人们对待科学和社会变革的态度。

与很多学者的看法不同,萨洛韦得出结论:一个人倾向于支持还是反对科学和社会变革,其决定因素存在于家庭内部(即个人成长的环境,尤其是出生顺序以及从而形成的个性),而不在于各个家庭之间(即社会经济地位)。

第36节:叛逆性学说

应该说,该书的观点是有特殊发现的,正像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的主要论点源自一个惊人的发现:一起长大的同胞几乎像出生于不同人家的人那样有着不同的个性。”他在书中提出的突出观点是,一个人人格的形成不仅与不同的家庭相关,而且与在同一个家庭内出生的顺序相关。是头生的还是后生的,或者是末生的,这个出生顺序对于每个孩子人格的形成具有特别重大的影响。就叛逆人格的形成而言,他认为,这有着头一位的影响。

作者曾这样指出:“头生子女更易为权力和权威所认同,这是自然的。他们最先出现在家庭里,往往凭借着身高与体力上的优势维护着自己的特殊地位。与自己的弟妹们相比,头生子女更武断,与人交往中更好支配他人,更有雄心,更怕丧失自己的地位,也更善于采取防御的姿态。而后出生子女由于在家庭体系中处于劣势,往往对现状提出质疑,有时还会逐渐形成‘革命性的个性’。后出生子女往往以革命的名义对他们所处时代认为是确立已久、理所当然的事情提出异议。历史上无畏的探险家、破除传统观念的人,还有持异端邪说者大都出自他们当中。”

作为严肃的学术研究,作者运用了大量历史统计资料论证了自己的结论。例如,我们特别有趣地看到,他对达尔文的学说引起的达尔文革命期间的科学立场做了分析与统计,得出的结论有很大的启示性。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对于当时的正统科学界无疑是革命的、叛逆的新学说。对于这个叛逆的学说,相关的著名科学家做出了或支持或反对的不同反应。该分析统计表明:在反对达尔文这一革命性、叛逆性学说的十一个有代表性的科学家中,只有一个人是后出生的,其余十个人都是头生的,即在家中都是老大。也可以这样说,当时反对达尔文革命学说的保守集团中,头生的科学家占了绝对优势。这是别有意味的。

我们接着看到,在支持达尔文革命性学说的十二个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中,只有三个是头生的,在家中是老大,九个都是后出生的。这样我们就看到,在支持达尔文学说的革命集团中,后生的占了绝对优势。

还有一个持中间矛盾态度的科学家则还是头生的老大。

这样一个有关二十三个代表性科学家的统计,基本上把那一时期有权评价达尔文学说的最主要代表人物都概括在内了。这个统计无疑说明了保守人格与叛逆人格的形成与一个人从小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有不可忽略的相关性。该书的作者还用了更多的统计与分析论证这一点。

倘若从这个研究成果的启示出发去考察生活中各种生动的个案,我们就会发现,出生顺序确实在影响一个人保守还是叛逆的人格形象。

对于女孩,这种规律同样存在。

头生的女孩在家中就是“小母亲”,她会模仿和继承母亲的某种权威,带有某种正统的权力;后生的妹妹就很可能要在和姐姐的对抗中更多地发展叛逆人格。看到这些生活中的有趣现象,不禁使我们露出会意的微笑。

每个人都有人格,种种人格都与从小生长的家庭环境密切联系。当我们是趋于正统的保守人格时,绝不要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它不过是从小生活环境的铸造。当我们是渴望造反的叛逆人格时,同样不要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它也是在从小的生活环境中铸造而成的。它不仅与我们和父母的关系相关,还与我们和兄弟姐妹的关系相关。当然,还与其他很多因素相关。

然而,绝无例外的是,一切人格都有与生俱来的形成过程与原因。

第十章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格林童话》中《渔夫与他的妻子》是流传最广的故事之一。普希金的叙事长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是对它的改写,或者可以看成这个童话的另一种版本。

《格林童话》大都收集于民间,民间流传的故事原本就可能超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界限而有各种版本。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同格林的《渔夫与他的妻子》虽然有细节的差别,但在整体上却是基本相同的。

正像结构主义学者列维·斯特劳斯所讲的那样,神话(当然也应该包括像《格林童话》这样的童话)无论有多少不同的版本,它们在本质的意义上却是相同的。在所有的文学形式中,惟有神话(当然也包括童话)在翻译中是不丢失什么的。

我们先大致叙述一下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渔夫和他的老婆住在海边的破草篷里,生活十分穷困,渔夫每日到海边打鱼为生。

这一天从早到晚,他撒了一次又一次网,网网落空,最后捞上来一条小金鱼。小金鱼向渔夫苦苦哀求,只要将它放回大海,它会满足渔夫的所有要求。渔夫没有提任何要求就把小金鱼放回了大海,然后拖着空网回了家。

他的老婆正坐在破草篷前用破木盆洗衣服,看到渔夫空手而归,便责问为什么一无所获?渔夫讲了如何捕到小金鱼后又将小金鱼放归大海的情形。老太婆听了,训斥他说:你为什么不向它要一个新木盆呢?我们的洗衣盆已经破了。第二天,渔夫来到海边,呼唤小金鱼。小金鱼游出海面。渔夫对它说:我的老婆让我要一个洗衣盆。小金鱼回答:你回去吧,你们会有新木盆的。

渔夫回到家里,老太婆已经坐在一个崭新的洗衣盆前洗衣服了。看到渔夫回来,她不但没有因为得到木盆而满意,又接着训斥:你没看到我们的小草房又破又烂,你应该去向他要一间好房子。第二天,渔夫又来到海边呼唤小金鱼,小金鱼游出海面后,渔夫将老太婆新的要求告诉了小金鱼。听完渔夫的讲述,小金鱼说:你回去吧,你们会有一座好房子的。

渔夫打完鱼回到家里,看到老太婆已经住在一栋崭新的大房子里了。但是,老太婆还不满足:我们为什么不能住在宫殿里呢?你回去对小金鱼说,我要当国王。渔夫没有办法,又来到大海边呼唤小金鱼。渔夫告诉它,老太婆要当国王,要住在宫殿里。小金鱼摇着尾巴说:你回去吧,你们会有宫殿的。

当渔夫回到家里时,老太婆已经当上了国王,住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然而,她还不满足:我还要当高高在上的女皇。渔夫在老太婆的训斥下不得不又一次来到海边,小金鱼听完渔夫的话,回答道:好吧,你回去吧,她现在已经当上女皇了。

第37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渔夫回到家里,老太婆已经成了女皇,在巍峨的宫殿里坐在高高的宝座上。然而,老太婆还不满足,训斥渔夫:你赶快回到海边去,告诉小金鱼,我要当海上的女霸王,我要让小金鱼每日侍候我,听候我的吩咐。渔夫无奈地回到大海边。这时的大海乌云笼罩,波涛滚滚,经过久久的呼唤,小金鱼才露出海面。渔夫说:老太婆要当海上的女霸王,还要让小金鱼每日来侍候她,听候她的吩咐。

这一次,小金鱼什么话也没有说,尾巴一划,就沉入了深深的大海。

渔夫从海边回来了。金碧辉煌的宫殿无影无踪,面前还是那间居住多年的破草房,老太婆还坐在草房前用破木盆洗着衣服。



读完这个忧郁而又意味深长的童话,许多读者都会心生感慨,在巨大的人生惆怅中,感叹着说出的第一句话往往可能是:一个人不能太贪心。当成年人将这个故事讲给孩子们时,孩子们也一定会从中受到戒贪的教育。

深究这个童话的力量,我们首先发现,在戒贪这一点上,它确实触发了人们内心深刻的冲突。

在这个世界上,就本质而言每个人都是“贪得无厌”的。说得冠冕堂皇一些,就是求无止境,就是不断开拓,就是永不满足,就是渴望进步。没有一个人愿意停留在已有的成果上,然而,许多人却可能因为目标过限、欲望过贪而失败。这样的教训比比皆是。

每个人都可能经常处在一种矛盾之中:这是无限的追求与有限的可能的矛盾,是无限的愿望与有限的力量的矛盾,是主观与客观的矛盾。

在政治上,任何一场革命、一项事业、一个势力、一个集团、一个行动,都有无限扩张的“贪心”,都在极力争取着自己能够争取到的东西。然而,一旦目标过限,贪心过大,必然会导致失败。因为过高的目标而造成政治上的全局崩溃,在历史上经常出现。

军事上也同样。任何一场战争中都有对双方力量对比的估计问题。充分运用自己的力量争取尽可能大的胜利,是每个指挥家都有的“贪心”。保守了,就可能丧失本能得到的战果;然而,野心超越极限,又可能将已经取得的胜利局面全部丧失。

在外交斗争中,每一个政治领袖都在不断地揣测我方与彼方的关系。一切外交斗争、双边谈判都是讨价还价的过程。开价低了,无疑要失去原本可以得到的成果。开价过高,有可能使已有的成果也付之东流。

在经济上,每一个经济实体都在无限扩张的冲动之中,这时,掌握欲望与力量的界限无疑是第一位的智慧。天才的企业家可以在大胆的规划中奇迹般地扩张自己的规模,使那些平庸者望尘莫及。但天才与失败常常只有一步之隔,相当一些庞大的经济实体就是在野心过限的大规模发展中堕入崩溃的深渊。

在社会生活的每一领域几乎都有这种矛盾的抉择:什么是自己该提出的要求,什么是自己目标的限度?

一个炒作股票的人,在股票上扬时尽可能坚持到最高点时再出手无疑是最有利的,然而,许多人往往在股票已经越过最高点突然发生大规模下滑时,对自己未能及时出手而后悔莫及。

在赌博中,赢昏了头脑的赌徒总想接着赢下去,赢得更多。他果然也是越赢越多,像渔夫老婆得到的越来越多一样;然而,当他的行动超出一个限度时,反而急转直下,一输再输,直到蚀掉老本。那是一个比渔夫老婆更惨的结局,渔夫的老婆还能回到原来的小草房和破木盆前生活;而输得一败涂地的赌徒有可能失去了一切,只剩下跳楼一条路了。

追求与可能的冲突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冲突。什么是合理目标的最高限度,考验着每个人的智慧。

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到人们玩耍的每一种游戏,几乎都有一套赏罚的机制在磨炼人心。

打乒乓球,越是接近边界的球,越有可能对对方构成威胁,容易得分,擦边球几乎必赢无疑。然而,只要再越出一丝一毫,擦边球就成了出界球,反而失分。

一个球的输赢可能不足为道,倘若一个行为的出界造成了一个跨国公司的全面崩溃,造成了一个人一生努力的前功尽弃,造成了一个事业由辉煌的胜利转为惨烈的失败,这就绝对触动人心了。

渔夫和他的老婆所经历的因贪欲过度而终无所获的故事,包含了深刻的真理。

渔夫救了金鱼却一无所求,可能是应该被称道的;他的老婆最初对生活有所要求,或许是符合人本性的。然而,当这种索取最终因为超出了合理界限而前功尽弃时,或许又是令人感叹的。老夫妻俩经过一番看来轰轰烈烈、日新月异的进取之后,以往曾经得到的金碧辉煌烟消云散,又回到破烂的草房,无疑使人感到聊度残年的荒凉与无奈。

这时的老太婆重新坐在破木盆前洗衣服时,自然不会再提什么要求了,一切都如梦一般过去。渔夫每日拖着破旧的渔网归来,再也没有值得期盼的未来了。他们将在穷困中日复一日劳作,直到生命的终点。

每个人都在求无止境地努力着,每个人都有一份“贪心”,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有过渔夫老婆的梦想,就连渔夫对老婆的梦想也并没有拒绝。正因为这样,渔夫与金鱼的故事才可能触动读者的心灵。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喻示了人类社会的一大法则,任何行为不可超过合理界限。

这甚至可以说是世间第一法则。



虽然有关索取不可过限的真理是这个童话特有的力量,然而,这个故事撞击心灵的力量远不仅于此。在渔夫与老太婆、与金鱼这三个人物的关系中蕴藏着深刻的象征。

毫无疑问,渔夫是故事中的主人公,《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使读者直接体会到的情绪是对渔夫的同情,对老太婆的憎恶。

沿着这个显而易见的情绪倾向,像解析梦境一样深入下去,我们发现,故事里还隐含着一种夫妻关系。

这是男人们都不甘处于其中的一种夫妻关系。

第38节:行为态度的差异

首先,我们看到,在这种夫妻关系中,男人是懦弱的、顺从的、辛劳的甚至是百依百顺的,女人则是专横的、霸道的、贪心的、气指颐使的。

这种夫妻关系绝非罕见。其形成的最粗浅原因,可能是夫妻两人生来的性格所致。当一个懦弱的男人和一个强悍的女人结为夫妻之后,往往是女人霸道,男人顺从。在这种家庭中,女人自然是统治者。

接着,我们看到,这种性格差异造成的直接结果是,面对外部世界,男人是懦弱的、不敢索取的,女人常常成为向外界索取的推动者。

就好像在很多家庭中,虽然丈夫挣钱养家,然而,一旦他向这个世界索取他本该得到的东西时,常常显得十分怯懦,妻子却往往扮演了当仁不让的角色。性格的差异造成了行为态度的差异,而行为态度的差异更加发展了家庭生活中女人专横、男人顺从的格局。

再接着,我们看到,男人在家中怯懦顺从的地位,常常和他社会地位的低下联系在一起。即使在一个男耕女织的家庭中,如果男人不能完成耕田养家的任务,他就会在妻子面前抬不起头来。

当渔夫从海边空手而归时,面对坐在木盆前洗涮衣服操持家务的老太婆,他肯定挺不起腰来。这种男人懦弱顺从、女人专横霸道的夫妻关系,常常因为男人的亏欠。

在人类社会中,婚姻是一种契约关系,对家庭要有均等的贡献与付出。当男人的贡献不足时,他在女人面前便有了歉疚。一个经常拖着空网回家的渔夫,必然在老婆面前低声下气。

再接下来,我们还会看到,在这种妻强夫弱的家庭关系中,还隐含着性关系的不平衡。

当男人因为性的孱弱而造成对女人的亏欠时,他会怕老婆,会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的丈夫。当妻子对丈夫潜含着深深的性不满时,她会以其他方面的粗暴表现出来。

在人类历史上,男人的性亏欠往往隐藏在表层生活的下面,而妻子的性不满更是无法诉诸语言。丈夫的亏欠与妻子的不满在很多情况下是夫妻双方终生都不自觉的事情。于是,丈夫的亏欠便转化为对老婆的唯唯诺诺,而老婆的不满则转化为其他方面的索取与强横。

当渔夫的老婆一而再、再而三要求渔夫向金鱼索取时,其实就以隐喻的方式流露了妻子的性不满。

然而,这里要重申的是,《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是男人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对丈夫的同情与对妻子的谴责。

这是男人对女人的报复,这是男人对女人的歧视。

当男人对女人的专横不仅畏惧而且不满时,他就会做一个梦,在梦境中实现自己的报复。在梦中,男人是善良的,对妻子是有足够贡献的,是满足了妻子各种难以满足的欲望的;而妻子则是贪得无厌的,是应该受到谴责的。这个梦将丈夫的歉疚释放了,也将对妻子的不满报复了。

这个童话就是这类男人的一个梦。

对妻子酷戾的贬义描写,在艺术上常常是男人对女人畏惧与不满的表现。

当然,如果探究那些生来因懦弱而惧怕女人的男性人格,除了有他婚后的种种现实原因外,常常还有他从童年时代起就有的历史性原因。

从小得不到父爱母爱,特别是得不到母爱的男孩,难以形成在女人面前的自信。他们或者在父亲的打骂下低眉顺耳,或者在母亲的训斥下唯唯诺诺。父母冷若冰霜的态度成为他们童年生活的深深印记,他们自然而然地形成懦弱的性格。

懦弱的性格特别会表现在对待异性上。

倘若他再遇到一个强悍的妻子,自然会重复渔夫和老婆的故事了。

无论是童年的历史原因,还是婚后种种的现实原因,我们都可以看到像渔夫一样惧怕老婆的男人,他内心存在着一个渴望取悦于自己女人的强烈情结。

这种由生来的懦弱与对妻子的亏欠造成的渴望低声下气取悦女人的情结,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渔夫情结”。

“渔夫情结”常常有力地支配某些男人的一生。



渔夫与金鱼的关系,是我们要探究的又一个关系。我们要在这个看来是完全幻想的关系中看到人类现实世界的关系。

当小金鱼在渔夫的网中蹦跳着求饶时,当小金鱼一次又一次在渔夫的呼唤中游出海面聆听渔夫的求诉时,当他一次又一次安慰渔夫:回去吧,老太婆的要求会实现的。我们看到的金鱼其实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

询问许多读者,无论他是男性还是女性,经过回味思想,大都能同意这个说法。

再深入体验,我们发现,渔夫与金鱼的关系像父与子。

这很可能是渔夫救下的一个小男孩,长大成人了;这也可能是渔夫与前妻的儿子,不得不把他放到家庭以外的社会上去;这也可能是渔夫和这个贪得无厌的老太婆共同生养的儿子,母亲十分酷戾而父亲却百般照顾,儿子长大后脱离了家庭,独自到社会上去了;这也可能是渔夫婚外的私生子,他不得不偷偷地照顾他,让他一点点长大,一旦老太婆知道这个关系,便开始了疯狂的勒索。

无论是哪种情况,当渔夫在海边呼唤小金鱼时,当他非常为难地陈述着老太婆的要求,期望得到小金鱼的帮助时,我们看到了典型的“父亲的乞讨”。

这是一个被迫的、无奈的、令人同情的乞讨;又是一个在一定限度内有求必应的乞讨。

细心回味渔夫站在海边与小金鱼的对话,就能够深刻领会“父亲向儿子乞讨”这样一种关系触动人心的力量。父亲衰老了,父亲又亏欠着老婆,他在世上惟一可以乞讨的只有儿子。儿子是父亲的最后一线依靠。

在读者心目中,小金鱼是令人同情的。它似乎神通广大,然而,在这个故事中,它却是一个令人怜爱的幼小形象。

对童话故事的分析,绝不能从任何抽象的概念出发,而要从它触发的阅读情感出发。分析全部阅读情感,我们才能发现童话中一切故事因素的真正象征。

小金鱼其实是令人怜爱的小儿子。

当它最初满足了渔夫要木盆、要房子的要求时,这似乎是容易被人接受的;而当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迫满足着渔夫老婆当国王、当女皇的要求时,我们都感到它被勒索了。

第39节:小金鱼情结

这是一个要报父恩的小男孩。

这是一个在勉为其难中尽全力报父恩的小男孩。

说得更全面一点,小金鱼面对的是渔夫和老太婆两个人。这象征着一个儿子企图以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报恩行动得到父母的满意。他拼尽全力地奉献着。

这是儿子心中隐藏的一个深刻有力的情结。无论这个情结由什么样的原因铸造成,我们都可以把它称为“小金鱼情结”。

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小金鱼情结”的儿子并不是很多;然而,这种情结往往比较强烈。

怀有“小金鱼情结”的儿子们,总是努力在为父母们做着什么,希望获得父母的满意。

从心理根源来看,这可能出于对父母的报恩思想,出于对父母的亏欠心理。

如果更深入考察,我们还会发现一个与此相反同时是更深刻的根源。一个儿子之所以怀有“小金鱼情结”,不是因为父母的恩惠,恰恰可能由于从小受到父母的忽视乃至遗弃。他之所以长大成人后一直力所能及地为父母奉献,不过是想在父母面前争得自己不曾得到的位置。

倘若过去父母不曾喜欢过自己,那么,希望他们今天能够喜欢。倘若父母过去不曾满意过自己,那么,希望他们今天满意。倘若父母曾经忽略过自己,那么,他们今天应该不再忽略。

在那些兄弟姐妹较多的家庭中,倘若一个儿子(或者一个女儿)从小是众多子女中不被父母重视的,倘若他是兄弟姐妹中被父母忽略甚至是遭到厌弃的孩子,那么,在有些情况下,他会在心中种下对父母的怨恨,这种怨恨使他一生都对父母怨气冲冲;而在有些情况下,他却相反地铸成了典型的“小金鱼情结”。这个小男孩(或者小女孩)长大之后,会比他的兄弟姐妹更殷勤地表现对父母的孝顺。

“小金鱼情结”会成为强大的心理动力。

也可能,父母开始并不很领情,他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坚持下去,他希望父母满意,希望自己越做越好,在父母没有意识到他是最好的孩子之前,他可以忍辱负重地一直做下去。

倘若父母终于意识到这一点,对他满意了,并把他当做最好的孩子,他会感到莫大幸福,然后,才会获得心理上的平静。

有的人可能最终也无法得到父母的满意,最终也未能洗去从小在父母面前失宠的委屈,那么,只有像故事中的小金鱼一样了,无言地沉入深深的大海。



渔夫的老婆是又一种典型。她面对世界,面对丈夫,总是怨天尤人,总是不断索取。这种索取常常表现得贪得无厌。

她这样做,既是由丈夫现实生活中的无能、对妻子的亏欠造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