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个人的时空走私帝国-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番话一出,顿时小小客栈中一片哗然,孙坚号称英雄,竟然实际上是这样的一个乱贼一般人物?

杨修利口,果然善断人心。孙坚此人行事,确实如此,其人在历史上,在灵帝时期,就经常不经朝廷,没有合适理由,擅自跨越州郡行事。后来群雄讨董时,就更是愈发嚣张跋扈,便不说和袁术互相勾结,图谋瓜分豫州荆州之事,就说其出荆州时,擅自攻掠州郡,屠杀上官,荆州刺史王睿,南阳太守张咨,而占据豫州,烹杀颍川郡太守李旻之事就更是令人发指。这样的恶事,就是董卓之流,都没有敢轻易犯过,若是说他是个忠臣,呵呵!那真的是连黄泉之下的董卓都会被跳出来再气死一回。

这一片血粼粼的历史,被杨修揭了开来,人们才终于意识到,这世间,早已经不是大汉时候的安定和平,曾经以为的所谓英雄豪杰,都不过是一群以天下为食的凶残野兽而已。

如今的这个许都,一片繁华景象,入其中几乎能让人忘掉世间任何的烦乱。但却也丝毫不能掩盖,它是经历了何等的一番战乱,才能获得如今的一片和平的。

说起来李哲入许都,还真的是历代群雄中屠杀最少的,几乎是最快的效率,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掌控了城池内外。入了城池,也没有抢掠屠杀百姓,就是对一直作对的曹操军的诸位大臣也没有擅动,反而是给许都带来了更加繁荣的和平。

就是一直到现在,明知许都内外,存在着无数暗地里对其不满的士子名流,却也没有采用连根拔起的屠杀策略,只是以诸般制度,造成天下的大势变动,以势相逼。比起昔日曹操的执政,也是绝对堪称一个仁字。

难道这李哲虽然出身草莽,却实际上竟然是一个数得着的有道仁君不成?

一百五十六章 会前

嬗变的三国卷 一百五十六章 会前

李哲当然不是因为惧怕士族才不采取屠杀策略,更不是因为要政治妥协而和曹操联姻,以他如今的高度,站在这历史洪流的漩涡中心,世间的无数变换规律尽在心胸,那所谓的敌人、所谓的利益集团,都只不过是历史记录中的一个个数字而已,便是曹操这样的雄才,郭嘉贾诩这样的超卓之士,也只不过是他棋盘上的棋子。

普通的政客,是玩弄手段,哄骗人心,只会虚言相骗世人,大言不惭,心黑手毒是必然之事。华夏历史上历来都是如此,将天下视为私产,将人民视为牲畜,有功劳是我的,有弊病则一定是奸臣小人作祟,这样的政客,丝毫没有担当,动不动就使用武力强行镇压,丝毫不顾忌对未来天下的影响,是最下下的统治者。

而作为一个政*治家,情况就有所不同,政*治家和政客的最根本区别就是胸中是否有对对天下责任的担当。

有了责任感,才能谈到对自己的行为的负责,才能有对历史对人民的功绩,历史上杨广执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无不是真正负责任的政治家的态度和胆略。看到了社会的弊病,费尽全力的去改革,不管是什么的手法,政治手段、经济手段、军事手段甚至是屠杀,一切的一切也只是手段而已,只要对天下大势有利,都一致可行。。 。  世间事总是有利有弊,具体的结果要看历史条件和自身能力,成败与否。却又无法尽知。

但是真正成功的政治伟人,却又更上一筹,需要有历史学家的眼光,需要有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能力,需要有社会学家哲学家的深邃,将社会现状的本质和未来演变尽数掌在手中,才能想真正的神医那样辨证施治。如庖丁解牛一般因势利导,将天下大势和未来的演化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

在这样人的眼里,无论是什么样的人物,都不会对他有任何的情绪影响。只要对大势有利,那就尽可能改造使用。

在这样的政治家的心中,是没有所谓敌人和盟友的区别的,所有的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都会对社会的演变造成属于自己的影响。世间只要是能者,都会尽数入我瓮中,为我所用,对任何人都能够发挥对方的优点,这样的制度之力。文化之力,汇聚成一道汹涌澎湃的历史大潮,而其中最根本的核心是整个社会的长期利益,这才是社会政治的本质核心,任何人在其中。都没有反抗的能力。

历史的车轮,时代的舵手!

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上,这样的人,屈指可数!

之所以李哲能有这样的条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是一个跳出了历史的人!所谓人在其中,身不由己。//。。//本时代的人,是很难看清楚未来的发展的,这就是所谓历史的局限性了,人力难以企及。

扭转历史可是一个技术活儿来的!

……

许都。

麒麟卫、天师道裁判所都有着掌控地方的职能,近一段时间,大量的消息汇聚而来,许都之内已经变成了牛鬼蛇神混杂之地,当然以他的情报收集效力,还是不可能知道名留千古的周郎、猪哥和司马这样的人物如今都来到了他的治下的这个事实。

只是这一次论道大会,本就是他处心积虑已久的大动作,其中消息他自然是时时关注。他已经知道,历史上无数的成名人物,此时三国时空的许多顶尖级别的大牛,如今都已经在许都出现,他如今的信息层面,是放在了这样的一些人的身上。

辽东的管宁、邴原、国渊。

关西的钟繇韦端没有来,却来了两个韦诞韦康兄弟,

历史上的建安七子,此时的孔融,陈琳,王粲等人。

荆州名士宋忠,刘巴,马良。

颍川名士胡昭,荀彧,陈群,还有客居于此的王朗,华歆,

方士许靖,管辂,葛玄。

等等等等。

无数这个时代的精英们尽数聚集到了如今的许都,要来参加这一场有史以来最为盛大的文化盛会,无论结果如何,作为这一场盛会的举办人和势力,李哲都是会从中受益无穷的。

但是,李哲的目的当然不是仅仅如此。

……

“文若!明日的论道大会,你会去么?这等即将名传千古的文坛盛事,我等若是错过了,那可是会悔恨终生的啊!”荀攸对着自己的族叔,如今在许都的荀氏掌权人荀彧问道。颍川荀氏作为经学名门,出过荀氏八龙这样的英杰,自然是不愿意缺席这样的盛会,只是若是出席,却又有向李哲妥协的嫌疑。

作为如今颍川士族的风向标,荀氏是不愿意向李哲妥协的,按照士族们和朝廷争斗的经验,朝廷在地方上长期缺乏士族的支持,必然是难以维持地方,过不了多少时候,就会不得不放下姿态和地方士族妥协的。

只是如今,李哲的手段眼看着层出不穷,根基越来越牢,坚持不下去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豫州各地士族之间的攻守同盟眼看着就有土崩瓦解的危险,怎么办?一直困扰着如今的荀彧。

“公达!你以为如何?”荀彧思考再三,终于开口相问。

什么?这句问话,几乎让荀攸眼睛给瞪了出来,荀彧荀文若,从小就显示出异于常人的天赋和能力,被荀氏一族作为族长培养,其人不管遇到什么大事,都是处事不惊,连着急的样子都很少见,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亵,世人称之为荀令君。今日,竟然如此犹豫不决,却是荀攸平生仅见的模样。

不过惊愕之下,荀攸还是斟酌着回道:

“侄以为,这般盛事,还是参与一下的好,只需到时随机应变,摆出不迎合明王的态度,也就罢了。世人都知道我荀氏威武不屈,当日党人之乱时,何等惶恐局面,都能应付过来,何况眼前?此是我等文人的盛事,和政事干系不大,千年难得一回,若是错过了,未来史书上没有我荀氏的名字,可是悔之晚矣。”

哎!荀彧长叹一声,须发显得愈加斑白。他岂有不知这个道理,他又何尝不想到大会上扬名。只是这一次妥协开了口子,未来可就刹不住了。这政治斗争的事情,最重要的就是大势,大势一旦形成,那便是大河之水,一泻千里,滔滔不绝而来,再也难以堵住。

那李哲的手段,实在是厉害,便是荀彧熟读史书,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诸般手段,只能用神迹来解释,这眼看着,就大势已去啊!

“罢了罢了!那就我等同去!不过还是联络好诸人,到时候,要是明王驾临,我等可要统一态度。”

“小叔所言极是,吾这便去联络各家,务必同声连气。”荀攸得了荀彧准信,立刻脚步轻盈的去了。

荀彧在其后,注意到这等小节,忍不住又长叹了一声!

一百五十七章 论道

嬗变的三国卷 一百五十七章 论道

农历的九月深秋,艳阳高照,来自西伯利亚的气流统治了亚洲的黄河流域,空气中闻不见一丝湿润,只留下一片酷寒。' 。 '

许都城之外,一个硕大的圆形场地拔地而起,高十几米,纵深都是两公里有余。场地周围,是一圈砖石水泥搭建的层层高台,一层一层逐阶而上,共有六六三十六层,每层高半米,正好是能够坐下一人的台阶的位置,环绕一周,俯视着zhōng yāng的圆形场地。

圆形场地的中心,是一座高约两米的平台,约有百米见方。平台之上,又有一两米高台,三四米见方,正好是一个演讲或者是授勋活动的位置。立在此中,放声大喊,声波四处传开,遇到周围的环壁之后又会汇聚过来,有自然聚声的效果。

这,就是李哲专门为论道大会搭建的道场,整个建筑,能容纳人员数万,建筑风格仿效古罗马大竞技场的圆形建筑,充分考虑了观赏性因素和实用性,完全就是一个古代版的大剧场!

立在其上讲演,环顾四方,无数争议性的目光汇聚而来,就像是面对着全世界一样的感觉。浩瀚、肃穆而又深远。

此时,其中已经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挤满了论道的人,雄辩声音滔滔不绝而来。

“尚者上也,书者如也,上天垂文象,布节度,书也如天行也。”(尚书代天立言,是上天垂下的意旨,因此所说的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也。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混成。而未相离。

“不然,儒者崇尊法古,岂可妄自揣测,汝等所言,皆乃诬妄。非人子所为,先贤大义,尽为汝等所污!”

“非也非也!汝等才是大缪,愚不可及。这世间事,世易时移,岂有万世不变者哉!既有经。必有纬,纬乃经之支流,衍及旁义。若无纬,吾等如何知道先贤所言何用于吾之时也?”

……

诸般辩论,激烈之极。第一天,论道大会之上就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当世经学源流两大流派,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几乎是一见面,就在大会上针锋相对了起来。

古文学派,指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发端于刘歆,继承自贾逵、马融,传到卢植、宋忠等人,已经是大势浩荡,开始了其征服世间经术思想的道路。当今世上以关西学派最为正统,荆州的司马徽、宋忠皆是此一学派的继承人。

今文学派,则是汉朝经学的主流,指的是是两汉间以儒家经书研究而形成的学派。它的出现需溯源至秦始皇的思想政策,在解经时的理论性格极富创造性,随意发挥,且充满了宗教神学的意味,为统治者阶层服务,这是基于两汉之际的学术风气而特有的表现。尤其以董仲舒的公羊春秋学为其中成就最大者。

当时之前,今文学派的流行为儒家思想的流传并逐渐占据主流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最是风行无忌。但是其与宗教神学的结合过于紧密,又在做纬时过于随意,大大的影响了经学的严肃性和正统性,到汉末时已经渐渐被推崇先秦朴素风格的古文经学赶上。

到了汉末之时,经学大家郑玄的出现,杂糅百家,自成一流,已经有了一统的趋势,但是其思想的传播却还未形成主流,尚处于萌芽时期,这就是此时儒家学术的状况。。 。

无论在何时,学术道统之争,对真正的学者而言,都有甚于生命!所以,论道大会一开始没多长时间,就沦为了古文经学和金文经学的战场,其气氛之激烈,虽是十月深秋之际,却犹如置身火炉之中。

此时台上,已经进行了半天多的辩论,各方轮番上场,各展雄才,说的滔滔不绝,天花乱坠!到了此刻台上,正是郑玄大师的得意弟子国渊、管宁和宋忠等人辩论,正在如火如荼之际,突然圆形道场入口处,一片欢腾。

众人心有不满,闻声看去,却见大门处,钟鼓齐鸣,一道道的仪仗队开了过来,前一队骑马,四马并成一排,踏着小碎步缓行,人马俱着重甲,竖着骑枪,浑身明光闪闪,威武至极。

后面则是步兵,身上的盔甲却比骑士们更加夸张,整个人上下覆盖,不露出一点身形,连面上也是一个凶恶面具,只露出一双眼睛,手中执大盾巨斧重锤,凶神恶煞一般,杀气滚滚而来。

这队过后,又过了一队窈窕宫女和近侍,才终于在队伍的尽头,现出一架龙辇,高达两层,八匹神骏白马拉着,缓缓驶入,原来,是天师明王李哲到了!

这就是如今李哲出行的正式仪仗,共计四百余马,一千五百余人,就这还是在境内不出远门时的缩小版配备,若是出远门,那就更是夸张,烦琐之至。到了此时,李哲的各种待遇已经是完全比照天子,丝毫没有顾忌。

李哲一出现,整个场上人的注意力立刻转移,众人都知道,李哲本人学究天人,也是一个了不得的大学问家。前期出版发行的宇宙星辰论发前人之未发,想前人之未想,堪称振聋发聩,改变人心之作,其深邃浩大之处,就是古时先贤,也有所不及。

在社会上,如今已经有许多人自发的研究其所著,形成一股王学热潮,成了势不可挡之势。

如今李哲王驾前来,莫非也要一伸所长么?

想到这,众人立刻激动起来。

果然,王驾绕场一周之后,最终龙辇在高台边停下,李哲下车之后,直奔高台拾阶而上。

到了尽头处,中心高台之上,雄躯一展,虽是一人,却有尽压满道场英杰之势:“诸位!孤在宫中,听闻各位大师讲演,许都内万人空巷,齐趋向道,孤心甚慰,吾道不孤啊!”

底下众人一听,纷纷点头赞叹不已,这李哲不管初起时如何飞扬跋扈,但自入住许都以来,明制度,定科举,改军制,定恩赏,又亲手出书,弘扬教化,手段日渐稳健,越发显出不计涓流、百川汇海的大国气势来,作为君王,却似是比此时的许多诸侯,多出不少人望!

“但是……”谁知李哲下面话音一顿,奇峰突出。

底下的众人听了他这个转折,立刻连心跳也悬在了空中,难道今天这个家伙也要弄出点什么幺蛾子来么?

“孤遍观如今学术,儒经遍及朝野,混成一统,法家、墨家、兵家、名家……先秦之时,诸子百家,何等光辉璀璨,便是夫子,当年也只是诸般源流之一,如今却都黯淡凋零,成万马齐喑之势。嗟夫!夫子其不哀叹者吁!”

“我等炎黄子孙,上承三皇五帝余烈,下得先贤诸子余荫,传至如今,世间却只有儒家一门。凋零至此,还终日里为古文今文之分吵闹个不停,羞也不羞!难道我华夏名流,如今只剩下了这些儒门士人了吗?昔日的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许许多多华夏余脉,尽都消失了吗?悠悠华夏,数千载历史,竟然今日只有几个儒门支撑,可悲,复又可叹!刘氏一门,为祸不浅!”

李哲紧咬牙关,脱口而出的这几句话,立刻惊醒了满堂听众,李哲这几句话,什么意思?如今儒门尽为主流,已经是几百年来的事实,诸子百家历经打压,逐渐式微,沦为民间末流,也是如今的社会常态。难道今日李哲竟然要一手逆转乾坤,再提百家争鸣吗?

当年乃春秋战国乱世,各国间战乱不休,人间凋零,生民涂炭。先贤诸子各出机抒,描绘天下至理,为乱世中的民众求一个出路,才有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如今,历经数百年统一,人间士子早已经习惯了大一统的局面,才有了儒门的盛世,难道李哲如今要世间从回到那没有秩序的世界里去吗?

绝不可行!一时间,诸位士子被激起了卫道者的雄心,即使是李哲乃人间君王,权威不可抑制,也要和其辩解一番,绝不能让李哲乱了这儒门盛世!这样的想法,在竞技场中一时间占据了主流,整个场中,一时间雄风猎猎,有了一番肃杀的气势。

当然,在暗中,却又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为李哲振聋发聩的言语暗中窃喜。华夏诸子百家的余脉,又哪里可能那么容易的断绝。

“孤今日来,却是来弘扬孤的道。在此间,孤却不是王侯身份,诸位只将我当做一名普通士子可也!”

李哲的话音又继续传来,只是底下的大部分人如今的感觉却是:哼哼!虚情假意!

只听李哲浑厚悠长的声音在道场中再次幽幽传来,一举抓紧了所有人的内心。

“孤的道,称之为天道。包罗万象,世间事无有不决!”

一百五十八章 天道之出生

嬗变的三国卷 一百五十八章 天道之出生

“孤的道,称之为天道。。。 包罗万象,世间事无有不决!”

李哲此话一出,立刻引起道场内满堂轰响。

狂妄!狂妄之极!

世间岂有敢以自家之言冠之以天道的,难道汝真当自己是世间的神人不成。没有见过李哲亲身演示仙法的这些士人们,就是听说到再神奇的流言,也是不会轻易相信的。

这些人,本就是李哲的各种政策下最失落的人,和李哲的矛盾由来已久,根本难以调和。毕竟利益,才是所有人乃至世间所有人性行为中最深处的衡量。

人们衡量世间所有一切,本身就是带着自家的眼光,自己的角度,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个世界的,那些占据统治地位的既得利益者,就是真正碰见了自己的知识所体系不能理解的事物,也多半会恐惧性的立刻抛之脑后,逃避这种认识。更有甚者,拒绝、阻碍、扼杀,各种愚蠢的手段层出不穷。

世间所有的真理,无不是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之后,顺和了世间社会运行的大势才得以舒展的。基督新教、日心说、进化论、西医解剖科学尽皆如此。

这就是人性!这就是人类思维根深蒂固的惯性缺点,难以禁绝。李哲此刻,所面对的也是这种来自于人性深处的某种集体扼杀。

只是,又有何用?

李哲面带微笑,环顾四周,看着这天下齐聚的精英。心中却是俯视芸芸众生的那种沉静。

“天道者,天之道也!

天道之存,无微不至,无广不达,驾驭宇宙万物,寰宇百态,所以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舜亡。

这样的天道高高在上。却又能决定我等周围的一切,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的一切事物,都在天道的掌控之中。就连我们本身,也和宇宙中万事万物一样,是天道掌控中的一份子罢了。

我所著《日月星辰论》,就是对我等周围的天道的最粗线的描述,只是天道之中包含的一个角度的细节。

但是即使如此,世间天文、地理,尽在其中,阴阳、术数,都有所涉猎,诸位想必已经通晓。当知我所言不虚。”

周围众人,听了此言,张口结舌,却也不得不呆呆的点了点头。李哲所言再次震撼了所有人,李哲的日月星辰论。此时正在大汉流行。该书可以说扩展了整个社会的视野,从根本点出发,将世间很多现象完全解释清楚,彻底代替了世间原本的天文地理方面的学问,堪称是世间有史以来第一恢弘浩大,讲解透彻清晰的著作。世间无数人为之倾倒,努力钻研,仍然感觉是艰深之极。而听李哲的意思,这个浩大严谨的一门学问,却只是天道中最粗浅的一个部分,这……这也太夸张了吧!

那所谓的天道!该是何等的浩大!

诸人正在为李哲描述的画卷震撼的时候,突然有人站了出来,

“明王所言,未免太过狂妄自大,便是古之圣人,也不敢言世间事无有不决。我观明王前番圣典,固然有振聋发聩,超越古人之处,但是其中谬误也有不少,明王可否与我解惑?”

此人一出,场下嗡嗡轰动,李哲之日月星辰论,说实话古人是很难看懂的,能明白其中道理之一二就算不错。便恰是如此,使得许多老牌人物虽然不解,但却也不敢轻易质疑,毕竟这整部书的题旨放在那里,浩大之极,说理的公理化体系又眼看着是法度严谨,若是因为不懂就妄加质疑,砸了自家的招牌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此篇雄文一出,短时间内还真的没有成气候的反驳出现,跳出来的只不过都是些乡间野愚,错漏百出,不值一提罢了。今日此时,天下论道的大会上,终于有人站出来了,正面辩难,能不让人激动?

“汝是谁人?报上名来。”

“小子姓杨名修,字德祖,无名小卒,却只想让明王为我解惑。”

李哲一点头,心知这便是那演义上以小聪明闻名的反面典型杨修了,

“你且问来!”

“是!”杨修貌似谦恭的行了一礼,说道:“明王所著日月星辰论中,日月星辰之行,暂且不说,我等皆观测不到,明王自己也有言,尺度巨大,不费时长远无以得功。单说这明王所言,日月星辰导致我等身边诸事小子也有不解。我想请问明王,昔日屈原天问中曾云:太阳到底有多高?明王学究天人,当可解小子惑!”

李哲一听便知!这小子,来者不善啊!这背后必然少不了那帮老顽固的指使,只是汝等以为我的大道,只会向那玄学一般虚无缥缈,无法验证么?哼哼!便让你们见见世面,他敢来这里,又岂能是毫无准备。

“此问,我日月星辰论曾言,太阳和我等的地球之间距离乃一个不断变化的量,其轨迹更是一个椭圆形的轨道,有近日点,有远日点,分别对应夏至和冬至两天。近者有两万万九千四百二十万里,远者更有三万万零四百二十万里之远,此间距离,日后汝等天道之学进步后,尽可以自己检验之!”

啊!竟然真的有!这,这不是胡诌吧!众人的心理随之颠倒起伏!

“那明月呢,据明王所言是一个空冷孤寂的圆球,却又如何验证?”杨修绝对不会轻易服输。

“呵呵!这个就更简单了,如今汝等天道浅薄,不得登月一探,但若只是看一看,却也是方便之极。只需向供销社申请,购得一只天文望远镜,今晚月明之际就可自己验看!”李哲轻松回答。言语中将从古至今无数人意吟的登月描述的轻松之极,唬的一群人心里一愣一愣的!今天晚上就可以验看?这个听语气却一定是真的了!众人心急。恨不得马上就能够得上一只什么望远镜的,回家好好看看!

杨修一听,难不住李哲,心中更是着急,紧接着急吼吼的问道:“那风云如何形成,又如何能落下大雨。风者无形无质,云者虚无缥缈。皆是虚有之物,却能化为大雨,这之间委实是让人难以相信。文中明王聊聊几语带过,未免有虚言搪塞之嫌!”

李哲这回却是没有急着回答,大手一挥。身边有人退下台去传令。大群人如潮水般涌进场中,开始敲敲打打,忙忙活活,在道场中立了两块巨大的幕布,分别对着南北两面看台。从看坐上也出现了几个特殊装束的人,扛着几台机器,从机器中射出几道射线,射到了下面的幕布上。又有线接到李哲的身边,两台摄影机连到投影上。众人在两边,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李哲在台上的一举一动!

“世间风云之事。汝等以为难解,在孤看来其实简单。关系到空气和水的物性,只是这却又是另外一些知识了。为免口舌之论,我等便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何等事物?众人在底下猜疑。

这些士人们,还只是很少见过这样的物事。一时间引起无数sāo动。李哲充耳不闻,将一个小小的东西放到了镜头面前。赫然是一个现代时空的孔明灯!

“诸位来看,我说的空气就是我等周围这空中存在的气体,无形无质,难以扑捉,但却是无孔不入。它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它也是有轻重的,可以受热膨胀。这个小小的灯中就像我们周围一样,有着空气,我等看不见,但是我等却可以影响它。”李哲说着,在小小的孔明灯下放下一个蜡烛,点着。

“很快,这灯中的空气就会被火烧热,体积膨胀,从而平均质量变轻,将这个小灯带起来了。”然后,果然,众人在大屏幕上看见,那小小的小灯在蜡烛点亮之后,竟然冉冉升起,然后越来越高,众人甚至已经不用大屏幕,就能看见在空中的那个小灯!这等的众人亲眼见到的实物,却又比口舌之争可信上十倍百倍了!

一时间下面声音鹊起,议论纷纷。众人心中虽然百般不解,但是眼前的实物却是确凿无疑,这……这难道就是李哲的法术么?

李哲言道:“这不是法术,这就是天道,涉及到浮力原理,物性的轻重之道。只要懂了天道,任何人都能够做这样的事情,而且今后,我们不仅是仅仅带起这个小灯,我们还能制造更大的气球,将我等自己都带上了天去,翱翔大地,俯瞰神州!”

一番豪言说的众人心里一颤一颤的,然后转口言道:

“至于那狂风虽无形无质,但其实便是这空气流动所致,膨胀即上升,形成热风气流,冷却即下降,形成冷风气流,携带着水,就可以形成云团,从而大雨磅礴!”

接下来,李哲又用玻璃皿煮水让众人看了水蒸气的实验,为众人解释了水,冰和水蒸气的关系,讲到了云的形成和移动机制,就是空气中的水滴凝聚而成,被风在天空携带着四处游动。而云在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地上的瓢泼大雨,有时候天气若是极冷,凝结成了固体则就是冰晶雪花。这个一系列的道理虽然比孔明灯实验震撼性小,但是逻辑却更加清晰,在众人的观看下,玻璃皿中的水被煮沸,形成白雾一般的水蒸气,然后上升在玻璃盖上凝结而成的水珠历历在目,自己就滑了下来,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加清楚?

杨修的问难彻底失败!

这等水蒸气的事情平日里大家也不是没有见过,但是若是没有李哲为大家演示,然后一步步清晰的解释其中的道理,众人如何能够知道这平日里司空见惯的事情,竟然和天上的风雨之事息息相关!

天道之妙,大至寰宇,小及身边,这般简略之极,却又能够孕育深远的大道才充满了世间最精美的至理,有着一种说不出的震撼性的素朴而又浩大之美!直接影响着隐藏在人类基因血脉最深处的那种共振!世间所谓打动人心不过如此,一时间众人不由得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