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凤凰宝藏-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废话少说,抓不到你俩就去啃树皮!”

想想叫花鸡的味道,再看看干褐的树皮,周伯脱下坎肩,眼一闭,心一横,用力一甩,坎肩罩住了林蛙。他颤巍巍地拾起坎肩,连衣服带蛙一起扔给赵星语,那件坎肩他打算不要了。

顾镜文绿油油的脸上还带着惊恐,打死也不肯碰林蛙一下。

赵星语只好自己跑到河边把林蛙去皮、洗净内脏。

经过近二十分钟的烤制,林蛙熟了,香气四溢,外面一层金黄脆嫩,里面的肉又白又滑。赵星语把蛙递给两人,两人都如见鬼一样,退避三舍。赵星语也不理他们,撕下一条蛙腿,美滋滋地吃起来。

顾镜文见她吃的很香,实在忍不住,闭着眼睛咬了一小口,就这一小口,让他整个人的感觉都好像进入了天堂一般,他马上把整条蛙腿塞进嘴里。

周伯见顾镜文都敢吃,自己也撕下一条蛙腿蹰着眉头尝起来。

这一尝,场面就不可收拾,六只手齐齐伸向林蛙,幸好林蛙有四条腿,要不还不够三人分。当然赵星语吃两条,周伯和顾镜文各一条,谁让那两人动作比她慢呢。

看看彼此狼吞虎咽的吃相,三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一只蛙太少了,三人趁着天色未暗又在林中继续捕捉林蛙。

那一天长白山的林蛙遭了秧,被三人折腾了个鸡飞狗跳。其实林蛙本来是生活在长白山脚下,被三人逼得逃到长白山顶,从此成了雪蛤。

第一卷 风情美食篇 第22章 呼伦贝尔大草原

离开了白山黑土的辽东,赵星语三人一路向西。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悬崖壁立,云淡天低。到处都有高低不平的小丘,山是青的,水是青的,小丘是青的,平地也是青的。各种绿色被融合在一起,茶绿、葱绿、苔藓绿、玉绿、墨绿、松石绿、灰湖绿……仿佛调色盘打翻,绿色的液体流淌出来,无边无际的蜿蜒伸展,最后轻轻流入云端。

近处绿草如茵,繁花似锦,远远的也有一些大黄花、大白花慢慢“蠕动”着,那是成群的牛羊在放牧。风从牧群中间送过来银铃似的叮当声,脚下的草原似乎一下子“活”了过来,草儿低头,花儿颤抖,就连那匹拉马车的马儿也舒服地闭上眼睛,摇头晃脑。

三人陶醉在这无法形容的景色中,周伯和顾镜文都被绿得大气、绿得磅礴的草原震撼,默默无语。在大自然鬼斧神匠的创造下,人类的一切力量显得那么渺小。

赵星语也不声不响,闭口无言,她看着那些膘肥体壮的牛羊,想到了草原上的奶茶和烤全羊,光忙着咽口水了,哪里还能说出话来。

突然,草原这块绿毯像是被人抖了抖,一下就从山丘后面抖出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蹄疾驰,襟飘带舞,仿佛一条移动的彩虹飞向赵星语三人。

这些人也不下马,只是控制着马匹围着他们打转,嘴里喊着:“赛拜努!”(你好)

赵星语赶紧回复:“赛拜努!”

顾镜文拉拉她的衣袖,“你认识这些胡人?会说他们话?”

“什么胡人,是蒙古人!”赵星语回答完这句才反应过来,这个时空的人把匈奴人、鲜卑人等反正长城以外的人都叫胡人。

顾镜文继续问到:“你怎么知道这么多?”

越是和赵星语接触久了,越加发现她的来历不凡。所有事情到她手里都能迎刃而解,所有不可思议在她嘴里都是理所当然。除了宝藏的事情绝口不提,她仿佛什么都略知一二。会在山林里做出许多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食物,听得懂各地的方言,还把三国鼎立时期发生的大大小小事件编成故事讲出来。

“天生的!”赵星语有些厌恶地甩开顾镜文的手,没完没了的试探,真烦!她才不会告诉别人她有光波接收器,可以自动把不通的语言翻译成理解的信息。

哼,两个监视器太没礼貌了,都不懂得尊重他人的隐私。哪像她看到顾镜文手上的硬茧都从不多问。如果硬茧长在手指和手掌边缘还可以解释成是提笔写字磨的,但是长在掌心呢?只有像周伯那样长年握着马鞭才会把掌心磨出茧。吴越凯是酒楼老板,顾镜文自称是书生,他们不会天天赶马车,为何掌心也有硬茧呢?估计是拿刀拿剑磨出来的吧。

赵星语光顾生闷气,也不想想,她不愿意过问别人的事情是怕了解到的越多,胆被吓得越小。不是有句话叫做“知道的越多,死的越早”吗?既然都说了别人是监视器,人家当然要尽忠职守,尽一切可能从她这里探知消息了。

她这边发了好一会呆,让那群蒙古人等的不耐烦。一位蒙古长者用半生不熟的汉语问:“尊敬的客人,你们是做什么的?打哪里来,要去往何处?”

赵星语本来想幽默的说一句打来处来,往去处去,怕把这群蒙古人绕晕了,干脆说:“我们是游山玩水的,从辽东来,目前还没想到去往何处,走到哪里算哪里。”

蒙古长者跳下马,手放胸口,做了个邀请的姿势,“远方的客人,既然来到了我们呼伦贝尔大草原,就请留下来喝一杯奶茶吧。”

“万分谢谢,您那美好的邀请卷走了我身上所有的尘埃!”赵星语双手合十抵住额头,弯腰答谢。

蒙古人见赵星语接受了邀请,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静寂的草原,刹那间热闹起来,欢呼声,马蹄声,牛羊声,响成一片。

周伯紧张地问:“小姐,我们真的要跟他们去吗?这些可都是杀人不眨眼的胡人啊!”

“胡人?我还胡说呢!蒙古人是最热情好客的民族,款待行路人,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只要和他们对上了眼,他们可以把你当生死兄弟,让你插两刀,眉头都不会皱一下。”

挨了训的两人都不敢再多说什么,默默驾着马车来到古色古香的蒙古族游牧毡包。

赵星语看到蒙古毡包脱口而出:“好大的包子!”

在她眼中,毡包就像一个个白乎乎的肉包子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草原这个绿色的大蒸笼里。

忽然,“肉包子”动了,一群人从包子里迎出来给赵星语三人挂上哈达。原来邀请赵星语他们的人群中有人先策马回来通知了牧民。这里的牧民不分彼此,一家来了客人,整个部落的人都会欢庆。

天空是那么明朗,空气是那么清新,牛羊是那么肥壮,奶茶是那么芳香。在这些虽年轻却满脸皱纹,饱经风霜的蒙古人脸上看到是那么那么热情而又真诚的笑容。

虽然人们喜欢把蒙古族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但是赵星语更愿意用蒙古族自称的“永恒之火”来尊称这个民族。

正当大家热闹欢呼的时候,骤然浓云密布,大雨傍沱,刚刚还晴空朗朗、光华熠熠的老天爷眨眼就变了脸。众人急忙钻进大白肉包子里避雨。

蒙古长者笑着说:“你们一定是值得尊敬的客人,长生天都帮我们留客呢。”

赵星语赶紧回答:“您们一定是值得尊敬的主人,长生天都不容许我们错过。”

顾镜文小声问:“长生天是什么?”

这孩子怎么是个好奇宝宝,啥都要问。“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是不能没有常识,就算没有常识,也应该常看电视……算了,这里没有电视,”赵星语不耐烦地指指头顶,“你头上那个苍天。”

“电视?”顾镜文又从赵星语嘴里探到一个奇怪的词语,这个电视会不会和凤凰宝藏有关系呢?他满腹疑惑,蹲到一边冥思苦想起来。

周伯也急忙记下电视这个词语,这些都是重要的信息,要尽快传回去让二爷分析。

第一卷 风情美食篇 第23章 蒙古包里饮奶茶

进入毡包后,大家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

赵星语心想,朝鲜人喜欢盘腿而坐,蒙古人也喜欢盘腿而坐,难怪他们的腿都长得像罗圈腿。还有万一有的人是“香港脚”那该怎么办呢,大家进屋就脱鞋,这样不是满屋都是臭脚丫子味吗?

还好蒙古长者并没有让他们脱鞋,只是叫他们别坐西炕,因为西方是供佛的方位。

赵星语悄悄嘱咐周伯和顾镜文:“你们如果不想太早见到佛祖,就乖乖遵守这里的规矩,多听、多看、少说、少问。”唯恐好奇宝宝顾镜文还有十万个为什么,特意在“少问”两字上加重语音。

盘腿坐下的几个牧民都穿着绣有五彩云锦的袍子,应该是部落里比较有地位的头人。

男人的袍子宽大,中间扎着一条镶玉石的腰带。皮帽子从额头部向后延伸,包住耳朵和后脑。

女人的袍子收腰束身,镶边、缝制工艺比男袍更加考究。带的帽子就像现代的流苏帽,两边的流苏是用银链、珊瑚、珍珠和许多银环、银片以及玛瑙、玉石等穿缀而成。帽子边沿有六个面,顶上还有个小尖尖。说塔不像塔,说盘亦非盘。

一个头戴流苏帽的妇女给大家煮奶茶,她用干黑的手抓起一把捣碎的青砖茶放入沸腾的水里煮,茶在瓷器里翻滚着,她不断用木勺搅拌。三四分钟后,她将装在牛角皮囊的新鲜牛奶徐徐倒入,又以勺频频翻搅,撒上几块拇指大小的盐粒。煮奶茶的过程中,妇女帽子上的流苏和手腕上的玛瑙手镯都发出“叮铃铃”撞击的声音,等这些声响停下后,香气扑鼻的奶茶就煮成了。

妇女把这些像咖啡又像麦片的黏状奶茶盛进木碗里,恭恭敬敬地端到几位蒙古头人和赵星语、周伯、顾镜文面前就悄悄退下。

周伯和顾镜文以前只喝过中原的茶,第一次见到这种茶乳交融的奶茶,虽然馥郁芬芳,但他们都只是小心谨慎地抿一小口。可是防备的心挡不住这种微苦但很香滑的奶茶,心开始变得柔软,全身放松,一种舒服的感觉油然而生。

赵星语双手捧起木碗,一股带着暖意的、清新的奶香就直扑鼻面,液体顺着喉咙流入体内。有奶的芳香却不似奶那么腻,有茶的清淡却不似茶那么涩。比起她以前喝的袋装奶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蒙古头人们笑眯眯地看着他们三人把碗里的奶茶喝完。

在蒙古,主人敬奶茶是尊敬客人的表现,客人喝的奶茶越多就说明这个客人越有礼貌,否则会伤主人的心。

赵星语把这种风俗告诉周伯和顾镜文后,两人都拼命地灌奶茶,一直喝得肚皮圆滚滚,连奶皮子、奶豆腐、炒米都吃不动了。

在赵星语的那个时代,据说世界上最古老的奶酪也许是法国人发明的康塔尔奶酪,但是她看着蒙古人的这些奶制品食物,深深觉得奶酪应该是蒙古人发明的。因为这个年代的蒙古人连法国是什么国家都不知道,如何去抄袭法国人的奶酪制造技术。只是古代的蒙古交道偏塞,文化和经济落后才没引起世人的注意,否则哪里轮到老外叫嚷自己是NO。1。

喝着奶茶,赵星语开始不好意思起来,蒙古人太热情了,又是送哈达又是敬奶茶,如果自己不回赠点礼物都说不过去。可是她没有什么值钱的礼物,她想啊想,想到了王大叔送的红枣,急忙让周伯拿了一些过来。

她把红枣成双成对放在奶皮子上,双手捧着献给蒙古长者。

顾镜文看到蒙古长者居然十分乐意地接受了过去,还慎重地摆在佛像的供桌上,整个人都傻了,奶茶也随着口水流了出来。几颗赵星语都吃得不爱吃的干红枣居然被蒙古人这么看重?

“红枣表示祝愿他们这个部落兴旺发达,双手献上表示礼仪至上、共同和睦相处。只要让他们明白了这份心意,他们就会当做草原上最神圣的礼物。”赵星语见好奇宝宝嘴巴动了动,又想发问,连忙提前解释,还附加了一句,“不要问我为什么知道,我不会告诉你!”

告诉他也没用啊,他不会懂世界上有一种电器叫电脑,更不会明白在电脑上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天下事。

草原上的气候多变,喝完奶茶,毡包外已经雨过天晴。有时阴晴雨降就在一山之间、一沟之隔。“东边太阳西边雨”的说法就从蒙古流传出来的。

草原上的绿草像带上了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水晶珠,在夕阳的映照下,折射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又像给绿毯上撒满了银色的光粉,晃得人睁不开眼。

苍鹰飞翔在蓝天之上,牧女们骑着骏马,优美的身姿映衬在蓝天之下,她们嬉笑着、欢呼着,跟着相互追逐的马群驰骋,和乐而又惬意。

周伯和顾镜文看得目不转睛,这一切和他们从前理解的胡人差别太大了。从前听人形容胡人凶狠残暴,喜欢“啖人肉,饮人血”,而且胡人好战斗勇,每逢秋天就会侵略中原,战国时期甚至曾“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

可是现在遇到的这些胡人虽然饱经风霜、生活刻苦,脸上却流露着纯朴、谦和的笑容;虽然喝的东西与中原不同,但也不是人血。唯一相似的估计就是那些牧羊女了,状似明月泛云河,体如轻风动流波,难怪男人们都喜欢流连在胡姬酒肆。

“咳咳!”赵星语咳嗽几声打断两人的连篇浮想,面露鄙夷,男人果然都是下半身考虑的动物,看到美女眼珠子都不会动了。

周伯老脸一红,手放在眉骨附近,弱弱的解释:“我只是对这些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的生活感到新奇。”

顾镜文挠着鼻子,眼睛看向旁边,好奇宝宝第一次沉默了。

赵星语理解的点点头:“不用解释,解释就是掩饰,掩饰就是事实。”

一番话说得周伯的脸比那夕阳的余晖还红,顾镜文的脸比那晚霞还五彩斑斓。

蒙古长者爽朗地大笑起来,向那些牧民们吆喝一声,霎时间只见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围拢过来,嘴里叫嚷着:“阿布!阿布!”(父亲)

赵星语睁大眼,倒吸一口气,这些全是蒙古长者的孩子?这位老人也太能生了,一生就生十几个,搁现代得罚多少款啊?哦,好像现代的少数民族不执行计划生育,可是孩子的费用那么贵,也没人会生十个八个出来遭罪吧。

蒙古长者叽里咕噜的说了一番话后,孩子们都雀跃着散开忙碌去了。

顾镜文忍不住又开口问:“他们在说什么,我看大家都很高兴。”

“长者说为了款待我们三个尊敬的客人,今天晚上要搞个派对,嗯,就是篝火宴会。”

顾镜文和周伯羡慕嫉妒恨啊,赵星语的运气也太好了,送几颗干红枣就变成了尊敬的客人,还要举行宴会庆祝,这样的好事上哪里找?自己以前怎么就没遇到呢?

赵星语才不管他们的心思,真想放声大喊:马奶酒、烤全羊,我来啦!

第一卷 风情美食篇 第24章 磨刀霍霍向烤羊

晚上赵星语三人换上蒙古的服装,周伯和顾镜文还有些不适应这样宽大的衣服,把那腰带束了又束,生怕衣服突然散开,失了仪态。

赵星语摸摸衣服,又摸摸头上的流苏帽,喜笑颜开。她本来看那流苏帽的的边沿窄短,还有个小尖尖,好像起不到保暖作用而且很容易被风吹跑。带上后才发现此帽有三、四斤重,压得她脖子都缩短了一截。果然是值钱的东西才有分量啊!

但是对于女人来说,冷不可怕,重不可怕,难看最可怕。这顶工艺精湛的流苏帽带在头上可谓珠帘垂面、五光十色,赵星语觉得自己的脑袋都身价百倍了。

篝火已经点燃,篝火的外围搭了一圈木台子,部落的人都聚在一起,有些人忙着煮奶茶,有些人忙着斟马奶酒,还有些人把蒙古银刀放进木盘里端到每个台子上。

蒙古长者太热情了,居然让赵星语他们去挑选一只羊羔放到篝火上烤。

妈呀,就当赵星语伪善吧,看着宰羊的事情她可以接受,挑头羊出来挨宰的事情她可不干。她便指挥顾镜文:“你去挑选,看哪头不顺眼就拖哪头出来。”

顾镜文磨磨蹭蹭地去了,不一会一头可怜的羊羔就被牵过来。

一个壮实的蒙古汉子提着银刀走到羊羔面前,他把袍子下摆塞进腰带,大吼一声,一刀就扎进羊的脖子。他那把刀好快,皮啊骨头什么的一下子就剥离了,那头羊挣扎着哼哼几句就无声无息了。

人群中立刻迸发出一阵喝彩声,好多人都在拍掌大声喊:“巴图!巴图!”(勇士)

赵星语看得胆战心惊,赶紧把头低下不敢再瞧。看来这屠夫和医生一样,也不是人人都能做的。过了一会,等她再抬起头,羊羔已经煺毛留皮,去掉蹄子、内脏。

蒙古汉子用一根手臂粗的木棍将羊从头至尾穿上,这时又有一个蒙古汉子走上前,两人就一手握着木棍一端架在篝火上烤起来。

旁边的小孩们都围着篝火跳起舞,妇女们四处走动斟茶倒酒,男人们弹起马头琴放声高歌,赵星语这一座的头人们开始相互敬马奶酒。

这种半透明状的马奶酒闻起来奶味芬芳,喝起来口感圆润、滑腻、酸甜,而且度数不高。赵星语喝了一碗只觉得心暖、胃暖,再看周伯和顾镜文,眼睛眨都不眨就端起第二碗。

周伯一边喝,还一边摇头晃脑,“味似融甘露,香疑酿醴泉。”

赵星语突然就觉得历史果然有偏差,后世的人说蒙古人喝酒很厉害,那也得看是什么酒吧?遇上这种低度数的马奶酒谁都可以喝上几碗,要是遇上高浓度的白酒,谁还敢放狂言说:“自己是武松,三碗照样过岗打老虎?”

烤肉的味道慢慢飘散开来,赵星语在边上看着口水都馋得流了出来。

两个蒙古汉子烤着羊羔就像在表演杂技,不仅一圈一圈的转着让羊肉着火均匀,还时而翻个跟头或者把手里的棍子抛给对方交叉烤,那几百斤重的羊羔在他们手里就像挽花一样。

烤了大约二个多小时,烤羊变得焦黄油亮发脆,羊油刷刷的往下掉,让人看得肚子里的馋虫都要跑出来,

羊肉还没有全熟,赵星语就迫不及待地想割块下来吃,只是她是女孩子,要保持矜持的形象,只好拼命把馋虫往肚里赶。

又过了一会,几个妇女端着盘子站在烤羊旁边,蒙古汉子开始切割外面烤熟的皮肉。削下来的羊肉色泽金黄,外焦内嫩。妇女把盘子放到头人和赵星语三人面前,头人们开始高唱赞歌,朗诵祝词。

赵星语再也忍不住了,连连催促大家:“吃吧,吃吧,凉了就不好吃了。”说完磨刀霍霍向烤羊,只等头人吃第一口,自己的第二口马上跟进。

盘子里的烤羊片大肉多,闻起来异香扑鼻,带着一股甜气,吃起来肥而不腻,绵软鲜嫩,就连肉筋都是又香又脆,嚼感十足。赵星语不习惯用银刀切肉,干脆不顾个人形象用手抓起羊肉撕着吃,还做着夸张的动作,惹得众人一阵阵哈哈大笑。

顾镜文终于找到鄙视她的机会:“某个人刚才还在嫌脏、嫌臭、嫌残忍,这会倒吃得挺香啊。”

赵星语充耳不闻,谁有空跟他废话,没看姐姐吃羊肉吃得正欢吗?

剩下的羊肉烤熟后被整只抬到一块木板上,蒙古汉子在羊头上挽系红彩绸,打成花结,羊头对着西方,众人又唱起赞歌颂词。蒙古汉子把羊头最顶上的肉切下来端给头人和赵星语他们后,部落里所有的人都一阵欢呼,挥舞着手中的银刀扑向烤羊。

赵星语只看见那银光闪动,刀起肉落,不一会一只烤羊就成了一个羊骨标本。一只羊肉太少了,哪里够部落的人吃啊,赵星语问蒙古长者怎么不多烤几只?

蒙古长者解释道,羊是他们珍贵的生活来源,平时要喝羊奶,冬天还要剪羊毛做袄子过冬,轻易杀不得,只有来了尊敬的客人,他们才会烤羊款待。

赵星语听得酸酸甜甜啥滋味都有,她一本正经地对蒙古长者说:“你们是最朴素、最勤劳、最勇敢的民族!相信我,以后您们的子孙中必出一位天之骄子,全世界的人都将臣服在他的脚下!以后您们会建立一个最伟大的草原王国,你们的牛奶、羊毛都会在世界闻名!”这句话是她发自肺腑说出来的,她真没吹牛,后世真出了一个伟大的君主成吉思汗,后世内蒙古的蒙牛奶业和鄂尔多斯羊毛衫也真在世界闻名。

蒙古长者乐呵呵地接受了这句话,他并不知道赵星语悄悄泄露了“天机”,他只是单纯地当成了一句赞美和祝福。他端起马奶酒,右手高举,豪迈而又骄傲地大声宣扬:“我们真正的蒙古汉子永远都不是只有强壮的外表,而是有一颗勇敢的心!”

烤羊吃完后妇女们把木板和木台子都撤了下去,两个烤肉的蒙古汉子开始表演角斗舞,他们相互抱着腰,随着鼓声做出各种摔跤的姿势,抱、踢、蹁、钩……动作粗犷又剽悍,看似凶猛却又精准到位,彼此稍触即离。

赵星语的心跟着一会儿抽紧,一会儿舒展。以后谁再说蒙古人粗鲁,她跟谁急!看人家的动作多么协调,粗中有细,刚中带柔。

随后的集体舞蹈中,妇女们挥舞头巾跳,汉子们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这个盛大的狂欢场面让所有人都奔放起来,篝火映红了半边天,笑声响彻了整个云霄。

赵星语被这种热烈的气氛感染,也拖着周伯和顾镜文下场,她跳的是《江南style》的骑马舞。这种舞蹈蒙古人本来就会,而且跳得更加浑厚、豪迈。赵星语一比划,大家就立刻勾手跨腿,扭腰摆头,颠簸起来。

抽筋吧!抽筋吧!让骑马舞来得更疯狂!

第一卷 风情美食篇 第25章 魔鬼海子突出现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亮整个草原时,赵星语听到一阵嘈杂的声音,这声音既不是牧民的牧歌也不是牛羊的的叫声。就像是打开电脑同时开了几个视频网页,有人在奔跑,有人在吼叫,有马在嘶鸣,有狗在咆哮……总之一个字,乱!

赵星语穿好衣服跑出毡包,看见好多牧民把牛羊往回赶,还有人恐惧地大喊:“海子来啦!海子来啦!”

顾镜文和周伯不知道什么时候都换好了衣服,站到她的身边,奇怪地问:“海子是什么?让他们这么害怕?”

“海子?”赵星语自己也挺纳闷,她倒是知道现代有一位诗人叫海子,还记得他有一句诗是这样写的:“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难道海子也穿越了?可是看那些牧民害怕的模样,不像是一个人能引起的恐慌,除非海子穿越的时候变异了或者附魔了。

蒙古长者走过来,他好像一下子老了十多岁,本来就沟壑纵生的脸上仿佛又被无情的岁月划上几刀,花白的须发在风中颤抖,他的声音低沉沧桑:“尊敬的客人啊,我不得不请您们离开了。可怕的海子来了。”

“海子是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三人异口同声。

蒙古长者吟唱了一段类似史诗的传说。为了方便顾镜文和周伯理解,赵星语直接用白话解释。

“海子本来是我们草原上的湖泊和沼泽,我们草原上的水都是从长生天居住的圣山上流下来的圣水。但是我们现在说的海子它是巨人魔鬼的化身。长生天派来的英雄巴萨特战胜了口中喷火、鼻孔冒浓烟、前额独目闪闪放光的巨人魔鬼,将它镇压在海子下面。可是这个邪恶的巨人魔鬼并不死心,虽然它出不了海子,但是它常常带着海子出没在草原各个地方。有的时候它盘桓在草原上,有的时候它闪电般的出现又闪电般的消失。它每一次出现都会吞噬掉我们的牛羊和族人,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被它吞噬的族人的灵魂都无法再回到长生天的身边,只能囚禁在黑暗的海子里。它是个残暴的魔鬼……”

蒙古长者吟唱完后对赵星语三人歉意地说:“今天早上出去放牧的族人们在附近发现了突然出现的魔鬼海子,巨人魔鬼马上就要出来了。我们必须迁徙到远方去,离这个魔鬼远远的,才能避开可怕的灾难。尊敬的客人们,只能让您们离开了。”

赵星语这才想起来草原上确实把湖泊和沼泽唤成海子,也听说过这种会移动的魔鬼海子。不过这种传说还是第一次听到,估计是与天神崇拜思想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古代蒙古人把某个民族英雄神话后慢慢演变而来的传说。

后世的人早已经不再迷信,对草原海子会移动给出了许多合理不合理的解释。

有人说移动海子的出没是有一定的秘密规律,只是在浩瀚的岁月中这个秘密规律被人们掩埋、隐藏起来。传说至今未曾被发现的成吉思汗陵就是葬在移动海子里,所以世人永远都找不到。

甚至有人这样解释:沧海变桑田、平原变高山都是地壳千万年运动挤压出来的。如果遇上骤变的挤压,一些面积不大的湖泊或者海水就会被空气包裹住埋在岩浆或者岩石里,就仿佛一个装水的气球。当地壳再次反复运动时,这些“装水的气球”就会整个露出来,暴露在人们的眼皮下,又或者整个儿重新裹起来,掩埋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

这种说法虽然形象,但是也有不成立的地方。“装水的气球”它可以露出来或者掩埋起来是因为它有一层“薄膜”,可以包裹住水移动。但是移动海子露在人们眼皮下的时候,就和整个外界连接在一起,当它消失的时候又是什么物质像“薄膜”一样包裹住它消失的呢?

说不定这世界上真有一种类似“薄膜”的物质存在,只是人们还没发现。

总之,说来说去说的都是这个移动海子充满了种种神奇,有太多的历史秘密和千奇百怪。如同大海微微颤动的渊面,光天之下,天地旋转,魅影重重。移动海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它的出没是否遗留着什么远古密码,它是远古人类天、地、人的象征吗?几千年之久,人们从恐惧到面对,从无知到研究,但还是没能具体解释清楚移动海子的情况。

移动海子,它们到底是什么呢?它们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一位诗人的诗句也许道出了真谛:当你像山中的老龟,活到一千,又活到十万年,时间还是同样的时间,事情仍是同样的事情。

赵星语甩掉脑子里的回忆,吩咐周伯和顾镜文收拾行李准备离开。她虽然不像蒙古人那样害怕海子这个“巨人魔鬼”,但是她知道被移动海子淹没的话绝对不是一件开心事。

慢慢出现的魔鬼海子还可以让人防备,要是突然出现的魔鬼海子就让人恐怖了,它可以在一夕之间淹没范围内所有的东西,并且在一瞬间退却得干干净净,连带淹没的东西都消失得彻彻底底。

庆幸的是蒙古人发现的这个魔鬼海子是慢慢出现,而且还距离他们居住的地方相隔数里。但是谁也不能保证,说不定下一刻魔鬼海子就“移动”过来了。

蒙古人有条不紊的行动着,有的把牛羊往远方赶,有的正在拆毡包,这些都是他们生活的必需品,草原上的人已经习惯了这种不停迁徙的生活,即使这次没有魔鬼海子的出现,等牛羊把这片草吃光后他们也会离开这个地方。只是魔鬼海子的突然出现打乱了这个部落原本的计划,不过在经历最初的慌张后,这些蒙古人又恢复了从容和乐观。

看到这种临危不惧的勇敢精神,赵星语明白后世成吉思汗能够一统中原不是没有道理的。

她异想天开,对蒙古长者说:“你们为什么不建造一个像诸葛孔明做的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