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官居一品 三戒大師-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错不错。”季长沙点点头道:“纯甫的眼力不会有错的。”
“仅仅是不错吗?”龙溪公不依不饶道。
“好极了,这下总算可以了吧!”季长沙笑骂一声,转向沈默道:“小子,是不是觉着迷糊着呢?”
沈默羞羞一笑道:“云山雾罩,一塌糊涂。”
“哈哈,好吧。”胖胖的季长沙笑道:“老夫给你介绍一下,就不糊涂了。”先指一下自己道:“老夫年纪最大,就先自我介绍吧……我姓季,名本,字明德,因为是在长沙太守位上致仕的,所以他们都叫我长沙公。”说着朝瘦瘦的龙溪公道:“老弟,该你了。”
听到季本这两个字,沈默的脑袋嗡得一声,便与一个伟大名字联系到了一起。
那龙溪公便对沈默笑道:“拙言……老夫王畿,其实咱俩是有渊源的,因为你的字是我给起的,怎么样,满意吧?”
沈默这才从惊讶中回过神来,有些发愣道:“啊……这是为何?”
“因为我是你师傅的师傅。”龙溪公终于揭开谜底,一脸恶作剧得逞的笑容,竟与徐渭有五分相似。
听到‘王畿’这个名字,沈默终于确定无疑,这群人乃是因为那个伟大的名字走到一起。谜团一解开,他反而沉静下来,躬身施礼道:“龙溪公恕罪,不是小子无礼,而是恩师未曾向学生讲明师承,是以学生不敢冒认。”
王畿呵呵笑道:“谨慎的小子。”说着招下手道:“顺之你过来。”
那唐顺之便笑吟吟的起身道:“恩师有何吩咐?”
“将纯甫的那封信给你的小师侄看。”王畿笑道。
“是。”唐顺之便从怀里掏出一封信,朝沈默呲牙笑笑,递给他道:“疑心病真重啊。”
沈默嘿嘿一笑道:“我先看过再说。”便将那封信打开,沈炼那熟悉的字体便出现在眼前,乃是一封写给唐顺之的信,先叙了叙别后之情,说想念师兄之类。然后明了明心志,说我沈炼去北京就是摸老虎屁股的,早将生死荣辱置之度外,只有两件事不放心,还请师兄施以援手。
一是担心自家香火传不下去,请师兄周全一二。二是担心牵连到沈默,毁了他的前程。知道师兄盛名满天下,又交游甚广,所以还请你代为庇护,不要让严党将其划为沈炼一党,也好为国家保留一未来栋梁。”
沈默终于知道自己的师承,也终于明白沈先生为什么讳莫如深了。
王学门人,一切都是因为这四个字!
---------------------------------分割------------------------------
第三章,票票啊票票……
第一一八节 小三元之府试案首 (上)
二十八年前,一位圣贤长眠于绍兴城西的会稽山脉之中,与古松共长青,与青山同不朽……他就是千古一圣王阳明,一个生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逝后思想光照千古的超级传奇。
他的学说虽脱胎于孔孟,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加具有实践精神与现实意义。
阳明公的学说称为‘良知’之学,何为良知?良知便是本心,所以王学又称心学。在阳明先生看来,心是本源,心是一切,天下万物皆是心中之物。《传习录》记载,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先生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他的思想确实天马行空,有如夏夜星空般绚烂,但绝不是炫耀,也不是故弄玄虚。因为他既享受过世间的荣华富贵,又曾经山穷水尽,遭受身心不可承受的折磨,所以他才能知晓世间百态,通明人生冷暖,能摆脱人世间一切浮躁与诱惑,心如止水,破而后立,最终参透天地,得到至理。
如果仅止于此,他只能算一个朱熹程颐那样的大儒,却绝不是圣贤。阳明公之所以称得上的是圣贤,是因为他知道光懂得哲学、整日高谈阔论,除了消磨时间,其实屁用都没用!
他发现需要一样东西,可以让自己把最高深的智慧,转化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正作为,这样心学才不是空谈,自己的理论才真正有用!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大彻大悟后的阳明公,毅然重新投入尘世,在庙堂上、在战场中、在书院里、在天地间,孜孜以求的去实践验证,终于在几年后找到了这样神兵!
当王阳明掌握并熟练运用它时,天下已无人可以匹敌!凭着这样神兵,他纵横天下,无往不利,以一己之力保半个大明平安,谈笑间消灭十数万大军,成就辉煌武功,为后人敬仰!
也是凭着这件神兵,他超越了无数前辈大儒,进入圣贤的境界。而能达到这个境界的——孔子之后,唯有阳明!
这件神兵的名字叫做‘知行合一’。
‘知’是明白道理,‘行’是付诸行动。千年以来,有人认为知易行难,有人认为知难行易,总之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如说理学家们的‘圣人’朱熹,便认为明白道理最困难,付诸行动很简单。于是读书人都皓首穷经,除了悟道啥也不干……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朱圣人都说‘知难行易’了,等俺们悟道之后,还不干什么都是小菜一碟?
但王阳明说:‘不对!知和行是一体的,两个都重要。’于是梵音唱响,天女散花,阳明公立地成圣!
他的意思是,良知和行为同样重要,要让良知去指挥行为,让行为去证明良知。知道这样是对的,就要这样去做,知道这样是不对的,就不能去做。原先以为是对的,后来发现错了,就要立刻停止改正,不能让良知与行为违背,而要始终——知行合一。
先生曾口占‘心学四决’,道尽了王学的精髓真意,曰: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意思是,世间万物一切皆由心发,心在世界便在,心不在便一切皆无。人人生而赤子之心,起初没有善恶对错的念头;当这个童心进入滚滚红尘时,受到世事的纷扰,便有了善念与恶念;能够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便是良知;能在行动上始终坚持良知,便是真理,便是圣贤之道。
~~~~~~~~~~~~~~~~~~~~~~~~~~~~~~~~~~~~~~~~~~~~~~
这率真活泼、真理实用的阳明心学,仿佛一缕和煦的阳光,照亮这个一天天生动起来,却被理学阴霾笼罩的社会,使人为之兴奋,使无数精英士子,抛弃了虚伪陈腐的程朱理学,拜倒在他的门下,甘愿重新接受心学的洗礼。
一时间,天下书院无不以教授阳明心学为荣,其中最著名的是阳明公所创立的稽山书院,还有位列四大书院的白鹿洞书院与岳麓书院,也都成为宣讲心学的大讲坛。
眼见着心学的风潮逐渐兴起,官方权威的程朱理学家终于无法容忍了,在他们看来,王守仁的‘异端邪说’就如同洪水猛兽,会荡涤一切规范与秩序,把他们的骄傲与地位统统扫到茅厕里去。
于是在嘉靖初年,掌握国家大权的大学士杨一清、桂萼等人,开始策划者攻击王阳明。没想到的是,刚刚说动皇帝,阳明公客死南安的消息便传来。按说两位该消停了吧?
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心学仍在,王学门人仍然列于朝堂之上、环伺陛下左右,不除掉他们,理学一派寝食难安……桂萼说:‘即使他死了,我也要参他擅离职守、江西军功滥冒。’他要全盘否定阳明的战功。
杨一清则要从思想上彻底否定阳明心学,他说:‘即使他死了,我也要说服圣上查禁他的新学。若不查禁,大明江山非亡在这些异端邪说上不可。’他们提议开会,清洗之。
王学门人自然要奋起反抗,然而其学说天生不如程朱理学那么讨帝王欢心,于是嘉靖皇帝在反复观望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利于他朱家统治的理学,于是王学门人纷纷下野,理学之士取得了第一个胜利——嘉靖十六年,皇帝以‘书院倡邪学’下令禁毁天下私创书院。
嘉靖十七年,时任礼部尚书严嵩,揣摩上意,反对自由讲学,借口书院耗财扰民又一次尽毁天下书院。
然而今时已不同于以往,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明已非只有朝廷之官方,还有民间之市井,那些在野的士人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既然王学一时被压倒,我们就私下里讲学,暗暗积蓄力量,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跟你理学掰一掰手腕。
这艘鉴湖上的画舫,便是稽山书院被捣毁后,王阳明的两位嫡传弟子,建立的流动课堂。
----------------------------------分割-----------------------------
这是非常之重要的一章,也是本书贯穿始终的三条主线之一。但本书是故事书,不是哲学书,所以只是略略讲一下心学是什么,其与理学的关系,不做深入探讨。当然若是不了解什么是阳明心学也无所谓,把他们当成一个在野的政治集团就行了……
第一一九节 小三元之府试案首 (中)
对于被稀里糊涂拉上贼船,沈默心里十分不爽,但因为老师是铁杆王学门人,所以不管他愿不愿意,身上都已经被打上王学的烙印,洗也洗不掉的。
他心中甚至开始埋怨徐渭,好好的把自己带来这种非法集会作甚?却也不想想,若是没有沈炼那层关系,人家徐渭、王畿、唐顺之这些人,理他个嘴上没毛的小童生作甚?
在浑浑噩噩中,沈默结束了自己师门的第一堂课,说句实在的,除了听出王畿是徐渭的老表哥之外,他是一句也没听进去。
等回去后,沈默接连做了好几晚上的恶梦,老是梦见自己正考试的时候,一群凶神恶煞的官差就冲进来,拿个戳子往他头上一盖,然后便绑了拖出去,吓得他一边挣扎,一边哇哇大叫道:“我就去了一次,我下次不敢了……”
这时,他的身子突然被使劲摁住,人一下子就惊醒了。沈默睁眼便看见长子,一脸焦急的望着自己道:“拙言,快起来吧,要迟到了。”
沈默惊魂未定的喘息道:“什么迟到?”
“今天府试啊!”长子瓮声道:“还有半个时辰。”往常沈默的自律性很强,根本不用人叫早。长子他娘便做好早饭在下面耐性等着,谁知今天这么重要的日子,他就偏偏睡过头了呢?
“啊!”沈默一下子便惊醒过来,一个鲤鱼打挺跳下地,洗脸刷牙漱口穿衣,动作快的让人眼花缭乱,长子还没反应过来,他便已经拎起考篮子,三步并作两步的冲下楼去。
屋外仍是满天繁星,姚老爹早就套好马车在等他,一见沈默出来便道:“早饭在车上呢,公子上去吃吧。”
沈默钻上车,还不忘嘱咐道:“大叔,快点走啊!”
~~~~~~~~~~~~~~~~~~~~~~~~~~~~~~~~~~~~~~~~~~~~~~~~~~
在姚大叔的拼命催动下,马车飞速的行驶起来。沈默本想在车上吃点东西,无奈车厢里太过颠簸,他怕不幸咬舌自尽,只要忍住了。
大概行了一刻时间,马车便停了下来,沈默心说神速啊,便探出头去道:“大叔,到了啊?”
却听姚老爹无奈道:“堵了……”沈默闻声向前望去,便见前方的灯笼火把,汇聚成一条粗壮的长龙。他的第一反应是好壮观啊,但接着就意识到,竟然遇到了这年代极为罕见的堵车现象。
如果目能夜视,你会看到位于绍兴城南的投醪河畔,密密匝匝的挤满了轿子、马车,甚至是驴车、牛车,还有骑大马的……连河道中也塞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
这其实并不奇怪,绍兴下属八个县,除了会稽山阴之外,还有余姚萧山、新昌诸暨、上虞嵊县六个县,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考生,为了同一个目的汇聚于此,人数是会稽县试的五倍还多,不堵车才怪呢!
时间紧迫,他来不及多想,便拎着考篮跳下车道:“大叔,我走过去,你先回去吧。”姚大叔从怀里掏出个银锭给他道:“昨天我来打听了,里面什么吃的都卖,公子进去买点吃吧。”
沈默将信将疑的接过银子,来不及多说,便游鱼一般钻进车水马龙之中,闷头往府学宫前跑去。
看到他下车往里跑,很多考生也跟着跑起来,大伙你追我赶,互不相让,终于在点名入场前的最后一刻,赶到了警戒线前。
跑了这么一大段路,累得沈默腰都直不起来了,他突然看到左脚一阵凉飕飕,低头一看,鞋子竟然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
沈默不由一阵眩晕,心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啊?但这时考生开始往里进,他不由自主的被裹挟着进去,险些连另一只鞋也被踩掉。
~~~~~~~~~~~~~~~~~~~~~~~~~~~~~~~~~~~~~~~~~~~~~~~~~~~
像县试一样,送考的一干人等,都被官差隔在外面,只有应试童生才能进入学宫前街。
但考生的人数实在是太多了,因为不光是今年县试录取的,还有往年过了县试,却考不中府试的。按照规矩,这些人可以不再参加县试,而直接入围府试……这个人数是今年才录取的四倍还多,所以考生总数大概是……五千人。
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五千考生熙熙攘攘的挤在考场前,却不能立即进场。因为府试的点名入场是县为单位——这个县的考生点完了,下个县再入场的。
可是即使事先组队而来的,也一定会在人山人海中被挤散的,何况很多学生都是自己来的,那么该如何找到自己县里的领队——教谕大人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县在考前都会精心制作奇形怪状、五颜六色的灯笼,事先告诉考生,看到那个样子的就集合过来。
比如说会稽教谕就事先告诉本县考生,见到牛头灯笼便靠过来。
那些灯笼用长竹竿挑着,在黑咕隆咚的天色中十分显眼,沈默找了一会儿,便看见半空中的牛头,便提着考篮挤过去,终于见到了面熟的考生,第一句话就是:“谁有多余的鞋?”
大家一看是本县案首,不论长幼都一起朝他行礼,口中称呼‘师兄’,这也算是案首的小小福利吧。待听明白沈默的意思,大家理解的笑笑道:“师兄也被踩掉鞋了。”有不少人七嘴八舌道:“我方才也是。”“我的帽子被挤掉了。”“我的笔墨摔坏了”
“那你们怎么办的?”
有人说是“现买的。”这是第一次考府试的。
有人说是“还有备用的。”这是有经验的。
沈默吃一惊道:“这里还有货郎吗?”
有那考过几届的童生笑道:“师兄有所不知,每年府试都有这么多人,被挤掉鞋子帽子、摔坏的笔墨砚台不知多少,考场偏偏又规定‘衣冠不整不得入内’。差役看到有利可图,便购进一批,高价贩卖。”便有人自告奋勇,给他去找买东西的,不一会便领过一个穿着号服,挑着货郎担的过来。
接着那人手中的灯光,沈默果然看到食品文具、鞋子帽子一应俱全。一问,一双布鞋竟要一两银子,这价钱在外面可以买五双上好缎面布鞋了。但他也知道稀缺就是资本,只好乖乖挨宰。
看着那人卖肉火烧,他又问问价钱,两钱银子一个,沈默已经麻木了。他干脆把姚大叔给的二两银子扔给他,拿了五个火烧,一双布鞋。
别人都说他不该买火烧,有经验的考生告诉他,往年考场的官差,会从外面买饭菜到考场贩卖,虽然同样高价,但好歹还是热腾腾的。
沈默摇摇头道:“话虽如此,可新官上任三把火,谁知道府尊大人会不会烧到咱们头上呢?”
众考生不禁直冒冷汗,立马将那人的吃食抢购一空。
--------------------------------分割-------------------------------
还有27个小时,10月1日凌晨就要上架了。这本书一个半月新书期,28万字公众版,且自我感觉写作态度十分认真。所以和尚觉着对得起大家了,请大家将保底月票投给官居一品吧。上架之后必然更新更多,内容更精彩,谢谢大家!!
第一二零节 小三元之府试案首 (下)
绍兴府试的考场设在府学宫,府学宫占地百亩,考试条件非常好。但也存在与县学同样的问题……考场坐位依然有好有坏,有的坐位光线不是很好,有的坐位风比较大,所以大家都希望能占个好点的位置。
这时候考场开了门,第一个县开始点名。其它县的考生便纷纷找到考场的差役,拿出银子来请他们将考篮先放到考场中位置好的桌子上。按惯例这代表已经有人占了这个坐位了,等他们进场之后,只要找到自己的考篮,坐下来就可以了。
但差役们这次没敢收钱,他们满面遗憾道:“府尊大人有吩咐,必须按照卷上编定坐号,入场对号而坐,否则取消本场考试资格。”考生们这才死了心。
五千童生分成十组入场,到天光大亮时才领到答题纸全部入场。沈默的运气终于回来了,他的座位是三排六号,三六一十八,不但吉利而且位置绝佳。
坐在位子上,他发现前后左右一个都不认识,不由暗暗高兴道:‘可以清心考试了。’县试时监考不严,身边的考生纷纷小声问他如何破题,让人不胜其烦,据说府试的纪律要求也一样宽松。
只听周围嗡嗡声不绝于耳,大概又是些‘都是难兄难弟,待会互相帮助!’‘给我看的话,小心出去废了你!’之类的考前交际活动。
~~~~~~~~~~~~~~~~~~~~~~~~~~~~~~~~~~~~~~~~~
待沈默吃掉一个肉火烧,所有的考生终于都坐好了。
这时考场大门缓缓关闭,落锁后竟然贴上了封条。看到这一幕,考生们不由心中打鼓,暗道‘不会要动真格的吧?’
正在众人胡思乱想间,便听一个男声拖长音高叫道:“知府大人到!”
只听一片稀里哗啦声,考生们纷纷起身,向着正殿的方向施礼。那知府大人走到殿前,却也面向正殿,给此地的主人……孔圣人上了三柱香,然后带着考生一道三叩首,这才转过身来。
学生们又给他行礼道:“学生拜见知府大人。”
“免礼,都坐下吧。”知府大人的声音十分清越,富有魅力。
沈默觉着这声音十分耳熟,便趁着坐下时抬头望去,不由小吃一惊,只见那站在正堂之前,头戴金顶乌纱,身穿绯红四品官袍,胸前补着云雀的官员,竟然是他那位突然冒出来的师叔——唐顺之!
考生们也抬眼偷瞧府尊大人,一看到那身绯红不由倒抽冷气,要知道虽然按照洪武旧制,知府就应该是四品。但自从成化年间以来,巡抚负责制逐渐成形。到嘉靖年间,巡抚已经凌驾于三司之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一省之长。原本的三司已经变成了部门性的地方权利机构,品级自然要低于正三品的巡抚大人。
所以虽然没有改动洪武旧制,但吏部在授予官衔时,却将从二品的布政使,降成了从三品;正三品的按察使,降成了正四品,连带着知府也从正四品降成了正五品……
但这位新来的唐府尊,竟然是个四品官,这其中真正意味着什么,考生们不知道,可他们朴素的认为,这说明府尊大人肯定很牛!
于是乎肃然起敬,不敢因其面生而稍有轻慢。
穿上官服之后,风流名士唐顺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不怒自威的唐府尹。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全场,并没有在任何人身上停留,只听他声音凝重道:“诸位,本官浙江兵备副使兼绍兴知府唐顺之,也是今年府试的主考官。”浙江兵备副使是个四品官,所以唐顺之胸前补了云雀。
场中鸦雀无声,只听唐知府沉声道:“毋须讳言,我浙江现在的头等大事便是备倭,尤其要防备倭寇趁各府集中人力府试时发动袭击,所以本官奏请提学大人,仿效院试例,将本年府试缩短为一天。礼部已经批复下来,同意并令沿海六省全部照此办理。”明初虽然很忌讳前元这个‘省’字,但到了嘉靖年间,只要不是正是行文,即使官员也用‘省’来代替那拗口的‘布政使司’。
考生一片哗然,有性急的便高声道:“这不合规矩!”
嘈杂声刚起,便听守卫考场的官兵齐声低喝道:“肃静!”圣人考场见不得兵器,要不非得有水火棍戳地面的‘轰轰’声。
考生一下安静下来。
“战时权宜便是规矩!”唐知府沉声道:“如果不满意可以退出,明年再来考过。”说完嘴角浮起一丝坏笑道:“如果明年倭寇平定的话,想考多少场都是可以的。”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考生们还能说什么,只能低头认命。
“现在发考题。”唐知府沉声下令道。便有一队官差,将装着考题的信封,按序号发下去。只听唐知府高声道:“本官共出了九套题,保准你们每人拿到的题目,跟前后左右皆不相同。所以诸位,请专心答自己的卷,不要交头接耳,也不要偷看别人的卷子,因为那样没用……”说着声音转冷道:“当然更不能偷看小抄,只要有一点违纪,立刻逐出考场!”
~~~~~~~~~~~~~~~~~~~~~~~~~~~~~~~~~~~~~~~~~~~~~~~~
考题一发下去,考生们哪有功夫理会聒噪的知府大人?都紧张的打开信封,抽出自己的考题。
沈默看自己分到的考题,乃是一大一小两道四书题。大题是道一句题,曰‘道之以德’;小体是个截搭题,曰‘皆雅言也叶公’,很显然大题考功底,以理真法老为重,小体考思维,以破题恰当为重。
便趁着一开始脑子清醒,先看那小题‘皆雅言也叶公’,他得先看出这莫名其妙的句子是怎么生出来的,然后找到其出处……这哪是考死记硬背啊,简直就是智力测试嘛!
寻思片刻后,沈默在前四个字后面加个点,将句子断为‘皆雅言也’、‘叶公’,便可断定这两句都是《论语。述而》,前者是第十五篇的最后四个字,后者第十六篇的开头两个字。不由暗叹一声道:‘我这师叔真是个天才!’
因为截搭题虽然广泛应用,但朝廷从未正式承认这种出题方式,如果碰到看你不顺眼的御史,参你一个‘割裂经文’的罪名,那就得乖乖引咎辞职。但再找茬的御史,都拿这位唐知府没有办法……虽然大家都知道他出的是截搭题,但人家这六个字却分明是连着的,不信回去翻翻书,看看是不是紧挨着的。
这时候又没有标点符号,还真没法说人家不是一句。
----------------------------分割---------------------------
第一章,恩,我加油去码下一章,票票啊……
第一二一节 夺魁 (上)
但是‘皆雅言也。叶公’六个字连在一起,看起来简直不知所云。
不过对于跳跃性思维强大的沈默来说,这不是什么难事。他知道前四个字的原文是‘《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言便是周王朝的官话,大体相当于当今的陕西话。而孔子是鲁国人,平时说的是山东话。这句话的意思便是‘孔夫子平时交谈用山东话,但在诵读《诗》、《书》和赞礼时,则改用陕西话。’
当然具体的解释还得听朱子的,他老人家说:‘雅’即训‘常’,雅言即‘训常’,乃圣人之德行也。
再看‘叶公’二字,原文是‘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朱子解释道:‘叶公者,字子高。楚叶县尹,僭称公也。’这话的意思是,叶公问孔子的学生‘你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搞明白两句各自的意思,下面就开始扯了……将其合情合理的扯到一起,就算是成功了。
沈默突然发现,这道看似无理的截搭题,在弄清各自的出处后,竟然变成了明白正大的平正之题。因为朱子在介绍完叶公是哪位之后,又注释道:‘叶公不知孔子,必有非所问而问者,故子路不对;抑亦以圣人之德,实有未易名言者与?”
‘圣人之德’四个字,便将前后两句联系起来,把题意堂堂正正表述出来,只要你背过论语和朱子注疏,便能直接破题,不用你乱猜胡诌。
说实在的,这是沈默在第一次做截搭题时,心中有踏实的感觉,因为往常遇到的那些,往往是考官生拼硬凑而成,即使出题人自己的标准答案也是牵强附会,答题者自然更是云里雾里,找不到严丝合缝的答案。
沈默不由暗赞道:‘能把截搭题出得这么堂堂正正,让人破起来心服口服,唐荆川果然不负‘唐王’之名!’‘
既然破题无误,下面的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便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写得他大呼过瘾……
一篇文章写完,再如县试时那般细细检查数遍,遣词造句无误,韵脚韵律流畅后,这才一笔一划的用馆阁体誊写在卷子上……李县令曾经说过,单凭他这首字,哪怕文章写成豆腐渣,都是可以当上秀才的。
~~~~~~~~~~~~~~~~~~~~~~~~~~~~~~~~~~~~~~~~~~~~~~~
第一篇文章写完后,时间快中午了,沈默伸伸筋骨,把卷子小心收起来,准备吃完午饭再写。虽然火烧已经凉了,但他也不是娇生惯养的,将就着也就吃了。与他抱同样念想的还有很多,不少考生都从篮子里拿出干粮和竹水壶,开始用饭。
但一些个富家子弟可吃不下又冷又硬的干粮,他们只接受热腾腾的饭菜。便有考生拿出银子,请求巡考的差役,去外面取回家里送来的食盒。
知府大人把门都封了,差役们哪敢擅作主张,便让他们先忍着,派个代表上去小声请示道:“府尊,有些个考生没带干粮,请小的们帮着去买点。”
唐知府摇摇头,淡淡道:“尽管为考生服务无可厚非,但考场不是市场,需要绝对安静。而且此时进出容易发生舞弊,让他们死了这条心吧,本官是不会同意的。”
那差役下去后不久,考场上便响起一阵叽叽喳喳声,那些大户人家的子弟不干了,他们有的是真没带干粮,有的是就等着差役考题送出去,把答案送进来呢,自然不愿意。
这时‘啪’地一声脆响,把所有人都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