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天工-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五排轮射!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七一回 初战告捷

呼啸的弹丸雨中,建奴骑兵纷纷落马,建奴也杀红了眼,知道眼下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拼命打马向前。

将近三百多骑兵,在三百多尺的冲刺途中,可能只需要二三十息的时间,虽然队列的调整花去一定的时间,明军火铳手密集的齐射也几乎将冲在最前面的骑兵打落马下,但建奴的骑兵还是如风一般掠向火铳兵的阵列。

五排轮射,只来得及打出两个轮次,虽然也有上百骑兵落马,但还是有将近两百的骑兵冲到五十尺之内。

第二轮打过之后,前面几排的火铳手已经在队长的指挥下,开始为火铳插上二尺长的枪刺,加上五尺长的火铳,枪刺达到了七尺。

要是短兵作战,七尺枪刺并不算短,但要硬撼骑兵,七尺长的兵刃又绝对不够。

第五排的火铳放完,最前面的骑兵已经冲到距离只有二十多尺的地方,这些火铳手直接扔掉了手上的火铳,抽出身上的短刀,这也是标准装备之一。

火铳兵与骑兵近身肉搏,这在复辽军的步兵操典中,属于尽量要避免的恶劣情况之一,但是这一次,因为战前安排的疏漏,破虏营右掖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情况。*****

依照火铳兵必须与长枪手混编的原则,骆养性在右掖布置了一个旗的长枪兵,一百多长枪兵大跨步向前,抢在火铳手身前,以单薄的一列横队,迎上了呼啸而来的将近两百建奴骑兵。

“杀!”长枪兵没有在原地列枪阵,摆拒马,这么近的距离,根本来不及。这样单薄的阵线,也根本挡不住。

唯有向前,长枪向前,刺向呼啸而来的建奴建奴骑兵。

建奴骑兵在明军的两轮齐射中,伤亡不小,但并没有伤及根本,但为了避开倒地人马地阻拦,以及火铳的杀伤,将近两百的骑兵阵型也不紧密。虽然都是尽量往中间靠,但有些却散向了两翼。

将近两百的骑兵,大致形成三条横列。迎头撞上越众而出的长枪兵。

明军的长枪兵这时候也不讲求阵型,而讲究小组配合,他们在总人数上要比建奴的骑兵少些,但在第一排,却又要多些。差不多是两个人对付一骑,一人刺马,一人刺马上的骑兵。****

建奴的骑兵也是高高举起手上地马刀,狠狠向前挥了出去。

乍一接触。战场之上一片战马惨嘶,复辽军的严格训练,使得有一半多的枪兵,用手上地长枪刺中了建奴的马匹虽然他们也被马匹的冲势带得飞了出去,不过锋利的枪刃,也足以深深刺入马匹的身体,马匹吃痛。突然暴起。将近一半地骑兵被摔落马下。相比较之下,刺向骑兵的长枪却有一多半落了空。只有十几杆长枪刺中了马上的骑兵,将其挑落马下。

第一次接触。虽然只有十几个长枪兵被建奴骑兵直接砍中,并且挑落了一大半的骑兵,但明军地第一排枪阵,却也就此烟消瓦解。

每一排骑兵之间,相隔不过二三十尺,不等明军做出调整,第二排的建奴骑兵已经到了面前。

长枪阵已破,本来应该在长枪阵保护下的火铳手挺着枪刺,迎了上来。

第一排奋力扑向冲过枪阵以后幸存的建奴骑兵,第二排、第三排,直接从人群穿过,抬起枪刺,迎向第二排建奴骑兵。^^^^

战场之上,瞬息万变,眨眼之间,明军的火铳手已经与建奴骑兵撞在一起,这一次建奴骑兵的马刀命中率大为提高,但火铳手的枪刺也毫不留情,几乎每匹战马都被扎了一枪刺。

要知道,两排明军迎战一排骑兵,差不多是四个人对一个骑兵,悍不畏死地复辽军战士伸出四把刺刀,硕大地马匹几乎是无从避让。

第四排挺枪,越过前面三排,又与建奴最后一排的骑兵撞在一起,他们地损失却要惨重许多。

第五排提刀向前,砍杀那些落地的建奴骑兵,至于那些冲透了战阵地几十骑,他们已经是顾不上,也不用管,因为破虏营中军哨的一个旗骑兵,已经从后面绕了过去,足够他们在江边堵住这些骑兵。

以一哨火铳兵,加一个旗长枪兵,骆养性在北侧安排了八百多人,对上建奴的三百骑兵,正面对决,不仅让对方的骑兵冲了上来,而且还冲散了军阵,还有四五十骑透阵而过,这在破虏营的中高级将领眼中,简直就是耻辱。****

复辽军灭虏铳的有效射程在四百到五百尺之间,最大射程不超过六百尺,在这个距离上,骑兵只要冲起来,不过是二十到三十息,而在作战中,骑兵不可能全程全力冲刺,还有个加速、调整队形的过程,但五六百的距离,最多也就是六十到一百息时间。

复辽军急速轮射的频率,通常在四十五息一个轮次,第二个轮次就要六十息,这是考虑到清膛、装弹所需要的时间,若是单纯射击速度的话,可以做到更快一些。

通常来说,火铳兵射击会将一些骑兵打落马下,这就会影响后面的骑兵,要保持队形冲击,骑兵不会全速冲击,而是会继续保持队形,只有在最后一百尺左右,骑兵才会不顾一切全速冲刺。

这一次骑兵与火铳兵的对决,差不多是一次极为标准的版本,建奴骑兵用了一百二十息左右的时间,使得明军的火铳兵完成了两轮、十次齐射,射出一千四百发弹丸,命中率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左右,也就是干掉了一百出头的建奴骑兵。

这个时候,还有将近二百骑兵冲到明军阵前,明军一个旗一百多长枪兵,一个哨七百火铳兵前赴后继,拼死相搏,效率差不多也只有一成多,留下了一百多骑,还是让四五十骑冲了出去。===

在火器的技术没有突飞猛进,至少发展到定式弹药,射速有根本提高之前,骑兵确实还是这个时代战争中的王者。

或许,只有骑兵对骑兵,或者列阵的重装步兵才能够很好应对,而这一次,破虏营以轻装步兵硬撼骑兵,在兵力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伤亡甚至要超出对方,最后死亡及重伤失去战斗力的,要高达七十三人,战损率几乎达到一成,这在复辽军历次作战中,已经算是比较大的损失。

不过从战场上来说,左翼的表现决定了义州之战的最终结局,并达成之前定下的目标,几乎全歼义州建奴。

冲出战阵的建奴四五十骑建奴,也在中军骑兵哨的追击下,全军覆没,没有能逃走一人,也确保了此战取得完胜。

由于主力出战,建奴在城内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兵力,东门与北门发起进攻,很快破城而入,几乎没有什么损失,就拿下了义州城。

骆养性站在敌楼上,看着北面战场的动向,听到各个战场传来的最新战报,却有些不大高兴,虽然战事进行得很顺利,不过在他亲自坐镇的主战场,却远算不上尽善尽美。

究其根本,是他没有想到建奴会在第一时间就往外冲,虽然这是义州之战作战计划中所要达到的效果,但骆养性觉得,以建奴的野性,起码要打上半天才会安排突围,没想到对方打都没打,就开始向外冲,而且是全军出动,不顾一切,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在这样的情况下,西线的兵力部署一下子根本没有到位,才让建奴骑兵抓住了侧翼的空当。

此外,建奴竟然会驱赶百姓在阵前充当炮灰,这也是骆养性他们战前没有想到过的,紧张的战场形势让他不得不向中间收缩兵力,使得侧翼的空当进一步变大。

真正激烈的战斗也就是西线左翼的这次交锋,至于正面,等到建奴的骑兵一走,汉军立刻崩溃,武装整齐的重步兵只能驮着沉重的铠甲去抓捕俘虏。

虽然此战算不上完美,不过终究是以不大的代价,达成了战前的目标,并且占领了义州这座位置很重要的城池,按照参谋部的构想,这座城池将成为复辽军在东江的重镇,以此拒建奴于鸭绿江以西。

按照复辽军的战守思路,义州城距离鸭绿江边还有一里多路,并不是最佳选择,理想的状况应该是依河而守,所以东江卫打算在江边修建一座堡垒。

攻取义州城,使得东江的战线向前推了一大步,使得东江的攻防态势一下子发生重大变化,从退守一隅,到划江而治,与建奴隔江对峙。

义州之战,骆养性邀请了朝鲜的一些官员前线观战,一天之间攻取义州,也向朝鲜展示了复辽军的实力。

朝鲜的李朝在这个时候对明朝还是很顺服的,他们的制度文化大多学自明朝,所以都很容易接受对方。

李彦与骆养性都发现在朝鲜做事,有时候要比在国内更加方便,譬如骆养性这个副将,在朝鲜人看来,就是大明的大官了,他说出来的话,朝鲜人都是恭恭敬敬。

这次大战以后,朝鲜人在敬服的同时,又多了些敬畏,骆养性想要在义州作什么,朝鲜人无不同意,到了最后,朝鲜的国王索性要让骆养性兼着巡抚义州、铁山地区。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七二回 战情发展

建奴虽然全民皆兵,但毕竟人口基数少,很多地方又是新近获得,内部不稳,也不可能真的将适龄男子统统抽调,所以建奴的动员规模通常也就是十万出头,全部动员,也能有十几万的兵力。

这个兵力,已经和明军同一时间在辽东的投入规模差不多,纵观辽战历史,明军在辽东的兵力也总是维持在十几万,萨尔浒、辽沈,包括广宁都是差不多,每一次战败以后,明朝又会动员,抽调兵力再次组成辽东军团。

这样的态势有些像添油战术,其实是受制于后勤供给的能力,明朝几乎是倾国之力,才能在辽东维持十几万的常备军。

当然,官僚体系内在的耗费也占去了很大一部分份额。

建奴用兵通常也会受到后勤保障的限制,但他们的保障体系更为粗放,往往都会以战养战,所以动员的能力会强出许多。

天启二年正月,建奴全面动员,在广宁一线投入七万余兵力,一举攻占辽西重镇广宁,而在岫岩、凤凰城、宽甸一线,也动员了两万多兵力,以震慑东线,试图逼迫复辽军进攻盖州一线。*

加上盖州、海州、辽沈一线,以及北线的常规兵力,此次建奴动员的总兵力已经达到十万以上,差不多接近其最大动员能力。

与之相比,明军在辽西一线就有十万出头,蓟州镇、天津、登莱也都有备兵,加上辽南、东江,为辽战配置的兵力已经达到熊廷弼所要求的二十多万。

当然,这二十多万之中。实际兵额可能也没有这么多,还有很多是在后方的,一线兵力也就是和建奴差不多。并不占什么优势。

而在具体战事之中,明军往往又是分兵设防,建奴则会利用机动优势,形成局部战场上的兵力优势,大部分明军地战斗力又不如建奴,失败几乎就是必然的事情。

与建奴相比,明军的优势在于帝国地广袤国土所代表的国力。明军不仅在辽东投入重兵,在西南,奢安之乱也已经如火如荼,四川、贵州、云南、湖广等西南省份,也已经成为另外一个战区。大明在同一时间,开始了两场迁延日久的战事。

而在明帝国的各省,也有大量的常备兵力,包括最为精锐的九边。^^^^所以明朝在每一次失败以后,都可以从地方上补充兵力、粮饷,再度组建起十万左右的辽战军团。

哪怕是在松山之战以后,所谓大明最后一支战略机动力量被歼灭,到了明朝灭亡地时候,吴三桂手上也还有着数万关宁铁骑。

但正是在这种类似于添油的过程中,明军从来未能建立对建奴的优势。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失败。然后抽空了关内的实力,最终走向灭亡。

天启二年正月的战事。似乎也和往常一样,努尔哈赤雄才大略地集中七万兵力。猛攻广宁,熊廷弼、王化贞极为愚蠢地败退回山海关,广宁一战,其战果甚至让努尔哈赤都感到意外。

同样会让他感到意外地,就是辽南复辽军并没有进攻盖州,而是调集了六个营,两万多战兵,加上辅兵超过五万多人的总体规模,在东江发起了一场局部会战。

在辽南战局的推断中,努尔哈赤错误估计了辽南军的规模,他以为辽南军力也就是那一万京营,殊不知在过去将近一年地时间里,复辽军利用兵战俱乐部,复制复辽军的成功模式,吸纳辽东兵和辽民,规模已经扩大到七个营,虽然其中有四个新编营,但像东江营、复州营这样上过战场,并且成立较早的新编营,其战斗力也是不俗。===

就算是成立时间最短的镇江营,也因为中高级将领,以及营伍的骨干都是老兵,其实在也不容小窥。

经过义州一战,镇江营也算是经历了战火,虽然他们并没有参加决定性的西门大战,但是此战的胜利,也让他们地心气提高到一定程度,或拥有一些老兵才有地战场气度。

复辽军在攻占义州以后,只是略略休整,隔天,也就是正月二十七日,一次开拔,从义州越过鸭绿江,兵锋直指河西的镇江堡。

与此同时,西路军在孤山立下大本营后,又在五重河与哨子河交汇处地刘家坳建立营寨,以选锋营左哨领金州营左右掖驻防。

刘家坳营寨以传统的木栅为主,关键地方用水泥板构筑,外围用铁丝网、壕沟、拒马构筑,大军在此一共花了三天时间,也就是从二十七日开始,选锋营与灭虏营开始向东移动。*

阿敏坐镇凤凰城,调兵遣将,本打算趁着明军进攻岫岩地时候,向南迂回,切断明军与海上的联络。

到时候从辽西返回的建奴主力,会从耀州、盖州一线直插岫岩以西的鹰纳河,堵住明军西撤回金州的退路,从而歼灭辽东唯一有战斗力的这支京营精锐。

但是从二十四日开始,情势急转直下,先是辽南来的明军并没有急着进攻岫岩城,而是在岫岩城与凤凰城之间的刘家坳修筑营寨。

侦察显示明军在刘家坳聚集了一万多兵力,而且有几千骑兵,岫岩城大部分是步兵的两三千兵根本不敢动。

就是阿敏知道了明军在刘家坳的举动,知道这是辽南那支京营精锐,也没有轻率地扑过去,虽然明军在刘家坳修筑营寨有些反常,一旦建成,对建奴的威胁也很大,不过只要辽西的主力回来,这支过于深入的孤军也只有灭亡一途。

随即,阿敏就更不敢动了,二十五日上午,他就收到镇江堡送过来的消息,说是数千明军在鸭绿江对岸出现,随时可能踏冰过河,而更多的明军则出现在对岸的义州城附近,将义州城围得水泄不通。*

阿敏就纳闷了,他不明白怎么会有这么多明军,他面对的根本不是一万精锐,而是数万大

阿敏很快意识到这其中精锐可能只有一万,其他都是临时凑起来的杂牌军,但是他还是不敢乱动,因为几个方向上的侦察结果都表明,那些明军都不是善茬。

纪律严明、队列整齐、装备精良,更重要的是士气特别高昂,大军所在,嘹亮的军歌此起彼伏,绝对不同于往日所见到的那些明军。

阿敏并没有立刻向镇江堡、义州派遣援军,而是命令宽甸、凤凰城附近的后金军向凤凰城集结,秉承建奴的作战传统,他所做的第一件事,还是集中兵力,并加强骑兵的侦察、骚扰,以寻找明军的破绽。

不过这一次,建奴这样的行动也遭到了强有力的狙击,西路军的主力是灭虏营和选锋营,除了在刘家坳和孤山各留下选锋营的一哨火铳手、一哨长枪兵以外,西路军一共拥有老营兵八个哨,以及金州营的两个哨,其中灭虏营是复辽军中唯一的骑兵营,虽然他们依然还有一哨长枪兵、一哨火铳手只是骑马步兵,不过三个哨两千余骑兵,足够在大军周围撒开一道大网,使得接近这张大网的建奴骑兵遭到灭顶之灾。

选锋营的骑兵虽然能够截杀建奴的小队骑兵,但他们的出现本身就暴露了大军行动的方向,到了这个时候,阿敏也已经明白过来,辽南军的目标根本就不是中部的岫岩城,而是东部的镇江堡,甚至可能就是他现在所在的凤凰城。

虽然无法弄到明军兵力的确切数字,阿敏估计从刘家坳、孤山一线东进的应该是明军在辽南的主力,也就是那支京营精锐,大致在一万人左右,这个估计与实际情况类似,这支明军的实际兵力是十个哨,也就是七千战兵,加上五千多辅兵,也就是一万出头。

从侦察的情况来看,阿敏认为这支明军确实很强大,他们的骑兵很勇敢,素质也很高,而且作战手段多样,在数量差不多的情况,建奴精骑竟然也是占不了多少便宜,对方打不过就走,然后借着地形放冷枪,或者不停游走,等待更多的骑兵扑过来。

这通常是女真人喜欢的作战方式,却在对方的骑兵身上出现,阿敏觉得很头疼,要知道对方不仅有骑兵,更有传说中一千步兵打垮了八百骑兵的主力火铳手与长枪兵,阿敏手上眼看着已经有一万兵,大致和对方差不多,但也不敢随便出击,这毕竟不是以往可以随便捏的软柿子,乌尔古岱可就是在这支军队面前,损失了六千多人。

阿敏此刻还有另外一种选择,那就刚刚打下义州,过了鸭绿江的明军东线,这支军队的骑兵很少,这和阿敏想的差不多,既然南线是明军的主力,那么东线就应该是明军的一些杂兵。

但是东路军摧枯拉朽般地打下了义州,而且义州城的守军一个都没逃出来,这让阿敏又是心生疑窦:这支杂兵的战斗力,真的不值得一提吗?

阿敏本想着集中兵力先吃掉镇江堡外围的这支明军,但是明军的南路,也就是他们主力,又以极快的速度东进,其方向直指凤凰城与镇江堡之间的险山堡。

要是镇江堡外的这支明军实力不弱,不能很快灭掉的话,那么后路便要被截断,会遭到明军的夹击,阿敏立时有些投鼠忌器。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七三回 恶劣形势

阿敏经过仔细考虑。最终还是决定出击。阿敏认为明军虽然有一支实力不俗的精锐轻骑兵。但是数量太少。其主力还是步兵。后金军完全不用担心机动跟不上。

因此。阿敏不认为明军有能力截断其退路。在凤凰城、险山堡、镇江堡一线。完全是后金的内线。即便是明军主力插入凤凰城与镇江堡之间。阿敏也完全不用理会。他可以撤向宽甸的区。依托建州进行反攻。

在分析了明军动向以后。阿敏令大军次第出发。兵分两路。一路于二十九日抵达汤站堡。一路于是日晚些时候。进抵险山堡。

正如阿敏所分析的那样。后金在这一的区是内线作战。粮秣供给及后勤保障都是相当方便。大军行动。也是相当迅速。

东路军破虏营越过鸭绿江。于二十八日进抵镇江堡。并与东江营会师。在镇江堡北侧立下营寨。

吸取义州之战的经验教训。骆养性令大军深挖壕沟。扎实营寨。并集兵于一处。看上去不像是来攻城。而是来防守似的。

东路军的营寨立在镇江堡以北五里处。靠近鸭绿江边。过了江不远就是义州城。那里正在进行热火朝天的筑城工程。大量的辽民。还有朝鲜民夫。在东江卫的组织指挥之下。计划在江边修筑一座水寨。与义州城形成犄角之势。骆养性渡江以后。用了三天的时间完善营寨的防御工事。壕沟、木栅、铁丝网、拒马。层层叠叠。就像刺猬一样。

同时。骆养性也放出中军哨的骑兵在周围警戒。不过为了组建灭虏营的轻骑兵。破虏营的骑兵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并不能完全遮蔽战场。

到了天启元年二月一日。镇江堡与险山堡之间的建奴侦骑突然增加。骆养性就让游骑撤了回来。改为沿江巡查。不管敌人的东向如何。就只是防止他们渡江。

正月底的时候。已经有些暖湿气流。河面的封冻不再是那么牢靠。要想从冰上过江。也必须事先做好查探。不然很可能遇上冰面开裂。

天启二年二月初二。阿敏率领近万后金主力出现在险山堡与镇江堡。一南一北对破虏营、东江营形成夹击。

视察过明军的临江大营。阿敏也有些郁闷。没想到明军会龟缩成这个样子。之前他派小股骑兵一再挑逗。也是丝毫不起作用。对方摆明了是要作乌龟。

不过阿敏也没有别的选择。他不能继续等待、观望。因为南面的明军主力正在坚决北进。他们的目标很可能就是汤山堡。

打下汤山堡。就等于是切断了镇江堡与凤凰城之间的联系。阿敏能够猜到明军的打算。虽然他并不担心后路被断。他担心的是两股明军合流。那么他就再没有办法。只能固守待援了。

而现在。阿敏还有机会吃掉眼前这股明军。不让他们有汇合的可能。

而要赶在明军主力到来之前吃掉眼前这股明军。他就必须抓紧时间。因为明军行进的速度虽然不算快。但是距离却不远。

二月初三。建奴对明军临江大营发起了攻击。建奴用加厚的车为前导。先以步兵推进。试图填平明军营寨前的壕沟。

由于缺少足够的火炮。特别是重炮。明军对加厚的车毫无办法。只能任由他们前进到壕沟前。将泥土扔进壕沟。

不过让建奴没有想到的是。明军的壕沟不是一条。而是有很多条。就在大量步兵从车后面跑出来。向壕沟里面扔土块的时候。距离第一条壕沟不远处的第二条壕沟里。很多明军突然冒出了头。将大量的手雷扔到他们他们头上。壕沟前顿时死伤一片。

建奴派出大队弓箭兵。试图用抛射压制明军。由于壕沟与盾牌的保护。这些抛射的羽箭很难对明军造成伤害。还是时不时有人从里面扔出手雷。给建奴造成大量杀伤。

不过。这些杀伤倒也在建奴可以承受的范围以内。

骆养性也很快意识到单凭手雷是无法阻挡建奴大军的。于是他令旗一挥。在第三道壕沟里面。立刻冒出大队的火铳手。开始向建奴步兵射击。射完以后。立刻是背靠壕沟。完成弹药的装填。然后再次射击。

很快。第二、第三道壕沟都出现整排的火铳手。形成了并不密集的两排轮射。但相对于建奴几乎没有效果的羽箭抛射。火铳手的轮射还是给建奴带来很大的死伤。

冷兵器时代。大家所使用的无非就是那种几种战术组合。建奴的远程抛射无法压制明军的火铳射击。也就放弃了这种徒劳无功的努力。只能加快填平壕沟的速度。反正那些人大多是辽民和汉军。不值的珍惜什么。

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这个决定是个错误。因为没有羽箭压制。明军两个壕沟里的火铳手。竟然形成了四排轮射。这迫使他们不的不继续用抛射进行压制。虽然在明军防备以后。抛射对壕沟内火铳手的杀伤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至少使的明军不能肆无忌惮的射击。

填平西南侧一段二十多丈的壕沟。建奴就付出了近千人的代价。不过车终于可以越过第一道壕沟。向第二道壕沟迫近。

不过。这些车很快触发了一些不该触碰的东西。早就埋在一道壕沟之间的的雷。瞬间炸飞了数量车。

明军趁机用火铳射击。或者是扔出手雷。建奴以车构成的进攻阵线。很快被搅的支离破碎。一时之间。死伤惨重。只能后撤。

明军很快通过壕沟运动。向那些留在阵的上的车扔去手雷。将这些车彻底毁坏。

建奴这一次兵发辽西。征调了绝大多数的战器物资。阿敏军中拥有的这些车。还都是临时赶制的。数量并不多。在这次进攻中。就损失将近三成。这让阿敏的脸色有些不大好看。

稍事休整以后。建奴很快发起了第二波进攻。这一次败的更快。也有些莫名其妙。似乎明军阵的上到处都是一人高的深壕。明军像老鼠一样在里面穿来穿去。突然就出现在车前面。将那些会爆炸的玩意扔到车下面。或者是后面。给建奴带来很大的麻烦。

还有就是脚下时不时会有些爆炸发生。这让参与进攻的建奴士兵胆颤心惊。生怕自己踩上这些诡异的东西。

这一次进攻。建奴只将第二道壕沟添了一半。就再也抵受不住。溃逃下来。

阿敏不甘失败。在杀了一些溃兵之后。立刻投入所有的车。发起了第三次进攻。

金州城兵备道衙署。李彦和联席会议的成员正在看着各处最新传来的消息。他这次没有随军出征。也是他觉的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复辽军已经有了完整的样子。他所知道的那些半吊子军事见解。复辽军的将士差不多都已经接受的更好。他若在前线。发挥的作用未必很大。

何况。这一次的战局重心并不是东江。虽然复辽军的主力在东江。但就整个战局来说。具有决定意义的仍然是辽西。

正月二十七日。李彦与金州留守的官员的到广宁沦陷的确切消息。一时间尽皆默然。谁都不曾指望辽西能赢。但谁也没想到辽西败的是如此彻底。

二十七日的到的消息。还只是广宁城二十四日的情况。随后噩耗接连传来。熊廷弼、王化贞竟然弃守辽西走廊。退回关内。广宁周围数十堡竟然纷纷向建奴投降。辽西防御。瞬间土崩瓦解。倾国之力打造的辽西防御体系。不仅未能挡住建奴。甚至连造成大一点的损伤都。甚至反而增强了建奴的实力。

李彦不清楚历史的细节。他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幕。如今他要面临的困境就是。当辽西再也不能对建奴构成威胁的时候。建奴已经可以全力征伐辽南。

“参谋部原本的估计。认为建奴从渡河。到攻取广宁。应该要五天左右的时间。绥靖广宁周围。并彻底打垮辽西明军。还需要五天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建奴在辽西应该要停留半个月左右。”茅元仪苦笑着分析起当前的形势。

“但是。建奴二十一日渡河。到二十二日。广宁军已经不复存在。二十三日建奴进入广宁。差不多只用了五天。辽西的局势已经一发不可收拾。如果建奴有意对付辽南的话。此时即可将主力抽调出来。”茅元仪担心的说道。

“你认为这样的可能性有多大?”李彦现在顾不上考虑未来会怎么样。辽西战事以成定局。他必须要在东江扳回一局。不然形势将无可挽回。

现在的关键却不是如何赢的东江会战的胜利。而是担心辽西的建奴会不会千里回援。突然出现在东江。如果东江再败的话。那么辽战的局势将恶劣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由于等到的消息已经是前几天的事情。谁也不知道建奴是不是已经有了新的动向。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七四回 决战辽南

广宁军的溃败,使得建奴最大的心腹之患就此土崩瓦解,至少在半年以内,明军很难重新组织起完整的辽西防线,更别说进攻。~~。~~

至此,建奴完全可以倾全力攻掠辽南,或者东江,兵力上的巨大差距,将使复辽军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

辽南金州、复州一线的兵力已经被抽空,主力北上参加东江作战,留守的不过只有一个复州营是主力,要是建奴在十日之内赶到,主力来不及回转,金复一线想要守住,会变得十分困难。

“现在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抓紧时间武装卫所守备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