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天工-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朝廷并不知道辽南的盐田经过整改以后。产量大增。远远超出原来整个辽东的产量。很快成为辽南的支柱型产业。大大缓解了辽南的经济压力。
李彦起先也没意识到盐场的价值会有这么大。毕竟在后世来说。盐是很常见也很便宜的。但是这个时代。盐实行盐引官卖制度。被附加了税收的功能。所以盐的价格特别高。
如果说因为饮食习惯的差异。北方人吃面而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大豆油南方人吃菜籽油。那么食盐不管南方还是北方。不管富人还是穷人。都是需要吃盐。加上盐又不像其他的东西。需要特殊的的方特殊的条件才能够生产。很容易进行控制。所以历朝历代。都对盐实行专卖制度。并通过提高盐的价格。起到税收的功能。
有明一代。盐税与田赋。几乎是平分天下。可见盐引在明朝财政中的重要的位。
不过与田赋不同。盐税是直接归属内库的。所以辽南能从内库争的这一块收益。也殊为不易。恐怕那些掌管内库的官员与内监。也没意识到辽南的盐。会产生这样大的价值。
借着商人的网络。辽南的盐通过天津在北直隶。通过登莱在山东半岛。通过胡文信等徽商。发售到河南、南直隶。甚至还通过东江。输入到朝鲜。
不过盐毕竟是盐。无论北方的长芦盐场。南方的两淮盐场。都有成熟的产销渠道。辽南的盐。起初还卖的顺利。随着产量的增多。如何确保销售。却也是个问题。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六五回 冬季无战事
天启元年的冬季,辽东大地显得有些平静,复辽军忙着巩固金复防线,并拓展朝鲜安州生产基地,骆养性异常高调地去了一趟朝鲜,参将的头衔很有些震慑的作用,何况朝鲜本来就视大明为宗主国,一切都进行得相当顺利。(
朝鲜国内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不过在大明朝的积威与恩德之下,支持的声音还是占了多数。
控制朝鲜,以夹攻建奴,这也是新任登莱巡抚袁可立的主张,登莱与辽南的支持,加上朝中徐光启、孙承宗的声援,复辽军开辟东江战线的计划也就顺利通过,并且从登莱、天津得到了不少的支持。
安州以北不远的介川,也确实发现了铁矿,使得安州可以建成一个煤铁联合的工业基地。
不过情况也不都是那么乐观,安州的煤炭似乎不适合炼焦,炼铁所需要的焦炭,还是得从滦州或者山东那边运过来,这就迫使李彦放弃了在安州建立冶铁厂的打算,而是将冶铁厂建在旅顺,安州和介川就彻底成为矿场开发。
介川的铁矿石可以供给旅顺炼铁,安州的无烟煤可以供给辽南作燃料,安州、介川的矿业也就此发展起来,到了天启二年的正月,这两处矿场,已经有超过三千人的规模,包括两支三百人的护矿队。^^^^
安州、介川的矿场使用的矿工中,大概有一半左右是逃亡的辽民,还有一些朝鲜的民众,平时劳动的间隙,都要接受基本的军事训练,差不多等同于金州、复州等地方的卫所守备军。
安、介矿场实行规模化开采,劳动条件在李彦看来是相当恶劣。不过在这个时代,却要好出很多。
安、介矿场的煤铁矿开采出来以后,就可以通过清川江顺流而下,进入大海,再输送到皮岛、金州、旅顺,其中铁矿石全都送往旅顺,无烟煤在蜂窝煤炉进入朝鲜以后,也在朝鲜本地卖得不错。特别是冬天来了,取暖、烧水、做饭,使用无烟煤确实方便。
安、介矿石地运输皆由旅顺华夏船运公司负责,天津造船厂在十月下旬、十一月份。先后有四条两百料,一条三百料的大船下水,其中护航舰队得到了那条三百料的大船,以及一条两百料的福船,舰队的主力战舰就成为一艘三百料的大船,加上两艘两百料的福船,以及十几艘其它战舰。
虽然数量看上去不算很多,这些却都是辽南最好的船,而且几艘大船更是实现了火炮了,最大地三百料炮船。已经是双层甲板,一共三十六门大炮,其中千斤大炮一十八门,三千斤大炮四门,其它也是八百斤的重炮。
这几乎已经是辽南铸炮的全部产能,为了装备这三艘炮船,甚至还从朝廷那边弄了几门大炮,这些炮都是徐光启、李之藻带着洋人铸出来的,精作坊地工匠也参与了一些。这几门大炮都是三千斤以上的,射程和威力都要比复辽军标准配置的千斤重炮要更远、更大。
正因为炮船所需要的炮太多,李彦只给舰队装了两艘新船,加上最早的那艘一共是三艘,三艘船加在一起。差不多就是将近一百门大炮。几乎掏空了辽南的潜力。
剩下来的三艘两百料的福船,其中一艘被李彦给了登州水营。当然也不是白给,一是李彦从沈有容那里弄来了很多船。二是袁可立一高兴,给了辽南更多的支持,再说天津船厂的物料可都是从南方征用地,船厂的成本并没有那么高。
李彦给登莱送了一艘大船,拉近了与袁可立之间的关系,仅仅是这一点,这艘船的价值就赚回来了。袁可立为了辽南请饷筹粮,也确实是很用心。
还有两艘大船,一艘自然是留给辽南华夏船运公司,在辽南起步的过程中,李彦一直从华夏工场那边抽取资源,这一回将这些船转过去,也算是一种弥补。
华夏船运公司收拢了水营整顿以后裁汰下来的大小船只,承揽天津、滦州、辽南、皮岛、安州之间,华夏工场、津滦厂矿、辽南物资,以及安介矿石的转运,业务繁忙得很。
另外一艘大船则留给了北方船运社,这是海商协会的一些商人,募股筹集起来的船运社,除了一些天津、山东原来地船商,也是从辽南或租或买,置办了上百条大小船只,结成了这个船社。
北方船运社的结构组成与华夏船运公司相类似,他们下面有两支船队,一支跑外海,一支跑内河与近海,跑外海的自然是准备着发往朝鲜与日本,跑近海的也主要是从天津这边,将北直隶或者沿运河而来的物资运到辽南,从辽南那边运回来水泥、海盐等,也是做得很热闹。
除了这两大船队,也有很多跑散货地船只,他们在跑海运地时候,也往往要结成船队,大家一起走,抗风险的能力才会更强。
也有一些人组成了一些小地船队、船运社,在辽南的影响下,相对平静地这个冬天,北方的海上航行的船只似乎一下子多了起来,津滦一带、辽南半岛、皮岛和朝鲜,以及山东半岛沿海,渐渐形成了以辽南为中心的海上商圈,与闽粤为核心的南方海贸圈形成截然不同的特点。
李彦也是着力培养这些海上的船商,虽然与跨越大半个地球的西方海商不能相比,甚至相对于南方闽粤的海商来说,北方海商的规模与实力也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不过他们这种更侧重于商贸的方式,似乎会更加健康一些。^^^^
北方海商协会在天启元年晚些时候,也就是十一月底的时候,选举出了委员会,委员会随后委任了一位海关关长,开始履行海商税的榷征。
辽南衙署在海商协会及委员会都有相应的名额,华夏船运公司也有代表入选,作为辽南的掌权者,以及协会…海关模式的提出者,李彦在协会中的影响力很大,甚至有委员希望推举李彦为会长,不过被他给拒绝了。
辽南衙署监督海关的运作,对海商的行为干涉的不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和建奴发生任何形式的关系。
这半年多以来,包有才和他的情报部一直在致力于在建奴控制地区建立情报系统,在刘爱塔兄弟,单尽忠等人投降以后,才逐步弄清楚建奴内部的一些情况。
建奴之前的叫法应该是女真,不过是东北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除了放牧,他们在其他方面的生产手段很缺乏,这包括农田种植,以及手工业,他们需要的很多东西,譬如盐、茶,乃至粮食、铁器等等,都需要通过与汉人的交换得到。
与明朝的战争爆发以后,建奴并没有发生物资的短缺,一方面他们在战争中不断获胜,可以通过战争去掠夺;另外一方面,他们将汉人变成奴隶,可以为他们生产,还有一条很重要的途径,那就是商人。
虽然在战争期间,女真与明朝之间的商贸活动被打断,明朝没有对建奴实行严格的贸易控制,但是这种交易也是受到限制的。
不过不能直接交易,间接的交易却可以,凭着游牧民族天然的好感,女真人可以通过蒙古人从明人那里换得想要的物资。
此外,也有很多大明的商人,为了利润不顾艰辛,直接通过蒙古进入建奴控制的地方,进行交易,其中又以与蒙古接壤的山西商人最多,这也是明末清初,晋商发家的起源之一。
李彦是绝对不容许商人去资敌的,虽然他管不了山西经蒙古到辽东的商道,不过在辽南,在海上,正是他可以控制的范围。
相对于在辽东半岛以东海域活动的护航舰队,在西面海域,也就是渤海湾中活动的近海舰队,虽然没有靖海号、镇海号、宁海号那种大型的炮舰,但也从辽南的水营中抽调精锐力量,也有几艘炮舰,巡阅近海绰绰有余。
趁着这个冬天的平静日子,辽南对水营进行了整顿,一东一西分别组成两支舰队,海战棋也在水兵中流传,兵战俱乐部海战部更是成为舰队将领的培训基地。
陆营的发展也没有停顿,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与训练,毛文龙、张盘等原镇江营的将领如期从兵战俱乐部结业,并受命组建新的镇江营。
在他们学习的这段时间,李彦已经让辽南总兵王国兴为组建镇江营抽调了足够的人手,并征募新军,并进行了初步的基础训练,这些兵丁与基层军官与原来的镇江营并没有多少关系,倒是身上辽南的色彩更厚重一些。
李彦并没有拆散原来的镇江营军官,虽然他们还是将占据新编镇江营的大部分中高级将官,不过他们想脱离复辽军系统去控制这支新军,也基本上是不可能。
镇江营重建以后,也将移驻东江,这样一来,在东江这条东部战线上,复辽军就有三个营一万多人,足够发起一次局部的战役。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六六回 辽东军情
与东线相比,辽南金复一线还是四个营,其中复州营、金州营成立时间较短,特别是金州营是在老营调赴东江以后组建,成军时间仅早于新编镇江营,相对来说,复州营参加了复州之战,虽然战事烈度不高,起码是上过战场。
到天启二年正月的时候,辽南衙署总兵府下属复辽军一共是七个主力营,即老三营灭虏、破虏、选锋,陆续组建的复州营、东江营、金州营,以及新组建的镇江营,每营三千五百人,共计两万四千五百人。
此外,还有一个炮兵营,一个特战营,仅陆营的总兵力就达到三万,水营在重组以后,只留下东西两支舰队,水兵人数依然达到五千。
不算平时务工,战时动员的守备军和辅兵,辽南常备兵力为三万五千左右,以辽南的经济基础,即便是竭力从朝廷争取到一部分粮饷与物资,也无力继续扩大军队规模,毕竟,对朝廷来说,其倾举国财赋所支持的,依然是山海关到广宁的辽西防务。
天启元年岁末时分,熊廷弼与王化贞之间的经抚之争已呈白热化,随着张鹤鸣执掌兵部,叶向高成为内阁首辅,朝廷中支持王化贞的声音更为响亮,张鹤鸣甚至让王化贞不用理睬熊廷弼,有事直接通过兵部即可。
天启二年正月十一日,朱由校令兵部召集大小廷臣八十余人,商议经抚相争的解决办法,其中只有一人提出由熊廷弼主持大计,调走王化贞,并以辽东道李彦为辽东巡抚;有九人认为应该将熊廷弼调走;还有九个人认为应该让巡抚王化贞便宜行事;另外有十人要求经抚分任其事;三十四人表示经抚应当齐心合力,功罪一体。
后面这种说法看上去很有道理,不过朱由校早就今非昔比。他也知道这种空话不能解决问题,责令兵部拿出具体的说法,要么留王化贞,要么留熊廷弼,不能继续目前的状况。
兵部再议后。结论是留下王化贞,熊廷弼另行任用。
就在朝廷准备下达这个旨意的时候,辽东传来新的军情,建奴在宽甸、建州、辽阳全面动员。并开始向海州、牛庄一带集结大军。
鉴于辽东战局的变化,朝廷认为临阵换将不利战事,遂放弃了原来地决断,下旨要求王化贞、熊廷弼协心共事,责以功罪一体。
辽南也已经得到建奴开始从各牛录抽调战兵的消息,建奴大军开始从各地向辽阳集结,并向南侧的海州一带移动。
与此同时。义州、岫岩城、盖州一带。都开始出现建奴地侦骑与小股骑兵。复州、铁工城一线地形势也骤然紧张。
辽南衙署军政联席会议立即召开会议听取参谋部对战情地分析。茅元仪指着挂在墙上地大幅地图。将建奴最新动向都标示在下面。
“眼下建奴在东线地义州、镇江、凤凰城以及宽甸一线。都有较大地动作。具体兵力难以弄清。参谋部估计这一线。加上宽甸地建奴。应该不会少于二十个牛录。大概在二十到三十个牛录之间。”
“而在中线地岫岩城、西线地盖州城。建奴也都有动作。不过是些小股骑兵。建奴主力还在辽阳、海州一线。预计将会有一百个牛录以上。”
“辽阳那边地消息。建奴主力会向海州集结。但是下一步地目地并不明确。此外。建奴在辽西对岸地牛庄也有一些动作。”
“参谋部觉得建奴主力地动向会是哪里?”李彦看着墙上地地图。这种可能涉及到计谋策略地判断与取舍。就并非他所擅长。李彦虽然知道历史地大体走向。但是涉及到细节。他也并不清楚。
“就表面动作来看,建奴可能在任何一个方向动手,甚至可能在辽南地南线与东线同时动手。”茅元仪说道:“内线情报显示,建奴对我复辽军确实有所顾忌,但他们认为复辽军的规模大致为一万人左右的京营精锐,建奴虽然对复辽军的评价很高,但主要是指城防与火器这个方面,也就是说,建奴并不认为复辽军在野战中也能胜过他们的披甲兵。”
“从战略态势来说,广宁军、辽南军和东江军从西、南、东三线队建奴形成压力,北面还有蒙古的林丹汗,也就是说,建奴实际上是四面受敌的,这个弊端在平时并不明显,毕竟建奴并不像我大明,要处处设防,他们只是在辽阳、沈阳等核心地区设防,并且放弃了盖州、复州之间的沿海地区,以及盖州、岫岩到复州、铁工城之间地大片土地。”
“但是,一旦发生战事,建奴地这种战略态势的劣势就显露无疑,”茅元仪点了点地图,接着说道:“理论上来说,不管建奴在哪个方向用兵,我们都可以在其他方向上给予牵制,但是考虑到建奴地机动优势,以往的明军很难做出配合。但是在如今地情况下,参谋部认为建奴应该会考虑到金州军的威胁,又会习惯性地轻视明军的作战能力。”
“因此,参谋估计建奴这次军事行动的计划,应该是攻破辽西的同时,引诱复辽军离开城墙,寻机在野战中歼灭我有生力量,就建奴的动员规模来说,解决辽西、辽南两大威胁,应该是此战的最终目的,至于东线与北线,尚不值得建奴如此大动干戈,”茅元仪冷静地分析道。
王国兴撇了撇嘴:“***,胃口还真他娘的大咧!“吃多了,可是会撑着的,”刘文炳阴森森地笑道。
李彦点了点头,肯定了参谋部的分析:“如果情报准备,就建奴对复辽军战力的判断,他们进行这样大规模的动员,应该不会只是针对辽南,建奴对复辽军虽然重视,也意识到我们在辽南,会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但是还不值得他们动员一百二十个以上的牛录进行作战,所以这一次建奴肯定要对辽西动手。”
“参谋部觉得,辽西的战事会如何发展?”李彦已经习惯将这样的战情分析交给参谋部来做,毕竟他们就是专门做这个的。
“王化贞在广宁周围屯兵十二万,广宁城以东、三岔河以西,西平、镇武、西兴、西宁、平洋诸堡皆分兵把守,表面上看,是相互呼应,但广宁军兵丁多为辽东溃兵,各地班军,战斗力实在可怜,参谋部认为,这些城堡的驻军,很难在建奴进攻某一城堡的时候,进行牵制,反而容易为建奴大军分别围困,逐一攻占,就好像辽沈之战时的情况一样,”茅元仪指着辽西的地图说道。
“以单个堡垒来说,很难阻挡建奴的步伐,但要是每个堡垒都能据城坚守,或者各堡垒的守军聚拢到大城中固守,还可以拖住建奴大军,保持宁远防线的完整。更糟糕的是,建奴可能利用这些堡垒引诱广宁军出城增援,形成野战,而不是城墙攻防;而在建奴攻下某一处堡垒以后,其余诸堡,也可能望风溃散,以王化贞的心气,以及广宁军的素质,这两种情况都很可能发生。”
“广宁十二万大军,是挡不住建奴的,甚至也很难给建奴造成大的杀伤,”李彦有些痛苦地闭上眼睛,过了一会才缓缓睁开。
辽沈之战,除了浑河一战还有些战果,不管是沈阳还是辽阳城下,都没有让建奴付出太多代价,广宁之战,要是还有浑河那样的战斗出现,就算是很难得了,更不能期望太多。
“还是给广宁提醒一下,稳固防守,方为上策,”李彦一边说一边摇头,他要真这样做了,王化贞也未必听,说不定激起他的火气,反而更加不顾一切。
“还是算了,”李彦苦笑着摇头:“还是说一说复辽军的作战方略吧!”
茅元仪点了点头,他也知道李彦为什么会放弃,喝了口茶继续说道:“表面上看,建奴在西线、东线都集中了重兵,在南线的盖州、岫岩一线,以监视为主,参谋部认为这是建奴故意设计的,就是希望我们复辽军主动出击。”
“从地理位置来说,复辽军要从辽南出击,要想起到效果,至少要推进到盖州、岫岩一线,问题是不管盖州也好,岫岩也好,距离建奴屯兵的海州都非常近,而距离金州反而更远。特别是盖州虽然可以借助海运补给辎重,但是盖州距离海州,又实在是太近;至于岫岩,虽然距离海州要远一些,但距离金州就更远,又不能通过海运补给,所以参谋部认为,辽南并不具备出击的有利条件。”
“而在东线,”茅元仪指了指鸭绿江的中朝边境,道:“建奴看上去在宽甸动员了二十个牛录,加上凤凰城、镇江堡和义州的建奴兵,估计最后能够达到三十个牛录近一万人,建奴愈是在东线摆出大军的模样,愈加证明东线并非建奴的主要目的。”
“因为,建奴是不可能在东、西两条战线同时发动攻势的。”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六七回 东江计划
“参谋部认为。建奴对东江军并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意识不到东江对辽南的重要性。他们此番在东线动员的目的。就是要震慑或者说驱赶辽南军向西出击。”
参谋部的判断。是基于建奴对复辽军的认识不足。在第一、第二次金州之战。以及复州之战中。复辽军也正是利用这一点。取的了不错的战果。参谋部打算再给建奴一次教训。
建奴的意图很明显。甚至可以算作是阳谋。在东线佯动。当然总兵力也达到三十个牛录近一万人。使的复辽军不敢在东线妄动。
除此以外。建奴也相信一旦辽西危机。明廷一定会下令辽南军出击牵制。显然向西的效果要比向东来的更加直接。
“参谋部认为。建奴在西线将集结至少一百五十个牛录。也就是四到五万战兵。如果辽南进行全面动员。加上登莱的配合。复辽军可以出动三营主力。一万战兵。最多再从东线抽调一个营。也就是四个营。一万四千战兵。”
“不考虑辽西广宁军。我复辽军将以最多一万四千战兵。对建奴四万五千战兵。以一对三。且更加接近建奴的内线。参谋推演的结果显示。我军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茅元仪指着的图侃侃而谈。每一位参加议事的高级官员与将领手上。都有一份参谋部对战情与几种作战方案的详尽分析。
“西线作战。对我复辽军相当不利!”茅元仪作出总结。
刘文炳嘿嘿笑道:“参谋部就不考虑十二万广宁军了?”
茅元仪微微一笑。知道刘文炳说的是反话。不过他还是解释道:“辽南与广宁相隔数百里。只能呼应牵制。很难协同作战。何况。建奴与广宁军都不会给我们这个机会。”
茅元仪话里的意思。大家都是明白。建奴掌握着机动优势。他们当然不会给复辽军与广宁军聚拢的机会。一旦复辽军离开金州、复州的高大城墙。建奴一定会聚拢大军。在途中截击。到时候广宁军能不能救援。或者有没有这个能力救援。都是很大的问题。
至于广宁军。参谋部认为他们能坚持的时间很短。或许当复辽军还没到盖州的时候。广宁军已经溃败了。
倒不是参谋部过份低估广宁军的实力。正如辽沈之战中。川浙联军救援沈阳。没想到沈阳转日就被占领。结果自己却被围困在浑河。
如今的形势也和那个时候差不多。复辽军要是傻乎乎向西出击。去增援广宁。很可能重蹈浑河之战的覆辙。毕竟。金州与广宁之间的距离。要比辽阳与沈阳之间。远上许多。
“如果我们不出击。建奴一定会攻破广宁防线。然后再掉头南下。全力攻掠辽南。”复州营守备营官郭振明皱着眉头说道。
茅元仪点了点头:“除非王化贞能够改变策略。据城死守。不然广宁防线的结局只会有一个。”
“参谋部的应战方略。就是他打他的。我打我的。既然救不了辽西。那就在东线进行一次大的行动。”茅元仪在镇江堡、义州附近划了一个大圈。
“建奴在东线。总计不过二十到三十牛录。就算最终动员。也最多有四十个牛录。而且还不都是披甲兵;而东江军已有三个营。兵力上并不居于劣势。即便是镇江营刚刚组建。总体战力也在伯仲之间。”茅元仪指着的图。详细比较了东线双方的兵力对比。
“参谋部拟订的计划。就是不管西线。从辽南抽调两到三个营。与东江的三个营协同作战。在东线展开一次总兵力达到数万的大型会战。”
茅元仪简单道出东线作战方案的要点:“东线会战。我辽南、东江动用六营主力。包括最为精锐的灭虏、破虏、选锋三营。由于近海与江面封冻。水营难以发挥作用。但与建奴三十到四十牛录的总兵力相比。还是占有一定优势。”
“东线作战。可以依靠朝鲜及安、介基的的供给。在后勤补给方面。与建奴相比。并无明显劣势。加上建奴此战的重心始终在辽西。参谋部推演的结果显示。我军可以在东线。尽可能杀伤建奴的这三十牛录。力争重现二次金州之战的胜果。”茅元仪大声说道。
众官员与将领闻言都是精神一振。第二次金州之战。复辽军取的斩首三千多、俘虏三千多的大胜。要是这次能取的同样的战绩。特别还是在野战中取的。其意义将要比金州之战还要重大。
不过考虑到建奴都是骑兵。而且熟悉的形。用步兵与之对抗。不容易打出歼灭战。要获的这样的战果。倒也并不容易。这就需要针对性的作战计划。
“此次作战。还有第二个目的。就是在东线建立镇江堡、义州防线。从对辽阳、建州的威胁来说。东江也要比辽南更直接。衙署今后的计划。也是稳固金复根据的。在辽南发展生产。军事重心适当东移。此次东江作战。将成为这一战略改变的开始。”李彦看了看大家。说出这次作战更为深远的目标。
金州半岛深入大海。与辽阳相距千里。这也是建奴在金、复连遭挫败。也没有急于发动大军南下的原因之一。复辽军屯兵辽南。有利于防守的同时。也不利于出击牵制。对建奴的核心的区难以形成直接的威胁。
镇江堡、义州面对的凤凰城、宽甸一带。虽然也不是建奴的核心的区。不过距离辽阳、宽甸的距离却要近很多。若是占领了凤凰城。等于是辽沈的门户大开。越过宽甸。则能够进入建奴的老巢建州。直接威胁要大的多。
何况东江可以利用朝鲜进行内线补给。也同样便利。
建奴一旦在西线开战。便伺机执行东线作战的方案。在此之前已经由参谋部多次讨论完善。在的知建奴进行动员以后。参谋部根据最新的情报。对已有方案进行了修订与推演。并很快拿出了新的方案。参谋部将这份新的作战计划命名为“东江计划”。
虽然执行东江计划。就不能与建奴主力展开决战。不过复辽军的将领都知道审时度势。在复辽军这个体系中。也不会有为了功名而投机的存在空间。全都表示支持“东江计划”。
“东江计划”将在东线投入六个营战兵。以及相应的辅兵。战役规模空前。
为了支撑这次作战。辽南与东江都开始进行动员。生产与贸易都开始向战事倾斜。的方卫所开始征召守备军。工匠营、工役营也开始抽调组织。准备为军队服务。
与辽南一海之隔的天津、登莱。也接到朝廷旨意。全力应对建奴的这次军事行动。
朝廷也果然下令辽南、登莱军伺机进击三岔河、盖州。辽南衙署一面疏请广宁固守。保证会出兵牵制。一面做好了东江计划的战争准备。
天启二年正月二十日。建奴兵分三路。从黄泥洼、柳河渡。以及三岔河渡过辽河。辽东巡抚王化贞部署的防河兵闻风而溃。没有起到任何阻拦作用。
当建奴大军在牛庄、海州一带集结的时候。王化贞却认为建奴不敢渡河。他甚至打算令部将罗万言以哨卒过河诱敌前来。然后以精锐骑兵袭击。给以“大创”。当建奴大军渡河时。他所依赖的精锐骑兵却跑的最快。他的这些布置也就成了笑话。
辽沈之战以后。广宁前线的实际权力掌握在驻跸广宁的辽东巡抚王化贞手中。王化贞似乎打心眼里轻视建奴。他没有按照熊廷弼的方略。集中兵力固守广宁。并以镇武、闾阳等大城护卫犄角。深垒高栅以待建奴。而是沿河布防。这道防线。在建奴渡河时即失去作用。
王化贞又分兵戍守广宁以东。三岔河以西的西平、镇武、西兴、西宁、平洋诸堡。各置数千兵不等。
处处设防。兵分力弱。等若不设防。反而处处受制。努尔哈赤挥兵急进。西宁诸堡皆是一鼓而下。直到距离广宁已经不远的西平堡。才遇上一次坚决的抵抗。
明副总兵罗一贯领兵三千。驻防西平堡。又收拢周围的屯兵和前面溃下来的兵丁。拥兵近万。在参将黑云鹤出城作战不利以后。凭城坚守。直至火药、矢石用尽。被建奴破城而入。又展开巷战。血战终日。终于全军覆没。
西平堡一战。黑云鹤阵前战死。罗一贯战败自杀。后者依城作战。给了建奴较大的杀伤。终于还是不能阻挡建奴的步伐。
建奴自二十日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