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天工-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骆养性也在战争中逐渐成长,少了一些轻狂,变得更加沉稳,面对各方的诘问,从容不迫地一一作答。

而这其中,提问最多,问题最为刁钻的。还是新任辽东经略熊廷弼。

熊廷弼上任多日,依然还留在京城,是因为有些事情一直没有搞定,包括他要的军队。粮饷、器械,都还没有落实。

熊廷弼问完这些问题以后,脸色凝重,一言不发地站在诸位朝臣当中。

“骆将军,你这次立了大功,朕要重赏,”朱由校笑呵呵地看着骆养性。他与骆养性地关系也比较亲近,看到他立下了大功,自然是非常高兴。

“说吧,你需要朕赏你什么?”

“金州大胜,乃皇上统御有方。各位大臣居中策应,辽东李大人安排妥帖,以及将士们齐心杀敌,与末将无关,末将不敢领赏,若皇上一定要尚,就请赏复辽军好了,”骆养性跪倒在地'奇+书+网',大声说道。

“复辽军要赏,有功的将士也要赏。”朱由校呵呵笑道:“李大人曾经说过。赏罚要分明、有度,不可以个人喜好而赏。也不可因憎恶而不赏,朕觉得很有道理,便等辽东道地奏疏来了以后,再一并封赏。”

“骆参将,”朱由校顿了顿,突然说起另外一个问题:“以你之见,我大明能否趁金州大胜之余威,一鼓作气,东西同时用兵,就此荡平建奴?”

“辽东巡抚王化贞说,他愿用六万兵出三岔口,一举荡平建奴,骆将军,你觉得是否可行?”

骆养性微微一愣,没想到果真如李彦所说,朝廷里有人就迫不及待了,没想到这个人却是新任的辽东巡抚王化贞。

王化贞因为辽沈之战以后,在广宁收拢溃兵,重整军务卓有成效,因而被朝臣认为知兵,要不是两次金州之战,王化贞身上的光环,也是耀眼得很。

骆养性左右看了看,发现大家都看着自己,大咧咧地性子上来,不由嘿嘿一笑:“皇上,这个事儿末将也说不上来,末将是个粗人,就知道练兵打仗。只不过末将有点好奇,王大人手上的那些兵,还是辽东败下来的那些,也不知道王大人是怎么练的,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让着六万大军脱胎换骨,一下子变得比咱复辽军还强大了。”

“不瞒皇上还有诸位大臣,末将这灭虏营,也就是原来的神机四营,从去年可就开始练了,用地是李彦大人的新军之法,练了一年多,也不过靠着地形、城池的优势,才打了两次胜仗,要说打到建奴老巢去,李大人也说了,不练十万新军,不能复全辽,末将也是这么认为的。”

“李大人还说,轻敌冒进乃是用兵地大忌,萨尔浒四路出击,导致大败;辽沈之战前,袁经略想要四路进军,收复抚顺,结果失去了整个辽东,李大人觉得,与其冒进,不如顿兵坚城,吸引建奴来攻,先防守而后进攻,这就叫防守反击。”

“臣以为骆将军所言甚是,此时应当固守,而不可轻言进攻,”一直沉默不语地熊廷弼站了出来,熊廷弼是坚定的防守主义者,坚决反对王化贞地冒进。

“熊大人此言差矣,李大人能以一万兵大胜建奴,王大人天纵奇才,如何便不能攻取河东?”

“骆将军方才也说了,复辽养精蓄锐,准备一年有余,且辽南乃敌薄弱之处,趁虚而入,方才有金州两次大捷。广宁兵多为溃兵、疲兵,人饥马乏,防守尚且不足,何谈进攻河东?”熊廷弼立刻出言反诘。

“熊大人的意思,复辽军两次金州大捷,不过是趁虚而入,也算不得赫赫战功?”

“王大人,你知道熊某不是那个意思!”

“敢问熊大人是何意思?”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四九回 敌退我进

李彦没有能够看到朝堂上群臣争吵的盛况,不过骆养性传回来的消息,却让他警觉起来,看来朝中诸臣再度出现冒进的倾向。

李彦很不明白,为什么几次三番失利以后,那些身居高位者,为何还是看不清形势,辽沈十八万大军灰飞烟灭,王化贞居然想要以六万兵力横扫河东,这简直是笑谈。

“王化贞或许是想立不世之奇功,”复辽军诸将之中,灭虏营参将刘文炳最能洞悉这等鬼蜮伎俩,他呵呵笑道:“其实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就好像大人一样,要是广宁,或者熊廷弼干涉咱们复辽军,大人会不会奋起相争?”

“大人肯定会说,咱们复辽军可不能让那些蠢笨如牛的堂官给瞎指挥,”不等李彦说话,刘文炳已经阴阴笑了起来。

李彦指了指刘文炳,笑骂道:“你这个狗头,本官岂会如此称呼朝中诸位大臣?”

“不管大人是否承认,复辽军上下,从大人到诸位将领,也都是不愿意朝廷插手复辽军的事务,于公来说,复辽军是全新的军队,换了谁来都无法驾驭,因为他们不懂,”刘文炳笑着指了指王国兴、巩永固、宋大牛、崔石头等人。

“大人要是不信,不妨问问这些兔崽子都是怎么想的!”

“滚,你这个阴森森的家伙,你还不是这么想的?”王国兴作势踹了刘文炳一脚,笑着骂道。

其他人也都是面露微笑,显然是赞同刘文炳的说法,只有茅元仪脸色有些凝重,所谓将不专兵,在复辽军显然是一句空话。

“我们这样想,王化贞也会这样想啊,他本不过是宁前道佥事,也就是茅大人现在的位置,月余时间。经宁前道,忽而为辽东巡抚,这个升得快啊,想来是意气风发、急于立功证明自己,”刘文炳依然是一副不阴不阳的模样,笑得很是诡异。

“他要能守住广宁。就是大功一件,要是不能,想着去进攻河东,到头来只能是一场空,哪里能有什么功劳,”李彦不忿地说道,他已经开始考虑金州的地位,金州以及他这个辽东道,显然都是要接受辽东巡抚节制的。不过李彦肯定不会跟着王化贞去发疯。

问题是。如果王化贞发动。金州势必要受其影响。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辽西军去送死。

“大人这么想。可朝中大臣不怎么想。当今皇上也未必会这样想。”刘文炳摇了摇头

“正如熊廷弼守辽一年。国人不以为有功。不过是被鞑子劫掠了两次。便群情汹涌。交章弹劾。以至于去官离职。直到辽沈战败。辽东数百里山河沦陷。大家这才发现。原来熊廷弼做得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换一个地方。从辽沈换成了辽西。诸位大臣与皇上就未必觉得。守住就是胜利。不说灭了建奴。起码也能将辽阳、沈阳收复啊。这不仅仅是王化贞地想法。也是群臣地想法。”

李彦点了点头。刘文炳很准确地把握住了群臣地心理。面对失败时惶恐。失败以后又觉得不甘心。总觉得建奴不过如此。伸个巴掌出去就能拍死。

事实上。建奴就像一只小强。怎么拍都拍不死。

而大明本身已经是病势沉重。因为轻敌。反而被建奴扑上来咬了两口。不停地流血。

血流越多。大明越孱弱,却偏偏看不到病根,还以为自己是那个老大帝国。

这一点在王化贞地身上体现得很明显,看看他最近的奏疏,以及发给金州的文告,就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自信。

“王化贞也不少空口胡言,谁都知道广宁的六万兵肯定打不过建奴,所以王大人提出了几条很有建设性的战策!”刘文炳阴阴地笑了起来。

“第一条,王大人要借蒙古兵四十万,往攻建奴。”

“第二条,王大人说他已劝服李永芳为内应,到时大军过河,就能得到海州。”

“第三条,王大人还派出了毛文龙攻取了镇江,并准备联络朝鲜,到时候东西呼应,自然能使建奴首尾难顾,一鼓而下。”

看到刘文炳说得正经,复辽军诸将忍不住都笑了起来,王国兴笑着骂道:“王化贞以为他是在下棋?还是最早版本地兵战棋?这也太过想当然了吧!”

“王总兵,你这么说就不对了,别忘了咱们复辽军就是下棋下出来的,或许王大人真的能成功呢?”刘文炳笑着看了看茅元仪:“参谋部觉得呢?”

“若是王大人真的能借来四十万蒙古兵,劝降李永芳,或许真的能打下海州,不过以建奴兵的战力,恐怕不是那些凑起来的蒙古兵所能对付的,建奴依然可以各个击破,海州还是守不住,蒙古人也只能退走,”茅元仪摇了摇头说道,参谋部对战事自有一番推演,却也是不太看好。

“参谋部认为,辽西六万兵的素质与辽沈之战时地明军相比,还要不如,辽沈之战,还有数万各镇精兵,广宁的辽西军,差不多都是乌合之众,而且士气极度低下,很容易崩溃,战力很值得怀疑。”

“至于蒙古军,所谓四十万,估摸着大部分都是牧民,再说蒙古人和建奴一直在私底下有来往,同样的生活方式让他们走得很近,所以才会有沈阳地蒙古人作内应,打开了沈阳的城门,参谋部认为,蒙古人出兵四十万的可能性根本没有,即便是出一部分兵,也就是呐喊助威,打打顺风仗,根本不能作为依仗。”

“至于镇江军,大家都已经知道了,要不是我复辽军鼎力支持,毛文龙连活下去都成问题,即便是现在,镇江军也不具备野战能力。”

“而我们辽东军,”说到这里,茅元仪顿了顿:“复辽军经过两次金州大战。弹药补给相对紧张,但若是真的要出兵,可以再次上演一次浑河之战,当然,以我复辽军的战力,建奴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行。”

“可是我复辽军也得付出极大的代价。”李彦摆了摆手,作为后来者,并且与复辽军有着紧密的联系,李彦是很在乎军队伤亡的。

茅元仪点了点头:“是地,建奴最擅长各个击破,正如浑河之战,川浙兵孤立无援而被围歼,我复辽军若是前出金州城,参加大规模的会战。很容易陷入相同的境地。”

“复辽军不怕牺牲,但绝不作无谓地牺牲,我是不会让复辽军置于这种局面的。”李彦抬头看了看诸将,又对茅元仪说道:“李永芳呢,他能被王化贞劝服?”

“这一点似乎由情报部来说更合适,”茅元仪道。

得到李彦的示意后,包有才清了清嗓子,道:“李永芳在金州打了败仗,回去给老奴训斥了一通,给撵到海州一带,整理辽南军务。才让王化贞抓住了机会。”

“这件事挺不好说的,李永芳确实有可能投降,毕竟在建奴那边,汉人也没啥地位,看看金州之战就知道了,汉军就是炮灰,呵呵,跑题了……”包有才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不过呢,现在这种情况。就算是李永芳原来真的有打算投降的,如今也是不能了,因为这消息差不多已经传开了,奴酋不会不知道,既然知道了,那就不会让这样地事情发生,但是李永芳还在和王化贞联络,甚至有些正大光明的意思,那就不太对劲了。”包有才呵呵笑道。

“聪明绝顶王大人。这回怕是让人给耍了,嘿嘿。”刘文炳阴阴笑了两声。

“行了,反正就是这么个意思,王化贞的策略根本不行,”李彦轻轻吐了口气:“本官会上疏朝廷,表明复辽军的看法。”

李彦此举也只是尽人事、听天命,虽然他取得了两次胜仗,但是涉及到辽东战守方略这样的大事,他能位置所能起到的作用还是不大,这是辽东巡抚王化贞、辽东经略熊廷弼、新任兵部尚书张鹤鸣,以及内阁和皇上才能够决定的事情。

也正因为金州的两次大胜,以及镇江大捷,使得满朝文武的心气顿时高涨,王化贞地进攻方略居然得到了更多支持。

原本与李彦关系不错地东林派兵部尚书崔景荣已经因为辽沈之战去职,新任兵部尚书张鹤鸣与东林的关系并不密切,在熊廷弼与王化贞之间,张鹤鸣是明显偏向王化贞。

另一位兵部尚书王象乾受命总督蓟辽,具体负责蓟州一带防务,并不直接参与辽东战守决策。

随着史继偕、朱国祚、何宗彦、沈榷等人相继入阁,东林派在内阁中也不再拥有绝对地话语权,何况东林派系的官员,也有不少人是支持王化贞的进攻战略。

而正在途中,即将上任的内阁首辅叶向高,却是王化贞的座主,两人有师生之谊。

加上熊廷弼的脾气也确实不好,从前得罪过很多人,因而在朝堂之上,支持王化贞的人倒是占了多数。

当然,并非所有的大臣都会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因私废公,但这种情况肯定存在。

也或许对个人看法地不同,影响了大臣们对两种方略的判断,亲近王化贞的人或许认为王的才略更值得信任,失去客观性也属正常。

何况,王化贞的三面进攻方略,与熊廷弼的三方布置之策相比,也确实更有吸引力,要不然满朝的文武也不至于拿个人的前程开玩笑,起码他要觉得王化贞不会将事情搞砸,要不然出了问题,大家都得被牵连。

“其实,这件事倒也难说,”刘文炳笑了笑:“所谓经抚之争,明面上看是方略不同,说到底,恐怕还是涉及到权力。”

“谁的方略胜出,谁就能拥有辽战地主导权,得到举国财力、半数兵力的支配权,这是何等的诱惑?至于各自的方略能不能实现,或许王化贞也根本没打算进攻河东,这就有很多变数,只要不像袁应泰那样丧师失地。一切都还好说!”

“也或许王化贞确实以为自己能行,但支持他的,未必都觉得他能行,这其中的猫腻,谁又能够说得清楚?”

刘文炳的话让李彦愣了许久,套用鲁迅的那句话来说。他是不惮以最坏地想法来看待官僚地,哪怕是东林党中地一些人,恐怕也没有那么纯洁,所谓方略之争,或许正如刘文炳所说的那样,其中猫腻,谁又能够知道?

不管怎么说,李彦还是给汪文言、左光斗、徐光启、孙承宗、刘一,乃至朱由校去了信函。说了自己地想法,而在给朝廷的奏疏上,李彦则旗帜鲜明地反对冒进。

朝廷对于金州、镇江大捷地封赏也已经下来。加李彦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仍管辽东道;王国兴实授总兵,加都督同知;毛文龙为镇江参将,其他人也各有封赏。

对于这些封赏,李彦并不如何看重,不过有一点非常重要,至少在职衔上,同为右佥都御史的李彦,已经能够和王化贞平起平坐。

熊廷弼当初在朝堂上声称金州战报若是确切。他愿意保举李彦为辽东经略,不过他的奏疏被朱由校给驳了回去。

熊廷弼与王化贞的经抚之争,也终于向不可挽回的境况之中滑落,逐渐成为意气之争,凡是对方支持的,另外一方必定反对。

李彦反对冒进的奏疏入朝以后,熊廷弼再次请辞经略,并保举李彦,再次被驳回以后。熊廷弼难得策略地提请李彦开府金州,巡抚辽南,统辖辽南的金州、复州、盖州、海州四卫,沿海诸岛,包括镇江堡的毛文龙部。

熊廷弼此举意在分王化贞之权,王化贞在朝堂之上得到肯定,无非是广宁收拢溃兵之功,以及毛文龙收镇江,所谓镇江大捷在金州之战地光芒之下。已经颇不起眼。而只要李彦开府辽南,那么王化贞在辽东战略中的话语权。无疑要被分薄许多。

在辽东战略中,位于辽河西侧的广宁无疑是重中之重,辽南地地位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广宁,但是论及战功,辽南包括镇江在内,可谓鹤立鸡群,有人已经将李彦喻为岳武穆、于少保。

与熊廷弼在朝中得罪了很多人不同,李彦与一些大臣,特别是东林派的刘一、汪文言、左光斗、孙承宗等人的关系都不错,何况他还有一个最得力的后台,那就是朱由校。

有关李彦的任命,在朝堂上就形成两派,一派是王化贞的铁杆,从维护王化贞的权威出发,坚决反对开府辽南;另外一派则包括了东林的一些骨干,以及李彦的支持者,他们认为金州、镇江大捷,足以说明辽南军拥有独立作战地能力,应该给予李彦更大的权力。

他们的理由还包括广宁与金州之间相隔较远,辽东巡抚根本不可能管到辽南的事情,在辽南设立巡抚,可以更好地统一辽南的力量,从南边、东边压迫建奴。

朝堂上的争论距离李彦相对比较遥远,李彦在金州忙着搞建设的同时,也没忘了给建奴放血的计划。

参谋部预计建奴短时间内不太可能进攻金州,这倒是要感谢力主进攻的王化贞,王化贞在广宁周围聚拢了六七万步骑大军,而且叫嚣着要进攻,在这个关口,努尔哈赤怎么着也不敢让主力南下。

建奴上次在金州丢掉了六七千大军,得知战况地努尔哈赤肯定也知道金州不容易打下,没有完全的准备,建奴也不敢轻易南下。

建奴在战时能够聚集起十几万的步骑大军,不过是得益于全民皆兵的体制,平时这些兵丁还要从事生产,对于辽南,努尔哈赤颇有些鞭长莫及的感觉。

派兵征剿,少了吧,就好像上一次,一万大军,损失过半,惨败而回;多了吧,辽西的明军也虎视眈眈。

努尔哈赤最终还是采取了以前惯常使用的办法,放弃辽南的一些城池,只派少量的兵丁驻守,将人口牲畜全部迁往腹地。

敌退我进!针对建奴地动向。李彦迅速做出反应,主力四营除去正在整编地金州营,都以哨为单位,前出金州,推进到盘谷堡、红嘴堡、萧家岛关一线,一方面和建奴抢人口。接应辽民南下金州,一方面在野外操练,真要是建奴扑上来,在距离金州不远的情况下,李彦也有信心再给建奴一次教训。

主力三个营地行动相对比较克制,李彦还是比较谨慎,没有让军队过于深入辽东的腹地。

比较活跃地是水营,在得到登莱总兵沈有容的支持,并吸纳了毕自严在天津整顿的淮兵、浙兵水营以后。李彦将旅顺水营一分为三,除了旅顺水营,还成立了长生岛水营、广鹿岛水营。

其中长生岛水营对面就是羊倌堡和复州城。水营与金州卫守备军左营联合,先后拿下了北岸的南信口和北信口,并且在建奴反应过来之前,修筑了简单的堡垒,其中一面临海,与水营呼应,平时只驻扎不多的军队,如果建奴来攻打,只要顶住一段时间。长生岛地援军就能赶过来,如果建奴大军前来的话,又能及时撤回到岛上。

用水泥筑城的堡垒,在守军顽强抵抗的情况下,并不是少量的建奴能够攻破的,左营就这样在南北信口扎下了根。

长生岛水营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北,不断试探攻击沿岸的村落城镇,最远在连云岛建立了基地,可以就近探视盖州的情况。

建奴几乎没有什么水上力量。金州水军可以在海上纵横来去,不过这个时代的航海并没有那么方便,也只能局限在骚扰和打探情报上。

广鹿岛水营驻扎广鹿岛,他们沿着东边地海岸线一路向北,直到鸭绿江口,这一侧建奴的防卫力量更少,广鹿岛水营与金州卫右营配合,几乎是一路横扫,将这一带沿海的建奴据点连根拔起。

长生岛水营、广鹿岛水营一左一右。牢牢控制着辽东海域地制海权。建奴对此无计可施,只能将沿海的居民内迁。

三大水营中。旅顺水营的实力最强,他们甚至拥有了一艘天津造船厂新造的福船,这艘船是来自福建的船匠打造的福建式海船。

旅顺水营通常是在海湾及外海进行训练,不过这一次他们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护送一支船队前往朝鲜和日本。

华夏系借着广泛的人脉,与各地的商人都有联系,其中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地海商,天津船厂就有这些地方商人的影子。

北方的胶州、登州一带,也是有不少海商,他们的贸易对象主要是朝鲜、日本。

明朝的海禁早已废除,不过官府对海外贸易从来都缺乏必要的控制,因此就形成了诸多亦商亦盗的海商集团,譬如鼎鼎大名的郑成功他老爸郑芝龙,这个时候好像还没什么名气。

李彦联合了一些商人做海贸,货物自然不愁,不管是瓷器、布匹、丝绸还是茶叶,商人们都能搞到,具体的操作都是商人们来做,他们找了几个做过海商地,准备第一次先将货物弄到朝鲜去。

生意上的事情商人们来办,李彦则提供水营为商队保驾护航,旅顺水营这一次的任务就是护送这支商船队前往朝鲜,然后还可能去日本。

旅顺水营以原来的辽东水营为班底,装备很简陋,这次也只是补充了一些火炮以及火铳,按照那个福建海商所说,无法与南边的红夷,甚至是海盗相比,不过在北中国海,也差不多可以了,何况水营的战船都是挂着代表大明朝廷的龙旗,寻常海盗,想来也是不敢招惹。

旅顺水营的第一次护航,第一次尝试作海外贸易,对李彦来说,这件事意义重大,他甚至想要亲自随船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外面世界,只不过金州现在面临的局势比较复杂,根本无法脱身,也只好作罢。

李彦地巡抚任命还没有下来,朝廷却先给辽南派了一个监军。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五零回 产业升级

朝廷派按察副使、监军道梁之垣宣慰辽南、朝鲜,李彦得到消息以后,立刻召集王国兴、刘文炳等人商议,正如刘文炳所说,李彦并不希望复辽军以及建设中的金州加入外来的势力。

金州的军政体系,以辽东道统览一切军民政务,其设置与其它地方多有不同,辽东道衙门下设参谋部、后勤部、情报部、作战部等赞画机构,不在朝廷的职官体系当做,名义上也只是为兵备道提供必要的参谋赞画,但实际影响力不容小窥。

具体执行,则有复辽军、金州卫、工匠和工役两大营,一军一卫两大营,将金州所有的军民组织起来,使他们成为这个体系中的一员。

工匠、工役两大营管着民匠、民户,具体又分布在不同的工厂、盐场、渔场、农场、矿场、工地等处,统一安排生产和生活。

因此金州的官吏主要有三种人,一种就是王国兴、刘文炳这些纨绔出身、兵战俱乐部出来的勋贵,复辽军的高层多是这样的背景。

第二种就是茅元仪、申湛然这种科举不得志的落魄文人,当然茅元仪有些特殊,他的家世决定了他不会落魄,而像申湛然等人,大多拥有华夏社的背景,他们主要是在参谋部、情报部担任赞画,实际打理各种民政。

第三种就是张国相、马文举这一类出身商人、工匠的,他们大多有着华夏工场的背景,主要在两大营和各大工厂工场,管理生产与物资。

除了这三种人,还有一类比较边缘化,那就是原来辽民、辽军中提拔的,至少现在担任要职的还不多。

这三种或者说四种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大明现在的官僚体系中比较边缘化,或者有个别人能够脱颖而出,总的来说。他们想要在仕途上出人头地的可能性并不大。

也正因为如此,从纨绔、落魄士子到商人、工匠、辽民,这些彼此间差异极大的群体,才能够配合得比较好,开创了金州如今地局面。

这样的一个群体,并不容易接纳系统以外的人加入。尤其是梁之垣这种名声并不太好的旧式官僚。

“听说辽阳逃兵高出这次监军广宁。胡嘉栋监军辽东。不知道这位梁大人是什么货色。”刘文炳不屑地撇了撇嘴。发出一阵怪笑。

“他若只是胆小如鼠。咱们也不用理会。就怕他指手画脚。咱们复辽军地那些。这些家伙哪里懂得?”王国兴也有些不满。不过文臣监军制度从来都有。他们也不好向朝廷提出反对。

“京里来地消息。这个梁之垣并无军旅经历。且奢华浮夸。他若是到金州来。复辽军自然不容他染指。其他地事情。也容不到他说话。”李彦断然说道:“就是朝廷那边。有很多事情怕是不好解释。不知道这个梁之垣有什么背景。京里还在打探。”

李彦与王国兴、刘文炳等人一样对这些监军没有好感。辽沈之战。文臣袁应泰、何廷魁、崔儒秀自经死;大将贺世贤、陈策、秦邦屏、杨宗业、梁仲善等人力战死;张铨被俘。不屈而死。

反倒是所谓地监军高出、胡嘉栋、韩初命、牛象乾、邢慎言等抢在前面跑了。还造成人心慌乱。然而这“同逃五监军”竟然又干起了老本行。实在是莫名其妙。

这些人事任免并非李彦所能影响。他现在担心地也只是金州这块地方。倒是京里传来地消息让他有些哭笑不得。

先是兵部不给梁之垣银子,后来着登莱巡抚给这梁之垣弄了二十万两银子犒军。以及宣慰朝鲜。

谁知道这个梁之垣拿了银子,居然也不急着出行,反倒是跑到他的山东老家炫富去了。

李彦只希望这个家伙永远不要到金州来,但也知道这不大可能,就着人搜集此人的材料,实在不行的时候,就将这些材料抖出来,将他搞死。

金州这个地方唯一比较丰富的资源就是石灰石,李彦让华夏工场派人过来勘址建了几座水泥厂。陆续投产以后。基本能供应金州本地的需要。

金州城不仅要建造东西两座棱堡,主城也进行了扩张、加高和修缮。三座城堡连成一体,即便是与从前地辽阳城相比,也毫不逊色,实际上因为大量使用水泥、铁条,金州新城的坚固程度,已经不是辽阳城所能比较的。

更重要地是有了水泥以后,筑城进度大为加快,水泥的填充、粘合,以及预制件的制作,让筑城变得更加简单。

不过在城墙越修越高以后,新的问题就出来了,那就是如何将沉重的预制件吊上合适的高度和位置。

李彦在处理军政事务的间隙,一直很关注工程中的技术问题,毕竟在这个时代建造一座水泥结构的城堡,还是一种全新地尝试。

对于这种高吊作业,李彦并不陌生,工地上常见的吊车就是专门干这个的。

当然,想要在现在的条件下做出吊车也不大现实,李彦还是将思路提了出来,让精作坊的人去尝试。

不过也不是没有收获,李彦就在工匠的帮助下设计出一种最简单的手动葫芦,虽然因为用的是蜗轮而不是齿轮,效率有些偏低,好歹能发挥出作用。

李彦对工匠的重视,甚至让条件最好地复辽军都觉得嫉妒,复辽军的用度都要遵循严格的标准,行为更是强调纪律,而新成立的金州精作坊,不但享有各种物资的优先供应,而且可以尝试做任何事情。

精作坊一直都有这样的传统,如今的精作坊已经将生产制造转移给各个工厂,其本身更类似于研究室。

当然,精作坊同时也拥有最强的制造实力,这保证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东西。

起重机只是最新确立地一个项目,精作坊在做地研究项目还有很多,其中机床一直都是重中之重。

李彦一直在精作坊以及华夏工厂中推行科学的管理方法,以使得这些机构能够依靠自身地力量。进行技术地积累、研究和突破。

但是精作坊的研究方向一直都受到他的影响,这一次刘铁锁也是带着精作坊的一部分骨干力量,在金州建起了分部,京畿的技术力量则由徐洪照看着。

刘铁锁这次还带来了精作坊近期取得的一些成果,包括一直在研究地几种新式机械车床。

利用水力、螺杆,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