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天工-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有朝廷的旨意,李彦很快圈定了建厂需要的地皮,这个时代的人口密度并不是很大,政府也更加权威,不会出现后世因为拆迁而弄出大量扯皮的事情。

至于有主的土地,依市价赔偿就是,算下来也不会很多。

因为可以征调劳役,手上还有募兵的权力,土地的整修也相当之快,四个厂子,李彦最先集中力量在滦州竖起了几个高炉。

这几个高炉并不是炼铁高炉,而是用来烧石头的,准确地来说,是高温焙烧石灰石与黏土,生产出来的就是水泥。

作为穿越者,李彦当然不会忘记建筑的黏合剂水泥,在怀柔铁厂建成以后,便让徐洪试着烧制水泥,因为高炉和鼓风机的改进,高温焙烧已经不是问题,烧制水泥也比想象中的更加容易。

差不多用八成的石灰石与二成的黏土,研磨后混合放入炉中焙烧,然后在加入石膏混合研磨,最后得到的就是水泥了。

当然,过程看似简单,但要规模化生产却不容易,工艺、设备、配方等都要进行反复的比较和优化,虽然滦州的水泥厂已经竖起高炉,但效率还是让李彦很不满意。

水泥厂是李彦自己投资兴办的,倒不是说他想独自赚钱,而是这种新东西刚刚出来,要拿着去说服官员和商人,会比较麻烦,不如先做起来,等有了效果,恐怕大家就会抢着打听了。

就好像这次四个厂招商,如果是大张声势去招商,说不定那些精明的商人反而存有疑虑,远不如现在这样,搞得神秘一些,激发他们的兴趣,来得效果更好。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三一回 工厂投产

为加快施工进度,除一些徒刑犯外,李彦还动用职权,征调地方劳役,北方天气来得寒冷,春节刚过,距离春耕尚有一段时间,此外还大量招募流民,用以工代赈的名义,让这些人充当力

虽说劳役并不为人所喜,以工代赈也不支付工钱,不过李彦却为他们的孩子提供上学机会,只要是在工厂付出劳动,他们的子女皆可以进入华夏技校学习,读书识字,学习技术。

对于很多老百姓来说,能让子女上学,那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虽说名义上的社学免费,实际到地方都变味了,穷人家的孩子能读书上学的很少。

而华夏技校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即便考不上科举,也能在华夏厂作技术员,老百姓不知道啥叫技术员,用他们的话来说,那就是工头。

因为这样的举措,本来是被强征劳役的百姓,怨言也少了许多,至于那些离开了家园的流民,更是对未来充满希望。

而对李彦来说,可以在短时间里快速扩大华夏技校的规模,以应对未来工厂投产以后,对技术人才的大量渴求。

当然,这些技校的学员,在短时间里还无法成为技术能手,但现在就打基础,作储备,等到工厂经过初期的发展,步入对技术的要求更高的时候,才是这些学员发挥作用的时候。

至于技校的教员,主要是一些落第的秀才生员,他们虽然不懂技术,但教书认字,以及简单的计数都不是问题。

李彦也尽量对这些教员进行培训,他编写的基础教材也确实比较基础,虽然里面有很多新东西,譬如表示数字和运算的符号,标出句读的符号,部分简化的异体字。以及一些“物理”、“化学”理论等。

能不能理解和接受这些新东西,是李彦挑选教员的主要标准,很多人无法理解这些奇怪的说法,但也有很多人头脑更灵活,能够理解并觉得豁然开朗。

李彦编写地这些基本理论,并不复杂。想一想也能明白,数学、形学中的一些知识,也未超出这个时代的认识,只是在表述上更加简单直白,读过书的人其实很容易理解。

除了识字还是用三字经等儒家发蒙读物。李彦要求其他科目上。教员要严格按照教材教授学生。

而在这其中也会出现一些对新学说来了兴趣、肯用工钻研地教员。李彦对此总是大力支持。

在投入大量地人力和物力以后。提前筹建地水泥厂。还有窑厂等。很快开始运转。并开始少量提供。

砖瓦木石等物料。也有从官窑征调地。也有用钱购买地。总之是在商人认购股份地银子逐渐到位以后。几处工厂地建设差不多同时拉开了帷幕。

李彦也主动让商人派出人手。参与工厂地建设。这样他们放心。李彦也有很多可用地人手。这些商人派来地。总要比那些胥吏好用很多。当然具体地安排。必须服从他地统筹。

为此。李彦还成立参与投资地商人了解工厂情况、参与决策地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具体管理工厂地管委会。并给一些人封了吏员地身份。

由于是刚刚筹建,加上李彦的后台足够强大,暂时还没有人来找他的麻烦。

而在具体的投资方面,李彦也是作了倾斜,譬如铁厂主要是山西、福建、广东的商人。山西的潞铁、福建的建铁,还有广东的佛山铁,差不多是大明冶铁水平最高地,有了这些商人的加入,就能从这些地方弄来更多熟练的工匠,以及销售通路。

虽然说这几个厂主要还是供给军用,但李彦还是希望它们面向的范围可以更广一些。

其他如船厂也是闽商、粤商,还有经营木材的浙商、湖广商人比较多,至于车辆厂和煤厂。倒是不需要太多额外的技术。不同地方的商人也就更多,南直隶、北直隶以及河南、山东的商人都有。

由此可见晚明的商业贸易还是相当发达地。当然这也是相对来说,因为运输、税收及管制等方面的原因,民间的商人虽多,能办起大厂,或者闯出连号的,却不是很多,多数商人所做的,还是货物的贩卖,其中盐商最富,其次才是丝商、布商、粮食商、木材商等等。

有些东西看上去不值钱,但因为消耗得多,其中蕴藏着的财富也最为可观。

在动员各方资源与力量的情况下,几个厂子的建设进度都相当之快,其中煤厂是第一个开始产出地。

滦州本来就产煤,李彦这次利用职权,直接将原来地几块挖煤点圈了起来,严格说来,煤的生产一直没有停。

不过滦州地煤原本开采得并不多,也主要供给周围几个县烧柴、取暖,零星有些窑也会用到,总的来说用途不多,用量不大。

原来的采煤点也主要是浅层的煤,李彦就在这些点扩大开采的规模,清理场地,增加绞车等工具,修建道路,并在煤场的外面,开了煤市。

除提供铁厂炼焦炼铁,煤市上的煤也对外发售,但比较起来,数量相当有限,主要是煤的用途还不是很多,天气也逐渐转暖,煤的主要用途之一,取暖的需要也就越来越少。

李彦见到这种情况以后,就设计了一种新式的炭炉,也很简单,铁皮包着耐火砖的内层,中间是圆形的炉膛,也就是烧蜂窝煤的煤炉。

与普通的炭炉相比,这种煤炉无疑更适合家庭使用,一个煤球足够做好一顿饭菜,一天一夜也就三四个煤球,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城中市民,也都能够用得起。

李彦就在煤厂办了煤球作,又拉拢一些商人办起了锅炉厂,因为专利不受保护,想要凭着这些赚很多钱不容易,但只要销售做得好,起码在初期能赚上一笔。

在这个时代,因为运输难题和榷税的混乱,跨地区的商业贸易成本相当之高昂。

以陆路运输来说,主要是靠人背肩扛、牛马驮运,马拉大车、牛车的可靠性并不高,在官道上也是很少能看到,或许手推车可能多一些。

即使明军中的炮车,也有很多是手推车。

道路的情况、车辆的可靠性和成本,以及畜力的珍贵,都使得陆上的运输很不方便。

华夏机器厂制造的车辆虽然做出了一些改进,但主要是在精密制造和工艺管理方面,可以更快地制造出品质更好的双轮马车,或者马拉大车。

机器厂与精作坊合作,试制的弹簧防震装置、滚动轴承型的车轴,以及带侧向偏转车轴的四轮马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从技术上来说,包括四轮马车在内,都不算太复杂,关键在于工艺水准及成本,在李彦看来,不能量产,依然只能算在试验阶段。

滚动轴承和弹簧的难题便在于量产,不过使用在一些高端马车的制造上并不是问题,四轮马车与二轮马车相比,最主要的优势在于载重量特别大,但对道路的要求相对较高,似乎并不适用,所以非常少见。

车辆厂的目标还是集中资源,使用华夏机器厂的精密制造工艺和管理,制造更加结实耐用的车辆,并抽调一部分力量加入精作坊,希望能够早日解决滚动轴承的量产。

至于民用的载人马车,特别是使用了弹簧防震、滚动轴承的高端二轮马车、四轮马车,还是安排在机器厂车辆作制造,李彦虽然不在乎技术流动,但他也要考虑赚取回报以滚动发展,并让最尖端的技术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如此,他才能拥有改变这个时代的力量。

与陆路相比,这个时代最为有效的运输方式还是水运,运河的南北漕运,就是大明王朝的主动脉,不过这条生命线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因水位落差而存在的大量水闸,水患或干旱缺少而带来的麻烦,以及多处榷税的钞关等等,在这条运河之上,几乎能看到大明所有的问题。

在很多时候,运河是只允许漕船通过的,但在大部分时间里,这条规定似乎很少被执行,大量的货物通过这条生命线,从南方运往北方。

与中前期相比,海运的规模也在渐渐扩大,但与漕运相比,计划可以忽略不计。

不过李彦不会忽视大海,他在天津造船,一开始便是对准了大海。

年前进入都水司时,李彦便开始为造船准备,搜求熟练的造船匠,以及造船的图纸,在船厂具备生产条件以后,便开始动用人手,制造第一艘一百料的海船。

与造车相比,华夏厂在造船方面的技术积累明显不足,也只能从头开始,慢慢摸索积累。

此外,李彦也通过购买、征调等手段,弄了二十几艘大小的海船,试着组建一个从事海贸的船队,并与一些福建、浙江、广东的商人合作,打算开辟一条海上贸易路线,这几个地方的商人,多少与当地的海上有些关系,有的甚至也做过海上贸易。

不过这个船队刚组建不久,辽东的战局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三二回 请战辽东

明朝当前的政治军事局势,李彦自以为并非他所能改变,他所能做的,也就是不断尝试在《华夏商报》、《华夏文学》,以及《兵战春秋》上面发表一些观点独特的文章,希望能够引起有识之士的注意。

譬如发展工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并规范工商业的税收,以补充国库收入;譬如练精兵,主动进攻,争取杀伤建奴;又譬如完善法制,推行考成法,用更加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官员的是非功过,他甚至隐晦地提出一种新的投票决策机制,以取缔朝堂上的争吵不休。

但让他哭笑不得的是,已经大权在握的东林党很难接受这种方法,反而是失势的三党,竟然用他的观点对咄咄逼人的东林做出反击。

至于训练精兵,朝廷倒是没有什么意见,一直都在下旨意,但就是没什么效果,至于发展工商业和海贸,倒是引起了一点反响,却始终没有大的动静。

而在辽东战局方面,李彦虽然鼓吹他的杀伤策,但也知道这个战策依靠辽东的军队根本无法达成,所以他认为辽东现在的当务之急,是练兵,如果建奴进犯的话,应该是集中兵力,守好城池,对于辽东兵的野战能力,他并不抱太大希望。

但在天启元年的正月,辽东经略袁应泰却提出收复抚顺的作战计划,李彦也曾发文、上疏反对,不过还没等到袁应泰有所动作,后金便主动进攻,在奉集堡杀得明军大败,这个进攻计划也就此夭折。

李彦本人对军事的了解不多,虽然这些日子学了不少,作了深入的研究,不过到了具体的战事上,判断未必高明。但也看出后金进攻奉集堡,并且多方骚扰。怕是要发动大战。

果然,从三月十二日开始,后金军发起对沈阳的进攻,十三日城陷。紧接着又在浑河边大败援军,于十九日兵迫辽阳,二十一日破城,于是辽河以东的明军整个溃散,不仅沈阳、辽阳被占领,辽阳以南的海州卫、盖州卫、复州卫、金州卫等相继沦陷。

李彦也想不到前线崩溃得如此之快。整个战役几乎不到十天的时间,即便是从辽东将讯息送到京城,也要好几天,此时辽东已经糜烂。

失去辽东,对明帝国来说,是一次沉重打击,好在这片土地足够广阔,后金要完全消化,还得一段时间,并没有马上发起对辽西的进攻。但也只是时间问题。

再次见到朱由校,这位和李彦同龄地小皇帝显得很憔悴,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却要承担起整个帝国,又偏偏遇上这样地局面,想一想都觉得头大。

朱由校面前的塌上,摆放着的已经不再是国战棋,而是兵战棋,他哭丧着小脸看了李彦一眼:“三娃,你来帮朕灭了建奴。”

朱由校对面跪着小太监李实。李彦告诉了他很多玩法,来讨好朱由校,看来效果不过,平常玩的时候,他也会让着,让朱由校玩得高兴。

辽沈大败,朱由校突然就对兵战棋来了兴趣,起先在地图上将李实杀得大败,但棋面上赢得越多,他也越郁闷。为什么辽东那么多军队。花了那么多地银子,还是打不赢呢?

孙承宗在一旁作为裁判。向李彦使了个眼色。

“皇上,臣请前往辽东,誓灭建奴,”李彦没有看棋,而是大声说道。

辽沈惨败,也让李彦意识到关外的形势已经很不乐观,这次失去的是上千里的河山,如果让建奴继续做大,将来再去面对时,也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虽说国内的建设刚刚起步,诸事纷繁,不过只要依着现在地道路继续便是,在几个工厂完成建设周期,取得更多成果以前,他所能做的也不多。

“三娃,你有办法打败建奴?”朱由校的眼睛亮了起来,希翼地看着李彦。

辽沈之战后,朝中莫衷一是,对前方困境束手无策,此时正是大家最为震惊,最慌乱的时刻,朝廷只有连下旨意,从各地调兵,并拟以王化贞为辽东巡抚,并重新起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

相对来说,朱由校对与他亲近的李彦更加信任,听了他的话,也不由一喜。

“彻底消灭建奴,臣不敢夸口,但只要有一万精兵,足兵足饷,复得一城一地,大量杀伤建奴,还是有把握的,”李彦点头说道。

辽沈之战,让李彦首次认识到后金军队的强大实力,这一次,在沈阳、浑河、辽阳三次重要的战斗中,明军皆做出了正面应战,其中尤以浑河之战最为惨烈,但最终还是全军覆没。

再加上后金骑兵的机动能力,所以李彦也只能稳妥地这样说道。

朱由校看上去有点失望:“宁前道王化贞上疏,可联结西虏,以六万兵进战,一举荡平,三娃以为如何?”

李彦看了孙承宗一眼,见后者微微摇头,便道:“皇上何不用兵战棋演示一番,不知建奴兵力几何,我明军战力又如何?”

朱由校顿时像泄了气地皮球,身子垮了下去,噘着嘴道:“可你不是也说,以一万精兵,即可克城杀敌么?”

朱由校不仅对玩棋很有兴趣,也似乎很有天赋,他只用了几天的时间,便将兵战棋玩得纯熟,也知道明军与建奴兵的战力、机动能力的差距,建奴骑兵也有十万左右,六万步兵发起进攻,要想一举荡平,似乎不大可能。“臣所说的一万兵,乃一万精兵,而非广宁的溃兵,以及各镇临时抽调的班军,且臣也以为,当避实就虚,攻敌薄弱之处,不断骚扰之、杀伤之,”李彦道。

“精兵?从何而来?”朱由校直起身子,认真地看着李彦,即位半年以来,小家伙多少也有了些帝王的气象。

“可从京营中抽调,臣请调神机二营、神机四营,以及臣统辖之京滦厂卫营,集兵一万,泛舟直取辽东腹地,以为牵制,并伺机出击,”李彦在来之前已经和骆养性、王国兴等人讨论过,他要征调的一万兵,也就是王国兴的神机二营、骆养性地神机四营,以及他自己的京滦厂卫营,这三营新近打造出来的“精兵”。

“神机营?”孙承宗与朱由校对这个答案都有些意外。

李彦点了点头:“臣与王参将、罗游击相熟,二人立志效忠皇上,勤练精兵,臣以为这二营可用,再加上臣最近编练的厂卫营,集兵一万,足可进取辽东,牵制建奴不得西进。”

“三营一万兵,不知战力如何?”孙承宗有些疑惑,在他的印象中,京营兵似乎并不如何。

“臣有信心,”李彦笑了笑:“至于到底如何,那要等上了战场才知道。”

孙承宗点了点头,指着地图道:“你想打哪里?”“金州,辽东半岛,”李彦拿起一只棋子,放在了辽东半岛的最南端。

辽沈之战失败以后,辽河以东,包括海州、盖州、复州、金州等地尽皆沦陷。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辽东半岛如一个楔子般**大海,与山东半岛的登州、莱州隔海相望,如果走海上,从盖州至登州,三日可到;从旅顺到登州,仅半日之程,而其西北又直通天津、京师。

孙承宗手捋长须,点头说道:“皇上,前番臣已指出,辽东既失,则山海关、天津、登莱皆要提防,如果能以一营兵攻取金州,进而取复盖,则登莱、天津,方可为安。”

“你们是说,建奴会从海上偷袭天津、登莱?”经常习玩国战棋和兵战棋,朱由校也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懵懂不知的少年。

“建奴取辽东半岛,一则可从海上威胁登莱、天津;二则更威胁我海上粮道,故不得不防,”孙承宗道。

“朕知道,海上运粮要更划算,”朱由校点了点头,这个想法却是国战棋中的设置。

“臣取金州,则可反过来威胁建奴的后方,”李彦补充说道,他并不认为建奴地水军也能对明军造成威胁,首先想到地还是进攻,之所以选择金州,也确实是因为它距离登莱较近,而要从天津补给,也很方便。“嗯,这个办法好,”朱由校显然也不喜欢整天防守,李彦这个反攻的说法很对他地胃口,不过很快又露出为难的神色:“可是,三娃你要亲自领军吗?朕让别人去好了,自从你去了天津,咱们已经很久没下棋啦,朕、朕舍不得。”

孙承宗在一旁苦笑摇头,他也曾主动请缨,也是被朱由校以同样的理由给留了下来。

“臣也想日日看到皇上,”李彦也颇有些触动地看了朱由校一眼:“等臣砍了建奴老酋的脑袋,便可与皇上日日对弈。”

“臣这次来,还给皇上带了一样新玩意,”李彦说着,示意李实将自己的东西拿上来,这也是一套棋具,规则和国战棋、兵战棋差不多,也可以说是一个系列的不同内容,甚至数据也可以通用,这一部分是关于练兵的,李彦称之为练兵棋。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三三回 准备出征

练兵棋无非也是行棋者发出指令,如招募、出操、跑步、练枪等项目,投入时间和钱物,裁判根据兵员素质及不同的指令规则,计算出指令的效果。

经过兵战棋、国战棋的熏陶,李彦已经在兵战俱乐部建立了一个战棋研究室,这套练兵棋便集中了战棋研究室的力量,李彦统筹,茅元仪主导,历时数月方才推出。

从兵战棋、国战棋,再到练兵棋,这套以策略游戏为模版的战棋,基本的规则与数据都是以现实为考量,在规则制定以后,包括孙承宗、骆养性等人都反复演练并提出意见,多次修正完善以后,才得以推出。

战棋的规则,可以说是实践的总结,以孙承宗的说法,这些规则基本上就是一套精练的练兵手册、作战手册以及行政手册,通读了这些,对练兵、作战乃至行政,都会有大概的认识和思路,如果能精通战棋的规则,并能与实际事务融会贯通,处理起来也不会差。

孙承宗对于战棋的积极支持,也与他发现朱由校的变化有关,朱由校很喜欢玩棋,也似乎有着这方面的天赋,平常说起治国方面的道理,小家伙都是云里雾里的,一旦化到棋中,便豁然开朗,瞬间理会。

孙承宗便有意识地将治国治军的道理融入行棋,也将行棋与治国联系起来,渐渐的,朱由校对于国事的处理,竟然变得越来越有条理,屡次让内阁的大学士们赞叹不已。

李彦刚拿来的这套练兵棋,孙承宗也参与了框架的制订,初版的完善,这套棋无疑能够让朱由校了解练兵的一些要素,以后处理这方面的事务,便会比较熟练。

朱由校最近正玩兵战棋上瘾,立马来了兴趣,李彦便简单讲了练兵棋的规则。又趁机说道:“这练兵棋臣只规划大略,种种精妙之处,皆是臣的好友茅元仪设计,此人出身将门,颇知兵事,现为监生。臣请皇上予其任命,协助臣攻略辽东。”

“真地吗?那好啊!”朱由校似乎忘记了辽东的失败,笑呵呵地说道:“先生,你看如何安排合适?”

“茅止生确实知兵,他曾写有《武备志》,如今已出到第七卷,使我大明多了很多知兵的秀才,”孙承宗一直欣赏茅元仪,闻言沉吟说道:“此人现为监生。不曾历练,不如为李大人幕中赞画,待有功劳。再封官职。”

“这练兵棋也是大功劳啊,”朱由校摇了摇头,道:“就任他为山东按察司检校,为三娃赞画军务吧。”

按察司检校为九品官。倒也合适。孙承宗点头称是:“那么陛下是准许李大人领军出征金州了?”

“嗯。准了!”朱由校点了点头:“国事为重。三娃。朕等你荡平建奴。早日归来。咱们再执棋对战。”

朱由校放下手中地棋子。撑着桌面站了起来。腰背竖得笔直:“李实给朕拟旨。除李彦山东按察司佥事。辽东道。领兵征伐辽东。”

“臣领旨谢恩!”在这一刻。李彦突然发现朱由校似乎也长大了。或许。他也会走上与历史不同地道路?

按照明朝地惯例。圣旨也要经过内阁。不然直接发出地“中旨”。内阁可以不执行。对于李彦地任命。内阁也没有什么意见。在这个时候愿意领兵前往辽东地可不多。

山东按察司佥事为正五品。李彦这次再上一个台阶。不过这在辽东鼎革地时节。并不起眼。王化贞就以宁前道右参议连跳数级。成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辽东巡抚。一方大员。

此前,袁应泰也是数月间从按察使而辽东巡抚、辽东经略、兵部右侍郎,若说有特殊,便是李彦是监生而非进士,会引起一些非议。

通常来说,辽东不仅有兵备道,还有辽东巡抚、辽东经略,辽东道并不起眼,不过如今辽东沦陷,辽东巡抚与辽东经略都在辽西,李彦只要出现在辽东,便是那里的最高军政长官。

明代以文治武,李彦身兼辽东兵备道,便有指挥辽东军队的权利,而这次东征,自然也以他为首。

虽然神机二营作为纨绔营,他们的调动遇到一些麻烦,主要是这些纨绔的家中不太愿意自家的子弟去辽东凶险之地,不过在纨绔们地坚持下,大部分纨绔还是留了下来。

得到皇上和内阁的支持,解决了纨绔们的麻烦,朝廷地旨意很快下来,李彦以工部都水司主事兼领山东按察司佥事、辽东兵备道,统领神机二营、神机四营、京滦厂卫营赴援辽东,额定兵员一万人,以神机二营参将王国兴为总兵官。

“诸位,这一次我们即将赶赴真正的战场,前途凶险莫测,”李彦在召集神机二营、四营的将领们做过动员以后,又将所有兵战俱乐部的成员召集起来。

“以前,我们可以说是纸上谈兵,或者关门练兵,但辽东将是真正的战场,我们中的有些人,很可能会丧命于此,选择留下的,也就是选择了牺牲,我为你们骄傲!”李彦握起拳头,重重敲在心口的星纹章上,这是俱乐部内部的致礼动作。

在李彦地刻意引导之下,兵战俱乐部充满**,他们追求忠诚、热情、勇敢和理想,这个以纨绔为主的青年群体,有着截然不同于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兵战俱乐部中,将有七十三名成员随军出征,对于其他人来说,羡慕有之、担心有之,在这个俱乐部内部的送别仪式上,大家都相互勉励。

“建功立业,就在今朝!”巩永固带着即将随军出征的成员,大声吼道。

“司令,我们虽然不能随军出征,但作为俱乐部的一员,如果有什么需要,请尽管说吧!”有人在受到感染之余,也高声喊了出来。

“你们没有上战场,但一样可以做出贡献,”李彦笑了笑,他之所以举办今天的活动,目的也是在于这里。

兵战俱乐部将成为他们的大后方,并保障这三营兵地粮饷军械,李彦在军器局有亲信,而粮饷则需要这些纨绔出力奔走,此外有这些人的存在与活动,李彦他们在辽东的环境也能更宽松些。

确定领兵以后,李彦就开始为即将到来的出征做好准备,所有的装备尽快到位,并准备充足的备品,手握军器局和诸多产业,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

神机二营、四营,以及滦州厂卫营,基本都是按照照兵战俱乐部的精兵思想组建,装备也大体相同,通常是长枪兵每人配一杆长枪,一把短刀,制式的明军铁甲,头盔,这都是其它部队拿不到的。

火铳兵每人一杆遂发式灭奴铳,穿棉甲,配短刀;骑兵则穿骑兵甲,配骑兵弯刀,以及双管短铳。

此外,李彦还让军器局在原来各种石炮、龙王炮、万人敌、地雷炮、水底雷地基础上,制造铁壳地手扔炸弹,也就是手雷,但因为需要事先点火,不是很方便,没有大面积推广,这次也准备了很多。

包括一些传统的踩发、拉发地雷,虽然制造麻烦,性能也不是很可靠,李彦还是都准备了一些,所谓有备无患。

李彦甚至还给每个兵丁准备了一把工兵铲,用后世地话来说,是武装到了牙齿。

三个营战兵将近一万人,其中骆养性的神机四营募练最早,操练也最为刻苦,其编制为左右两哨长枪兵,每哨六百五十人,左右两掖火铳兵,每掖也是六百五十人,中军一哨骑兵五百人,总计三千一百余人。

李彦的京滦厂卫营,除了一哨中军成立较早以外,主力四哨组建时间最短,不到半年,也是按照两哨长枪兵、两掖火铳兵编制,装备与骆养性的神机四营基本相当,不过中军一哨没有马骑,还是步兵。

王国兴的神机二营则装备最为精良,乃全火器部队,其列装两掖火铳兵,两哨炮兵,以及一哨骑兵,不仅炮兵配备足够数量的马匹,火铳兵也每人一匹马。

二营的火铳兵、骑兵与四营大体相似,两哨炮兵则逐步换装军器局的新式火炮,已经到位的包括两门一千斤的重型火炮,四门六百斤的中型火炮,以及四百斤、两百斤的轻型火炮各二十门。

炮兵除火炮装备以外,每人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