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天工-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嘉鹏、胡文信等人在苏松会馆摆宴邀请李彦,王家曾经出过内阁大学士,家族散枝开叶。门生故旧遍地,在朝中的信息相对灵通,酒宴一开始,王嘉鹏便端起酒杯,祝贺李彦立下护驾大功。
“话可不能这样说,李某不过是尽了一个大明官员的职责而已。”李彦连忙推辞,不过他这个百户做得也确实惬意,平时挂个管工匠的名义做其他事情,有需要地时候也能带兵,实在是进退自如。
众人又都是恭维了一番,胡文信趁机笑道:“新皇继位,马上将那些税监召回,可谓大快人心,以后南方的布运到北方。一路要省许多银子。”
“要是能将运河上的钞关都撤了才好,”翁启愚哈哈大笑。
李彦见众人都看着自己,知道他们这是试探。微笑着摇了摇头:“钞关怕是不会撤销,再说运河维护殊为不易,国家维持更是所需良多,农民要叫田赋,商人得纳商税,这也是必然的。”
“咱也不是说不能征税,”胡文信笑着说道:“关键是征多少税,如何来征税,得有个规矩。”
对于商人们来说。对于征税向来不按规矩的做法可谓又爱又恨,正是因为没规矩,他们才能通过贿赂或其他方法,来减少缴税的数额,可也正是因为没规矩,地方上横征暴敛,也会让他们付出很多银子。
大商人对此并不太在意,凭着银子或势力解决便是,受到影响最大地是那些中小行商。总要面对许多盘剥。
如果是减少钞关,不管对大商人还是中小商人,都是十分有利。
李彦知道胡文信说得很对,关键在于征税要有规矩,事实上地方的税监闹得不可开交,国库得到的银子却没有多少,其中很大一部分落入了税监的口袋。
明朝皇帝信任太监的原因之一,据说是有人认为官员当官,得为后代谋一份家产。不能尽心为皇帝办事。而太监则不同。太监无后,所以对皇帝更忠心。会尽力办事。
事实上,正是因为无后,太监比寻常人更追求享受,在没有丝毫约束的情况下,想要太监廉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胡员外说得好,要有规矩,有了规矩咱们做生意才有依仗,才更好做,”李彦目光扫过在座的商人:“与其等朝廷做出改变,不如我们来想想办法,弄出一套好用的规矩来,然后提请朝廷同意好了。”
“这个……朝廷怎么会理咱们这些商人?”王嘉鹏笑着摇了摇头。
李彦笑了笑:“只要好用,馆主还怕找不到人递上去?”
商人们不由都笑了起来,到他们这个程度,多少会有些关系,递个折子还是可以地。
“也是,即便是朝廷不予理会,还可以登在报纸上,让大家都知道,”胡文信抬头看着李彦,微笑说道。
“没有问题,”李彦大度地应了下来:“商报商报,就是为了咱们商人说话的。”
李彦这句话得到在座商人的一致叫好,虽然在晚明士绅经商已经很普通,明代人已经不怎么将商人看作贱籍,可商人本身在政治上地地位并不高,这也是事实。
既然都是商人,很容易找到共同话题,除了谈到收税,还说起办厂的事情。
因为工艺上的精细和优秀,华夏机器厂生产的纺织机械成为大部分商人购买的对象,只有少部分人还是像以前一样,雇用木匠打造。
随着华夏机器厂供货能力的增加,北方的布厂逐渐开始开业,生产经营的效果都还不错,毕竟技术和设备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无非就是选择合适地地方,办厂生产。
由于行会的作用,北方布市的价格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只是略有下降,当然,随着开业的布厂越来越多,布匹的价格肯定还会有所下降。
而对南方布来说,李彦当初建议更多的布通过海贸输出,虽然打通新的商路并不容易,好在他们拥有最好的机器。逐步占领市场并不是问题。
对李彦来说,最好地消息还是来自大生纺织厂,经过反复的试验,水力纺纱机终于能够顺利运转,李大为带着人弄出了一台带有一排二十四只纺锭的水力纺纱机。
水力纺纱机不仅二十四只纺锭可以再水车的带动下实现转动,而且罗拉也能够在水平面上左右移动。也就是说,这是一台真正的、不需要人力的纺纱机。
水力纺纱机依靠水流来推动,不需要人力,但人工还是需要地,主要是接棉条、以及接上断掉的纱线。
当然,这还是一台初步的试验机型,它地出现只是验证了水力纺纱机地基本结构可行,要想做出真正实用化的机械,还需要继续摸索。
按照李彦地想法。这种纺纱机至少可以做出粗纺型、精纺型,根据具体的要求做出不同的设计。
水力纺纱机使用了齿轮地传动结构,仅仅是为了让齿轮的咬合在运动中更流畅。负责铸造齿轮的精作坊就进行了多次试验,慢慢才找到一些眉目,至少现在地齿轮运转起来还挺顺畅,虽然这是在齿轮并不多的情况,但也已经难能可贵。
这其中少不了大量技术员的参与,李彦始终认为齿轮的咬合应该是一个机械学问题,可以用形学与数学计算得出,但就眼下来说,他们还不能掌握这个原理。
如果水力纺纱机与织布机能够成功的话。那么必然会使纺织品的价格再度下跌,也意味着纺织品工业化时代的加速来临,而在这之前,肯定还有许多障碍需要扫除。
“三娃,若是你能考得生员,老夫定要荐举你入朝为官,可惜、可惜了!”徐光启半卧在床上,发出一阵急促的咳嗽。
李彦没想到几天未见,徐光启的病似乎又重了许多。他听到消息立刻便赶了过来,两人亦师亦友,李彦对徐光启也充满尊敬。
上半年地院试,李彦曾硬着头皮去参加,不出意料地没有考上。虽然说所谓的“华夏派”崇尚自然的文风在民间已经有一些不过,不过负责院试的考官显然看不上,李彦至今为止还是没有得到生员的功名,也就无法成为监生,入朝为官。
明朝做官的几个途径。进士、举人、监生。还有吏员,按理说军户为吏。也有可以充役的,不过徐光启还是希望李彦能考取功名。
李彦笑了笑,经历了这次皇位的更替,他越来越觉得自己不是搞政治那块料:“大人,学生不一定要做官,同样可以推广作物,以及新式的工具,造福百姓。”
李彦知道与徐光启说话,就要说这些为国为民地事情。
徐光启从枕边拿起一份报纸,微微叹息道:“三娃,不在朝堂,却非议朝政,此事不妥、不妥啊!”
李彦看了一眼《华夏商报》头版的标题,不禁微微苦笑,如果说以前的报纸,还是以邸报信息为内容,很少发出评论的话,那么这几期的报纸,就是裸地议论朝政了。
“古人云,兼听则明,当朝诸公也应该听听百姓的声音,学生以为,这并没有什么不妥,”李彦欠了欠身,小心地说道。
“哎!”徐光启摇了摇头,在传统的士大夫看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所以即便东林影响很大,但东林书院讲学时也不谤议朝政,《东林学报》也以学术为主。
当初,为了淮抚李三才入阁一事,反对者攻讦其结党,影射东林,顾宪成于是写信给叶向高、孙丕扬,为李三才辩护,信件被公开后,引起朝野大哗,其反对者攻击顾宪成“遥执朝政”,是为出位。
由此可见朝廷对在野者插手朝政事务相当的敏感,李彦这么做,很容易激起反对。
《华夏商报》发展到今日的规模,每期销量突破七千,发行到大江南北,已经不是谁人随便就能动地,但要是真地激怒了朝廷,那被毁掉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这些事情,以后还是莫要涉及,早日取得功名,入朝为官,方可大展鸿图,”徐光启点了点报纸:“先说说你这些想法吧,似乎挺有道理。”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一二回 制造火器
新帝即位,先后拨出二百万两白银犒军,徐光启一直忧心的军饷终于得到解决,不过建奴连续叩边,辽东局势紧张,延绥兵、浙兵,以及秦邦屏的石柱土司兵都被抽调前往,徐光启只能从各处选拔四千新兵进行操练,包括李彦操练的五百兵。
李彦对于练兵也完全是尝试,他看了这个时代能见到的戚继光的《练兵纪实》和《纪效新书》,结合对后世军队的一些认识,提炼出一套简单的练兵方式。
李营的操练首先是队列,前七天都是高强度的队列训练,包括排队、行进与跑步,要求士兵时时刻刻都能保持整齐的队列。
对于明军中复杂的战阵,李彦开始只训练一种,那就是长枪阵,战技也只单练一种,那就是长枪刺杀。
虽然戚继光的书中对练兵、作战、战技等有很多总结,也曾练出一支强兵,不过他的方法太过复杂,李彦自己都掌握不来,更别提那些招募来的流民,只能用更加简单的方法,“单恋一枝花”,以求做到最强。
在之前的校场比武,以及稍后为了筹集粮饷而搞的比武中,李彦这种长枪阵确实暴露出很多问题,延绥骑兵的冲击、石柱土兵的灵活牵扯,都能使长枪阵发生混乱。
但长枪阵也有很多优点,在正面冲击时,不过是骑兵还是山地步兵,即便是能赢得胜利,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长枪如林、不动如山,这是徐光启看过多次比武以后,对李营新兵的评价,作为一支新兵,这已经是极为不易的评价。
不过,徐光启对这种长枪阵并不看好,他欣赏的是李营纪律的严明、队列的整齐,徐光启认为有此为基础。就可以练出一支强兵。
朱常洛即位以后,徐光启的练兵工作终于能更好地进行,他这次从军器局领来了两千支噜密铳,并发给李营三百支。
噜密铳是一种长六尺多,重七斤左右的火绳枪,有准星和照门。与李彦理解的火绳枪是用人手点燃火绳射击不同,所谓地火绳是安装在枪机上,可以预先点燃,并缓慢燃烧。在射击时,扳动枪机,使得火绳下落,便能点燃火药进行射击,而火绳则可以连续使用。
每根噜密铳配一个装发射药地火药罐、一个装发药地发药罐。以及四根点火用地慢燃火绳。还有压实火药用地搠杖和铅弹等。
噜密铳采用前装火药与弹丸。这就决定了装弹与射击地速度不会很快。慢燃火绳虽然可以连续射击。但极容易受到天气地影响。一旦碰上阴雨。肯定无法射击。
或许正是考虑到这个问题。噜密铳地铳尾还有钢制刀刃。可以当做马刀使用。据说这种鸟铳就是从鲁迷国。看位置应该是奥斯曼那边传过来地。
后装!遂发!李彦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想到这两种革命性地改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上述地问题。
这是李彦第一次接触明代地火器。他很快想到。如果能造出大量更加先进地火器。是不是可以很快打败建奴?
徐光启也有同样地想法。除了练兵。就是制器。不过他想造地是火炮。而不是火铳。相对火铳来说。明军似乎一直都是更加看重火炮。
李彦却觉得火炮受制于移动能力,在野战中。决定胜负地可能还是火枪,至少在目前来说,火炮还不能取代火枪的近距离杀伤作用。
“火枪的射击,必须等敌人进入射程以后,一百步内,第一层用鸟铳,第二层用快枪,第三层用火箭,再用弓箭。三十步内。收起鸟铳、弓箭,列阵短兵相搏……”徐光启担心李彦不熟悉火器。仔细叮嘱道。
鸟铳与噜密铳类似,不过噜密铳地射程威力更大,快枪与火箭也是一种火器,徐光启说的这种战法与三段式射击很有些类似,这也是戚继光在《练兵纪实》中特意强调的,其中以喇叭为号令,进行四轮齐射,然后鼓号列阵,近身肉搏。
这套战术虽然非常完备,但是在明军战斗中,很少能够执行,往往都是敌人还在射程之外,就是一通乱射,毫无效果,等敌人进入射程以后,再装药已经来不及。
“短兵相接,藤牌在前为第一层,狼筅为第二层,钯为第三层,快枪为第四层,即将枪柄倒充棒用。鸟铳为第五层,改用长刀,三擂三吹,三喊三进,第三进不拘阵型,尽数拥挤上前血战……”所以徐光启这样的有识之士,才会提出练兵,否则不管是远射还是近战,失去阵型就等于失去战斗力。
作为明代中后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戚继光无疑很重视阵型的作用,事实上不管是徐光启也好,熊廷弼也好,还是后来的孙承宗等人,在治军时都强调战阵,奈何当时的明军已经腐化,他们的想法虽好,却无法得到执行。
“大人说得是,学生回去后一定勤加练兵,”李彦拱了拱手,郑重地说道,有了这些噜密铳,他打算训练出一支火枪兵,没有人比他清楚火枪地作用。
“如此甚好,”徐光启欣慰地点了点头:“三娃你要记着,有神器而无精甲利兵,终不可战,千筹百计,总以精兵为根本。”
“当然,火器者今之时务,当尽用其术,以御建奴。”
李彦点头称是:“若是能将噜密铳的射速再行提高,甚至是不间断地射击,便是建奴骑兵再厉害,也断无生路。”
“赵常吉倒是造出过掣电铳,一铳携带四枚子铳,可以轮流发射,射击的速度大为提高,奈何制造不易,”徐光启微微叹了口气,虽说是制造不易,不过以大明的国力,若是真的要造,造个几千杆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军器的效率太差。
李彦之前对军器有所忽略,主要是觉得造枪不易,毕竟在枪械管制的后世,他也没接触过,但他还是打算试试看,能否造出更好的火枪来。
“正如大人所说。火器乃当今之时务,虽说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终究会越来越完善地,学生不才,也要努力看看,”李彦微微笑道,虽然说明代禁止民间私造火器,不过为朝廷来造应该不是问题,当初赵士桢也不在军器局、兵仗局。也造出了很多火铳。
徐光启盯着李彦看了看:“三娃,不若由老夫举荐你为军器局副使?如今正好空缺。”
“呃!”李彦吃了一惊,倒是没想过直接到军器局任职。主要是担心耽误了其他方面的事情。
如果能去军器局地话,那里毕竟一直负责制造大明的火器,不管是工匠还是技术资料都应该很完备,确实是造枪造炮的好去处,但是去了那里,不管怎么说都是官身了,官身就意味着不再自由。
“军器局副使为从九品,虽然小了点,却也是官身。”徐光启摇了摇头,担心李彦嫌弃官位小,又觉得严格说起来,李彦既不是进士举人,也不是监生,甚至连吏员都没做过,要做这个官还不合规矩。
不过,徐光启越想越觉得自己这个主意好,一则李彦他熟悉。也知道他的品行;二则李彦弄出了弹子锁、榨油机、新式纺车和织机,正好对路,所以他打算破格推荐。
“学生倒不想做这官,不过能在军器局钻研火器制造,诚所愿也,”李彦想了想,觉得造枪造炮确实很重要,也很有意义,至于其他的事情。如今也差不多都走上正规。不用事事过问,相信自己能够处理好。
如果是干得不好。或者不顺心,也可以辞职,似乎在明朝的官场上,请辞一事非常流行。
徐光启身为詹事府少詹事,也就是太子朱常洛地老师,推荐一个从九品地小官,不管是朝臣还是刚刚登基地泰昌皇帝,都要给点面子。
何况李彦这次也立了功劳,本来就是要封赏,只是他以军户的身份,没有功名而担任官职,确实有些违反惯例,不过军籍寻常不得更改,只要有皇帝一句话,自然不改也改了。
朱常洛是个厚道人,觉得李彦本来就是锦衣卫正六品地百户,现在又立了大功劳:“虽说是从武职变成文官,但会不会太刻薄了些?”
王安早得到汪文言打过招呼,听泰昌皇帝问起,连忙道:“皇恩浩荡,不管是什么官职,他总是要感激的。”
“朕知道,可朕也不能薄待了功臣,”泰昌靠在椅背上,看上去有些疲惫,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
“那是皇上恩典,”王安躬了躬身:“小的听皇长子说起过这个李彦,似乎很擅长制器,前番天津卫失窃,便是他发明了什么弹子锁,徐大人的意思,似乎也是想发挥他地长处,这也是他本人的想法吧。”
“皇上既然觉得这副使的官职小了,不如让他做大使好了,既显皇上恩典,也成全他为大明立功地愿望!”
“那就这样吧,”朱常洛直起身子,在徐光启的奏疏上写了批示,合拢后放到一叠奏疏上面,这才站起来松了口气,露出急切的神情:“今天就这样了。”
王安连忙躬身将朱常洛送了出去,直起身子的时候,脸上却露出些许忧色,微微叹了口气,才回去收拾书桌上的那些奏疏。
按照流程,泰昌皇帝对李彦的任命很快发到内阁和吏部,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九品官的任命,大臣也不会因为这样的事违逆皇上地意思,因为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万历遗诏中,要册立郑贵妃为后的事情。
郑贵妃这个五十五岁的老太婆,在万历生前深受宠爱,本来有万历的遗诏,封她为后也理所当然,但因为郑贵妃一直想让她的儿子朱常洵做太子,弄得朱常洛吃尽苦头,甚至还有梃击案这样的凶险,自然不愿意封她为后。
除了这段恩怨,也担心郑贵妃做了太后,万一泰昌皇帝出了问题。她说不定还能将福王弄回来当皇帝。
所以泰昌皇帝朱常洛十分不愿立郑贵妃为后,但因为万历的遗诏,他也不得不遵从,便谕令廷臣讨论。
或许是领会泰昌的意思,或许是知道郑贵妃地野心,朝臣们也确实不同意立郑贵妃为后。礼部侍郎孙如游不同意,内阁大学士方从哲、东林派的杨涟、左光斗则请先立太子。
这种大事轮不到李彦说话,作为正九品的军器局大使,品级卑微,好歹也是一个部门地头目。
李彦在接到任命以后,很快走马上任,首先了解军器局的大概情况,军器局隶属工部,专事生产制造各种刀剑盔甲火器等。不过除了工部直属的军器局,在各布政司甚至都司、卫里也有军器局,但是毫无疑问。工部军器局是其中最大的。
军器局的情况并不能让李彦满意,无论是管理的方式,还是精神面貌,都没有丝毫国家最高兵工厂地模样。
李彦也不急着马上做出改变,他所做地第一件事就是领出军器局生产的各种火器进行比较,他发现这些火器地种类实在是太多,五花八门,除了噜密铳、鸟铳、手铳、子母铳、双管火铳、多管火铳、连子铳、一窝蜂等,还有快枪、剑枪、大追风枪、火箭、喷筒等千奇百怪的火器。
看到这些。李彦就有些头大,于是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试验这些火器的威力。
李彦带来了徐洪与几位技术科的技术员,让他们按照华夏工场的标准化方式,来对这些火器进行测试。
军器局原来有大使、副大使各一位,经过简单地交谈,李彦发现这个副大使对军器的制造一窍不通,倒是下面有些工匠,对技术的了解很透彻。
军器局对如何制造兵器都有要求,不过这些资料与华夏工场地标准化要求相差很多。李彦让技术员向工匠了解,尽快充实这些资料。
“火器的种类繁多,看上去各有用处,其实都是鸡肋,真的上了战场,恐怕能够发挥的作用很少,”李彦对徐光启说道,他想将那些华而不实的火器删减,从而集中力量研究制造战场上最有效的火器。目前看来。也只有徐光启能够给他支持。
“而且,火器的种类多了。一则训练的难度更高;二则配合起来也不容易,效果也不好;三则辎重运输也更简单,都用一样的火药与弹丸。”
“此话甚是有礼,”徐光启吃力地点了点头,因为身体不堪重负,老人已经上疏请求病休:“军器局久有积弊,你放心大胆去做,除积弊、立成规、酌旧法、创新意,但要使火器精良,膛直、柄长,照门、照星丝毫不差,火门、机轨、药囊样样便利。”
“大人所言甚是,”徐光启这句话前面地部分都是基本的要求,最后一句话却激发了李彦的灵感。
火门、机轨、药囊样样便利,前面两样没有什么特别,药囊也就是发药罐,从火药罐中量取,然后倒入枪膛,再压实,如果事先将发药罐都包装好,装药的速度会不会快一些呢?李彦觉得可以试一试。
各种火器试验的结果,虽然每种火器都有各自的用途,但就李彦来看,真正有用,并且代表了未来发展趋势的,也就是火绳枪,至于火箭、快枪之类的,虽然有用,无论威力还是射程都比不上噜密铳、鸟铳等火绳枪。
这个结果和李彦想的差不多,不过火绳枪地制作要比火箭之类的更加复杂。
此外,火绳枪的种类也不少,譬如鸟铳、噜密铳、掣电铳、鹰扬铳、三长铳等,这些铳在明军中都有使用,各有优点,李彦则像在这个火铳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全新的长铳,以代替这些五花八门的火铳。
这些火铳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种就是单管长铳,如鸟铳、噜密铳都是;一种子母管长铳,也就是带子铳的,如掣电铳;还有一种多管长铳,如双管铳、三管铳;还有短管铳。
虽然辽东需要大量的火器,李彦还是抽调出一部分熟练工匠,开始新铳的研究与定型:“这种新铳,基本是以单管长铳为主。你们地任务,就是试验不同长短、口径、厚薄地铳管,发射铅弹的效果,然后记录下来,这会是新式火铳定型地主要依据。”
李彦想将精作坊地制造方式先引进到火铳的研究与制造中,除了单管长铳、双管铳、手铳。以及子母铳,在当前的条件下,似乎都有发展的必要。
子母铳可以将子铳事先装好,使用时直接将子铳装到母铳中,然后射击,射击完成后,取下换另外一枚子铳,虽然对射程和准确度有些影响,却能使射击速度大为提高。
通过对军器局火器的了解。李彦认识到明军的火器其实并不差,射程与威力都可以,虽然有炸膛。但是并不常见,李彦接受军器局以后,引入精作坊精密制造地方法,可以使得炸膛率进一步降低。
至于火器的使用,从戚继光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三段式、四段式齐射,只不过在明军中很少这样做,腐化后的军队极度缺乏战术执行能力,这不是兵器革新能够改变的。
“光有火器是不行的,关键还在于精兵。”李彦这时候才充分认识到徐光启所说的这句话。
与兵器的改进相比,训练精兵更不容易,某种意义上来说,三段式的射击并不复杂,戚继光在《练兵纪实》中所说地步兵战阵则有些麻烦,仅是使用不同兵器的兵种就有好几个。
从兵器的使用,以及练兵地角度来说,兵种的简单化似乎更容易见到效果,李彦在他的李营中就是这么做的。
虽然担任了军器局大使。李彦还是以参赞的身份在徐光启手下领了一营兵进行操练,这营兵在过去的几个月都是操练长枪,已经非常熟练。
现在,他们又抄起了噜密铳,开始训练火枪,因为李彦在军器局,所以李营的训练根本不用担心弹药。
当然,这也不是说他们就可以随便浪费,起初的训练还是不装弹药的队列训练。拿着空枪模拟三段式射击。或更多排数地轮射,等队列转换熟练了。才会进行实弹射击。队列轮射并不复杂,不过意噜密铳的装填速度,三排轮射并不能保证无间断的火力覆盖,一般要四排到五排才能做到,当然,如果使用子母铳的话,那么三排轮射就可以保证火力的延续性。
李营使用火铳手与长枪兵的配对,只有两种不同的兵种,火铳手在完成射击以后,再有长枪兵上前,火铳手远射,长枪兵近拒,而退后的火铳手可以用佩刀或者噜密铳铳把上的钢刃参加近战,为长枪兵提供保护。
理论上来说,这是一个远近皆宜,很有战斗力地战阵,比较明显的缺憾可能就是防御能力弱了些,不过这也可以解决,火铳手与长枪兵都可以带盾牌,拿起盾牌就可以防御,放下盾牌就可以进攻,不过这对于军队携带装备的能力是个较大考验。
李彦将自己练兵和制造火器的心得整理后以奏疏的形式递给朝廷,希望能引起重视,不过并没有得到回复。
他只好又在《华夏商报》开辟专栏,以理论分析的形式,来探讨火器的战术使用,不断强调队列轮番齐射,以及长枪兵与火枪手配合作战的问题。
这期间,徐光启也上奏支持李彦队列轮番齐射的重要性,请求朝廷发文促使前线地军队就此进行严格地训练,得到泰昌皇帝的同意并发文,至于能起到怎样地作用,就不是李彦能预料的了。
至于火器的精简,以及简化战术配合,就连徐光启也没有公开表示支持,毕竟只使用长枪与鸟铳,似乎有些过于单薄了。
虽然朝廷并不支持,李彦终于还是迎来一个支持者,那就是曾经有过一面之缘,发奋要撰写《武备志》的茅元仪。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一三回 兵战游戏
茅元仪并非为李彦而来,而是听到京里的好友在信中说起兵战俱乐部,心痒难耐,特意从南方赶来,想要看看这个兵战俱乐部到底如何。
兵战俱乐部将游戏与军事联系,以独特的活动内容,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最爱,在这里,他们可以穿上盔甲,手持刀剑,尝试金戈铁马的滋味,而且也不仅仅如此。
兵战俱乐部的活动主要有几种:一种是每月初一、十一、二十一日的军事训练,当然和军队的训练项目不同,而与后世的拓展训练更加类似,譬如高空的“断桥”、双人独木桥、地雷阵、定向寻宝等,与军事联系更多的可能就是“围猎”。
这些富家子弟平常吃喝玩乐,无非是看戏、下棋、喝酒、听曲,或者斗狗、斗虫,拓展训练本身不乏趣味性,又是如此新奇,而且还是所谓的“军事”项目,自然能满足这些公子的好奇心与欲望。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拓展训练的要求,但因为是集体活动,大部分人还是坚持了下来。
后世那种拓展训练往往是企业用来增强内部凝聚力的,不过每年一两次的活动,在李彦看来能起到的作用实在有限。
兵战俱乐部则不同,他们是每三天一次活动,每三次活动有一次是训练,也就是一个月有三次,而且李彦在通州建立的训练场,也对外进行开放,有些人平时也会去“玩乐”。
长期训练的效果也更加明显,这些纨绔的作风比之往日有了很大的改观,更有朝气、待人更有礼貌,也更有合作和团队意识。
有些纨绔平时不学无术、欺男霸女,走路也是横着走。他们身上发生的变化。不仅让人啧啧称奇,有些家长甚至鼓动自家子弟参加这个兵战俱乐部。
至于兵战俱乐部这些项目流传到外面,也平息了一些非议,因为表面来看。这些项目与军事无关,无非就是一些耍乐的玩意。即便有地出格,也因为这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