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春-第1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就是所谓众正盈朝的东林党的嘴脸,就和前文写过的要问苏州富商征银子修城墙一般,富商不肯出钱,还非要掰出一个理由来,'此兴无故之役,以竭其膏髓,大户既穷,小民立槁,固不可为矣!'有钱的大户掏了银子了,穷人贫民便会顿时枯萎,所以,这城墙不能修。
这些所谓的君子们,一个个义愤填膺,言之凿凿,似乎说的就是天地至理,后世史学家们也把他们的话当真,最终导致众口一词'明实亡于万历'。
可是,即便这些君子和史家们所说的是真话,所谓'一场封建专制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浩劫',按照他们的数据,平均下来的话,万历皇帝一年也就是刮了商人们大约五十万两银子。
五十万两银子,好大的一笔钱啊!这就是时人笔记中说的'豪商大贾甲天下,非致数十万不称富'的时代,万历皇帝这土鳖,巧取豪夺,背了无数骂名,也不过一年才收了相当于一户还称不上富户的人家的银子……等神宗驾崩,东林党君子们教育出来的光宗朱常洛又把这些银子在一个月内全部花了出去,这真是历史上最大的土鳖父子两个。
读史至此,当真便要从胸中生出七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来,卧槽泥马勒戈壁。
当然,历史上最大的黑锅明神宗,这时候已经把黑锅移到了郑乖官身上,他到底是张居正悉心教导出来的学生,这其中的关门过节,都是心知肚明的,故此便如普通百姓家中夫妻一般和郑贵妃说话,好生安慰郑贵妃,“我心里头也晓得,张先生的手段,只不过是节流,牙缝里头省下来的银子,终究不是个王道,我屡想征收商税,只是……饭要一口一口吃,我便想着慢慢来,一步步来,到底还是乖官聪慧,给我出了这么一个主意,倒是极好的,一旦扇了这些商人的嘴巴子,日后我说话底气也足,这些,都是要感谢乖官的……”
贵妃嘤嘤啜道:“可是……你瞧,这还没怎么地呢!就有人跑来背后告状了,乖官再聪慧,也架不住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说啊!我不管,我不管……”说着,就使起小性子来,万历没奈何,只好伸手紧紧搂抱住他,“爱妃,若彤,他不也是为了他的外甥,咱们的孩子着想么!祖宗传下来的江山,朕,总不能破破烂烂地交到常泂手上罢!”
郑贵妃抬起头来,眼神中全是欣喜,“君无戏言,这话可是你说的。”
朱翊钧一瞧,爱妃脸上何曾有半颗眼泪珠子,眼眶中有的,只有狡狯,哪儿来泪水,当下啼笑皆非,无奈地摇头,“若彤啊若彤,你都两个孩子的母亲了,怎么还跟朕刚认识你的时候一般,又顽皮又任性。”
“我不管,你自己亲口说的。”郑贵妃摇着万历撒娇,脸上就全是娇憨柔媚之态,她又是在哺乳期,这天气热,身上穿的也少,乳汁就从薄透的苏锦裙子上渗透出来,胸前湿了一大片,一股子乳香淡淡地就弥漫开。
万历心里头忍不住一荡,紧紧揽住她就涎着脸说:“若彤,这些日子,可把朕给憋坏了……”说着,就去动手动脚。郑贵妃娇靥薄晕,伸手就拨开他的禄山之爪,嗔道:“不要转移话语,你给我写下来。”说话间,就使劲拽着他到了书桌跟前,拽过一张空白黄绫圣旨来,又拿了一支笔塞在万历手上,“快写。”
终究是爱她爱的狠了,万历对她几乎无有不允,即便郑贵妃此举俨然就是有违祖制,万历也提不起气来,反倒觉得爱妃是真性情,当下只好道:“好好好,依你,都依你。”当下舔了墨,转瞬间写就,郑贵妃笑着就拿来玉玺,万历接过,在上头盖了,这才似笑非笑递回去,“爱妃,这下满意了罢!”
小心翼翼把黄绫圣旨收起来,郑贵妃故意嘟起双唇来,“他叫朱常泂,是朱翊钧的儿子,跟我有甚关系……”说着,故意转身要走,万历急了,一把拉住她柔荑,“若彤,你这不是耍赖么!”
柔柔一笑,郑贵妃旋了一个圈儿,苏锦裙子就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儿一般绽开,这才一拽手,转到万历怀中,“我的傻皇上,你啊!真傻,和当初我认识你的时候一样的傻……”说着,螓首缓缓凑到万历耳边吹气,低声道:“朱翊钧,你是不是想跟你儿子抢奶吃啊?”
她说着,妙目中闪过一丝狡狯,咯咯咯咯地娇笑起来,起身又转了一个圈儿,就对他勾了勾手指头,媚笑道:“来啊!”
瞧着她这般媚态,万历忍不住吞了一口口水,一下就扑过去,“瞧朕不抓住你这个妖女……”郑贵妃娇笑着闪身躲过,却又冲他抛了个媚眼儿……
这时候,乖官正在靖海侯府和董其昌说话,董其昌这些日子上了书自请为整饬鄂尔多斯兵备道,掉了一地的眼睛珠子,堂堂一榜探花,不在翰林院舒舒服服待着,却要跑去塞外苦寒之地,估摸着不知道多少人暗中骂这位董探花失心疯了呢!
这个自请,想必是没有难度的,不过等朝廷批下来,却也不是一两天的事儿,这些日子,他干脆都不去翰林院待着了。
不过,听了乖官的仔细计划,董其昌依然觉得,这未免太也弄险,一个不好,朝野震动,天下轰然,到时候皇帝都未必庇护得住他。
皱起眉头来,董其昌忍不住就道:“凤璋,你这……太也弄险了,成化年间,商人罢市,宫内中官求食而不可得……你这是要把自己置身于风口浪尖啊!”
乖官就笑了起来,“哥哥,我何时何地不是在风口浪尖上?”
第411章 君子朋而不党
现如今,郑乖官还真就是在风口浪尖上,京师谶纬诗一起,剑锋直指国舅爷,谶纬这玩意儿,历朝历代都是大杀器,你跟别人讲仁义,别人可不跟你讲仁义,乖官嘴上不说,心里头其实恼火的很,他本来还准备缓缓图之,可如今看来,别人却是不给他这个机会了。
看着乖官脸上的笑容,董其昌忍不住就有些愁容,压低了声音就道:“凤璋,你舞象之年,行大将军事,历朝历代几乎没有过,锋芒太露了,如今贵妃娘娘虽然得宠,可这种事情,说不准的,再则说,陛下身边形形色色人等……”他这话就没往下说,意思却是明白的,一个人再有能力再得宠信,可是,有一个成语叫做三人成虎,这天底下的事情,都架不住人嘴两块皮,如今连'郑生乘黄屋'这样的谣言都出来了,虽然说皇帝宠荣不减,可这个谣言说不准是否就成了埋进心里头的一根刺,说不准什么时候会爆发出来。
“俗话说,人事人事,历来都是做事的人少,扯后腿的多,按我的意思,其实你应该自己上个表……”董其昌满脸的忧容,乖官晓得他的意思,不过总不好说,'放心好了,我姐姐郑贵妃宠荣三十多年,史书上写的清清楚楚的',只好就笑着岔开,打断了他的话,“大兄,你的意思是说?我上表告老还乡?然后去宁波韬光养晦?大兄,我可是正儿八经的天子脚下长大的,京师人士,往哪儿告老还乡啊!”
董其昌一是听他说了一个告老还乡的说话,二是瞧他满不在乎的表情,一时间,也不知道是该气还是该笑,忍不住就一跺脚,“凤璋,我是正正经经跟你说话呢!”
“哥哥,我也是正正经经跟你说话了。”乖官收了脸上的笑,淡淡就道:“不过几个国子监的监生,以为自己当个社寮长就是朝廷命官了,又仗着朝堂上有人,便私底下撺掇了一个不知所谓的游说之徒,这厮虽然胆大妄为,倒也有些本事,居然还真就被他把谣言给传开了……这些人当中,固然有风骨之徒,不过,愈是这样的人,愈是于国家无益,他们的本事,大抵就是两个字,党争……”
说到此处,他撇嘴一笑,不过是东林党雏形,惧他们何来?一帮只会党争的文人罢了,也就是一些耍嘴皮子的功夫,真在屠刀之下,保管一个个投降的比谁都快。
就像是后来的东林巨擘、复社创始人、写下《五人墓碑记》的张溥,此人死后,偌大东林党,竟然无一个人给他操办后事,为何?都忙着跟起复为阁老的周延儒讨价还价,争取一个好官位,这可是自家的前程买卖,自然要上心,自然要揣摩,自然要奔走……要好生去呵一呵周阁老的卵子,方才能谋一个好前程,至于死去的张溥,死人么,有甚大不了的。
历史上,三十二岁的张溥主盟召开著名的虎丘大会,'山左、江左、晋、楚、闽、浙以舟车至者数千人',天下为之侧目,终成一股浩大的政治力量,恐怕连他自己都想不到,自己死了连后事都无人操办。
最后还是被史书骂为奸臣的马士英一个月内奔波数千里,为张溥操办的后事,也是这位被斥为'阉祸'的马士英,抗鞑清宁死不降,最后被清兵扒皮充草,至于所谓众正盈朝东林党,不知廉耻联袂献城投降的,譬如东林巨擘钱谦益之流,真真是不知凡凡。
这些例子,斑斑在史册,乖官自然不会被东林党那一套所迷惑,打击他们更加不会手软,他明知道当时国子监十二社寮长中大部分都和做谶纬诗构陷自己的皦生光有瓜葛,却隐忍不发,只是在夫子像前砍杀了皦生光,做足了国舅爷的派头,这才趾高气昂离去,想必在那些国子监江南士子集团的心目中,不过就是一个骤得荣宠的外戚嘴脸罢!
他可是准备放长线钓大鱼的,如今他权势不可谓不重,但是,即便真就把后世所谓东林八君子全部抓来砍了脑袋,未必没有西林、南林、北林,说不准,还会有少林、大林、小林……终究是当时的氛围,正是商人集团大肆追求政治地位的时代,不把这股子风给刹住,杀了高攀龙之流,必然还有矮攀龙、长攀龙、短攀龙跳出来为商人集团唱赞歌的。
商人集团的崛起,这已经是历史必然之大趋势,无法避免,这个,乖官是清楚的,但是,即便是在后世,西方资本世界中,也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反垄断,也就是五百年后大家所熟知的反托拉斯法。
在大明朝这个商人地位日益高涨的时代,后世总喜欢说,当时的资本主义萌芽被封建扼杀了,却对商人集团搞垮了整个大明朝这个事实视而不见,而乖官作为万历皇帝的小舅子,又是熟知历史走向的人,自然就要狠狠敲打敲打商人集团。
就像是当初他以星球大战为基调所写的那个话本一般,商贸联盟操控朝政,形成寡头政治,导致中小商户和地主破产,继而把整个帝国拖入泥沼,崩溃在即……这时候的大明朝,那些文人集团,何尝不是如此呢?就以复社领袖张溥为例子,时人笔记中这么说他:春秋两试,孰元孰魁,孰先孰后,庶常(张溥)已编定无遗人矣。又有谓'赖其奖擢成名者数十百人''中式者皆复社之人''所以为弟子者争欲入社,为父兄者亦莫不乐之子弟入社……'
这不就是一个庞大的垄断集团么!
而再看张溥为了让老师周延儒上位,做的什么手段?史书曰:太仓张溥为门户计,鸠金二十万赂要津,宜兴(周延儒)得再召。
这不就是政治献金么!
这些人再标榜自己为君子,却始终不能掩盖一个事实,资本,是逐利的。
是人皆有私心,这个,乖官可以理解,但是,一边追逐银子和地位,一边又要君子一般的名声,这个,就不能理解了,做了婊子,还要立牌坊?这世上哪儿有这样的好事儿。
故此乖官对当时的地主和商人集团努力追求地位表示理解,但是,这个追逐,必须在某一个范畴内,而不是如历史上那般,死活不肯缴税,却又要享受国家的种种优惠待遇,最终把朝政搞得一塌糊涂,庞大的大明帝国轰然倒塌。
当然,这时候还没东林党这个词,但是,如今高攀龙、顾允成、薛敷教这些东林党干将已经隐显端倪,说白了,就是以江南富庶的地主和商人为主的士子集团,在努力地追求属于自己的政治地位,只是在外面敷了一层所谓君子的外皮,如此而已。
实际上,乖官隐约就有些觉得,那位后世被称之为'东林先生'、现如今的吏部主事顾宪成,恐怕在这件事中就占着极大的干系,要知道这位万历四年乡试第一,万历八年以二甲第二名举进士第的大才子、大名士,可是璐王的老师,璐王是慈圣皇太后最爱的小儿子,如今已经成婚,却没有按照祖制出京就藩,依然滞留在京师……这位爷,历史上死后享受的都是皇帝待遇,甚至还要超越他哥哥朱翊钧的定陵,陵墓被后世称之为中原定陵,规模直追他的老祖宗朱元璋。
或许有看官要说,死后的坟墓跟活着的他有一个铜钱关系么?
当然有关系,古制,阴宅都是在世的时候修好的,像是万历皇帝,不就已经在修自己的龙穴了么,万历今年才多大?他十岁做皇帝,今年是万历十二年,也就是二十二岁,就修坟墓了。
甚至乖官有时候也揣度,是不是李太后隐约暗示过小儿子什么,导致这位璐王爷连死都要修一个超越皇帝的墓穴。
既然顾宪成是这位璐王爷的老师,乖官就不介意随手给李太后制造点麻烦,何乐不为,他倒不是故意揣度,实在是当时清流最拿手的手段就是制造流言蜚语,譬如历史上万历朝赫赫有名的妖书案,也就是他姐姐郑贵妃的事儿,再考虑到梃击案、红丸案这三大疑案,根据后世谁受益谁便是最大嫌疑人的推断,最大的受益者,便是把朱常洛推上皇位的东林党。
至于可怜的万历,背了五百年黑锅'明实亡与万历',正人君子都大骂万历的贪鄙,却从来不提万历朝那么多天灾,朱翊钧每每免掉当地钱粮,并且从搜刮工商税得来的内库拨银子赈灾……当然了,这些天灾么,在正人君子口中,也是因为万历本人人品不好,老天爷降下来的惩罚。
其实所谓清流,和后世的砖家是一个路数的,主要就是为既得利益集团敲边鼓,呵利益集团的卵子,以此作为晋身之道。
不过,这些话,讲给董其昌听未免就太超前,乖官只好给他说一些简单的道理,譬如这谁受益谁便是最大嫌疑人,如今的清流,声音基本操控在江南士子集团的手上,那么,做谶纬诗的,必然就是这些人,而朝廷对舆论的控制,未免又太过松懈,就让这些心怀不轨的人有了许多心思。
当时朝廷对舆论的松懈到了什么地步?前文已经说过,以罗教为首的诸教派,也就是后世所谓诸多邪教,他们的典籍都是皇家印经厂印刷出来的,比起鞑清朝的因为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就要掉脑袋,那真真是不知道松懈到什么地步了。
加之明季正是反思理学的时代,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潮尘嚣直上,连那些自称君子朋而不党的东林君子们都投降鞑清没有任何压力,何况其它人呢!
这种经济转型时期的混乱,那是历史必然现象,在欧洲,诸国君主都是大肆搞宗教清洗,借此来稳定度过,譬如这个时代还活着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以及他的妻子,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这两位都是以搞宗教清洗而出名,玛丽一世更是有'血腥玛丽'这个恐怖的外号,但是抛开残酷的一面来看,在某种特殊时代,就必须要这种强制性的铁腕政治,才能顺利度过难关。
而大明朝,相对于同时期的欧洲,实在是太民主了,民主到敌人到了家门口,这边还要先争出一个丁卯来……
不过,这种理念,让骤然听闻的董其昌却是瞪大了眼睛珠子,半晌,才摇头苦笑,“凤璋,连杀人都被你说出这么多道道来,我也被你弄得有点糊涂了,按你所说,那欧罗巴诸国如今也正是商人努力追求地位的时候,这个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倒是颇有我大明'百姓之道即是圣人之道'的味道……”
乖官内心就苦笑,这位董哥哥还真是有自信,不过再过几百年,天朝这种自信就要全部丧失殆尽,要反过来说,我们像别人了。
“哥哥说的有道理。”他就点头,“这种手段,就好像花匠给一颗正在成长的树苗修建枝节蔓延,也是必要的手段,若是任其发展,未免不成材……”
董其昌对这话是大点其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嘛!当下就道:“这么说来,好罢!这次哥哥我尽力帮你周旋一二。”说着,也不待乖官开口,扭头就出门而去,乖官瞪直了眼睛,“大兄,大兄……”喊了好几声,董其昌却已经去得远了,旁边包伊曼贝荷瑞两个昆仑女奴就抿唇低笑,包伊曼轻笑着就说:“奴奴瞧着大老爷也是一心要帮老爷做事情的……”
如今乖官家中上下,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董其昌有称大老爷的,二老爷必定是指陈继儒,而乖官,自然是老爷,至于国丈,目前已经升格做太老爷或者老太爷,这也不能怪大家把乖官喊得老,实在是他如今体统大,堂堂国舅大都督,若是还称少爷,未免就要不合适了。
乖官只好摇头,估摸着,董其昌必然是往翰林院找同僚、同乡、同年这些关系,别忘了,董其昌可是南直隶乡试亚元,一笔字画更是天下无双,在大明朝,这就是最好的通行证,他要去串联,比乖官亲自去收小弟,那是要强上许多的。
从古至今,上位者养御用文人,就是这个道理了。
而这时候,乖官腹诽了无数次的顾宪成,正在给当今万历天子的弟弟璐王讲经义,今天所讲的,就是他当年的得意之作,万历四年的时候他在应天府乡试得中解元的文章,主要就是讲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当年阁老王锡爵曾经对这位喜欢抨击朝政的大才子做出如下的批评:当今天下之最怪者,朝廷认为对的,外人一定认为不对。朝廷认为不对的,外人一定认为是对的。
而顾宪成针锋不让,反唇相讥道:我看应该这样说,外人认为对的,朝廷一定认为是错的。外人认为是错的,朝廷一→文¤人··书·¤·屋←定认为是对的。
持心而论,顾宪成这番论调,还是颇为有可取之处的,只是,在明季这个连造反的邪教印刷经册都在皇家印书厂印刷的时代,言论自由已经可算是放纵了,天下最大的问题不是发出的声音太少,而是发出的声音太多,而顾宪成坚决认为,天下发出的声音依然太少,而朝廷若是稍微有一点抑制言论,那么,这个朝廷便是要打倒的'邪党',应该换一批君子来住持朝廷。
第412章 白富美
有一句话怎么说来着?人算不如天算。
乖官算无遗漏,连海外扶桑国和朝鲜国都给利用上来,朝鲜贞慎郡主乖乖地洗白白送到嘴边,皇城外每天都有朝鲜国在国子监的太学生们哭求朝廷发兵,颇有申包胥哭秦庭的架势。大明有南洋诸国学生无数,这是本朝景泰皇帝开的先河,允许'纳粟纳马入监',花一笔钱,得一个五贡贡生的名目,从此便是天朝上国的读书人了,当然,只是最基本的秀才,要想出息,还得参加直隶的乡试取得举子的功名,再往上考进士……按班就部,一步步往上走。
五百年后武侠小说大家金庸写《碧血剑》,开篇写勃泥国华侨张朝唐明末回国赶考,虽然是杜撰,却是的确写出了当世大明的煌煌武功,也不知道多少小国子民,以在大明求一个'五贡贡生'为人生目标,再堂而皇之回到国内,俨然便是高人一等……等五百年后,却是要颠倒过来,悲乎哀哉!
话说这些小国的监生,他们的国子监身份跟后世留学是一路货色,回国后可以洋洋得意大声说我毕业于常春藤名校某某,不,应该说在下乃大明国子监的监生……
他们瞧见朝鲜国留学生的惨状,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免内心有那么一股子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觉,要知道,朝鲜相对大明来说是小国,可对于渤泥、真腊等国来说,俨然便是大国了,事实上,朝鲜的确也是大明诸藩礼制最高的郡国。
这些小国留学生们未免就要想:连朝鲜都这副惨样儿了,若是我等小国……朝廷岂不是更加不闻不问?
故此,颇有很多的这些小国留学生们加入朝鲜太学生们的行列去哭诉,朝鲜馆使臣,也就相当于后世的朝鲜驻天朝外交官,这使臣朴不悔颇有能力,用后世的话就是组织学无与伦比,把这批太学生们组织起来后分成几批,十二个时辰,轮流在四夷馆、各城门和皇宫门口哭诉,士子言国事,这本就是国策,从古到今,年轻士子们最爱干的就是这事儿。
朴不悔这一招,真是让内阁头疼不已,虽然说万历已经派秉笔太监张诚询问过几次了,可阁老们一想到一旦开了朝鲜纳商税的先河,怕是要被天下士绅骂死,又死撑着不肯开一个口,故此僵持在这儿。
皇帝倒是想开口,关键大明皇帝开口不管用啊!你说派兵,派兵要拨饷银,户部的银子没内阁点头根本拿不出来,这大军没银子,能拨得动么?皇帝自己掏钱?内库那点银子,能碾几斤钉?再说了,这也没皇帝自掏腰包给国家的军队关饷的道理啊!也只有后来崇祯皇帝那傻样儿,自己一个人节衣缩食养整个国家的军队。
至于皇帝的圣旨,没内阁盖章核准的圣旨好听点的叫'矫诏',难听点的叫'片纸',反正都不是什么好词,故此大伙儿都在那儿耗着,苦就苦的朝鲜国而已。
乖官反正是不急的,他甚至还有心思说笑,皇帝不急太监急,这话虽然有些儿犯忌讳,不过身边的人谁会去说呢!
至于朝鲜使臣朴不悔,这是一个聪明人,他当然知道这事儿最终幕后人是国舅大都督郑国蕃,关键是他不能上门去求国舅爷,人家家里头扶桑公主一大堆,咱朝鲜国虽然送上了贞慎郡主,却指不定好使不好使呢!再则说,他去求国舅爷,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到时候反而给别人落下口舌,故此却不肯登国舅爷的门。
董其昌有时候点评朝廷诸公,说到如今朝鲜这事儿,也特意说了一嘴,跟乖官就说,这朴不悔,单看他不登你的门,就知道是个聪明人,知道奉庙烧香未必是一件好事。
乖官自然是淡淡一笑的,这阿富汗被花旗国打了,他能去找花旗国总统通融么?顶多是指望诸国调停了,然后再抱着以后花旗国进入去抱花旗国大腿的心思,如此而已,以史为镜,这天底下就没有新鲜事儿,现在他不来登门,以后肯定要来抱我的大腿……不过,的确也是个聪明人就是了。
“这没几天就是万寿节(皇帝生辰)了,街面上是越来越热闹,海外诸国和各省藩政官们派往上京的都在眼巴巴瞧着这事儿,依我看,还得尽快解决这事才好。”说完这朝鲜使臣朴不悔,董其昌摸了摸渐渐蓄起来的一点短须,就对旁边乖官说到。
乖官瞧他摸下巴上那点儿胡须,忍不住就有些想笑。
董其昌是江南大名士,以前性子好冶游、狎妓,故此没有蓄须,时不时还擦点儿粉,好显得自己年轻点,跟一帮少年人在一起,才好显得不老相。乖官记得第一次见董其昌,当时第一印象就是面如三秋古月,白净脸膛……
何况擦粉熏香,这在大明朝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像是大胡子张居正,他就喜欢熏香,用后世的话说,他这位阁老喜欢香水。
不过大明朝擦粉,不过薄薄敷一层,显得自己年轻就行了,这就有点后世广告'男人,用大宝'的味道,倒不像是扶桑公卿那种做派,把脸整个涂白了,乖官也从未反感过董其昌这种行为,谁说男人满身臭汗是男人味的?要知道,大明朝可是有男人携手出游的习俗的,你能想象两个黑粗男人手牵手在河边溜达么?
光是想象这样的场景,乖官都能激灵灵打个寒战……看着乖官那副表情,以董其昌对乖官的了解,就知道他肯定又魂飞天外,不知道在想什么了,当下重重地咳嗽了一声,“凤璋……”
被董其昌一声唤,乖官一愣神,赶紧脸上堆笑,“大兄,我是在寻思,你这是在将养宰相气度啊!这胡须留得好,留得妙……”
他这一拍马屁,倒是让董其昌脸上露出些尴尬来,他这短须蓄起来,有时候在房中揽镜自照,也得意觉得自己养出些气度来了,这时候被乖官一说,未免就有一种被戳穿本质的感觉,又怕被乖官嗤笑,当下赶紧就重重哼了一声,“为兄比不得你,白富美……”
白富美?
乖官脸上顿时呆滞了,囧囧有神。
的确,大明以白为美,大明市井间常常夸人的话,也就是夸说,哎呀!生得跟唐长老似的,真个喜煞人的,为何?《西游记》里头不是常常来一句'白面和尚'么!
至于这富,民间也常说,富连阡陌、富至几十万贯……等等等等。
要说这美么,当时习俗,夸人可不叫帅哥,而是,哎呀!真真是个美男子,而有资格被称成美男子的,当真不多,严格来说,乖官这时候还不能称之为美男子,他年纪太小,只好叫一声美少年。
故此董其昌这个'白富美'的说法,那是成立的,相当于夸人玉树临风、皎皎然如明月、出身世家、富可敌国、俊美如潘安宋玉……等一连串的褒义。
可这个词……太超前了,对乖官来讲,真有天雷滚滚的感觉,白富美……这泥马,太尴尬了。
好在,此时有人进来给国舅爷解围了。
从外头回廊走进来一个脸蛋白白嫩嫩的少女,正是乖官两个贴身姬武士之一的菅谷梨沙,“殿下,那个唐三又来了。”
菅谷梨沙对如今的锦衣卫百户唐三真是没好脸,要知道乖官如今在扶桑的身份,跟幕府将军也没什么区别,而唐三那个百户,估摸着也就是类似什么武藏守美作守之类名头的武士,你说你这么勤快地求见殿下,烦不烦,殿下日李万姬……
瞧她撅着个嘴巴,乖官心知肚明,估摸着还是上次微服回京城的时候,正好碰上唐三耍泼吃冰沙不给钱,还要老大耳刮子抽人家卖冰沙的,给菅谷梨沙留了一个坏印象,正所谓宰相门前七品官,他身边贴身的姬武士,又何止七品官。
“赶紧让他进来……梨沙啊!你在我身边这么久了,这个和光同尘的道理,也要学一点,那唐三上次吃冰沙不给钱是不好,不过用人就要用他的长处,不要老是盯着人家的短处……”他把菅谷梨沙安抚了一下,菅谷梨沙这才嘟着晶莹粉嫩的嘴唇转身出去。
看着菅谷梨沙出去,董其昌这才说话,“就是上次揭发那刁顽皦生光的百户?”
“可不就是,这厮以前算是小弟我的街坊,整天在街面上游荡,说好听点叫游侠……”
“其实就是泼皮对不对。”董其昌呵呵笑了起来,这一笑,倒是把乖官对于白富美的尴尬给化解了,“大兄说的是,不过这厮也不是一无是处的,他在市井人头熟,很多事情还非他不可,这说起来,东厂喜欢用街面上的泼皮做番子,如今看起来,还是很有些道理的。”
董其昌就说:“任何陋习,他之所以能存在,肯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当年宪庙(明宪宗朱见深)时候,西厂督公汪直开了用市井泼皮为番子的先河,可持心而论,当时西厂办事的确比东厂有效,时人有笔记说,汪公公常常说的话就是'东厂办不了的事儿,我们西厂来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